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视觉空间智能,我们可以一些方法,来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事半功倍呢。

具有高度视觉空间智能的孩子,具有以下特质。空间智能的学习,要依据孩子的特质来进行。

NO.1

对色彩有敏锐的感受力。

首先,家长或是老师,在学校或是家里,帮孩子布置一个色彩协调、美丽的生活环境,来提供他们足够的视觉刺激。

再则,老师或是家长,在学校认可的范围内,让孩子用不同色彩的笔画图画、写笔记。或是,用不同颜色的纸、卡整理笔记、写报告。让色彩引导孩子的记忆路线,归档、整理他们阅读的资料,所汲取的知识,也易于孩子做复习的工作。

年龄层愈小的孩子,愈需要这种多元鲜艳色彩的刺激,来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泛本是幼儿主要的学习工具之一原因。

NO.2

喜爱绘画,各种不同的色彩、图形,能将文字转换成图画呈现。

你们知道达芬奇、爱因斯坦、莱特兄弟,还有一些世界闻名的专业人士,他们所做的笔记,有什么共同的特色?

他们的笔记,文思记录,都是图文并存,用许多图案、图形、色彩、影像……来呈现、表达他们的思路。因此,你可曾为孩子在作业簿、或是课本空白的地方,画图而大发雷霆呢?

其实,孩子是运用他视觉空间的智能,把文思构化成图画,来帮助他学习呢!

NO.3

喜爱空间感、视觉刺激,整体化的呈现。

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这项特质,善用各种图表来学习。

想象着,你在公司开会时,是给你一堆统计数字印象深刻。还是用不同的曲线图、统计图表,加上各种不同的色彩更好呢,很显然,后者不仅让你印象深刻,而且一目了然。

这些是不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记忆法与学习法呢?

NO.4

能将构思转换成立体图形,在脑海中用不同的角度,透视一个物品。

从具有视觉空间智能的专业人员身上,就可看到他们如何利用这个特质,来帮助他们思考,做理念、构思的呈现,物理学家、电脑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城市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建筑师……

他们会将他们的构思,用手绘或是用电脑图形呈现出来,然后,制作成立体的模型。在实际呈现中,帮助他们作更深层的思考,改进他们原有的创意。

这些都是一般具有高度视觉空间智能的人士,长久以来,一直普遍运用的学习法。最后,综合所有视觉空间智能的特质,以及开发全脑智能,而研发出来的学习法——心智地图。

心智地图学习法——结合了色彩、图形、创意、归纳、立体成型,兼具左右脑的全面运用。普遍地运用在欧美的教育体系里,也是他们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学习、记忆的工具。从幼稚园的学习阅读,小学的课程学习,中学的研究报告,大学、研究所的毕业论文。

他的日常运用,可以从如何读故事书,音乐欣赏、心情日记、创意思考、课程的预习、复习,书写研究报告,到我自己常用的病人治疗记录、生活规划、教案设计、专题演讲……

可以把一本书、甚至几十本书、上百篇的研究报告,浓缩在一张纸上,让使用者做最快捷、最有效率的学习与记忆工具。

专家/王秀园美国多元智能与课程研发协会会员(美国)

专业心理咨商顾问

相关阅读

视觉游戏提升视觉空间智能


由于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和客观情理的限制,孩子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往往表现出成人难以想象的才能和潜质量。例如,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对自己的意愿和希望的表达,对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随性而自由自在,虽然无甚技巧,可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无拘无束得总是令大人们所自愧不如。

要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就应对孩子在绘画时所特具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加以鼓励,让孩子的创造性在随意中得到发展。父母对孩子视觉空间智能培养方式,不应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技巧和条条框框的束缚,而应采取一些能使孩子感兴趣从而自发自愿的手法。比如,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孩子往往喜欢想象,可想象游戏和视觉游戏来提高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下面推荐一个小游戏:

