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幼儿园的孩子:“你从幼儿园回家是怎么走法?”

一个说:“你一直往前走,在小卖铺那儿拐弯儿。”

一个说:“你瞧,那不是有个电线杆吗?从那儿往左拐就是。”

一个说:“你看,那不是有个副食店吗?就在它旁边。”

一个说:“出了门,往前走一点,在超市那儿拐弯儿,再拐一个弯儿。”

实际上,提问题的人在客观上并未真正听懂他们究竟是怎么回家的。孩子们的说明方法大人一点都听不懂,可是他们却是一本正经地说的。

儿童的心理分析:

孩子们各自在自己的头脑里描绘出怎样回家的路线,并据此加以说明。他们眼前清清楚楚地浮现出了烟铺、电线杆和超级市场等。并且,他们断定自己头脑里浮现出的形象肯定在对方的头脑里也会出现。因此,他们有声有色地向你说明。主观上是明白的,可是客观上却是不明白的。

这种幼儿心理就是“自我为中心”,他们还没有发育到具有考虑对方立场的“社会性”。

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是互相讲述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因为这是单轨的想法,所以总是对不上号。他们互相之间只顾自说自话,还没发展到与对方的交流。但是,孩子们自己却认为是在交谈。这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交谈。

妈妈的高招:Zj09.CoM

为了表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礼貌,大人有必要做出一副完全听懂了的样子。因为,即使再提问,得到的答复也将更加前言不搭后语。

“啊,明白了,在电线杆那地方拐”,或者说:“哦,是吗,从超市那儿向左拐”。如果不是用这种态度随声附和,谈话就无法继续下去。

即使是“单行线”。也要“嗯,嗯”地侧耳细听,这是维持和他们谈话的窍门。不能责备他们的自我中心性。因为孩子还处于尚未充分发育的状态,我们只有耐心等待,别无他法。如果你有牢骚,只能去向控制着发育阶段的自然规律说啦!

扩展阅读

宝宝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自私


一、宝宝自我中心化思维

宝宝跟爸爸妈妈出去玩,对地下人行通道的台阶产生了兴趣,走下台阶后,又返身上去,上上下下好几遍。正常发育的宝宝,根本就不存在行为问题,有行为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不当管教造成的。宝宝受本能驱使,以他那颗幼稚的童心去探索台阶的奥秘,爸爸的反对并不能削弱他的探索精神,只能让他愤怒、压抑、怨恨。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如果大人们也只是闲逛,散步消遣,那就让宝宝尽情地玩台阶好了。

如果没有人参与他的游戏,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失去兴趣,转而找其他的玩法。如果父母有兴致和宝宝一起玩,宝宝可能会多玩一会儿,但宝宝不会永远玩下去的。宝宝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保持是很短暂的,他要不断探索,整个世界对于宝宝来说,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他不会沉湎于小小的台阶,他不会像成年人沉湎于麻将桌一样,这一点宝宝比成人优秀得多如果父母有事情要做,没有时间让宝宝在台阶上尽兴,就果断地把宝宝抱起来,离开台阶,大步向前走:“现在不能玩台阶,爸爸有事要做。”或者说:“爸爸带你放风筝去。”

总之,你要实事求是地、简单地、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坚决而又平和,果断而又亲切地告诉宝宝不让他继续玩台阶的态度和理由,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而且能马上兑现。宝宝不会因此而感到挫折,还会很快地忘记台阶,把注意力转移到爸爸指引的方向。

二、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

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

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戴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

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

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所以,要想教育一个不自私的孩子,就得要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能理解什么


新生儿

你把脸凑近他时,他会盯住你的脸看,并且能把你的声音和别人的区分开。听到你的声音时,他的眼睛会转向声音的方向,若你再凑近些,他的目光会试图追视你的脸。出生36小时后,若你和他的胎距离小于30厘米时,他能认出是你的脸。

4周

你的脸离他很近时,他会注视你;当你说话时,他会看着你,小嘴一张一合地模仿你说话的口形。他啼哭时,你若把他抱起来,他可能就不哭了,因为他知道你会安慰他。他会模仿你的脸部表情:微笑和做鬼脸。

