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传统“重男轻女”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还是有部分的家庭会非常希望有个男孩传宗接代,尤其是家中有上一代爸妈的家庭,对于下一代生男生女的事情更是十分在意,而一旦与期望不符,便很容易地给予了子女无形的压力,严重者更会带给子女教导孩子时的不良影响,而“异性打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方式。

除了女孩被打扮成男孩的装扮,有些家庭也会因为渴望生个女孩,而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样子,中国台湾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黄雅芬医师表示,如果爸妈只是偶尔给小孩作“异性打扮”,对小孩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爸妈让家中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子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矛盾的困扰。

举例来说,有性别认同问题的男孩子,会喜欢穿女生的衣服,他也会认同周遭的女性,他觉得当女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些人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而且会用梦境来表现幻想,例如,小男孩会梦到自己是女孩,并且享受各种当女孩的好处。

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

“妈妈,我是男生?还是女生?那么妈妈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幼儿来说,却是一件很难清楚了解的事情,当爸妈告诉他或她“你和爸爸一样是男生”或“跟妈妈一样是女生”时,其实对于幼儿来说,男性和女性只不过是刚刚学会的两个名词罢了。

但是到了四、五岁时,孩子因为渐渐地有了与其它孩子相处的经验,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与其它孩子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且会开始好奇地去探索关于性别的种种问题。

到底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性别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过性别形成的过程,以致于可以发展成一个健康的性别。

世界对于成长的孩子而言,每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孩子随时都通过观察周遭的事物,来建立自我的认知结构,而对于性别的认同,不仅是通过爸妈,其每天所处环境的人事、物也都成为了孩子形塑对自己看法的管道。

爸妈常常藉由一起洗澡的过程,来告诉孩子性别的事情,通常在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男孩会藉由认同爸爸,而女孩则会藉由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来逐步地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

因此,有些学者也指出,如果爸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或是给予孩子不当的管教,孩子便有可能会因此把投射在爸妈身上的反感,转化成为对于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针对此点,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其实爸妈并不特别需要与自己同性别的孩子做更长时间的相处与陪伴,只要爸妈之间的相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学习之中,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性,并建立起正确的两性相处模式。

性别认同混淆的解决之道

“性别认同混淆”的问题可简单定义为:在性别认同上,有扭曲、冲突及困扰,以致于形成了内在不平衡的压力,也就是说这些人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了冲突,同时,他们也很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会发生问题,与男性、女性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

性别混淆其实有程度上的差别,在了解了孩子性别认同建立的过程之后,对于爸妈给予孩子“异性打扮”所可能导致的性别认同混淆问题,黄雅芬医师指出,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对于自我性别认同的苦恼时,便应该开始寻求各种管道来加以解决之。

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先从阅读相关的心理书籍,或与要好的朋友倾吐心事,来尝试调整自我的心境想法。进一步的做法,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至医院的儿童行政科,而成年的孩子则可以至精神科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此外,黄雅芬医师也表示,学校的心理辅导系统及社福单位也都能提供相关咨询,来帮助需要的人走出心灵幽谷,重新建起对于自我性别的认同感。

建立孩子在多元社会中的性别角色

男孩子就应该勇敢、不能爱哭,女孩子最好要温柔、要会撒娇,黄雅芬医师表示,现在爸妈应该摒弃以上的想法,并且尊重孩子的个人特质,给予更多元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在未来变化快速的环境中,拥有更多宝贵的人格特质,来渡过任何可能迎面而来的人生难关。

性别与性向

性别(sex)

1.强调男女差别的生物性,主要从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性出发。

2对于男女之间的区分是属于“先天效果”的影响。

性向(gender)

1.通过社会文化来决定性别角色的内容,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

2.经由社会对两性的鼓励、期待与教导,区别出男性与女性,这是“后天效果”的影响。

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sexrole)

1.经常与性向角色(genderrole)混为一谈,或被视为相同的意义。

2.指一种对两性之行为或活动模式的期待,是社会对个人所期待的性别行为。

性别认同(sexidentity)

1.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上性别的自然认知,在心理上认知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自我概念。

