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对话

2020-11-13 胎教对话 对话胎教 童话故事的对话

说说keynes和孩子的对话。

给孩子以鼓励是无知吗?

可能是我笔很拙,不能尽显当时对话人的神态、语气,这位小女孩给我的感觉是性格非常健康,而且通过交谈以及在玩耍过程中的表现,她受到良好的教养,不是指知识性的,而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比如,说话时常带有“请”、“谢谢”等礼貌用语,看见有人折树枝,她就大声喊,“怎么可以这样呢?小树会死的”,美美不肯将玩具给她玩,她就说:“你这么小气怎么可以交到朋友呢?我就很大方,所以我的朋友很多”,等等。

我开始和她谈这个话题之前,也是非常顾虑的,生怕引起她情绪上的波动。但是在谈话过程中,她一直很开心,我感觉是在和一个大人在交谈,我也喜欢和孩子向大人一样地交谈。

在我和她谈论全托话题的时候,她一点没有被抛弃的感觉,她对自己感到很骄傲,我觉得,无论她的骄傲也好,偷偷地哭也好,她的情感都是非常真实的。而且通过和她的交谈,也通过美美自己上幼儿园的经验,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对幼儿园的印象,和父母的思想导向很有关系,我一直向美美描绘幼儿园的美好和可爱,所以美美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只有能干坚强的孩子才能去过全托生活,所以小女孩对自己能过上全托生活感到无比骄傲,孩子需要关爱的同时,也需要鼓励、激励。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亲子对话让孩子“会”说话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

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0-12个月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当宝宝说的句子或内容,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如“今天跟妈妈去散步”便以此为内容画出来,可以增加宝宝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

父母应常对孩子多说有益的话,少说或不说有害的话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父母应常对孩子多说有益的话,少说或不说有害的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不能缺少爱,特别是来自家长的爱。其实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但最常用的就是用说话来表示。但我们说的话有些对孩子是有益的,有些却会伤到孩子是有害的。有益和话可以给予孩子力量和幸福;有害的话就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好奇心。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经常说的话哪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呢?那我们简单举一些例子。

1、常对孩子说类似“宝贝,你很聪明,我为你高兴”的话。 这样的话语可以起到暗示孩子是聪明的,反复确认你很聪明,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行,是鼓励的一种形式。有人曾对两盆花做过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两盆花,人们经常对一盆花说你很漂亮,我很喜欢你。对另一盆花说你很丑,我不喜欢你。一段时间后,被说漂亮的那盆花长势茂盛,花开的艳丽。而另一盆花则枯萎死掉了。暗示对植物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影响就更大了。

2、常对孩子说类似“爸爸、妈妈很爱你,你是个好孩子”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来自家长的爱,家长就象一座大山一样给他们力量,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

3、常对孩子说类似“我相信你一定能独立完成”的话。 这样的话,可以鼓励、坚定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做事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我相信”这三个字暗示给孩子他已经长大,具有这样的能力。

4、常对孩子说类似“我喜欢你这样做”的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时,常说这句话鼓励他们,就会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他们就会按着这个标准,照着这个样板去做事情。

5、要对孩子说类似“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的话。 当家长错怪了孩子时,不要回避,错了就是错了,不要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不但不会有损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使你高大起来,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6、常对孩子说类似“你已经长大了,你的问题你自己来决定,你的时间你自己安排”的话。 首先常说这样的话是尊重孩子的良好表现。其次是用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暗示孩子你已经是大人了,已经具备了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合理选择的能力,有能力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比如,孩子问你他是否可以吃零食,你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回答,孩子的心中就会引发"我是否该吃、吃多多少"的思考,就会主动承担起决定自己行动的责任。

7、常对孩子说类似“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人人身上有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建立起学习他人优点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虚心学习、虚心做人的态度。

8、常对孩子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打上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的烙印,让孩子建立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认知,促使孩子自觉的去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中乐,乐中学。

不说类似“这孩子太笨了,我是看出来了,你是没好了”的话;不说类似“小孩子家懂什么,少问少管”的话;不说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完成作业就别想玩”的话;不说类似“那来的这么多好奇心”的话;不说类似“你是我的希望,我全靠你了,你能行吗?”的话;不说类似“我打你是为你好”的话等等。家长对孩子说这些话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你不可亲,更不可敬。所以,爱孩子就不要说这些有害的话。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对孩子爱的表达时,语言是我们运用的最多的手段之一,语言可以传达正面信息,也可以传达反面信息,对孩子有益的、应该说的要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不应该说的要立即停止,有益的话是改善家长与孩子关系的第一步。

千万别对孩子说“反话”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万别对孩子说“反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育孩子应该采取点怎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有怎样的帮助的,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有些方式对于孩子起到的作用不一定是好的,就像是用激将法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来了解一下吧。

善意的反语不能说吗?

