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午睡前躺在床上看书,儿子在我身边爬来爬去的。突然,他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我认得字呢!”他用小手指了指我所看杂志的封面:“爸爸,这个字念做人,对不对呢?”我一看,儿子居然真的认得“人”字!是多久以前的事了,那时也是心里没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儿子识字才好。识字卡片也买了不少,但不知从何入手教儿子识字。

记得那天我心情特好,见儿子一个人在那边玩,我便随口叫了一下:“儿子,我来教你认字吧!”看儿子一幅蛮有兴趣的样子,于是我指着杂志上的字,挑了几个比较简单的字如“子、口”等念给儿子听,其中就有“人”这个字。也是无心插柳吧,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儿子仍然记得。我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起来了,儿子的妈妈听到叫声也跑了进来,我们的心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于是我们便从儿子的兴趣开始。首先把儿子的名字写在纸上,让儿子认自已的名字。儿子的妈妈还特地把儿子的几个比较要好的玩伴的名字都写在厚纸板上,念给儿子听,叫儿子记得他们的名字是哪个。客人来的时候,我们便告诉他们:“瞧,我们的儿子会认得字呢!”然后拿出那张写有儿子玩伴名字的厚纸板,要儿子念给客人听。儿子便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偌,这是谁,这又是谁……那些名字的字有的很难,天知道才四岁的儿子是如何记下来的。看着客人们诧异的神情,我们也感觉很得意。儿子只是凭对玩伴的兴趣认得他们的名字而已,他可能只会记得字的样子,不懂得笔划以及如何去写,但儿子毕竟还那么小,我们还是非常满足的。

儿子的兴趣也是我们的兴趣。不知从哪儿看到的,我们学着了这么一个方法:在所有儿子认识的日常用品都挂上写有该用品汉语名称的卡片。这下,我们的卧室、起居室等仿佛成了一个个堆放商品的仓库:大到电视、空调、洗衣机……小至什么装盐巴的罐子、酱油瓶子等全部都挂上了卡片。

看电视的时候我们会说:儿子,瞧这两个字是“电视”;开空调的时候我们会指着空调上的卡片,告诉儿子那念“空调”……总之,我们利用日常的许多机会让儿子起到潜移默化的识字作用。

那些卡片远远地望去,就象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蝴蝶在飞,儿子也在一天天地成长。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方法是否有用,但是,参与进去,只要儿子感到乐趣,我们便觉得是最大的安慰了。

zj09.com小编推荐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一、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

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二、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依靠的时候,就会变得自卑、焦虑。

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很容易产生安全感。这样的情况下,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一、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是否能够和人好好相处,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则性错误。这样的人,可能不会有十分惊艳的表现,但是胜在踏实稳定、耐力悠长,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二、母爱如水,温柔宽厚

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

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

老子讲,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

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也很少受到大的挫折。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人生就会相对平和幸福。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

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他们在“亲嘴”呢!


女儿对两性之间的亲昵行为一直懵懵懂懂,直到看了《还珠格格》。

小燕子的荧屏形象看上去憨憨傻傻,实则透着聪明。她爱抱打不平,也爱闯祸,闯了祸每次还都能峰回路转、顺利过关,让平时在幼儿园倍受拘束的女儿看了非常开心。大概每个儿童的心里都喜欢闯祸,却又害怕闯祸,害怕受到大人责骂,所以,虽然不是自己在闯祸,看着小燕子“无恶不作”,也着实让孩子们兴奋。因此,看《还珠格格》的观众年龄已经降低到几岁的儿童,小燕子的形象也在孩子中风靡一时。

我的女儿是小燕子的铁杆FANS,只要看到赵薇的形象,她一定高喊:“小燕子”。那几天为看《还珠格格》,她的睡觉时间推迟了好久,但每天早晨起床时却一点也不迷糊,这大概就是偶像的魅力吧。女儿常对我说:“妈妈,小燕子和谁好,是不是和五阿哥好?”我训斥她:“小小年纪,看什么不好,尽关心这种男女关系。妈妈不知道!”女儿闷闷地不作声,低着头想心事去了。