2.个人对自我归属性别的自我觉知。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面向一:人格特质的分类

l.男性:进取、无情、独立、坚定、自信、竞争、勇敢、富好奇心、有担当、充满野心等。

l.女性:被动、胆小、多话、富感情、温和、善解人意、需安全感、情绪化、优柔寡断、安于现状等。

面向二:从事工作的分类

l.男性: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经理、军人、行政首长、律师、警察、消防员、航天员、棒球明星等。

l.女性:中小学老师、空中小姐、护士、秘书、柜台小姐、百货公司售货员、模特儿、影视明星等。

精选阅读

宝宝喜欢和异性伙伴亲热正常吗


2岁的思思只要一见到邻居家5岁的男孩儿就非要上去亲人家,弄得人家满脸湿乎乎的,人家总是躲闪,她却一点都看不出来。妈妈心里很不好意思,也很困惑,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宝宝喜欢亲热正常吗

有些孩子天生情感需要特别强烈,有的孩子把爱藏在心里,有的孩子喜欢热烈地表现出来,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爱有了寄托。喜欢和人亲热,这只是小家伙表示喜爱的唯一方式。孩子还太小,她还无法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意识不到小朋友并不喜欢这样。在面对这类现象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多数孩子与异性伙伴拥抱亲吻,往往是一种纯模仿性的行为。

孩子会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动作语言来表达这种天真的喜爱之情,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这种动作的真实含义,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忧。

2、切不可把孩子之间的这种现象当作笑料宣传或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这样会更促使孩子模仿,以为这是成人赞同的。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得到强化,给孩子以后的心理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3、家长切莫在发现孩子这种行为后大打出手,大骂孩子“下流”。

这样会在孩子在心灵中留下阴影:有的孩子由于逆反心理,促使他更频繁地模仿这种动作;有的孩子产生自卑感,从此不敢和异性伙伴游戏接触,导致日后人际交往困难。外国孩子童年时也常玩这种游戏,因为受到成人及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将拥抱亲吻当成一种礼节。

因此,家长正确有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1、对待越年幼的孩子越应注意:平时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影视画刊中表示性爱的动作;夫妻间的一些亲昵行为,在孩子面前不宜过多过频,避免给孩子一种错觉,以为这是生活的主旋律。另外,到了适当年龄,孩子就应与父母分室而居。

2、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这类教育应着重于性别教育,可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生理卫生知识。

3、成人在孩子的游戏中可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玩更有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逐渐减少玩这种模仿游戏的机会。

4、有的孩子喜欢模仿搂抱动作,但并无恶意。家长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抱她是想和她做朋友,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抱来抱去容易摔跤,亲来亲去也不太卫生,还是不要这样做为好。”

5、一般孩子间的拥抱亲吻是情境性的偶发行为。但如果有的孩子经常故意模仿这类行为,父母就要严肃对待,一方面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地让他看影视画刊;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6、至于家长的应对方式,建议不要反应过度。同时,家长可以教他一些替代性的表示友好的方式,比如握握手,挥挥手,拍拍肩膀,说“你好”之类。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空对空地教育,而需要孩子在出现“亲吻”这种行为的时候对他说:“别人不喜欢你的抱,你可以握握手……”只有当场受到教育,才能让孩子记住在什么样的场合下适合做什么样的行为。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中性打扮


“女爱红装,男爱酷装”,不过现在一些中学生的打扮,着实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女孩子剪了短发穿起素色男装,男孩又喜欢起了可爱的小饰品,为了穿衣打扮的问题,家长一说再说,就是不见孩子有变化。一些细心的父母不禁疑问,难道孩子真的渴望变成异性吗?

亲子关系提点:

有备而来:接受孩子有模仿偶像的欲望,不打击他的想法。

平等探讨:和孩子谈谈,在中性打扮中,他得到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感觉?

个案:表兄妹想互换装

小辉和Wing是一对表兄妹,两个孩子从小一块长大,感情好得不得了。这本来让双方父母都很放心,觉得兄妹俩不会像其他独生子女那么孤单。可是最近,两位妈妈却不这么想了。

先是Wing的妈妈发现,女儿的马尾辫变成了短发,带她去买衣服,又净喜欢男款的衣服,还经常跟老爸勾肩搭背,扮起了哥们儿……而小辉的妈妈也发现,原来不怎么在意穿衣打扮的他,越来越爱“俏”。有一次,两个孩子闲聊,Wing说希望自己能变得“像春春一样帅”,小天则希望能像李俊基那么“漂亮”,还说有机会互换衣服穿穿看……

心理解读: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

性向不明的装扮,总让人想到性取向的问题,不过绿洲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方佩贞解释说,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异常”的着装本来就是他们的特点,多数孩子其实是通过打扮表达自己独立的意愿。家长不妨从孩子的打扮,去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有孩子的偶像

