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子阅读常见误区

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是,许多家庭对亲子阅读存在一定误区。下面,家长可以参考一下,自己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下误区:1、家长对亲子阅读理解不到位

有家长认为,由于小孩子年纪小,对某些事情理解不够,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是,等到孩子上小学了,家长认为孩子自己会认字念书了,就让孩子独立阅读,家长不再参与。

在自己孩子上幼儿园时,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关注亲子阅读,一旦孩子上了小学,亲子阅读的热情与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或荡然无存,导致亲子阅读在作用也没有延续。

2、阅读环境营造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今的家庭的条件比较优越,家里的客厅、卧房都愿意花费大笔的金钱去装潢,却舍不得用少许的费用布置实用的书房,致使孩子无法拥有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

此外,很多家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就会将坏情绪带回家中,也容易让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孩子阅读:兴致高、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高兴、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

如果一个家庭无法提供温馨宁静的读书环境给孩子,是难以做好完善的家庭亲子阅读活动,也难以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

3、阅读材料选择不到位

很多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据调查发现,70%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书,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且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更多的是从智力开发的需要考虑,选择范围较窄。

有近30%的家长还说不清为孩子选择图书的依据,或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购买欲望。

4、阅读时间投入不到位

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和上网,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外,很多家长宁愿长时间陪孩子一起学奥数,学艺术,却不愿意投入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5、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亲子阅读,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应该如何进行亲子阅读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重获信心,提升阅读能力。下面,我们为各位爸爸妈妈提供让宝宝快乐阅读的方法。

1、选择合适宝宝的书籍

由于孩子年纪小,理解力有限,所以,当宝宝练习阅读的时候,不要让他读太难的书,如十个字有八个都不认识,就会使他感到特别的沮丧。

你可以为他选一本字词较简单,但有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书籍。通常孩子对生动有趣的事情存有好奇心,也容易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另外,如果宝宝喜欢重复地读一个故事,父母不要因为觉得阅读量不够而不受用,其实,这种重复阅读的方式,恰恰能够增强宝宝阅读的自信,偶尔还可以让他向大家面前脱稿复述故事。

2、遇到生字,不妨先跳过去

生字是宝宝阅读时最大的障碍,毕竟4、5岁宝宝的识字能力有限,我们无法勉强他认识或记住所有教过他的字。但父母可以想办法,减少宝宝遇到生字时的阻碍。

如当宝宝阅读遇到生字词时,可以先跳过读后面的内容,然后你再返回来问宝宝:“你觉得这个词在这儿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宝宝对内容的理解,帮他猜出词义,再认真地教他这个字词要怎么念、是什么意思等。

3、通过聊书来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

想增强宝宝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聊书”的方式,即是和宝宝一起聊书里的内容。事实证明,和孩子讲书里故事,可以促进他的词汇积累、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

在和宝宝一起阅读的时候,你可以和宝宝讨论书里的内容,如当小红帽来到外婆家,但不知道床上躺着的是大灰狼,你可以问:“你觉得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呢?”

事实证明,在给孩子读完故事之后,家长再和他讨论故事中的情节;或让宝宝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可以促进宝宝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让他更有成就感,从而增加自信。

4、注意阅读时的态度

父母在阅读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重视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阅读这件事的。所以,当父母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最好能够屏蔽外界打扰,有专门的空间和时间,专心地和孩子一起阅读。

相关阅读

宝宝耍赖行为有效应对方法


孩子的耍赖行为就是在考验爸爸妈妈的耐心。当家长软硬兼施希望孩子能够配合时,偏偏孩子却好像是从外星球来的,不但听不懂,而且还继续大哭大闹,这就让家长完全无法再顾及形象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强行把孩子带离是非之地再说。你家的宝宝会耍赖吗?

在很多父母眼里,“听话、守规矩”无疑是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表现。如果孩子表现出“小乖乖”的样子,那么爸爸妈妈也会因此感到骄傲与放心。可是事与愿违,虽然已经在教养上下了很多工夫,可有些家长仍旧会发现宝宝还是爱耍赖、不听话,很多规矩说了又说,孩子最后还是以哭闹来收场。

难道宝宝的耍赖真的就那么棘手吗?真的就无法抵抗吗?其实不然,要和宝宝“抵”赖并不像我们想像中那么艰难。只要父母以同理心来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对孩子的心理世界多一些体会和理解,并从日常生活中建立常规、以身作则,那么就能让孩子改变以耍赖来达到目的的习惯!

