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2021-03-30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为孩子入学准备 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宝宝的肢体智能加分。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论”,在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加德纳博士首次把身体运动作为一种人类必不可少的“智能”来对待,更是使学术界关注。在此之前,一般人们认为这是属于“体能”的范围。我认为,这种理念正反映出加德纳的独到之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儿童智能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而运动,则可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促使大脑释放出一种叫做脑啡呔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减轻神经的紧张度,提高学习和记忆力。而且,儿童运动时,左右两侧肢体协调动作,又促进了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智能潜力。还有,由于心脏机能的提高,能供给大脑充足的氧和糖,保证了脑的发育。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没有一个智商高的孩子是呆头呆脑的”,他一定伴随了协调的动作、敏捷的身体。因此,早期教育应把对宝宝的身体运动的锻炼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憾的是,根据最近对中、美两国儿童在身体运动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对宝宝身体运动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美国家庭。另一项指标也同样反映出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儿童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和欧洲的儿童相比,少了30%的机会。
因此,我在这里呼吁: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身体,让他们“动”起来。在早期教育中,这类活动叫做健康活动,也就是体育性游戏。为什么要强调用“游戏”来代替体育锻炼呢?原因很简单,宝宝既没有增强体质的意识,更没有为祖国而锻炼的目的,而且体育锻炼的形式根本不能激起宝宝的兴趣,尤其是女孩。于是,唯一的途径就要在“好玩”的前提下,将锻炼的目的寓于各种游戏之中。
比如说“老鹰抓小鸡”、“官兵捉强盗”这些长盛不衰的传统游戏,实质上就是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在快乐之中,使他们灵巧、协调,锻炼他们跑、跳、拉伸的动作技巧。再比如带孩子到公园去,到旅游景点中,和他们玩登山比赛,钻山洞等,孩子们乐此不疲,留恋往返。在大海中嬉戏,在河滩上奔跑,都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身体运动智能。
下面介绍5种我小时侯玩过的发展身体运动智能的小游戏:
1、踢毽子
取一根细长绳子,一端穿上几粒大纽扣,另一端让孩子手捏着,垂着绳用一只脚去踢毽子,毽子便荡来荡去。待孩子熟练后,可改为左右脚交替踢,即花式踢。
2、拉大锯
这是一种传统游戏,可以是两个孩子对坐,两腿伸直、脚掌相抵、手指互勾,或者大人与孩子对坐,将孩子两脚夹在大人的小腿间,手互拉,然后甲俯乙仰。俯仰尽可能低,仰卧起来时,脚不能离地面。这样,一俯一仰,犹如船工用力划船,一来一往即为两人对拉大锯。
我记得小时侯,一边拉,还一边唱一首歌:
拉大锯,扯大锯,
锯木头,盖房子。
姥姥家,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小外甥,你也去。
3、跳房子
在地上用粉笔画成8格,或画成由8个不同形状拼起来的图案(圆形、梯形等),每格分别写上1、2、3、4、5、6、7、8,玩的时候,用一串旧纽扣当踢毽,先用一只脚把踢毽从第1格踢到第2格,再依次往下踢到第8格为止。踢毽时出界或是错号,就要回到原处,比谁先全踢到终点为胜。
4、钻涵跳桥
父亲手、膝着地,屈体呈桥状,母亲平坐,前屈体,手臂前伸使手指尖触脚尖,呈涵洞状。宝宝从父亲的“桥”下钻爬过后,经过母亲的“涵洞”,再攀上父亲的“桥”拱(即背)跳跃而下,反复多次。
5、跳绳
用短绳一根,可教宝宝单脚或双脚跳,顺跳或反跳,还有花色跳等。又可用长绳一根,父母帮助甩动,让宝宝在绳中间跳,亦可用单脚、双脚或花色脚等。
这些传统的儿童小游戏,无需爸妈花钱购买高档电动玩具,不仅孩子们喜欢,而且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融洽。我想,即使过了一千年,这些有益的游戏都不会过时和淘汰。
相关阅读
从小发展肢体动作智能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就是肢体—动作智能。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肢体-动作智能强的孩子在学习时喜欢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基础期
0~2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基础期,主要在于建立各领域及各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发展基础情绪与生活作息功能。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前外侧触觉系统以及动作方面的抗重力大肌肉群。
