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好处,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了,也非常乐衷于教宝宝儿歌。但是,你确信你教宝宝儿歌的方法是正确的吗?

1.选择和宝宝相符的儿歌

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和性格特征,选择适合宝宝、宝宝喜欢的儿歌。其实不仅仅是儿歌,很多事情都是一样,不能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意愿,勉强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否则长期以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过分压抑,而造成胆怯。

2.家长和孩子一起学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唱儿歌,学儿歌,用动作表演儿歌,如果宝宝的年龄太小可以让宝宝观看爸爸妈妈的动作、表演、这样可以让宝宝更好地理解儿歌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方法。zJ09.cOm

3.多鼓励宝宝唱儿歌

爸爸妈妈需要鼓励宝宝唱儿歌,学习儿歌的曲调,当宝宝一开始模仿的时候肯定会不在调子上,这个时候请多给宝宝一些鼓励,引导宝宝用不同的音调来学习,慢慢地接近儿歌的曲调,但是宝宝不能做到唱得好也没关系,只要宝宝愿意尝试着去唱,就是对宝宝的一个很大的锻炼,宝宝会从中学到很多。

4.提问宝宝

提问宝宝关于儿歌的内容,但是要注意,这种提问不是学习时式的,尤其不要让这样的提问正确率和奖励、惩罚这些挂钩。这样的话宝宝会有惧怕、恐惧、逆反这样的心里,不利于儿歌早教。应该是请教的方式,问宝宝家长不明白的地方,让宝宝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让宝宝复述儿歌的故事,或者让宝宝叫爸爸妈妈学唱这首儿歌,总之就是让宝宝成为老师,这样宝宝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获得成就感。

5.试着背诵

背儿歌和背诗词有相似的效果,但是宝宝年龄比较小,不能明白诗词的意思,只是凭借押韵的感觉,易于背诵死记硬背下来,但是儿歌同样有押运、篇幅较短的特点,并且儿歌的内容宝宝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宝宝背儿歌就会更顺利。当然,背儿歌不能对宝宝多硬性的要求。还是要采取孤立的方法,锻炼宝宝的记忆力。

相关知识

陪宝宝读书,你会这样做吗?


带着宝宝一起读书,并非只是照着字念,这样您会发现宝宝一下就失去耐心了。以下提出几项小技巧,让宝宝和您在阅读互动的过程中,增加更多乐趣吧!

1.请学习用夸张的语气

妈咪和宝宝一起读书的时候,应放开自己的心胸,使用妈咪语和宝宝对话,音频拉高,并且增大音量,这样可以维持宝宝的注意力喔!例如:“哇!好~可~爱~的小熊喔”。

2.愉快的态度

妈咪千万不可面无表情的念故事,要用愉快的态度,开心的表情和宝宝说故事,专家提醒,妈咪不要强迫宝宝把整个故事听完,反而让亲子关系产生不愉快,宝宝可能也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如果他想走掉,或是在听的过程扭来扭去,妈咪也别太介意。教育专家认为:“学习不应该有丝毫勉强,父母和宝宝都应该以最愉悦的态度学习,激发宝宝的欲望和潜力”,从这过程中享受亲子共读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

3.夸张的肢体

讲故事时,妈咪请放开心胸试着表演,专家表示:“妈咪可试着搭配夸张的动作来讲述故事,像是小鸟飞飞,就把手张大做飞舞的动作,细微肢体可用手指出书上的东西,此时宝宝的注意焦点就会被吸引,例如:“这只是公鸡(手指公鸡),公鸡(在公鸡图上再点一下),公鸡的好朋友在哪边(以手指沿公鸡的图案旁边画一圈)”。

你会从日常表现判断宝宝智商吗


细心的父母常常发现宝宝们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和进步,但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宝宝的一个新举动,都在向您暗示着TA在智商方面的潜在智能,以下为您罗列20条宝宝日常举动,助您判断宝宝智商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为父母罗列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种表现,千万别忽视这些表现,因为,它们正是孩子发挥潜在智能的体现: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8.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的玩具兴趣不大。

测试分析:

如果孩子如果第1、2、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

如果4、5条表现突出,说明有逻辑-数理方面的天赋;

如果6、7、8条表现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

如果9、10、11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果12、1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力;

如果14、15、16条表现突出,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智力较好;

如果17、18条表现突出,说明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如果19、20条表现突出,孩子的自然观察智力明显地具有优势。

儿童早教:错怪了孩子,你会道歉吗?


儿童许多 情况下,孩子做不对事情,父母都是规定孩子道歉,可是作为父母,你跟孩子道歉过吗?错怪了孩子,你能道歉吗?错怪了孩子你会道歉吗?

测一测:如果你错怪孩子时,你的个人行为得一些?

