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儿妈和各位妈妈本贴所指的“经典”是专有名词吧,读经运动所讲的经典诵读。

首先关于经典诵读运动,我本人的观点和豆豆妈、轩儿妈有点象,是对此有保留的。私下里认为似乎更适应于小学教育。论据是过去孩子讲开蒙教育,也是有难易之分的,好象多是从三字经等启蒙读物开始。对于诵读堪称中华元典的四书五经给小小婴儿,是否符合科学的规律?说到底,诵经运动的发起人对于幼儿教育特别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是否做过深人的研究呢?这两者是否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了呢?我心底打着大问号。所以没有参加诵经运动,但是根据自己对婴幼儿教育理论的粗浅理解,将民族经典文字与自用的早教方案结合了一把。算是自己的探索吧。我的文章中已经提到,目前我为虎娃选择的是《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古代中国人总结出的一些幼儿教育教材,可能不算诵经运动中罗列的经典范围?但我认为也应该算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关幼儿教育的经典文字了。

所以我文中的经典和经典诵读运动的经典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当然那些中华元典是最精华的东西,我过去学的很少,会和虎娃一起从头学起。另外,我觉得民族的经典不光是这些经典的文字,还有国画民族音乐书法戏曲民间美术手工作品儿歌童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带给宝宝的早教素材呀。这些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也是我们的育儿经典吧。

还有,要感谢一位海外妈妈的提醒,现在提出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育儿资料,并不是说中国的东西就是天下最好的,我们在把这些素材提供给孩子的时候,并不会标上中国外国的标签,更不会回避掉国外的先进文化。只是目前在国内的早教素材上,有关中国传统育儿文化的挖掘还不够系统吧。各位妈妈如果感兴趣,可以常常来这里就这个问题探讨啊。

关于经典(中)

相关知识

关于经典(中)


以圣贤为师 从读经开始

◎文/洪淑慧(台北市读经协会总干事) 

从前的孩子没有学校可以念书,只有在私塾念念四书五经、识识字。不过随着科技进步,教育体制也有一些改变,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小朋友的启蒙书变得多元,除了图画故事书以外,也逐渐被有声光效果的电视卡通、电玩、电动所取代。也许社会的乱象也就从此开始。有识之士于是开始推动小朋友读经的活动,而且是要爸爸妈妈一起来“亲子共读”;希望藉由老祖宗的方法,可以从下一代的心灵开始净化起,而逐渐改善社会风气。

目前已有许多团体或个人,在致力推动儿童诵读经典,有些学校还全面推动读经教育,有计划的安排教学进度。你一定认为跟着老师诵读经书好刻板、枯燥呵﹗其实才不呢﹗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变活泼了,也会用游戏、吟唱、舞台表演等方式来引导小朋友,小朋友学得好快乐。而且读经的孩子改变很大呵﹗曾有一个过动的小朋友,平常在学校上课都坐不住、活动力很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了一年的读经班后,不仅能乖乖上完两个小时的读经课,而且记忆力变好,也养成自动阅读的习惯,在学校的成绩也明显变好。可见读经的效果真不容忽视,不仅可以开发记忆潜能、增强学习能力,还可养成自动阅读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孝顺父母,以及做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谈了那么多的读经,到底读经是要读什么经呢?读经班上的是什么课?简单地说,读经班就是用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指导小朋友诵读四书五经,内容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老子、庄子、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千字文、诗经、易经、古文观止等。看了以上的书单,也许有些爸妈或小朋友已经在摇头:天啊!好难呵!其实有些生活常规,读熟了,自然可理解并印证在生活中;而像老子等较艰涩的经典,小朋友现在可以不急着一定要了解,文句背诵熟了,长大后自然可以体悟其中的道理。

经典真的有它自己本身独特的魅力呵!像《老子》在国外就被翻译成五十多种的语言,反而我们自己不是那么重视,真是可惜!读经最好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小朋友纯真、没有污染的心性,更容易了解圣贤的内涵。将经典念熟了、记住了,自然可以将这些智能运用到现代生活中,而且会让你读书更专心,更知书达礼,贴心懂事;读经还有一些比较深入的影响,如可以涵养性情,启发你生命的潜能。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孝亲友爱、应对进退,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都不注重,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绩与名次,那就失去教育的正面意义了。

读经书的方法 

小朋友不妨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用你的手指头指着字,读到哪里,手就指到哪里,这样你会愈读愈顺口,愈读愈有音韵感。多念几次,这些优美的诗句就跑进你的脑袋瓜里了,你也就轻轻松松背起来了。接着拿起弟子规,一边念一边反省自己,今天是否说错话或是做了哪些有益同学的事情。念念论语也不错呵!看看孔夫子和学生精彩的益智对答,会让你更聪明。你也可以请爸妈和你一起演里面的情节对话,谁念错了就得重来一遍。老子也很有趣,不妨请哥哥、妹妹、爸爸、妈妈,一起出动念老子。你们可以用接龙的方式,一人念一句,读熟之后,请大家把书合起来,由你出题目,请家人接下句;再由家人出题目,你来接下句。

这些看似深奥、一知半解的经典,只要不厌其烦,有恒心的反复诵读,将来一定受益匪浅。因为你的年纪轻,记忆力强,可以轻松的记住圣贤哲言所开示的做人处世之道;如果大家都读经书,还可提升社会道德文化水准,这样,国家一定更和谐安乐。

你呢?看了那么多有关读经的好处,有没有一点心动?找本经书来念念吧﹗假以时日,你也可以变成有气质、有内涵、有智能的优秀小孩呵!

