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商场以前,我都会给儿子讲好条件,今天只买一样东西,否则就不去。每次回来,我都要给他总结一下,今天什么地方表现好,什么地方表现不好。所以,去商场基本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女儿大概正处在自我意识萌芽时期,我觉得应该给她作规矩了,千万不能让她把哭做武器。

nightingale的回复:

我想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大概都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的吧!

至少,轩儿是这样的,每次看到心仪的东西(大多也是玩具和书)都会象被胶住了似的。

最记忆犹新的一次竟然是在他幼儿园的门口,小商贩花里胡哨的小东西,他居然要买。当时我是因为想着要给他买一种贴画,停下来看了看。其实在平时,他也会很想买的样子,但只是看看摸摸而已,我从来没有给他买过,他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也只是看看摸摸而已。可是那天,他很快捕捉到了我想买东西的神情,就盯上了一种小精灵,非要买。而小贩也极力地推荐这个那个,一点也不顾及我和孩子之间的对立,最后轩儿大哭,当时也是令我很不好受,正是下班时候,幼儿园门口家长孩子来来往往,而他却哭成了个泪人!人们的眼光也是各种各样,好象我这个妈妈太心硬,太小气似的,不过到最后我也没有妥协。至那次以后,他再也没有强要幼儿园门口的东西了。

而在商场超市的情景,还从来没有严重到他大哭的程度。我会同意他的话,“这个东西真的很好玩,很可爱,不过……”给他一个他可以理解的不买的理由,他虽不愿意,倒也接受。然后很快地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我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受点这样的“想要却得不到的”挫折体验,也算是件好事吧。

平心而论,孩子哭一下,表示他的失望和受挫感,这也是很正常的,大人如果很自然地看待这样的哭,不要大惊小怪,相信孩子以后会学会面对这种情况的。

精选阅读

尴尬的购物经历(上)


我家女儿贝贝一岁八个月,昨天(星期六)我和LG带她去书城,LG开车把我们送到书城门口,他还要去办一点事,说好一会再到书城来找我们,于是我带着女儿来到三楼“三联书店”,最里面有一些儿童书籍,我想找几本育儿的书,贝贝呢也在翻书架下面一层的书,然后把书从这边搬到那边,她不断重复着她的“搬运工”工作,那些服务员态度挺好的,没有干涉她,旁边还有一些父母带着小孩在买书,有个孩子看起来有三四岁了,掉在他妈妈脖子上不肯下来,他妈还表扬我女儿,说“小妹妹多乖,自己看书”,我听着心里多少有些得意。这时我已挑了几本《儿童目击者》,还有两套香港读者文摘远东有限公司出版的《环游世界宝盒》(讲地理常识)和《大自然宝盒》(讲生物常识),每套五本,印刷实在精美,插图很漂亮,内容也浅显易懂,只可惜是繁体字,但不知为什么每套才10元——嗨,买来自己读都好,在问了服务员确认了价钱后我领着女儿转到另一侧,谁曾想这一转平静的购书环境给打破了。

在书架的另一侧摆着一套也是香港新雅文化出的《新雅亲亲故事》,有个盒子装着,一本书、一个塑料袋装着各种动物图象,还有一个围裙,后两者是用来配合书上内容讲故事的(不得不承认,人家书是比我们的精美,只是也是繁体字的)。贝贝不知怎么就看上了那个塑料袋,我只好给她拿着,但她还不满足,她要撕开那个袋子拿里面的小熊,我正在给她解释不行,就有服务员走过来说:“小朋友不要拿”,并试图去接她手上的塑料袋,那人手还没触到袋子,贝贝就”哇“的一声哭了,并拿着袋子跑开,边哭边说“打开,打开”。我跟服务员说“能不能打开看一下”,服务员断然拒绝“付了钱可以”,并说这书以前是三百多块,现在打折才一百多块。贝贝哭的声音真大,书店里面人虽然多,但本来很安静的,我窘的不知怎么好,我不想花一百多块买一本繁体字书,再说跟着LG出来,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呢!女儿却还紧紧捏着那袋子并试图撕开,而那个服务员紧跟在身后,嘀咕着“不能打开,拿来”。我只好答应服务员“买”并给LG打电话,好在他已经到了,于是我抱着哭泣的女儿,女儿报着那袋子,服务员帮我拿着包括《新雅亲亲故事》的一叠书去到了收银台。