6周

他会回报你的微笑,他的眼球能追视一只移动的玩具。

8周

你在他头部上方举着某件色彩鲜艳的物体时,他能盯住它看上几秒钟,当你把物体从一边移向另一边时,他的目光会追随它从一边移向另一边。

3个月

他能马上发现举在他身体上方的玩具。当你讲话时,他能微笑,并发出尖叫声和快乐的咯咯声。显而易见,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到好奇和有趣。

4个月

在喂奶时间,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当有人逗他玩时,他爱咯咯大笑;他喜欢别人把他抱起来,这样,他能看到四周的环境;周围有声响,他会立即转动他的脑袋,寻找声源。

5个月

他能意识到陌生的环境,并表示害怕、厌烦和生气。

6个月

孩子变得很爱照镜子,常对着镜中人出神。他将开始对你喂他的食物表现出某种偏爱。

8个月

知道自己的名字,能理解“不”的意思。在他伸手去取他想得到的物品时,也许会发出类似咳嗽的声音以引起你的注意。

9个月

他会表现出意志力。在你想给他洗脸时,也许会用各种办法表示反对。他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玩具和游戏上,甚至小手翻来覆去地摆弄玩具,仔细地端详它。你把物品藏在一块布下,他能把布撩起来找到它。

10个月

他也许能举起小手挥动着以示“再见”。他能理解几个单词和很短、很简单的句子。

11个月

他能学会并很喜欢诸如捉迷藏之类的简单游戏,他还喜欢扔东西让你捡起来逗他玩。他喜爱摇动、拍打物品,喜欢欣赏自己发出的声音。

12个月

他喜欢做任何让你发笑的事情,并见会一遍—遍地反复做。他喜欢和你一起“读”简单的书。在你为他脱衣服时,他会举起胳膊协助你。他也许能明白几个简单助词,如瓶子、洗澡、球球、喝水。

如何引导孩子化叛逆为自我发现


随着影片《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登陆中国,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圣》也已在全球首发。哈利波特何以令青少年如此追捧?

探源:

青少年渴望被重视哈利波特“投射”自己

“哈利波特对青少年起到了心理投射作用,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认同,从而不能自拔,如痴如醉。”河南华夏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韩慧影说。

韩慧影观看了上市的所有哈利波特影片,对影片的吸引人之处,她作了如下的总结:哈利波特除了故事情节丰满以外,环境的神秘气息、阴森的霍格沃兹古堡、时隐时现的列车、会发脾气的大树,不但吸引着小朋友,也勾起了成年人的童心。

对这一说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申继亮教授表示支持。他说,哈利波特的魅力在于他与现实中青少年的心理行为有诸多契合点。这正是心理投射的重合。渴望被重视是所有孩子的潜在心理诉求,对于自己能否被重视,他们往往无从知晓,唯一能作为认定依据的是家长、老师和周围人的态度。如果得到肯定、鼓励,孩子将会更有信心,做得更好。如果受到否定、打压,他往往会灰心丧气,不愿继续有所作为。这两种因素时常交错出现,令孩子无所适从,很是惶恐。

哈利波特的故事给孩子们点了一个燃烧不息的火炬。哈利波特本是一个普通的孩子,随着他的成长,拥有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正是孩子们所渴望的,从哈利波特身上,他希望也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肯定性暗示,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所以孩子们喜欢哈利波特,他们从心理上认同哈利波特。觉得自己就是哈利波特的投影,哈利波特正召唤着自己劈荆斩棘,拥抱成功!”申教授如是说。

手法:

情节贴近生活借用剧情演绎自我

“有别于其他科幻小说,哈利波特影片和图书中的情节虽离奇却并不荒诞,有着很强的贴近性,很多情景就像

是自己身边刚刚发生过的。这是哈利波特吸引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辛自强副教授说。

他指出,在阅读中人们会发现,除了故事外,“吼叫信”、“鼻涕虫”等怪物,被魔法想像力处理或描绘过的东西,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对应物或对应现象。

谁没有被同学恶搞过?谁没有被家长暴吵过?谁不曾在举目无亲的车站徘徊?谁不希望写作业的时候可以得到一支速写笔?这些遭遇和愿望,不分年龄,难道不是人人都曾经历和暗暗希望的吗?