飞舞的萤火虫

适合年龄:9个月~1岁

准备材料:纸板、剪刀、透明胶、手电筒

玩法步骤:a.在纸板上剪出一只小虫的形状;

b.用透明胶把纸板粘到手电筒上;

c.和宝宝一起呆在房间里,关掉电灯;

d.打开手电筒,让灯光照在宝宝身边的墙上,移来移去,吸引宝宝的注意;

e.鼓励宝宝去抓住“萤火虫”

注意事项:如果孩子怕黑的话,妈妈要好好安抚他。

专家点评:

“飞舞的萤火虫”独具特色,它不是在日光或灯光下进行,而是利用手电筒的聚光来吸引孩子。手电筒的投影是动的,“动”往往是能将孩子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视觉会随着电筒光亮的转移而转移,从而视觉能力得到发展。

另外,通过黑暗与光亮的对比,孩子的视觉也得到一种色彩刺激。在“萤火虫”不断地“飞舞”中,孩子的想象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因此,“飞舞的萤火虫”对发展宝宝的空间视觉是大有帮助的。

专家/杨卫平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陈定儿上海虹口艺术幼儿园园长

培养思考能力


“你今天一个人洗澡吗?”

“嗯。”

“那么,把手和脚洗干净。”

贝贝洗了好半天,才从浴室里走出来。

“哎呀,你的脸和脖子还是脏的呀!”

“可是妈妈,你不是说要洗干净手和脚吗?”

“洗澡的时候,光洗手和脚怎么呢?”

“那你早说就好了。”

“这些事,不说也应该知道呀。”

“反正,你没有说。”

“这是常规,不说也应该知道!”

儿童的心理分析:

贝贝认为,既然只说了洗手和脚,那么,光把这两处洗干净就可以了。而大人认为这是诡辩,所以批评他也不算过分。

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还很难做到对物“周密思考”,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考虑全面的程度。他的关心只能集中在某一部分。

因此,孩子认为:“既然告诉我把手和脚洗干净,我把手脚洗干净就得了呗。现在我按你说的去做了,怎么又错了?”他的头脑一时转不过弯来。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是在诡辩。他只是在按自己的逻辑努力进行申辩。不过,他心里倒是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妈妈的高招:

大人对孩子的诡辩有一种不可容忍的气愤心情,不免要责备几句,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您的想法。因为您的孩子尚处于只能部分关心、部分理解、申辩部分理由的发育阶段。

他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就要肯定那一部分。您应该对他说:“你按妈妈说的那样,把手和脚都洗干净了,太好了。”以表示对他的正确部分给以承认。如果从一开始就大雷霆,孩子心里会感到不满,他认为“我已经把手和脚洗干净了,怎么还说我……”

读书·思考(四)


刘妈妈用很少的文字记录了教训婷儿的场景,这个场景使我想起了当年教训儿子的样子。大概在儿子1岁多的时候,我母亲从家乡来看雨儿,当时雨儿正处于随心所欲发展自己的阶段,谁的话也不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母亲就提醒我,不能为所欲为,小时候就应该管教他。所以,后来,我用孤立战术来教训儿子,只要儿子不听话,我就将他抱到常人坐的板凳上并开始不理他。他坐在上面,双脚悬空,紧张得生怕自己掉下来,那晃荡晃荡着的双脚就一直这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了。一开始还无所谓,时间长了,就开始喊“妈妈”,妈妈不答应,喊“爸爸”,爸爸也不理他,后来他就哭了,并在害怕中知道什么是惩罚,我虽然不理他,心中却很难过,背着他偷偷地哭。……

婷儿的妈妈,也采取了孤立的方法,她将婷儿关在卫生间里。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时,我真觉得刘妈妈还是够残酷的,也比较后悔当初自己的做法。在幼儿时期,孩子最害怕父母将他们“遗忘”或“抛弃”,那种孤独无援的处境也许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也正处于调皮、不懂事的状态,千万不要利用他对你的眷念和依赖作为惩罚他的武器。

