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31-33月)

东东两岁半了,以前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可爱宝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发脾气,仿佛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发犟、吵闹!一次洗好澡后,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妈妈考虑到天气已转凉要把他抱起来穿衣,可东东还未尽兴,试了几次后还不肯起来。于是妈妈硬抱起他,没想到"风暴"来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个多小时,哭得面色酱红全身是汗,挣扎中几次差一点儿碰伤了头,还惊动了邻居,最后妈妈凑巧给了他一只平时最喜欢的小汽车而止住了哭闹。对了,东东还有一个新的习惯,不管大人说什么话,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干什么,总是爱加个不字,比如让他吃饭,他就说不吃饭。吃饭是他懂的词汇,可有时东东根本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还是要加个不字,有一天,妈妈跟爸爸说:"现在有许多亲子游戏班,要不也给东东报一个吧。"爸爸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正在旁边玩积木的东东大吼了一声:"不"!吓了妈妈一大跳。妈妈想不通:"我们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现在总和大人对着干呢?不管你让他干什么事,他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不!’"。

分析与建议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发脾气。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为什么两三岁儿童会有反抗期呢?

首先,这是因为两三岁儿童在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

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这是因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原先,儿童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们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这是因为两三岁儿童在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

两三岁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两三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儿童的反抗行为。

反抗不一定是坏毛病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所以,对于两三岁至六岁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但是做家长的为何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呢?大概是因为所谓的自尊、面子问题吧!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想到:孩子的反抗并非反叛,而是一种表达他自己的方式,你是不是会放下你的虚伪的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所以,可别小看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反抗期,它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教养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父母应该做到: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到了两三岁,喜欢跟父母说"不",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此时的父母对他们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必须顺从你的意愿,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要这样"或"不许那样",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如"等你看完这个动画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积木,还是先看图书?"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乐意听你的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思考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闹,然后又让步依顺,不然会养成孩不服从成人要求的习惯。至于什么时候要求、管教孩子,应该"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为原则"。当你本能地要拒绝孩子的要求,或准备降服孩子的反抗行为时,劝你"不"字缓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马,这样也许会给大人添些麻烦,但想想你的耐心将得到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回报,这是多么值得!

3.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父母过度保护,往往也是导致孩子说反话的原因。好奇心的驱使,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试,什么都想去做。过度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斥责、制止,又会发生顶牛现象。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他的好奇心。比如他想到雨地里去玩,你就给他穿上雨衣、胶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让他去穿,等他鞋和脚对不号时再去帮他;要洗衣服,给他一块肥皂,随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想扫地,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当然,父母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给他理理袖子、系系鞋带、扒掉垃圾等。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在满足合理要求、亲自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和父母说反话的习惯了。

4.不能娇惯、放纵孩子。

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形成孩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那些总是用说反话来达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应该:

(1)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执拗行为的发生。

(2)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从而使他放弃那个不正当的要求。

(3)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示父母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然后立即走开,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zj09.cOm

因此,家长们应该掌握些技巧,合理的拒绝孩子的要求,应该正确指引孩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

相关阅读

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小强今年6岁,有一天,表妹来了,小强把表妹带到他的卧室玩。可没多久,就听见房间里传来表妹的哭声,妈妈闻声跑进去,发现小强正在拿玩具熊打表妹的头,妈妈赶紧把两个孩子拉开,并且批评小强说:“你再打表妹妈妈就不要你了!”小强刚想解释说:“是因为……”妈妈就打断他:“打人你还狡辩?”然后就命令两个小孩在不同的房间玩。

【心理分析】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产生矛盾十分正常,我们首先不能对此大惊小怪。有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只是他们交往的一种需要,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喜欢恶意打人。案例中的家长在发现孩子打人的时候,只是采取避免或制止的手段。对于打人的孩子,家长也只是采取恐吓或警告的态度,至于为什么要打人,家长听也没有听就给予了否定的态度,这样,就把孩子表达的机会给剥夺了。

【专家的话】很多家长不喜欢犯了错误还进行解释的孩子,以为这是在做无谓的狡辩,所以不管孩子说什么都是错的,甚至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解释后就更加生气。这样,孩子的表达愿望受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如此循环,也就形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所以,当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要用平和的态度倾听,用缓和的语气回应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并明白遇事应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解决。

如何让孩子表达心中的图案


如何让孩子表达心中的图案

1、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如果没有地方画,孩子就会在被子、衣服、墙上、沙发上画,家长会因为怕脏、怕乱而限制孩子画。

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让他感觉很自在,哪怕空间小一点也没关系,阳台、房间的角落都可以。同时要给孩子提供美术材料,如画笔、颜料等。

2、不要提供参照物

有时孩子会说:“妈妈,我画得不好。”他这样说,是因为有一个所谓的“好”的参照物。这种参照物尽量不要有,不然孩子会觉得自己画不好这个物体,就不愿表达了。

3、赞美孩子的作品

不要看到孩子画得不像,就觉得他画得不好,其实我们成人也不可能画得很像的。画得像不像,是我们成人看世界的习惯,但绝对不是美术作品的衡量尺度,我们通常认为一幅好的画应该把世界再现出来,其实更好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再现,而要表达画家的各种观念和创新。

