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儿子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儿子上一年级,书桌上摆着一套根据年级分十册编撰的科学丛书。序言“指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适合阅读丛书的一二册;二年级孩子则可阅读三四册;等上了三年级,才能阅读五六册,依此类推。只是,快五岁的已能独立阅读的儿子对于“指示”熟视无睹,在读完这套书的一二册后,就“义无返顾”地翻开了三四册……且读得津津有味。

记得做教师的母亲初次见儿子捧着我给他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王子复仇记》等看时,不无“担忧”地问我:“大人的书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吗?”还未等我答话,在一旁看书的儿子头也不抬地答道:“能看懂!”为了验证儿子看书的“成果”,在儿子读完后,母亲便根据书中的内容对儿子进行提问,令母亲吃惊的是,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儿子居然分析得头头是道!

我想,倘若不是真的完全“读不懂”,那么,身为家长,何必要在孩子充满兴致开始读一本书之前,就为他的阅读范畴设限呢?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性别、个性、兴趣、天赋、阅读水平、心中所抱持的理想,以及当前自己的阅读需求等诸多因素都不尽相同,因此,即使孩子的面前摆放着同一本书,但每个孩子所看到、读到这本书的感觉和想法也会有所不同。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孩子制造出种种关于“阅读类别”的横向限制,乃至“阅读顺序”的纵向限制呢?

相关推荐

孩子学英语家长别盲目跟风


妈妈小叶说她准备把家里四岁的宝贝乐乐送到有英语培训的幼儿园里,因为她发现朋友的孩子跟乐乐年龄差不多就已经能说好多英语单词了,可是乐乐什么都不会。小叶很着急,担心乐乐输在起跑线上。

像小叶这样担忧的家长真不少,为了让孩子早点学习英语,爸爸妈妈们都想尽办法,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送进了英语培训班,甚至几个月大的宝宝也加入进来成为了小小学生。但是,这样真的能让孩子的英语水平有所长进吗?孩子学英语是不是越早越好呢?请看小编为您解析——

孩子过早学英语不好

学习语言,什么时候开始最好?有专家认为是幼儿期,特别是6岁以前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孩子的语言吸收能力很高也很快。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并不懂得英语是什么,更不会像爸爸妈妈一样觉得英语很重要,听英语对他来说就像是听儿歌,所以他才会高高兴兴地跟着读。

很多的家长功利性很强,总是希望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背单词、学语法,可是他的小脑袋怎么能装得下那么多复杂的知识呢?如果爸爸妈妈总是这样逼孩子学英语,时间久了反而会让孩子讨厌英语,甚至长大后也对英语没兴趣了,那不是适得其反了吗?

所以,对于幼龄的宝宝,我们应该让他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可以多让他接触一些英语,但是爸爸妈妈可要记住了,我们主要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英语学得多好,而是让他体会一下英语的环境。这样孩子从小接受英语的熏陶,长大后也更容易理解这门第二语言,也会慢慢地培养起对英语的兴趣,到那时候再让他学更复杂一点的语法和单词就容易多了。

孩子学英语兴趣最重要

要让幼龄的宝宝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引起他对这个知识的兴趣,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就是不上英语课,为了让孩子去,每次都得给买好吃的,买玩具等等,其实,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对英语没有兴趣,或者是爸爸妈妈总是逼他学英语,宝宝不高兴了。

设想一下,如果爸爸妈妈每天逼着孩子背单词,强迫他说英语。给孩子水果时,拿着水果问他:“宝宝,这是什么水果,用英语告诉妈妈。”他要是不用英语说出来就不给吃,宝宝多伤心啊。而且很多英语培训班的老师,要求四五岁的孩子一天学10个单词,还要能背下来,还要默写……可怜的孩子们早早地就被学英语“吓着了”。

要培养孩子学英语的兴趣,其实可以从生活中引入语音信息,可以在玩耍的时候,把一些英文动画片等视听资料当背景声音放给她听。比如和孩子一起放英文歌曲,边唱边跳,激发孩子的兴趣;或者可以跟他玩“找卡片”游戏,爸爸妈妈说出英语单词,宝宝从卡片里找出对应的图案等等,