像Wing一样希望“像春春一样帅”的女孩可不少,而稍加了解就会发现,类似中性感觉的偶像如今已比比皆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偶像,”方佩贞说,“对父母认同度高的,会模仿父母,如果在家里找不到想模仿的人,同龄人都喜欢的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模仿对象。”特别是男孩子,如果平时不认同父亲的男性形象,更加容易去家庭外寻找模仿对象。

而模仿正是寻找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同学朋友都喜欢的偶像,自己也要用某种方式参与进去,才不至于觉得自己异于常人。”而有时连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和朋友共同的偶像,只是无意识地被大环境影响。

好奇心和探索欲强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异性比自己的性别更有优势,比如女孩羡慕男孩性格里的干脆、洒脱,而男孩也会希望像女孩一样,被关心、被照顾。想通过异性的装扮去尝试做异性的感觉,这对独立愿望非常强的青少年来说并不奇怪,“独立是通过探索而来的。”而事实上,成年后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并不是对立的,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所以很多“假小子”随着年龄增长,也不再故意模仿男性的装扮。

通过装扮宣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很冲动,很多情绪要发泄。”有的孩子为了反抗家长的管束,会故意穿一些奇装异服。方佩贞建议说,“先压一压自己反感的情绪,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另类打扮。”如果孩子有情绪发泄不出来,总会急于找一些方法来表达,比如穿奇怪的衣服标榜自己很特别,或者穿大尺码的衣服来增加安全感,“另类的打扮后面,一定有不一样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想法,要比评价他们的穿着有用得多。”

别把女孩打扮成男孩


专家提出幼儿性教育的方法

“我是从哪来的?”很多家长都经受过孩子这样的“拷问”,怎样回答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呢?日前,在北京市第二医院,心理咨询师邓军为家长们做了一期关于婴幼儿心理健康指导的讲座。

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

孩子经常问:“妈妈怎么生的宝宝?”有些家长随口说,你是妈妈捡来的、是爸爸从河里捞上来的等等。这样的回答会使孩子产生错觉。邓军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反问孩子,看看他们对这些事的理解,最好直接告诉孩子“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以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与妈妈的骨肉之情和家长对他的爱。

3岁后孩子最好独睡

孩子独睡首先有利健康。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不利于孩子大脑发育;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的病菌多,容易把病菌传染给孩子。

邓军认为,3~6岁是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对父母的关系、两性之间的问题比较敏感。孩子3岁之后最好与父母分床。但何时可以分房睡,还要依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家长可以为孩子布置舒适的环境,准备一些娃娃,让他感受到安静和温暖。当然不必急于求成,没有过渡,反而会使宝宝对独睡产生恐惧。

别把女孩打扮成男孩

有的家长给男孩穿裙子,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殊不知,孩子会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产生障碍,甚至造成“易性癖”。一对夫妇来找邓军做心理咨询,他们的女儿是同性恋,他们很绝望。

邓军了解到,这家人非常希望能生一个男孩,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男孩子养。家中也以妻子为中心,这给了女儿一种误解:“爸爸应该是妈妈,妈妈应该是爸爸”。年幼时性别角色定向出现偏差,父母没有及时纠正,才使她在青春期发展为性角色认同障碍。对此,邓军建议:

1.家长应淡化对孩子性别的期待,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的观念。

2.要以孩子的性别,选择对待他的方式,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性别意识。

3.如果孩子出现性别意识偏差,应在幼儿第一反抗期,即三四岁时对其进行纠正、调整。

邓军还提出了幼儿性教育的具体方法:

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

1.家长要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被尊重;

2.可以抚触自己的身体,但抚触有些部位不宜当众进行;

3.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如果在接触时别人表示反对,应该及时中止;

4.不可接触别人的一些部位;

5.除了父母、亲近的照看者和医生以外,任何人不能接触自己的隐私部位;

6.如果任何人的接触让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对”,即使是亲友师长,孩子都有权要求中止。

让孩子树立隐私感

1.人身体上有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

2.有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

3.男女有别,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

4.隐私并不等于不好。

如何回答孩子的“怪”问题

1.孩子指着父母的生殖器官问那是什么时,该怎么说?