幽默和讽刺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我们说一些人木讷,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融入大家的幽默气场之中,但是宝宝对待幽默话傻傻的“稚嫩和真诚”,有时反而会引来哄堂大笑;而讽刺,宝宝虽然可能会“以字取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会无师自通地悟出背后的“批评和贬义”。早教网

如果是喜欢正话反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就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呢,幸运的是只要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带有贬低和责备,孩子只会开始觉得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明白不仅要听懂父母说话的内容,还要听懂父母说话方式背后的态度是否为善意的。对于善意的态度,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理解有两层意思:首先幽默是一个人平静快乐时智慧的体现,是一个人宁静坦然时灵感的结晶。如果家长心情焦虑烦闷,幽默就可能是黑色幽默,甚至含有敌意和歧视,不但一点不好笑,反而伤害了孩子;其次父母面对孩子表达幽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善意和友好的。

幽默不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幽默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一岁多的孩子,妈妈有意抱其他孩子时,就会对着妈妈使劲叫,并且张开双臂抱住妈妈的腿,要求妈妈抱自己。很明显,孩子知道妈妈抱其他孩子也是在逗自己玩。

那些长期被家长说反话的孩子,自己也变得喜欢说俏皮话,他们开始尝试一些双关语,也许开始有些勉强和笨拙。

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能被理解,据调查,3岁儿童的语言障碍比例为6%,这其中一部分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艰涩的词组或者反语以及双关语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父母在对低龄儿童说反语时,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需要蹲下身来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甚至大人交谈时,有小孩在场,如果他们不理解,也要告诉他们,否则他们可能产生误会。幼儿早教

孩子不接受的绰号要改口

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非常朴素、甚至有几分不雅的儿时昵称,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一些可爱的错误时,用小坏蛋、小笨蛋、小傻瓜之类的一句带过。

如果一些外号或者评价,孩子并不接受,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情景下不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停止这样称呼孩子。对于绰号,金利波认为,孩子的理解是会变化的,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昵称、绰号,并不代表他们长大以后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快乐接受。而且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同,金医生儿子洗澡时,在家里爸爸常说:“你把屁股洗洗干净。”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在游泳池里,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说,他就会憋红了脸说:不要讲了,我知道了!

从一岁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幼儿早教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 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们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们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们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就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早教网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与此同时,你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做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父亲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父亲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及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孩子不愿对父母直接说的话


如何减少或消除两代人的隔阂?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要求什么。

以下是几位小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说出他们平时不愿意直接面对父母说出的话:

第一封信:“你们能理解我吗”

“刚进入毕业班,你们就给我‘约法三章’:一不准看电视;二不准玩电脑游戏;三不准外出玩耍,星期六星期天也不允许。这是什么法呀?我心里虽然愤愤不平,也只好忍气吞声了。从此我就成了可怜的笼中小鸟,每天除了读书、做作业,还是读书、做作业,一直提不起精神来,终于有一天,你们的朋友请你们去吃饭了,而你们走的时候,还忘不了关照两句,好好做作业。当你们走出门的那一刻,我一蹦三尺高,‘万岁,解放了!’随即打开电视,真好!是我最爱看的《猫和老鼠》。一桩桩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滑稽的动作,逗得我捧腹大笑,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突然,随着电视机‘咔嚓’一声响,传来了一声怒吼:‘不好好学习,看什么电视!自觉性太差了!’随后,我的耳朵上留下了一道紫色的痕迹。你们杀了个回马枪,我看着你们,眼泪流了下来。

记得去年冬天,我生病了,发烧到38℃,深更半夜,打不到车,你们走一段歇一段把我背到了医院,身上都湿透了。经过几天的治疗,我渐渐康复了,当爸爸用手抚摸我的额头时,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爸爸妈妈,我两次哭的心情截然不同。你们希望我成才,这我能理解,但我还是想告诉你们,我毕竟是儿童,难道除了读书做作业外,就不能有其它的兴趣和爱好吗?你们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你们能理解我吗?”

