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是孩子常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喜爱的地方。但是陪着孩子到儿童乐园玩,怎样带最好呢?大致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寸步不离地陪着,规定孩子只能玩这,不能玩那;只能这样玩,不能那样玩,防止孩子出意外。

二、没有必要管孩子玩什么,怎么玩,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玩。

三、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选择玩什么,家长加以启发引导,并提醒孩子注意安全,进行随机教育。

选择哪种带法最好呢?当然是第三种。这样既可令孩子玩得舒心快乐,又可使孩子养成自信、有主见、与别人友好相处、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并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带孩子到儿童乐园玩可参照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当的时间。首先应考虑什么时间有空闲,且天气睛朗,再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要带他(她)到哪个儿童乐园玩,做好应有的准备。

二、多与孩子交谈。在路上和孩子谈谈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怎么好玩,可根据孩子的经验决定谈话的内容、形式。

三、让孩子自己作主,加以启发引导。让孩子选择最喜欢的玩具或游艺项目,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适时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开展竞赛,学习别人好的经验,自己可以创新,玩的花样和别人不同。

四、正确处理纠纷,丰富交往经验。同伴之间为了谁先谁后、互相碰撞等缘故,常会发生争执,家长应冷静处理,问清原由,提出解决纠纷的合理方案,既不能袒护孩子,也不能严厉指责,更不能因此而中断游戏。

五、合理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要求。能回答的问题、能满足的要求家长应尽量及时给予答复,暂时回答不了,满足不了的应向孩子讲明原因,孩子从家长的回答中能学到许多知识、经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开朗、乐观的性格。

zj09.com小编推荐

这样带孩子逛公园,效果比早教班好


现在市场上各种高大上的教育理念,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吧。但我始终有一个观点,最好的早教一定是在家里。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些实践分享,可以让更多的父母了解,如何将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

制定一个主题

去公园前提前制定一个主题,不仅益智,还能让孩子产生期待。我通常会提前一周左右时间确定一个主题,结合当下小D的发展兴趣。我们尝试过的主题分享给大家。

1~2岁-二维到三维扩展

1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已经可以认识不少物体了,动物肯定是很大一个品类。但很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对于动物的认识都是从绘本而来。

因此,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最简单的主题就是“配对游戏”,去寻找他们在绘本里见到过的动物。不要小看了这样的游戏,它要求孩子调用之前的知识记忆,还要去学会配对,并且开始对“二维”和“三维”建立联系,这些都是今后特别重要的学习技能。

18个月+~3岁-抽象概念运用

孩子1岁半以后,可以开始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主题,比如颜色、动物叫声、动物的耳朵形状等。大部分这些主题都是比较抽象的,同样的很多都是从绘本上看到的。

设定这样的主题,就是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同时也是强化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这个验证能力特别重要,孩子的独立思考、批判能力的养成就是要让孩子有“眼见为实”的实践精神。

要让这次公园之行更有意义,我这里分享一个提前预热的小心得。拿颜色主题举例,我在周中就会开始和小D说,“周末我们要去公园,我们去看看可以发现哪些颜色?你觉得青蛙是什么颜色?熊呢?猴子和熊会是一个颜色吗?”

然后,我们就会读一些关于颜色、关于动物的绘本作为预热,那一周我读的时候都会加一句,“嗯,我们周末去了公园记得去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3岁+-科学启蒙

3岁以后的主题选择就会更广了,比如动物的皮毛,“哪些动物有羽毛?哪些动物有皮毛?”;比如动物分类,“哪些动物是哺乳类?哪些是鸟类?哪些又是爬行类?”

当然,这些主题的设定需要父母和孩子开始一定的科普启蒙,而科普绘本的引进从3岁开始是很适宜的,可以边看书边去动物园观察验证,这就是最好的一个学习方式。

美国5岁幼儿园入学考试题目之一,哪些是哺乳动物?哪些是爬行类动物?有啥稀奇,多去几次动物园就知道了,根本不用背,关键就看父母平时是否有心。

过程高于结果,父母多提问

虽然制定了主题,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过程高于结果。因为我知道有一类父母一旦有了主题,就容易变得结果为导向,觉得今天去动物园就是去教颜色,那我就一定要做到。恰恰相反,过程才是关键,过程中父母有技巧的提问最关键。

