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反映孩子初进幼儿园时经常哭泣,因为两岁两个月的幼儿分离焦虑(seperationauxiety)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过去,和母亲分别到陌生环境,情绪不好,以大哭的形式表示,这很普遍。

每一个儿童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分离焦虑的心理状态延续的时间比较短,离开亲人影响不大,但有的却延续得较长,再加以家中有人天天和他在一起,离开亲人,影响就大了。

由于到幼儿园一段时间,离开妈妈,回来后就更加亲热,这是很自然的。

我曾做过一个关于儿童入园的适应行为的研究,发现,每天进园时总是大哭的儿童,在园里并不哭,玩得也很好,和小朋友也能友好相处。所以你不用太耽心。

儿童入园一般在头两周不习惯,哭闹的情况也比较多。经过老师耐心的工作,都逐渐能适应这个新环境,最长的大约两个月,也完全会爱上这个"家"。对你来说,最关键的是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回来了,观察一下他的情况,热情关注他的生活,但千万不要过份,不要好像他一天受委曲了,回家"补偿"一下,给这个吃的,给那个玩具,还老把他放在身边(他要在你的身边,你也要想办法让他独自玩些时间),否则他对幼儿园的不适应会拖得很长,反而使他受苦。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芬兰幼儿园为啥不“上课”


近日,一篇名为《芬兰幼儿园不“上课”》的文章在网络上疯狂流行,文章说,芬兰的幼儿园没有“上课”这个环节,室外活动反而是最重要的内容。幼 儿教师们认为这个阶段对孩子幸福感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学习更重要,所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们常带孩子们去森林远足,去年他 们还去参观了当地的消防局。而家长也表示,孩子很快乐,很期待去幼儿园,如果非要说孩子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

其实,芬兰的幼儿教育体系将保育和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早就以其高完善度和高质量享誉全球。芬兰的学前教育体系包含幼儿教育护理和学前学校两个时 期。从8个月大开始,孩子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全日制托儿所和幼儿园保教。1995年,幼儿教师就全部达到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他工作人员也都是高中以上学 历。日托机构拥有低师生比及高品质环境,三岁以上的全天班师生比大约为1:7,三岁以下的全天班仅为1:4。

赫尔辛基市教育局国际处的官员艾娃彭提拉表示,幼儿园不是一个家长为了去上班而不得已托付孩子的地方,而应该是让孩子来玩耍、学习和交朋友的地方。在芬兰,聪明的父母一定都选择把孩子放在托儿所,这和社会等级、家庭经济水平没有任何关系。

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对芬兰的保教工作也有重大的影响。1973年,芬兰的《儿童日间照顾法》明确规定,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在公立日托机构成长学 习。2003年9月,芬兰国立福利健康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完成了《幼儿教育和保育国家课程指导》。《指导》说明了幼儿在幼儿园应该获得的 学习技能,并要求幼儿园创设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安全健康的环境,扩大幼儿活动范围,按照幼儿的年龄和成熟水平理解他们,给予他们特定的支持,保持他们自己的 文化、语言、宗教和信仰。

结果是显著的。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的国际学生表现评估里,芬兰一直保持着全球数一数二的水平:2006年,芬兰的15岁孩子成为了57个国家中科学能力最强的,识字率也排在世界第二。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也显示,芬兰的入学率和质量是世界第一。

幼儿园为啥缺男老师


一天,上幼儿园的儿子突然说:幼儿园真没意思,一个男老师都没有。孩子上的幼儿园有131位老师,男老师只有一名。

男性老师非常少,是学前教育的普遍现象。《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左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1万人,也就是说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约为1%;相比之下,日本幼教的男教师比例约7%,美国的比例更高,约10%。

当前师范类高校招生时,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致使学校尤其是小学、幼儿园中的男性教师也越来越少。此外,社会上认为男教师待遇低,难以担负起传统的男性“养家”的义务,也是男幼师容易流失的一个原因。

幼儿园老师的待遇是多少?据了解,北京市公立幼儿园的老师月平均收入大概为3500元左右,同时会有一些节假日补贴;好一些的私立幼儿园,老师 的月平均工资为2500元-2800元;一般的私立园,老师平均月工资可能不到2000元。总体来说,幼教老师的工资是偏低的。北京博凯幼儿园老师的平均 工资是4000元左右,这在私立幼儿园中是比较高的。园长殷红博说,必须给老师高工资才能留住优秀的老师。