这样的经历上上星期天还有一次,上次是去商场,准备给她买冬天的衣服,我在看衣服,LG带她去看玩具,一会就哭着抱过来了,原来她要“买车”,我就跟她爸说“让她看一下,不要紧”,但她爸说她不止要看还要去骑去坐,每一辆都摸一摸,最后就是叫她爸买,她爸不答应就哭了。我只好抱过来一起去到卖童车那里,边走边给她说家里有,女儿也是边哭边说“还买,还买”,那些服务员也不失时机跟过来说“买一辆吧,很便宜的”——便宜,几百块一辆呢!我看了看那些车,没有什么特别的,最主要是没计划买车,便把女儿稍稍哄好一点又交给她爸爸,心里急着去给她看衣服。但衣服没看好又哭着抱过来了,这次简直是嚎哭,原来女儿一直惦记着买车,她爸又不会哄便哭开了,我去抱都不要,她爸平时本来就很少抱她,那里见过这阵势,我看他气得脸色都有点变了,放下了女儿,这一下女儿象脱缰的小野马一样哭着跑开了,两腿象做高抬腿一样的蹦跳着,我气急败坏的追了上去,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样下去还得了?于是抱着女儿在服务员各色眼光中离开了那里,衣服自然也没买成。(这是她第一次吵着要买东西,以前从没有过。)出来坐上车子,准备去吃饭,但一会女儿就睡着了,看着女儿在怀中睡着,心里又好难受,哭了半天,什么也没给她买,去吃饭又睡着了,她也挺受罪的。后来下午带她去另外一个商场还是给她买了不少玩具。

我现在对带小孩上街都有点发憷了,女儿平时在家是个很活泼开朗的小孩,简单的道理也能听懂。怎么一上街就这样呢?各位妈妈你们宝宝会这样吗?这样下去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还有你们碰到这种情况当时是怎么解决的,事后是怎样教育的,从思想上、根本上怎样去解决问题?

尴尬的购物经(中)

家有小小“购物狂”


不管家里好玩好吃的东西,已经多得塞不下了,见到什么就要买什么,买不到喜爱的东西,甚至不惜在地上打滚哭闹……相信这是许多爸妈带宝宝去商场时所经历过的场景。面对日渐长大,“购物欲”也随之递增的宝宝,爸妈们究竟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从宝宝的角度出发,一起探索他们心底真实的需求吧!

我想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带回家

场景一

丁丁家附近有个宝宝超级商场,里面建有配套的小型游乐场。小家伙刚满1岁,全家人就经常带他去游乐场玩,每次都免不了买一些小玩具、小零食。

现在丁丁1岁半了,每次经过那座商场时,都要求进去逛,而且每次都有要求。盯上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全然不管家里有没有,价钱贵不贵,是否合用,就一副非要不可的架势,动辄还大哭大闹。

宝宝的悄悄话

那个你们叫商场的地方有好多好多东西啊,我喜欢那个巧克力的棒棒糖,还有那辆小汽车!我要把它们带回家!妈妈说家里有,我可没看到在哪里,我只要我看得到的,就是这个!我们不是每次都可以拿喜欢的东西回家的吗?!

专家解读

这是培养出来的小购物狂。他对物质本身有着较大的需求,只要看上的,必须拿到手,一样也不能少。

面对期盼已久终于到来的宝宝,爸妈满腔疼爱,恨不得把全世界最美好的玩具都送给他。而那些因为工作繁忙没法陪伴宝宝,或是觉得自己总是做得不够多不够好而感到愧疚的爸妈,就更希望用各种东西来补偿宝宝。于是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带着他去商场、逛超市,只要喜欢的就源源不断地买回家。

还有些爸妈实在找不到适合宝宝玩的地方,商品丰富的超市就像一本齐全的“识物大全”,有时候还能遇上一些同龄的小朋友,所以也乐得带宝宝逛逛,顺便也会买些宝宝喜欢小东西。

小宝宝可没有金钱的概念,他认为只要去商场、超市就一定能把喜欢的东西拿回家,可是那么大的商场吸引他的东西可就太多了。

渐渐的,购买成为满足物质需求的最主要途径之后,宝宝在家想起需要什么东西就会吵着要去商场拿,哪怕那东西商场没有,或者很昂贵,或者是商场早就打烊,反正他就是要!