1~2岁-父母主导式提问

这个阶段基本上都是通过父母主导来让孩子进行观察,因此父母如何把观察过程、自己的思考方式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关键。因为这些语言就会成为孩子今后这样观察、这样思考的方式。

首先,不要着急说,用手指着要孩子看的动物。小月龄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观察,很多时候我们在说鸭子,她可能早就眼睛在看周围的行人了。所以要确保孩子和我们都在看一样的东西,这是教会孩子观察的第一步,也是培养专注力的开始。

之后,可以复述一句她熟悉绘本里的描述来建立联系,比如小D爱看艾瑞卡尔的很多绘本,第一次她看到企鹅时,我就会说一句书里的原话说,“Imapenguin.Icanturnmyhead”,这其实就是在演示给孩子看如何调用已有的知识库。

最后,我才开始描述,“你看,这就是书里的那个企鹅,看看它会转头吗?企鹅是黑白的,它的背是黑色,肚子是白色的。它走路是一摆一摆的”。

18个月~3岁+-互动式提问

一般过了18个月后,很多孩子可以开始沟通了。这时,父母更像是孩子的陪伴者,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互动提问,而不再是一味地由我们主导。

“妈妈,你看,这是一只猫!”

“是啊,这是一只白色的猫咪。你看这只猫咪好大,啊,它在挠痒痒呢!”-我通常不会着急提问,比如问,猫咪是什么颜色的?太过于着急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在考她,而不是真心在和她分享看到的喜悦。

“小D记得《大棕熊》里的猫咪是什么颜色吗?”-提问来引导她和过去知识联系

“紫色的!”

“对哦,那里的猫咪是紫色的,这里这么多猫咪,我们找找有没有紫色的”-提问来引导她观察验证,在寻找的过程中也就可以让孩子去发现其他颜色、猫咪大小等

小D2岁半前,我没告诉她“自然界没有紫色的猫”,而是告诉她,“看来这里没有紫色的猫,但我们回家可以告诉书上的紫色猫咪,小D今天还看到了什么颜色的猫”。这样就留下伏笔,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延伸到家庭,回家的复述本身也是强化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的拓展。

在小D接近3岁的时候,因为经常来看猫咪,我就会问,“为什么我们来了那么多次,都没找到紫色的猫咪呢?我们一起去问问工作人员吧”,我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引导小D如何质疑,同时也在演示,如何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小D对于颜色掌握不牢固,我不想因为额外信息让她更加疑惑。这是一个好的老师需要具备的技能,父母们其实也可以学习一下,就是帮助孩子拆解知识点。“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学习也是一样的”。

提问、考察、分享、反思,这才是我们需要让孩子具备的核心能力,而不仅仅是答案

3岁+—孩子主导式提问

3岁后的孩子语言表达丰富了,他们就是一部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因此,在公园里完全可以让孩子进行主导。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父母不需要每次都能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如何自己找到答案,这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学习”。学习不是背诵,而是学会思考和调研。

对于我们知道的问题,可以简要地告诉孩子答案,但记得和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样做,我们不仅鼓励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总是唯一或者一成不变的。

对于我们不知道的问题,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我们可以在公园里去找答案,比如我上文提到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公园里的一些知识讲解牌。如果还是没有找到答案,那回家后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去找相关的书籍,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寻求互联网。

你看,这样的延伸,逛动物园不仅仅是逛动物园本身了,这就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调研小项目”,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问出好问题,同时更关键的是学会如何去找答案。

怎帮孩子纠正低级错误?


小明的作业准确率一直不是很高,他的考试的成绩也很少有满分的记录。是不是小明的智力有问题呢?老师和家长认为不是,他们一致公认小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事实上,平时,对于老师布置的哪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或参考资料上的一些难题,他基本上都能够做出来。导致小明的作业准确率和考试成绩与他的实际水平不相吻合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对此,老师和家长都说他是粗心,并一再要他在做题时细心。但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小明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的"低级错误"还是屡见不鲜。

在小学生中,类似于小明的这种现象应该说是相当普遍的。家长朋友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解释基本上与小明的老师和家长意见是一致的,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基本也与小明的老师和家长一样,要孩子在做题时细心一些。当然,实际的教育效果同样不很理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因此,家长朋友非常希望能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出现"低级错误"。