孩子耍赖的5大原因

根据孙扶志教授的从教经验和咨询服务经历来分析,当宝宝有耍赖的行为时,不外乎有以下5大原因。

向父母争取控制权

学龄前的孩子正值自我意识高度膨胀的一个发展期,他们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偏爱一致性与可预期的事。因此,当孩子用耍赖的方法向父母说“不”时,那多是一种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

引起父母关心和注意

当宝宝乖巧听话的时候,父母常常可能会因为其他事而忽略了孩子。既然正常手段不能得到父母的注意,那么宝宝自然会考虑一些不正常的办法,比如哭闹、耍赖等。一旦宝宝发现不听话或哭闹可以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之后,这种蛮横不讲理的举动也许就会经常出现,因为宝宝已经确认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好办法。

测试父母的底线

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已经懂得可以用耍赖的方式来测试成人的底线与处理方法。如果孩子每次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那么父母以后对他的规劝很可能都会失效,因为孩子明白你的原则是可以为他而更改的。

曾经获得错误的鼓励

当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最常见的就是以哭闹来表现。此时家长如果因心疼或是管教方便(比如正好要带孩子出去,但是又觉得孩子哭闹很丢脸)而答应孩子的要求,那就可能向孩子传达一项错误的鼓励信息,使宝宝认为只要自己哭闹,家长就会答应他的要求,进而愈发变本加厉地耍赖。

表达能力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但是他的口语能力发展却仍不成熟。当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相违背,而且不能获得满足时,表达能力有限的孩子当然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现。比如家里有客人来,孩子虽然很想睡,心情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而不愿就寝,如果家长此时再强制宝宝去睡觉,那么宝宝就可能出现哭闹耍赖的行为。

8大“抵”赖步骤

在了解到孩子耍赖的主要原因之后,孙扶志教授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供广大父母参考。这些方法分为“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一共分8个步骤进行。其中“治标”的方法主要针对孩子耍赖时当场使用,而“治本”的方法则可帮助家长逐渐杜绝孩子的耍赖行为。

治标4大步骤

步骤1晓之以理

当孩子耍赖时,家长需要马上严正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表现,现在也不会买你要的东西给你。”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家长不会顺从他的要求。即便他哭闹耍赖得再厉害,家长也不需要发脾气,只要以坚定的口气说明理由即可。

步骤2拒绝要挟

不论孩子如何哭闹,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妥协。如果孩子哭闹得动静很大,那么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下一步的行动,是要留在当场,还是要离开。如果要继续从事活动如逛街,那就要孩子停止哭闹,否则立刻带他离开现场。

步骤3动之以情

当孩子停止哭闹之后,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可以好好地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喜欢你现在乖乖的样子。”让孩子明白,下次可以用好好说话的方式跟家长提要求,而不是以哭闹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步骤4正向激励

以多样的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并鼓励孩子有好的表现,如学龄前的幼儿,家长会训练戒奶嘴或坐马桶大小便等。可以帮孩子准备一本小册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就以盖章或画红花的方式帮孩子记录。在红花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给孩子买一样他喜欢的东西,把焦点放在孩子好的行为上,能激励孩子有更好的行为表现。

治本4大步骤

让孩子作息规律

孩子耍赖通常是因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父母平时就应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建立生活常规,并和孩子一起沟通讨论,让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愿。订好的规矩一定要明确施行,不要随意改变,以免孩子产生混淆。

教孩子正确表达

除了建立生活常规让孩子有规律感之外,家长也应该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需要。如果孩子不开口的话,家长可以暂时不出手协助。当孩子开口要求家长协助时,家长也可以用提示说明的方式,让孩子有自我思考的空间。

少说“不可以”

家长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不可以”,除了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之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可以”怎么做,否则孩子就不会感受到在成长,只是觉得家长总是一味地拒绝和否定,以后可能会渐渐降低对家长的信任,将行为“化明为暗”,只要家长不在,他就偷偷做被禁止的事。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的行为都是由模仿而来,因此当孩子耍赖时,家长自己也要反省一下,看看本身是否也有这样的行为。在生活常规建立之后,家长是否又是最先不遵守规矩。例如要求孩子叠被子,但自己的被子却总是卷成一团。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却总是很晚才睡觉。请注意,在定下规矩时,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才会更有说服力。