答: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无性意识状态,你只要简单易懂地告诉他那是什么、有什么用就可以了。

2.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

答:当然可以。和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洗澡,也是一种性教育,因为通过亲子共浴,你可以教给孩子很多有关人体的知识。孩子长大后,当他不想和你一起洗澡,或者开始有些抵触时,就是停止亲子共浴的时候了。

3.孩子会掀女孩的裙子,如何处理?

答:学龄前的孩子,总是对遮住的东西充满好奇,这与色情无关。这时候,家长可以问他想知道什么,告诉他: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地方不可以让别人看,除了爸爸妈妈帮你洗澡时可以看,其他人谁都不可以。如果有人看了你的小鸡鸡,一定要告诉爸妈。姐姐穿着裙子就是不让别人看的意思,你当然不能看了。

4.为什么男孩子站着尿尿,而女孩子蹲着尿尿?

答:直接告诉孩子,那是因为性器官不同。

5.为什么不可以随便亲人、抱人呢?

答:这样做别人可能感到不舒服,别人不愿意就不要勉强他们。

6.为什么不能随便乱摸女孩子?

答:如果人家不愿意,身体每一个地方都不能随便摸;你的身体也一样,你不愿意,别人就不可以摸。

切莫用“杀伤性”方式叫醒孩子


起床的时间到喽!可是宝宝还在熟睡中呢,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叫醒宝宝又不伤害到他呢?妈妈们,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温和的方式吧!

“杀伤性叫醒”最伤孩子

很多妈妈,总担心叫不醒孩子,常会用“锲而不舍”的噪音来叫孩子起床。比如一直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孩子坐起下地才罢休……或者一直摇晃孩子身体,摇到孩子起来为止……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孩子带来极糟的影响。

我们前面提到了,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如果在此时,被“粗暴”的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它还没来得及叫意识来接班,就仓皇逃离,这个时候“惊吓”的记忆和感受,会很容易进入潜意识之中,形成深层的惊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小则令孩子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当牙膏……大则一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破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

再有,孩子在睡眠中时,对环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潜意识在检查环境时,就觉得不安全,于是孩子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人,冷漠麻木,或者哭闹。

叫孩子起床的几种常见错误方式

我们常常采取的叫孩子起床的方式中,有哪些属于“杀伤性叫醒”呢?我们列举一些,请父母们小心慎用。

1、愤怒地冲房间,大喝一声“七点了,还不快起!”——要知道,留恋被窝,留恋潜意识梦境,是人的共性,带有“到点还睡是错误的”这种指责性的叫醒行为、语言,很容易把孩子的睡眠安全感夺走,加上大噪音的惊醒,足以摧毁所有人幸福的早晨。

2、一把拉开孩子的被子——这种方式不仅严重摧毁孩子的睡眠安全,而且温度的变化,会突然袭击神经系统,就算对方“嗖”地坐起来,四肢也是僵硬的。所以不建议去移动孩子睡眠中曾经拿着的、抱着的、盖着的任何东西,那是他感觉安全的环境,不要碰!

3、一点都不温柔的拍孩子的身体——叫醒时,碰触孩子的身体,尤其是粗暴的“拍打”,是极具杀伤力的,人类在潜意识的控制下,对于突然出现的身体“袭击”,除了会吓一跳外,还会反击。在很多睡眠试验中,“拍打”都是最糟糕的叫醒方式,会马上激怒一头温顺的绵羊!!

4、反复唠叨不断叫唤——有些父母会使用过5分钟叫一次的方式叫孩子起床,这看似是给了孩子一些“启动时间”,但实际上,孩子在完成切换和启动的过程时,不断被你的叫醒打断,每一次都要重来,所以反而越叫越起不来。其实,在睡梦中的人,第一次接收到“起床”的信号,当时人看似还睡着,其实他的脑部已经开始切换了,不需要反复叫,他启动完成自然会起来。

5、生活噪音叫醒——有些父母不会特意去叫醒孩子,而是用自己起床之后产生的噪音来叫醒孩子,比如走路声、洗脸刷牙声、脸盆摩擦声、谈话声……这种方式虽然不会惊醒梦中人,但会让孩子感觉极度反感,因为在切换启动的过程中,脑部的工作不断被噪音打断,不能在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导致烦躁的醒来,以及“起床气”。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凡是激烈的砍断睡眠过程,使用过大的声音,或者不间断的噪音,以碰触对方身体,剥夺睡眠安全感等,都是“杀伤性叫醒”方式。

那些美好的叫醒方式

孩子其实都希望在爱中安全的醒来,下面的一些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1、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明天早晨你会及时叫醒他,让孩子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孩子已经习惯由你叫起,则不须特别提醒。但如果时间改变,比如从七点改至六点半,最好还是说一句:“明天我会早半个小时叫你哦!”

