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铁的妈妈最近遇到了烦恼,幼儿园里的老师告诉她,铁铁在班里的表现欲望过于强烈,常常喜欢打断老师的讲话,老师让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时,铁铁也从来不听,再让他回答时他往往会重复别人的表述,有时候,老师明明给了铁铁明确的提示,但铁铁也还是陷在自己的思维里,不断重复自己的讲述,老师要求铁铁妈配合训练铁铁的倾听本领。

倾听,是一项能力,“聪”原意为“听”,善于倾听的孩子,往往给人“聪明”的感觉,倾听能力强,其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亦会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善于听的基础,在婴儿时期,孩子就是靠“听”习得复杂的母语。但是,越来越多有经验的老师和智慧的爸妈发现,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探索世界的本领与手段更丰富,但同时,“听”的学习力却似乎慢慢被弱化了。

倾听的3个层面

看似简单的“倾听”,实质上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下面,我们针对孩子的认知与学习特点,来说说“倾听”所包含的3个层面吧!

1辨析性倾听

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能够基本分辨出爸妈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对于声响的轻重缓急,他们的辨听也会非常敏感。各种小动物的叫声,估计有的孩子已会模仿得惟妙惟肖了,这属于“听”的第1个层面:辨析性倾听。

2专注性倾听

孩子在听老师或其他人的话时,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集中注意力,不做小动作,思维能跟着说话者“走”,能够根据指令要求做出相应的行为动作,重述内容对象的顺序,简单而正确地回答一些关于事实性结果的问题,这就是专注性倾听,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针对这个层面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3理解性倾听

孩子通过倾听,能够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连接上下文的意思,正确理解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并能听懂一些言外之意。在理解性倾听基础上,孩子回答问题的内容范围与质量有了较大的拓展及提高,甚至能够基于自己的理解给予一些针对性的评价,这是第3个层面的倾听。

从辨析性倾听,到专注性倾听、理解性倾听,孩子的倾听能力不断加强,这些“倾听”本领,你的孩子都具备了吗?是否出现过这些问题?

1.表达欲望强,很多时候只愿自己讲

就像案例中的铁铁,他有着较强烈的讲话愿望,却往往只是围绕着自己来说事,孩子从3岁起,就开始有表达与表现的心理需要,发展状态往往先是以“自我为中心”再逐渐发展为“与人交流”,在最开始的阶段,孩子往往很难明确地意识到别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只注重孩子的“说”,而忽略了引导孩子去主动“听”的意识,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初期的“自我为中心”状态就会逐渐成型,养成“只说不听”的倾听习惯,从而造成后期的“倾听障碍”。

2.别人跟自己说话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当然,对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评价,是要经过慎重的观察的。比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他是否正在看一本有趣的书或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他是否情绪正处在不高兴的状态?是否有一件更值得期待的玩具让他牵挂不已?如果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就不能妄自判断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没有类似的情况,那么,孩子的“专注性倾听”能力就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长期的干预,这些途径我们稍后会有介绍。

3.别人说话时经常插嘴

孩子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其原因与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对别人说话的内容感兴趣,需要寻求帮助或即时的玩伴等。最后被称为插嘴的,多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过于急切,成了不太礼貌的行为。所以,对于孩子的插嘴事件,爸妈首先要就事论事地进行判断,这样对于孩子的行为纠正,也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方法。

4.对听过的话,较难反映到语言或行为反馈中

这是理解性倾听出现了问题,大多数情况是:1.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其专注度受到了影响,没有将所听的内容与要求吸收到自己的意识中去。2.孩子对所听到的内容,已经超出了他的年龄范围内的理解力而无法反应到行为中。对于第2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期望诉求不要想当然。

“倾听力”需要“倾力”培养

孩子的倾听问题,往往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要作好心理准备,只有付出长期而倾力的努力才能换来有效的结果。事先能了解一些关于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会让你临阵不乱,更有自信培养好孩子的倾听能力。