孩子学习语言是从熟悉语音入手的,只有在吸收大量的语音信息之后,他才会把这些发音与实际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而发展成为语言。即便她暂时看似不懂,但是只要听了,她就会很自然地积累大量的语音信息,而积累语音信息本身就是走出了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孩子第一次学英语要先学好母语

专家提出,0-6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敏感期,4岁以内更为关键,这时最好不要给孩子太复杂的语言环境,还是要先学好母语。因为这段时间孩子才开始依依呀呀地学说话,如果爸爸妈妈过早地让他学外语,很容易造成孩子混淆语言概念,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宝宝一下子听汉语一下子又听英语,可就越来越弄不清楚“到底我讲的是什么语言呀?”

欧洲一项针对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儿学习者的跟踪调查发现,从成年后的英语水平来看,7岁前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和7岁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水平并没有差距。所以,孩子学英语早并不一定能学得好。爸爸妈妈们还是不要太急,先让孩子把母语学好,孩子可以灵活地运用母语表达了之后,再让他接触英语,才能让他把两门语言都学的棒棒的呀!

让孩子学习第二门语言是有好处的,但是关键就在于什么时候学,要怎么学。要让孩子学英语,爸爸妈妈们首先要明白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能听懂别人说什么,也能让别人听懂自己。先别急着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可以在生活中加入一些英语的元素,像是英语歌曲、英语故事书、英语视听节目等等,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等他再大一点,母语也讲得流利了,再送他去学习英语也不迟呀!

孩子学理财 家长别偷懒


比起众多的消费品,理财是最珍贵的礼物。实质上,人生规划过程,就是利用各种理财工具及方法,累积人生财富,达到改善生活、完成人生目标的过程。理财行业有个观念叫理财趁早。儿童是人生灿烂之初始阶段,从小培养其理财观念,有助于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规划观和生活观,进而积极乐观向上,淡定而有为。

多途径培养儿童理财观

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老沃尔顿从小就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想法自己挣零花钱,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获取财富和管理钱财。洛克菲勒家族则要求孩子规划零花钱用途,从小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

中国银行中山分行个人金融部理财经理吴先生认为,根据中国人口的出生状况,第一期为1950年至1980年,属于“婴儿潮”出生一代;第二期为1980年至2015年,属于“婴儿潮”工作一代;第三期为2015年后,将出现“婴儿潮”负债一代。具体来说,第一期为中国人口膨胀高峰时期;第二期为第一期人口成长、参与工作及积累财富的阶段,第三期则为第一期出生人口进入退休阶段的时间,而后来者要承担更大的上一代养老负担。目前正属于第二期,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将是财富积累、培育后一代的最好时机。培养小孩的正确理财观,也正逢其时。

家长如何把理财工具送给小孩?中行中山分行个金部吴主任、建行中山分行的产品经理陈先生、以及保险公司的理财人士为我们介绍了数种六一青少年理财礼物。

实地体验银行存款

吴主任说,家长们可以花上少许时间,亲自带小孩到银行网点,接触基本金融知识。一是在柜台办理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业务,教导小孩初步认识储蓄存折的作用和存款取款的目的。二是在自助设备上办理一些查询或存取款动作,使小孩子认识银行卡,懂得自助提款机的作用。

陈经理认为,为小孩开户办储蓄是一种稳健的理财方法,把钱存起来是积累财富的最基本方法。这种做法让小孩明白只有积累财富,才能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为了购买某样东西,他可能需要把吃零食的钱省下来。让小朋友理财,也会让小孩明白,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此外,办理储蓄这种理财方式面临的风险很小,主要影响因素是通货膨胀。而就目前而言,存款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家长可以通过将一部分存款投资其他理财产品来分担这种风险,使存款保值。

收藏、理财两不误

根据奥运等意义重大的活动,银行也会推出相关的纪念产品。例如目前中国银行就有两款这样的产品,奥运成长账户和奥运礼仪存单。成长账户的存折设计有奥运标志,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礼仪单的存单设计融入了奥运福娃图案,以五个福娃分别象征“繁荣、欢乐、激情、健康、好运”的含义,并配套了礼仪信封。

