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挑剔是大多数家长常犯的错误。这些家长时时刻刻地盯着孩子,当他们有些事情做得不好或不对时,急切地去纠正,直到他们完全无误才肯罢休。

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是想让孩子的行为和做事达到完美无缺。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就不难理解人类的行为都基于本能的反应,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家长们多关心孩子表现优秀的一面,并不断地给予鼓励,那么孩子犯错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相反,家长老是挑孩子的错,不仅使孩子存在自己常犯错的印象,还会使其对犯错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心理可导致孩子拒绝做任何事。恐惧的压力会使孩子变得无能,他们认为凡事难以做得完美是自己愚笨、无能。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家长应该认识到正确的东西是从不断地总结错误中得到的,孩子们也是一样,只有从不断的错误中,得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如果能正确引导孩子减少犯错误的次数,他们将永葆学习的勇气。家长可以从下面的话中得到启发:一次的犯错并不能否定下次的成功。

精选阅读

孩子过早上幼儿园的不良后果


为了满足妈妈们的需要,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招收小年龄段(3岁以下)的宝贝入园。据记者了解,刚进入六月,长沙市荷花幼儿园9月开班的小小班男生的招生就已招满了。

小年龄段宝贝入园一方面满足了妈妈们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到底这么小送到园里,对孩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荷花幼儿园党委书记雷老师对前来咨询的家长建议说,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保所所长钟燕教授则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梅仲孙认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过早上幼儿园的不良后果


3岁之前入园的宝贝,一方面满足了妈妈们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到底这么小送到园里,对孩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过早入园的不良后果 最佳时机


为了满足妈妈们的需要,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招收小年龄段(3岁以下)的宝贝入园。

小年龄段宝贝入园一方面满足了妈妈们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到底这么小送到园里,对孩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经典案例】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专家建议】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经典案例】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专家建议】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宝宝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经典案例】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专家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怎样避免家庭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友:您好!我有一个16个月大的女儿,她很健康活泼,而且学习及模仿能力还挺强。但是她的脾气也不小。

我是和先生父母一起居住的,由于老人家受到几十年生活习惯的影响,平时,经常有吵架和粗言。近来我发现她对此有模仿行为,如:指手划脚、嘴里还跟着叫。我很担心长期下去,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

我很担心目前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以后成长会有一定影响,我怎样才能阻止孩子在学到不良的行为和语言,避免脾气暴躁呢?送孩子进入托儿所会不会有所帮助?

茅于燕:你的女儿16个月了,活泼可笑,而且模仿能力挺强,你真是很令人羡慕。不过,你说她的脾气不小,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责任主要在家长。要有理智的爱,不要溺爱,要对他有点约束。做得好的要表扬,做错了的要表示不喜欢,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个年龄谈对与错、是与非还为时过早)。

你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家庭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先说说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早期儿童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模仿他身边的人说的话、做的事(即行为)。这些说的话和做的事就是他的“模仿源”。要孩子学好,就要模仿源好。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意思就是说孩子见好就会学好。

你希望阻止孩子学不良言行,这是必要的,送孩子入托儿所会有一定帮助,但要考虑:

1.孩子还比较小,不到一岁半,正是怕陌生人、怕生环境的年龄,恐怕要有比较长一点时间的适应痛苦,才能习惯。

2.你想送的托儿所离家远不远?教养员的教养能力怎么样?托儿所环境好吗?

3.家中老人会同意吗?

如果这几点,你有顾虑或不理想,能不能换个角度,从“模仿源”,即老人家那边,想想办法。请求他们尽量当孩子面不要吵架或粗言,否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不利影响。你可以说问了老师和专家了,在网上也看到老师或专家的回答了,都说要给孩子提供好的榜样,孩子才会学好(婉转地说)。

当然,我也深知这方面的工作做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为了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聪明、性格好、成大才的人,耐心对父母做工作,还是必要的,会有效果的。

妈妈:不宜给孩子过分打扮


妈妈:不宜给孩子过分打扮

有的家长凭着自己的兴趣打扮孩子,给孩子涂指甲油、口红、胭脂,戴项链、戒指、耳环。

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先从健康和安全来说,孩子皮肤及粘膜柔嫩,局部免疫力不强,容易受损伤、过敏和细菌感染。如果皮肤经常被质地较硬的项链、戒指摩擦,或受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刺激,容易使皮肤损伤,甚至发生皮炎。