1.“身教示范”

身教,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上,更是如此。倾听同时也是一种礼仪与修养,有时是难以用语言去传达的。因此,我们要做好有认真态度的倾听者的示范榜样,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与别人的交谈,与孩子说话时看他的眼睛。

2.“对话沟通”

让孩子学会倾听,首先我们要做一个会倾听的爸妈。尤其是孩子拒绝与你合作时,你要蹲下来,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解释。同时,也要让孩子听一听你的想法。这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倾听的过程。慢慢地,孩子会体验到倾听的巨大力量,当在幼儿园中遇到交往问题时,他会很自然的想到用“对话”来解决。

3“唠叨转型”

从“听到”到“做到”,是一个时日累积的过程。说得多了,我们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耳中的唠叨,谁会爱听唠叨呢?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把我们所有的话都归为“唠叨”而“不听”。这时,我们就要使用“提醒强化”的方法。比如,饭前叫孩子洗手,妈妈可以故意提高音量叫“爸爸,吃饭要洗手哦。”爸爸也配合地答应:“吃饭洗手,宝宝也要洗手哦。”这时,妈妈就轻声提醒孩子,让孩子答应爸爸说:“吃饭洗手,宝宝和爸爸一起洗手。”然后让孩子主动拉着爸爸去洗手,这样,“吃饭洗手”才会从唠叨转型被孩子真正“听进去”。

4.“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一个在家庭中能够集倾听习惯培养与倾听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活动。通过听我们的讲解,孩子能习得正确的语音,感受不同的语音语调,养成耐心地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另外,孩子还能通过听懂语义,理解故事内容,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作出价值判断或思考。我们在亲子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提问、追问的方法,提高孩子倾听的专注度与理解能力。

5.“指令游戏”

为了特别锻炼孩子的专注性倾听能力,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富含指令性的亲子游戏。如“小手拍拍”,可以在孩子熟悉了原有歌曲歌词并会做出对应动作的基础上,改变唱法,随意改换动词,请孩子配合做出相应地变化动作。如原歌词是“小手拍拍,小手拍拍,伸出手指,伸出手指。嘴巴在哪里,用手指出来”,可以改成“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嘴也张开,苹果在哪里,用手指出来,用嘴咬一口。”还不妨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请孩子(扮演小羊)先问爸妈(扮演老狼)几点钟,然后“老狼”在说到12点钟时,就来抓“小羊”。孩子在玩的同时,小耳朵的本领也会变大。

6.“美感赏析”

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辨析性倾听能力与审美修养,可以经常在家中播放背景音乐与孩子讨论其中的节奏变化,感受音乐中的美感,体验倾听带来的宁静与快乐。另外,还可以播放儿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倾听的力量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扩展阅读

你的孩子撒谎吗


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可说谎”,另一方面也却常因说实话而遭受责罚。这种矛盾的结果,常会导致孩子因自卫而说谎,说谎便成孩子临阵脱逃的“借口”。

当孩子诚实地告诉你,他的数学成绩只有50分时,你便气急败坏狠狠地责骂他一顿,你能想见后果吗?怎样避免孩子不说谎话?

接纳与同情心——给孩子一个没有恐惧的情境。

当孩子告诉你,他数学只考50分时,先别对他动怒,给他一个接纳与同情心的情怀,让他知道答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处方。一个没有责难的温暖情境,孩子会知道他实在没有撒谎的必要。

倾听——责备孩子之前先给他说明理由的机会。

弟弟撕破了哥哥的作业簿,然后哭哭啼啼地跑来告诉你说哥哥打他,这种“恶人先告状”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屡见不鲜。因此,在责备孩子之前,不妨先听听他们的理由,免得冤枉了哥哥,而且也给弟弟制造了撒谎的机会。

不要让自己成了孩子说谎的模仿对象。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因此,您要谨言慎行,作为孩子的表率,因为“有怎样的父母,往往会有怎样的儿女。”

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你最想宝宝具备哪些素质?


