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要熊孩子 也不要让孩子懂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懂事”是我们夸奖孩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谁家有个“懂事”的孩子,绝对会引来很多家长的羡慕。但是小编却每每听到夸赞孩子“懂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一阵阵心疼,所谓的“懂事”背后,包含了一个孩子太早对自己的压抑,在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年纪,却学会了察言观色,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爸妈或者别人。这样的人生是不是从一起步就很沉重?从某种程度,小编宁愿孩子是个任性自我的熊孩子,也不愿他是个懂事的乖乖娃。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如果一个本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疯玩的小孩,却过多表现出了对父母体贴,守规矩,主动为家庭承担部分责任,甚至很多时候父母还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孩子就已经主动去按照父母的心意去做了,那么,家长么你要小心了,很多时候孩子的“懂事”不过是“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迎合父母和别人。”从这个角度说,这不是懂事,是害怕。怕什么?怕不讨好父母的话就不被爱,怕自己做错了说错了什么就被抛弃,怕自己稍微一点儿任性行为就会破坏残存的安全感。换句残酷的话说,选择“懂事”,是孩子的生物本能。当“做自己”的后果很危险的时候,他必须要选择压抑自己的方式求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喜欢疯玩儿、适当的自我中心、敢于说不……的熊孩子,而也不愿意养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我相信,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也一定会同意以上看法。既然如此,那么下面这些容易养出过于“懂事”的孩子情形,父母们还需慎重处理。

切忌:父母过于强势,心中有一个“理想小孩”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有一些孩子却早早地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别人玩的时候他选择乖乖呆在家里,衣服永远保持整洁,这样的孩子往往父母很强势。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很高。心理早早地就有了一个“理想小孩”的模样。

很多懂事的乖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唯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才能获得更多父母的关注和关爱,换来更多的称赞和夸奖。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一味只知道学习的懂事的孩子,并非出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们进入大学,失去了来自“父母”的推动,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这一点,也许恰是很多高考优秀的学生,为何后劲不足的原因。

所以,做父母的,请随时留意,你的孩子是否在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为此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收敛自己的天性?如果孩子在这样讨好你,那么他正在丧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切忌:父母总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我曾经有一个打小就非常“懂事”的朋友。她最大的困扰是,无法对别人说不,总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让别人满意。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到她,就像一只惊弓之鸟。

她有过怎样的一个童年呢?父母经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为了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高兴起来,她从不会哭闹,主动照顾妹妹,有玩具自己想要也会忍着。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她生怕自己哪里不够好,再给这个家添乱。

由此看来,父母的“不懂事”养出来的“懂事”孩子,太让人心疼!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很难自在地与自己、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乃至亲密关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孩子,请做好自我成长,不要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的婚姻关系当中。即使偶尔吵架,也需要当孩子面和好,并且明确告知:这是父母之间观点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没关系,不影响爸爸妈妈都很爱孩子。

切忌:过早将孩子送进寄宿学校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或者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学龄前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从不撒娇、任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很残忍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在寄宿学校中,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无人能够替代完成的。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很多父母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

我曾经多次说过,6岁前是孩子安全感发展的黄金期,只有安全感建立的扎实、稳固,其他诸如目标感、意志力等好的品质才会逐渐发展起来。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来源于家庭,如果过早地把孩子抛向社会,对于孩子来说,不亚于末日降临。因此,我极为不主张学龄前孩子上寄宿学校,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寄宿,请放在高中或以后的阶段再考虑。

切忌:单亲家庭中,向孩子哭诉自己的遭遇,或者始终对另一半有怨恨

一位妈妈,离异,有一个8岁的女儿,女儿很懂事。在妈妈情绪低落时,女儿总是百般安慰,不仅学习上不用妈妈操心,连做饭、洗衣等简单的家务事都努力去做……女儿成为孙女士离婚后最大的精神安慰。

虽然女孩儿人前人后受尽表扬与怜爱,但她真的快乐吗?

这个8岁的女孩儿不仅要承受家务及学习方面的压力,还必须在情绪上照顾、安抚妈妈。而她自己却把所有的害怕和心理需求深藏内心,竭力在外表上装得很“懂事”、“坚强”。像这样心理过早“成熟”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人化的孩子”。“成人化的孩子”现象是指基于某些特殊原因(生病、酗酒,父母冲突等),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形同虚设”,其子女被迫去扮演原本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产生明显的“角色错位”现象。

有研究报告显示,过早成人化的孩子在成年后有较多的酒精和药物滥用现象,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孩子无论如何都只是孩子,切莫让孩子承受父母的情绪困扰和精神压力。他们也不喜欢和谈论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表现,会让旁人误以为他们的状态还好,本想给的过多关怀,因自认为没必要而取消。这些孩子对于人生的态度多是消极的,身心长处于戒备状态,不会轻易信任他人。

当然,并非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如此。关键是父母自己要成长,要有担当。一个家庭,总要有人去担当的。如果父母总是处于退行的状态,像个孩子,难道真的要孩子去承担不属于他的责任,扮演一个“大人”吗?