婷儿在外婆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这段的描述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刘妈妈的话说,“先培训,在上岗”,我觉得外公外婆的配合真难能可贵。在她们的通信中,刘妈妈又指导外婆进行“主动教”的过程,并每天坚持看《FOLLOWME》,为婷儿以后掌握英语打下了基础。由此想起前段时期,有个网友提出:“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呢?”当时我也没有确切的回复,现在觉得,双语教育实际上也是训练孩子接受能力的一种方式,也许目前并没有什么特别功效,但是若干年后,在日益同化的国际环境中,掌握另一种语言的技能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受益无穷。

在全书中,我比较佩服刘爸爸。总体来说,如果没有婷儿爸爸的加入,婷儿的教育也许不会这么成功。几天前,JUNE转贴的一篇文章中,就阐明了一个观点:父母在与幼儿相处时,不应将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智力开发”的内容,经常制造一种轻松相处的环境,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婷儿的妈妈一直马不停蹄地对婷儿灌输、训练,我感觉已经到了一种极端的状态,幸亏刘爸爸带来了宽松政策,使婷儿在有张有弛中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过分的急于求成不一定会有至善至美的效果,我赞成刘爸爸的心灵塑造观点。

还有一点很值得各位爸爸们学习,作为继父,刘爸爸对婷儿的爱应该是没有隔阂的,他给婷儿讲故事,一讲就是六年,并根据婷儿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故事。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的依恋是很明显的,大部分孩子在每天晚上临睡前,都需要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疼爱,如果你已经这样做了,一定会觉得:这段时光,真的很美好!

我觉得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最成功的是婷儿的情商教育,虽然这本书中描述的章节不多,但是,婷儿确实是一个坚强、善良、勤奋的孩子,这些美德,往往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觉形成的,刘妈妈的刻苦自然形成了婷儿的刻苦,刘外婆的亲和培养了婷儿的善良,刘爸爸的宽容培养了婷儿的乐观,所以,做了父母,你就成了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你不能再为所欲为,不能再任性撒娇,为了孩子,你必须改变你自己!(也许这还有点过了,但是,有了儿子以后,我确实得时刻提醒自己为孩子做一个表率)。

在婷儿上学期间,由于早期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她很快就适应了各种环境,虽然婷儿的妈妈在择校上伤透了脑筋,但是婷儿还是进了一个二流小学。恶劣的班级情况并没有使婷儿的努力白费,她象一颗被乌云遮挡的星星,闪烁着自己微弱的光芒。在环境得到改善时,她很快跟上进度,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她又进入了外语学校。从此,她一路遥遥领先,珍惜每一个机会,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综合发展。合上这本书,我的眼前依然出现婷儿在美国最高法院和大法官讨论的场景、在C-SPAN美国电视台的精彩表演、面对高考的压力顺利达到了托福640的目标……

婷儿已经如愿进入了世界顶尖级的哈佛大学,这个哈佛女孩在高手如云的哈佛还是那样引人注目,哪一位做父母的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刘亦婷呢?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止一次对儿子说:“我们家要出一个哈佛男孩哦。”儿子的心目中已经将刘亦婷作为榜样了,先生就常常听见他自言自语的说:“哈佛男孩——陈泰雨”,哈哈,如果真的能够如愿,我一定会在儿子带我到美国时,亲自向刘亦婷致谢!

相对于其他书来说,我几乎可以用“用心”、“投入”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看《真实的日子》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情景。我想,在以后的日子中,因为有着和池莉一样的女人人生,我会很平淡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有着和刘亦婷一样聪明的儿子,我也会尽力地帮助儿子实现他逐渐明朗的愿望!(完)

读书·思考(二)


在临产前一个月,我回到了我的父母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在南京的医院没有熟人,而且自己的房子只有10个平方米。在我家,父母可以很好地照顾我。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我那时刚认识不久的婆婆来。为了我能坐好月子,婆婆从她的家乡赶到我的老家,在月子里和她那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孙子厮守在一起,度过了唯一一次离家最长的40个昼夜。(这是后话)

