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与注意力
2021-03-22 入学准备与注意力 孩子入学需要准备什么 童话故事想象力创造力孩子探索力与什么有关?。
孩子拿剪刀,将桌布剪出了小洞;用口红在墙上涂满了红手印。此时,你是痛斥还是鼓励?破桌布可以换,涂污的墙可以刷,但孩子的探索力抑制了,就无法弥补了!
探索力是孩子智慧的泉源,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卓越发展的基础。探索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也可以使孩子更聪明。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探索力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那么——孩子探索力与什么有关?
与孩子性别有关
我们发现男孩在探索力方面明显优于女孩,这是因为男孩较喜欢玩折卸、拼装和重建玩具,这些玩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引发孩子积极思考,触发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性格来看,男孩子活泼好问,敢想、敢做,他们对新事物更敏感,这种特点更有利幼儿产生探索行为。
与父母态度有关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自身在探索行为上的示范,如: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新事物的兴趣,不断探求进取的勇气,灵活思维的品质,独立创新的意识,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对孩子的探索力具有较大的帮助。而一些思想闭塞、眼光狭小、死板守旧、被动平庸的父母,不但自己没有探索的意识,创造的表现,由于为人之父母,也阻碍了子女探索力的发展。
另外,孩子每天向父母展现了无限的好奇与求知。父母如能容忍孩子幼稚的表现,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稚气不笑话,不讥讽,偶尔表现出一些“返老还童”的幼稚行为,不禁止孩子发展其自己的世界,为孩子创设完整、自由、独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就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探索精神看作是在捣蛋,是在顽皮,这就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动机、好奇心的开始,也是将世界向儿童关闭的第一步。
与家庭收入有关
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家长,能注意经常陪孩子一起游戏或外出游玩,发现有折卸玩具、损坏玩具的现象时,家长通常比较宽容和谅解。此外,还会经常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机会,并能运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使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进行探索活动,这样促进其探索力的发展。而收入较低的家长,他们为孩子提供材料、创设环境的机会就较少,无形间就影响了孩子探索力的发展。
与家庭氛围有关
家庭氛围主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情绪。父母及家庭成员的一切言行所形成的情绪与氛围将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氛围很融洽的家长乐意听取孩子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观念,孩子在这种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表现为有主见,敢于尝试新事物等。家长本身的探索行为显得尤为突出,孩子从小受到家长的正面影响,主动探索行为较强。相反,家庭氛围不融洽的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因缺乏一定的修养,会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庭不同成员常有分歧,以致造成孩子行为上的盲目性,遇事缺少主见,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孩子探索力的发展。
与孩子独立空间有关
有独立使用房间的孩子,他们的探索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因为目前,虽然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家长缺乏给孩子自由活动的小天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孩子探索力的发展。而拥有属于自己活动小天地的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玩具和学习材料,不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孩子智力和探索力的发展。
与教养者的职业有关
从教养者的职业来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最新,他们的教养态度明显优于工人、农民。因为教师本身从事着教育事业,有很强的教育意识,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职业是工程师的教养者,他们的探索力和主动支持行为最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教育观念上明显不如教师、工人,甚至农民。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家长比较偏重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职业的教养者由于没有稳定的职业,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下,造成他们自身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孩子的主动探索行为因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放弃,但是这种环境磨练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毅力,孩子的被动探索行反而最好。
与教养者的兴趣有关
喜欢娱乐、艺术的家长,他们比较外向,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多,善于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对于孩子的提问、请求以及对孩子取得的成功,一般都能积极帮助和鼓励;喜欢电脑的家长观念比较现代,能经常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并能与孩子一起玩,对孩子的活动比较支持;喜欢文学、外语的教养者,其探索力较强,教育态度较民主,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自身比较好学,能为家庭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比较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喜欢社交的家长比较大胆、独立、自信,他们的良好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探索力较好。无兴趣的教养者,家长的情趣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他们的孩子缺乏主动探索欲望,孩子想从家长那里得到鼓励和帮助也就更难了。
扩展阅读
早教相关知识:探索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对于早期教育,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早教相关知识:探索”,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很难忘记四岁时,和妈妈一起赴她朋友的那次下午茶之约。我妈妈为我倒了杯茶,然后问我:“你要加牛奶还是柠檬?”“都要!”我回答。
I will never forget being four-years-old and invited to join my mother and her friends for some tea and cookies. My mother poured me a cup of tea and asked, “Do you want milk or lemon?” I replied, “Can I have both?”