这些细节的戏剧化演绎使得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更贴近,多数剧情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感觉到、触摸到,心照不宣,痛快至极。“简直就像借用哈利波特在演绎精彩的自我,孩子们咋会不动情呢?”辛副教授说。

启发:

合理引导叛逆行为促进孩子发现潜能

“作为教育工作者,哈利波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能帮助我们寻找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郑州十一中心理教师穆君胜说。

穆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自我发现潜能”是青少年很重要的心理成长环节,这种心理特点使他们注重仪表形象、人际关系,想让自己成为焦点人物。如果得不到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走入歧途。这时候,家长、老师应给孩子机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勇于迎接各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哈利波特如何将叛逆心理和行为消融在追求正义和光明的过程中也值得借鉴。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实际上是他们极度要求自尊、追求尊严的体现。在这个时期,没有比摧折青少年执拗态度和强令他服从更坏的做法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宽容,使孩子动员其全部精神力量,以消除性格、行为上的缺点。

另外,哈利波特是凭着对神秘事件的浓厚兴趣,才很快掌握了魔法知识,从而拥有魔力的,这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深刻启发。

“总之,如何将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转化成增长本领、克服困难的动力,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应好好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哈利波特就算没白看。”穆君胜说。

小测试:你的宝宝能抵抗挫折吗?


作为这个世界的新成员,孩子也有挫折感。啃不到自己的手,够不着面前的玩具,好朋友不跟自己躲猫猫,比赛拿不到第一名,父母没有夸奖自己……挫折与生俱来。

但是,对抗挫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在童年时期形成——挫折滋养自信?也能伤害自信?你知道吗,父母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下面先来测一测你家宝宝属于哪一类的抗挫类型:

场景小测试

小区里有个儿童乐园,妈妈们都喜欢把宝宝带过来晒晒太阳,做做游戏。最近园子里新添了两个小秋千,立刻吸引了妈妈和宝宝们的注意,大家都围过来。现在请看看你的宝宝属于哪种类型呢?

a.宝宝抓住绳子,爬了几次,没爬上去,拽着绳子,哇哇大哭

b.宝宝牵着妈妈的手,在边上观望,有些兴奋又有些害怕

c.宝宝抓住绳子,爬了两次,没爬上去,生气地离开了

d.虽然其他的宝宝都在妈妈的帮助下爬上去玩得很开心,自家宝宝还是不肯上去玩

选择答案,然后看看下面的解释!

a——请妈妈们关注a类型

这样的宝宝胆子足够大,具有冒险精神,但是性子比较急,你需要让他明白,遇到挫折闹情绪是不管用的,当然你要花些小心思让他获得成功。

查看解决方法:

助孩子一臂之力,但有所保留……

陈美,31岁,儿子2岁

“儿子最近特别闹,什么都要自己做,可又因为做不好而大发脾气。我们认为孩子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他需要我们适当的帮助。比如,裤子提不上去,我们会把裤子的一边帮他提上去,另一边留给他来完成。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努力从挫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错误做法:一帮到底

宝宝从0岁开始就在周围环境中选择自我成长。如果成人为了照顾好孩子,或是怕孩子哭闹,就不让宝宝做任何事情,或是直接帮助宝宝达到目的,那就阻断了宝宝通过探索来获得自我发展的道路。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做一些事情失败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做不了,要求成人代劳,自己不会想办法解决,不会在失败后继续尝试。这样的宝宝会没有自信,退缩、无能,没有抗挫折的能力。

正确做法:帮忙只帮一半

真正理解宝宝的成人会克制住自己直接帮助宝宝的冲动,让宝宝有机会尝试其他的解决办法,直到宝宝发出求助信号时,才悄悄地不露声色地帮助宝宝。比如:悄悄把一张凳子挪到他脚下,以便他能爬上去够柜子上的玩具。把扣子塞进扣眼,以便他稍微动动手就能把扣子扣上。完成这一切之后,给宝宝一个拥抱:“哦,亲爱的,你爬上凳子拿到玩具啦!”“天哪,你居然把扣子扣上啦!”

b——请妈妈们关注b类型

这样的宝宝谨慎,有很强的观察和对环境的辨别能力,毫不冲动,但是不够主动。你应该让他知道,他的确能行,他每一步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查看解决方法:

唤醒孩子成功的愉悦感

周游,35岁,女儿4岁

“我们做了一个记事本,记录了女儿成长过程中成功的每一步,第一次会走,第一次会叫人,第一次自己吃饭……现在每天我们都跟女儿一起把当天她成功的小事记录下来。我们希望女儿知道她是有能力对付挫折的,她是成功的。”

