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脑智力开发全攻略

才几个月大的宝宝,竟懂得分辨颜色,还能指手画脚地指出来!“开发孩子的右脑能让孩子表现出令爸妈惊讶的能力!”幼儿教育专家称,右脑开发在国外已被重视多年,而国内则刚起步,善于利用宝宝0~3岁的右脑开发黄金期,刺激右脑发育,孩子就更聪明。

宝宝学能3岁前最强

看着妈妈手中飞快闪过的颜色卡,听着妈妈依照不同颜色的闪卡读出的对应颜色,米诺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而妈妈则仿佛在自顾自地快速读着手中闪卡的颜色。接着,妈妈随机抽出了红色和黑色的卡片分别用两只手拿着,问米诺:“红色在哪里?”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米诺毫不犹豫地扑向了妈妈的左手,而妈妈的左手拿着的就是那张红色的卡片!妈妈再随机抽取了几次色卡问米诺,孩子都准确无误地选对了相应的色卡。

幼儿教育专家说,这是孩子接受了右脑开发课程一个月(每天3次、每次5分钟)后的表现,而米诺能做到的事,每个宝宝都能做到!广东优生优育协会会长冯鎏祥对新快报记者说:“创新来自于智慧,智慧来自于右脑。”右脑比左脑作用大,应试教育都在训练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开发,而右脑才是主要的。他称,优生、优育都好办,就是优教怎么做才最有效,家长得找路子。他告诉记者,德国学者卡尔·维特在19世纪提出,年龄越小,婴儿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若不及时刺激右脑发育、培养、巩固、输入更多的信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才吸收能力将在6岁左右逐渐消失。

右脑开发即大量快速输入潜意识信息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天爱婴幼儿教育中心教学总监李莉告诉记者,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认为:现在开始让宝宝学习简直是对牛弹琴;孩子太小,根本听不懂;这么小就学习,压力大;现在学习好,将来上学了会不专心!但她告诉记者,宝宝3岁前尤其是的0~16个月的专注敏感期和探索敏感期,学习能力与生俱来,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压力。

“婴儿的学习特点是不求理解,全盘吸收,也称为潜意识学习法,这也是右脑的学习特点;而成人的特点是理解式的记忆,无论从学习速度、吸收信息的数量上都是无法和婴儿的学习能力相比的!”李莉告诉记者,右脑开发要抓紧3岁以下的黄金期。>>网友分享:如何抓住孩子右脑开发的关键期

育儿问答:

友圆圆20100101问:开发宝宝的右脑有什么好方法?

特聘专家时冬梅(向她提问)解答:适当鼓励宝宝多用左手。多用左手即多用右脑,让孩子多用左手使用剪刀、折纸、打球等,不要刻意纠正使用左手。早期教育中多一些游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等活动,多采用直观与形象教具,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让孩子及早开始读、认汉字。早期认识汉字既能同时促进左、右脑的开发,又能促进儿童提早熟练运用文字和语言。另外,鼓励孩子帮助家长收拾餐具、书柜等活动都有益于其右脑的开发...>>查看全文

相关阅读

揭示3岁前宝宝的记忆奥秘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拥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因为记忆能力对宝宝未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宝宝什么时候具有记忆能力呢?据研究表明:宝宝出生后两三天就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能有效挖掘宝宝的记忆潜力。当然,了解宝宝记忆的奥秘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3岁前宝宝记忆的奥秘

奥秘一:3岁前宝宝的记忆富有情绪色彩,特别容易记住那些使他们愉快或令他们悲伤、气愤的事情或情景,以及其他引起他们情绪反应的事物。

在听故事、儿歌时,宝宝往往特别容易记住最有感情的那些句子,比如《小鸭子游泳》这首诗,宝宝听后首先记住的是“小鸭子摇啊摇,扑通一声跳下河”,诗句中“摇啊摇”、“扑通一声”等语言形象生动,能引起宝宝情绪上的反应。还比如第一次高高兴兴去外婆家的情景,他能记得很久很久。