TIPS:不要觉得孩子耍赖很丢脸

当孩子在外耍赖时,父母通常都会觉得很丢脸。对此孙扶志教授表示,家长其实不必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应该明白,孩子耍赖是正常的普遍行为,每个父母都可能经历,所以你并不孤单!倒是家长应该静下心去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孩子耍赖只是要求你的注意和关心,并不是无可救药。家长不要把事情想得太严重,更不要从人格特质上去否定孩子。

让孩子记忆力出众方法很重要


有位实验者曾经用这三种方法让三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记住10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孩子,他只告诉他们画上画了些什么,并不给看画。对第二组孩子正好相反。只给他们看画,可是不再给他们讲每张画画了些什么。

对第三组孩子是又让听又让看,实验者不但给他们讲画的内容,同时给他们看那些画。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分别问这三组孩子记住了多少画的内容。结果第一组记住的最少,只有60%;第二组稍多,记住了70%;第三组记住最多,达到86%!这说明只听不看的孩子记得最少,只看不听的孩子记得稍多一点,又听又看的孩子记得最多。这还仅仅是两种感觉器官并用,记忆效果就比只用其中一种好得多。因此,如果帮助孩子把所有感觉器官一齐调动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功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和利用,人的脑细胞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人的许多能力的培养,大多要从掌握方法做起,人的记忆能力之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记忆方法的差距引起的。人们通常使用的记忆方法,多是运用了大脑左半球的一部分功能而已,右半球的功能只是偶尔被利用一下。人的记忆潜能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有的人记忆力好得出奇,是因为他们能天长日久地训练自己的记忆力,脑子中的记忆方法越来越多,结果,记忆力就越来越好。因此,要想成功地改进孩子的记忆能力,关键在于要加强记忆方法的训练:

一、有的放矢明确近期记忆目标

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诱惑着人,引导着人,使人步入更高的境界。同样,家长必须使孩子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总是有一定的目标的,这是成功地改进记忆效能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确立记忆的近期目标呢?关键是要学会安排记忆进程,把长远目标划分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一个一个地跨跃。每当达到了一个近期目标,就能增强信心,改进记忆效能,提高记忆速度。当达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标后,苦心积虑所要追求的长远目标也就胜利在望了。而对长远目标的靠近,无疑会更强有力地刺激记忆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

例如,一个小学生要学习英语,倘若笼统地确立一个目标,将来出国深造他会感到前途渺茫;如果确定不同的近期目标,先完成容易的部分,如每天学习10个名词,进而掌握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他就会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学习语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工作。每一次克服了困难,每一次获得了成功,自信心便会随之增长,而自信心同时又鼓舞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记忆活动,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化整为零,使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不断地刺激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给自己提出一个记忆目标,充分利用有意记忆,可以使记忆效果大大提高。

二、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理解记忆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小学生对材料理解的程度。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为了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历.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真是费力不讨好。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内容为前提的。这种理解不仅指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记忆材料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向孩子扬中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死记。

亲子早教:亲情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小瑞是个干瘦的小孩,每日由妈妈专车接送。我从未见小瑞妈妈笑过,小瑞也非常少笑。基因遗传吧,之前我一直那样觉得。突然有一天,小瑞的妈妈自尽了。活动场所里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小瑞一直一个人发呆,我明白他很孤单。如今,小瑞应是三年级的学员了吧,我始终忘不掉他一双无奈的大眼睛。亲子

小飞是个聪慧调皮的小孩,每日都由一脸璀璨微笑的妈妈来接。暑假的一天,小飞的父亲被一次出现意外抢走了性命。我再度看到小飞时,发觉他变了,他越来越比女生还爱闹,有时候进行无名火来几近瘋狂。亲子

我每日要做的是:给他们甜滋滋微笑、关心的眼光和温暖的相拥。当他为一点琐事落泪时,我能微笑着来到他的眼前,搂着他说道:“你但是小男子汉哦,把泪珠整理起來,想一想该怎么办?”我都会把小孩的点点滴滴发展,告知每日来专车接送小飞的姥爷。