错误做法:空泛夸奖

千万不要空泛地夸奖宝宝:“你真能干!”“你真了不起!”这会让宝宝感到压力,万一他做不到那就糟糕了,他对自己将会产生负面评价。而有些被夸坏的宝宝则受不得一丁点他认为不好的评价,感到挫败受伤。

还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宝宝有挫折的负面影响,试图保护宝宝,避免宝宝尝试有难度的事情:“你还小,做不了。”“这对你来说太难了!”这样做只能让宝宝产生更大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从而害怕挫折和失败。

正确做法:具体表扬

“我发现你比昨天滑得快了1分钟哦!”“你已经把两颗螺丝拧上啦!真不容易啊!”这样说的目的是让宝宝从实际成功中获得支持和愉悦,他知道自己付出努力获得了成功,当然他还能做得更好。父母有责任提醒和唤醒宝宝成功的愉悦感。

成功体验是一种强大的动力,父母应该让宝宝经受挫折的洗礼,懂得努力的价值,不断提醒宝宝,他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能成功。当宝宝再次面对挫折时,就能从过往的成功中获得支持。

c——请妈妈们关注c类型

这样的宝宝不喜欢受到太大的外界压力,自我意识比较强,容易坚持也容易放弃。你需要的是耐心,等他恢复心力后再重新回来解决问题。

查看解决方法:

允许孩子选择放弃

朱晓青,28岁,儿子1岁半

“前几天儿子在试图拉开提包的拉链,试了几次没成功,我帮他抓住一边,让他再试试,他却怎么也不肯了。昨天我发现他又自己去尝试,居然把拉链拉开了。”

错误做法:逼迫宝宝

我们要相信只要是对宝宝自我发展有利的事情,他一定会锲而不舍,一定会不断尝试。宝宝每天遇到的困难,每天受到的挫折要比我们成人多得多。有些家长担心宝宝畏惧困难,就想尽各种办法逼迫或诱使宝宝继续努力,这会让宝宝透支心力,疲惫的他除了大哭之外,可能就再也没办法了。

正确做法:接纳放弃

有些宝宝会发泄自己的情绪:“我永远也不要做这个了!”“这个破烂东西!它是坏的!”请家长保持冷静,宝宝只是发泄而已,你甚至可以搭腔,如果他需要安慰你就抱抱他,等他安静下来,你可以询问他:“刚才我发现你已经拉开一个小缝隙了哦,咱们要不要再把它拉开那么大个口子?”轻松活泼的语调往往能让宝宝愿意再次尝试,如果他仍然拒绝,没关系,那就等下次吧。

不是任何一个困难都能被克服的,当我们的能力暂时无法解决它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勇气和选择,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那些适合自己的领域,而不是跟自己的短处较劲。

d——请妈妈们关注d类型

这样的宝宝具有独特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他显得比其他宝宝弱,但有些方面一定是很优秀的。请你不要催逼他完成那些特别困难的任务,你应该挖掘他独特的一面。

查看解决方法:

不要人为制造挫折

王岩,36岁,儿子5岁

“我们从来不跟儿子比赛,也不让儿子参加幼儿园或者社会上的那些比赛,只要幼儿园搞什么比赛,我们就找借口不去。我们不希望孩子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而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毕竟每个孩子的特长不一样。”

错误做法:人为制造

有些父母人为地给宝宝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如送宝宝去参加各种吃苦夏令营,让宝宝参加比赛,要求他获胜。当他失败时,不会帮助他消除不良影响,却认为是他承受不了挫折。这些人为制造的挫折,并不是宝宝发展某种能力所需要的,它会唤醒宝宝对自我能力不良的认知,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它不仅妨碍宝宝解决冲突,并且还让宝宝忽视自己已经具有的能力,产生强大的挫败感。而这个挫败感是没办法通过现有能力解决的,这个结果很糟糕。

正确做法:顺其自然

6岁之前的宝宝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发展规律,他们从环境中选择不同的事物,或是采用不同的方式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并获得不同的能力。环境中自然而然就存在着与他能力相冲突的障碍,一旦他能克服障碍,就能获得所需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家长不要特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当宝宝的生活中出现困难的时候再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