但是这个工资水平还不足以留住男老师。北京博凯幼儿园男教师的收入,比女教师的收入平均高15%左右,他们有4个男教师,都在体育组工作。马益 文老师毕业于山西大学,在北京博凯幼儿园工作了12年了,目前他是体育组组长,月均收入7000元左右。马益文说,因为园长对男老师非常重视,在待遇、培 训等方面给予较多的倾斜,所以他一呆就是12年了。体育组其他老师有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的,都是本科毕业,他们有他们的烦恼。殷红博说,“我 们有的男老师,30岁了还没有女朋友,说社会上觉得他们是孩子王,没有地位,就算是本校的女老师,也不愿意跟他们交朋友”。

由于学前教育在我国并没有划入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多种困境。幼儿园老师由于社会地位不高,工资福利待遇较低,这就使得中国幼儿教育 师资面临三大难题,而且这三大难题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第一,中国幼儿教师学历起点较低,综合职业素养难以快速发展和提升。第二,幼儿教师综合理论水平和 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水平。第三,目前幼儿教育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现象较严重,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人才脱离幼教领 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学前教育如何留住老师,尤其留住男老师,已是个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也只有1%-4%,最好的也不超过10%。我 国幼儿园男教师比例更低,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是清一色娘子军,一些幼儿园即使有个别男教师,他们往往也是处境尴尬,甚至被边缘化。

儿童早期教育专家戴建树认为,没有男老师,幼儿园里的孩子们缺少的不仅仅是“阳刚”气。更重要的是,男性和女性的特点和长处各有不同,男老师在 运动、科技、理性思维等方面特有的优势,更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儿童学习和模仿最主要的对象,一是家长,二是老师。阴阳互调,孩子在成长中才 能形成“性别同一化”的完整人格。儿童心理学专家卢稳子教授也认为,教育中需要男老师,就像孩子的生活中需要父亲一样。总和女性在一起,孩子的生活中温文 尔雅的东西太多,却少了些热情奔放,得到的呵护、关心太多了,少了些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因此,为他们提供勇敢、果敢的体验与经验显得更为迫切,这就需要 男教师的加入。

这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幼儿园老师的性别问题,而是整个幼教队伍的社会地位问题。有专家建议,要在解决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等方面建立相关的制度,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潜心于幼儿教育。

为啥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


编辑同志:

你好。我女儿三岁半了,从两岁半上托班开始,一到幼儿园上学,她就发烧,并伴有肚子疼、呕吐或拉肚子等症状。一回家休息,甚至不吃药就会好。可再回园里去,又会生病。如此反复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该怎么办?

郑州谢女士

河南省心理研究所专家卢杰解答:

不少孩子刚上幼儿园时都会发生这种状况,尤其是被家人过度溺爱、事事包办的孩子。很少出门和小朋友交往的孩子更是如此。

只要确认孩子不是风寒、病毒感染或不洁食物引起的症状,那就应该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孩子因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恐惧、缺少安全感而引起的心理焦虑。

这时家长除了带孩子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和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坦然、镇定、放心的姿态面对孩子,通过情绪、语言、肢体动作,让孩子感到“没事,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很快会好的”。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放松。

相反,父母和家人过分担心,焦虑的情绪就会透过你的脸色、语气、不耐烦的形体动作,不断地给孩子发出负面信息,使孩子更加焦虑和不安,更不愿上幼儿园。如此,父母和孩子互相影响,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中。

还需要提醒的是,只要能坚持,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否则,孩子会不断得到心理暗示:只要不想去幼儿园,生病就行。以后,他真的会因心理问题而不断导致生理疾病,不用去幼儿园了。

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心理问题的反映。只要父母和家人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正确对待,不仅孩子会很快度过入园的不适应期,而且还会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孩子为啥“手痒痒”


人们常常认为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少男少女和成人才可能发生手淫,年幼的孩子怎么会手淫呢?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它的存在原因的。