随着剧情的发展,小燕子和五阿哥的感情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女儿越看越投入,我却在一旁一直担心她“走火入魔”。

有一天晚上,我在隔壁屋子看书,女儿独自在看电视。突然听到女儿一声大叫:“妈妈,快来看呀!”我连忙走过去看,女儿兴奋地说:“妈妈,小燕子和五阿哥亲嘴呢!”她激动地看着屏幕,一会儿害羞地趴在沙发上,捂着头不敢看,一会儿忍不住偷偷斜眼看一下,又连忙用手捂住眼。女儿看亲吻的戏,表情如此丰富,她看得乍喜还羞,我却看她且惊且忧。心中抱怨电视剧这种毫无顾忌的煽情,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感受,就不能含蓄一些吗?非要把儿童也搞得神魂颠倒吗?我着实为女儿担忧。

女儿从此“情窦初开”,只要看到男欢女爱的镜头,她都瞪大眼睛细细观看,我试图换个频道,却抵挡不住她的反抗。虽然看不惯她的这种热情,但心里却担心我的强硬态度会适得其反,让女儿更认为这是什么好看的戏,沉迷其间反而不妙。

往往事物受到的压力越大,反抗力就越强,对待孩子的一些敏感问题,有时候只能采取顺水推舟的方式,稍微改变航向,引开她的注意力就行。如果一味的不让她作,她反而会增强好奇心。因此,我采取了宽容的方式对待这个问题,每当女儿看此类镜头时,我有时会适当加以点评,这是两个人相爱呢,就象爸爸妈妈,喜欢的人才可以这样做,不能随随便便见人就亲。

自从我采取了宽松的态度,女儿对“亲嘴”的兴趣逐渐下降,她也认为喜欢的人这样做是正常的,因此,不是什么怪异的坏行为,也就淡然了。现在,当我和她一起看到电视里的演员木头木脑地亲热,女儿也可以视而不见。看到女儿改变了态度,我也放心了不少。总结这次教女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宽松,不紧绷。”

请勿让孩子赢在起点,输在了终点(秋季幼儿教育指导)


前言:据相关的调查得知,成事的孩子大多数往往并不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而是中等以上的孩子占居多,家长们有没有想过这一调查的结果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吧!

教育领域要打一场“反恐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就有日益高涨的神童热和少年天才热,这种教育有着非常正面的口号,就是要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其实,它对社会是非常大的误导。

我主张在教育领域要打一场“反恐战争”——关于儿童成才问题,消除家长的集体恐慌。因为很多家长等到孩子要上小学时,就惶惶不可终日,每年的四五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小升初的竞争好像比高考的竞争还要激烈,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其实,家长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的目标,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越高,你的压力就越大,你的焦虑就越严重。亲子网

我一直觉得,在教育这个领域,我们很大程度上或者说过多地被商业化的力量所引导,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个最成功的商业忽悠,从而造成了全社会的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失衡,造成了对少年儿童实际的伤害。

中国的很多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他们勤奋好学,可惜很多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当中,逐渐地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的,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拔苗助长等等。所以,这种过强的功利心,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造成了儿童教育领域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八岁横渡琼州海峡,五岁做一万个俯卧撑,三岁能识多少个字,冲击吉尼斯记录。甚至有一个家长为了让他的儿子快速成名,做了一个惊人的策划,让他上街裸奔;还有一个家长有一本畅销书《400个耳光打出一个钢琴才女》,无所不用其极,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提出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

当然大多数家长还没有那么残酷,但让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学电脑,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却是一个整体性现象,令孩子不堪其苦、不堪其累。

“起跑线理论”为何是错的

我们今天的教育的确到了需要反思、需要清理的时候了。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起跑线理论”是错误的?

