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类似的讨论,让我费解的是,我真不明白这些专家是什么样的专家,怎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含义是这么的狭窄和偏激呢?不是左就是右。难怪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们自己就没想明白还指导大众。

Curious George的回复:

所谓父母和孩子以朋友相处,也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对孩子的想法比较尊重而已,真正完全和孩子是朋友在现实社会里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孩子1岁时难道和他一起抢奶瓶,10岁时和他一起数压岁钱,总是存在抚养和被抚养,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的,只有到了孩子独立了才可能有完全是朋友的关系,那又何尝不可,因为年轻一代的想法应该有强于老一代的地方,否着社会岂不倒退了。和孩子做朋友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只会使父母更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容易亲近,也更容易即使教育孩子,西方社会的老人也不见得都很孤独,我去美国时就看见不是假日老夫妇单独带着孩子玩,我的朋友嫁在欧洲,住在公婆的房子里,她上班时婆婆看孩子,不也和国内差不多嘛!

wsam13的回复:

这两天正好在看论语,有一点感触。

孔子是提倡“父慈子孝”,可是传到现在就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愚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想这就是中国传统对父母和朋友的定义吧。

还有,对父母的孝并不全部体现在每月贴补多少家用,而在于对父母的态度上。如果对父母态度冷淡,或者是仗着自己给的钱而对父母大声呼喝、心安理得地回家吃现成饭,那并算不得孝。

我觉得,现代中国的父母太会“服侍”孩子了,太会把所有的事都揽在自己身上了,自己都觉得要孩子孝顺是一种奢望。自己都没信心,孩子又怎么会孝顺呢?

多一点朋友相处的心态,也许能有一点改善吧。不过,虐待遗弃老人是父母没教好,关“朋友相处”何事?即便是朋友,也没有教人家做坏事的,除非是损友。

还有,养儿防老的确是很功利的说法,但是,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报他们呢?象我们这些妈妈,为了孩子的吃喝拉撒操心,为了哪一套英语教材更好些操心,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丝毫不晓得体谅我们,那这个孩子的教育算不算成功呢?

蛮蛮的回复:

为什么总要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我们只是想让他健康快乐!朋友之间也是同样需要尊重和关心的,我认为只是看你怎样来处理这朋友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在他困难时,给他帮助,我们也从中得到快乐,这些都是相互的。

happyspirit的回复:

所谓朋友关系如同两条平行线,即使偶尔交叉或并行,但总是隔着一定安全距离的。朋友之间关于亲情和道德的约束远比不上和家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朋友之间根本就谈不上孝道和尽可能多的宽容和忍让,因为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而朋友关系则是任性的分分合合。

美国人的小孩可以直呼父母大名,他们父母也对此毫不介意。可他们很少有大家族在一起生活,父母的晚景也是孤独凄凉。朋友般的儿女按朋友规则游戏:既然是朋友,何来养老一说?

所以,还是秉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来教育儿女吧,把西方优秀的观点引入借鉴,但不要全抄。经过长时间历史验证的东西是可靠的。

父母孩子以朋友相处之弊(下)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上)


一位“五一”节期间携子南下探亲的朋友回京后告诉我,婆家城市里学龄前的小孩子们,节日期间根本没有放假,都在各种培训班里上课。朋友大姑子的女儿因为要陪她们玩儿,放弃了语文班的学习,老师竟然打电话来斥责,说落下的课不给补。这个可怜的五岁的小姑娘,每天陪表弟玩儿完回家,不能休息,而是要夹着课本到一间小屋子里做作业。据朋友观察,这个孩子已经表现出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看到北京来的表弟不必象他那样小小年纪就头悬梁、锥刺骨,感到十分愤怒,于是对表弟大打出手,乱扔表弟的东西。

一些妈妈给我写email,问我,北京那么多早教机构,我选择了哪些送Sam去上?我平时在家里,都教Sam什么?

