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讲,观察就是有目的地注意某个事物并试图更深入认识该事物的过程。观察力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很有价值,它是孩子获取更多关于身边事物信息、丰富表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基础,对于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奠基意义。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观察的能力十分重要。

培养孩子观察力的7个方法

重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引导

观察力是一种需要特别培养的能力,这让不少家长产生了一种想当然的认识,认为观察力的培养应该经由专业的训练,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观察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战场还是日常生活:

1.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而言,周围的世界到处都是令她好奇的对象,很容易引起他的关注,正所谓“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观察力的培养,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具体的观察行为进行,所以,孩子开始关注某个事物时,就是观察力教育的良好契机。

2.日常生活的引导更加自然、随机,不会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压力,更适合学前期的孩子。

l随机引导孩子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的内容,可以随孩子的年龄逐渐提高要求。比如,对于还不大会说话的孩子,可以让她们以指认为主,经常问他们些“电灯在哪里?”“红色的球在哪里?”之类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周围事物中搜寻目标物体。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有意识地给她们提些比较不同点的要求,比如,问些“今天妈妈穿的衣服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这个小碗和你用的那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之类的,对比较相同点的要求,则可以提的稍晚一点。孩子能主动接受观察任务之后,还可以鼓励孩子对某个事物进行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比如,豆芽的生长过程,小蝌蚪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等。

l观察的对象还可以由周围的事物转移到对人物的观察。比如,带孩子上街的时候,可以有意让孩子观察走过身边的某个人,然后问孩子“那个人穿着什么衣服?”“你觉得她开心吗?”之类的,让孩子的观察中对人际交往产生敏感。

需要提醒的是,把日常生活作为观察力培养的课堂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意愿,不把教育的成分强加给孩子,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玩什么东西,就急于过去引导孩子观察手中物体的颜色、形状之类的,其实这未必是孩子欢迎的,如果孩子比较抵触这样,一定要立马终止自己的“教育”行为。

适当借助主题读物或亲子游戏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引导外,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也不妨借助专门设计的图片或亲子游戏。

l读物最典型的是“找不同”类和“视觉大挑战”类的读物,值得注意的是选用这类读物之前要注意其内容的复杂程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在没有专业判断经验可以借助的情况下,手头的读物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先让孩子看几个典型图片进行判断,如果孩子的反应是很喜欢,就说明比较适合孩子,如果孩子玩不下去,就不要强加给孩子。除了专门的主题读物外,常见的幼儿期刊杂志还经常会有“找出相同图形”、“找出图形中缺少的部分”、“找出某个小动物的影子”、“在图中找出某个具体的物体”等图片游戏,这也是很好的观察力训练素材,可以加以利用。

l亲子游戏比如,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察力游戏,据说斯特娜夫人就曾用这种方法培养过女儿的观察力。再比如,背着孩子把她常玩的小玩具放在袋子里,让孩子闭着眼睛在里面摸,摸到一个就凭手感说出拿到手里的是什么等,因为对于观察力的养成来说,视觉的观察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同样是观察事物的渠道,这个游戏可以鼓励孩子用视觉之外的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

注意观察技能的示范引导

家长在陪孩子做观察类的图片游戏时发现,很多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游戏,比如“找出两个图片中的五个不同点”、“从图中找出八个小青蛙”等,小孩子找来找去,就是很难找全,再仔细观察孩子的搜寻行为,则可以发现他的观察是满画面寻找的,虽然有一定的目标,却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画面,以至于不是遗漏了关键信息,就是重复“发现”目标对象,意识到这个情况后,家长就要逐步引导他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去观察。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个“顺序观察”技能之外,典型特征观察法对学前期的孩子也很通俗实用,家长带孩子认识各种动物时,可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或其图片的典型特征(比如大象的长鼻子、河马的小耳朵、松鼠的大尾巴等),就认识了许多动物。

引导孩子对不同的事物做比较时,则可以层层深入地示范相关的技能,一开始,可以给孩子示范比较两个事物外在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以示范她们比较事物之间兴致、生活习性、性别、功能等方面的区别。