吴主任认为,这类产品可以较好地引导小孩子把一定金额的闲钱储存起来,又可把这款产品作为奥运纪念品,存款和收藏两不误。

储备长期教育基金

陈经理认为,不妨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为小孩储备一笔长期的教育资金。他认为可以考虑国债和基金的组合。如果单纯买国债,按照目前的年利率,基本能够抵抗通货膨胀的风险,收益稳健。不过涨幅可能赶不上每年实际需要的教育资金的增长。如果是国债和其他的产品如基金、股票、房产等相组合,那么整体的收益率要高一点。

鉴于小孩的教育资金是需要长期投资积累的,“债券+债券型基金”的组合比较稳妥。债券型基金每年的收益率在10%左右,而且投资风险很小,两者组合,长期的平均年收益率预计能达到6%至7%的水平。这种理财方式主要还是由父母来执行,但父母要把每一阶段的收益告诉孩子。

吴主任也建议家长,从稳健角度出发,利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适当投资一部分基金产品,作为小孩教育基金;并采用定期定投方式,每月固定投入一定金额,购买一些配置型或混合型基金,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家长通过购买这些基金产品,培养小孩子的金融投资意识,也使小孩子明白父母的爱。

那么是否要将预备的教育资金投资股市,以便增加获利的速度?陈经理认为这要看家长控制风险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如果家庭有足够的教育资金储备,不妨可以拿其中小部分进行股市投资,主体投资还是要选择稳妥型的理财产品。

给人生规划买保险

保险业专家王先生指出:“在国人的传统观点中,子女是家庭未来的依托。根据法律和社会惯例,未成年人不具备获得收入的资格和能力,而子女则是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要为儿女的教育和医疗作好大笔支出的准备。针对以上两个特点,他认为青少年理财的原则是及早准备,专款专用。

记者就青少年保险理财问题采访了市内多家寿险公司。现时,寿险公司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医疗未来支出推出了多个长期性的险种。这些保险产品具有四大特点:大人投保,子女受益;青少年险种往往跟家庭保障套餐捆绑,强调在保障成年人利益的基础上庇护子女的权益;青少年保险投资与银行储蓄类似,属于定期强制性储蓄,险种到期后返还保费,总收益高于一般储蓄;投保人应综合考虑通货膨胀等问题,估算投资的最终收益。

就青少年保险理财问题,友邦保险的司徒小姐列举了小额、中额、大额三个方案。小额险具有一次性投资,无保费返还的特点。如儿童重疾险的保费为每年数百元,保额为10万元。

中额险、大额险则有保费返还,且具有一定的收益性。如防癌保险需要连续投保8年,每年的保费支出为1000多元,该险种的年龄保障范围为0-17岁。防癌保险到期后,投保人可获得1.06倍的保费返还,此时的保费受益可作为教育基金储备。

大额险则着眼于为子女提供终身保障。这些险种每年要投资数千元,合计20年。子女成年后,从18岁到55岁的工作年龄段,每3年将得到生存现金返还。55岁退休后,另有增值红利和保费的一次性返还,合计20余万元。若受保人在工作年龄段身故,可获一定额度的抚恤金。

另有保险业人士指出,有关青少年的教育、医疗险种普遍豁免权。即根据保单合同的条款,若投保的大人出现中途身故、致残等意外,失去续保能力,保险合同继续生效,以保障子女的未来权益。

新旧童年礼物大对碰

上世纪70年代:螺丝刀挥来理财金言

2007年,嘉嘉的年纪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奔三”的壮举。

小时候的嘉嘉是一个让父母头疼的淘气宝宝。八九岁的时候,他总爱趁着父母外出之机,将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闹钟等拆开再拼起来……心有余悸的老爸为了让孩子不再“糟蹋”自己的钱包,就陆续托朋友从广州买来3套上海产的“建造模型”玩具,让嘉嘉的螺丝刀不再伸向电器。

嘉嘉说:“作为惩罚性措施,‘建造模型’都开了发票,让我自己买单。老爸押着我到银行,从春节红包活期存折取钱。”

