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长都知道人际交往能力在宝宝成长中的重要性,但这个技能培养起来却不容易。经常听家长说,“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胆小,看到陌生人都不敢打招呼”。那么孩子胆小,不敢与陌生人打招呼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孩子怕见到陌生人,不敢与陌生人打招呼,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平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非常外向活泼,见到人会主动打招呼,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内向拘谨,见到人不会主动打招呼,甚至会逃避陌生人,这是由气质决定的,每个人的天生气质是不同的。

第二,孩子缺少社交经验,不知道该如何与陌生人打招呼,在见到陌生人后就会不知所措,紧张焦虑,表现为低头不语,不停地用脚搓地,或者揪着衣角等。这就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去走一走,多与外界接触。比如,遇到和孩子同龄的小朋友,要鼓励孩子过去与小朋友打招呼,如果孩子刚开始不愿意,父母可以先代劳,引出话题,比如,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家孩子叫***,引导孩子开口说话。如果是比较熟悉的小伙伴,还可以让孩子把小伙伴邀请到家里来玩。再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把钱包拿给孩子,鼓励孩子与收银员说话,说出自己的需求,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

第三,父母过于强势,令孩子胆小,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对陌生人不信任、恐惧。我认识一个小孩,他的父母都非常优秀,做事雷厉风行,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格,但这个小孩非常胆小,见到陌生人就往父母的身后藏,无论父母怎么说,甚至用手硬强把他拉出来,他都不愿意打招呼。每每这时,父母就会责备他,说他窝囊、笨蛋。殊不知,越是这样,孩子越胆小。美国心理学家泰勒说,确保子女成功的父母,往往会教出失败的孩子,而充满慈爱关切的父母,因为能够包容子女的失败,往往可以让孩子走出另一条光明之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能太强势。

相关知识

宝宝胆小怎么办


友:我有一个3岁的女儿从小就特别聪明,10个月就能走,1岁就能讲好多话,会唱好多歌且非常好听,不变调,讲话也非常老到,在幼儿园里很得老师喜欢。但她胆子很小,主要是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碰到历害的就非常害怕,有时比她小很多的她也不敢去争回自己的东西,令我非常苦恼。有时我会责备她但收效不大,她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从没打过别的小孩,请问专家,我怎样才能帮她克服这种心理,正常的与人交往。

茅于燕: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性格的,也有环境造成的,比如遭受到欺侮因而在交往时退缩等等,而且先天的和环境的往往交织在一起造成问题。

儿童的性格千差万别,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都可以正常发展,成为良好的性格。

胆小是一种退缩行为,但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中,也会适当改变,与人正常交往。

对待胆小的孩子,可以试着采用以下的方法:

第一,思想上认识孩子是胆小的性格,但并不是“坏”,不要苦恼,要积极对待。

第二,和孩子讲道理,小朋友如果抢了她的东西,要礼貌地要回来,对方不给,可以找老师,不要放弃又退缩。

第三,和老师联系,把孩子这种性格对老师讲,当发生问题时,希望老师支持她,并教育对她不友好的小朋友。

第四,常带孩子去有孩子的邻居、亲友家串门,给她创造小型的交往环境,如果发生争执,可以现场处理。而且和她在一起玩只有一个小朋友,场面比较好对付。

第五,常常讲些勇敢的小朋友的故事,用故事中主人翁的行为来间接地教育她。

第六,打架,也就是对抗行为,在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中,常会碰到双方不一致的事,往往会互相打起来。这并不是应该鼓励的行为。家长在这里说:“他似乎天生就不会打架,从没打过别的小孩”,好像打架是好行为,不打架是懦弱、是没骨气、这就错了。碰到孩子们打架,应该拉开,分别谈话、教育,让他们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好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碰到问题(比如大家都想玩小汽车,而小汽车只有一辆)应谦让(让对方先玩),而不是抢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使对方受到伤害。这些道理多讲了,你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都会接受,而表现在行为中,你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绝对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去和别的孩子打架(当然,适当的自卫还是要的,但这不是反击),好像这才是“英雄”,你的言词中好像有这个意思。

早教:宝宝见了外人不愿意打招呼


孩子见了人不肯打招呼,缘故大概有三种:一是由于腼腆;二不是明白见了人要打招呼是文明礼貌个人行为;三是将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受惊,不愿意与人打招呼。

改正这一状况的方式以下:

1、三岁之上的孩子早已具有了一定的鉴别性別、鉴别年纪的工作能力,并且也具有了一定的語言交际能力。

她们了解一脸皱褶、有白头发的老年人是长辈,与父母年纪差不多的人是叔叔阿姨。这时候,成人的教育理念要恰当,不必对孩子太过维护, 尤其是在陌生的自然环境、陌生的人眼前,要激励孩子讲礼貌、敢发言,坚持不懈要孩子招乎人,并对他说招呼优秀人才是讲礼貌的好孩子。

2、不可以由于孩子不肯招呼人而没有孩子出门。

成人出门时要尽可能携孩子,让孩子和成人一起参加商务活动和社交交往,而且激励孩子触碰陌生的自然环境。要重视结合实际塑造孩子的优良的文明礼貌习惯养成,并且成人要搞好孩子的榜样,碰到亲戚朋友或孩子不认识的人积极有礼貌地打招呼,随后再向孩子简易详细介绍,让孩子积极地招呼人。

3、当孩子不肯招呼人时,不要说“这孩子不讲礼貌”,那样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激发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导致难堪的局势。

而应当渐渐地正确引导,由于孩子必须较多 的试着和時间来融入新的事情,新的自然环境。应当对他表明关爱、爱惜,而且随同他找寻方式,积极张口招呼人。如父亲带孩子在街上,碰到一位孩子父亲了解的朋友, 父亲可对孩子说:“想个办法,他叫什么名字大伯,你应该对他说什么呢?”

