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朋友可以让孩子们感到他们能够控制生活,一个富于想象的孩子,也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下面的建议可以告诉你怎样对待你孩子那看不见的朋友:

1、如果孩子相信存在一个想象中的朋友,你可以支持他的想法,但不要做得过火。如果父母在这一点上过多参与,可能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失去对他的创造物的控制。如果父母过分认真地对待孩子想象中的玩伴,还可能让他感到困惑,因为爸爸妈妈无法帮助他分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

2、不要让你孩子想象中的玩伴成为他犯错误时的替罪羊。如果他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甚至连你放在桌上的手机也丢在地上,但却告诉你是他的朋友“东东”弄乱的,你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东东爱乱扔东西,但他听你的话,你们应该一起收拾好,而且你该告诉他,乱放东西不好。”这样一来,你孩子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开脱了。

3、和孩子的“玩伴”结成同盟,让他成为你孩子的榜样。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东东每天刷牙特别认真,你应该向他学习,现在你们两个一起刷牙吧,看谁刷得牙齿更白。”

4、恰当地对待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家人一起吃晚饭时,围坐在桌边,可孩子一定让你给他的“小伙伴”腾个位置,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东东有时也需要吃饭,但现在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已经没地方了,他必须坐到别处去。”

神奇的想象

故事一:斗斗与她的红红妹妹

红红妹妹其实是斗斗最喜欢的一只玩具熊。她跟红红形影不离,平时出去玩总要把红红抱在怀里,还煞有其事地给红红讲外面的景物,真像懂事的姐姐照顾可爱的妹妹一样。每次吃饭时,她总要把小汤匙先伸向旁边的红红,嘴里还嘟囔着:"红红你多吃一些,就像姐姐这样好不好?"然后再一口吃进自己嘴里,做个好榜样。睡觉时,她又总把红红放在床边,给她盖一块小手帕,然后亲亲红红的脸庞跟她道晚安,有时还会轻轻拍着红红说:"红红不要怕,姐姐在这儿陪你呢。"当她在睡梦中亲昵地抱着红红时,那模样就像一对要好的姐妹。

每当大人忙碌,无暇与她玩时,红红妹妹可以陪着姐姐画画、讲故事、玩橡皮泥、挤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动画片,做一切她们认为有趣的事。斗斗总会把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讲给我们听,那个时候红红就是最忠实的听众。有时候晚上听到斗斗在属于她自己的小房间里传出清脆的笑声,就常常想,斗斗在她自己虚拟的世界里,有一个像绒布小熊这样可爱的妹妹,感觉真的不错。

故事二:闹闹的榜样小布熊

闹闹没有长期的固定的想象中的朋友,他的好朋友总是在变,听了一个新故事,他喜欢的角色就成了他的朋友,当他?quot;皮卡丘"时,"杰尼龟"是他的朋友,当他是小熊维尼时跳跳虎是他的朋友。但家里的一只绒布小熊似乎是他最长时间拥有的朋友,而且这只玩具小熊在无意中也帮了我的大忙。因为喜欢,有一阵儿他总是让小熊陪伴在身边。吃饭时,我说“小熊多乖,吃了这么多的菜,看他的脸色多好。”于是闹闹也会学习小熊主动吃菜。生病的时候要去打针,只要我说,“让勇敢的小熊先打,看他多坚强,一声也没哭”,他就会也伸出胳膊,不那么哭闹拒绝。

故事三:出色的小演员望望

望望的生活中出现过许多个朋友,每个年龄段都各有所好,并深迷其中不可自拔。

两岁时,望望喜欢小白兔,每每以可爱的小白兔自居。嘴上还嘀咕:蹦蹦跳,蹦蹦跳,自己也装模作样地作兔子状。如果看到她一个人蹲在地上默不作声的话,准是又在对着镜子竖起两手蹦蹦跳了。

三岁的望望有了她生平第一个理想——当护士阿姨。总拉着我们玩看病的游戏,乐此不疲。她会要求妈妈假装肚子痛,总是给病人吃三粒小施尔康(这是她知道的惟一的药名),然后打一针。

四岁,要上幼儿园了。适逢外婆为她买来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阿笨猫》。望望总爱把自己同时想象成大头儿子和阿笨猫,这两个角色有着不同的含义:大头儿子自然是聪明懂事的,阿笨猫顾名思义就是笨喽。遇到和外婆学习的时候,望望每每坐不住时,就会和外婆要求:“外婆,我现在是阿笨猫呀,假装阿笨猫不爱学习,上课走来走去。”