第二封信:“请不要花钱为我请家教”

“你们自己省吃俭用,却舍得花钱为我请家教,买大量的辅导书,在无数个夜晚,你们为了陪我学习放弃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对此,我既感动又觉得压力很大。其实,我觉得挺委屈的,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成绩。可是,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常告诉我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动脑筋,专心致志,适时复习。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勤奋,需要反复多次复习,积极主动去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培养概括、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靠请家教不断地辅导。

爸爸妈妈,我没有批评你们的意思,请你们答应我一件事,以后不要省吃俭用,不要花钱为我请家教,也不要放弃你们喜欢看的电视剧。我希望你们相信自己的女儿,她已经长大了,已经懂得了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问题。她会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们,你的女儿是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第三封信:“那4元钱真的不是我拿的”

“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您的爱比海深。在生活上您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您知道我不吃肥肉,您就自己吃肥肉,把瘦肉全部让给我吃。寒冷的冬夜,当我写作业时,您怕我着凉,就在我的腿上盖上小被子……也正是由于您对我的爱,我才大胆地提笔向您倾诉我许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一件事情。

那是上次,我向表哥借了4元钱买杯子。等了一个小时后爸爸回来了,我又向爸爸要了4元钱还给了表哥。表哥把钱丢在桌子上,就给我手机玩,玩完以后就回家了。然而没过几天,表哥怒气冲冲地对我说:‘是不是你拿了桌子上的4元钱?’我说:‘没有!’妈妈,您过来了,听到我和表哥在吵架后,您还帮着表哥指责我,我说不过你们大人,只好被逼无奈承认了,之后我还被您痛打了一顿。但是,妈妈,钱真的不是我拿的,我很冤枉。

我多么想跟您说清楚,可每次话到嘴边又没有勇气说。这件事我一直憋在心里,您知道我有多委屈吗?您知道我有多痛苦吗?我希望您相信我,这是我的愿望。您能答应我吗?我会感谢您,做一个好孩子。”

第四封信:“谢谢你们的‘悔改’”

“因为偏科的原因,我的数学很差。记得五年级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60分,你们知道后便大发雷霆,不停地骂我。我的眼泪就像小溪一样流个不停,我不敢说话,生怕吭一声,爸爸你就会向我来一巴掌。我的心被击碎了,爸爸妈妈,你们可曾知道,在你们‘泄恨’的同时,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但是,到了六年级,你们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不仅没有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好而骂我,也没有给我增加压力,反而经常鼓励我,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想,也许是你们‘悔改’了,想给我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吧。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一时还提不上去,但是我会努力,爸爸,您不是说过吗?‘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我相信,只要努力,我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我真的很高兴,我一定会在今年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你们!”

第五封信:“您生气时的表情太可怕了”

“妈妈,我多么渴望依偎在您身旁同您说说心里话,但是我没有这个勇气。

有一次,我从您的衣袋里拿出100元,去吃喝玩乐。回来时,您问哥哥和我谁拿了钱,哥哥说不知道,我也说不知道。您说:‘你们不说,都别吃饭。’但是,您还是到厨房做饭去了。饭做好了,您并没有不让我们吃,还说:‘那100元就当丢了吧,刚才我发那么大的火,实在是不应该。’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来想去,我是不是应该说出实情呢?但是想起您生气时的表情太可怕了,我于是打消了向您认错的念头!一拖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今天我才鼓起勇气写下这封信给您,妈妈,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

第六封信:“这样的‘疼爱’,只会增加我的压力”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女儿还要给父母写信呢?我想,有一些话不好当面说出口,以书信的形式更能让我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爸爸妈妈,你们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总是不让我帮你们做家务活。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您买回了很多菜,我高兴地去帮您洗菜,可您却说:‘放下吧!我自己洗,只要你下次测试的时候多考几分就好了。’我知道,您是在责怪我期中考试没能拿到前三名。听了这话,我放下手中的活,跑到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您还记得吗?在我8岁那年,学校要大扫除,这点活对我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是您为了‘疼爱’我,硬是让我在家里学习,您还亲自去帮我请‘病假’。您可知道事后同学们怎么议论我的吗?您们想过没有,这样的‘疼爱’,只会增加我的压力,对我的成长,对我的未来生活有什么好处?文化知识很重要,但也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啊。妈妈,我像一只小鸟,终究要离开您的怀抱去独立生存,可您不让我学‘飞’,不让我‘独食’,那我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爸爸妈妈,您们的女儿多么希望能得到您们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们不要像保姆那样关照我、代替我,而是用您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为我指导方向,让我奋斗、成长!”