解决之道

★每天半小时的谈话,或是小游戏,或是小区里花园散散步看看花草,可以比得上任何一件玩具。

★尽量不要带宝宝到超市或商场,那些地方空气不流通,某些商品对宝宝而言可能具有危险性。

★如果宝宝已经念念不忘购物,就暂时不要去商场、超市,而是带他到户外活动。当然有些宝宝会哭闹,非要去商场或超市,那可以抱着他,倾听他的感受,等宝宝脾气发完了,往往也就好了。

妈妈经验谈

小鱼娘:我们带小鱼逛逛儿童商场,买了东西就出来,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小鱼也会对那些玩具啊什么的感兴趣,如果对方允许,我们会让他稍微玩一会儿,但是基本上不会买,我们觉得小鱼才不到一岁,购物还为时过早。他偶尔哼哼唧唧闹一会儿,我抱抱他逗他玩会儿就好了。

彤彤妈:带宝宝上公园或是小区花园要比去商场好吧,空气新鲜,玩伴也多,可以找到的小玩意也很丰富。大概就是因为时常带彤彤去这些自然景区玩的缘故,目前彤彤两岁了,从来不闹着去逛商场,顶多也就是在小区的便利店逛逛,她不怎么闹着要买东西的。

牛牛妈:我们很少逛商场、超市。如果真需要去,也会跟牛牛约好只能买一样小玩意。有时候他也会反悔,大哭大闹的,我们就带他先出来,等他情绪平息后再进去,或是回家,什么也不买了。

妈妈,购物真好玩!

场景二

28个月的小妞妞最近也爱上了疯狂购物,每天N次跑到小区的便利店和面包店,每次都买一根冰棒或是一个面包。到了超市就是看到喜欢的就扔进购物车,不一会儿购物车就堆得跟小山似的,爸妈劝说她把一些东西拿出来,她通常都同意,最后她能够拿着一两样到收银台刷条码,付款就很开心了。

宝宝悄悄话

我看到奶奶给那个便利店阿姨一些纸才能把冰棒拿走,奶奶说那是钱,得用钱来换东西。大人们都这么做,超市里比较好玩一些,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放进车车里面推,等下到了门口就有阿姨拿着东西“滴——”,然后我像爸爸妈妈那样给她钱就可以把东西拿走了。真好玩,不是吗?你要不要一起啊?

专家解读

这是貌似购物狂的“体验购物”型宝宝。

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关注周围的成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也开始关注怎么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购物这个行为就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模仿成人购物的流程,体验购物车、收银机或是付钱给他带来的快乐,实际上对购买了什么样的东西,或者购买了多少东西并不是那么在意,当然多少也得买上一两件。

解决之道

★顺其自然,满足宝宝体验购物的欲望,但是控制住每次购买的量。

★在宝宝体验购物时,适当地给宝宝解释购物流程和规则,比如:轻轻取拿商品,推小购物车时请注意周围的人群和物品等等。

★通常宝宝的购物车上会堆积如山,此时你应该跟宝宝筛选商品,把最需要的一两样拿出来,其他的归位回去。那么今后宝宝也会逐渐学习到有节制地购物,只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家里的瓶瓶罐罐拿出来,就可以开个小超市,或者冰箱里的水果蔬菜摆开来就是迷你菜场,全家人一起上阵玩玩,不但能够满足宝宝的超市探索欲望,还能够促进宝宝认知和交流发展。

妈妈经验谈

大宝妈:我家大宝每天都要去便利店购物,有时会买很多零食,有时只是象征性的买一两样,仿佛只是为了体验自主购物的乐趣,但从不会空手而归。我大多数情况下尽量满足。疯狂购物的时期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就过去了,他现在迷上了在小区里玩扭扭车。

呱呱妈:呱呱很可爱,从货架上看到什么稍微上眼点儿的就稀里糊涂往购物篮里扔,每次我们都跟在旁边往外拿,呵呵,她忙,我们也忙。她好像也不记得自己到底拿了什么东西,最后留下一两件她喜欢的小东西就可以了。