说着便走开了,这会儿是贪玩的阿笨猫嘛,可玩着玩着就弄假成真,一去不回头了

五岁以后,望望的想象力蓬勃发展,她的想象游戏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她有一个口头禅“假装我是……”,思维快得惊人,一忽儿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忽儿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忽儿又变成怀抱琵琶的王昭君。从早到晚,只听得她的声音:“假装我是……假装我是……”。

延伸阅读

我叫“慢吞吞”


你对你家“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家伙已经忍无可忍了?还是先消消气,试着倾听一下宝宝自身内在的“时钟”的悦耳嘀嗒声吧。

艾妮的小儿子右右22个月,聪明可爱。但艾妮总是无可奈何地抱怨道:“每当我要带他出门作客或是赴什么约会的话,要想走出门那简直是比什么都困难的一件事!我得不停地催他赶快把玩具都收起来,赶快上个厕所,赶快穿上大衣……我越让他快点儿做,他反而越反抗,满屋跑,甚至耍赖躺在地上胡闹!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我们最终迟到了,而且我还不得不分心对付他的恶劣情绪和歇斯底里!”

很多像艾妮这样的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他们最终会明白,要想让天生就慢慢腾腾、磨磨蹭蹭的小宝贝跟上大人的节奏或日程安排,不管如何软硬兼施,那通常都会是以家长的失败告终的一场战争!像右右这样不到两岁的小孩子是没有“迟到”或“错过”的意识的,他并不了解如果晚了半小时的话,也许就会因遭遇堵车而导致上班或约会迟到一两个小时!

慢吞吞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时钟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人们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总是忙忙碌碌、紧紧张张的。相反,1岁左右的小孩子们就只生活在“当下”和“此时”,他们没有那么多“接下来要怎样或会怎样”的概念,没有关于“未来”的真正意识。因此,理解并接受你和宝宝之间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差别,就会帮助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战争”。

父母们有时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小孩子们一天到晚不停地动,他们体能上既然能够这么积极和迅速,那么头脑和意识的反应速度也应该是很快的。但事实并非如此。1岁多孩子的生活节奏其实是相当缓慢的。他们得不停地学习和吸收身边的一点一滴——这世界对他们来说太丰富也太神奇了,一切都那么新鲜,需要慢慢地观察并一点点地接纳。这个过程必然是安静、从容和慢速度的。同时你还会发现,一方面,这些小家伙对于吸引他的东西能以无限的兴趣和耐心去把玩、去探究、去琢磨。就好比当他对你的口红很好奇时,他会把它转出来、转回去,转出来、又转回去,乐此不疲。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就会毫不容忍。

在2岁以前,大多数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开始学习并懂得事物更迭的顺序——“我要先爬上餐椅,然后再吃饭”。同时,在大人们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也开始学习一些大人世界里的基本的时间概念,调整着自己的时钟,逐渐向大人们靠拢,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比如他们看见爸爸妈妈早晨起床之后,都是先刷牙、然后吃早饭、然后出门去上班,他们便得到了这样一种时间规律。自己也学着这样做。这些简单的意识会在日后帮助他们领会诸如“小时”“分钟”等一类更抽象的时间概念。当然,孩子自身也有内在的时钟节率,比方何时饿,何时犯困等等,都有一定之规。

打断与催促——孩子会很受伤

尽管宝宝们看起来跟不上或无视大人的节奏和计划,但他们其实是很敏感于周围事物运动的速率的。他们自己的内置时钟也很容易被忙碌的父母所打乱。

这个年龄的孩子在玩耍时投入了他们全部的情感和智力,因而他们会很专注,并充分感受其中的愉悦。而如果此时他被打断并被催促去做另外一件事,他就会感到特别的沮丧和不快。而父母对孩子的打搅,其实是打断甚或中止了他学习的过程和社会性思维的开发。玩耍其实就是孩子的工作。做父母的有责任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如同大人在工作时不希望人打搅和催促一样,孩子也需要得到这些。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迫地去遵循或配合大人们的时间表,而显得对自己的环境无所控制时,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他们会不自觉地付诸一些自卫的行为,他们会把憋屎憋尿及不按时吃睡作为与父母争取控制权的一种方式。

平衡你们之间的节奏

明显地,在孩子独特的时间感和父母自己对于时间的紧迫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父母,你首先需要了解你的宝贝的性情。一些孩子整天都处在愉快之中,而另一些孩子则会因疲劳或饥饿而脾气暴躁,更有一些不适应环境转换的孩子会因被强迫而手足无措。如果碰巧摊上了一个天性不那么随和的孩子,那么家长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习惯和方式以避免让孩子受到困扰。好比说,做父母的习惯早起,利用清晨和上午的时间做事,而孩子却习惯在上午十点小睡上一觉,那么你最好就不要在上午安排活动计划。也就是说,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灵活安排日程时间是更为有益的现实的选择。

