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宝贝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的时候,往往也开始学说话了。

有意思的是,在宝宝最先使用的“语言”中,就已有了代表探索和表示新奇的词。比如,他会指着任何对他说是新奇有趣的东西,急切地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这声音就好比是不久后他将使用的,并且使用频率颇多的“这是什么?”是呵,在孩子的眼中,世界简直是太奇妙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的小脑袋中当然要充满一个又一个问号了。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的提问将会更细,常常要刨根问底,不搞清楚誓不罢休。身边有一个3岁的孩子,当父母的不知要被“逼迫”着学多少东西。

好奇的是成材的原动力。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都同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有关。水开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引起了童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宝宝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头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同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方式有关。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家务太忙会感到精力疲乏,当孩子不停地向他们问为什么时,就常用不耐烦的口吻对孩子说:“别烦妈妈(爸爸)了,自己玩一会儿。我忙着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久而久之,就不再喜欢提问了。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那么多、那么细,告诉他他也不懂。于是,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孩子,或用糊弄的态度支吾过去。孩子虽然尚不懂事,但他们也能从父母的态度上感觉到妈妈和爸爸对他的作法是否赞同。父母总是敷衍,孩子的热情自会日减。

也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提问不好回答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编一个谎话欺骗孩子。但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是很信服的,他会将答案当成真理。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大脑好比一张洁白的纸,正确的事物会在上面留下画痕,错误的事物也会在上面染上印迹。我们又怎能不留心呢?

所以说,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简明、准确、浅显易懂。3岁前的宝宝,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这些范围进行。比如,宝宝看到一块冰,放在屋里,一会儿没有了,便会产生疑问。我们不妨给他做一个小试验:从冰盒中取出一块冰,在炉上加温,一会儿,冰化成了水,告诉他,从冷到热,冰就化了。随着水温继续升高,一会儿水开了,让孩子看水蒸汽,再过一会儿,一小块冰就蒸发干了,告诉孩子水变成了蒸汽飞跑了。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了。

孩子常常会提问的还有表又没有腿,它怎么会走呀?于是,有些孩子为了看个究竟,便将表给弄坏了。此时,当父母不可认为孩子是在破坏而打骂斥责他,要让孩子知道表的基本工作原理的同时,告诉孩子,搞坏东西是不对的。

在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如果父母真的很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很忙,等会儿告诉你。如果父母被“考”倒了,最好是翻翻书,寻找答案。对于一时解释不清的问题,也不要羞于告诉孩子不知道,并可以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去问别人或查阅书籍。孩子大一些后,自然就会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提问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父母不仅要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要适当地启发提问,也可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发问,以引导孩子思考,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当孩子在你的诱导下自己得出答案后,他会高兴得又叫又蹦,在欢快兴奋的同时,他也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这自信心将伴他长大成人,伴他一生。

相关推荐

重视孩子提问能提高想象力


早上起床,小佳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高兴地大叫:妈妈快看,下雪了!妈妈说:下雪天冷,今天可得多穿点儿。就妈妈的这一句话,引出了小佳的一串串问题。

天冷为什么要多穿衣服?

准备上幼儿园了,妈妈忙着为小佳穿上厚厚的棉服,小佳呢,嘴也不闲着,边穿边问妈妈:为什么下雪了要穿棉衣?妈妈笑了:下雪是因为天上的水气遇到冷空气而变成雪花下到地面,雪要重新化成水,需要吸收地面的热气,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冷,觉得很不舒服。那怎么才能不冷呢?只有多穿衣服,防止身上的热气散发出去,我们才会感到暖和。不信,你伸手到窗外试试。小佳妈妈打开窗户,让小佳把小手伸到窗外,小佳冻得一激灵,赶紧把手缩回来。妈妈让小佳戴上手套,再把手伸出去,小佳就不觉得冷了。妈妈说:你看,手套把你的手捂住了,热气散不出去,你就不觉得冷了。

我们穿棉衣过冬,小猫怎么不穿衣服,小动物们都不怕冷吗?

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小佳发现,厚厚的雪地里,有一串串像小花一样的印记,特别漂亮。小佳大叫:妈妈快看,雪也会开花呢!妈妈仔细看了看,告诉小佳:宝贝,这不是雪开的花,这是小猫的脚印。每种动物的脚印都不一样,小猫的脚印很漂亮,像梅花。你踩一个看看,再和妈妈的比比。妈妈和小佳各踩了一个鞋印,小佳比了比说:我的脚印小,妈妈的大。这个问题解决了,小佳的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妈妈,我们穿棉衣就不冷了,可小猫什么都不穿,它怎么不怕冷,是不是动物们都不怕冷呀?妈妈说:小猫不怕冷,是因为小猫身上有一层厚厚的皮毛,就像我们穿了一件皮衣,所以就不觉得冷了。但是,也不是所有动物都不怕冷的。像小燕子,它们就怕冷,早早就飞到南方去了。还有青蛙、蛇这些动物,都钻到地底下睡大觉了,要到春天天暖和才出来,这叫冬眠。

大树怕不怕冷,它们怎么过冬天呢?

