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当心家长错误妨碍宝宝交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以帮助到大家。

很多时候宝宝的行为方式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怎么样才能让宝宝在小朋友中间受欢迎呢?这就要爸妈平时多多示范交往的技巧,教宝宝使用礼貌用语,教宝宝友爱同伴,多多分享,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演练,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发生的问题,成为宝宝圈中的社交高手。

宝宝交往中几个常见的误区

和同伴的交往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与其他宝宝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让宝宝学会自己处理。包办代劳,事事为宝宝出头,是不可能让宝宝学到交往技能的哦。

不想让宝宝吃亏,于是教宝宝怎么霸道,暂时是不吃亏了,可长久以往只会让宝宝陷入被其他宝宝“孤立”的境地,得不到来自其他宝宝的友爱之情,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环境里,性格只会变孤僻哦。

1、因为玩玩具发生“争议”,对方爷爷竟然过来推了宝宝一把

带宝宝去公园时,碰到一位爷爷也带孙子在玩。他要玩我家宝宝的玩具,宝宝很大方就给了他。宝宝也想玩他的玩具,可他不给,宝宝就“抢”了,两个小孩就抱在一起打。没想到对方爷爷马上就跑过来帮忙了,宝宝被爷爷推得摔了一大跤,这个爷爷还骂我家宝宝,说她没教养。我家宝宝倒还摔得很开心,还以为是在玩呢。

2、没有危险的话,请让宝宝自己处理

作为家长总担心自家宝宝受欺负,殊不知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差的小宝宝来说,相互间的肢体语言正是他们的交流方法呢。除非会发生危险,大人最好不要干涉,这本来就是两个宝宝间的游戏,要让宝宝自己进行“交流”。如果事事都要插手并不利于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让宝宝变得依赖,到很大了也不会自己处理和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这会影响宝宝自信心的建立。

3、对方妈妈竟然帮自家宝宝抢我家宝宝正在玩的东西

很多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玩,我就在很远的地方看宝宝怎么玩,结果就有一个妈妈看到我家宝宝小,似乎又没人管着,就抢她玩的,给自己的宝宝玩。我家宝宝就自己玩别的去了。

看到一些妈妈,明明自家宝宝做得不对,欺负其他宝宝,也不进行批评,根本无动于衷。

宝宝不小心被别人碰了一下,妈妈就说是别人故意碰的,大呼小叫的,这样霸道,宝宝会有样学样,根本不能学会宽容别人。

4、从长远看“霸道”宝宝吃亏更大

如果宝宝受到欺负,教宝宝忍让、不用理睬,这一来可以躲开“小霸王”避免受到伤害,二来也可以培养宝宝谦让、宽容的品质。大一点的宝宝,要教他为自己据理力争,一味退缩也对宝宝健康成长不利,变得胆小怕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教宝宝告诉对方宝宝“我正在玩,玩好我给你玩,好不好?”或者“这次我让你。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玩游戏应该要排队的。”听到宝宝说这样的话对方妈妈也会脸红吧。培养一个“小霸王”虽然占了眼前的便宜,从长远看是很不利的,宝宝只会越来越自私,并且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待在一个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环境中也是很痛苦的。

5、过分维护甚至包庇自家宝宝,认为宝宝天下无双,对其他人出言不逊

我家爷爷就是的,老是说人家小孩难看,我家宝宝最好看最白。有次宝宝生病了,他就说宝宝不生病,让其他小朋友生病去。

有次搞六一活动,宝宝爬得老高,另一个同学要跟她学,我就说了一句,当心摔跤。人家外婆就不乐意了:“就你家孩子行,我家孩子爬就会摔倒。”.

