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认为新生儿是无能的、被动地个体。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新生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而且还具有相当惊人的反应和学习能力。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之处,听到巨响的声音会有哭叫的反应;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张嘴吸吮。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应,是对外界事物的无条件反射。

为了生存,他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他就在已经具有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天地,在接触各种事物中,感受到各种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

每当婴儿哭泣时就有人抱他,久而久之,他就学会了要人抱就哭;

听见成人发出“嘘嘘”声会排尿;

看见奶瓶知道要吃奶等等。

婴儿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爸爸妈妈不能忽视婴儿日常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应,而要注意发现并且及时地积极地作出应答,以避免无意中限制婴儿潜在能力的发展。

婴儿有哪些方面的潜在能力呢?

新生儿对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对光线的明暗变化他会作出反应,如闭眼时开了灯,他就会有所反应。出生三周左右,他就学会注视视野中出现的物体,并追随物体转移视线。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认为“月子里的孩子怕光”,常常白天用窗帘遮光,晚上把灯调暗,这样会限制婴儿的视觉的发展。若是让婴儿感觉到白天亮、晚上暗、开灯亮、关灯暗,就能刺激婴儿视觉的发展,并建立条件反射,使婴儿学习到天暗了、关灯了要睡觉;天亮了可睁开眼看看、玩玩。

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窗”的眼睛能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在能力,将有利于智力发展。

新生儿出生后对声音有反应。有人曾对刚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进行试验: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摇铃,他马上安静下来,眼睛也睁开来。这说明新生儿能听声音。

三到四天后,婴儿则能逐渐学会分辨不同的声音。如:一种声音边疆响两次,将婴儿的头转向左边给他吸糖水,几次以后,婴儿听到这种声音就主动地向左转头。

满月后婴儿能集中注意听声音,当听见成人说话时,就停止哭而期待成人出现在他面前。有些父母认为婴儿易惊醒、怕声响,房间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大人连走路也蹑手蹑脚,这样反而影响了孩子听觉细胞的发育及听觉功能的提高。其实,一天中应给婴儿一些听声音的机会,可以时而听音乐,时而讲话逗笑,时而安静休息,时而唱歌游戏,使婴儿感觉到声音时有时无,有机会倾听各种声音的变化,从而加速他学听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很发达。他对冷热的刺激特别敏感,如对牛奶及洗澡水的冷热都有反应。婴儿一般都是通过嘴和手去触摸感知外界的刺激,婴儿早期触摸感觉的发展与长大后手的灵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父母往往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婴儿出生后就用小包被将婴儿捆绑成一个蜡烛包,婴儿的手脚和身体都不能自由活动。还有的父母怕婴儿小手抓脸而将衣袖做得很长,并用带子扎缚衣袖,使婴儿手臂不能弯曲,小手无法触摸东西,影响着触觉功能的发展。

若是让婴儿睡在宽松有睡袋里,手脚和身体不受束缚,双手能从袖口中伸出触摸各种东西,手眼能协调一致活动,不断地探索,婴儿的学习潜力将进一步发展。

婴儿的嗅觉和味觉比较敏感。他能分辨不同的气味,如闻到奶香气味,会露出笑脸并将头转向奶瓶。若闻到某些刺鼻的气味就转头避开。

婴儿还能区分不同的味道,喜吃甜、咸、酸及无味的食品,以增强嗅觉、味觉主面的能力发展。

婴儿还具有交往能力和模仿能力。婴儿出生后就会笑,这是“生理性的微笑”,是与生俱来的。以后,慢慢地,婴儿学会了对人脸和玩具微笑,这时产生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社会性微笑”。他喜欢有人逗引,有人接近他就笑,离开他就哭,和他讲话会咯咯地发音应答。

他还特别依恋母亲,早期交住能力在母亲搂抱、爱抚、笑笑、玩玩中得到发展。据研究:新生儿从两周起,就学会模仿母亲的面部表情,如:模仿母亲伸舌头、张嘴,母亲家意训练,婴儿就会跟着模仿,稍大时婴儿学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婴儿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稍大时婴儿学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婴儿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以上事例都说明婴儿出生后就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父母应该为宝宝创调良好的生活环境,实施愈合理的早期教育,使宝宝主动探索外界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上海市儿童保健所高级儿保师 韩棣华