Tips:孩子观察力培养的三大注意点

1.由于孩子观察事物的不随意性较强,受兴趣的影响较大,可以通过拓展孩子的兴趣范围来提高孩子主动观察的欲望。

2.观察不只是用视觉完成,可以鼓励孩子用听觉、触觉或其他知觉形式去观察事物的区别。

3.给孩子提供的观察材料,最好能适合孩子的心理偏好,比如,孩子通常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颜色鲜艳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灰暗的物体,家长对孩子提观察要求时,不妨选择那些外在特征能“投其所好”的对象。

相关知识

正确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方法


正确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方法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其实,观察力是孩子智慧的门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力是什么呢?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观察开始。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父母的任务。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确观察目的。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2、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有的父母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3、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4、指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不同外观的容器找东西

准备一个纸盒子、一个奶粉罐子,把孩子感兴趣的两件东西分别放在纸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时候要当着孩子的面,然后让孩子去找出××。

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还可以再增加一个物品和相应的容器,三个玩具一起玩。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时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观察和记忆的基础上建立事物的对应关系。

细节观察找物

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毛巾,给孩子看两件玩具(两件玩具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区别),先告诉孩子玩具的名称,然后背着孩子把玩具分别藏在毛巾下,让孩子指指××玩具在哪边。

*理解轻重

用一个小木锤和一个塑料空气锤,分别锤打一块面团或橡皮泥团,敲击的时候都是同样的表情和动作,每次敲完以后让孩子看看面团,反复几次后,问孩子哪个锤子敲在手上会特别疼?先让孩子指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把手伸出来“验证”。敲打孩子时,看孩子是否会有意识的躲避。

*看多(少)了什么玩具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几件玩具,先让孩子指认一下都有什么玩具,然后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觉察出多(少)了什么,并指出来或说出来。

*看图片念儿歌

给孩子看小鸭子的图片,让孩子注意观察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并提问孩子鸭子怎么叫唤、怎么吃东西。然后教孩子念儿歌:“鸭子的嘴巴扁扁的,鸭子高兴就嘎、嘎、嘎;鸭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东西就嘎、嘎、嘎。”边教孩子念,边做动作,也可以给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儿歌跟随做动作。

*感知事物整体性

提前准备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后制造一些缺损,比如小白兔(没有耳朵)、人(没有胳膊)、小汽车(少了轮子)、小飞机(少了翅膀)。先提问孩子:“这些是什么?”等孩子回答以后再问孩子:“它们对不对?哪儿不对?少了什么?”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戏,您可以把游戏难度降低,设计一些对称型缺损。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只耳朵,小汽车只少了一个轮子。这样易于孩子观察出错误。

1岁半以后的孩子来说可以开始了,但我们不需要孩子能马上准确地说出或指出缺少了什么,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整体性。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解这样的过程。比如,给孩子穿鞋后,当给孩子穿上一只鞋的时候,我们就提示孩子:“怎么只有一只鞋呢,鞋有几只?有两只鞋,这儿还有一只。”等等,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整体性。

宝宝拥有惊人的观察力


不要小看1岁大的小宝宝,不要以为身边那个憨态可掬的肉娃娃只会接受你一字一句教给他的信息。其实,宝宝天生有着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他会从你的言语、行动中洞察你真实的心情;能够在你不经意的流露中,学习你做人的方式;甚至,他还会加入他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突然间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看看宝宝的反应,是不是你也跟我一样,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发现,原来自己太过小瞧了宝宝的观察力?

小小调解员

大概是萱萱6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丈夫生气,皱着眉头冲他不耐烦地吼了两句。这可能是萱萱出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我冲爸爸发火。

看我发脾气,在奶奶怀里的萱萱不干了,张着手臂,非要我抱。

我忍着气把她爸爸晾到一边,走过去把萱萱抱了起来。萱萱却指着爸爸在的地方非让我也过去,然后,拿起爸爸身边的一袋饼干递给我,嘴里哼着示意我打开。等我把饼干拿出来往她嘴里放的时候,她却推着我的手往爸爸嘴边送——敢情,人家这个和事佬是给我们当调解员哪!6个月的孩子都能看出大人的情绪了!