对于家长朋友来讲,要想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低级错误",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的心理原因;二是根据这种心理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应该说,粗心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的原因。但是,仅仅用"粗心"来概括未免过于含糊。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含糊的解释,家长朋友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对孩子作"做作业或考试时细心一些"的原则性要求。而对于那些经常粗心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具体的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虽然知道自己要细心,但不知究竟如何能够做到细心。当然,他们的"粗心毛病"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孩子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的心理原因是分心。所谓分心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对于口算或解题的中间步骤的"7-2"之类的计算结果,是依靠短时记忆来记忆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小,保持的时间短。一般来讲,短时记忆的内容只能在大脑中保持30秒左右的时间,当有新的记忆内容时,原先的记忆内容便被清除。当然,作为口算或解题的中间步骤的计算结果,30秒的时间已经足以满足口述或书写的需要。但如果孩子在作业或考试的过程中解具体的一道时,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在这道题目上,而是想着另外一道题或其它的事情,那么另外考虑的内容就进入的短时记忆,并将原有的记忆内容冲掉。这样,中间步骤的计算结果使忘记了,结果就产生了实际的计算结果与书写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的真正原因。因此,要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关键是还是要在集中注意力方面做文章。

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如7-2=4之类的"低级错误",那就应该在两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家长朋友在设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家庭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如果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电视机、音响和来访的客人的干扰,那么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因此,要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家长朋友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安静的学习环境是这种条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保证孩子有安静的学习环境的前提下,您可以按照下列顺序对孩子进行辅导或训练:

1、帮助孩子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活动是很多的。他们要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长的安排学习其它的一些东西。对于这些活动,家长要和孩子一些,根据活动的特点,制订出一份切实可行,并且孩子也认可的学习计划。有了这份计划后,可使孩子能够进行有序地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做这件事时,不想其它的事情。

2、让孩子养成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有了学习计划之后,家长朋友要设法训练孩子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让孩子在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外的事情。千万不能让学习计划形同虚设。孩子能够严格地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当时要做的事情上去。

3、要求孩子自己对作业进行复查

孩子完成作业以后,家长应该让他们自己进行复查。家长代他们进行复查的做法对孩子的发展并不有利。孩子自己复查发现错误,就会真正体验出出错的原因。而家长代为复查,孩子虽然也能知道出错的地方和出错的原因,但容易产生复查的依赖性,自己缺乏主动反省的意识。这在考试过程中就要"吃亏"。

4、结合家庭生活对孩子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孩子的"低级错误"虽然出现在学习上,但家庭生活对此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在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多讲话;游戏的时候,不要一会儿玩这,一会儿玩那;看电视的时候,频道乱开。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去对姥姥说声对不起。”女儿在哭喊中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不用多久,女儿就会平息了的,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是个识时务的孩子,因为家里就她和姥姥,她不会把事情弄得很僵的。以前我批评她,或者她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在发泄完后来求和示好的。隔了几分钟,我打电话回去,是我妈接的,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妈小声地说,“盛了碗鸡汤给她喝,她非要看碗底的图画,将一碗汤全洒在地上。批评她两句,她就不高兴了。就说不要我在这里了,自己跑来打电话给你。我刚把地擦干净。”“现在怎么样?”“她自己一个人在认真地吃饭,刚才我在擦地,她过来说,姥姥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想喝汤,大口大口地吃饭,你不要走啊。”

我妈不轻易批评我女儿的,以前有什么事,我妈总是护着我女儿,弄得我常向她提意见,希望她不那么由着小孩子,但我妈说,“我不会说她的,说多了她记恨我。”其实不单是我妈,很多的老人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女儿姥爷就是一个例子,我女儿“犯错”时他常批评她,于是他位居女儿的“最喜欢的人的最尾巴名”。

这次看来不批评是不行的了。一直被姥姥宠着,这次突然听到姥姥批评她,女儿便受不了。

老人带孩子,常是宠爱多过批评,有时候小朋友提出要吃要买一些东西,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便向老人提出,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便知道规矩在父母这里严,在老人那里宽,甚至孩子做错了事,在老人看来,都是“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小还不懂可以慢慢改。