雨琦妈:每次上超市我们都给雨琦自己拿着10元钱,付账的时候,收银员告诉她,她的钱不够,要求她拿一些东西出来。因为是收银员这么说,她倒不哭不闹,乖乖地跟我们拿着购物篮到旁边选10元之内的东西出来,其他的归回货架。

我只是需要一点安慰

场景三

小波快3岁了,平时蛮可爱的,但是每次生病就不得了,变成十足的购物狂,—看见啥好玩的好吃的都想要,如果不给买就大哭大闹。前几天,小波发高烧住了几天医院,闹着买了一个两百多元的变形金刚。这次住院看病才花了几百元钱,但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花了近千元。

宝宝悄悄话

我讨厌头痛、喉咙痛,讨厌护士姐姐打针,讨厌吃苦苦的药!感觉糟糕透了!姑妈送我一个遥控车,嗯,很酷哇,感觉好点儿!不过,还是痛!我想变形金刚会让我好受些!妈妈!我要变形金刚!

专家解读

这是阵发性小小“购物狂”,只有在身体不舒服、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才表现出强烈的物质需求。

宝宝并不能理解生病给他带来的不适,也不能理解治疗时带来的不愉快,比如:打针、吃药,他闹着情绪不愿意配合。这个时候,成人可能就会拿玩具来安抚他,转移他的注意力,甚至因为心疼宝宝,毫不犹豫地给宝宝购买平时舍不得的贵重玩具。

这也只能暂时让宝宝安静下来,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宝宝因为身体不适很快就厌倦了,他也认为玩具能让他好受些,就不断地要求得到新的玩具。有些宝宝病好了,不再要求买新玩具,而有些宝宝则习惯了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一旦家长不满足,他会认为家长不再爱他,陷入更大的痛苦。

当然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宝宝遇到较大的压力,情绪特别不稳定的状况下,比如:上幼儿园不适应之类的。关键是家长能够理解宝宝,多倾听宝宝,陪伴宝宝度过困难时期。

解决之道

★宝宝生病需要更多的关心,爸妈应当尽量陪伴在宝宝身边,做做小手工,涂涂画画,讲讲故事就能够让宝宝感觉到爸妈的爱。

★一些旧的玩具反而能安抚宝宝,你可以给他讲讲小故事,小汽车知道你生病了,它很难过,所以啊,它陪你一起来医院,看,它表演个空中翻滚给你看,希望你早日康复哦!

★宝宝唧唧哼哼地要东西时,其实只是想要得到你的关爱,你一边抱着他一边答应好好好,就可以了。

妈妈经验谈

壮壮妈:上次壮壮扁桃体发炎,医生越说不能吃什么,他越哭着闹着非要买不可。哭得那个稀里哗啦啊,就是要冰淇淋,还是要超大盒的,我说得病好了才可以。他就足足哭了半个小时,最后要求病好了买一百盒冰淇淋,全部吃光光。我赶紧答应,抱着他亲亲他说,好啊好啊,一百盒一百盒!等他病好了,早就忘了这个事情啦。

飞飞妈:飞飞刚上幼儿园那阵子,放学就要到幼儿园对面的超市疯狂购物,看到什么要什么,开始我们都满足他,后来实在是受不了了,只允许他买一样。他当场就滚倒在地上大哭,我们只好抱他出来,在外面陪着他。感觉他是哭完就轻松好多,其实宝宝还是需要我们给他一些限制,帮助他发泄不良情绪的。过了1个月,他就很少去那里购物了。

如何制止孩子购物的欲望呢?


平时在超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闹个不停,这类的宝宝也让家长们常常感到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制止孩子的购物欲望,而又不至于使其受到伤害呢?