一百分:积极向孩子道歉

我认为向孩子说声“抱歉”并并不是想像中那麼艰难,我是那么做的。错怪了孩子你会道歉吗?儿童

有一次,隔壁邻居找上门来而言孩子把她家的孩子打痛哭,我那时候就骂了孩子一顿,之后我掌握到,原先隔壁邻居的孩子随便摘住宅小区里的花,孩子去阻拦,由于隔壁邻居孩子不仅不听,还动手能力打孩子,才被儿“维修”的……当我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我积极向孩子道了歉。

向孩子道歉,既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中间的沟通交流,另外也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对自身的言谈举止承担、知错就改的品牌形象,提升孩子对父母的尊敬,又在耳濡目染中塑造了孩子正直无私的品行。

70分:以服务承诺替代道歉

那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很广泛,这类父母在发觉错怪孩子以后,实际上心里也是有歉疚的,可是又拉不下脸面给孩子道歉或担忧立即道歉会危害自身的权威性品牌形象。

因此,就以化学物质、精神实质承诺来替代道歉。例如:“明日我给你买一个大芭比娃娃。”或“周末我陪你去儿童游乐园玩。”这些。

我认为不应该倡导那样的作法。可是,那样的家长终究能让孩子掌握到自身的歉疚,也算作“知错就改”了。但不可以常常采用那样的方法,防止孩子养成好习惯,对父母明确提出各种各样无理的要求。错怪了孩子你会道歉吗?儿童

60分:转移视线叉开话题讨论

家长们都了解,孩子一般会迅速忘掉产生过的事情,包含不愉快的事情,因此,许多 家长都喜爱运用孩子的这类特性,在自身错怪孩子的情况下,就有意用小玩具迁移孩子的视野,或有意叉开话题讨论。

父母转移视线有二种主要表现:

第一种发觉错怪孩子后有意叉开话题讨论,文过饰非。如发觉错怪孩子弄翻油瓶后,继而问“你今天的绘画完后吗?”

第二种是当错怪孩子的客观事实被回应后,觉得自身丟了情面,反倒有意挑出来孩子其他不当之处来掩盖自身的困惑。如母亲指责孩子搞乱了抽屉柜,过后才获知是爸爸干的,一时下不了台,因此继而斥责孩子乱堆小玩具等,为此来推脱自身的义务。

可是这类作法只有有时候而为,假如常常那样做得话,家长在孩子眼前所塑造的楷模就变成碰到难题后就躲避。父母都推卸责任,那孩子在碰到困难时该如何解决呢?

50分: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

错怪了孩子你会道歉吗?很多家长都感觉孩子年纪还小,还不听话,是不容易“记恨”的,因此,当自身有哪些事情错怪了孩子时,感觉无须当回事,没有什么伟大的。

孩子犯错,你真的会惩罚吗?


很多父母都认为,西方人的育儿观就是“放养”。可仔细想想,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古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语出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可见,无论哪国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西方孩子犯了错误,照样也会被惩罚,只不过,惩罚的方式和态度与我们有些不太一样。

有奖就必然有惩,惩罚是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谁也不想养出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只要惩罚运用得当,就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只是,我们真的会惩罚孩子吗?

设定规范

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熊壮壮最近经常打小朋友。情况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脚回应人家。

回到家后,爸爸批评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壮壮不服:“他们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问熊壮壮:“是不是今天乐乐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点头称是。我又说:“那我觉得他肯定不是故意来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壮壮有些迟疑,但还继续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语气严厉了一些,他不吭声了。当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时候的确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所以,我接着说:“今天老师已经批评过你了,我就不再多说。但我以后不想再听到你打人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我可以告诉你。”接着,我和他模拟了几出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的场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几天后,我再问熊壮壮:“这几天跟小朋友友好吗?”

他说:“好着呢!”

“那人家要是跑过来把你撞了呢?”

“我就说,你小心点!他应该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

这件事让熊壮壮知道了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别人只是无意中伤害你,你就不能去伤害对方。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由父母为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后,再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并指导孩子思考一些比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规范的“三区段”

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能够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

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包括会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为,也包括不法的、邪恶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在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限制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特权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

全家遵守规范

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个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准随便离开餐桌,不准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违反规范就惩罚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1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

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否则,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去批评孩子,小孩子也许已经忘了他干的坏事,而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2要说明行为不当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违反了规范本身,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给孩子讲明白。

3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

也就是说,少说“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

4不要批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习中,孩子半天学不会,父母就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未必是不认真,只是暂时学不会而已。

5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来批评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

6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暂停”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不端的后果。正确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触。假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停止不当的行为,然后平静下来,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的新开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都不会正确地运用“暂停”,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损伤人格的做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

另一个家长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打一顿。许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释,他们这样做真的很见效,孩子立刻就老实下来。其实,许多孩子正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从父母的。这种责打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能马上见效,却葬送了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外,打孩子还常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不公平,还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还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或者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时“被逮到”。

惩罚时父母的态度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最好的态度是处之泰然,是平静的、不动怒的。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

任凭孩子大叫大嚷,妈妈还是可以继续抱着他,轻轻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惩罚时妈妈仍是爱他的。但是,请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这样他才会明白,不守规范是不会得到额外的注意的。

惩罚后切勿翻旧帐

惩罚完了,孩子静下来了,父母仍是那么平静,一切便可继续。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持久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就提起这档子事,那么孩子也会持久地不高兴。

请记住,惩罚的目的绝不在于发泄成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在于帮助孩子明白正确行为与越轨偏差行为之间的分别,帮助他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不需要外在监督就能自重、自持与自律。

灵活应对孩子的反应

孩子对于惩罚的反应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爱说话,当然也不会哭闹,但是他们对于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极为敏感,而且深受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好去多了解他们,而且尽量少惩罚他们。

有些孩子被责备时可能会一直号啕大哭,并发誓再也不敢了,这样看来,必要的惩罚对他们确实有效。

在惩罚那些任性、倔强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反抗。要管教这类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长期对抗,只要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哪里做错了就可以,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些活泼好玩的活动,尽快转移掉他们的注意力。

惩罚,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自尊及权利。当孩子能明白家长设定的规范、同时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时,他们从小就不那么容易犯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