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1-18 幼儿能力培养 孩子才艺培养 童话故事音乐如何从小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
在幼儿期让孩子多听些优美的乐曲,不仅对孩子的智力有利,而且能使孩子变得漂亮起来。那么,该怎样从小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能呢?
从小培养宝宝音乐才能
0~1岁——让宝宝聆听美妙的声音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爸爸妈妈应逐渐引导他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让他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美妙声音来自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房间里一个能发出清脆声音的风铃,还有周围人的声音。宝宝呆在父母怀抱里的时间最长。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可对他哼哼唱唱,同时伴随颠簸、摇晃、拍打、轻抚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爱和感情,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1~2岁——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1~2岁的宝宝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参与音乐活动的路径可以拓宽一些。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明快、短小活泼的歌曲或乐曲,帮助宝宝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然后逐步增加踏脚、走步等动作。
随着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宝宝有节奏地说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说歌词,在会说歌词的基础上,家长可教唱适合宝宝歌唱能力的一些幼儿歌曲。
2~3岁——和宝宝在游戏中感受音乐WWW.ZJ09.COm
当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机会让宝宝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宝宝坐在父母身上,父母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这些都是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充满爱和想象。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的变化。宝宝小的时候父母主动,大了一点后,可以让他主动来拍打父母。
扩展阅读
从0岁开始培养宝宝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一样,都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开发。
当婴儿听到好听的音乐或愉快的声音时,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若帮助婴儿配合音乐舞动,可让他学会用身体表现快乐的情绪。此时父母还可以准备一些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玩具和好听的音乐,和宝宝一起玩声音游戏,提高宝宝的音乐智能,发挥宝宝的艺术潜能。
1、风吹铃儿铃儿响
在宝宝的摇篮的各种色彩艳丽的挂饰中增加一个风铃。风儿一吹或宝宝一动,风铃就会左右的摇晃起来,发出好听的声音。宝宝就会专注的寻找目标,判断声音的来源。父母可以在与宝宝一起玩的时候,轻轻的拨弄一下风铃,让宝宝听听是什么声音。
2、拨浪鼓咚咚敲
用一个拨浪鼓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在宝宝的身边摇几下,让宝宝感受到声音的刺激,并追随着声音的来源转头,寻找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当宝宝逐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自己拿着拨浪鼓,妈妈帮着宝宝运动手腕,来听咚咚的声音。
除了拨浪鼓,还可以给宝宝准备好几种可以敲打的玩具。逐渐长大的小宝宝虽然没有节奏感,但他还是喜欢听咚咚,锵锵的声音。一开始他只是喜欢乱敲,不久就能分辨出音色的好坏,变得只喜欢敲打能发出悦耳及愉快声音的东西了。乱敲乱打虽然随意,但是也能锻炼宝宝抓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促进身体多个部分健康发育。
3、纸声嚓嚓
可以拿出两张粗糙的纸张,在宝宝的耳边相互揉搓,发出声响。让宝宝感觉不同的声音刺激,还可以用不同材料、质地的物品相互摩擦、打击,尽一切可能给宝宝更丰富的声音环境。
4、音乐盒叮叮叮
让婴儿听音乐盒的美妙声,可以使他心情舒畅。当着婴儿的面转动音乐盒的开关,做几次后,婴儿便会知道一转动那个小东西那会发出声音来。每当音乐停止时,他会用手指触摸开关,让妈妈转动它。这种过程可帮助他发展智力。
5、快乐的华尔兹
妈妈播放有节奏的华尔兹,抱着宝宝伴随音乐起舞,让宝宝的身体随着音乐舞动,培养乐感。一开始,母亲帮助他,让他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动。做时拉着他的手摇动或抱着他转圈即可。婴儿很喜欢和母亲一起摆动身体,当他听到音乐自己会摆动身体时,动作也会变得更有节奏感了。动听的音乐加上快乐的舞蹈,宝宝的音乐细胞就在转圈圈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宝宝音乐培养从培训音乐感开始
宝宝音乐培养从培训音乐感开始