使前外侧触觉系统成熟(敏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⒈每天提供孩子多元触觉按摩刺激,藉由游戏的方式进行,以至少两种粗细对比的质感对象(例如海绵以及软刺猬玩具)接触孩子的皮肤,尤其是两手手肘以下、背部、两膝以下至踝关节以及脸部脸颊这些区域。
建议在洗澡时以及亲子游戏互动等自然情境下进行,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皮肤伤害,并避免在餐后立即施行触觉刺激活动。
⒉提供孩子口腔触觉刺激,可伴随口腔清洁活动同时进行。妈妈可以用手指指尖肉垫或幼儿专用牙齿清洁软指套,以略带压力但稳定缓慢的速度轻轻搓揉幼儿牙龈牙肉部份,以及口腔内部两颊颊肉部份。
建议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先由门牙开始,并配合游戏逐渐增加刺激的时间及广度。但妈妈要注意手指的安全,刺激时以食指动作,并以拇指与中指固定下颚,以避免可能的咬合反射而咬伤妈妈的手指。同时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避免搓伤牙龈,若持续有出血现象请停止刺激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或牙医。
训练抗重力大肌肉群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⒈多鼓励孩子爬行并增加爬行时间,尤其是7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对于1岁以上已会走路的孩子,则可在两脚上用重量环(一脚不要超过1Kg)加重以提高训练量及爬行意愿;对于还不会爬的婴儿,则可藉由辅助摆位使其在四肢支撑姿势下尽量维持姿势。
⒉可利用充气弹性大球来进行游戏,可将孩子置于大球上,或躺或趴,伴以轻微的上下弹动,藉以刺激孩子运动,以及刺激大肌肉收缩。
妈妈要注意两手应固定在孩子的髋部,对于颈部功能尚未完善的婴儿,应特别注意固定以保护其颈部安全。
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转折期
2~4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转折期,主要在于各领域及各系统基础功能的成熟,并开始发展较复杂性的功能以及基础独立自主能力。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后内侧触觉系统以及动作方面的粗动作功能发展。
促进后内侧触觉系统成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⒈藉由球池或米(或豆子亦可)箱进行曲辨性活动。
可将玩具(目标物)置于球池或米箱内,并鼓励孩子单以触碰的方式而非目视来找出玩具。可藉由控制目标物与干扰物之间的大小、形状以及质感差异程度来操控游戏的困难度。
⒉可提供孩子多元触觉质感的布书或提供大量触觉刺激的玩具。
可藉由布书内不同对象拥有不同的触觉质感,来帮助孩子认识并发展触觉曲辨经验;或可提供孩子粘土、手指膏、沙画等大量触觉刺激的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后内侧触觉系统发展。
训练粗动作功能发展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⒈鼓励孩子进行垫上体操活动,诸如翻筋斗、跳跃、拉撑、走平衡木等等简单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动作,藉此来使用肢体、认识肢体。
⒉养成孩子尽量独立动作的习惯;在健康且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自行独立动作,例如能走则尽量不要成人背或载、能站则不要靠、能坐则不要躺、能自己做的事则尽量不要旁人代劳,藉此训练肢体功能并帮助发展。
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整合期
4~7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整合期,重点在于各功能领域间的整合,藉以发展出高技巧性与高复杂性的整合性高阶功能,并同时发展相当程度的社交功能。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前庭系统、动作方面的精细动作功能发展,整合方面的感觉统合功能以及认知方面的基础运思功能。
刺激前庭系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增加孩子前庭刺激活动,诸如跳绳、跳床、荡秋千、溜滑梯等游戏,或进行游泳、溜直排轮等运动活动。由于孩子正处于前庭发展黄金期,其前庭刺激之需要以及可接收量常远大于成人的需求与想象,故在安全以及孩子主动要求的前提下,可尽量提高前庭刺激的质与量。对于有癫痫病史的孩子,请不要提供大量的前庭刺激,特别注意其反应,并尽量以水平前后方向的前庭刺激为主,尤切忌高速旋转的前庭刺激以避免癫痫发生。
训练精细动作发展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可与孩童进行拿弹珠的游戏,将弹珠邮筒中逐一以手指拿起并储存在手掌心内,一直拿到手掌心满载或弹珠拿不住为止,之后再逐一将弹珠由手掌心中一一拿出放入筒中。
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建议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来学习或进行活动;以学习语言为例,可让孩童在荡秋千上进行,即藉由动作、前庭刺激、空间逻辑以及口语发声来学习语言,藉此来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动机。
培养基础运思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可藉由伴家家酒的游戏,设计不同的情境与问题,并试着让小朋友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学习各种应对与解决的方法。
