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女卷》中讲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父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子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源经训诂》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综观以上所述,可知我国很早以来便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母亲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zj09.com推荐

我国古人胎教


我国古人对胎教有不少详尽准确的记载。

胎教之说秦汉时就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的论述。

西汉刘向的《烈女卷》中讲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父母者…”

《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书中还建议:“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以上胎教之法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对现代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的胎教历程优生胎教


知道有“胎教”一说是因为看了许多有关神童的报道,尽管觉得有点玄,但还是心存幻想,也想生出个天才来。于是,生活不稳定时,情绪不佳时,工作不顺时,我坚决不考虑生育问题,我的生育计划便一拖再拖。

拖过了30岁,心里有点急:也许我认为的最佳时机只能是一种理想,日子就是不断的动荡中平稳前进的,生吧!

可天不随人愿,没丰收到怀孕的日子竟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

得知孩子如期而至,我还来不及兴奋呢,丈夫就被派往外地就职。结婚六年都没有分开过,突然要我一个人承担本该两人一起面对的孕育新生命的责任,我的情绪跌入了冰谷。

接下来的日子不仅仅是寂寞,生活的难处一下子都冒出来了。每天上班,我都几乎要穿越整个城市,一个来回花上三个钟头是常事,况且,工作也容不得我掉以轻心。我很沮丧,心里的压力很大。

但我很快平静下来,我怕情绪波动引起体内化学成份的细微变化,让还是胚胎的孩子受影响,尤其是在孕期头三个月内。

既来之则安之吧。

我开始考虑解决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在离单位不远的城郊结合部,我租了一间小平房。房子很简陋,没有电视,没有电话,还时常有老鼠出没。我却很满足,因为它给我提供了自得其乐的空间,为我节省了时间我好开心,于是,为孩子取名“开开”。

面对现实的时候,我竟然忘记了自己曾有过培养天才的志向。我更关注遇到的具体问题:调整情绪,做好工作,调剂饮食。

清晨,我边听新闻边吃早餐,牛奶鸡蛋是必不可少的,有时还加上一个水果。出门时,我带着随身听,用耳机塞住一边耳朵听舒缓的音乐和欢快的儿歌,还不时哼几句。坐两站公共汽车后,我便沿着动物园的围墙散步,走十分钟就能到办公室。在早晨的阳光和鸟鸣中开始一天的生活,总能让我有一个好心情。有时,遇到交通堵塞,废气、噪音污浊不堪时,我会轻轻抚着肚子,说:“开开,耐心等一等,很快会过去的。”这样说着,焦躁的情绪得到了缓解。

整个孕期,我的心情是平和的,面容是和颜悦色的。翻看那时留下的照片,我发现自己别样地美丽,这就是一位孕育生命的母亲的自信和喜悦。

我当时并不很明确地意识到这也是胎教的一部分,只是比较相信心理暗示作用,自认为孕母心境的平和,营养的均衡能使各项生理指标达到最佳,为胎儿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怀孕不是病。既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那就不该娇自己,除了必需的注意事项外,应该和其它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怀孕早期我照常出差,去过香港、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下室、澡堂子我都住过。外出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心胸,抑制了烦闷不安和身体上的不适反应,当然,还要特别留意饮食卫生和劳逸结合。那时,出门我都要带一个装满酒精棉球的大瓶子。

朋友说我胆子太大,其实,我心中是有数的。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紧张而导致身体不适和营养不良,也没有因为怀孕而影响工作。一切都很正常,这是我颇为得意的。

孕母和胎儿之间是有感应的,所以胎教并非无稽之谈,对此我深有体会。一次,我与回家探亲的丈夫发生口角,当晚,胎儿就躁动不安,这是向我抗议呢!在怀孕九个月的时候,我逞强拎着十多斤的重物走走停停走了一公里。当我疲惫地在摇椅上打盹时,一阵剧烈的胎动几乎把我从椅子上掀翻,这让我惊吓不小。看来,任何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那时,我凡事都爱和肚子里的小人儿商量,还常敲打那鼓起的小手小脚,折折小屁股。一回家,我就开大收音机,让房间里一直有音乐、有人的谈话声。我没有更多的谈话对象,和胎儿对话就成了一种习惯。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歪打正着吧,孩子生下来时很健康,听到熟悉的儿歌她会快乐地蹬腿,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会睁开眼,一岁半之前,她从未生过病。现在,近6岁的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具有优势。

这些零散的细节使我体会到,胎教,并不是正儿八经地教胎儿学什么;胎教实际上是一种调节孕母生理、心理状态并和胎儿沟通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孕母平和的心境和均衡的营养是关键。如果一切都太刻意,那就可能与“拔苗助长”无异。也许,这就是我的胎教吧。

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

(1)调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3)节饮食。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胎失所养。

(4)适劳逸。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适当活动,使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5)慎寒温。寒温即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受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很容易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尤其是风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受外邪,感染伤寒时症,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悠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的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6)戒生冷。怀孕之后,孕妇常喜欢吃一些生冷之物。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会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此外,孕妇衣着还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紧束,以免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发育。

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


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

(1)调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3)节饮食。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胎失所养。

(4)适劳逸。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适当活动,使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5)慎寒温。寒温即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受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很容易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尤其是风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受外邪,感染伤寒时症,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悠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的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6)戒生冷。怀孕之后,孕妇常喜欢吃一些生冷之物。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会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此外,孕妇衣着还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紧束,以免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发育。

我国古人对胎教的认识


医学界公认胎教起源于我国。胎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有关胎教的记载始于两千多年的医书《黄帝内经》,气候许多医学著作里都讲述了胎教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唐代医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雷公对药》、《药对》、《家传秘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小儿方》以及隋代名医巢房元等的著作中都记载了胎教的内容和方法。到了清代,陈梦雷等将历代关于胎教的内容汇集在《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最早对胎教有系统、精辟论述的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贾谊。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胎儿在母体内能感受到各方面的感化,母体怀孕期间在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可使母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味。是说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据说她有一天到外面散步,正在浏览风光时,突然听到前方传来嘈杂的训斥人的声音,便对侍女说:我们掉头吧!我可不想让肚子里的孩子听到暴戾的声音。周文王是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据说他出生后龙颜虎骨,十分聪明,学习时能举一反三,长大之后更是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从。当时人们都认为是其母实行胎教的结果。孟子的母亲也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