从妈妈那里得到了动物们过冬的答案,小佳的小脑袋瓜还在转着。这不,新问题又来了,小佳指着路边的一棵大树问:妈妈,大树怕不怕冷,它们是怎么过冬天的,它们会不会被冻死?妈妈说:大树当然也怕冷,所以,它们会想各种办法,使自己不被冻死。你看,很多树的叶子都落光了,这就是它们过冬的办法。小佳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树叶落光了就不冷了?妈妈解释:因为冬天寒冷干燥,土里的水分减少了很多,树根能吸收到的水分也少了很多,树干树枝要喝水,树叶也要喝水,大家都争这一点水,水不够喝,树就会枯死,树叶落光了,需要的水分少了,树就能在冬天生存下来。

为什么松柏不用落叶过冬?

小佳反应快,马上指出妈妈的错误:妈妈你说得不对,你看,松树就没有落叶,它怎么没枯死呢?妈妈把小佳带到松树下边,指着松树叶子让小佳看:刚才妈妈说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过冬方法是落叶,并不指全部。松树就是个例外。你看,松树的叶子像什么?小佳说:像针。妈妈说:对了,松树树叶像针一样细细长长的,需要的水分要比大片叶子少得多,加上松树叶子上有一层蜡质的膜,可以避免水分蒸发,所以,它不落叶也可以过冬。柏树也是这种情况,冬天也不会落叶。

有没有不怕冷的树?

快到幼儿园了,小佳的问题还没完呢:妈妈,小动物有不怕冷的,有没有不怕冷的树呢?妈妈说:有啊,有一些是不怕冷的,还在冬天开花结果呢,像梅花,冬天虽然叶子都掉光了,可还开了满树的花,可漂亮了。还有水仙花、山茶花,都是在冬天开花的。另外,金粟兰、珊瑚木这些植物会在冬天结出红红的果子,这些果子就成了留在北方过冬的鸟儿的粮食了。

孩子的问题随时都会提出来,在成人看似很平常的事,孩子也会问出几个为什么。只要可能,家长应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并尽可能让孩子亲身体验,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如果不能马上回答,要当着孩子的面认真记下这些问题,并尽快把答案告诉孩子,以示对孩子提问题的鼓励。孩子之所以问,是因为他们在思考,家长千万别因为孩子问些傻问题而笑话孩子,或者敷衍了事,这样会使孩子逐渐失去提问的兴趣。

聪明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去寻找答案。千万不要弄丢了孩子爱提问的积极性!

早教:诱导孩子“游”博物馆


孩子龙龙非常喜爱跟我要去室外玩,飞奔、足球队全是大家常常乐不思蜀的主题活动。伴随着气温逐渐转冷,我想和五岁的孩子商议,每一个礼拜去一家历史博物馆参观考察。可是当我们刚把念头说出入口,就遭受龙龙的“排斥”。“父亲,我不愿意去哪些历史博物馆,那有什么意思?”龙龙浮想联翩地继续看他的卡通片《变形金刚》,因为我沒有再次劝导他,只是盘算着如何把他“骗光”。怎么诱导孩子“游”博物馆?

怎么诱导孩子“游”博物馆?一天,我对龙龙说:“你将电视的响声关小一点好吗?别危害别的小孩子入睡。”“白天,谁在入睡?”龙龙狂妄自大。“美国的小孩子呀,这个时候,美国更是晚上,并不是大白天。”“你怎么知道的?我不相信!”“父亲儿时非常喜爱去天文馆,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这个时候美国是夜晚,还知道许多星星的事情呢。”我刚开始“设套”了。“那因为我想来天文馆,可以吗?”就是这样,龙龙积极要我带他去“游”天文馆,走入了一个填满天文知识的全球。

晚饭后,我选择了一本全名是《天空和地球》的书,靠在卧室床看。龙龙也凑回来,跟我说看什么书,我属实回应,目地便是以便引出来他对大白天参观考察天文馆的追忆。“书里有火花吗?”“有啊!也有很多很多你一直在大白天看不见的星星呢!”我进一步激起龙龙的“馋虫”。