2、使用光线叫醒。如果你有可调光的台灯,可以逐渐调亮台灯,然后开着它,悄悄走开即可。光线会替你叫醒他的,因为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是被光线叫醒的,光线会唤醒视觉系统,由它传递信号给潜意识,并叫醒脑部,启动四肢,这是最自然的一种醒来方式。即安全又有效,完全不需要你费力。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台灯,缓缓地安静地拉开窗帘,也一样有效。

3、使用早饭香气叫醒。呵呵……只要你把香喷喷的早饭悄悄放在床头柜上,香味会通过孩子的嗅觉系统,给大脑温柔的传递“该起来吃饭”的信号。当然,用香气怡人的鲜花也可以达到此效果。

4、使用音乐叫醒。请选一些舒缓的乐曲,并用小一些的音量,通过听觉系统传达信号给脑部,叫它醒来。如果有一些特殊环境音,比如清脆的几声鸟叫,小溪潺潺等也不错哦。

5、轻抚叫醒。对于那些睡得较深,不容易叫醒的孩子,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但切忌一定要温柔,要轻缓。而且抚摸的顺序要从手开始,然后到小臂、上臂、脸颊……如果被子盖得厚,就隔着被子触碰手部或小臂。当孩子缓缓蠕动并睁眼时,微笑注视他,说声“起床喽!”即大功告成。你的手最好是温暖柔软的,冰冷僵硬的手会有反效果哦。

6、轻唤叫醒。先轻微接触孩子的床,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小小的触动。比如双手先按到床上,或是先坐到床边。然后小声唤孩子的名字,然后说:“现在想起床吗?”征求孩子的意见,会让睡眠中的孩子感觉到安全和体贴。当孩子微睁双眼点头时,给他一个微笑,然后静静走开,让孩子无干扰的完成启动。

7、使用同一个方式叫醒。当父母找到一种对方很满意的叫醒方式,请坚持一直使用,不要没事就变换方式。形成一个人对孩子的叫醒的习惯,不仅每次都能成功的叫醒他,而且还能培养孩子对你的爱与依恋。

我们再归纳一下,叫醒里最上乘的方式:就是温柔与耐心,让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安全,并用愉悦的刺激传达“醒来”的信号。

还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切换与启动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人需要五分钟,有人需要十分钟,有人需要二十分钟……请根据这个时间,决定你去叫孩子的时间点。给孩子充分的起床时间。有很多保健专家建议,人起床时,最好先睁眼躺十分钟,再做起来,有助于身体健康。所以,不要要求对方在你下达指令的那一刻就弹起来。

把女孩打扮成男孩不好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男子是家庭的支柱,更是传宗接代的寄托所在,既然国家要求只生一个孩子,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之下,生了男孩总是显得更加如愿以偿,虽然大多数人对此已经不以为然了。

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两代人一心一意想有个男孩,偏偏天不遂人意,生了个女孩,疼爱归疼爱,总有些遗憾。一天奶奶说了一句话:囡囡,奶奶就你一个宝贝,就把你当孙子养了。大家也就此达成了共识:让我家囡囡比男孩还强!从此,囡囡的玩具世界里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小汽车而非洋娃娃,囡囡一直梳着齐耳短发,从来没扎过羊角辫,也很少穿裙子。耳边经常听到是这样的叹息:“囡囡,你要是个男孩该多称心呢。”

成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造成孩子性别认同方面的问题。幼儿从来不停止对自我的探索,她知道并会说出来“我喜欢这个”、“这不是我要的”。幼儿对性别的认识是从自己的外形、所穿衣服、所玩玩具及成人的引导中获得的。假如一个小女孩为她的漂亮裙子而自豪,又会得意地对一个男孩子说:“这个洋娃娃是我们女孩子玩的。”她的性别认同就非常好,因为她非常满意并接纳自己的女孩身份。囡囡的性别认同会如何呢?她是否会迷惑:“我到底是女孩还是男孩?”更因为成人重男轻女的态度,囡囡可能会不喜欢自己的性别。况且,囡囡作为女孩的天性如果被压抑,对其人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更为严重的是,变性专家陈焕然博士指出,父母把女孩当男孩或者把男孩当女孩来养,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心理性别上的混乱甚至扭曲,他所接触的要求变性的案例中,30%是由此原因造成的。

其实,在引导孩子建立正确性别认同的前提之下,更应帮助孩子树立两性平等的观念,比如女孩喜欢运动,就鼓励她运动,使孩子懂得:喜欢就可以去做,并不因为他是男孩或女孩。

发现孩子收到异性的小纸条怎么办?