我家外婆也很虚荣的,老是要宝宝在其他人面前“表演”念诗什么的,我觉得这样会让宝宝有压力的,万一背不出怎么办,以后也不愿学了。

6、唯我独尊,只会让宝宝不合群

家长自视甚高,宝宝自然也目空一切,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是非观念,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无法和其他宝宝合作,不仅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更谈不上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了。久而久之,宝宝不但就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优越,其他宝宝也不会喜欢跟他玩,最终导致宝宝不合群、性格孤僻。另外,家人太过宠爱也会让宝宝有压力,害怕达不到家人期望而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延伸阅读

培养宝宝的交友能力


一位妈妈说:孩子2岁的时候,我发现他有了交友的欲望。每当听到小朋友从楼道里走过,他总禁不住要开门看看。每次从幼儿园回来,他总是流连忘返。但经常因为不够勇敢或别的原因,交友的欲望总是很难满足。妈妈曾经将一些小朋友请回家,结果几个孩子又哭又闹,效果不佳。原来交友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妈妈在宝宝2岁开始就可以培养宝宝交朋友的能力了。

在游戏中教会宝宝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通过做游戏,孩子将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遵守游戏规则。懂得轮流玩耍,而且通常情况下,他们也会礼貌地对待游戏伙伴。父母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活动来培养宝宝的能力。

跟我做

在这个游戏中,父母可以组织许多蹒跚学步的宝宝跟随自己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这些动作可以自由命名,并且由家长来表演,越滑稽越好。为了增加一些趣味,家长可以在整个过程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领着宝宝们爬过枕头,穿过用纸箱做的隧道,或者绕着椅子一圈又一圈地走。

画大幅的图画

鼓励两个或更多的宝宝一起画画,可以用粉笔在人行道上画,或者在家里用蜡笔在一张纸上画。

跳舞

放些音乐,进入角色,看着你的宝宝和他的朋友一起投入地舞蹈。

老鹰捉小鸡

这种很古老的游戏不仅能增强宝宝的协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当宝宝交友遇到困难时

不要给宝宝定性,也不允许别人给你的宝宝定性。

社会技能应当被描绘为某些我们在努力学习的东西,而且任何宝宝的社会特性都不应该被描绘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一个宝宝的害羞、迟钝或者好斗。任何定性的描述往往逐渐成为固定的行为,成为永久的性格。

与年龄更小的宝宝建立友谊有机会让你的宝宝同比他更小而钦佩他的宝宝交往,锻炼他的领导能力和社会技能,这有助于他获得与同龄人相同水平的社会参与能力。

排除压力

当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回应长辈的问候或疑问时,他们的窘态和不自然会急剧加强。家长不应该到了这种时候才教宝宝要礼貌,应当提前教会宝宝怎么做,比如见了长辈要问好。

参与其中

通过同其他宝宝一起参与社会活动来帮助自己的宝宝交朋友。约别的宝宝到院子里,发起一支侦察队;让宝宝和他的朋友一起过家家或者参加邻里的活动。

评价幼儿园的环境

选择幼儿园时,尽量评价一下幼儿园的社会环境。这里的行为规范有哪些?是否对所有的宝宝来说都是一个友好而乐于接受的环境?是否鼓励宝宝们相互合作?

做宝宝的榜样

家长未必要比自己的宝宝做得更多、更好,但如果回避一些社会问题,或者表现出某些倾向,会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宝宝。

家长常犯的几个进餐错误


研究父母行为学的专家最反对的就是父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如果父母有这种行为的话,孩子会变得很压抑,同时孩子还会将进食看成一件受控的事情,食物对于他来说可能就变成了不是食物,他们即使在吃东西,他们心里面也会希望尽量避免。

1、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要想孩子好好地吃饭你应该首先为他做个好榜样。调查发现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多吃营养充足食物的成年人,他们的孩子对于健康饮食的态度也会更积极。因此如果想要孩子吃得更健康,做父母的就应该以身作则,不挑吃,吃饭的时候尽量营造最轻松愉快的气氛。

2、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

研究父母行为学的专家最反对的就是父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如果父母有这种行为的话,孩子会变得很压抑,同时孩子还会将进食看成一件受控的事情,食物对于他来说可能就变成了不是食物,他们即使在吃东西,他们心里面也会希望尽量避免。强迫可能在喂宝宝的第一汤匙的米糊就出现。即使宝宝不想吃米糊,有的父母可能会想尽方法让他们吃。在吃东西得时候父母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吃多少以及怎么吃的主动权应该在孩子的手里。