1.家长经常逗弄孩子的敏感部位

有些孩子手淫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从小生殖器频繁地受到刺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部位,对刺激的感受力比较强,人们称之为“快感部位”,如嘴唇、面颊、乳头、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特别是生殖器和乳头,如果经常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孩子对生殖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性欲望。

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经常触摸孩子的外生殖器,特别是喜欢逗弄男孩子的阴茎,一边逗弄一边开心地哄笑。生殖器在反复受到刺激产生快感后,即使成人不去逗弄,孩子自己也会去抚弄以寻求快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抚弄生殖器的嗜好和习惯。

2.不良的卫生习惯

有些家长关于孩子的卫生、清洁观念存在误区。他们总以为做好孩子脸部、手部、脚部和身体的清洁工作就足够了,往往忽略对孩子生殖器官的关注。

事实上儿童的生殖器官是很敏感的,它会因不卫生而受到刺激,这时孩子就会用经常抓挠的方式来消除不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快感,进而形成不良的手淫习惯。例如,孩子有蛲虫病、小女孩外阴部的湿疹或炎症、男孩子因包茎引起的包皮炎症等等,这些病症都会引起外阴部发痒,于是小孩子就用腿摩擦止痒,如此反复,会形成习惯性动作。

3.情感得不到满足

孩子的手淫行为也与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关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关心不够,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感情比较冷淡,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言语呵护,这就会令孩子通过自身刺激来求得安慰,通过手淫得到一种暂时的孤独情绪的排放,结果日久天长就养成了这种“自慰癖”的手淫习惯。

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

家长们对儿童手淫行为往往会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和不知所措,不是将孩子痛斥一番,就是狠揍一顿儿,好像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有些家长甚至还会担心手淫会引起孩子“肾亏”,其实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儿童手淫不是什么品德问题,由于儿童生理和智力发育均不健全,所以,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的手淫行为都不是出于性的目的。虽然孩子手淫行为的种种表现和性行为很相似,但并不是性早熟的结果,幼儿很单纯,他们没有性的观念,也没有第二性征出现和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所以他们不可能利用手淫达到性高潮,也不会有排精的现象发生,自然也谈不上“肾亏”的问题。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儿童手淫不会给孩子带来疼痛和器质性的损伤,也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所以家长不要有什么精神上的负担。

但是如果孩子手淫次数偏多,家长应多加重视了,因为习惯性的手淫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头脑昏沉,身体疲乏,进而诱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减退等不良反应。所以,儿童手淫问题不可忽视,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不良。

北京幼儿园爆发诺如病毒引起腹泻(本网站编辑)


前言:诺瓦克病毒是人类杯状病毒科中诺如病毒属的原型代表株。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暴发的一次急性腹泻的患者粪便中分离的病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近期在北京的幼儿园和小学出现了大面积诺如病毒爆发现象。

北京多个小学校中出现了由“诺如病毒”引发的聚集性疫情,主要症状为呕吐。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诺如病毒”会引起胃肠道感染,提醒学校和幼儿园注意执行晨午检制度,发现病例应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

感染人群均为6至7岁儿童“诺如病毒”是否已在北京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区域出现?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证实,近期,北京市多个小学校中出现了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均为6-7岁儿童,涉及学生数量较多。

可引起胃肠道感染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诺如病毒会引起胃肠道感染。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腹泻,通常持续1-2天,一般在感染病毒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

食物共用餐具均可传播对于该病毒的传播途径,疾控专家表示,诺如病毒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也可引起传播;还可通过呕吐物细小飞沫传播。疾控专家称,病程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

关键要防止病从口入为了防止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食用洗净或煮熟的食物,经常清洁衣物和物体表面,防止病从口入。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本网站小编总结:病毒的扩展很快所以家长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让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其次就是幼儿园更应该注意,以为幼儿园里的器材和餐具都是公用的,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以免让病毒有机可趁,出现病例应该考虑停课防止疫情范围扩大。

宝宝为啥不听话 你知道吗?