我说,北京那么多的早教机构,我一家也不知道。Sam什么学都不上,什么班都不去。我平时在家里,几乎什么都不教Sam。

Sam现在2岁3个月,仅仅能把1到10数完,有时说些“12、14”之类的;曾经自己琢磨出来“1加1等于2”;因为经常看Elmo’sABC那本书,认得几个字母;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原来阿姨教过他,曾经会背“锄禾日当午”,后来疏于练习,现在是背不下来了;能分辨一些基本颜色,有时弄不清白和黄;他对讲故事没有任何兴趣,所以至今没有完整地听过任何故事,也不怎么爱看书。

Sam酷爱玩儿小汽车,迷恋Elmo和Barney,每天必看这两个角色的DVD。他喜欢音乐,爱唱歌爱跳舞。每个星期去一次京城大厦的BabyGym,有一个老师带着跳跳舞。我带他去那里,主要不是要他学跳舞,而是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儿,去参加集体。

请不要误会,Sam其实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他经常有一些表现让我很吃惊,甚至觉得他是一个“神童”。但是我仍然不去教给他太多的知识,因为我认为,对他的健康成长来说,那些东西在他这个年龄,并不重要。

我心目中的早教,有这样一个原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就是说,与其给他几条鱼,不如把打渔的本领交给他。

几条鱼只能解决暂时的饥饿,有了打渔的本领,就会一生不愁吃穿。

因此,与其急功近利地给Sam脑袋里填塞一些知识和技巧(鱼)—看书识字说外语演奏乐器等等,不如利用他人生最重要的头几年,在我们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影响下,授予他自信心和安全感,培养他的爱心和合作精神,树立他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鼓励他独立思考,教会他保护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给他充分自由发挥、自然成长的空间。

那些知识性技巧性的东西,今后他上了学,自然会学到,现在费劲地教他,不仅会引起他的反抗,而且即使勉强学会了,也会很快忘掉,这是幼儿永久性遗忘的特点。更何况,学了太多的知识,反而会约束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对Sam的关注,更多在于他对“渔”的掌握,目前看来比较令人欣慰:

Sam是一个爱心充沛的孩子—

看到别的孩子受伤哭泣,他会上前关心安慰人家;他吃东西的时候,会叫着爸爸妈妈阿姨一起吃,提醒我们喝水;上星期在京城大厦,阿姨给他倒了一杯牛奶,放到我们坐的桌子上,他把阿姨拉回饮料桌子,叫阿姨“倒咖啡!”阿姨给自己倒了一杯咖啡,Sam才回到我们桌子上,开始喝他的牛奶。

Sam大方慷慨、乐于分享—

经常会碰到一些一两岁大的孩子,十分保护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别的小朋友碰,有些家长会批评他们“太小气”,甚至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其实这是与他们年龄相符的表现(age-appropriatebehavior),孩子一般要到三岁以后才懂得分享。

Sam也有不愿意分享自己玩具的时候,我们不训斥他,也不勉强他。从一开始,我们就教他如果想要别人的玩具,必须把自己的一个玩具拿给别人交换。Sam对这一点学的很到家,有时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表示不必交换了,你就拿我的玩儿吧,Sam依然坚持将自己的玩具放到别人那里,表示公平合理。

Sam吃东西的时候,也乐于和别人分享,经常主动把手里的吃的送给爸爸妈妈阿姨以及其他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去一家饭馆吃饭,Sam看见老板儿子在吃泰式炸虾片,觊觎良久,闹着要吃,老板就送给我们一盘。服务员小姐逗Sam能不能给她一片,Sam点点头。我拿起盘子里最大的一片,问他可不可以把最大的一片送给小姐,他又点点头(嘴里塞满了,不能说话)。小姐说,你真大方,我不要,你吃吧。我对她说,你必须吃下去这一片,不然这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小姐说她正上班,不能吃东西,我说那你就拿走。平时只要Sam表示我们可以分享他的东西时,我们都真的拿去,而不是假装要,再还给他。(转下文)

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下)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作孩子的好朋友

幼儿需要朋友,才能发展健全的人格,他不仅需要年龄相同的朋友,也需要能够提供他正面影响的朋友,帮助他迈向成熟。

照理说,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密的大朋友,但由于当今的社会型态,父母亲大都拥有自己的职业,亲子相处的时间过于短少,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父母成为最不了解孩子的人。

由于相处时间短少,有些父母会产生亏欠心理,任由孩子予取予求,即使留意到孩子有不良的习惯,也不加以纠正,使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导致日后问题的产生;相反的,有些父母难得接触孩子,所以一有机会,就忙于行使父母的职权,但由于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反而引起孩子的反弹,造成亲子关系间的紧张。

许多关于教人如何做父母的心理学丛书,几乎本本都提到亲子之间该如何沟通,虽然这可帮助为人父母者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但在施行上,好象总无法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

其实亲子之间的沟通不应被视为一种理论的实践,也不仅限于言语上的表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的,除了文字的传递之外,它包含的方式很多,包括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等等,在此强调:良好的沟通是以上各种方式的综合灵活运用,光靠言语是有限的。