同时,尽量张弛有度地避开那些最繁忙的时间。比方,如正餐前安排沐浴往往会因过于紧张而使孩子不能畅快地大玩肥皂泡。那么,最好把沐浴时间安排在餐后。父母们必须意识到,让孩子按他们自己的节奏生活是家庭生活的第一优先。

当然,有些时候需要让孩子配合大人的快节奏,但不论那是一个特殊时刻还是一个普通事件,做父母的都应该能够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时钟与家长的有机地协调,而尽量避免那些临时性的冲突。比如要出行时,家长应该提前给孩子一些提醒:“十分钟之内,我们得离开”之类的。当然,一次提示对大多数这样年龄的孩子往往是不够的。所以你最好在最终把孩子带出门之前多提示他几次。由于1岁左右的孩子话语能力很有限,大人要将这类出行和环境转换话语化,以使孩子们适应。也就是把这些变化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出来,以减少他的不安全感。最初,这类词语对孩子们可能不具有什么意思,但至少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出行或离去前需要得到提示的想法。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会适应这种环境的转换并逐渐不再抵抗了。

然而,当不需要按照时间表去做事时,那就好好享受一个童稚世界所带来的放松和写意吧。说到底,享受时间和生活是孩子教给大人的美好一课。最美妙的是无过于和孩子们在一起品味了。

Tips

看看这些妈妈们的“遭遇”吧,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当你理解和体会了孩子的生活节奏之后,你就会学着跟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或者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烦恼和“战争”,从而避免那些尴尬和误事。

1、那天要带她去保健医生那儿,那里人很多,就想早些去,结果,出门前的一场大战,使我们排到了一个第70号!在候诊室里从上午9点一直等到下午3点,才轮到我们!--云云妈

2、那天带他去超市卖奶,也就几分钟的事,可他突然在超市里大哭大闹起来,不管我怎么说“我们买完了马上就走”,他还是一个劲儿地哭,超市那么多人,我尴尬死了!只好赶紧逃离了。--冬冬妈

3、原本要带他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可就因为我催他快点走,他又哭又闹,结果不小心跌倒,头磕在了桌角上,我们不得不取消所有的计划去了医院,他的头上缝了5针……--小捣蛋的妈妈

编译/果果妈

从孩子身上学习什么叫快乐


在怎样获得快乐这个问题上,孩子有时是我们的老师。下面是一些妈妈们生活中经常碰见的场景,我们一定能从那些小家伙身上学到保持微笑的秘诀。

感到满足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不太顺利,心里有点郁闷。回家的路上顺道去接我儿子,儿子叽叽喳喳地讲着当天开心的事情,而我则默默无语。“爸爸今晚回来吃晚饭吗?”儿子问道。“回来的。”“那太好了!我们今晚吃什么?”“呃,酸奶和牛肉面怎么样?”我答道。后座传来儿子满意的感叹声:“这样的生活真好!”他的话就像一台心理减压器,我一下子觉得释然。

选择高兴

女儿还在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各种选择——你可以吃饼干或冰淇淋,但只能选择一种;你可以穿绿毛衫或蓝毛衫,但只能选择一种。她还要学习区分各种感情,她会问:“妈妈高兴吗?妈妈难过吗?妈妈生气了吗?”有一天我心情特别不好,暴躁不安,女儿便问道:“妈妈生气了吗?”我告诉她:“没有,妈妈不再生气了。”女儿说:“妈妈选择了高兴!”她说得没错!我尽全力平静下来,正是在选择高兴。

慷慨说出你的爱

我6岁的儿子经常教我如何表达爱——热情地、富于创造力地、大声地表达。去超市买东西时,儿子会对我喊道:“妈妈,我比所有人都爱你!”然后用他的小嘴在我面颊上咂一下。看电视时,儿子会捏着小妹妹的脸赞叹道:“你好可爱啊!”他告诉了我通向快乐的道路就是赞赏那些你爱的人。

重觅童年快乐

我3岁的儿子在荡秋千,他闭上双眼,伸开双臂,让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他脸上绽放出最愉快的笑容——纯粹无比的快乐——你只有在小孩的脸上才能看到这种笑容。我也试着和他一块儿荡秋千,我闭上双眼让感觉引导着我,就像儿子那样。听着风从我耳边呼啸而过,这一刻我体会到了彻底的自由和纯粹的愉悦。

