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传说童话故事

2021-04-13 月亮的传说童话故事 勇敢传说童话故事 给动物自由的童话故事

给宝宝讲讲“年”兽的传说。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给宝宝讲讲“年”兽的传说”,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相关推荐

中秋节,给孩子讲讲传说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秋节,给孩子讲讲传说》,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之四——玉兔捣药:

传说月宫的小玉兔是一对修炼千年的仙兔夫妻的小女儿,她受父母委派前来和孤独的嫦娥为伴,成为嫦娥的小宠物,常年在广寒宫门前跪地捣药,这种药人们吃了就可以成仙。玉兔也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我这样给宝宝讲故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这样给宝宝讲故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猫睡觉》、《小黑历险》是我的宝宝梅天慈的两本故事书。

《小猫睡觉》的内容是这样的:天黑了,小猫不想睡觉,小猫就去找大家玩,可小猫找到小白兔,小白兔不愿玩,说要睡觉;小猫去找小鸟、小熊,他们也都睡觉了,没人和小猫玩了,小猫只好回家了。

《小黑历险》说的是一个叫小黑的小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碰到一只大老虎,抢走了小黑的红衣服;又碰到一只大老虎,抢走了小黑的蓝裤子;又碰到一只大老虎,抢走了小黑的紫鞋子;又碰到一只大老虎,抢走了小黑的绿雨伞。后来呀,四只老虎穿上小黑的衣服,为了比比谁最美,打起来了,最后全都打死了。小黑又得到了他的红衣服、蓝裤子、紫鞋子、绿雨伞。

我在给小慈宝宝讲这两个故事时,把他们做了修改,把宝宝也编成故事中的人物了。比如讲《小猫睡觉》,我讲小猫找过小白兔、小鸟、小熊后,又加上了“小猫又去找梅天慈,对她说:`梅天慈,我们一起玩儿吧。`梅天慈回答:`小猫,我不玩了,我的爸爸妈妈说,天黑了,小宝宝应该睡觉了,睡得好才会身体好。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小猫,你也回去睡觉吧,如果你想玩,明天白天我再陪你玩吧。`小猫听了乖宝宝梅天慈的话,就回去睡觉了。第二天白天,梅天慈真的去找小猫玩儿了,因为梅天慈是个说话算话的诚实宝宝。那一天,小猫和梅天慈都玩得很高兴。”

小黑历险的故事则被我改编成这样:讲完了老虎抢走了小黑的四样东西后,我说:“小黑哭着去找梅天慈,梅天慈安慰小黑说:`小黑小黑你别哭,我把我的红衣服、蓝裤子、紫鞋子、绿雨伞都给你,这样你就有衣服穿、有伞打了。`”等到讲完老虎打架打死,小黑又得到他的全部东西后来还梅天慈的衣物,我加上了:小黑对梅天慈说:“梅天慈,谢谢你,我喜欢你呀,因为你是一个爱帮助人的好宝宝。”

每次小慈宝宝听到我在故事中讲到她,宝宝都特别聚精会神,黑亮亮的大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看着我,听得高兴了,还双手拍掌,喜形于色。我想,宝宝虽然不能完全听懂妈妈故事里的含义,但故事里有她,她一定会特别高兴、感兴趣;而且我认为我在故事里所表达的思想会给宝宝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各位妈妈认为是否有道理?

给宝宝讲故事益处多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给宝宝讲故事益处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对宝宝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在个性上的性格有差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听故事,对所听的故事非常感兴趣。

听故事除了可以让孩子打开心扉与人交流,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外,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发散性思维很有帮助。针对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便将一段时间定为我和宝宝的故事会时间,一个多月下来,效果挺好,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丰富词汇,而且在与宝宝的沟通上也有很大帮助。

我会边让宝宝在听故事的同时尝试独自睡着,这真是一举多得。宝宝从听到的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规,好像故事《小熊穿衣》,宝宝从故事里知道了衣袖套在手臂上,鞋子穿在脚上,帽子戴在头上等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在宝宝听故事的过程中,能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了什么行为是可行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行的。

对于宝宝,我所讲的故事都是她喜欢的作品,这可让宝宝养成多听故事的习惯。给宝宝讲故事将会对宝宝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故事有以上这么多的好处和功效。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多给宝宝讲故事,做得好!从讲故事开始,慢慢形成习惯——每天都有亲子共读的时间,宝宝就能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通过亲子共读,宝宝不仅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也能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爸爸妈妈还可以把好的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传递给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还可以增加编故事结尾、想象一下另一种可能性、把故事表演出来等方式,促进孩子表达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坚持下去吧!

三招帮你给宝宝讲道理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招帮你给宝宝讲道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丫丫会说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字就是“不”(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从8个月大开始,她就“不不”个不停,非常明确地表示着自己对大人命令的反应。妈妈周女士很苦恼,她明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对孩子讲道理,问题是那么小的孩子能听懂道理么?

早教中心老师林晓娜表示,其实2岁以下的宝宝已经能购能读懂父母的表情,能听懂赞扬和批评,能知道谁喜欢他等等。林晓娜给家长支出了以下三种给孩子讲道理的妙招。

妙招1抓住孩子切身体会讲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经历过才最能记忆深刻。丫丫不到1岁时,对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时冒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触摸,任凭妈妈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有一次,她刚摸到碗沿时被烫了一下,妈妈告诉她这就叫“烫”,于是她记住了。当她再伸手去摸锅里的蒸汽时,妈妈就告诉她“白气也很烫”,还带她走到电饭煲边上。这时她就开始边说“烫”边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妙招2面部表情表达传递道理

孩子其实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经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观察模仿,大人有不高兴的情绪,他们也会琢磨这个表情的含义。丫丫不爱吃青菜,妈妈板起脸来告诉她,青菜必须吃。她看着妈妈的表情,低着头也不高兴了,抓起妈妈的手就咬,这时妈妈告诉她手被咬疼了,表情痛苦。丫丫想了想,用小手轻轻地摸了摸妈妈的手,接下来虽然她不想吃青菜,但是也含在嘴里。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妙招3言传身教代替说教道理

孩子可能听不懂复杂的语言,但是家长的示范能使他们了解很多说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处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当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关窗户。

月亮的传说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