肢体动作智能的3个学习契机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肢体动作智能的3个学习契机”,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就是肢体—动作智能。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肢体-动作智能强的孩子在学习时喜欢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契机10-2岁
0-2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基础期,主要在于建立各领域及各系统的基本能力,并发展基础情绪与生活作息功能。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前外侧触觉系统以及动作方面的抗重力大肌肉群。
使前外侧触觉系统成熟(敏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每天提供孩子多元触觉按摩刺激,藉由游戏的方式进行,以至少两种粗细对比的质感对象(例如海绵以及软刺猬玩具)接触孩子的皮肤,尤其是两手手肘以下、背部、两膝以下至踝关节以及脸部脸颊这些区域。
建议在洗澡时以及亲子游戏互动等自然情境下进行,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皮肤伤害,并避免在餐后立即施行触觉刺激活动。
2、提供孩子口腔触觉刺激,可伴随口腔清洁活动同时进行。妈妈可以用手指指尖肉垫或幼儿专用牙齿清洁软指套,以略带压力但稳定缓慢的速度轻轻搓揉幼儿牙龈牙肉部份,以及口腔内部两颊颊肉部份。
建议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先由门牙开始,并配合游戏逐渐增加刺激的时间及广度。但妈妈要注意手指的安全,刺激时以食指动作,并以拇指与中指固定下颚,以避免可能的咬合反射而咬伤妈妈的手指。同时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避免搓伤牙龈,若持续有出血现象请停止刺激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或牙医。
训练抗重力大肌肉群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多鼓励孩子爬行并增加爬行时间,尤其是7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对于1岁以上已会走路的孩子,则可在两脚上用重量环(一脚不要超过1Kg)加重以提高训练量及爬行意愿;对于还不会爬的婴儿,则可藉由辅助摆位使其在四肢支撑姿势下尽量维持姿势。
2、可利用充气弹性大球来进行游戏,可将孩子置于大球上,或躺或趴,伴以轻微的上下弹动,藉以刺激孩子运动,以及刺激大肌肉收缩。
妈妈要注意两手应固定在孩子的髋部,对于颈部功能尚未完善的婴儿,应特别注意固定以保护其颈部安全。
契机22-4岁
2-4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转折期,主要在于各领域及各系统基础功能的成熟,并开始发展较复杂性的功能以及基础独立自主能力。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后内侧触觉系统以及动作方面的粗动作功能发展。
促进后内侧触觉系统成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藉由球池或米(或豆子亦可)箱进行曲辨性活动。
可将玩具(目标物)置于球池或米箱内,并鼓励孩子单以触碰的方式而非目视来找出玩具。可藉由控制目标物与干扰物之间的大小、形状以及质感差异程度来操控游戏的困难度。
2、可提供孩子多元触觉质感的布书或提供大量触觉刺激的玩具。
可藉由布书内不同对象拥有不同的触觉质感,来帮助孩子认识并发展触觉曲辨经验;或可提供孩子粘土、手指膏、沙画等大量触觉刺激的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后内侧触觉系统发展。
训练粗动作功能发展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鼓励孩子进行垫上体操活动,诸如翻筋斗、跳跃、拉撑、走平衡木等等简单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动作,藉此来使用肢体、认识肢体。
2、养成孩子尽量独立动作的习惯;在健康且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自行独立动作,例如能走则尽量不要成人背或载、能站则不要靠、能坐则不要躺、能自己做的事则尽量不要旁人代劳,藉此训练肢体功能并帮助发展。
契机34-7岁
4-7岁是儿童肢体—动作智能发展的整合期,重点在于各功能领域间的整合,藉以发展出高技巧性与高复杂性的整合性高阶功能,并同时发展相当程度的社交功能。重点的发展项目包括有:知觉方面的前庭系统、动作方面的精细动作功能发展,整合方面的感觉统合功能以及认知方面的基础运思功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肢体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不要以为拥有运动智能的人只是四肢发达,也不要以为这种智能只属于运动员,因为运动智能是通过身、心来使身体表现完美的能力。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演员、舞蹈家、发明家、外科医生等都表现出相当的运动智慧。对于可塑性最强的0~6岁的孩子,应该如何发展其运动智能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在0~6岁的身心发展是不一样的,大概可以分为3个阶段:
1、0~2岁,这段时间主要发展基础功能,比如说颈部、肘部等关节的功能。
2、2~4岁,动作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宝宝会拿叉子了,以前可能也拿起过,但那只不过是随便抓起来玩耍,属于无意识的动作。