专家认为,婴幼儿天生具有对音乐的灵敏度,而4岁或5岁则是儿童启蒙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急切学习各项“操作”与“控制”的技能,同时他们也喜好模拟,若能善加引导这个能力,儿童便可以透过模拟家长或老师,自然地学习艺术。
对宝宝使用的音乐器材父母们可以用就地取材,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打击乐器供宝宝使用。用废旧的易拉罐,在罐子里装进一些小石子或沙子,再把封口堵住,简易的“沙球”就做成了;把啤酒瓶盖串在一起,每个瓶盖四周用胶布贴好,绑在一根小木棒上,“摇铃”又做好了;找两块竹片,两头钻个小洞,用一根漂亮的红绳系上,再贴上米奇老鼠,就成了个性“响板”;用玻璃杯倒上深浅不一的水,调成不同的音阶,做成了即用型的小琴。家长还可以发动宝宝一起创作,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做出各种各样可以发出悦耳声音的乐器。总之,为2~3岁孩子配制打击乐器应简易化、形象化,且声音要优美、动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宝宝的创意也得到了发挥,并且会更珍惜和爱护所作出来的“乐器”。
培养宝宝的音乐感可以和宝宝一起动手制造声音
1、妈妈准备好各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如各种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块、豆豆、米粒、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录音。一开始只需要准备几种材料即可,留一些待宝宝在后面的活动中进行寻找,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妈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宝宝听辨。请宝宝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然后出示里面的物品,看看宝宝是否猜对了。通过比较,宝宝将会得出“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妈妈再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宝宝听辨。宝宝会发现,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能够让宝宝通过对比立即明白声音发出的简单规律,这比直接灌输科学结论来的有效,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妈妈向宝宝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宝宝听辨。请宝宝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当宝宝没有听到声音,却发现罐子里居然有纸片的时候,一定非常的惊奇。这时候他就恍然大悟,原来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妈妈还可以让宝宝自己使劲摇摇装着纸片的铁罐,进一步加深他的印象。
4、妈妈和宝宝一起找出来更多可以发出声音的日常用品,让宝宝动手尝试各种办法让所有的物体发出声音,比如拿出玻璃杯倒上深浅不一的水,用筷子进行敲打;把几个易拉罐系到一根绳子上再挂到玩具车的尾巴上,让它们随着宝宝拖动玩具车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用一些玻璃球投进水盆里,听听大珠小珠落玉盆的声音……通过不断的尝试,开发宝宝的创造思维,增强它对声音和音乐的理解能力。
5、妈妈播放音乐和工地噪音的录音,请宝宝听听并且说出对音乐和噪音的感觉。通过对比宝宝能够轻易明白,音乐是动听悦耳的,噪音却是尖锐刺激让人厌烦的。妈妈还可以借机告诉宝宝,当宝宝去到一个需要安静的地方时,一定要避免制造噪音,比如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摔打玩具甚至是不能吃太脆的零食,否则就会打扰别人。
如何用音乐培养高智商宝宝
从胎儿时期开始,宝宝就在妈妈肚子里默默感受着这世界,等他们出生后开始真正接触世界时,他们会用多重感官来学习、认识世界。对宝宝而言,音律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也最有帮助。因此,许多给婴幼儿设计的玩具,都有叮叮咚咚高低起伏的旋律,这种美妙的声音让幼儿不会轻易厌倦这个玩具,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宝宝会开始哼着不成调的旋律了,这表明他们源源不绝的学习能力已经被激活了。
依成长发育选择音乐类型
不同类型的音乐,宝宝听了会有不同的反应,清脆或活泼的音乐格外能吸引他的注意,而轻柔的音乐可让宝宝安然入睡。在宝宝出生5~6个月时,如果给他听音乐,他已经会试着去寻找音源了。
那么如何选择乐曲作为启发孩子的工具?怎样依照宝宝成长发育的阶段,选择不同的音乐类型来提升宝宝的音乐智能呢?
0~1岁
1个月大有分辨不同频率的能力。
3~4个月大开始会发出咕咕声与有目地的声音。
5个月大对旋律、内容不同的节奏,能显示其敏锐度。
6个月大能成功配对出特殊的音调。
半岁前
声音:“声音传感”时期。
动作:重复性动作。
表情: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反应,比模仿更容易出现。
宝宝的感官尚未完全启发,因此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听”为主,这时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或用哪种方式给孩子听音乐,家长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曲风对比较明确选择音乐时,音乐元素的“高低”、“强弱”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以婴儿的喜好程度为先家长并非一定要为了培养宝宝的气质而选择古典音乐或者高雅音乐,其实,具有文化性或乡土性的音乐,也是不错的选择,英文歌、儿歌,或是特殊乐器所弹奏的音乐(如陶笛、二胡),这些对培养宝宝的音乐智能也有相当大的帮助。你甚至可依照婴儿的喜好,选择一些流行歌曲播放。