宝宝的这种情绪记忆大约开始于出生六个月或更早些。

奥秘二:3岁前宝宝的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据研究表明:宝宝见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只能认得几天以前的事物;2岁左右的宝宝只能认得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认得几个月以前的事物。宝宝见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回忆起来;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天以前的事;3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比如爸爸在外学习一年后回到家中,小宝宝可能就不要爸爸抱,这时爸爸大可不必伤心,因为宝宝的记忆能力有限,他已经忘记了爸爸的形象,把爸爸当成了陌生人。

奥秘三:3岁前宝宝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目的和意图,凡是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

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经常遇到的情景是:自己的某件东西不知放到哪儿去了,若宝宝在身边,你边找边嘀咕着“我那东西放哪儿去了呢?”,这时他可能一下子就能帮你找到(前提是:你放置东西时宝宝在身边)。你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宝宝非凡的记忆力而喜出望外,其实这些都是宝宝的无意记忆,而且宝宝非常擅长无意记忆。

奥秘四:宝宝记忆内容在脑中保存时间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看得听得越清楚、越仔细、越完整,在脑中保持时间越长;

二是宝宝的知识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宝宝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较深的事物记的时间就越长;

三是宝宝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或引起宝宝积极情绪体验的事物宝宝记的时间越长;

四是记忆对象的特点。引起宝宝兴趣的、形象生动鲜明的,在脑中保存的时间长。

提升宝宝记忆力6妙招

妙招一:适当重复法

越熟悉的事物宝宝越容易记住,重复的目的在于让宝宝加深对事物的印象。故事多讲几遍,宝宝可能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经常见到的事物宝宝就能记住。比如,爸爸妈妈想让宝宝认识各种颜色,不必专门拿色卡进行教育,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什么物品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多说几遍宝宝就能记住。以认识红色为例,当看到红色的花时,告诉宝宝:“这些红色的花儿好漂亮,这些花是红色的。”当宝宝在吃红红的大苹果时,告诉宝宝:“宝宝,你正在吃大大的红苹果吧?”如此,很快宝宝就能认识各种颜色。

当然,重复的次数要适度,以宝宝仍有兴趣为准,当宝宝对重复厌烦或已经能够记住时就不要再重复了。

妙招二:形象辅助法

3岁前宝宝对语词的记忆能力较弱,以情绪记忆、形象记忆为主。因而当爸爸妈妈让宝宝记忆儿歌、故事、字母、数字等抽象材料时,要配上图片形象、动作形象或夸张的声音形象等。比如边讲故事边做动作,或将故事画成连环画,和宝宝一起看着画面讲故事,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对故事的记忆。还比如让宝宝记家里的电话号码,可将电话号码编成一段乐曲或一首有趣的儿歌,这样宝宝就能记得又快又牢。当然,在运用形象辅助法时,可以结合运用“联想法”,将要记的内容想象成熟悉的形象,比如记数字,可以把每个数字想象成熟悉的形象,“1”像筷子;“7”像奶奶的拐杖……

妙招三:任务驱动法

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提出各种记忆任务,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比如周末带宝宝去动物园之前,让宝宝留心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各种动物长得什么样、是怎么去动物园的等等,晚上回家后要求宝宝说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

宝宝复述时可以帮他记录下来,使宝宝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或者在讲故事前,让宝宝注意故事中讲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什么话等等。

或者晚上临睡前,告诉宝宝妈妈明天要做哪些事、什么时间做等等,让宝宝帮助妈妈记住,到时及时提醒妈妈。第二天,宝宝如能及时提醒,妈妈要给予表扬,激起宝宝的兴趣。

特别提醒:给宝宝提出的记忆任务要尽量具体、难度适中,当宝宝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妙招四:游戏法

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常和宝宝一起玩记忆游戏。如“什么不见了”、“多了什么”、“少了什么”、“什么变了”、“还原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等游戏。

妙招五:一日生活回忆法

宝宝每天的生活内容都是不同的,“一日生活回忆法”就是在一天内或几天后让宝宝回忆玩了什么?吃了什么?跟谁在一起玩?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比如晚上睡觉前可让宝宝回忆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傍晚和谁在一起玩的,玩了什么?大一点的宝宝可以让他回忆昨天或前天亲身经历的事情。