有位妈妈告诉我们,她最近的头疼事越来越多:三岁的儿子,再不像以前那样好说话,而是动不动就对妈妈大声宣告:“不行!”“不要!”“就不做!”一丁点儿小事,都会让母子俩爆发一场战争。

有一次,妈妈带孩子去游乐场,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孩子就是不肯乖乖跟着妈妈回家。妈妈哄他劝他,他不搭不理,就一直哭着闹着要玩游戏,尽管妈妈出动雪糕和电视诱惑他,他也无动于衷。如果妈妈用硬拉的方式,孩子则会坐在地上大哭。

那么,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呢?

1、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思想

当孩子到了3岁左右,他们的自我意识就逐渐萌发了。此时,他们对事情的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开始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因此,当孩子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力量时,他们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家长“操控”,开始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2、孩子独立性增强

随着年纪的增长,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希望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和决定事情的能力,因此,孩子会不断地想去一个人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3、孩子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宝宝对事情的好奇心,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由于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强烈渴望,孩子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尝尝会发生一些令父母抓狂的行为,因此,父母会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

由于宝宝的好奇、探索心理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们就出现抵触情绪,这种行为,在父母眼里就是“不听话”的行为。

“隔代教育” 为啥会失败?


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

赵增青是北京某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每天东奔西跑,爱人在一家网站工作,也没日没夜。他们的忙碌并没有因孩子的诞生而稍减。刚开始,孩子由保姆带,被摔了一跤后,他的母亲就心疼地非要自己带。这样,从2岁起,孩子跟奶奶一块过,夫妻俩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渐渐的,他们发现,孩子变了。对他们越来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却活蹦乱跳。夫妻俩总结的教训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相反,做奶奶的无比宽容,一切顺着孩子。

等到孩子上小学4年级时,与赵增青两口子的隔膜越来越深。有事没事总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撒谎成性,花钱大手大脚等等。夫妻俩调教再三都无济于事。最后,妻子忍无可忍,开始限制孩子去见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让奶奶惯坏了。

于是,这个家庭保持了很多年良好的婆媳关系出现了故障。

当赵增青羞于和别人探讨这些家庭琐事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正在经受着同样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家庭争议,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不久前的“六一”期间,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调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这项调查再次提醒人们,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的人口质量。

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护”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近几年来媒体不断将问题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提到这种孩子,有意无意间都要问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带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当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论时,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现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本上说,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嚷着让孩子上大学,而且上大学还不够,还得考研。

王极盛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时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王极盛说。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年轻时养活了五六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人,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我们帮忙也就罢了,还嫌我们带得不好。一方面,在观念上,隔代家长认为带孩子自己很有经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

王极盛将隔代教育归结为四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取消了;

第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王极盛对此比较赞同。他发现,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隔代之间,隔着两代人不同的生活观念,隔着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给子女的直接教育虽然大多差强人意,但整体上是优于隔代教育的。

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年-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

但中国爷爷奶奶的爱真有那么可怕吗?理智的人们不禁要问。

王极盛说,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赚尽可能多的钱疲于奔命时,当多数情况下,保姆不职业化,不堪看护重任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此外,目前中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再过20年还将增加到2。4亿到2。6亿人。人老了,认识的人就越来越少。如果老伴活着,还可相依为伴,但如果一方过世,老人惟一的寄托就只在孩子们身上了。眼看着子女们为生活四处奔忙,无暇顾及,于是,身边只有孙子。倘若有一天,子女们又开始限制孙子和他们来往的话,老两口会怎么样呢?

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近年来,人们纷言隔代教育存在严重弊端,所以,许多人开始有意地阻止孩子和老人过多接触。尽管必须为此支付一笔不小的保姆费用,但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呆在自己的羽翼下。

中国传统的“隔代亲”现象将越来越多地面临挑战,而传统的家庭关系也可能为之改变。有社会学家认为,中国未来20年内的小康建设,必须抓好两项工作,第一要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二就是要帮助他们搞好推卸不掉的教育隔代子女的艰巨工作。

王极盛也认为,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此前,1999年中国刚刚进入老年社会时,老少共融的问题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有学者提出,每一个父母,每一个隔代家长,希望都能够掌握让自己的晚辈健康成长的知识。但5年过去了,社会还没有研究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隔代教育办法。相比之下,批判隔代教育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消停。

在这样的吵闹声中,新一代孩子们诞生并且又成长起来。没人告诉他们,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