小时候,嘉嘉每年能拿到100多元左右的春节红包。春节过后交学费、买文具和课外书,所剩金额就存进银行。老爸强制性地买来“建造模型”,嘉嘉被罚款四五十元,剩下的余额就少得可怜。这让嘉嘉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存钱,乱花钱,钱就不是自己的,很容易变穷光蛋。”

上世纪90年代:赚钱才知父母辛苦

高中生小杰,春节红包每年能拿到1000元以上。学费等支出由父母包办,红包全部存进银行。

2002年春节,小杰看着自己账户的钱越来越多,就向父母申请买电脑。当时他看中一款品牌机,1万多元。小杰的账户有7000多元,他打起了老爸的主意。谁知父母坚决反对,痛骂小杰乱花钱。

接下来两个暑期,小杰到叔叔的工厂里体验劳动,合计做了2个月的“兼职”。工作繁琐但简单,每个月可以拿到750元,小杰开始理解了父母赚钱的不容易。

2003年秋,小杰的愿望得以实现。这次,他拼装了一台电脑,只花去6000多元。在装机过程中,小杰付给表哥200元的劳务费。父母为了进一步锻炼他,要求他支付一半的宽带费用。这次装电脑风波,让小杰终于懂得了赚钱的辛苦,也懂得什么叫量入为出。

亲子早教:在孩子面前家长别消极


三年级的中小学生刚常常与同学们产生矛盾,性格暴躁,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嚷,敲桌子,摔书籍,不肯与同学们相处。最显著的一次是上美术课,他忘掉带工艺美术原材料,就一个人做数学作业。美术教师指责,他不仅不承认错误、还大喊大嚷,搅乱班级纪律。刚的妈妈吕女性没法寻找心理辅导老师剖析,原先这与她们经常在孩子眼前主要表现出消沉的心态有关系。亲子

“防护式”文化教育危害孩子相处意识

河北教科所心理状态研究者A老师介绍,九岁的刚自小被父母和长辈视作掌上明珠,家中为他出示了优良的生活标准,姥姥担忧刚受欺压,不肯他跟这些顽皮的孩子相处,刚一人经常在家里去看书,使他非常少与同年龄的孩子触碰。爸爸因为对自身的生活不满意,经常在孩子眼前讲一些人和人之间不健康的关联,使他耳闻目染,小小内心中,就掩藏了对社会发展的敌视和对人的不安全感。亲子

刚因为生活社交圈窄小,与父母又有纯天然的年纪隔阂,内心有哪些憋屈都不对父母讲,仅仅一个人关在小屋子里发愣,或去看书消遣。父母对于此事不仅不造成警惕,还以为他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使他在孤独的路面上越来越远。父母工作中比较忙,平常对他缺乏照料。但稍有空余并不是催促他复习功课,便是使他做考卷,而非常少与他做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和沟通交流。

父母对文化教育的期待值过高,使他承担了两者之间年纪极迥异的升学压力,在那样的状况下,他只有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喜好埋进精神世界。念书特立独行,课间活动就一个人坐着坐位上摆布玩具,从来不积极找同学玩。亲子

塑造积极的“外交关系品牌形象”

刘精华详细介绍,伴随着生活节奏感持续加速,焦虑情绪和心烦总会使一些父母造成埋怨,它是能够了解的。但千万别让这种埋怨在孩子的眼前无顾虑地流露出来,不然,便会对孩子年幼的内心导致损害,使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个人行为。

刚父母应当了解到要在孩子的眼前传扬社会发展的反面和积极主动面,进而塑造起孩子崇高的道德情操,文化教育孩子要真诚待人,不要在小事儿上小肚鸡肠,要有宽阔的胸襟。并大大的地缓解孩子的学习培训压力,激励他摆脱家门口,让他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当刚将小伙伴们带回去的情况下,父母不必变长脸孔,应帮他接待小顾客。

亲子针对和刚有相近难题的学员,当发觉他人有缺陷,而这种缺陷又损害了自身的情况下,既不可以心存芥蒂,也不可以从此两者之间断绝关系,而应当用自身的善心,协助这些同学们纠正错误,加强沟通和沟通交流,积极解决矛盾,进而创建起优良的人际交往,并从这当中获得开心。