3、4~6岁,这个时期,宝宝身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动作的功能已基本完善,因此,这个时期是宝宝开始把各个不同的系统整合、动作协调一致发展的过程。
父母应该根据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宝宝,以提高他的运动智能。
而游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游戏活动可以为宝宝提供大量的动作经验,比如跑、跳等,而且为身体的各个功能提供了整合的机会,帮助宝宝协调一致地发展手、腿及各个关节。
下面推荐一个游戏:
学习动物来走路
适合年龄:1岁半~2岁
准备材料:动物的图片或照片;活泼的背景音乐
玩法步骤:a.挑出不同走路方式的动物图片,如蜗牛(爬行)、螃蟹(横着走)、青蛙(跳着走)等;
b.站在房间中间,和宝宝一起看动物图片;
c.你开始模仿一种动物走路,并让孩子学着你一起走;
d.然后模仿另一种动物。
注意事项:地面保持干净,并没有障碍物。
专家点评:
以上这些游戏对提高宝宝的运动智能都很有帮助,但其中“学习动物来走路”这个游戏对发展宝宝的智能是多方位的。因为它不仅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而活动了肢体,而且还掌握了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同时也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低龄儿童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注意力极易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两岁以前的孩子一般是不能单脚落地的,因此,在练习青蛙动作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宝宝要动,父母更要动,因为不到两岁的孩子看图片模仿动作是有困难的,父母的动作示范可以帮助宝宝理解动作,并且使宝宝和你更亲近。
专家/陈达德台湾台安医院小儿复健科儿童发展复健中心主任
杨静娟上海市广玉兰幼儿园园长
你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吗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了解宝宝的肢体语言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肢体语言是人外在表现的一部分。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总是较受欢迎,并有较佳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关注宝宝的肢体语言。
宝宝要想逐渐成长为成熟、能干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如何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并正确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信息,因为人的肢体语言对于人际间的交流沟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宝宝从生命的早期开始就在不断地模仿和学习这种技能。
宝宝在自己生命的最初阶段,是用不发声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周围情景、概念和人物的理解与感受的,之后才渐渐学会用真正的有声语言来表述。因此,肢体语言为我们成人打开了一扇观察宝宝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宝宝在社会、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了解了宝宝这种重要的表达、沟通方式,爸妈可以更好地帮助宝宝来学习和发展。
正因为宝宝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识和理解,成人往往低估他们的能力。从成人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种极大的愚昧。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宝宝的肢体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暗示信息,但我们往往不能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暗示,或者根本就没看到。通过本文的内容,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宝宝的肢体语言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目光对视
人的目光是一种重要的肢体语言。当两个人同时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睛或面部时,这就是目光对视。成人间一般很少有长时间的目光对视,当我们与某个不太熟悉的人进行目光接触时,时间最多持续1.5秒种。长时间的目光对视往往只局限在社会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相爱的伴侣之间常常会脉脉含情地注视对方,目光对视是情感交流的重要信号。
注视他人的眼睛往往会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对于宝宝和成人,相互的目光对视可以使对方的心跳和呼吸频率加速,并出现明显的皮肤反应——出汗。在亲密的朋友间,这种生理反应是令人愉快的,但如果这种注视被视为威胁或胁迫,那么这种体验就是令人不快的了。