关于经典(下)

关于自由和规则(上)


作者:WeeWitch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ofLiberty。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象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和“索求”(wants)或者“冲动”(impulse)。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料的小型超市Jenny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转下文)

下一篇:关于自由和规则(下)

关于渥德福教育(上)


当当妈曾提及渥德福教育(WaldorfEducation)。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少。我在网上发现这篇文章,引起我的许多思考。现把这篇文章贴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参观华德福学校

去年9月我们“自然之友”访德代表团一行15人,来到拯救未来基金会(S.O.F)为我们安排的汉堡市一所华德福(waldorf)私立学校。

乘公共汽车来到汉堡郊区,德国翻译领我们从一片森林中穿越,久住北京的我,犹如置身在人迹罕至的林海,忍不住悄悄脱离队伍,拍下一张张秋天爽朗的景色,步行了将近1公里,视野开阔起来,只见一座小木屋静卧在鲜花丛中。

“到了,这就是学校的生物教室。”德国翻译向我们介绍学校。说完后,把我们介绍给学校的老师。

走进这座朴素的小木屋,我又惊又喜,教室的桌子围成长方形,四周有各种造型的植物标本,每一件标本的制作和摆放都好象来自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着灵性。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一面墙上从房顶垂下10串美丽的花束,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花的瀑布。整个教室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又丰盛。

我担任教师已有15年了,每一次走进教室面对的都是白色的墙壁和整齐纵向排列坐着的学生,我怎么也想像不到教室竟能如此装扮。我甚至梦想着变成这里的一名小学生,每天能在小木屋里坐一会,哪该是多么愉快啊!

大家围坐一圈,彼此相视感到十分亲切,坐在这里的学生也一定有同感,用不着时时刻刻盯着黑板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眼神,手势和说话在课堂上能随意的交流,老师的讲课没有切断学生们的联系。不过那天我只想倾听老师的介绍,顾不上与其他人的交流。

华德福学校

他们介绍说:“鲁道夫史代纳(Rudolf-Steiner)是本世纪初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需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当时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理论,并成立了人智学学会。其中有一香烟厂的老板,邀请鲁道夫史代纳为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名字命名为华德福(waldorf)学校。从1919年在德国成立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之后,坚持这一教育理念所创办的学校,皆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史代纳学校。”

有人问:“这样的学校在汉堡有几所?国家拨款吗?”老师答道:“华德福学校在汉堡已有75年的历史了,现有7所,整个德国有180所华德福学校,目前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已达到700多所和2000多所幼儿园。在德国,教育部门给予的拨款占学校开支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学生家长承担,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我们收取家长工资的6%-7%的学费,这样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学校。在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家也得到政府的拨款,但有一些国家如英国,为了学校的教学自由和独立却不接收政府拨款。”

我问:“你们怎么会把教室布置的这么漂亮?”“鲁道夫史代纳认为物质环境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非常重要,所谓物质环境不仅包括儿童身边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儿童感性所能达到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被儿童看在眼里,有道德的和没有道德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活动,都能从外界深入,影响到儿童的内在精神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和灵性都是被环境朔造着。因此,我们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用美来朔造儿童的心灵。另一方面人和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如果说学校建筑物是环境的躯体,人就是建筑物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建筑物可以丰富人的灵魂生活。教室设计和布置要让孩子感到美`;亲切和温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乐。

我们学校的教学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如植物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孩子对植物的欣赏和喜爱,了解植物呈现在大地上的多样性。鲁道夫史代纳强调,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他们体悟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

关于渥德福教育(中)

关于桐桐爸的双语教育(上)


谢谢WeeWitch的关心和支持,我真的很受感动,说真的,对英文来说,我可以说是一个illiterateperson,除了小时候受过一点双语教育之外,其他全部都是靠自学的,甚至连教我大学英文的老师是教俄文出身的(好歹那所还是全国重点大学呢,搞得我大学英文逃课最多),你说说国内的环境该有多差,所以我语法还是停留在高中水平。

那这并不表示我总体水平和口语很差,我不能教我的小孩,虽然每个老师的水平都是很有限的,但我坚信一句名言:“与其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我能给我小孩的鱼并不多,所以我才要研究如何让我的小孩有捕鱼的本领。

另外,我现在是搞IT的(网站),却无法到外国网站订购资料,所以无法找到能系统教学的资料,这是我最无可奈何的,所以只能把我搜集的全部一起上,我甚至把美国的网络电视也接到我的电视上,目的都是为了让我小孩能接触真正的英语环境,我想这些在国内很少人能想到和做到吧,你们还会说我教出来的小孩英语谁都听不懂吗?我还记得小时候教我英语的亲戚说:“或许有一天我又得回美国了,但我已经把学英语的方法教给你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你将来肯定会比我强。”

所以我来这里的目的,是希望交流经验,不是来炫耀的,我只想给我的同路人给以最大的支持,就是我小孩虽然才14个月,就能听懂英文了,不仅仅是父母和阿姨讲的,而且还有录音带,甚至是美国电视,都开始感兴趣了,他现在一看到ABCNEWS的片头:“ThisisABCNewsfrom…”,他就会高兴的拍起手来,这倒是我没教他这样做。

关于桐桐爸的双语教育(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