小孩子早恋一直都是让父母们担心的事情,平时看到孩子收到异性的小纸条也常常是不知所措,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谈论下若是遇到孩子早恋应该怎么处理吧!可有效的帮助父母解决难题!

10年前,高中生恋爱是早恋,5年前,初中生恋爱是早恋,现在,小学生也开始谈情说爱了。当孩子开始遮遮掩掩接电话、发短信时,当孩子开始晚回家、说谎话时,你是不是想起了那些“青葱”岁月时曾收到过的“我喜欢你”的小纸条?在感叹时光流逝孩子长大了之余,更多的当是紧张和担忧吧——孩子是不是早恋了?作为家长,我们该不该去看看孩子的“小纸条”?而看到那些“woaini”的小纸条后又该如何处理,才能使孩子们不过早卷入到情感困惑中呢?

孩子“早恋”信号

1孩子变得注意修饰,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沉默,不愿和父母交流。

3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去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4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5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孩子们

同学“拍拖”见怪不怪

小婷(化名)是越秀区某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今年还没满12岁。问及“你们班是否有同学拍拖”时,小婷肯定地告诉记者:“有,班上至少有两对,其中有一对已经公开了,全班都知道,女生比我还小1岁,两人常常在上课时传纸条。”“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小婷想了想回答:“他们双休日的时候会约在一起吃东西,一起逛街。”

小婷还告诉记者,他俩“拍拖”后,男生的成绩下降了,但女生的成绩却比以前更好,尤其是数学。“班上许多同学都遇见过他们‘拖手’,但被发现时他们也会赶紧躲起来。老师也发现了,但什么也没说。”

小丽(化名)是某校五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最近班上一名男生和隔壁班的一名女生开始“拍拖”,被班里另一名女同学知道,报告给了老师。虽然老师没有说什么,但这对男女同学每天都心惊胆战的,不敢接近老师,害怕老师找谈话找家长。小丽认为,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完全是因为告密的女同学“嫉妒”他俩。

家长们

有点懵有点无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关注最多的是孩子的成绩,几乎没有注意孩子的“早恋”现象。小婷的母亲陈女士告诉记者,平时我们只在孩子的学习上花心思,请家教、参加培训班,“他们学东西忙都忙不过来,还会去‘早恋’?”也许是因为没有心理准备,不少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收到“小纸条”,第一反应都是有点懵有点无奈。

“我曾经碰到我儿子和同班女生到麦当劳吃中午饭,两个人出门时还手拉手,但我只是远远‘看’了他们一下,很快就回避了。”家长李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要求有自己的空间,家长随便出入孩子的房间都会让他不高兴甚至闹脾气,家长很难掌握到孩子的动向;“即使发现了孩子的小纸条,我们也只能含蓄地提醒,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的小孩难教啊!”

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强烈反对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出现“早恋”现象,他们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尚未成熟,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恋爱。“如果发现了孩子有类似的苗头,我会立马制止。”家长刘女士表示。

老师专家们

对“传纸条”宜疏不宜堵

去年外地发生了这样一起事故:发现女儿早恋,家长跑到学校大闹一番,事情被全校师生知道;一怒之下,女儿从楼上跳下当场死亡。过后,家长后悔莫及。那么,老师和家长遇到孩子“早恋”到底该怎么办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家张卫教授告诉记者,小学阶段所谓的“早恋”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只是行为上的一种模仿,还是单纯的普通朋友情感,不过是交往过密罢了,不能过早地下定义。但发现这种情况后,老师和家长也不能不闻不问,要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让他们知道交往是为了什么,对学习是否有利,在什么基础上可以交往。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的赖老师也表示,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社会也不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传纸条”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拍拖”肯定不可以,势必会影响学习;“每每发现类似的问题,我通常会在上思想品德课或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但不会点名。”

华师附小校长戴老师则强调,孩子到了这个年龄(五六年级),可能会对异性产生爱慕之心,这很正常,不要用“早恋”“拍拖”将其说得看得很严重,只需加以正确引导,切忌一味反对压制,否则很容易产生极端结果。

本网站小编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孩子们早恋时期也是越来越提前了,家长们对其更是防不胜防,若是发现了孩子有早恋的迹象不可盲目的制止,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希望以上的文章对于处理孩子早恋的事件有效!

