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2020-11-09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胎教怎样做 怎样培养幼儿的入学准备

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上)。

如何对待淘气和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是许多妈妈经常要考虑的问题。

原则上,我同意3岁以前要相对严格的做法,打孩子是一种惩罚手段,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用。我认为在危害到健康或者影响到人格的时候,可以作为一种借鉴的方法。孩子犯错,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有一个理解和反思的过程。理解了大人之所以有惩罚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极限。

孩子小的时候,(0到1岁半左右)常常会出现一些自发的探索行为,由于孩子好奇心极为强烈,这个阶段出现的破坏行为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大人可以通过观察,帮助他在探索过程积累经验,提高认知能力。由于不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家长还可以通过故事、演示、讲道理来使孩子慢慢明白。而孩子的有些行为家长还没有想出对策时就消失了。

大一些孩子犯错,我们常常会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会考虑到惩罚行为。特别在1岁到3岁之间。我发现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喜欢在大人面前探索一些行为的极限,他会观察,到底我把这件事情发展到到什么样的后果,你才会生气?你对我的态度如何?我将受到如何样的惩罚?

西西可能是因为对自己所受的惩罚一知半解,所以会出现一些短暂的行为。我觉得在还没有养成习惯以前,让她理解自己的行为,能够主动提醒自己和改正自己是很好的宝宝啊。多体谅他人也能造成这一行为的减少,随着宝宝的长大,她的思想就会更进一步。

meimeimama的回复:

前天,在美美和我及美美爸之间发生了一场较量,起因是美美爸带回来了一块生日蛋糕(分享别人的),美美见了高兴极了,并急着要吃,我和美美爸提醒她要洗手,小家伙怎么也不肯,开始用各种办法在我和她爸爸之间周旋,我们狠着心坚持着,美美爸不时地发着火,我则是边给美美爸消火边和美美讲着道理,这样折腾了好长时间,其间我用尽办法,我企图用别的东西分散她的注意力,可等一下再提起洗手时,她仍不买账,我也用了冷处理办法,说,不洗手就一个人呆着吧,我和爸爸去吃了,可小家伙的眼泪和求我的眼神让我不忍把她一个人留在屋子里。最后,是我作了让步,我提议,妈妈抱美美用水龙头洗手好不好,(美美喜欢在水龙头下洗手,而我一般让她用小盆自己洗的,)美美终于同意了,“战争”总算结束了。这是发生在我们和美美之间的第一次,或者说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其实以前也有过一些问题,比如,美美喜欢抢我的眼镜,我一直都不去阻止她,只在一旁提醒她妈妈的眼镜会坏的,不能玩久了,美美开头还能做到玩一会儿就行,可后来就越玩越来劲,任我如何提醒,她都笑着边看我边摆弄,从我的前任眼镜被弄碎到现任眼镜的不断变形,终于有一天,当美美再次抢走我的眼镜不给时,我把她关在了屋子里,直至她大哭着叫我,而我再次开门时,小家伙立刻停止了哭泣,手里举着眼镜朝我走来。从那以后,美美再来抢眼镜时,只要我一撅嘴,小家伙便赶快还来,偶尔调皮摆弄起来也是轻手轻脚的。

美美也有一段时间跟着阿姨学了脏话,我没有刻意制止她,但没有象其它美美说出的话那样给予赞扬并重复,不久也就不见她再说了。

怎样对待犯错的孩子(下)

延伸阅读

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


家长因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自然会关注孩子的朋友,这就给家长提出了一个怎样对待孩子朋友的问题。以下几点可供家长们参考:

1、对孩子的朋友切不能以貌取人,如他们穿着打扮或对某种音乐的喜好。因此,家长应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他的朋友。家长如能善待孩子的朋友,他们就乐意来玩,这样有助于对他们进行了解,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交友提出中肯的建议。

2、家长对孩子与朋友的争吵不要大惊小怪。这往往是他们在验证自己的学识、思维和口才,是一种健康成长的标志。

3、家长应注意表达对孩子朋友评论的方式。因为用笼统的语言评论孩子的朋友,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如“你不该和这种人来往”。家长应该把评论集中到孩子朋友的具体行为上。

4、为孩子创造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朋友、需要友谊。家长简单地禁止孩子不要与某人来往很少能取效果,特别是孩子的朋友寥寥无几的时候。因此,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与合适的小孩交往。

该怎样来对待孩子的性兴趣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该怎样来对待孩子的性兴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一次我发现几个孩子在一起做性游戏,他们还互相抚摸对方的性器官,我深感吃惊。请问,怎样对待孩子的性兴趣?