4、成人针对胆怯腼腆的孩子要加多关注。

还能够应用一些方法来协助融入他人类与环境,如事前将将会看到的陌生人的长相、特性告知孩子,并掌握孩子心里的焦虑、 尽量给孩子出示一些资询,让其有一定的充分准备。

5、协助孩子塑造信心。

成人应考着去挖掘孩子的单独技能,在陌生的自然环境, 陌生的人眼前,让孩子自身分辨该怎么招呼陌生的人。当孩子取得成功的工作经验时, 信心当然会提高。

我的宝宝胆小怎么办


友:我的女儿明天一岁七个月,但是我们把她带到小区儿童游乐场去玩,没有其他小朋友或少人时,她玩得很高兴,但人一多,她就站着不动,我们把她放到“波波池”中去玩,别的小朋友会在里面跳来跳去,甚至会拿球扔她,她会哭着要离开,说“怕、怕”并说“打、打”,我们担心她这样子将来上幼儿园会不适应;曾让她和朋友的小孩一起玩,那个男孩比她大一个多月,抢她手上的玩具,我女儿也是很被动的样子,也是哭着说“怕、怕”。

小女现阶段表现怎么样?如胆小怎么有什么好办法让她胆大一点,以便将来更好融入生活?

茅于燕:从介绍看,你那一岁七个月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很好,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至于说她在有些情况下害怕,别人“抢”走她手上的玩具,她也只是说“怕,怕”,并不积极去“夺”回来,事实上,你不必担心她将来会不会上幼儿园不适应。

儿童是在逐渐发展的、成长的个体。早年对一些东西害怕,可能是不理解这个东西或这个情景的特性造成的,待他逐渐长大,社会经验逐渐丰富,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就不会害怕。

害怕有一点遗传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抚养人的教育方式关系更大。婴幼儿在情感上与母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母亲对孩子的爱抚、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安宁、安全、舒适。所以要帮助婴幼儿战胜害怕,母亲要给出更多的爱。

你说一岁七个月的孩子,在人多的地方不敢玩,只站着不动;别的小朋友抢她手上的玩具,她不敢“夺”回来……是不是过份胆小了?我感到不是这样的,在这个年龄阶段有这些表现是比较正常的(当然有的孩子表现得比她好一些,但都是正常的)。主要原因有:

1、陌生人焦虑,陌生环境焦虑的阶段还有影响,所以在游乐场,她感到不适应,害怕;

2、在集体中活动的经验不足,与同伴交往也很少,所以人家抢她的东西,她不知所措。待她再长大一点,陌生人焦虑、陌生环境焦虑的影响减弱了(大约在两岁左右),与小朋友交往的经验再多一点,家长再给她更多的爱,她的害怕会少得多。

要想使孩子尽量少一点害怕,家长具体还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把他怕的事说给你听。一岁七个月的孩子可能语言表达还有一点困难,你可以向她提问,可以知道她怕什么,你再给她解释,让她不要怕,比如问她:你怎么不出去玩?是不是小朋友太多了?没关系,小朋友都喜欢你,我陪你去玩。他拿走你的东西,我和你一块儿去要回来,不要怕他等等。

2、和她讲讲小朋友在一块儿多么开心的故事,让她懂得和小朋友在一起很高兴,一个人多不好玩的道理。

3、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比较脆弱,那么平时对她说话就要更加温和,尽量不刺激她,让她心境平和,有安全感。

4、远离可能造成害怕情绪的情景。如电视上有暴力的镜头,马上换台或把他抱离现场。

5、自己不要紧张,孩子随年龄增长,情绪会愈来愈稳定,不会上幼儿园不适应。

怎么办?!怎么办?!


怎样纠正小儿口吃(转)

口吃与一些小儿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强及精神紧张有关,当然也与周转人对口吃小儿的态度有关。遇到小儿口吃,可温和地请小儿模仿成人的发音再说一遍,有进步时给以表扬。鼓励小儿树立信心,主动练习,养成不慌不忙和从容不迫的发章习惯。一定要避免周转人的饥笑和嘲弄,千万不要重复或模仿,如果这样,不但不能矫正小儿的口吃,反而在小儿的大脑皮层上强化了口吃的兴奋点,口吃就不易纠正。

如果在有条件的家庭或托儿所、幼儿园,能配合音乐、舞蹈,培养小儿掌握不急不慌有节奏的动作,对矫正小儿口吃,也是有效果的。

心痕的回复:(写于11/8/008:50:34AM)

你在摇篮搜索中,输入“口吃”作为关键字,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文章,看一看,心中就不慌了。

一般这种情况,做父母的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着急,孩子见大人急了,自然也会着急,说话时又有了压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慢慢的就会好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