购物日是我和女儿溪溪在她3岁时就有的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内容是:每到周一,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零食,价格不超过5元。除此之外,其他时间只能由妈妈根据需要买。这个约定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她见啥都想要的欲望。两年多来,我们双方都执行得很好。每到周一的购物日,女儿就特别兴奋,在超市里仔细地挑选。而在其他时日,她很少要求买这买那。很懂得节制。早教网

时间长了,我发觉这个“购物日”在训练女儿“延迟满足”的能力上,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一次购物日,溪溪想买一款“旺旺大礼包”,售价15元。依据购物日约定,她的消费标准是5元,如果这次女儿选了旺旺大礼包,那就意味着她要牺牲两个星期的购物日。她能忍得住吗?她能心甘情愿地遵守我们的购物日约定吗?

当女儿说出了她的想法后,我告诉她:“你的这一购物计划妈妈不反对,但前提是你必须牺牲两次购物日。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违反规则。”女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好的妈妈。”于是我们拉钩一言为定。

女儿在得到我的允许后,睁大了眼睛去超市选购她早已看好的旺旺大礼包。同样的种类,她选来选取,最后选中一款淡黄色的包装。

回到家,我和她一起分析:“这一大包旺旺,你先数数总共有几个?然后你再算算,三个星期,以一周五天计算(双休日在外婆家有零食供应),15天时间每天吃几个?吃几个才能达到‘每天既有零食吃,又能坚持到第三个星期’的目标?”女儿在我的帮助下,得出了结论:一天吃4个“旺旺”,就能顺利坚持两个星期不买零食,而且每天还能吃到好吃的。对这个结论,溪溪完全接受。

第一天,溪溪遵守规则,只拿了4个。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每天她都很守规矩地只拿4个,绝不多拿。而且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的购物日,她也没有提出要去超市买“好吃的”的要求。第二个星期的购物日,她忘记了,提出来要买,我一提醒,她立马接受。

这是一次成功的延迟满足训练,这也是真实的生活中,人们需要拥有的一项生存智慧。而生存智慧是一切知识和智慧之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生存教育贯穿始终,生存能力从娃娃抓起。我相信,“延迟满足”训练就是一种生存能力的早期训练。亲子早教

本网站小编总结:小孩子们购物往往没有一定的规律,其实教育这类的宝宝,家长们要学会提前跟孩子做好约定,这样孩子就不会撒泼耍赖了,但愿家长们都能够关注更多的育儿经!

如何解答孩子的尴尬性问题


问:青春期,是孩子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尤其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可能就在某一天,孩子突然发现自己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生活中的一系列变化。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呢?这里有一封读者来信:“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儿子在他自己的卧室里手淫。我当时装作没看见,他也以为我没发现。但打那以后,我就多了一个心眼。我发现,他常常是两三天就有一次‘可疑行动’。他才16岁,我怕这样影响他的学习,所以很想跟他谈谈这件事。但每次开口之前,又感觉有点难以启齿。我不知怎么和他说这件事?是我说好呢,还是由孩子母亲说好?”

答:父母首先要正确认识手淫是怎么回事。要知道,大约2/3的手淫始于12~15岁,你的儿子16岁了,出现手淫现象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当男子进入青春期后,性冲动和性要求萌发,而此时的男子往往与结婚年龄相距尚远,而性冲动和性欲望很难长期压抑,有时手淫可成为一种最好的解决方式。当然,如果一味沉溺色情,单纯追求性刺激而毫无节制地手淫,以致手淫过频,甚至超过自身的耐受能力,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的医生告诉青少年“手淫不是病,操作不可频”。根据这些原则,父亲、母亲或父母一起与儿子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方式有效就用什么方式,当然,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

问:这里是一位母亲的来信:“前几天,我通过电脑上的‘历史’纪录发现儿子在上一些黄色网站。当我就这件事向他质询时,他坚持说不是他干的。我和丈夫经过进一步核查,肯定了这是儿子的上网纪录。他已经13岁了,我们不想打击他的自尊心,但又担心这会给他带来‘后遗症’。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和儿子谈这件事呢?”