一天我下班了,在学校门口被别人叫住,原来是近几个月沒有外出的小飞的妈妈,她一把把握住了我手,心痛的泪珠伴着感谢……亲子

父亲你在哪?妈妈你还爱我吗?小孩你快乐吗?家中还温暖吗……

父母盆友,如果你离开家的情况下,请别忘记也有一份义务,务必由你去担负!如果你回到家的情况下,你要带一点礼品——微笑,赠给亲人,让微笑融入气体里,温暖每一个人。

亲子当时光在墙壁脱落,大家是不是仍然十指紧扣?大家能否了解,大家的和睦和爱,对孩子成长确实很重要!

学会陪伴宝宝说话很重要(夏季亲子早教)


前言:看到小宝宝一天比一天的进步是做爸妈最大的心愿,尤其是当孩子会喊爸爸妈妈的时候,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有关如何陪伴宝宝学说话的几点吧,这对于孩子的语方发展方面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获得语言的能力。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语言的学习。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根据已经建立起来的生物时间表进行发展的。我们会发现,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话早一些,有的晚一些,但是一般都会在2岁到3岁的时候,具备基本的表达和对话能力。

蒙台梭利提出语言发展存在两个敏感期,第一个敏感期从出生开始,大约持续到3岁。在第一个语言敏感期里,孩子无意识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语言。第二个敏感期从3岁开始,持续到大约8岁。在这个阶段,孩子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习如何使用他们的交流能力。

下面讲一讲,儿童语言发展主要有哪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和学习语言。

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从出生到10~13个月)

这个阶段儿童尚未学会说话,但是已经能够对语言迅速做出反应。经历了前语言时期后,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出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词。

父母怎样做:

多和宝贝进行交流。和小宝宝交流的过程中,父母要将宝宝当做一个合作者来对待。小婴儿的很多行为,例如微笑、发出咕咕声、一个表情或动作,都可以引起一次谈话。懂得孩子的父母能够通过谈话对婴儿的这些行为做出反应,这些做法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

交流时注意表情和语气。和小婴儿交流的时候,要多使用平静的、令人愉悦的声音,并且频繁地用眼睛看着他们,表达对宝贝的关注,激发孩子对交流的兴趣。

以词代句阶段:一次说一个词(1岁~1岁半)

当宝宝开始说话后,他的词汇量会不断增长。这个阶段的宝贝用一个词来代表一个句子,表达他想说的内容。

父母怎样做:

对言语进行简化。在这个阶段里,与正在学习语言的蹒跚学步的婴儿进行交谈时,应尽可能对言语进行简化,运用一种容易让宝宝理解的方式,将话语表达出来。比如,相比“宝宝多吃一点特别好吃的香蕉吧”,改成说“吃香蕉”会更有效帮助宝宝学习。

从一个词到简单的句子(1岁半~2岁)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讲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简单句子。一开始,句子可能并不合乎语法和习惯,而且往往更强调名词和动词。但是,宝贝一直在努力试着更精确地表达他想说的内容。

父母怎样做:

多使用宝宝的名字。和宝宝进行语言交流时,多说宝宝的名字,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太能理解“你”“我”。多用孩子的名字,不仅使谈话变得私人化,更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宝宝的语言发展。如讲故事、唱歌、说歌谣等等,以及为宝宝创造很多机会,使他们与成人或其他孩子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学前时期的语言学习(2岁半~5岁)

在这段两年多的时间里,孩子逐渐地学会复杂的、成人化的句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父母怎样做:

创造各种不同的语境。多把孩子带到不同的地方,帮助他们学会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进行交谈,这样,孩子在与多种多样的人打交道时,都能够使用语言。

为孩子提供“指示”和“命令”。让孩子知道语言是能被用来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方式。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他们正在完成的任务以及他们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

像对成人那样与孩子对话。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运用成人语言形式与孩子进行谈话,避免使用“婴儿语”,比如“球球”、“狗狗”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做为父母都盼望着能够与自己的宝宝一起聊天、一起唱歌谣,讲故事,但是这也需要家长们帮助,父母学会如何发展孩子的语言对宝宝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以上的文章可以帮到家长让宝宝早点说一口流利的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