怎么引导男孩正确地和异性交往


父母应该相信自己的儿子,一般情况下,男女同学的接触是很正常的,不敢接触才是不正常的。如果发现男孩与某一异性交往过密,就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让男孩懂得,异性交往不要太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就会失去与多数同学、朋友接触的机会。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这位妈妈发现了儿子早恋,她不仅没有斥责儿子,反而比过去更加关心儿子,知道儿子喜欢学习语文,便鼓励儿子去参加朗诵组,还启发儿子写日记,这样,儿子的写作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因此,儿子的习作频频出现在班级的墙报上。儿子也开始由一对一的交往转向了集体,常为班级做好事,而且在一次班干部选拔中被同学们推荐为生活委员。期末考试时,儿子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年级前五名,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参加集体活动成了儿子的主要活动,当初对异性的爱慕冲动也渐渐平息、淡化了。

一般来说,男孩早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缺少家庭的关怀。父母只知道忙着赚钱,尤其是经常出差的父母,没有时间和男孩谈心。青春期的男孩情绪本来就不稳定,他们的心里话无处倾吐,就只能寻找同龄人进行沟通。男生之间志同道合,把握不好就会陷入哥们义气的泥沼中;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找到共鸣后,就会有一种互相依赖、崇拜的感觉,时间一长就会转化成早恋。

二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我意识增强,同时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有时老师、家长不能认真地聆听,甚至以为男孩说的只是年少轻狂的胡言乱语,而采取冷漠对待或是横加指责,导致老师、父母与男孩无法沟通。男孩没有沟通的对象,又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承认,就开始在同学中寻找共鸣。这也是早恋出现的一个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成为孩子最真诚的朋友,而不是单单扮演严肃、冷峻的父母角色。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男孩,我们是否应该粗暴地制止他和异性接触呢?当然不是,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和异性接触,而是要引导孩子正确地与异性交往。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又增加了男孩了解女孩的机会,减少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那么怎样正确引导男孩与异性交往呢?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心理,淡化性别意识。同意男孩和异性交往是为了增加他对异性的了解,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增强人际交往的技能,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技巧,开阔自己的视野,或者倾诉自己、倾听对方的困惑,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做到思无邪,交往时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引导男孩注意交往的方式。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间的谈天说地、课外的游戏活动等,都为男孩创造了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在浓浓的集体气氛中,即使男孩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也可以与异性大胆交谈,这就避免了男孩独自面对异性的羞涩和困窘;如果男孩喜欢交际的话,也能获得满足。在集体中与异性交往,大家各有所长,或幽默健谈,或聪明善良,或乐观大度,或稳重干练..能够让男孩在吸收众人优点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和心胸。

最后,提醒男孩注意个人的言行分寸。与异性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把握好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不要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或引起情绪波动。如果发现对方的情绪有些不对劲,就要及时提醒对方注意,并调整自己的态度,恢复到原来平静的状态。

与异性交往时不要随便开庸俗的玩笑,或者随意动手动脚。如果沉溺于与异性的交流,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对方的时间,因为交流只是内心需求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毕竟,在学生时代,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男孩的早恋往往与生活单调、没有目标有关,因此,充实男孩的生活,帮助男孩寻找生活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转移男孩对“早恋”的注意力。

此外,父母应该多和男孩沟通、交流,组织一些家庭集体活动,增进父母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便父母能及时了解男孩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教育。同时也能增强家庭对男孩的吸引力和父母在男孩心目中的威信,避免男孩过多地从外界寻求关怀与理解。

引导他正确地和异性交往

1.不要把男孩的正常交往,如相聚聊天、结伴游玩、一块儿看书、一起做作业等就误认为是早恋,从而加以指责。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男女同学在一起就必定是“早恋”,因而忧心忡忡,疑神疑鬼。从此,不再让男孩随便出去,平时也不让男孩与异性同学结伴回家,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对男孩的心灵造成伤害。

2.父母应该相信自己的儿子,一般情况下,男女同学的接触是很正常的,不敢接触才是不正常的。如果发现男孩与某一异性交往过密,就应该巧妙地加以引导,让男孩懂得,异性交往不要太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就会失去与多数同学、朋友接触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