延伸阅读

早教科普:爱闹腾的孩子学习潜力大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例子:“那些小时候闹腾,让家长头疼的孩子上学后成绩往往要比那些安静的孩子好很多,因为他们不甘平静,勇于探索。学习正需要这种韧劲。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那么就可以趋利避害,挖掘他们的潜能。

敢于闹腾,能造就孩子的胆量,他们会敢于向常规挑战,很多职业如科学研究,计算机工程,股票投资等高薪职业都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超强的生命力,才能扛住职业本身所具有的压力和变动。

所以,家长不要过度压制孩子的好动性,他们不知疲累,喜欢探索新事物,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藏匿的乐趣。家长不能理解他们的娱乐方式,但随着时光流转,他们会给父母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英国首相丘吉尔小的时候成绩不佳,也不喜欢做作业。他的母亲非常的开明,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丘吉尔发现自己的兴趣偏向后改攻文学和军事,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此,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正是因为这种看似错误的教育方式,造就了大英帝国的伟大首相。

闹腾孩子不难发现他们的精力非常的充沛,家长在保证他们的安全为前提下,可以让他们玩耍,甚至可以跟他们一起玩耍,孩子会很乐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乐趣,家长也能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潜能,然后才加以引导。一般来说爱闹腾的孩子兴趣广泛,他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一股脑的钻进去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感兴趣的科目往往能够名列前茅。所以经常有个玩笑这样说:好动的孩子只能做特长生,安静的孩子是三好学生。

家长面对闹腾的孩子的时候要多些耐心,少点责骂。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不好的上课习惯,例如上课坐不住,做作业效率低等,但是不要采用过激的言语来责骂孩子,以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抗。家长在教育闹腾孩子的时候结合语言辅导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自制力。一旦闹腾孩子懂事以后,他们往往显示出比常人更出色的一面,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常人更好,而且朝气蓬勃。

总结:孩子是上天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不管他们是否优秀我们都欣然接受,因为都是最独一无二的宝贝,从他们出生到人生结束,每个成长阶段都包含着爸爸妈妈深切的爱意。

婴儿宝宝手语学习


洗刷刷

手语关键词:洗澡、换尿布

手语操作:双手摩擦自己的身体表示洗澡;轻拍自己的臀部,宝宝要换尿布了。

游戏方法:

1.这个游戏适合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做。妈妈在给宝宝擦洗身子的时候引导宝宝做出洗澡的手语。

2.洗完澡,接下来该干什么呢?让宝宝用手语告诉妈妈要换新尿布。这个手势在平时也可以经常使用,多多练习,宝宝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告知妈妈尿尿了。

晚安宝宝

手语关键词:安静、睡觉

手语操作:用食指指向嘴巴(但不接触),然后发出嘘的声音,这是安静;双手合十放在头部左侧,然后将头靠向手掌,那是睡觉。

游戏方法:

1.这个游戏适合睡觉前做,让宝宝躺在小床上,妈妈坐在床沿,面对宝宝。

2.妈妈做出安静的手势,用动作吸引宝宝的注意。

3.妈妈用睡觉的手语告诉宝宝该闭上小眼睛了。亲吻宝贝,晚安,做个好梦!如果宝宝还不愿意闭,可以再重复这个游戏,直到宝宝睡意袭来。

游戏要决:

1.手势要一致。如果每次手势都不一样,宝宝可能领略不到动作的重点在哪里。

2.不断重复动作。为了让宝宝理解手势的意义,父母必须不断重复,当宝宝做出正确的动作时,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总之,这些手语活动应该在孩子高兴时进行,而且让宝宝能够慢慢理会手语的意思,能够读懂及解读意思。

婴儿手语学习要领


婴儿手语3大疑问

Q1:宝宝学起来会不会很难?