7月14日,夏季中最炎热的时候,我在预产期后的第三天迎来了我的宝贝儿子。那也是我们分房的最后期间。南京的单位要进行分房,我们10个平方的小屋也许会换成大一点的房子,这个不确定因素就取决于儿子的出生,单位的人说了:“要是你家孩子在7月15日前出生就可以换大房子,否则,别人还等着呢!”所以,当我在21:15走进医院时,我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儿子可以在今天晚上零点以前出生,好让我们也好让儿子住进比较宽敞的福利房中。医院里只有几个值班护士,帮我检查后说:早着呢,等等吧!阵痛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强烈的感受,我的儿子天生是个心疼妈妈的宝贝,当我再次要求护士检查时,只听见护士说:“送产房,快生了!”天,书上描述的场景怎么没有出现?我并没有心中期待了很久的急促声音,一下子就“快生了”,我很配合地上了产床,那个熟人医生也来了,她让我到另一个产房中生产,原因是原先呆着的那个产房在当天接生的全是女儿。虽然我并不相信孩子的性别会在这产房中发生变化,但我还是跟她来到隔壁的产房中。

两个小时后,也就是7月14日的23:15分,我听到了儿子的第一声啼哭,我的耳朵一直追随着他响亮的啼哭,连缝伤口的丝线在肉体上来来往往都没有感觉,当时我并不知道准确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护士写在宝宝出生卡上的,我的儿子这么快就来到这个世界,一出生就为我们赢得了一个换取大房子的机会!

后来我一个人静静地在产房中被观察了2个小时才回到病房,我看着产房中乳白色的无影灯,昏昏沉沉的想着儿子的模样,想着远在南京的先生是否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并在心中自豪的对他说:“是个儿子!”当大家把我抬到病房中时,儿子的奶奶早就守在那里,据说,当时她紧张地都快哭了。

第二天早晨,阳光灿烂,我期待着的婴儿车终于来了,儿子被色彩鲜艳的襁褓包裹着,被奶奶递过来。那样的眉目口鼻,那样的娇嫩欲滴,使我眼前不禁一亮。奶奶比我还高兴,悄悄和我说:“你要不要看看他的小鸡鸡?”我忽然脸上一阵红热,竟有点不好意思。没想到在第一次认认真真看着儿子时,居然是这么羞涩!先生在中午从南京赶到的,也是激动地不知道该干什么,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什么也不用说,那种心神向往后的喜悦,就一点一点地传给了我。

再看池莉的描述,我脑中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上述画面。当她说:“我是没有料到和女儿见面的时刻会脸红的,一点也没有想到”时,我不由会心地笑了,原来,我还不好意思将这样的感受告诉别人(除了先生),现在人家作家不是已经写在纸上了吗?呵呵,我和池莉的感觉又接近了一步。

儿子的名字,我一直觉得是与生俱来的。在儿子出生的第二天,我父亲就将儿子的名字取好了——“陈泰雨”,虽然我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名字,但我还是奇怪为什么要有个“雨”字。父亲说,在儿子落地的那会儿,原本天清云淡的夜空忽然下了一场大雨,这场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我第二天醒来时,依然是艳阳高照。父亲坚信这场雨是我们的儿子在炎热的夏日带来的凉爽,我也坚信!

儿子出生后的一个月是在我妈妈家度过的,第二个月的第一天,爷爷就将我、儿子和奶奶一起接回老家去了,先生一个人在南京,每个礼拜回来看我们。第三个月的第一天,先生就到老家将我和儿子接回到南京,从此开始我们三个人的艰难而又幸福的生活。

我们的房子已经调剂好了,但是钥匙还没有拿到,没有装修,也无法搬家,这些任务后来在我们三个人的快乐时光中艰难完成了,当第二年开春,我们搬进新家的时候,儿子也已经7、8个月了,感谢上帝,儿子总算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病痛,在我日渐消瘦的时候,我们的儿子也天庭饱满、神气活现地长大了。

所以,当我看到池莉为了女儿的身体心力憔悴时,我眼中忍不住有点湿润。为了孩子,刚刚做了父母的女人,除了不能长期睡个好觉之外,还要承受心灵上怎样的煎熬呢?

池莉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为了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又经历了寻找保姆和住房的历程,她和丈夫的矛盾也因此多起来。这两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对我来说都十分困难,何况除了找房子,我还得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待续)

读书·思考(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