3、利用贿赂的方法

用贿赂的方法例如饭后的甜食哄孩子吃饭实际上是压力的另外一种。这可能会增加吃饭的压力,用这种法方法不能改变孩子对食物的喜好。实际上还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因为这可能会传送错误的信息,可能他们会觉得这些甜食比正餐和蔬菜更加重要。

4、没有耐心让孩子尝试新食物

许多父母可能都会让孩子吃糖果等,因为他们对这些食物都不会有意见。要想孩子吃多种的食物,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多种的食物,看孩子能够接受哪种食物。你可以观察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应:他可能会看着你吃这些食物,然后自己再主动拿起食物来吃。如果孩子不喜欢吃你提供的食物,千万不要灰心,而孩子吃的时候也不要表现出过度的兴奋。

5、提供的食物的分量很大

我们经常会给孩子提供分量很大的食物,而我们经常会忘记孩子还是很小,他们需要的是孩子的份量。过多的食物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很害怕和逼迫,同时如果孩子吃不完的话父母也会觉得很失望。

6、零食和饮料过多

有些父母允许孩子在饭前喝饮料和零食,但即使是孩子有很好的饮食习惯的话,他们的胃口也不允许他们继续进食其他的食物,所以父母应该在饭前控制孩子吃零食的分量。

儿童早教:家长对孩子交友莫过分担心


一些爸爸妈妈担忧孩子交给不太好的盆友,因此常常会干涉孩子的交往。可是,那样做孩子交往的“第三者”,实际上对孩子是十分不太好的,并且不利孩子与家长的信赖感塑造。

小田同学约了同学一起外出,結果不久就回家,她一脸扫兴地告知母亲:“约了一起玩,竟然同学的母亲也陪来啦!确实索然无味。”

据统计,家长变成孩子交往的“第三者”,这类状况司空见惯。一些教育专家觉得,家长理应协助和正确引导孩子学好交往,但这类“包办代替”式的陪伴,并不利孩子成才,反倒会提升孩子与家长间的不安全感。

家长做伴“买”安心

在某民办学校中学念二年级的小田前段时间约了朋友小赵逛街购物上图书店。小赵的妈妈了解后,明确提出自身能够 休假,陪伴闺女一起去,因此出現了上边的情况。

“我对他们非常好的。我讲你们俩想吃啥就用什么,通通由我要付钱。”在一家快餐厅,小赵妈妈出钱买来二份小点心;来到手机上铺面,她又积极表明想要帮助购买手机小挂饰。虽然那样,小田還是感觉浑身不舒服。

而小赵妈妈觉得,自身出去陪伴闺女,是以便孩子好。他说:“孩子再大,跟同学一起出来,我不会安心,道路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有时候小孩子考虑得欠妥。”出自于安全性考虑到,家长硬要当做孩子与伙伴交往的“第三者”。

一位家长说:“我女儿念初三,说要与同学出来。见到她在家里常常看言情小说,我也怕她学生谈恋爱,因此她一明确提出外出,我也会多一份心眼儿,乃至规定同行业。”更有一些家长明里不陪伴,却在孩子外出后开展追踪跟踪。

学员沟通交流盼随意

“自身与同学外出逛街购物或玩乐,想要由家长陪伴吗?”新闻记者曾就这个话题讨论了解了五个初中学生,結果4个同学“不肯”,只有一个学员说:“想要,但仅有在那么一个情况下,便是必须妈妈大付钱。”

一位初中女生说:“家长对大家同学中间交往不安心,实际上便是用自身较为老旧的念头拘束大家。在她们眼中,同学中间外出一定会产生一些事儿,无形之中将大家的交往室内空间窄化了。”而另一位2020年上升三的男孩子觉得,同学一起外出很一切正常,“大家常常在一起打打蓝球,尤其是暑期,更理应多提升与同学沟通交流,那样日常生活才更有快乐。”

一位在市试验性示范性高中出任学生会主席的男生说,家长假如使我们尽早成才,就应当除掉过多维护的心理状态,连同学中间外出必须当陪伴者,从表层上看是爱惜孩子,实际上这会减弱大家的工作能力。