总之,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多交谈,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的意义。

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总有一天会向父母或老师谈起自己过去的遭遇、感受和畏惧心理。而父母或老师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知道他们开口有多难,又是鼓起多大勇气、犹豫了多久才把真相谈出来的。

首先,你不要恐慌或作出过度反应!如果成年人表现出特别震惊、鄙视或其他消极反应时,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利的,这将给孩子的心灵带来进一步创伤。若大人一听就暴跳如雷,马上斥责甚至打骂他们:“我早就告诉过你……”那就如雪上加霜,也使大人丧失了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会使孩子的话半截打住,拒绝提供更多信息。

成年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肯定会要求千万不能把这件事再告诉别人,这时应向孩子解释清楚保密是肯定的,保证不与不相干的人讨论此事,但有时有必要报告给从事儿童和青少年保护的有关部门或人士,以寻求他们的帮助。

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孩子的谈话在安全、隐秘的地方进行。

1、支持孩子把事情经过讲出来——向孩子明确表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会永远爱你的”,鼓励他们尽早如实向大人讲清事情经过,大人会帮助他们今后不再受到伤害。应该记住的是,性骚扰者肯定会在作案时恐吓孩子:“如果对别人讲,我会杀了你。”而孩子也害怕大人会因此而惩罚他们,或从此失去关怀。

2、要从身心两方面表达对孩子的爱——搂住孩子,说话时别一张嘴就是“你为什么早不告诉我们”或“你为什么会让这种丢人的事发生”,相反,应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如“我很骄傲你能告诉我们这件事”,或“我很高兴事情并不太糟”,或“我知道你还小,这不怪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无能为力的”。

3、向孩子解释他们没有错——大多数孩子会有深深的内疚或自责,如果自己更精明或更强壮一些,那么就不会受到诱惑或哄骗,所以要明确告诉他们,你是没有任何过失或责任的。

4、要记住孩子几乎不会在性虐待问题上撒谎——要让孩子感觉到大人是相信他们所讲的一切的。

5、保持与孩子继续交流——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今后仍然会同情、关爱、理解和支持他们,这样孩子们就敢进一步说出具体过程和感受。

6、如果怀疑孩子存在身体方面的损伤,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父母光是自己猜测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及时就医,请专业人士做出正确的、独立的判断。

宝贝上幼儿园如何更好的与同伴相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人相处的能力,成为生存的一项重要本领,它也是决定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因与人相处不来而感到孤独,或因工作关系过于紧张而束缚自身才智的发挥,有些人甚至选择了死亡。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

A 受欢迎儿童:性格开朗,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会玩,“点子”多,会解决纠纷;

B 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

C 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能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

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

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再向老师询问一下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的情况,或与孩子交谈,看看孩子大体属于哪一种交往类型,在交往中有什么障碍。

“对症下药”

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师也喜欢,可小朋友们却不太愿意跟他玩,那么,他与其他小朋友们交往起来可能有些傲气、霸道。你该教育他:尊重他人,团结同学。

如果你的孩子爱打人,属于攻击型的,你该怎么办?攻击型的孩子有时是以攻击的形式引起老师、同伴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生性地动,但由于某种原因 又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关注,因而只好动“武了”。家长应给他多一些关注、温暖,表扬他的长处,鼓励他扬长避短,教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指出不正确的交往方 式,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如果孩子常常被别人忽略怎么办?给孩子创造机会,表现自己,恢复自信。

以“懒”之名培养孩子


“每天只有到晚上10点之后才能喘口气”、“陪小孩、家庭采购、洗洗涮涮,周末过得比平时还辛苦”、“儿子不乖起来,真拿他完全没办法”……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养育小孩,夹心族们整日奔波疲惫却仍感力不从心。与其这样,倒不如给自己喘口气,放个小假,偷个小懒。

懒妈妈出招一:忍住,不管他

功效:培养孩子自娱自乐精神

当宝宝会爬会走了,tina就很少抱她,在一旁乐得轻松,顺便咿咿呀呀地对上两句“婴语”。哪怕偶尔摔跤,也都是宝宝自己爬起来,就算在懒妈妈的脚下摔倒也都尽量不扶。“后来自己跟一些妈妈交流得多了,我才发现,宝宝在独立性、自娱自乐这方面似乎真的好一些。”