家长别忽视婴儿的记忆力


婴儿每当成长一步,都会根据记忆力的探索去进步,如果记忆力不存在的话,今天学会的技能明天就会忘记,恐怕是永远学不会长大的。

以前听过一些讲座,说人在婴儿期是没有记忆力的,一般在三岁之后,才开始有记忆力。回忆起来好像真的是这样,三岁前的事情基本没什么印象了,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婴儿不但是有记忆力的,而且从一出生,记忆力就是存在的。

想想,刚出生的婴儿会因为饥饿而四处探头找奶头,如果这时候我们做一个实验,我们在左侧放一个奶瓶,他会很快地找到奶嘴并如饥似渴地吮吸,如果三次我们都是在同一个方向喂奶,那么第四次的时候,小婴儿很自然地就会向左侧寻找食物。这就是与生俱来的记忆力。

再举个例子,很多小婴儿出生之后习惯被一个人抱着,这个人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奶奶或者姥姥,甚至可能是保姆,谁的怀抱最温暖他是非常有感知的,于是会出现宝宝喜欢被谁抱的情况,这也是记忆力的一种表现。

而且,婴儿每当成长一步,都会根据记忆力的探索去进步,如果记忆力不存在的话,今天学会的技能明天就会忘记,恐怕是永远学不会长大的,而且三岁才有记忆这件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岁11个月的时候还都没有,一到三岁就立刻全独有了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有一个凶杀犯,曾经创造了疯狂杀人的记录,当他被逮捕的时候,却发现他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看上去还有点害羞,丝毫跟我们想象中的杀人狂魔无法画上等号,然后,经过审讯,罪犯对杀人的事实供认不讳,法官找了心理师为他做了心理辅导,通过催眠等手段才得知原来这个罪犯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曾经跟当时的父亲闹过分手,于是想通过各种方式杀死这个小胎儿,比如说热水烫,高处跳跃等方式,胎儿在肚里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可怕的危险,这种恐惧一直随着他的降生跟随他一生,而整个童年期,这个罪犯都处于一种被害的假象状态中,因此造成了他性格的软弱,内向和扭曲,成年后,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情绪的困扰,在一次无意的机会杀死了嘲笑他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给了自己很大的勇气,于是,慢慢的,他发现从谋杀别人中能得到一种奇怪的安全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看来,不但婴儿期有记忆,就连胎儿期,也是有记忆存在的,只不过时间久了,很多微小的记忆会被遗忘而已。

很多犯罪的心理都是可以追溯到童年,婴儿期,甚至是胎儿期的,因此,只要我们开始孕育了这个生命,就开始了我们漫长而艰难的探索的过程,有的父母总觉得婴儿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记忆的,因此无论在说话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很不注意,给孩子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等后悔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案例。

有一个爸爸脾气非常暴躁,跟家人说话永远都是不耐烦,或者很粗暴的方式,儿子在一岁的时候,他就经常呵斥他,比如说,儿子不小心把牛奶洒了一地,他就会立刻暴跳如雷地说:“你这个笨蛋!”然后很粗鲁地拿一块布擦来擦去,当时妻子就非常担忧地劝他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他满不在乎地说:“小屁孩懂什么?”一如既往。当这个孩子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奇怪的情况发生了,他几乎是拷贝了父亲做事和说话的一切风格,对别人讲话时候首先皱起眉头,一个不满意就会把随手可及的东西扔出去,甚至还会骂人。有一次妈妈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这个孩子立刻就冲过去狠狠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口气和父亲如出一辙,这时候,父亲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孩子的记忆中,并且被刻意地模仿了。后来这对父母请教了很多的心理专家,都没有能把孩子的性格矫正过来,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记忆实在太深刻了。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付出的体力和精力都大得要命,当我们成功地培养出一个健康,乐观,聪明,可爱的孩子,那种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别小看孩子的理解力,也别忽视婴儿期的记忆,时刻提醒自己做好榜样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