记得我小时候,打烂了一个碗,妈妈说“没关系的”,小小的我居然又去拿一个碗直接摔在地上,然后说“没关系的”。这个事,是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虽然是我自己的事,但听后我觉得意味着没规矩,没原则。虽然有些事小孩子不是故意做错的,但结果是错了,或者说结果会带来危险,那就得告诉孩子要小心,尽量不要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为什么说人生头三年是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年妈妈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接受来自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信息,毕竟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旦形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指出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共识。老人也不例外。 

隔代带孩子的习惯培养


情节描述:

第一天上学,他刚踏进活动室时,被我们活动室的美丽环境所吸引,他觉得幼儿园很新鲜,也很好玩,幼儿园的新鲜感充满他身体的每个细胞。他开心,快乐。我感到很欣慰,心里嘀咕着,哎,到底是外地人,家里肯定是放养惯了,用我们平湖话说就是“这个孩子利郎来”。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吃好午饭吃水果了,孩子们一个个都等着我发葡萄,想不到他不声不响跑过来,小手就往我的水果篮伸,一手抓了一把葡萄。我急忙问:“你干嘛。”他一脸带笑的看着我,不说话。于是我就开始说教开始了,我说:“吃水果,应等老师分过来,而不是自己先拿来吃了,这样很不礼貌,知道吗?”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脸上是一脸的傻笑。

开始吃葡萄了,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他,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吓一跳,那有这样吃的孩子。只见他往嘴巴里塞葡萄,边吃边往地上吐葡萄皮和葡萄籽,一点卫生习惯都没有。我阻止他都来不及,地上已经是一地的葡萄水和葡萄皮,还有他的手臂都在滴葡萄汁,真是狼籍一片。

到了放学,我就与他的家长交流他们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这种表现,家长说在家里知道垃圾网垃圾桶里丢的,怎么会在幼儿园这样呢,我听了就说有可能还不习惯吧。

评价分析:

外地的孩子都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会在老师分发水果时,自己已走过了自己取了,他想老师是分给我们吃的,我也应给有。出现这个现象,我自己也有责任,对于一个新生,我应该在分水果之前就应先提示一下,让他有这个意识,小朋友一起吃东西,应要等老师分过来,如果都过来自己拿,人太多了,这个篮子会抢坏掉的。

外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在老家都是由老人领着,大家都知道,隔代带孩子,老人怕孩子有什么事,对宝贝的父母交代不过去,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就这样,长久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所思所悟:

其实我们知道,习惯伴着孩子的成长,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也会伴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中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到了现在的新世纪第二代独生子女已诞生了,两家并为一家,从几年前的一家四口人围着“小皇帝”,变成六口人围着家里的宝贝转了。有的家里还出现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争着要带领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藏在口袋里怕疼了的小宝贝。两家老人为了攀比谁带孩子带得好,就在对孩子的吃上,穿着上比,还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就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穿衣服,吃饭等自理上都一手包办,孩子那还有什么卫生习惯要培养??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错,没有给孩子机会去做,孩子生下来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白纸上需要我们家长去勾画那幅美丽的画,做家长的我们要引以为鉴。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但孩子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家长争取去引导,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做,但孩子做错或做的慢就要去批评孩子,这样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出现不敢去做,变成胆小的现象。家长我们既要放手让孩子做,又要正面去引导孩子去做,好习惯就是这样培养的。

生活式早教让家成为宝宝乐园


今年28岁的何菲是北京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对于新生事物一向很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十分在意。她的女儿刚满一岁,已经参加过好几种早教培训班。然而春节过后,何菲突然对给孩子报早教班失去了兴趣,她对记者说:“去早教班上课已经不是唯一的早教方式了,已经开始流行‘生活式早教’了。”

何谓“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这个早教理论并不新鲜,但确非常适合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因此有望在今后几年内得到迅速普及。生活式早教的前提是父母的用心参与,用心指导。生活式早教的关键是选择一套适合的早教产品。

早教要“润物细无声”

生活式早教在国内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知识型白领女性的认同,记者为此走访了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该社新进推出的布奇系列早教产品可以说是目前该领域的领导者。过程中,记者发现早教产品的研发背景以及理念至关重要。

布奇产品研发主管吴老师的女儿,6个多月会叫妈妈,14个月时能流畅地说6-8个字的句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家里某样东西的位置动过她能很快发现;社交能力一流,出去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玩东西肯轮流、愿分享;生活习惯很好,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去,手脏了要求洗干净,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晚上睡觉前主动刷牙洗脸……