我们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和西方的儿童教育理念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从古到今非常崇尚神童教育,而西方的教育故事当中都是少年愚钝、大器晚成的故事。爱迪生就上过3个月的小学,爱因斯坦15岁的时候被他的老师认为一事无成失学了,没有拿到初中文凭。他妈妈当时也对他非常失望,生的这个孩子真是一个笨蛋,但爸爸对他怀有信心:“我们的孩子一点都没有问题,只不过他不适合学校机械的教育罢了。”最终,爱因斯坦成才了。

为什么西方国家更强调大器晚成的故事?道理很简单,大器晚成的人要比少年早慧的多得多,或者说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都是普通人、正常人,乃至屡遭挫折、大器晚成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的情况。鲁迅在中小学的学习成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1905年他在日本留学时的成绩单完整地保留着。他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大概是高职高专之类的学校。他的春季升学考试成绩是:解剖593分,组织727分,生理633分,伦理83分,德文60分,化学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655分,基本上是个差生,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其实,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中小学教育都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甚至他们很多人在中小学的时候也没有优秀的学业表现。

这个现象在教育界有一个说法:第十名现象。如果我们离开学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当年班级里的学习尖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不见踪影了,而在各行各业能够崭露头角的、能够有所成就的,当时在学校、在班级有的是中间偏上的,有的是不太受“待见”的,当时学校学习最好的那一批学生,最后往往表现平平,第十名现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亲子教育

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可能是因为学习尖子为了在学校保持优秀,透支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兴趣等。而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中学的考试成绩,而是你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像前面讲的马拉松一样,你在前五圈、前十圈跑得精疲力尽了,很难赢在终点,而在前十圈、前二十圈悠着点慢慢跑,后面还有后劲,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概念其实挺重要的,可是现在大家都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其实小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远远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当然,生活当中确有一类人是少年早慧,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但应该看到,人群当中这类人数量很少,大概只有1%~3%的孩子属于超常儿童、神童、天才,这些人的精力和故事是不可复制的,普通人没有必要去追求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目前的家长过多的让孩子们追求第一,却忽视了人生之中最重要的问题,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因此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过早的感到透支!

口述:孩子在,我们如何激情?


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和丈夫一向重视性爱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新婚燕尔之时自不必说,就是孩子出生以后,我们也根据生活角色和生理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性生活一样浪漫多彩,令那些想尽办法也提不起“性”趣的朋友羡慕不已。

但最近这一年我们陷入了困境:满地跑的儿子是个跟屁虫,只要我们一下班,就一步也离不开我们。更可气的是,他还是个夜猫子,每天都把我们熬得眼睛都睁不开了才肯上床睡觉。这可苦了乐于追求“性”福生活的我们。

有一次,我们实在耐不住,儿子一睡,我们就开始动作。可能过于焦渴,我们声音太响了,儿子迷迷糊糊地叫了一声“妈妈”,正激情高涨的我们惊得伏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装出睡意正浓的声音安抚他。老公调侃地耳语说,他差点被吓得丧失性能力。我们凝视着对方无奈的双眼,良久无语,暗下决心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儿子“周旋”到底!

我们议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小家伙“请”出我们的卧室。首先,我们抓住了他小小年纪却喜爱听奉承话的特点,给他讲了许多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像小红帽、海尔兄弟等,并夸奖他像他们一样勇敢。果不其然,儿子上了我们的圈套,开始喜形于色,翘起了小尾巴。接着我们就问他,真正勇敢的男子汉会不会害怕一个人睡?他支吾半天,最后摇摇头。哈哈,他虽然有些不乐意,但已经落入我们的“圈套”,最终被我们顺利地“扫地出门”了!尽管直到现在,他还是不能与我们完全“划清界线”,几乎每次都到快睡着了才肯回到自己的房里,有时半夜三更还神不知鬼不觉地爬到我们床上来,但毕竟我们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无所顾忌地调情、亲昵了。