男女性别是一个确定的生理学事实,孩子很早就会注意到性别之间的差别。起初,这些差别是很直观的,如男人头发短,女人头发长等。

以后,会逐步注意到性征。因此,孩子向父母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应掌握以下原则:

一、坦然作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属于认知范畴的问题,如同孩子问"公鸡为什么打鸣?""鸭子为什么会浮水?"的性质是一样的,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关注的,本意并不存在性意识。而且,孩子的发问,正是家庭开展性教育的适宜时机,因此,父母应坦然地、浅显地、简洁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支支吾吾,闪烁其词,更不要辱骂斥责他们,使他们感到干了什么坏事似的。父母对性的不正确态度,可能会导致孩子错误的性观念,对孩子成长不利。例如,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可以说:"你是妈妈生出来的。""为什么妈妈会生孩子?""妈妈是女人,女人能生孩子。"这类回答足以解决孩子的疑问。事实上,你也不必讲得特别深入。

二、个别教育如果孩子出现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或与其他孩子做性游戏,家长应及时地把孩子从现场引开,用其他有趣的游戏尤其是体育活动改变他们的兴趣。成人的态度要坚定,但语气要和蔼平静,切勿大惊小怪,更不能打骂孩子。在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候,平静地告诉他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是可以抚摸的,但不能随便,就像眼睛不能随便揉,耳朵不能随便挖,鼻子不能随便抠一样,爸爸妈妈不喜欢小孩子随便玩生殖器,更不能随便摸别人的私处。孩子很容易从你的态度中体验到自己应该怎么做。

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性行为


当孩子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良性行为的时候,也许他们只是为了好玩或者好奇,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

1、玩弄性器官的

不要告诉幼儿摸那儿很脏,这种斥责将增加其罪恶感,不如告诉幼儿那里对人而言很重要,不要去摸它,也不能让别人乱摸。

2、常想抚摸母亲乳房

摸母亲的皮肤,对幼儿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感觉,太早断奶或未能与母亲相处较多时间的幼儿常有此动作,母亲应考虑是否缺乏母爱,以为警戒。

3、喜欢暴露性器的男孩

他们并非对暴露性器官感到兴趣,而是想引起周围的关心和注意,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最好视若无睹,告诉幼儿,这是很重要的部位,不要让别人看到,大家都穿内裤,就是要把它收在里面,不让人看到。

4.对于性的好奇心与恶作剧的指导

(1)当幼儿使用下流的字眼时:

幼儿对于自己所讲词句究竟是何意义,并不真正了解,所以父母不要面红耳赤或痛加斥责,最好以若无其事的态度问幼儿:“这是什么意思?你可不可以告诉我。"

(2)对于窥视有兴趣时:

告诉幼儿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当场予以禁止,幼儿最好不要与父母同睡一房间,否则夫妻性生活应加以注意避免被幼儿看到。

(3)幼儿喜欢掀起女孩子的裙子时:

最好了解其动机,喜欢掀起女孩裙子之幼儿可能因为有些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想籍此发泄内心的不平,因此不要只是斥责幼儿,应考虑其挫折之原因,并设法找出发泄内心不平的方法。

(4)对电视画面感到好奇心时:

应先观察幼儿对电视画面的反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幼儿对接吻的镜头有特殊表情,也不必加以指责,最好用很自然的态度告诉他们这是两人相亲相爱的表示,不要马上关掉电视或是说"不要脸"、"真可耻"。

(5)遇到动物交尾场合时:

幼儿遇到动物交尾场面时,常会感到好奇而发问,可以告诉幼儿它们正在相好,它们想生小狗,所以公狗给母狗种子。

怎样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怎样对待孩子打人与被打”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妮妮上幼儿园了,有时回家跟妈妈讲“幼儿园小朋友打她了”,妈妈觉得小孩子之间难免磕磕碰碰,没有在意。但这次,妮妮又跟妈妈讲“小朋友打她了”,妈妈还看见妮妮的小脸上有几道红印,妈妈很心疼,爸爸说:“这样不行,得教孩子学会自卫。”可妈妈说:“总不能我们也教孩子打别人呀。”妮妮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许多孩子都在幼儿园遇到相似的情况。分析幼儿爱打人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打人?在这里我们抛开孩子无意识打人的情况不提,而是分析3-4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养成打人的习惯,父母的态度究竟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育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打人的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1、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当孩子打了别人,妈妈用商量的口气说:宝宝,咱别再打小朋友了好吗?这样的问句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2、显而易见的明贬暗褒:“我家阳阳总被告状,整个幼儿园谁也打不过他,真拿他没办法。”3、不恰当的玩笑:“冉冉,打这个臭哥哥。”4、口头制止没有行动:看到孩子打别人,家长只是呵斥孩子一句“不要打人。”但没有用行动去拉开孩子。5、有制止的行动没有批评:只是拉开了打人的孩子,但没有告诉孩子他的错误所在。6、过激的反应强化了孩子打人的意识:面对其他家长的告状,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再打人!”。孩子也会学着把打人视作发泄情绪的手段。以上这些方法对孩子“打人”的行为没有十分明确的善恶观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这时家长的态度应十分明确,首先要及时制止,郑重告之“不许打人。”然后允许孩子申诉打人的原因,父母要明确地表示对此事的态度,并给孩子讲清道理。如是其他小朋友引起的,应告诉孩子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打人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如果孩子情绪激动,听不进道理,可以暂时“冷处理”,待孩子平静以后,进一步讲清。