怎么诱导孩子“游”博物馆?龙龙立刻扑到我的的身上,“我和你一起看,好吗?”“去看书和参观考察天文馆并不一样,要一页页连到看!”“我明白了。”我让龙龙坐着身旁,从宇宙空间、太阳系行星,到地球的自转和自转这些,一边讲还一边提一些简易的难题,以激发龙龙的兴趣爱好。自然,一下也不可以讲得过多,要不然孩子会心烦的。

怎么诱导孩子“游”博物馆?龙龙又多了一种喜好,便是跟父亲一道去“游”历史博物馆。

适当提问有益学习


于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下的我们,如何在保持原有程度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提高自己与宝宝的英文水平呢?我选择了语言地道、图画优美、内容丰富的原版书。

宝宝几个月大开始接触原版书,从最初每页只有一句话的绘本,逐渐过渡到HelloReader第三级这样的文字稍长的故事。

我在跟宝宝阅读的过程中,不仅限于阅读书上文字的内容,也引导宝宝关注画面的细节,比如宝宝一岁多读WhentheRainFalls这本书时,其中一页的画面是这样的:雨停了,五个小朋友在搭帐篷,其中一个男孩儿戴着眼镜,另一女孩正把舌头伸出来。我开始发问了:Whowearsglasses?宝宝仔细看看,指指戴眼镜的男孩儿,又指指我的眼镜。我忍住笑,再问:Whoisstickingoutthetongue?宝宝再搜索一番,然后骄傲地指指那个伸舌头的小女孩,同时生怕我不知道,张大嘴巴,把自己的舌头也伸出来,弄得小嘴周围全是口水。适当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宝宝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断刺激他观察与思考,也可以让妈妈掌握宝宝的认知状态,为选择下一步的阅读内容做好准备。如果在阅读后,能在现实生活中把书上的内容活用起来,效果会更好!

Tianyu妈妈:小楼

提问的方式


文/付笛

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经常使用问句,这种方式看起来给了孩子极大的决定权,但是孩子真的能领情吗?我们的提问有问题吗?

每天,我们会把几十个问题抛给孩子:你想吃什么?我们周末去哪里?你现在要尿尿还是等一会?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我们不停地提问,是想知道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获取“我们充分尊重你的意见”的信号。但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都发现,孩子并不喜欢每天被大人问个不休。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在我们的日常问话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你发现了吗?

问题一:提问过于简单,答案过于开放

例句:“你想吃什么?”“你想玩什么?”“你想看什么?”

孩子真想马上回答你的问题,但是你给的想象空间太大了,他必须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辜负你对他的信任。但是,你真的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等到孩子的答案吗?

类似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父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孩子不是毫无主意就是偏离标准答案很远。比如,回答“你想吃什么”时,他说:“我想吃大白兔奶糖。”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想吃什么正餐的话,一定要把问题调整成为选择题:肉酱面还是茄子拌饭?这样既可以缩短思考的过程,也让小家伙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问题二:纯属外交辞令

例句:“你怎么又打人了?”“你难道不打算刷牙吗?”“周末我们去学钢琴,好吗?”

“外交辞令”的问句分两种,一种是那些虽以问号结束,但是却不需要回答的问句。它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要求或者禁令。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明白你的态度,不如直接说:“你不可以打人”或者“我们现在去刷牙”。

另一种外交辞令的问句是指那些“准民主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周末我们去学钢琴,好吗?”孩子回答“好”,正遂妈妈心愿。孩子如果说“不好”,妈妈就会坐下来和他商量学钢琴有多么快乐,不学的话妈妈就要生气等等。也就是说,父母早就有了答案,只是礼节性地知会孩子一声。

问题三:难以作出判断的问题

例句:“你想学笛子还是吉他?”“我们养小猫还是小狗?”

学龄前的孩子终究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无法对问题中的选项进行评估。他们可能知道笛子和吉他分别长成什么样子,但是他们不知道学这些乐器需要什么样的练习。孩子虽然很早就知道猫咪“喵喵”叫,小狗“汪汪”叫,但是除此之外它们有区别吗?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征求孩子的意见,不如把问题变成:“你觉得笛子和吉他的声音哪个更好听?”“我们养只小白猫还是小花猫?”

这种难以作出判断的问题对孩子来讲通常是无害的。但是,如果每天都有许多这样的问题连番“轰炸”孩子,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因为他真的是迷思苦想也回答不上来。很多时候,究竟是吃海苔还是喝酸奶的问题,你就可以帮他解决了。

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对小家伙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总是我们的问题应该符合孩子的经历范围和认知水平。而那些涉及遥远的未来,以及让孩子感到不安的问题,只能让孩子困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