儿子睡得很晚,等他睡着了,忙碌了一天,第二天还要继续忙碌的我们几乎已经没有精力做我们喜欢的功课了。无奈,我们决定从儿子那里“夺回”白天的时间。

那天我们回到家,问了一下他一天的情况,并心不在焉地大加赞赏一番之后,便告诉他,爸爸妈妈有重要的事商量,可能要好长时间,让他一个人先玩,不要打扰我们。随后我们把自己锁进卧室,铺好“地铺”,尽情地疯狂了一次,虽然时间不长,但那久旱逢甘雨的感觉着实令我们久久回味不已。

事后,心满意足的我们也没有忘记犒劳儿子,告诉他我们商量的结果就是要给他买一个新玩具,他高兴得又跳又叫。过了许久,憨憨的儿子还一脸憧憬地问我们,下一次什么时候再“商量重要的事”,直听得我们在心里暗笑。后来,每当他提出什么新要求时,我们都抓住机会,躲进卧室“商量”一番。令人兴奋的是,习惯成自然的儿子竟然每次在我们“商量重要的事”的时候表现都很乖,再也没有骚扰过我们。

有一次,我忽然发现,每到晚上6点半左右,儿子便会乖乖地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电视,谁叫都叫不动。原来这小子喜欢看《奥特曼》、《海尔兄弟》等动画片!我一下子有了新主意,装腔作势地说爸爸妈妈要换台,看其他节目。儿子顿时慌了,大声叫嚷说不行,我趁机装出无奈的样子说,那好,你就一个人老老实实地在客厅看吧,我和你爸爸去卧室看。然后慌不迭地拉起老公躲进卧室,把我们的小电视声音放得大大的,开始了我们的浪漫行动。

那一次,我终于无所顾忌地呼喊着享受了一次高潮。但最快乐的还是我老公,因为这是儿子出生后,我第一次没有使劲咬住他的肩膀,抵抗那欲脱口而出的呻吟叫喊。

儿子尚小,决定了我们“斗争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向着我们的既定目标迂回前进,争取属于自己的、更多的“性”福生活!

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裸奔”


不该光着身体在孩子面前走来走去?这个问题,答案恐怕见仁见智。

我们随意请教了四个人:

“噢,不,绝对—绝对不可以。孩子绝不可以看到双亲没穿衣服,至少不能脱得光光。”

“我觉得,父母‘应该’光着身体在屋里走。当然喽,没必要时常这么作……”

“荒谬……只有糟老头子和嬉皮士之流才会光身露体。我是个健全的成年人,宁可服装整齐出现在他们面前,同时也希望他们在我面前能穿上衣服。”

“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呢?重点在于你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以及认定该怎么做。我父母都是很高傲的人,老弟没穿戴整齐也从不走出浴室或卧室。所以我们都晓得无论到哪里,记住——得先敲门。”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专家观点,即决定权在你。假如你认为父母不该在孩子面前光身露体,就穿上衣服吧。如果你觉得在自己家里、在孩子面前,脱光了是很自然的事,也尽管去做。重点在于,自在就好;否则,根本别去伤这个脑筋。尽量顺其自然,其次才考虑该不该做。

顺其自然

孩子看到了你没穿衣服,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孩子天生就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到好奇,他好奇的对象包括父母在内。因此他们看到后,除了能增进对人体的认识外,也能由于看见父母的身体,预知自己日后发育情形。

也就是说,若父母觉得,偶尔让孩子在浴室或卧室中看到自己裸体是件很自然的事,同时这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孩子就确实能经此不矫柔造作的方式得到“人体是美好的”信息。如果你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裸露的习惯,可别为了“或许会对孩子有好处”的想法而勉强自己。

李门·吉摩博士说:“有些父母通过书籍或是因怀有罪恶感,觉得在家里该让身体显露更为“解放”,于是勉强裸露自己。遗憾的是,结果只会让孩子因而觉得,自己若是这么做也将是不自然的。”

裸体本身没有伤害

孩子在无意间瞥见你裸露身体时,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深远。如果他平常很少看到你裸体,无意中撞见时,你愈生气,他们对你当时的反应愈难以忘怀。于是他们将会认定,自己一定做错了事,同时也认为裸露自己是件坏事——如此一来,可能造成他们日后对性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为防止父母有过于强烈的反应,也避免使从未见过双亲裸体的孩子产生困惑,大部分的性教育学家认为:一般家庭在平时最好别太注重服装是否整齐。因为假如孩子常能看到成人的躯体,届时比较不会引起观念上的偏差或过度惊讶。