对孩子来说,在他还不具备再现能力的时候,他要表达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受,是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具有想象和创造力。

所以,对孩子的作品,你要多鼓励,多赞美,不要以成人所谓好坏的简单标准来评判它。

早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小强有一天,表妹来啦,小强把表妹送到他的卧房玩。可不久,就听到屋子里传出表妹的哭泣声,妈妈闻此声跑进来,发觉小强已经拿泰迪熊打表妹的头,妈妈赶快把2个孩子打开,而且指责小强说:“你再打表妹妈妈就不必你呢!”小强刚想表述说:“是由于……”妈妈就切断他:“打人你要死不承认?”随后就指令小孩子在不一样的屋子玩。怎么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

行为心理学:怎么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幼稚园环节的孩子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发生争执十分一切正常,大家最先不可以对于此事心惊胆战。有很多情况下孩子中间的玩耍仅仅她们相处的一种必须,自然,都不清除一些孩子喜爱故意打人。

实例中的家长在发觉孩子打人的情况下,仅仅采用防止或劝阻的方式。针对打人的孩子,家长也仅仅采用吓唬或警示的心态,对于为何要打人,家长听都没有听就给与了否认的心态,那样,就把孩子表述的机遇给夺走了。

权威专家得话:怎么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许多家长讨厌犯了不正确还开展表述的孩子,认为它是在做不必的死不承认,因此无论孩子说些什么全是错的,乃至有的家长听见孩子表述后就更为发火。

那样,孩子的表述心愿遭受了负强化的功效,这般循环系统,也就产生了不喜欢说话的习惯性。怎么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因此,当孩子表述自身心态的情况下,家长要用平静的心态聆听,用缓解的语调答复她们,让她们觉得自身受高度重视,并搞清楚做事应根据語言沟通交流的方法处理。

早教启蒙:重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亲戚家串亲戚,主人家提前准备了一些糖块,放到茶桌上,这时候,他家的孩子看到有美味的,也跑了回来,我赶忙问起想吃啥,孩子不吭声,盆友就挑了二块糖拿给他,随后对他说,吃一点就可以了,不必嘴馋。孩子很聪明,拿着东西就离开了。孩子表达能力怎么培养?

孩子表达能力怎么培养?过了一会儿,孩子又离开了进去,立在那边,什么也不说,畏首畏尾,动来动去的,盆友急了,自言自语道:“想干什么?快说呀!”孩子更说不出口了,結果,搞得孩子手足无措,站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我告诉盆友,孩子要想东西。盆友也讲过,他一进去我也看出来,便是爱吃东西,他要是说出来,我毫无疑问给他们,我又并不是一个很严格的人,可想不到,孩子的嘴简直笨死了,他如何就说不出口呢?

来看,这是一个塑造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难题。为什么有的孩子要说,有的孩子不容易说?理应讲,做家长的承担立即的义务。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话少是与生俱来的主要表现,这一见解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后天性的锻练则起着至关重要的功效。

不容置疑,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趋势的关键期,听闻工作能力及其良好的习惯的塑造必须从这一阶段着手。要让孩子学好流畅地讲话,在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听和说,聆听是前提条件,仅有塑造孩子聆听的习惯性,才可以为孩子尽快讲话和表述打好基础。因而,家长要留意搞好以下内容:

言传身教的功效。毫无疑问,成人的语言示范性,立即危害儿童语言的发展趋势。提议家长在生活起居中留意学说普通话,加倍努力音标发音精确、语言标准、措辞准确。孩子表达能力怎么培养?尤其是在孩子眼前,尽可能控制一些英语口语、粗话和成人语言等,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遭受启迪,在无形之中开展仿效。

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和孩子零距离交谈的情况下,规定孩子不可以干其他,尽可能凝视另一方,留意活力,由于聆听是孩子接纳信息内容的有效途径,听不进,就别说消化吸收了,常听常累积,就会为尽快表述存款資源,换句话说,会话是彼此的,家长的义务是正确引导和激起兴趣爱好,那样孩子就会造成高潮点,就会抢着说。最初,很可能前言不搭后语,这没事儿,语言的表述到底要有一个锻练的全过程。

常常给孩子上学。孩子去看书看画刊,一般状况下全是随意地翻一翻,看一些表层的东西,因为认字的局限,对一些內容肯定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家长要培养那样一个习惯性:每日给孩子读一会儿书。像寓言故事、少儿读物这些,尤其是孩子睡觉前,最瞬间静了,非常容易听进来。给孩子念书别害怕孩子听不进去,但他会记牢一些东西,长久以往,孩子会累积很多语汇,有时候也会随口说出。

丰富多彩孩子日常生活的內容。要让孩子多触碰社会发展,例如国家法定假日带孩子上生态公园,逛街、图书店这些,正确引导孩子观查感受,随后一得之愚地正确引导孩子叙述所闻所见,所感所想,那样,孩子就会在亲自感受中提高对语言的了解,另外,孩子也会禁不住用语言来表述心里的开心之情。

孩子表达能力怎么培养?总而言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其性情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可是,要是做家长的细心细腻,有目的性地多方面塑造和锻练,孩子都是越来越活泼开朗,欢歌笑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