上述情节,可以说并不是早教机构能够轻易实现的培训效果。这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早教结晶。

由于是该领域的专家,吴老师特别注重从五个方向: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带领宝宝认知事物。有了全面的育儿方向,接下来就是亲身充分与女儿互动:和女儿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同时,要用心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育儿方法,比如在给女儿做分豆子游戏时,训练她的精细动作;在听儿歌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时,锻炼她的语言和乐感;在收拾玩具时培养她的自理习惯。

吴老师还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布奇系列早教产品是以生活元素为模板,全面的指导家长参与到早教育儿当中,由此家长完全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宝宝得到最好的早教体验。

发现身边的“生活元素”

用心是早教成功的关键,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布奇乐乐园》早教产品恰恰就是按照婴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划分,每月更新一期。

在布奇系列产品中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家长应该循序渐进的体验与宝宝一同成长的乐趣,教宝宝基础知识,给宝宝读故事,陪宝宝做游戏,一起看看配套动画片。这些,可以说是一扇打开早教的门,细心的家长要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借机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宝宝乐园: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这样孩子在布奇系列读本、绘本、游戏书以及视频中看到、发现到的一切就和现实生活完美的融为一体。孩子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认知水平。

现在行动,你才是宝宝的启蒙老师

“工作带孩子,都快忙死了,那还有心情早教?”谈起“生活式早教”,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负责人范老师表示,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早教尤为重要,仅依靠早教班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范老师介绍,从宝宝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来看,家庭式和中心式是两种主要形式。目前大多数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多是中心式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早期教育更要重视。目前,适合中国家庭的早教方式是选择一套适合的早教产品,在自己的家里展开生活式早教。

生活式早教已经悄然流行,《布奇乐乐园》早教产品是中国家庭采用生活式早教的必备工具,覆盖全面的教育内容可以让宝宝均衡吸收早教营养,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让宝宝“一见倾心”,多彩的互动环节可以让家长与宝宝乐在其中。《布奇乐乐园》充分调动家里的每一个生活元素,把家变成“宝宝乐园”,让宝宝在发现与探索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带孩子不应犯的错误


教育孩子,父母们即不可过于的姑息娇惯,也不可过于的严厉,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带孩子不应犯的几点错误吧,我们做为父母会学会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心声是一个头生子,他的父母异常的疼爱他。他要这样就这样,他要那样就那样,他要打人,别人只好给他打,他要骂人,别人只好给他骂。一日他看见邻儿有一个小洋号就去抢了来。邻儿哭了跑来告诉他母亲,而他的母亲并不说他不好,反埋怨邻儿说:“借我们玩玩有什么要紧,你的气量为何这样小呢?”骂得那个邻儿莫名其妙。又有一日,在深夜的时候,他醒来要月饼吃,但家里没有月饼,他就乱吵乱闹,弄得一家不能安睡。

从此日积月累,心声就变成了一个很倔强很刚愎的小孩子。

小孩子哪里可以随便抢夺别人的东西呢,而心声的母亲不责罚心声反骂别人,这无非长心声之傲慢而已。早教网

又在深夜的时候,小孩子不应吃东西的,而心声的母亲不去责罚他,反而任其吵闹使人不得安眠,这也无非长其恶性而已。

这种“姑息养奸”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

知非家里的规矩是很严的,差不多事事要秉承他父母的意旨。他要去玩玩水,他母亲说:“衣服要弄湿的。”他要出去同邻家小朋友玩玩,他母亲说:“你要同他们造孽的。”吃饭的时候,他要讲讲话,发表发表意思,他父亲就禁止他说:“小孩子吃饭,不准饶舌。”他要在家游戏游戏,他父亲说:“不要顽皮。”他的父母待他好像待成人一样,所以他慢慢儿以他父母的意志为意志,以他父母的性情为性情,这样一个活泼的小孩子竟变成了一个萎靡不振、具体而微的小成人。

我们旧式家庭往往把小孩子当作“小成人”看待。既叫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穿起长衫马褂来以限制他的动作,又叫小孩子一举一动要模仿成人的样子。无怪国中多“少年老成”的小孩子了。

总括起来,心声的父母待心声太姑息,知非的父母待知非太严厉,两者都失其平,不得谓之良教育。早期教育

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将来是否优秀最主要的还要看父母们的教育是否合格,但愿看了以上的文章此类的家长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