相关知识

早教:让孩子懂得感恩要注意的事项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教:让孩子懂得感恩要注意的事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长期以往,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努力和对自身的千依百顺是应当的,不仅不清楚谢谢,反倒在略微不顺心时就又哭又闹,甚至有拉扯父母的秀发和人体。这类极其没亮的毁灭性个人行为不仅让父母难过,还会继续让给孩子心理状态的一切正常生长发育蒙上黑影,种下骄横跋扈、以自我为中心的種子。让孩子懂得感恩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第一、不必对孩子努力过多,干涉过多,不必为孩子清洗一切事务管理

假如父母对孩子的维护过多,那麼孩子就会逐渐习惯性父母的大包大揽,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长此以往,孩子就没办法再谢谢父母对她们所做的一切了。让孩子懂得感恩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第二、不必让孩子吃“独食”

自小让孩子吃“独食”,会使他感觉他吃好产品、有着好产品是理所当然的,假如孩子习惯被给与,只了解索要,便没办法在之后的日常生活考虑到他人的体会。一个不明白关怀他人、关怀父母的人未来没办法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

第三、不必“广结善缘”,更不必“不求先应”,不必让孩子有着的物品到来太非常容易

对孩子明确提出的规定,父母先要思索一下是不是有效,假如不科学,则果断回绝,而且要告知孩子为何不科学,给孩子一些承受挫败的机遇。不必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们星星,想月儿就一定给他们月儿,应当让孩子自身去争得自身必须的物品。当孩子根据一些勤奋得到需要的情况下,他才会了解在父母的爱和维护下是幸福的。另外,父母也不必事先对孩子服务承诺过多。让孩子懂得感恩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第四、父母还能够常常给孩子讲一讲自身的工作中艰苦

每一位父母工作中都很不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容,给孩子一些沧蓝的自然环境,怕艰辛的日常生活会给孩子产生工作压力。实际上,假如父母们能常常告知孩子一些自身的烦恼,那麼孩子就会在迁就和心怀感恩中逐渐长大了。

第五、父母要为孩子作出楷模

假如家里有老人,有美味的要先给老人吃,过年或过节给老人送礼;假如老人离得很远,应当常常给老人打通电话。要让孩子见到父母不但对自身幸福,对老人也幸福。以身作则的能量远远地超过言教。

第六、给孩子“收益”的室内空间

让孩子懂得感恩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当孩子要想协助你做事情的情况下,父母一定不必再聊“你将书读好就可以了”。由于父母较大 的义务并不是让孩子学好念书,只是使他最先学习培训为人处事,它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本。孩子明白努力、明白“收益”,他才会懂得珍惜、明白迁就。

不要让“怪物”吓到孩子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期教育使得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不要让“怪物”吓到孩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要让“怪物”吓到孩子

菲菲妈原以为自己为女儿的两岁生日准备了最好的惊喜——一个小丑前来道贺。可是万万没想到,女儿一见到小丑就大哭起来,扭头跑到楼上,并且拒绝再下来。

化装人物,不管是马戏团成员还是圣诞老人,都可能惊吓到两岁的小孩子。这是因为两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认识父母之外的世界,任何看起来不太正常的东西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恐惧。

你的孩子以后总能学会辨认出一个化装人物,但是你在向孩子展示他们时应该做到:

打好预防针:向孩子解释他可能会看到一个跟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的形象,告诉他这个形象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他曾经在电视或书本上看到过类似的形象,告诉他这个的真人版要大很多。

要支持孩子:不要对孩子说他的恐惧是很傻的表现。相反,要引导他回忆那些他克服恐惧的经历,让他安心:“想想你以前不是很怕茜茜的狗吗?可你现在不是很喜欢跟它玩吗?”