答:你的儿子13岁,已经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的急剧变化,他迫切需要获得有关性发育的知识,最方便的途径是在网上浏览。网上确实有很多性科学知识,不少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得到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的答案,并从中获益。因此,父母一定要分清孩子在网上浏览的是科学性知识还是色情内容,如果确是色情内容也不要紧张,十几岁的孩子要正确辨别‘科学’‘色情’还有难度,需要父母或成年人引导。例如,可与儿子一起上网,告诉孩子哪些是科学健康的性知识,哪些是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性知识,哪些是成年人应该知道的性知识,哪些是色情淫秽的,等等。还可从以下三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①鼓励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以及科技活动。②常见的“危险品”有黄色书刊、日历、照片、图片、色情裸体、性交画面、荧屏上的色情信息等,家长要避免让孩子接触。③青少年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常对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十分感兴趣,以致爱不释手,看了又看,甚至摘抄珍藏。家长可以用通俗的话告诉他们爱情的含义、真谛。

问:下面这封来信既有趣又发人深思:“女儿才11岁,也许这个年龄孩子的天性之一就是好问。那天,她问我‘小姐’是干什么的?我当时告诉她长大以后就会知道。谁知道,几天之后,她竟把‘答案’告诉了我,她说是她的一位同学告诉她的。然后,她又问我‘二奶’是做什么的。我当时脑袋有点发胀,真不知应该怎么做才好。请问,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应对呢?孩子从同学那里得到答案后,会不会对她有不良影响?我还要不要进一步和她谈谈呢?”

答:11岁的女孩子天真好奇,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已经开始关注,对她的提问应该正确简要地回答,不要回避。孩子从同伴那里得到的答案可能不正确,父母应该与孩子谈话,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家长大致可以这么对孩子解释:“小姐”一般是对年轻女性的称呼,但在有些场合如某些酒吧、KTV包房、发廊等,一些从事色情活动的年轻女性,人们也称她们“小姐”,但她们从事的是非法、违法的事。“包二奶”是指已婚男人,家有妻子、孩子,可是在外面另外买房或租房,与另外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这是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属违法行为。这两种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幼儿园经历决定孩子的性格发展


“幼年播下的种子,决定青年时长成什么样的芽,成年收获什么样的果。”中国健康协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告诉记者,孩子的自我评价意识会在学前初期(3-4岁)迅速发展。“这时的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行为。也许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种语气,都可能形成孩子性格上无法逾越的鸿沟。”

首先,规矩太多可能形成强迫意识。

温方认为,幼儿园的各种规矩是必要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孩子长大后不容易适应社会。”而幼儿园通过各种规矩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习惯,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利。但温方强调,规矩纵然重要,却要人性化;否则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活力。“严重的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形成强迫意识。因为老师通常只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必须做什么,却很少说明要这么做的原因。”

其次,惩罚过度会造就两种极端性格。

温方告诉记者,由破坏规矩而受到的惩罚也得有“度”。幼年体罚会给孩子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对老师的管教“死扛死顶”,使矛盾不断激化。二是形成自卑情结。如果孩子本身比较柔弱,老师的批评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破罐子破摔”下去。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往往会成为“问题学生”。

北京听雨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玉梅也认为,“关小黑屋”这样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起不到良性作用。“老师应该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别动不动就用‘武力’。”

最后,得不到重视会让孩子逃避责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明,孩子最恐惧的就是“不被重视”。“最初,他可能会做些极端的事,想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徒劳无功,他就会选择逃避社会和责任。”宋玉梅说。

尽管如此,专家们一致认为,还是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不能光看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毕竟这是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个驿站,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当然,前提是幼儿园为孩子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全地带’。”宋玉梅告诉记者。

美国幼儿园环境轻松

那么,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陶然主任提出,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玩具和场所,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老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例行内容。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孩子们会学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老师会给孩子们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做手工。

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会从玩乐中接触生活,并提高基础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同时,幼儿园也是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初级阶段。美国幼儿园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东西的好习惯,如不能独霸玩具、有好吃的要分给别人、说话要有礼貌。

海归派子女教育遭遇尴尬


国内的教育是否真的那么不可救药,到底症结在哪儿?症结主要不在硬件,不在条件,而在于我们心里,在于我们把现有做法看得天经地义,稍有偏离便惶恐不安。可是,任何做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环境变了,我们却仍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

九月要到了,妈妈们又开始为孩子入园焦心。有很多老师说,如果家长陪,孩子就离不开;如果从半天开始过渡,孩子就会一到中午就闹着回家。为什么就这么不相信孩子?我们幼儿园一年半以来,每个孩子都是从家长陪开始,2岁的孩子都从半天开始过渡,每个孩子都很快独立,没有那么痛苦的过程。国内外多少幼儿园的经验都已经证明,如果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慢慢地适应,他们是可以自己逐渐独立的。