一个勤快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懒,而一个懒惰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说不定很勤劳。tina说,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个例子。“从小妈妈包办一切,我也不可免俗地沾染上了独生子女懒惰自私任性的坏毛病。”tina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当初懒妈的原因是,自己真的想偷懒。“宝宝5个多月的一天晚上,我睡得稀里哗啦,突然宝宝哭醒了要喝奶,我跟老公都不愿意起床,于是我们最后石头剪刀布,谁输了谁去。我输了,于是我就‘怨恨’地想,一定要培养一个小长工。”

这个懒爸懒妈为了自己的偷懒大计,自然要把小人热爱劳动的习惯从baby抓起。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现在她特别有耐心,一个人能认真地翻完一本书,而且自己看完后,会主动讲给我听。这对她自己思维以及语言的发展都有利。”

懒妈妈出招二:找爸爸

功效:加强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信心

钱报童玩会亲子群里也有几位懒妈妈。“懒妈”球球妈告诉记者,自己懒惰的表现就是“找爸爸”。球球妈说,尤其到了周末,家里有个约定成俗的不成文规定,爸爸陪玩。

球球妈说,就拿上周末来说,妈妈在家休息,爸爸负责带宝宝小区半日游。“爸爸陪他玩健身器、跷跷板,爸爸还教他练习赛跑,帮他拍掉裤子上的灰尘。说实话,我一直在楼上阳台上偷偷张望。”球球妈说,爸爸允许球球爬高爬低,随便玩,明显发现宝宝从开始的怯生生尝试,到后来的开怀大笑,胆子变大了。

“看到球球灰头土脸,一屁股坐地上时,其实心里有点心疼,但是转念一想,这绝对有利于培养宝宝的自信心。”球球妈妈说,发展到现在,有时自己要去抱宝宝,他会说不用。“虽然心里有点小失落,不过要是老被我和奶奶捧手里,以后怎么能成为一个小小男子汉啊。”

有人说,懒妈才是最爱宝宝的那个人

这年头该有个新口号了:懒惰有理。懒妈懒得有理,正因为懒妈的懒才给了宝宝充分的锻炼机会。——仔仔妈

懒吗?我看一点不懒啊,妈妈这么尽心,懒妈妈才是最爱宝宝的那个人。——肉肉妈

妈妈是别有用心喽!也许这样的懒会给小朋友一些空间呢。——小青

懒妈妈其实是有心妈妈的代名词。——师师

插班到底对孩子是利还是弊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已经成功插班入园的妈妈们更是赞成插班做法,他们认为自己当初为宝宝选择插班是正确的,因为宝宝在入园后适应良好,而且更可以根据宝宝实际状况较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底气更足;“不希望插班”派的爸妈则认为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入园,起点相同,才更有利于宝宝自信心建立。另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爸妈不知道哪种更合适,对于让不让宝宝插班举棋不定。

可见,插班不插班已经变成未入园的爸妈选择宝宝入园时机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从爸妈、幼儿园老师、园长等三个面向,为爸妈们详细解析他们对插班的态度,希望解答您的疑惑、能帮你坚定立场。

反方观点:世上无完事,对于插班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呢,且来看看他们的担心。

上海市小番茄妈妈:宝宝容易被孤立

小番茄是九月入园的,当时年纪并没有达到幼儿园招生要求的两周岁半。我也考虑过是否等满两周岁半时插班,细想之后打消了念头。我觉得,插班的宝宝容易被孤立。大家同时入园,互不相识,起点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就会自动分出亲疏,后加入的宝宝要想融入这些基本稳固的小团体就比较困难。如果宝宝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造成许多其他心理方面的隐患哦。

关于入园初的哭闹,宝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哭上几天。小番茄回来时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大家都哭的。”我想,如果是插班,唯有他一个人哭,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与所有的新生宝宝一起入园,当爸妈的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宝宝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插班就不能比较了,爸妈会搞不清楚是幼儿园老师的问题还是宝宝自己的问题。

常州市戚墅堰区中心幼儿园教师陈玉丹:难控制教学进度

很多爸妈可能不了解,幼教也有大纲,也讲究进度,插班宝宝的起步与正常入学的宝宝不一样,老师上课有难度。或许爸妈认为,给托班的宝宝上课没什么具体意义,3岁前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园自然不会忽视。爸妈择园时都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作一个重要指标,老师们自然是要把理念落到实处呀。

总有宝宝插班,老师势必要分心去照顾尚在适应期的插班生。一来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二来也对非插班的宝宝不公平。

从小就搞特殊化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每个爸妈都希望老师能特别照顾自己的宝宝,如果老师对每个宝宝都特别照顾就等于都不特别。一个有爱心的幼儿教师会全心全意地爱她的每个学生,与插不插班没有关系。