一谈到手语,我们记忆中仿佛都是眼花缭乱的手势,父母难免怀疑学习起来会很难,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婴儿手语大多只用1个手势表达1个概念,如将食指放在唇前表示“安静”,并不会连贯使用手势,也无需沿用手语语法,况且手势多半具有“象形”特色,不但容易学,理解起来的难度也很小。

其实,婴儿手语并非新发明。在刚开始学说话时,婴儿本来就会模仿大人的手势、动作来表达意思,例如点头表示“开心”。因此,善用手语只是进一步引导孩子发挥原有的潜能。

教孩子学婴儿手语就像讲话一样简单,初期只要先学几个和生理需求有关的单字,在和孩子说话的同时,将重点单字比画出来让孩子看到,只要时机成熟并重复几次之之后,孩子就能理解这些重点单字。

Q2:什么时候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婴儿手语适用于任何一个正在学习说话的孩子,但主要学习对象多集中在3岁以下幼儿。6~8个月期间是开始学习婴儿手语的最佳时机,此时父母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处理育儿事务,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导孩子,而孩子也已经渐渐能够坐稳,学习手语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生理发展已逐渐成熟(包含手眼协调、理解、记忆能力),可以应付学习手势的需求。

除了根据年龄来判断之外,也可用以下3点表现做为观察指标。当孩子出现其中任何一种表现时,就表示孩子已经适合学习手语:

1.幼儿常会东指西指,并向大人投以询问的眼光。

2.已经懂得挥手表示“再见”。

3.当东西掉落时,会低下头寻找东西。

Q3:用惯手势后,孩子是否变得不爱用口语表达?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凡是用惯手势的孩子,加强口语学习的动机反而更强。究其原因,就在于孩子通过手语提早体验到沟通的好处,所以他更加愿意尝试其他的有效沟通方式,也就是使用更正式的沟通方式——口语。

宝宝的生理发育是有阶段性的,当孩子六七个月大时,口腔发育尚未完全,但是已经开始用手爬行,此时用手来做一些简单又有意义的手势,远比要求他们“说”出来要简单得多、有效得多。自然而然,当孩子能够运用口语表达需求之后,并不会继续过多地使用手语,正如同会走的孩子一样,再要求他去爬也是不太容易的。

成功学习必备4元素

教导者要齐心协力

从实际的手语教学过程来看,多半是妈妈学习得特别积极。其实,最好是所有照顾孩子的家中成员都参与,比如爸爸、爷爷、奶奶、保姆等,这样孩子就有更多机会学习手语,而且一旦孩子出现正确的手语反馈时,也就是已经能了解手语含义并正确表达手势时,不会因为身边的大人不懂而影响交流效果。

教授时要眼光接触

无论是多么简单的手势,我们都必须确定孩子能够看到才行。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都比较短,父母常常感觉孩子对手语没有什么反应,这里面除了孩子尚未吸收、理解的原因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孩子根本没看到父母的手语。因此,父母比画手语时必须和孩子有直接的眼光接触,以确定孩子正在接收讯息。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可用声音或其他有趣物品来吸引他的目光。否则的话,即使父母耗费再多时间,孩子学习手语的效率也不会高。

多制造表现机会

一旦开始学习婴儿手语,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孩子能够尽快用手语来表达。可是,最初2个月也许是最难熬的时期,因为孩子正值吸收阶段,基本没有任何反馈,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当然,如果确实想尽快看见成果的话,父母也可以适当制造一些表现机会,比如孩子饿了,无需直接满足幼儿,可引导孩子利用手语来把进食的需求表达出来。

注意搭配言语和实体

在教授手语时,父母必须伴随手势说出动作的称呼或拿出相应的实体物品来。千万不要以为手势才是婴儿手语的惟一重点,其实“口语”更是主角。通过口语的反复强化,可帮助孩子了解手势含义,也有助于日后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实体物品不但能够帮助孩子了解手语,也是加深印象的绝佳方式。

婴儿手语学习4不要

1.不要过度期盼

至少需要等待2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看见成效。

2.不要失去信心

只要持之以恒,每个孩子都能比画出具有意义的手势。

3.不要进度太快

一开始只教3个手势,每过两个星期再增加1个手势。

4.不要强迫学习

不需要过度强迫自己和孩子,弹性教学和快乐学习才最有效果。

必学3种婴儿手语

以下3种手语是幼儿最常使用的表意手势,能有效提升亲子之间的沟通效率,是初学手语父母的必备实典。另外这3种手语也正是孩子最有兴趣学的单字,而且手语比画的方法差异较大,即便第一次接触手语的幼儿也不会感到混淆,学习起来的难度小得多。