妙招六:物归原处法

学会物归原处不仅是良好生活习惯之一,而且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物归原处法就是让宝宝做到:从哪儿取东西然后再放到哪儿,这样的要求有助于宝宝养成拿取物品时记住物品位置的习惯。久而久之,宝宝的记忆能力也就增强了。

3岁前宝宝要学的规矩


孩子懂规矩,才会守规矩

当孩子逐渐明理,开始可以听懂“对”与“不对”,“应该”与“不应该”的时候,就应该让宝宝学会一些规矩,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今后的生活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作息有规律

作息是否有规律,不仅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宝宝从小学会有规律地作息。

把握好建立规律作息的几个原则

尊重宝宝的节奏,不要让宝宝感受到压力;随着宝宝的年龄、发展特征及需求而及时调整;不做硬性要求,每个家庭的条件和习惯都有所不同;随着季节变化调整作息。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尽量不开大灯,只开柔和的小壁灯,让宝宝一看到小壁灯亮起来,就知道该睡觉了。除此之外,要给宝宝准备一个柔软的儿童枕头以及透气好的被褥,挂上小蚊帐等,给他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睡眠环境。

准备工作也要规律

给宝宝洗澡、洗脸也要固定在特定时间,建立睡觉、起床、洗漱的条件反射,最后做到有规律作息。

父母为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的作息习惯与父母的作息相关,时间观念跟父母的工作形态有关。所以,父母要为宝宝做好榜样,让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最好9点左右就寝,等到宝宝熟睡了,爸妈再起来做自己的事。

健康饮食好胃口

饮食习惯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孩子行为品德,父母要重视培养宝宝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饭前做好准备。饭前首先停止活动,安静下来,洗净双手,帮助父母准备碗筷,做好用餐准备。做到饭前不吃零食。

不偏食、不挑食。

不快食、不暴食。食物进嘴后要充分咀嚼才能咽下,不可狼吞虎咽,以免加重消化道的负担,出现肠胃不适。

不玩食、不走食。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听故事,甚至跑来跑去,这样会影响消化,提不起食欲。

不剩饭。每次给宝宝盛饭不要太满,宁愿少盛再添,也不要吃不了剩下。

情绪表达合理化

宝宝也有喜怒哀乐,也要有发泄情绪的渠道和方式。但宝宝掌握的词汇很有限,不足以帮助他们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有的宝宝生气时打自己的头,用头撞墙撞门,揪父母的衣服或者咬人、打别人等等,都是在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这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果宝宝个性很强,动作不恰当,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任其发展下去,还会给宝宝的身体造成危害。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大人往往不许宝宝这样或那样,却不告诉宝宝可以怎样,结果孩子很茫然、无所适从。父母必须教给宝宝一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选择合适的替代物。生气了,可以打枕头之类的软东西,买些小气球让宝宝去踩也是不错的方式。

训练语言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大,宝宝语言功能也逐渐完善,训练宝宝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告诉宝宝有什么要求和情绪说出来,妈妈和他共同解决。

父母做好表率。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能动手打宝宝,或是打别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许多行为很可能就是从周围人那里学来的。当看到宝宝的不好行为时,就要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这种行为。>>

为孩子立下必要的“规矩”

特别提醒:

①父母的态度要一致,一旦提出规则,就不要轻易破例。

②只提最必要、最简单的、孩子能够做到的规则。

③多提正面规则,把禁令减少到最低。

当宝宝不听话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理解宝宝。宝宝的不听话可能是因为语言能力欠缺,宝宝还没有完全理解规范的意义,父母要有耐心。

接纳宝宝的情绪。父母不接纳宝宝的行为,但要接纳宝宝的情绪,听听宝宝的心声。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提出一些父母觉得不合理的要求时,可以通过谈论其他一些事情,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他就不再坚持了。

灵活地运用规则。当宝宝不肯遵守规则时,可以跟宝宝商量是否可以选择“先做”或“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等等,而不是“要不要做”。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首先要有信心,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做到。其次要有耐心,宝宝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有限,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多次重复某个动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了。

3岁前宝宝必须纠正的性格


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性格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