音质和音量音响要清晰、纯净、好听,音量要适中、稍弱。
听音乐的时长每次听音乐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
配合孩子的生活放音乐可以分为起床、洗漱、吃饭、游戏、睡眠,依不同场合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当宝宝情绪烦躁不安时,可以放一些亲切、活泼、有趣的音乐,帮助他稳定、调剂情绪;当宝宝玩得很兴奋,但已经到了睡觉时间时,可以让宝宝听安静、柔和的摇蓝曲。
变换音乐的频率不要太快配合孩子生活的音乐曲目,在1~2个月内最好相对稳定,让宝宝听同一组音乐,让孩子有一个感受、记忆音乐的过程。
1~2岁
声音: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并能利用拿到的东西制造声音。
动作:对节奏性或旋律性强的音乐有明显的反应。
此时幼儿开始学习说话、走路,因此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可以拓宽一些。
选择节奏鲜明、短小活泼的乐曲带着孩子随音乐节奏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接着逐步增加踏脚、走路等动作。宝宝手部动作发展比脚部要早、快且灵活。因此,先让孩子随音乐节奏练习手的动作,然后再练习踏脚、走步等脚的动作。练习手、脚动作的合拍、协调,可以感知音乐节奏的快乐,发展孩子手脚动作的灵活、协调、优美。
教孩子唱儿歌也可以拍着节奏念歌词,在宝宝已经会说歌词的基础上,让宝宝随家长学唱适合孩子能力的歌曲。要注意的是,家长的歌声和伴随孩子歌唱的乐器一定要音调准确,否则不准确的歌声和乐声可能造成孩子将来“五音不全”。
2~3岁2岁
语言:只能用单个词表达意思。
动作:经常通过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意识和听觉,且能用所触及到的物体制造各种声音。
协调性:注意力简单、有限,通常不能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
情感:在身体和感情上依赖成年人。
歌唱:喜欢唱歌,常常对一些歌唱的片段有较强的“复制”能力。
节奏:积极地去反应节奏明显的音乐。
听觉:鲜明生动,有特点的音色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记忆。
3岁
语言:词语较之前有大幅且快速的发展。
歌唱:能完整准确地唱一首歌。
节奏:能理解音乐拍子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动作:越来越协调,也不断增加控制节奏的反应能力。
此时幼儿有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的歌曲应容易让孩子理解、感受,并易演唱。
1可反映孩子生活的歌谣为佳。
2歌词以孩子能理解的事物、能感受的情感为宜。
3歌曲篇幅短、节奏简单、易唱、音域在6度以内最好。
4歌词简练、上口、易懂、有趣味,旋律优美、动听、能表达孩子的情趣。
歌曲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歌唱能力和兴趣发展,对于好歌,孩子会曲不离口。对幼儿来说,音域广、定调过高或过低、节奏复杂、内容情绪难以理解的歌曲,对孩子的歌唱并没有帮助。难唱的歌曲会使孩子的嗓子疲劳,并会损伤孩子的嗓音。让孩子唱他们难以理解的歌曲,会破坏孩子的歌唱心理,误认为唱歌可以有声无情,可以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潜能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潜能”,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胎教的主要对象是母亲,而不是孩子。现在有关胎教的书太多了,有些书籍过分宣扬了胎儿的能耐,继而研发出来各种胎教器械。其实,胎儿的听力还很脆弱,虽然胎儿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能力都有了一些,甚至记忆力也萌发了,但是他对外界环境的直接反应能力还是很微弱的,而且人类千百年来因进化产生的胎内环境安静、舒适,长时间强加的外界刺激会破坏天然形成的平衡状态,对他可能起反作用。播放音质优美的音乐,孕妇听着心情顺畅,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胎教,不一定非得把录音机放在肚皮上。
2、周岁以内的婴儿可以每天接触三四次音乐,每次十分钟,例如,看护者用自己的嗓音给婴儿哼唱,还可以模仿婴儿自己发出的各种声音,用音乐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播放经过选择的优秀音乐和优质音响,并随音乐的拍子、节奏和旋律摇摆、轻拍或者抚摩婆儿。在婴儿的摇篮和小床边提供他随意摆弄并发出声响的玩具,他醒着且躺在床上的时候,在他视线的上方挂一些响声玩具,如风铃或转铃。
3、两三岁的孩子走路逐渐稳当,可以把音乐教育与身体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孩子的脚上系一个小铃档,让他在走路、跑步的节奏中感受音响。孩子高兴的时候,有时会即兴跳舞、扭摆身体,有时会自得其乐地哼唱,虽然可能曲不成调,但是大人要积极鼓励,最好与孩子一起扭摆哼唱。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动作打节奏,伴随他的走、跑、跳等身体运动。鼓励孩子傲敲打打的行为,让他感受声源与音响的关系,人人不要嫌闹而阻止孩子。
4、四五岁以上的幼儿社会性逐渐得以发展,开始唱一些歌曲,但是大人要避免孩子模仿演唱成人歌曲,这对他们发育比较稚嫩的嗓音有损害,教他们在儿童的自然音域内唱歌。另外,律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表达他们音乐感受的常用手段,鼓励他们在朗诵儿歌或者听音乐时用自己喜爱的想法在游戏中学习。如果孩子喜欢而且家庭条件允许,可以学习键盘乐器,键盘乐器比弦乐更适合幼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