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

读了这几封小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内心很不平静。

他们在信中提及的让他们流泪、让他们觉得委屈的事情,在父母看来,或许微不足道,或许理所当然。当父母的有谁知道,听到父母的一声怒吼,孩子内心会怎么想?又有谁知道,孩子虽然对家长的言行忍气吞声,但内心却“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父母们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天底下最大、最无私的爱,所以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孩子请家教,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为孩子包揽了一切,只要孩子专心读书,将来考个好学校。家长们不知道,这样做,反倒让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度过没有快乐的童年。

父母们也常感困惑迷茫甚至痛苦非常,为什么孩子不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总要让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大道理,甚至一怒之下动手给他一耳光……

谁也不否认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大、最无私的爱。只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否为孩子所接受?父母苦于不被孩子理解,可自己又能否真正理解孩子?

没有一个当父亲或母亲的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当好父亲或母亲这个角色,大家都在边做边学。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当父母的不妨低下头、弯下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了解自己的孩子。

泰戈尔有句名言:“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孩子的天性,包括游戏、模仿、好奇,等等,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也许是值得父母思考的问题。

不要对孩子说“不”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作为学生的们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对孩子说“不”,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也主张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但好多时候我是用提醒他注意的方式去说,这样多次的提醒对孩子有好处吗?会不会也起到了说“不”的作用了?

还有,孩子的外婆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她常常对孩子说“不”,怕他摔了、怕他在地板上趴着凉、怕他弄脏了衣服等等,这些情况你们在家里遇到过吗?都是怎么处理的?

悄悄的回复:

淘淘妈,如果不是一些危险性的事情,我会耐着性子少去提醒他。虽然有时也会犯过于唠叨的错误。

关于外婆、姥姥或奶奶的关心,我家也是一样的呀,我是随时提醒我妈妈和婆婆的。

rgx的回复:

说得很好,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精髓,小孩子可以自主教育,而且必须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构建自己,语言说教没有用的。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再准备丰富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会自然的成长,所以我总是早早地给孩子准备适龄的玩具和书,只要没有危险,不限制他的自由,鼓励他独立做事,所以孩子很快乐,大人也很轻松。

如何对孩子说“不”?


时间弹指一挥间就已逝去,又是一个新学期,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如何对孩子说“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从幼儿期开始保持独立性与学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自主选择与独立行为与家长的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你将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意见?“平等地对待孩子”究竟要做到哪种程度呢?

第一招:无声胜有声,道理“行”自明。

妈妈带果果逛商场,果果看中了一双红色的高跟小皮鞋,眼睛里全是喜欢与志在必得的神情。妈妈知道孩子还在长身体不宜穿高跟鞋,但是果果表示“非它不可”。妈妈说:“如果买了这双鞋,就不能再买别的鞋子了。”果果郑重表态,“只要给我买了这双鞋子,我什么鞋都不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决地对孩子说“不”,一味的讲道理只会让果果不开心,并不能让她真正明白高跟鞋并不适合她。

妈妈想了想,忍下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买下了那双高跟鞋。

第二天,果果上幼儿园,早早地就穿上了那双鞋子,还特意配了一条白色的连衣裙,站在镜子前面照了又照,“妈妈,你看我美吧。”

妈妈说“穿上它,很漂亮,但是脚会疼。”

果果想了想,“可是漂亮啊,我可以忍的!”

妈妈在果果的书包里悄悄塞上一双小布鞋。

幼儿园里,果果很开心地向老师和小朋友们展示她的新鞋。起初的时候她很高兴,但是在户外做游戏的时候,没过多久就觉得脚疼开始踮着脚走路了。快到中午的时候,便一瘸一拐地苦着脸坐到旁边休息了。

老师拿出妈妈事先准备的小布鞋帮果果换好,“怎么样,穿高跟鞋不舒服吧?”

果果点了点头,脸上是若有所思的神情。

晚上妈妈来接她,果果看到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穿高跟鞋了。”

果果妈妈是一位很有心的家长,当孩子的选择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她没有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也没有长篇累赎地讲道理,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妈妈和老师适时地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通过“对比”进行“反思”,取得预期的结果。

有的时候,道理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讲解的,在具体的行为与实践中让孩子自己体会效果更好。然而前提是,果果的选择不能说错,只能说是现阶段对她来说不适合。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孩子空间,让她自己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涉及“事与非”、“对与错”的前提。