上海上南三村幼儿园园长谢艳华:不便于管理

我们幼儿园不提倡插班,原则上也不接受插班生,理由很简单――不便于管理。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新生入园,会增加行政管理上的难度,也会给带班老师增加工作量。

宝宝入园都有个适应过程,哭闹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抗行为。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长,通常十来天老师们就能安抚他们,重新建立他们的安全感。宝宝们不再哭,以后的日子就可以一切正常。每学期的最初几周是非常辛苦,这也是周期性的,幼儿园已经将这完全纳入计划了。我们已经为了让宝宝少哭乃至不哭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其间的成效相信爸妈们会看到。

正方观点:支持让宝宝插班入园理由多多,让我们逐条来看吧!

上海市之隽妈妈::更利于宝宝适应

女儿入托是插班,转到幼儿园是正常入园,两种方式比较下来,我觉得还是插班比较好。宝宝入托的时候几乎没有哭过,老师比较照顾新生,很快就适应了。在托儿所的那段时光,之隽过得很快乐,有自己的朋友,同老师关系也融洽。

我将成功入园归功于宝宝的适应能力较强,于是,九月开学时,我就自作主张地把宝宝转到家附近的幼儿园里。没想到,这个适应期竟然拖了一个多月。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之隽在托儿所里已经熟识的朋友都不见了;大部分原因是被那个集体痛哭的恐怖场面吓坏了,直嚷着要回原先的托儿所去。

入托时,老师登门家访了一次,详细地询问宝宝生活习惯、叫便叫尿的情况等等。入园时,幼儿园也曾提到开学前会安排家访,却没办法落实。幼儿园给出的理由是新生太多,挨家挨户地走访来不及了,开学后再议。说实话,作为妈妈,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

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入园我会让女儿再插一次班。

上海市吴园长:为爸妈解决实际困难

我认为插班的兴起主要是市场需求。现在的爸妈工作都很忙,也比较注重早期教育,唯恐宝宝给老人带着会太娇惯,希望能早点送入幼儿园。一般幼儿园都有招收年龄下限,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园方已经将原先的三周岁下调到了现在的两周岁半,甚至两周岁。很多心急的爸妈到了年龄就想让宝宝入园,不愿意等到招生的时日。

另外,爸妈工作上的调动、家里保姆变动等原因,造成宝宝突然没人带,也需要幼儿园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上海市陈老师:利于分隔哭闹的宝宝

每年新生入园的最初一周,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不论你带多大的宝宝,面对的就是一片哭的海洋。事前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还是会有宝宝因为分离焦虑而大哭。看着一个个小人儿哭得那么凄惨,我们也挺心疼的,几天下来小脸上都被眼泪鼻涕弄皴啦。

如果是年纪最小的托班,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有些表词达意都成问题,老师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需要时间,经常一个没留神就尿湿裤子了。生活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带班老师也非常辛苦,依然可能顾了这个忽略了那个。毕竟幼儿园是集体生活,三四个老师要照管20多个宝宝,哪比得上家里都是几大行星围着太阳转?

插班的宝宝就比较好安排,如果哭闹我们可以把他与其他宝宝分隔开,既方便安抚又不会相互影响情绪。班里的老生还会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大些的宝宝还会去帮新来乍到的擦眼泪呢。把集中入园的宝宝分散到各个时段,每周加入3~5个新生,我们工作起来节奏就十分平稳,对付个别几个哭娃总比应对20多个一起痛哭的宝宝要容易得多。

如何与四岁孩子愉快相处?


当家里增添了一个新成员的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担忧,害怕不知道该怎么样和孩子相处。的确,与孩子相处并不是意见简单容易的事情,这可是有技巧的哦。

技巧一:和孩子一起去探寻奇遇

首先你要了解的是,四岁的孩子喜欢各种奇遇。请和孩子一起去探寻并替他创造一些奇遇。最简单地说,就是带孩子在小区周围走一走,那里随处都是有趣的东西,能让四岁孩子的眼睛绽放出新的光彩来。当你打算到哪里走一趟时,记得要算上他。带孩子去散个步,比如去看看那里正在新起的楼房(嗯,要是能看到拆旧房,就更好了),回来的路上再来一支雪糕筒。这样的活动给他带来的满足与快乐,远胜于到邻近小镇去考察民俗。