过多维护不可取

家长当做学员外出陪伴人的人物角色,在中小学生的身上更加突显。明珠小学校领导倪中华民族觉得,对中小学低学段的学员而言,同学搭伴外出,依据路程长度、目地总体目标,家长要多方面关注,但也并不是每一次必须去陪伴。要是在安全性范畴以内,理应尽可能让孩子学好随意交往,但是能够 采用事前了解、过后沟通交流等方法多方面正确引导。而对中小学高学段或初中学生,要是原因正当性,安全性有确保,理应激励孩子根据外出交往得到 日常生活的工作经验和社交交往的方式。

宝山区品德教育室主任A析,大部分家长往往想要当做同学外出陪伴者的人物角色,還是取决于过多维护。实际上她们那样做,沒有在意孩子的切身体会和心理状态。估且不说孩子们外出玩乐一直处在家长眼底下的难堪,就连学好基础的交往、学会生活的全过程都被“屏蔽掉”了。一些家长以孩子小不听话为由害怕放开手,长期性出来,会使孩子的基础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减弱。

当心宝宝的情绪自虐行为


自从女儿璐璐出生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关女士和丈夫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不知什么原因,宝宝总是没完没了地哭,其实,她的身体并没有什么疾病。在长期疲劳的状态下,夫妻俩即使在双休日也休息不过来,因为白天照顾女儿同样身心疲惫。最近,关女士又发现了新问题,那就是女儿的脾气似乎变得特别急躁,一旦要吃要喝要睡,就突然大哭,就算你把饮食放在她嘴边,她还要哭上很长时间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吃完喝完还要哭一阵子。看上去,宝宝仿佛对自己的痛苦体验有着很强的记忆,反应很强烈,而妈妈的情绪也时常跟着宝宝变得糟糕。

虐待情绪等于虐待大脑

例1:7个月的璐璐并无身体不适,但是她的哭不分昼夜,家长很难安慰,除非自己哭得累了、困了,才会停止,不像有的宝宝,能自己躺在小床上安静地玩一会儿。

例2:家里来了一个小伙伴,从小伙伴一进门开始,2岁的栋栋就不停地哭,小伙伴走到哪儿,他就跟着在哪儿哭,本来咳嗽就没好,现在他一哭,反而咳嗽得更厉害了。

例3:21个月的飞飞是个很爱发脾气的宝宝,他一发脾气就用手抓脸,脸被抓得痕迹斑斑,妈妈很是心疼,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总也不见效。

例4:刚上幼儿园的小宝宝都要哭一阵子,但是娇娇比别人哭得声音更大、时间更长、更厉害,老师怎么劝她,她都得不到安抚,坐在小椅子上使劲地哭,一个月还没有适应,老师担心她嗓子哭坏了,就劝她退园了。

除了具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本能以外,小宝宝一般都还没有自觉、主动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一旦遇到不顺心的情景,有的宝宝就过度反应,强烈地发泄消极情绪。

凡是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都容易出现既依赖他人、又不容易接纳他人劝慰和帮助的倾向,同时还不善于自我调整情绪,结果就剩下纯粹的闹腾,长久下去,将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宝宝出生之后,前3年的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变化,凡是善待自己情绪的宝宝,其脑厌质颞叶扁桃核区能够释放抑制不良情绪产生的生化物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等,而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这种大脑功能则要弱一些,长大以后更有可能产生心理和情感问题。

善待情绪等于善待身心

情绪是宝宝最早发展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父母都特别关注宝宝的早期智能开发,但是对宝宝的早期情绪问题,或者不重视,或者不知所措。要知道,人类发育成熟的情绪有3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而正向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好的心境对工作、学习、生活及生理健康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人精神振奋、提高效率,而坏心境则恰恰相反。

激情是爆发强烈但持续时间短暂的状态,伴有明显的肢体反应,例如哭闹、红脸、瞪眼、跺脚、喘气、拍打等,激情会激起一种动力,但容易过分冲动。

应激是对出乎意料的情境做出的判断和反应,适度应激有益于加强内脏、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释放能量,但过度应激则会使人过多消耗能量,甚至引起疾病。