如果孩子本身的选择或言行不管是以成人还是孩子的标准来衡量都是错误、负面的,那么处理方法又另当别论。

第二招:事后沟通,意识最重要。

壮壮妈妈最近很苦恼,壮壮四岁半了,以前人人都说他是一个内向的小绅士,可是现在性格却很暴躁,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晚上跟妈妈下棋,第一局,妈妈让他赢了,他显得很开心。第二局,妈妈赢了,他立即摔了棋盘,大哭大闹起来。在路上看到喜羊羊电影的海报,也不管原来的计划是去做什么,就非要立即拉着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搞的妈妈很狼狈。

听了妈妈的讲述,老师仔细回想了壮壮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认为壮壮自尊心特别强,虽然不爱表达,看起来很乖、很内向,但内心是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他觉得只有赢才能证明他的能力,一次失败就会让他产生消极的情绪。自尊心强、不够自信,需要外界的肯定。对于自己的要求非常坚定,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反应激烈。

面对壮壮的情况,当他大发脾气时,要对他暂时不予理睬,冷处理可以让他感觉到并没有人因此而特别关注他,从而停止哭闹。在他生气乱发脾气时,家长尽量不要责怪他,要正面引导或转移他的注意力,通过亲近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但不要出现,孩子一哭一闹一发脾气,家长就第一时间冲到孩子面前解决问题,嘘寒问暖,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今后遇到问题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家长关注。

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讲到不良行为的害处,教育孩子要学会自我控制,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要清楚地告诉他哪里错了,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脾气发完以后还要道歉,还要继续做完。也不要一味批评,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鼓励。

三幅图壮壮和妈妈下棋

“妈妈,你让着我点儿!”-第一幅,壮壮面对困难,撒娇肯求。

“妈妈,你让的太明显了!”-第二幅,赢得没难度,壮壮不满意

“妈妈,你不让我赢,我讨厌你!”-第三幅,输了,壮壮大哭

家长在和孩子玩一些竞赛类的游戏时,可以逐步增加难度,第一局让他赢;第二局也让他赢,但是增加了难度,让他羸的不那么轻松了;第三次、第四次再让他输。但是从赢到输之间不是一下子转变的,是有难度递进的。妈妈有步骤地增加难度,有技巧的“让”才不会孩子的心理落差在瞬间内发生巨大的起伏,孩子在难度变化的过程中有了心理准备,感受到了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这个时候再接受输的结果,便不会那样痛苦和意外了。

竞赛类的游戏中,让孩子体验“赢”的真正含义,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教会孩子理解规则,懂得公平。

再有,如果孩子只能接受赢,一味地让家长让着他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共情的方法来让孩子理解面对失败大家都不喜欢。爸爸输了也会不高兴,也可以情绪失落。

他发脾气,家长也可以发脾气。

他哭,家长也可以佯装抹眼泪。

面对失败、打击、不顺心的时候,人和人的反应是一样的,那么就没有理由拿爸爸妈妈的不高兴来换取孩子的高兴了。

重要的是,事后与孩子的对话,相当重要。

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说出理由,理由成立,自然可以说服家长。同样家长也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孩子。孩子小的时候,语言能力弱,词汇量匮乏,可能说不过家长。家长自然比较占优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得到提升和锻炼,他会想办法动脑筋去说服家长,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渐渐的,家长会发现想要轻易地说服孩子服从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这便是成长。

“看奇奇游的多好啊,多亏了奇奇,把美羊羊救起来了。”老师引导着小朋友给奇奇鼓掌加油。

“那是假的,奇奇怕水,不敢游泳,要是真的在水里,他才不敢呢!”有个小朋友不服气地说着。

奇奇一下子停了下来,呆在当场。

“谁说的!奇奇特别勇敢!他不仅会游泳,而游的特别好。”老师把奇奇拉在怀里鼓励道。

“那前几次游泳课,他都没来,他根本不会游泳!”佳佳居然不依不饶地戳穿老师。

“是这样的,奇奇的腿受了伤呢,所以最近不能游泳,但是奇奇是会游泳的,对吗?奇奇。”老师注视着奇奇眼睛,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感激和自信,终于他点了点头。

“小朋友有点儿不相信,奇奇,你说怎么办呢?”老师趁机问道。

“那下周我游给他们看。”奇奇鼓足勇气,还举了举拳头。

那天晚上一回家,奇奇就缠着爸爸带他去游泳,在下周游戏课之前,奇奇成功地战胜了自己的畏惧心理,终于学会了游泳。

在生活中,孩子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喜欢、不愿做某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如果对他的成长有益,家长和老师就要启发孩子,了解孩子心中隐藏的原因和秘密,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勇敢就是在一次一次的自我突破,就是鼓起勇气直面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难以承受的“事情”。

——摘自《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

胎教对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