我妈妈本可以轻易地告诉我,两个都选可不是个好主意,并且坚持己见的让我二选一。但她没有这么做,她给我的杯子里加了牛奶,然后又给了我一个柠檬瓣,我把它扔进杯子里。哇!我随后惊讶并迷失在柠檬和牛奶相遇后,被无数小小泡沫包围的情景里。
My mother could have easily told me that was not a good idea and insisted that I choose one or the other. Instead, she added some milk to my cup and then handed me a lemon wedge to drop in. I was subsequently amazed and entranced as the citrus hit the surface and the milk immediately curdled into a multitude of tiny balls.
是的!我妈妈就这样让我浪费了一杯美好的茶。但话说回来,她却在生物化学领域给与我无与伦比的启迪。在很多年以后,我在大学里的变性蛋白小测验一直得“A”
Yes, my mother allowed me to waste a perfectly good cup of tea. On the other hand, she inspired in me a powerful fascination with biochemistry. And many years later when taking a quiz on “denatured proteins” in college, I had absolutely no problem getting an A.
孩子们经常想知道,“如果……会怎样?”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倾向于直接告诉他们。但是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你是不是可以考虑不只是给予他们常识,而是去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Children often want to know, “What would happen if…?” And as parents, we have a tendency to just tell them. But as long as safety is not an issue, you might consider giving them not only some instant knowledge but the inspiration to acquire more as well by instead just saying, “Let’s find out!”
以上文字摘录于美国亲子早教网首席顾问 Michael K. Meyerhoff博士的博客,Michael K. Meyerhoff博士曾经是哈佛大学最著名的Harvard preschool Project (哈弗早期教育项目)的主要成员。编著过3本儿童早期教育书籍,30本学术手册和100多篇学术论文。带领其研发团队为亲子早教网打造1000多套创新课程。
(本期漫画由杨洋绘制)
孩子绘画与智能发展有什么关系
早教正能量,成就新梦想。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孩子绘画与智能发展有什么关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随便一看,心理学上称有意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孩子的学习也和观察有直接关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读写能力也强,容易分辨字形笔划的细致差别。孩子作文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与他从小学会观察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哪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观察得就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就越具体、生动。孩子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把这些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可以做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早晨、中午、晚上)。孩子到公园去观察树的四季变化、水面的波纹、亭榭和远山等自然景色。在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现场观察,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同,只要他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在观察中,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内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别以为画蛋容易,其实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他学会观察与比较。我们指导孩子观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入手。家里的生活用具(家具、瓶罐、盒子、锅盆等)形状很单纯,还有适合的几何形体(方体、圆柱体、锥体等),都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物体的概括能力。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2、记忆能力。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人类的智慧正是不断积累知识的结果。积累知识又离不开记忆。绘画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也靠记忆。许多作家、画家、演员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能力,能对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在写作、绘画和表演中准确地再现出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练出了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如画家的舞蹈速写,舞蹈演员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不断地变换,画家的速写技巧即使再熟练也赶不上,只依靠眼睛看是无从下笔的,必须在熟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靠脑子记忆画出来。
中国绘画传统很强调画家的“默画”能力,有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画家顾闳中一连几夜在韩熙载家窗外偷看他和客人、侍女、姬妾的行乐情景后绘制出来的,显示了画家精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无意识的记忆。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记一样东西,而是自然而然记住了。对孩子来说,记忆的效果好坏,一受外界事物特点的影响,直观的、形象的、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二受孩子兴趣的支配,有浓厚兴趣的事物容易记住。
训练孩子的形象记忆力,“默画”是一个好办法。让他观察后默画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看图画书讲故事后默画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他脑子里会贮存丰富的形象,要画什么就会感到非常自由。而画临摹画养成习惯的孩子,只能照画本画,离开画本就画不出来,缺乏的正是这种形象记忆能力。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人们不难观察到画画好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那是由于他在绘画活动中接触的事物多,受到的感知刺激多,积累的感性知识丰富,并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凭借具体形象甚至通过自己的动作进行思维。你给他一个娃娃,他就用手抱娃娃玩,把娃娃拿走了,他抱娃娃的思维就停止了。以后逐步脱离动作、实物进行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减少,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成分逐步增加,这就是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所以要让孩子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到了儿童绘画晚期,只凭直觉的观察、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相应的理解力。绘画艺术不只靠形象思维,还要伴以相应的抽象思维(分析、比较、概括、取舍的能力),才会有绘画作品的质的提高,才会使儿童绘画向成人绘画顺利过渡。