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如同沐浴温暖的阳光,总是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舒舒服服;消极的情绪体验却如同阴霾笼罩,总是想不开,自己跟自己都过不去,相当于虐待自己。学会善待自己的情绪,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来说,他们虽然具有一些先天特征和差异,但是在情绪培养上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有良好的养育方式和有意识的早期训练,才能提高宝宝善待自己情绪的能力。

帮助宝宝善待情绪的4项策略

1.根据新生儿的状态培养情绪

新生儿一般会出现6种状态交替: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深睡)、活动睡眠状态(浅睡)、瞌睡状态(半睡半醒)和哭的状态。

安静觉醒状态的新生儿会安静地在小床里呆一会儿,喜欢观察天花板、床上的气球和妈妈的表情,这时候妈妈可以逗逗他,但不要急着把宝宝抱起来,以免打扰宝宝的安静状态,宝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体验,有益于培养其情绪自慰能力。

当新生儿想吃奶或想入睡时,便进入活动觉醒状态,他随时可能激动烦躁,这时妈妈不要立即把奶嘴送到宝宝嘴边,而是拿着奶瓶在宝宝眼前晃一晃、逗一逗,如果宝宝吃母乳,妈妈可以抱起宝宝拍几下、走两步,这些行为都能帮助宝宝等待几秒种,培养他在期望得到满足之前学会安慰自己、等待片刻。

处在活动睡眠状态中的新生儿会出现眼球转动、轻轻啜泣或者手脚偶然活动,但并没有醒来,这时妈妈不要抱起宝宝,否则他可能养成依赖大人抱哄的浅睡状态,以后再独立睡觉就很难了。

2.根据宝宝的不同需要分别应对

当哭声响起的时候,妈妈要学会辨别宝宝传达的信息。如果宝宝传达的是饿了、渴了、尿湿了、疼痛了等生理需要,妈妈就要积极地回应和提供帮助,这样才能让宝宝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宝宝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涂好底色。当然,即便不能马上提供帮助,妈妈也可以先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安慰宝宝,经观察发现,在养育宝宝的时候伴有相应的语言,例如“宝宝饿了,不哭,一会儿就吃”等,宝宝将得到更多的安慰信息,他以后可能模仿这些语言,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安慰自己,进而促进从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习得抚慰自己情绪的策略。

如果宝宝传达的是烦了、寂寞了等情感需要信号,妈妈要逐步帮助宝宝学习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请不要立即把宝宝抱在怀里,使他从别人那里得到彻底的安慰,妈妈的声音和身影对宝宝也是一种安慰,可以先走到他的旁边,轻轻地说说话,或者固定播放一张CD,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也能对他起到安抚的条件反射作用。所以,在宝宝的整个童年时代,都不要不加控制地一下子给宝宝所有的爱,使他对别人的爱产生了过度依赖,却不知道自己爱自己同样也是快乐幸福的。

3.对难养型气质的宝宝采取特别处理

宝宝一出生便具有不同的气质,难养型气质的宝宝比较容易生气、发怒、暴躁,不易接受别人的安抚,凡是得到科学养育的宝宝,这个气质在长大后会有所改变,但也有的宝宝就顺着这个天性发展成为任性和难以调教。因此,在宝宝2岁之前还听不懂道理的时候,建议妈妈先耐心接纳宝宝的现状,等到2岁以后,宝宝身体更结实一些、又听懂道理了,再逐步给他明确各种行为的界限,教他以行为规则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能让宝宝由着性子放任自己的情绪。

4.客观地了解和对待宝宝的坏情绪

通过很多观察发现,妈妈常常夸张地描述宝宝的坏情绪,把宝宝发脾气的程度和时间说得比实际情况要严重,这会直接导致妈妈的坏情绪加重,甚至把这个坏情绪再转到正在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身上,如此一来,以虐待对待虐待的妈妈自然不会再有心情去教育孩子了。

建议妈妈列一张表格,对宝宝的坏情绪做个客观记录,例如哭闹的时间、持续时间、表现特点、可能的原因、采取的策略、策略的效果等,连续记录半个月,将有利于帮助寻找适合宝宝的个性教养方案。把这个记录保存起来,等孩子长大后让他看看,他也会因感动而学会感激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