听说过这种说法:孩子学游泳都得硬着心肠让教练扔到水里,两星期就能学会,不然学不会。我儿子没有被教练扔到水里,仍然学会游泳。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一个自信、充满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孩子。最容易改变的,是外部环境。最难改变的,是人的内心。

怎样巧妙回答宝宝的尴尬问题


生活中,年轻的爸爸妈妈常常会遇到宝宝提出一些敏感问题的尴尬时刻,比如,撞见父母做爱、亲人离世、父母离婚,该怎么回答孩子好呢?

“爸爸欺负妈妈了”

送女儿去幼儿园回来,杜玫就迫不及待地给朋友打电话,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儿差点让她背过气去:她和先生投入地做爱之后,意外地发现4岁的女儿站在他们的房间,目不转睛地盯着爸爸妈妈,杜玫不知道女儿到底在房间里呆了多久、看到了什么?但女儿似乎是被吓着了,回到自己的卧室怯怯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欺负妈妈?”

不少父母都遭遇过如此尴尬的场面,区别在于有的在孩子进入房间的那一瞬间迅速做出反应,来得及遮掩;有的则沉浸其中,让孩子看到了“重要章节或全貌”,没有挽回的余地。

设想一下,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该如何应对?是惊慌失措地尖叫着命令孩子“出去”,然后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或者找个时间正襟危坐地和孩子谈“性”;还是把它看作一个向孩子传达有关爱、亲密关系和隐私观念的绝好机会?

未雨绸缪是不可放过的一个程序。慌乱中让孩子离开以及随之而来的缄默,可能会使他因此浮想联翩。我们应该依照孩子的年龄、站在他们的角度建构他们所想的内容,将成人的猜想与孩子的真实想法交流。即便是同一幅“画面”,对4岁和7岁的孩子,解释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四五岁的孩子会直观地认为爸爸和妈妈在打架,或者爸爸在欺负妈妈;也许,他还会由此虚构出各种各样发生在你们卧室里的可怕的事情。这需要你纠正他的想法,给孩子一个父母之间表达爱的概念。你可以说:“实际上爸爸妈妈是在拥抱,表示我们彼此爱对方,就像我们爱你拥抱你一样。这时候我们希望单独在一起,不被任何人打扰,包括宝贝你。所以,下次我们卧室的门关着时,你别冒失地闯进来。务必先敲门,等我们答应了再进来。”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在家里也不例外。

六七岁的孩子能说出诸如结婚、接吻一类的词,但并不真正理解意味着什么。当他们目睹父母做爱的场面时,或许能朦胧地觉得爸爸妈妈是在表示友好,就像电视上的人表示亲密一样,但不理解爸爸妈妈为何不穿衣服。如果孩子有这样的疑问,他希望得到坦诚的回答。我们最好对孩子说:“有时候,爸爸和妈妈裸着身子躺在一起觉得很舒服。当然,只有彼此相爱的大人们才可以这样做,孩子是不能模仿的,因为小孩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做类似的事会得病。”让他明白这是成人的行为。

回答孩子的这类提问,父母没必要脸红心跳、羞羞答答,在确认孩子想知道哪个环节之后,坦诚相告更能揭开笼罩在这上面的那层神秘面纱。不过,你没必要要告诉孩子其中的每个细节,一般情况下,简单扼要的答案就能满足其好奇心。8岁以前的孩子很少能了解性爱的过程,所以,爸妈在和孩子谈论任何有关性的问题时,应尽量形象地传达爱、感情、感觉和各种价值观,有坦诚与坦然的态度,在幼小的内心埋下“性是美好的,但性行为需要自我控制”的种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性观念。等孩子大些,父母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查询某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去图书馆或借助网络。

有一种再见叫“永远”