“吃”的手语简单易懂,这个动作(把东西放入嘴巴)对孩子而言几乎是与生俱来。当宝宝对“吃”和食物间的关连性有所理解之后,就会在肚子饿时用“吃”的手语来取代哭闹。

比法

手做拿食物状,放入口中或是靠近嘴巴。

喝奶

在孩子要喝奶之前,可先问孩子:“要喝奶吗?”一边说一边比画出手势,重复几遍后再开始喂食。

比法

双手握拳,做出反复挤捏的动作,就像挤牛奶一样。

小提醒

如果希望孩子尽快学会使用手语,就必须让其对需求和手势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理解,这样才能更积极地比画出手势来。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让孩子肚子饿,就可以一直诱导他做出手势,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满足生理需求更加重要。如果一味让他饿肚子,只会让他更加专注于饥饿感的表达——哭闹,反而不利于手语学习。

我还要

和前2个手语动作相比,“我还要”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指导,孩子才能够学习得更有成效。建议父母先营造学习气氛,例如明知道孩子还想要,但是仍旧故意延迟一下,继续询问幼儿意见,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够体会这个手势的含义。

比法

双手手指并拢,并反复触碰。

婴儿手语不仅是亲子沟通的利器,还是培养宝宝语文、表达能力的好选择。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手语来亲近可爱的宝宝们。

老人带大的孩子更具潜力?


“任何一个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如是说。

她先在莫斯科市内一家私立学校进行研究,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共抽取30名学生,对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智力进行了测试,所取得的结果使她大吃一惊。

结果表明:凡是由奶奶带大的孩子,其创造潜力要高出40%!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比同龄人更奇特,遇事容易得出别出心裁的解决办法,更容易得出新的解决途径,而这些正是天才们所具备的特点。

不过潜力归潜力,这些由奶奶带大的宝贝孙子的智力可不怎么样,比由父母带大的孩子低10%。这可不意味着他们比后者笨,而是说明他们学习起来要困难一些,比较难适应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

这两个结果都还需要作进一步验证。说不定在学生都来自收入不高家庭的一般学校里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了探索真理,季霍米罗娃又到市郊去随便找了一所中学进行调查。

参加这次试验的有180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还有他们的奶奶和父母。结果又如何呢?奶奶照看大的那些孩子就创造能力又一次高出同龄人28%。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退休老人是怎样赋予孙子们天赋的呢?

“纵容”出创造力

塔季扬娜·季霍米罗娃认为这是教育方法问题。因为调查表明:奶奶们比父母更经常夸孩子,给他们充分的选择和自我表现空间,对他们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恰恰是这种“纵容”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动辄惩罚的严厉教育方法却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方法只会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就算这样吧,那智力高低又算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奶奶们真的使孙子的智力变低下了?谢天谢地,绝不是这么回事。在莫斯科郊外的这所中学里,由“奶奶”和“父母”所大的孩子都表现出相当的智力水平。可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一个平平常常的奶奶所坚持的“软性”教育法对智力无补,但在父母的调教下智力却相当“发达”。他们的严要求,他们的监督,对孩子思维能力的长进都能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不过也不要盲目乐观,因为孩子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遗传有关,同后天教育相比占去61%的比重。而且,即使孩子的智力不算高,也还是可以补救的,关键是不能让孩子的脑力劳动放任自流,应该给它指出方向。比如说已经得到证实,过多的独立行动和对信息毫无选择的接受都有损智力:当孩子整天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的大脑便不再工作,信息也就变成类似口香糖等供咀嚼的东西,已经不是精神食粮。很有必要帮孩子安排好自由时间和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精选。

只是不能矫枉过正。因为最好的教育方法也都有它们的两面性,一方面能提高智力,另一方面是对一个人的天赋和个性萌芽的肆意践踏。

别强迫奶奶改变带孩子的态度

所以说,孩子尽管放心大胆地交给奶奶去看管,就由他们去溺爱好了,这让孩子在受到父母粗暴对待的同时也能找到些许平衡。可如果家里要没有奶奶呢?那就只有自己也当当奶奶,有时候也用用“软性”教育方法。至于那些认为奶奶的“放任自流”完全毁了孩子的父母,建议他们尽管忙也别不管孩子的教育。

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小组的活动,给他们买一些一定得看的书,为他们想出一些应尽的义务,带他们到博物馆去走走。季霍米罗娃还警告说:完全没有必要去改变奶奶对孙子的态度,因为正是她们在对孩子的天赋施加51%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