技巧二:用“冷处理”或“添油加醋”的方式对付孩子的张狂

假如你四岁小孩的一些张狂行为让你有些受不了(比如骂脏话、吹牛皮、满嘴的添油加醋等),而你想要让他收敛一下,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你不去搭理他。老话不是说嘛,“他就是偏要惹你讨厌”。因此,如果你能够让他看到你不但不觉得讨厌,而且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那么他很快就会觉得十分无趣,脏话也好牛皮也好,也就都没意思了。

还有一个与这一招完全相反的办法,而且是一个更好玩、也许还更有效的办法,就是你也来添油加醋。你肯定会受不了他的脏话,不过若是他满口跑飞机,你倒是不妨以更夸张的说辞来回击他,而且往往你也会乐在其中。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一定要制止他,那就制止他;不过你也不必总需要去制止他。

技巧三: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文字游戏

你当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很快乐、很享受地玩玩文字游戏,比如适合四岁孩子的一些很有趣的儿歌。假如你从不曾和你的四岁小孩一起享受过这些充满童趣的儿歌,你就不能算是真正地活过。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还有,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找妈妈,妈妈不在,骨碌骨碌掉下来。

四岁的孩子喜欢听他所熟悉的故事和歌曲,不过,几个月以前他还总是很在乎那些故事和歌词一定要和他熟悉的内容一字不差;可是,到了现在,他却可以故意他把熟悉的故事或者歌词篡改得十分滑稽好玩,比如说,把“天上星星亮晶晶”篡改成了“地上烂泥滑唧唧”,而且,他每唱一遍,歌词就能变得更荒谬一些。许多爸爸妈妈发现,和孩子玩这种篡改游戏或者吹牛比赛的时候,他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更有本事。

技巧四:控制自己的负面反应

对任何一个四岁孩子的父母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尽量不要让自己被孩子的恶劣行为惹出你的负面反应来。如果你能够明白,孩子这种行为随时可能出现,你就不太容易因此而暴跳如雷。假如说孩子招惹了你,例如对你出言不逊(他们有时候就这样),你不妨和他玩一个“骂人游戏”,来宣泄他的(或者你自己的)郁闷。假装你也在真的骂人,要尽量用一些很荒诞不经的词语,比方说,“你是一个烧糊了的棉花糖”,“你是一只被拍扁了的虫子”之类的,一直骂到孩子忍不住大笑起来为止。

技巧五:要有专门陪孩子玩的时间

你一定要花些时间带孩子出去溜达溜达,探索奇遇,这是四岁孩子最乐意的事情。尤其是假如家里添了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你因此而格外忙碌的话,那么就更要专门拨出时间来,比方说每星期抽出整整一个下午,或者哪怕半个下午来也好,专门陪他玩。他可以挑选到什么地方、玩些什么来作为本星期的开心节目。(你可以先准备好一个节目单供他挑选,免得他提出的要求太不好满足。)他也可以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记下他这个星期想要到哪里去看看去玩玩。(当然你需要帮他写下来)

技巧六:巧妙地给孩子设定一些规范

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确倾向于做什么都偏于过度,因此,为安全起见,你需要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把他限制在你觉得能够接受得了的区域之内。关上房门之类的环境限制,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对他有效了。不过,绝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却愿意遵守口头限制,比方说“不能超过那个转角”。实际上,四岁的小孩看来颇为喜欢而且尊重“边界”与“限制”这种他本身所没有的东西。因此,一旦你能够为他提供这些东西,他反而十分乐意。如果你来一句“规矩是如何如何”,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能够遵守要求,尽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规矩要这么定。

技巧七:适当地给孩子一点甜头

“讨价还价”这一招,对许多孩子都很管用。当然,如果你不喜欢跟孩子来这一手,或者你觉得这样做实在太像是在贿赂孩子,那你就别用这招。不过许多四岁孩子的父母发现,一点小小的退让往往对事情大有帮助。换句话说,假如你给他一点甜头,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愿意而且能够回报你一点甜头。

技巧八:用富有挑战性的事物吸引孩子

这么大的孩子都喜欢“玩杂耍”,喜欢用全新的办法来做什么事情,因此,假如你遇到孩子不肯走、或者走得磨磨蹭蹭的情况,那么你可以提议朝着目的地双脚跳、单脚跳什么的,这往往能激起他继续往前的动力。从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的转换交替,对四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比他半年以前容易多了。不过,假如他既不肯放下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肯去做下一件事,那么,你不妨去热情洋溢地跟他说说下面要做的那件事,往往会对他十分管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