口红引起的“口唇过敏症”时有所见,表现为嘴唇发痒,有烧灼感、红肿、干裂。口红还可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随食物进入口内。另外,孩子年幼无知,也会把戒指、珠子等东西含在嘴里玩,不慎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等后果严重事件。因此,涂化妆品和戴手饰对孩子来说既不利于健康,也是不安全的。

从生理心理特点来说,孩子新陈代谢旺盛,生性好动,容易出汗,手上和身上随时可被弄脏,需要经常洗净。如脸上涂了化妆品,弄脏了反而不美,又难以洗净。而且,孩子对美与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特别好模仿,需要成人正确地引导。如果经常给孩子涂脂抹粉,打扮得象个“小大人”,孩子容易产生爱虚荣,好表现自己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女孩子都爱打扮,而健康、清洁、整齐才是真正的美。逢年过节,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打扮一下,如给女孩系上漂亮的蝴蝶结,穿上色彩鲜艳而舒适的衣裙,充分显示孩子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

恐吓孩子的后果(春季亲子教育)


前言:恐吓孩子是现在父母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们都习惯的使用这一招来吓唬孩子,但是育儿专家指出,恐吓孩子往往会给孩子留下很严重的后果,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孩子需要谨慎注意方式,恐吓万万不可: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亲子网

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亲子教育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是比较单纯的,也许在我们大人看来不足以引起的恐惧,对孩子们的内心造成的却是莫大的伤害,严重着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们都要甚用恐吓的方式来威胁孩子!

让孩子知道“后果很严重”


亲子故事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他就有了辨别行为的经验,知道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这就能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放学一回到家,康伟民就把自己的东西随手一放,以致经常在上学前找不到东西而向妈妈求助。那天,康伟民找不到自己的红领巾了,恰巧妈妈也急着去上班。儿子喊妈妈帮忙,妈妈一边帮着儿子找,一边埋怨儿子乱放东西,结果母子两人都迟到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早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就越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当康伟民的妈妈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先是找儿子谈话了。

妈妈很郑重地对儿子说:“你有你自己的房间,你的物品怎么放自己决定,如果找不到,妈妈不再帮你,所以你今后要养成把物品摆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

妈妈说到做到。一次,儿子因为找不到语文书向妈妈求助的时候,妈妈柔声说:“很抱歉,我没办法帮你。”结果,康伟民又一次迟到了。

有了这一次教训,妈妈发现儿子在用心地改变自己,放东西逐渐地有次序了,找不到东西的次数越来越少。

事实上,孩子的感受力是很强的,当“坏的结果”出现的时候,他会很快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呢?

沟通技巧

1.从小就让孩子“体验后果”

孩子在6岁以前,给他一个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很有必要,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由的边界,否则可能会让孩子戴上“不自由”的枷锁。

妞妞在家里喜欢穿着鞋在床上蹦跳、拿着大人的书当废纸撕、用小番茄当飞镖……妈妈见了,总是一笑而过。

上幼儿园后,妞妞还是经常穿着鞋在床上乱跳;滑滑梯不排队,总是争抢;还撕别的小朋友的图画书。老师批评她,小朋友不喜欢她,使她觉得不自由,每天早上哭着闹着不愿意去幼儿园……

台湾蒙特梭利教师协会前任理事长吴玢提醒,规则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对于孩子在自由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大人必须明确指出“你这么做不对”。

家长及时制止孩子不正确的做法,孩子做事情才不会以“我喜欢”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做”为标准。

2.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

孩子思想简单,考虑问题不周全,又容易被环境左右,很容易做错事。如果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就可能使得孩子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吃,也不劝说孩子多吃点,而是收起家里的零食,告诉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会挨饿。”

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才能控制自己的坏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

3.让孩子品尝后果

有一则故事: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然而,他3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他向路人诉说苦恼:“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捉到鱼,怎么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网……这么多年辛苦总结的经验都传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技术还是很差!”路人问:“他们一直跟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你只传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当家长告诉了孩子行为后果,孩子还一意孤行的时候,那么就让孩子品尝后果。这时,父母不必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预先做防备,更不用担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持续发生,只管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让孩子品尝后果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对孩子有生命安全的事情,坚决不要让孩子去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