小兔尿盆里的“小小兔”

前些天,萱萱开始使用尿盆了,我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可爱的小兔造型的尿盆。刚开始,萱萱只要看到小兔放到屁股底下就乖乖蹲下小便。可惜好景不长,这股新鲜劲就过去了。然后,不管你怎么威逼利诱,她的小胳膊扭来扭去就是不肯就范。

偶然的一次,小兔尿盆里不知道怎么弄进去了一个黑黑的小东西,奶奶随口说了句:“里面怎么有个黑色的小小兔?”萱萱的小脑袋立马凑了过来,看了一眼,蹲盆上就尿了。这下,我和奶奶如获至宝,以后就如法炮制。每每成功地接到萱萱的小便后就得意不已,嘿嘿,谁说小孩子观察力强,这不一个“小小兔”就上当了?结果,昨天的事情让我大跌眼镜。

估计萱萱有尿了,奶奶把小兔尿盆拿过来,还没等弄个东西充当“小小兔”呢,萱萱自己主动坐下就尿了。正庆幸呢,人家一边尿,一边抓起脚边的一个小棉球扔进盆里。扔进去就罢了,小手还指着,抬头看看我和奶奶,很认真地说:“小小兔。”那意思就是,我自己放小小兔进去了。一下子,我和奶奶都笑翻了。

看样子,不是人家上当,反倒是我和奶奶上了萱萱的当了。人家心里根本清楚得很,那层出不穷的所谓的小小兔,就是你们放进去骗人的。你们不放我也能自己放。可怜我和奶奶还自以为聪明,变着花样地让盆里的“小小兔”不重样。

就是在这一刻我忽然醒悟,原来自己真的是小看了宝宝的观察能力。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宝宝都看得很仔细。我们无意识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她可能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专家把脉:观察力要从小培养

观察力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部分,是从小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观察力的早期培养。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孩子观察兴趣

首先,让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培养观察兴趣。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色彩鲜明和会活动的东西作为观察对象。在引导孩子观察时,力求让孩子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如观察水果时,可以让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尝,从而认识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也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大千世界。成人还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来感染孩子,使他产生喜欢看的愿望。

教孩子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

孩子观察的条理性差,这就需要培养孩子观察的系统性。为此,要引导孩子有目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如:观察大公鸡,可先引导孩子观看鸡头、鸡身、鸡脚,以后再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有什么异同。边看边引导,还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这样孩子的观察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

要积极主动地为孩子提供一些观察条件,可在家里种植一些植物等,带孩子参观商场、动物园、公园,还可以按季节组织孩子郊游,参加一些画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提供观察的机会,选择孩子容易理解的事物,循序渐进地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有效促进孩子的智力增长。

培养孩子观察力的7个方法


第一步: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如果任由宝宝在电视机前一连呆上几个小时,对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觉训练全方位展开

视觉

1、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多看美丽的风景;

2、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1、让宝宝多听些动人的音乐;

2、每天父母和宝宝对话多一些。

触觉

1、给宝宝洗澡时,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宝宝的身体。

2、把宝宝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宝宝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宝宝的观察

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你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比如:你带宝宝到街心花园玩耍,宝宝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小堆土、一群蚂蚁,还有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大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兴奋地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你就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第四步:引导宝宝进行有序观察

当你和宝宝在看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时,宝宝看到鲜艳的图片很开心,但他往往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到第二面看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

第五步: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

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宝宝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模、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宝宝天生就是个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的小天才。

第六步: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

只要父母肯动脑筋,就给宝宝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宝宝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宝宝观察时,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宝宝观察色块时,当他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他会从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能够长时间津津有味地进行观察活动。

但是,父母切记:不要给宝宝“观察的成果”以外的奖励,因为,那样反而会影响宝宝喜欢观察这一爱好的培养。

第七步:让我们一起观察吧

爸爸妈妈如果和宝宝一起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宝宝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是不如爸爸妈妈的,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宝宝观察的兴致,也剥夺了宝宝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宝宝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宝宝,面对观察对象,让宝宝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宝宝聪明可爱,自然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希望。但是你知道吗,聪明宝宝是可以“订做”的,如果你在宝宝的日常饮食、运动和教育上早做规划、多加注意,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轻轻松松,打造一个健康聪明的宝贝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