4、想象能力。想象是人头脑中原有的事物形象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瓦特从水壶盖联想到蒸汽作动力的机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书法家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草书的运笔,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观察狮子、罗汉想到舞台的亮相,这种创造性的联想活动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前提。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绘画正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第1章 探索孩子的世界
上一篇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每个儿童都如此不同呢?研究者必须弄清所有儿童都会经历的普遍过程和个体差异,同时考察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后果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儿童之间的差异表现在性别、身高、体重和体型,健康和能量水平,智力,以及气质、人格和情绪反应上。儿童生活的背景也不一样,如他们生活的家庭、社区和社会,拥有的社会关系,就读学校的类型(或者说他们是否上学),以及他们如何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等。
遗传、环境和成熟
发展的某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遗传,即从亲生父母那里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特性或特质;另一些影响因素则大部分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如孕期子宫之外的世界,还有经验的习得,其中包括社会化,即儿童对文化中的价值体系的接纳。哪些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呢,遗传还是环境?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理论家在天性(遗传)和教养(出生前后的环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上各抒己见。
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许多典型变化,例如走路和说话能力的出现,与身体和大脑的成熟密切相关。身体和大脑的成熟,使生理变化和行为模式按照普遍、自然的顺序逐步展开,包括为掌握说话、走路等新能力做好准备。当儿童进入到青春期,再到成人期,天生特质(遗传)和生活经验(环境)的个体差异在儿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会经历成熟过程,但其进度和时间是有差异的。在本书中,我们只讨论逻辑思维和某些特定事件出现的平均年龄,如说出第一个词、迈出第一步。但是这些年龄仅仅是平均数,只有极端偏离平均年龄时,我们才会认为发展是异常超前或者延迟了。
为了理解儿童发展,我们需要研究每个儿童独特的遗传特质;需要考虑许多影响儿童的环境或经验因素,尤其是家庭、邻居、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文化等这些主要的背景;需要考虑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需要理解哪些发展主要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哪些发展更加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既需要考虑在某一年龄或某个时代影响大多数人的因素,也要考虑只影响特定个体的因素。最终,我们需要考虑时间如何强化某些特定影响的作用。
下一篇
1-5岁孩子的自我探索心理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父母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5岁孩子的自我探索心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幼儿阶段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宝在和母亲及其他成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开始注意起“自己”来。当他意识到自我后,就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甚至变得任性固执,这些都是孩子探索自我的开始。
1岁左右:“我是和妈妈连在一起的吗?”
3~4个月的婴儿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
不过,总有一天,宝宝会发现,也许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宝宝会注意到,妈妈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自己身边的。尿湿了、饿了,想要妈妈的时候但妈妈没有过来,原来自己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
有时候,健康的宝宝既没有尿裤子,也不饿肚子,但他就是哭。其实,这是他在试探妈妈。有趣的是,l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
1~2岁:“镜子里的宝宝就是我!”
这时,虽然宝宝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物存在着,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自己究竟是谁。妈妈不妨让他在镜子前自己玩。
1岁多一点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通常只能明白镜中的自己不是“真的”;快2岁的宝宝则大多能知道镜子照出了自己的模样。
l岁刚出头的宝宝对别人呼唤他的名字能作出反应;到了1岁半的时候,他已经能理解自己有名字这回事,同时,他知道名字是属于他的东西。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粘人。他们希望妈妈总在自己的身边,有什么要求的话,妈妈很快就能回应他,不过,如果妈妈不回应的话,他也会渐渐习惯的。
2~3岁:爱发脾气的小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不”,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他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所以他什么都想亲自尝试。可是,事实上许多事他不能做,当事实和自己的想法出现差距时,小孩子的内心当然会有矛盾,所以,这个时候他发点小脾气也是可以谅解的。
俗话说:三岁惹人嫌。说的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开始反抗妈妈,2岁半以后,不管做什么,他总是要抢着自己来。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不能完成,他也许会大哭大闹。其实,这也是他分散心理压力的表现,妈妈不用担心。你要学会赞美他的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
另外,2岁前后,因为家长无意中的行为影响,孩子开始朦朦胧胧意识到性别的差异。
3~4岁:开始懂事的孩子
到了3岁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他也渐渐不再“惹人嫌”了。
他的耐心会慢慢增加,他还可能考虑别人的心情,适当地表达自己。孩子开始学着自我约束,会根据周围的情况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这时,孩子开始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自我评价”,所以,妈妈要多多夸奖他。如果他真的做错了什么事,妈妈应该就事论事地批评。
妈妈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3岁以后的孩子,对成功的要求也会变高。他能容忍好几次的失败,所以妈妈要多多鼓励他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4~5岁:“人小鬼大”开始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真正理解什么是自己。他开始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概念,并且理解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还有明天的自己是连贯的,一致的。不管自己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就是自己。
这时,他也能试着理解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规则,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
3岁多的孩子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很直观:女孩长发,男孩短发;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4~5岁的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辨男女。即使女孩穿上男孩的衣服,女孩还是女孩。如果他问你一些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你可不要吃惊。只管简洁地、坦率地、科学地回答他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