6岁的俏俏说爸爸是她最好的朋友。每晚睡觉前和爸爸拥抱一下已成了惯例。妈妈殷雪有时开玩笑说,她都要嫉妒这对父女了!俏俏希望假期到海南旅游,爸爸答应了,并预定了一家旅行社。不幸的是就在出发前两天,爸爸突然出了车祸,还没到医院人就没了。痛不欲生的殷雪不知如何面对,她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告诉女儿爸爸永远地离开了她们。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遭遇亲人辞世的伤痛,但生活中的“黑色”却不可避免地不期而至,死亡让我们无法回避,或许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话题的理由。他们不应该被排斥在家庭生活的痛苦之外,就像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家庭生活的欢乐之外一样。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有为失去深爱的人恸哭的权利,因为只有直面死亡,体验悲伤,才有可能使孩子在慢慢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的基础上,珍爱生命。

俏俏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她心事重重:“爸爸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他不是说咱们一起去海南吗?”

渐渐冷静下来之后,俏俏妈决定用简洁的语言让女儿知道真相:“爸爸不可能再和我们一起出去了。他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了。”

“那个世界在哪儿?”

“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去的,只是有的人去得早一点、有的人去得晚一点。”

“那,我和妈妈也会去找爸爸吗?”

“会的,但要过很多年。现在我们必须好好活着,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

“是不是等我们死了才去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是的。”

“这么说爸爸死了?”

“是的。”

“他为什么不等我们一起死?他说好了我们一起去海南的,怎么说话不算数?”

“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控制不了的,爸爸也不愿意离开我们,他非常爱俏俏、也爱妈妈。”

“我想爸爸。”

“妈妈也想爸爸,妈妈也很难相信爸爸不和我们在一起了。”

“爸爸不会来看我们了吧?”

“不会了,但我们可以好好记着他。也许,在梦里,我们会见着爸爸。”

跟孩子谈论死亡时,尽量不使用委婉的话语,避免他们对人生如此的灾难产生误解,让他们知道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发生、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孩子很难过,你不妨鼓励她哭出来,或把当时的感觉说出来;同时给她充满爱意的拥抱和关切的眼神,孩子会有安全感。

关于离婚

1、你是爸爸妈妈永远的宝贝从离婚那天起,棒棒妈就预感到这个消息对聪明的儿子保密不了多久。面对儿子困惑的眼神,她放弃了曾经和前夫的约定,对棒棒说出真相—“爸爸想单独有一个家,以后棒棒就有两个家了,妈妈这一个家、爸爸那一个家。”

“爸爸家里还有别人吗?”

“现在还没有。”

“那以后会有吗?”

“也许。”

“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们了?”

“不,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

“你能肯定爸爸爱我吗?”

“当然,因为你是他的儿子,是他的宝贝。”

“这么说爸爸不爱妈妈了?”

“是不爱了。”

“妈妈伤心吗?”

“伤心。”

“那是爸爸欺负你了?”

“不能这么说,爸爸和妈妈都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

“爸爸为什么不能让着你一点呢?男人本来就该让着女人!”

“也许你爸爸认为让着我就等于承认自己错了,而实际上他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不肯让步。”

“你恨爸爸吗?”

“不。”

“那你们以后还会和好吗,就像我和滔滔闹了别扭后再和好?”

“不太可能。比如浩浩和洋洋,他们单独和你、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可是他们俩到一起就吵架。他们性格合不来,很难说谁对谁错。大人之间有时也这样。”

当离婚已成事实,孩子有权知道他的家已不再完整,但父母对他的爱依旧,他在爸爸妈妈心中的位置是永远不可被替代的。

2、离婚不是宝宝惹的祸响响没有棒棒“幸运”,爸爸妈妈都执着地坚持各自的教育理念,分歧也从不避讳他,经常说着说着两人就当着孩子的面嚷嚷起来了。对与响响无关的事,他们也很少有不谋而合或商量后达成一致的时候。终于有一天,两人乏了、累了、不想再吵了,响响爸爸拉着两个巨大的箱子走了,从那以后就没再在家里住过。

“可很多时候你们是因为我才吵架的。”

“其实爸爸妈妈争吵的真正原因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做法,妈妈也不同意爸爸的做法。响响是不是想爸爸了?”

“是。”

“那妈妈会和爸爸商量,让他经常陪陪你、带你出去玩。”

“我和爸爸在一起你会生气吗?”

“不会,只要你高兴,妈妈就高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