目光对视从孩童时期就对人产生社会性和认知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宝宝最初建立与母亲的目光接触就开始了。初生的宝宝就会看人的脸,但是往往要到2~3周时才会进行持续的目光对视。如果到这时,宝宝还不会进行目光接触,就可能是社会性或智力上发展迟缓的征兆。
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第一个月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目光对视接触,那么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早期没有目光接触的宝宝通常在社会性发展上较为迟缓,到五六岁时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亲自看护过宝宝的妈妈一般都认为目光对视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而这种对视所引起的感受往往在早期的亲子依恋中起着纽带般的重要作用。对许多妈妈来说,与宝宝的目光接触是第一次的“心灵交流”。但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许多妈妈没有意识到目光对视中,这种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甚至许多妈妈没有认识到宝宝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有相当的智力了。清醒地认识到宝宝从婴儿时期就具有意识、懂得思考的妈妈会谨慎地去照料和对待宝宝、爱宝宝。这会给宝宝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良好的影响,往往使他具有充足的安全感和依恋感。
手的姿势
手的姿势不仅可以反映宝宝对事物的理解和知识,还影响宝宝学习的方式。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宝宝的表情、姿势可以向爸妈流露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这就使得爸妈可以在最恰当的水平上给予宝宝指导和帮助,让宝宝学得更好。因此,如果你想要弄清宝宝对一个问题究竟理解了多少,那么在倾听宝宝用语言解释的同时,注意观察他的表情、姿势。在表情、姿势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往往正是宝宝最不确信、最需要帮助的地方。如果他的表达不够全面,在语言、表情、姿势上也没有表露出他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那么就可以把学习过程退回一步,再给一宝宝个理解尝试的机会,以消除他的困惑。
第二,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和陈述的问题,手势为宝宝提供了另一种辅助思考的途径。比如,在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空间关系时,用手势比划要比完全用语言解释来得容易多了。此外,使用手势来“考虑”问题的某些方面,这就缓解了大脑语言中枢的压力,使大脑可以更有效地工作。换句话说,当宝宝在思考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鼓励他们应用手势,可以开拓思维,拓展思路。在地球与太阳的例子中,宝宝用两个拳头演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情景,同时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样通过语言与手势的配合,宝宝能够很容易地把整个场景演示得很清晰。不难想象,用同样或相似的方法,宝宝可以表述几乎任何事物,这样做,也会帮助宝宝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对于宝宝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理解宝宝从表情、姿势、动作中所表达出的内心感受,培养宝宝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学习肢体语言的途径
1.家人的有意教导
当宝宝的身体发展到某一程度,四肢能较灵活地运用时,家人、朋友和保姆都乐于教宝宝做一些可爱逗趣的动作,通常是配合语言的教导,如说:“跳舞!跳舞!”就教宝宝扭动屁股、摆摆腰。说:“万岁!万岁!”就教宝宝高举双手。这些婴幼儿期的肢体语言,多数会随他们年龄的增长就慢慢不再使用。因为他已经懂得了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有的会继续使用,乃是辅助、强调语言意义。
2.平时的无意示范
曾有位妈妈,有一天忽然见她的女儿双手叉腰,横眉竖眼地骂家中的小表弟,她才惊觉原来平常自己就是这副德性在管教孩子。有个爸爸下班回家后,常躺在沙发上,跷着脚,一派悠闲地看着电视,他的儿子竟也学起他的模样,看了令人开怀大笑。
▲肢体语言技巧提升Tips
1.温馨的环境
宝宝在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中,会乐于表达自己。
2.同理心
当宝宝出现咬人、丢东西等行为时,要先了解原因,体察他的情绪,再教导他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表达方式。
3.影视观摩
给宝宝看一些人不同表情、姿势的图片或照片,让他想象这些人为何这样。或与宝宝一起看电视,讨论剧中人物的表情、心意。这有助于宝宝学习到察言观色的能力与学习合适的肢体语言表达。
4.适时鼓励
当宝宝表达方式合适或有进步时,应给予增强的鼓励。
5.注意礼貌
跟别人说话时,勿用手指指着对方,眼睛要专注对方的脸孔。不要两手臂交叉抱在胸前,这会使他人有压迫感与被排斥感。
6.留意自身惯用的肢体语言
宝宝是爸妈的一面镜子,有蹙眉叹气习惯的爸妈,他们的宝宝一定也常如此。急躁的爸妈,其子女也一定不易安静。
宝宝们的模仿性很强,因此爸妈的良好示范十分重要。让我们从小关注宝宝的肢体语言,让它与美好的口头语言一样,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