至于平常就习惯于穿得比较少的家庭,也不必担心所谓的“过于暴露”。如果超出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极限,他们自然会明白地表现出来。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特别在意自己发育中的身体,逐渐把自己隐藏到门后,同时也要求你这么做,当孩子说:“爸,把门关上!”或者是“妈,请你出去!”时,教育学家及精神学家一致主张,父母应该注重这些讯息。

专家建议,在家中,你不妨对性采取“开明”而“自在”的态度——但是得特别记住一点,千万别勉强自己。你自己对裸体的感觉,或许也正是孩子所持有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裸体相向的利与弊

儿童性教育是父母较关注的话题,在孩子的成长中,每个家庭几乎都会遇到有关裸体的问题。例如父亲带男孩去洗澡或游泳,母亲带女孩去洗澡或游泳,这在前些年大城市的公共浴池里很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父亲带几岁的女儿进了男更衣室或相反的情况。同时,孩子们自然地也会见到其他人的裸体。这有何好处和坏处?

孩子们能看到父母的裸体的好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更好地、自然地接受他们自己身体的发育和性特征。小时候的肉体接触则能促使他们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这样他们会具有更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共浴,一直有机会裸体相向的话,他们完全能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影响。

相反,如果过去在家庭中并没有这样的习惯,父母突然裸体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会令孩子感到震惊、不安、羞怯,特别是孩子年龄已经比较大时。让孩子们从小获得有关两性身体结构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些知识对确定他们的心理性别、即性认同很有关系。这样身体的形态和性器官大小的区别就会得到认可,并将向他们提供有关自身或对立性别在成年后会是何种形象的准确的想象。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所以,如果从小习惯于这样做的孩子将是幸运的。等孩子快到青春期发动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注意保持自己的隐私,这时无论是谁的隐私都应该得到尊重,不论大人或孩子都应该如此。

总之,父母能否和孩子裸体相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在儿童早期生活的性别自认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逐渐教给孩子们注意保持隐私,尊重他的隐私。到了这一时期,父母的行为尤其应该注意,不应作出违背上述注意事项的、令大人和孩子都感到尴尬、不自然的举动。

在孩子面前谈话要注意


一些家长不太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谈话内容。其实,大人谈论的许多话题,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尤其对有心思的孩子影响更大。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谈话应有所注意。那么家长应注意什么呢?

以下几点是值得家长考虑的:

1、不讲别人的坏话。孩子无意听到的这些话,有可能对那个人说出;这不但会伤害那个人,还会造成矛盾和不团结。更严重的是孩子会认为家长心地不善良,人前人后两个样,久而久之,孩子会看不起父母。

2、不谈论别人的隐私。隐私是当事人视为大忌的事,家长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别的隐私。

3、不说孩子理解不了的事。比较小的孩子理解不了诸如男女情感、性,以及重大灾难和战争等问题。哪些话能说,说到什么程度,都要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当夫妻的感情和婚姻出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和相互伤害,更不要单独对孩子说对方的坏话,否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

4、不讨论使孩子忧虑且无能为力的事。家庭生活出现了困难,孩子有分担的义务,但如果孩子太小,知道后又无能为力,这只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谈话千万不可无所顾忌,这是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

家长的不适当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通过生活中的言行表现出来,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有些家长担任领导职务,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荣誉钱物从不放过。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不良品质。

2、有些家长经商做生意,有以劣充优、缺斤少两、见利忘义等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领悟其中的“诀窍”,认为规矩守法、老实是赚不了大钱的。

3、不少家庭的收入提高较快,家长的钱包鼓了,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孩子的吃、穿、用上了档次,零花钱也没有了限制。这些家庭的孩子很难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习惯,还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这些家长在无意中对孩子进行的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教育,必然会对孩子树立勤俭节约、劳动致富、助人为乐、忠诚老实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障碍。