每个孩子在最初落地的时候,都是白纸一张,做爸爸妈妈的,都希望能够帮孩子描绘出一片晴朗的天,一条宽阔的大道。如果宝宝能够背诵更多的诗词,能够算出更复杂的算术,能够多说两句英文,没有比这更让爸妈骄傲的了吧!但是,除了这些,除了这些能记录在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些什么是我们应该传授给孩子的呢?在他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除了a、b、c和1+1,还有什么是你想为他谱写在人生第一页,让他终身受益的呢?每个孩子在最初落地的时候,都是白纸一张,做爸爸妈妈的,都希望能够帮孩子描绘出一片晴朗的天,一条宽阔的大道。如果宝宝能够背诵更多的诗词,能够算出更复杂的算术,能够多说两句英文,没有比这更让爸妈骄傲的了吧!但是,除了这些,除了这些能记录在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些什么是我们应该传授给孩子的呢?在他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除了a、b、c和1+1,还有什么是你想为他谱写在人生第一页,让他终身受益的呢?

养成好习惯

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因此应该看重的是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何况一个入学时六岁两个月的孩子和六岁八个月的孩子们有太大的距离,拿他们相比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及时地给孩子减压,告诉他:一个班只能有一个第一名,希望你每天能开开心心的,健健康康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培养幽默感

拥有幽默感的孩子总是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因为他们具有逗旁人开心的魅力;虽然各年龄层的孩子,表现幽默的方式不同,但幽默感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喔!

受欢迎:拥有幽默感的孩子,能够逗人开心,在同侪中也会受到喜爱与欢迎。

乐观:幽默感有助于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会钻牛角尖,懂得换角度思考,总是乐观、正面地去面对挫折。

想像力丰富;想像能把平凡的事物幻化成无限可能,激发更多创意,幽默的孩子能突发奇想,将单纯事物变化出多种用途。

自信当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就会更有自信,进而肯定自己。

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

生活从来不是十全十美、万事如意的,乐观者从不怨天尤人,而总是让生活伴随着憧憬和追求。

人性格的基础部分是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看一个孩子是否快乐而积极,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是否能敏锐地感知这个神奇的世界,是否愿意探索周围无穷无尽的谜,因为没有比这更使孩子欢乐的了!

教给宝宝正确的金钱观

理财教育不仅是一种财产管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格、品德和诚信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观念和习惯,将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

错误1:“孩子还小,怎么能染上铜臭气?”主观上想将孩子与钱隔离开,其实这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时对金钱的认知产生了歧义,缺乏掌握能力,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会很不利。所以家长切不可将孩子放在“罩子”里。钱不是“恶魔”,关键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运用。

错误2:就一个孩子,钱不给孩子花给谁花?孩子在物质上太容易得到满足了,他们会认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钱永远都在父母兜里,拿不完用不尽,这样的结果就是造就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金钱挥霍无度、虚荣、攀比、自私、冲动、盲目的人。是给孩子“金山”,还是给孩子“地图”和“渔网”,这正是教育的本质问题。

帮助孩子学会积累和储蓄。帮助孩子学习计划和支配。对孩子的“挣钱”教育要谨慎。

教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个人事务的自理能力是学前儿童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孩子将来独立生活、成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

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孩子只有更多的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

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请倾听孩子的意见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看法:“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作为长者,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儿童由于身体、智力发育的不成熟,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比成人更需要理解。可有些家长忽视了儿童的这些特点,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其结果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关键是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低的特点。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把新玩具能拆开的地方都给拆开,他想知道里面的秘密,这正是儿童的好奇心所致。好奇心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家长对此应正确理解,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再如,儿童由于理解能力低,常常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家长用反语说:“你就这样做吧!”“你就淘气吧!”可孩子不理解大人语气变化的涵义,误以为是一种鼓励。因此,家长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话或教导时应考虑孩子理解能力。没有对孩子真正理解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爱护孩子、教育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