不要强迫:让他远远地看着,直到他敢和你一起接近为止。不过如果他拒绝也很正常。很多大人也不愿意接近小丑。

不要让孩子成为“两面派”


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要让孩子成为“两面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儿小时候,我们让她干什么,她就毫不犹豫地去干,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我觉得她越来越“不听话”了。

前几天我做饭时,孩子说:“爸爸,我要吃冰棍。”我说:“今天风这么大,天这么冷,你还吃冰棍?”她听了没说什么就走了。做饭中途,因酱油不够了,我调小了火去门口小卖部买酱油。回家刚进门,女儿就说:“爸爸,你帮我从冰箱里取一根冰棍。”“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不能吃了吗?”“我妈让我吃!”口气似乎不容置疑,好像也用不着讨价还价。我问我爱人:“是你答应的吗?”我爱人说:“你出门后,她缠着我要吃冰棍。我磨不过她,就答应她了,可我在择菜,手不干净,就没有帮她取。”我对女儿说:“既然你妈妈答应你了,你可以吃,但你也应记住,大人说话算数,小朋友说话也得算数。”女儿点点头,高兴地吃冰棍去了。

这件事过去后,我没往深里想。前天又遇到一件事,叫我不得不思考父母应该怎样口径一致地去教育、引导孩子。我做晚饭时,女儿问我:“爸爸,我想吃完饭出去玩。”我肯定地回答:“不行,今天晚上刮大风,太冷了。”她听了不高兴地走开了。吃饭时我们边吃边看电视,奇怪的是女儿那天晚上吃饭很快,还吃得不少。我吃完饭收拾厨房时,女儿说:“妈妈,我现在可以出去玩了吗?”还没等我爱人开口,我就马上说:“我已经说过了不行,怎么还问?”女儿说:“我妈妈刚才答应我吃完饭出去玩。”我说我爱人,“女儿刚才已经问过我了,我没同意,可你又答应了。这在她心里造成什么影响?无非是我对她不好,你对她好。”我爱人说,“我做饭时,孩子要吃巧克力,最近孩子内火旺,就没答应让她吃巧克力。孩子又说想出去玩,不能总是不满足孩子一点小小的愿望,况且孩子闷在家里也难受,就给她提了个条件:吃饭时好好吃饭,不要边吃边玩。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

这两件事对我和爱人教育启发很深:孩子想办一件事,当问我们两人中一个不同意时,她就背着不同意的去问另一个。等待着同意或是磨缠人,逼迫同意,然后跟不同意的理直气壮地说:“我妈妈(爸爸)同意的!”让父母觉得两头为难,否定吧?就成了父母中有一个说话不算数;同意吧?就造成了父母中有一个对她好,另一个总是限制她。女儿耍了个小聪明,就让我们两个左右为难。为了团结一致教育、引导好孩子,我就跟我爱人说:“今后孩子提要求时,不要先答应,告诉她:‘让我想一想。’其实不是想,而是尽量不让她看见时,征求一下另一方的意见。尽量做到父母意见一致,不论同意还是不同意,必须意见统一,否则在以后教育孩子时,孩子肯定总和一方顶嘴,唱反调。你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偏不干。这样的话,越来越难教育她,后果越来越不堪设想。”

自那以后,孩子变化很大。特别是最近我爱人还跟我讲:有时孩子说她想干什么时,还常常说:“妈妈,你再问一下我爸爸的意见。”这种在对待孩子教育、引导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做法,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团结一致的统一阵线,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不是父母中一个偏向于爱她,而另一个不爱她。

不要让孩子入学过早了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早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能够提高孩子后期的学习效率,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不要让孩子入学过早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每年新生入学,总有一些家长想尽办法让还不到年龄的孩子提前入学。其实愿望虽好,效果却往往不佳。因为小学一年级教材,是专为6~7岁儿童编写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

对儿童来讲,不在同一个年龄层次的竞争,成功比较难。小年龄的孩子往往更易贪玩,如果从小听到的批评多,长久处在落后的位置上,容易挫伤他的上进心,丧失可贵的自尊心,形成自甘落后、破罐破摔的心理,那对他整个一生都是一道难以抹掉的阴影。

6岁以前入学的孩子,必须是格外聪明,身心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6岁儿童水平。这需要经过教育科研部门智力量表的检测。家长主观认为的超常,往往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而且,学前过度教育有一定的危害。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小学化,言行过于规矩,往往使孩子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学龄前的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过早给孩子学习任务,将不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生理、心理压力。家规太多,家长要求过高,不切实际地与别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造成孩子情绪不安、不合群,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摧残。由于成人灌输得过多,还会阻碍孩子主动探索思维的发展。所以,从长计议,还是适龄上学好。

相关知识推荐:

家有学龄儿童几岁入学年龄最佳

北大教授建议男女儿童错龄入学

低龄入学是否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更多健康知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