愿我们的孩子在健康纯净的氛围中成长。

“幻想”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言言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九点多了,本来该睡觉了,她忽然说要去外面买包子吃。其实,她是不饿的,纯属一时兴起。妈妈说:该睡觉了,吃什么包子呀?言言说:就吃,言言好饿!妈妈说:卖包子的阿姨下班回家了,明天一早我们就去买好不好。言言就哭起来。言言一哭,妈妈也开始烦躁,估计心里怪小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眼看冲突将起,我走过去说:

“言言很想吃包子是吗?”

言言哭着猛点头。

“那我们一起包包子,好不好?”

言言一下高兴起来,大声说:“好!”

于是,我把言言抱上床,和妈妈、言言一起虚拟包包子,用被子和枕巾,揉啊揉,一个一个的包。包完了,言言吃一口,妈妈吃一口,我再吃一口。大家边包边吃,边吃边笑。

大约五六分钟后,言言开始打哈欠。妈妈说,言言该睡觉了。言言说:再吃三个就睡觉。果然,装模做样的“吃”了三个后,心满意足的睡觉去了。

其实,我当时所以这样做,不是自己的灵机一动,而是源于一本书的启发,书中介绍了一种技巧,叫做:“用幻想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书中举例:

大卫:我要一个新望远镜。

爸爸:新望远镜?为什么?你现在这个不是挺好的吗?

大卫:(情绪激动地)那是小孩用的!

爸爸:对你这么大的孩子足够用了。

大卫:不。不够。我要二百倍的望远镜。

爸爸:(看出事态要发展到争吵,我决定换个方式)哦,你真的想要一个二百倍的望远镜。

大卫:对啊!那样我就可以看清陨石坑了。

爸爸:你想看清楚一些,是吗?

大卫:对了!

爸爸:你猜我怎么想?我希望能有足够的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你喜欢天文,我希望能有钱给你买一个四百倍的望远镜。

大卫:六百倍的望远镜。

爸爸:八百倍的望远镜。

大卫:(开始兴奋起来)一千倍的望远镜!

爸爸:一个……一个……

大卫:(激动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给我买一个帕洛马山那种超级望远镜。

我们都笑了,我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前后不同的结果。尽管大卫知道我们说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我很看重他想得到望远镜的渴望心情,他就会觉得很受安慰。

然而,在我最初读到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接受,还有不少的抵触。最大的疑点在于,对于孩子明显的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何不直接了当的拒绝?拒绝不正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表现吗?对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这么回应,算不算“迁就”?

这些疑问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但是,随着时间的延伸,我的想法改变了。一方面亲子生活需要理性,规则自然也要建立;另一方面感性也很重要,重视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也很重要。直接的拒绝、严格的要求是底线,应该是在“非如此不可”的时候才用的,底线之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一味的理性,虽然符合逻辑,却不近人情。

我想言言再哭着要吃包子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期望马上吃到包子,她大概只是一种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接纳。她若真的是饿得要吃或者馋得要吃,恐怕用幻想的方式不能满足她。这时候,如果我们按照纯理性的逻辑拒绝甚至指责孩子,虽然不能说“错”,但是却让孩子感到了冷漠和无趣。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感受到成人的冷漠、无趣、枯燥,孩子就很难再今后人际交往中缺乏包容、情趣和热情。这和缺乏规则一样危险。

想买高倍望远镜的大卫在知晓爸爸没有能力去买一个奢侈的高倍望远镜的同时,也了解了爸爸很想给他买,两者同样重要。没有大晚上的走出去为言言卖包子,却重视和回应了孩子的感受。这并没有破坏规则,又避免了冲突,更让孩子感受到了爱。这就是“幻想的妙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方法和孩子年龄有关系,年龄越小越有效;另一方面,对于生活中非解决不可的实际问题,这个方法就不合时宜了。尽管如此,我依旧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