坚持你的热情

我6岁的儿子很有画家的职业精神。画画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我还记得他上幼儿园之前,好几个晚上过了睡觉时间,他已经很疲惫了,但他嘴里仍说道:“我真的很累了,但是我还得给我的画上色!”儿子对艺术的热情让我想起文字工作的快乐,而每当我的稿子被退回来时,我就会想起儿子的话。

亲子阅读:《我的爸爸叫焦尼》


现代生活,离婚姻似已变成了一种常态。当初山盟海誓、鹣鲽情深的两人最后劳燕分飞;当初的相敬如宾,变成了相敬如冰,最后成了相对如兵。作为孩子,那个水晶心肝的小人儿如何化解心里的忧郁与恐惧,我们作为父母恐怕无暇顾及。

父爱如灯,解读《我的爸爸叫焦尼》

《我的爸爸叫焦尼》则是将视角定格于父母离婚之后这个时段。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它的装桢一样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狄姆生活的小城应该是一个宁静、纯朴,又有点单调的小城,但它因为爸爸的到来,变得非同寻常。爸爸的红围巾在人群里是那么耀眼,它照亮了狄姆的眼。他迫不及待地向所有的人介绍: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所有的活动都因有了爸爸而变成了嘉年华。在黑暗的电影院内,画面上的父亲低眉看着开怀大笑的儿子;文字里儿子关注着父亲的一举一动。浓浓地爱意在画面和文字之间流淌。

作为成人,我们不敢向孩子那样肆意地向人展示对亲人的爱,因为我们没有孩子勇敢和真诚。随着父子分离时刻的到来,焦尼终于忍不住了,他当着火车上所有人的面大声地喊出: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当他把狄姆抱回站台又急急忙忙地回到火车上时,是不是因为怕忍不住落下男儿泪?

“最好的”这个词,我们用会在很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事上,唯独对自己的亲人很吝啬,尤其是孩子。当我们发自内心用到这个词时,彼此却相隔了千山万水。

书的最后,狄姆站在月台上依然向经过身边的人解释着:我在送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白天向每个熟悉的人介绍父亲并非是对焦尼的曲意讨好,而是源自于一个男孩对父亲的真正的崇拜和由衷地感激。

狄姆的妈妈,至到书的最后一页才登场,但这个面目模糊的女性是我最佩服的人。透过狄姆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到,她和焦尼离异后,并没有诋毁曾经的爱人,而是维护焦尼作为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她身上的橙色风衣和焦尼的红围巾首尾呼应,像两盏灯在黑暗中一前一后陪伴着狄姆。

本书的文字以第一人称来表现,一如它的人物造型、一如它的表现技法,普通、自然。没有悲伤,没有忧郁;只有欢喜,只有希望。

我的影子宝贝(下)


让孩子慢慢放松紧握父母的手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习惯你总是陪伴在他的左右了,那么就慢慢地使孩子适应你的离开,不要急于求成。

首先,设立一些时间范围。父母也需要属于自己的一些时间,此时他们要做饭,要洗漱,要去厕所,要打电话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理由,告诉孩子不要总是缠着父母。然后,制定要求。比如,规定孩子在妈妈做饭的时候不要让妈妈抱,而且之后按照规定,持之以恒。

虽然你的孩子可能不喜欢自己玩(即使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是他应该有能力而且有必要这么做了。实际上,他这么大时已经能够自己玩了,只是在谨慎的父母面前常常缺乏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所以,父母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还要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

一开始,父母可以积极主动地和孩子一起玩,然后,逐渐降低参与的程度,比如,当孩子搭积木的时候,坐在旁边看着。最后,就可以离孩子更远一些做自己的事情了,但最好使自己保持在孩子的视线之内,这点很重要。因为父母与孩子的视觉接触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即便父母的身体不在孩子的左右了,孩子仍然会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感觉到父母的爱。

减轻“粘性”的一些办法

给孩子找一些模仿大人做事的玩具。如果你想从孩子那儿解放出来去做饭,那么你可以提供给你的孩子一些塑料玩具食品、安全餐具和器皿。如果你想看书,同时也给孩子一本他自己的小人书或图画书让他翻一翻。

把多次使用过的“有效武器”再次拿出来。一旦你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了,就赶紧把这些玩具收起来以备下次使用。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马上干预,试图把他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应该给予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处理这种局面。结果呢,孩子会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不会再期望父母在第一时间就必须出现,解决问题了。

如果不能和孩子一起玩,那就不时地提醒孩子父母仍然在他身边。可以抽空过来拍拍孩子的后背,鼓励他或者表扬他,或者问问他正在做些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