二、建议教孩子的自我保护方法:1、面对面严肃地说“请不要碰我”。2、大声地说“不许你打我”。3、用手用力地推开他。4、找老师讲明情况。一般来说,当孩子能勇敢地用上面的方法保护自己的话,几次下来,挨“欺负”的情况就会改变。希望这些建议会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怎样对待孩子见什么问什么


1.家长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无论孩子的问题,是属于对一些事物不认识而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是属于要究其根源问“为什么?”、“怎么回事?”家长都要耐心地听完,如果听不明白,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也不能清楚地提出问题。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孩子把问题说得更明确,然后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予以回答,或是帮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如属于要求知道某些物体,就正确地告诉孩子物体的名称,最好伴随讲解,用跟孩子交谈的方式,引导孩子对物体认识得更全面。例如,孩子见到洒水车,问:“这是什么?”家长不但告诉他:“这叫洒水车”,还要讲解,或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为什么叫洒水车,最后启发孩子,观察洒水车怎样工作。有些问题,是孩子要求了解事情的原因而提出来的,这时,家长可以尽量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或动手去做,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例如,孩子看见爷爷把花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而提出为什么,就可以让他在花盆里种两瓣蒜或两粒豆,分别放在有阳光的窗台和没有阳光的窗台上。以后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要好,不但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还能进一步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家长不能对孩子提的问题敷衍应付。无论孩子的提问属于哪种情况,家长都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向孩子进行教育的极好机会。如果家长敷衍应付,顺口应付地对待,不但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而且不利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好问表示出厌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犯错不打怎么办?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犯错不打怎么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要是孩子无理吵闹、帮倒忙、玩危险游戏,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该怎么办?

打孩子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打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我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但是,教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打孩子不好,特别是对小于两三岁的小婴幼儿更不能打。

他们的道理是:打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越打越“倔”,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而性格怯懦的孩子经常挨打,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

可是,很多家长迫切想知道的是,要是孩子无理吵闹,帮倒忙,玩危险游戏,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该怎么办?

故事1:商场里的任性宝贝

峰峰妈妈出门前就打预防针,跟孩子讲好:“宝宝,今天妈妈带你去商场,你可以看看那里的玩具,但不能再买,家里玩具太多了。”孩子也答应了,但路过玩具柜时他又忘了和妈妈的约定,一定要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他就闹个不停,哭着赖到地上,不管怎么劝,仍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哭闹着。看着路人意味深长的目光,妈妈好几次都要控制不住要打他了。

明智做法

不少玩具柜所在的楼层都附设“试玩区”或迷你儿童乐园,可以指着那里对宝宝说:“看,那个小朋友在玩赛车,你去跟他比赛好吗?”“看,那个小朋友在玩拼图,你跟他一起去玩好吗?”“那么多小朋友在滑滑梯(做沙画,搭城堡),妈妈也带你去玩好吗?”孩子立刻就站起来跟着走了,后来就再没有提起买玩具。有时候,孩子对死缠滥打要买的玩具可能只是一时新奇,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他或许就不会再提起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妈妈可以说:“我们再往前走一走,前面会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哦,你见过跟小朋友合影的大米老鼠吗?”但最好不要承诺孩子“妈妈先带你到别处玩,再回来买玩具”,孩子如果之后突然又想起了妈妈的话,该怎么办?所以,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不要随意对孩子允诺“之后会怎么样”。

故事2:餐厅吃饭也哭闹

婵婵妈很头疼地说:“两岁多的宝宝与家人外出就餐,当时没定上包间,是在外面大厅里吃的饭,热菜还没有上齐,宝宝莫名其妙地极其烦躁,突然扔起餐巾,不想戴围嘴,而且坚持要‘出去,马上回家‘,并大哭大闹。惹得一大厅的人都朝我们看,我马上将其抱离餐厅,在外面将其放下,她就开始赖在地上哭闹,此时说理根本没用。”

明智做法

有时候宝宝并不是有意跟大人过不去,而是找个借口发泄罢了。最常见的是累了,饿了,渴了,在喧闹的环境里呆得太久了。穿得过多或者饮食不舒服也会导致宝宝容易发脾气。这时候,必须先找出宝宝发脾气的原因。当宝宝开始耍赖的时候,做父母的切记不要发火,因为这个时候,一旦发火,那宝宝就真的赖定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以这个例子来说,两岁多的宝宝是很难在冗长的酒宴上从头坚持到尾的,加上环境很喧闹,孩子就会烦躁,此时可以带他去看餐馆养的鱼和鳖、白蟮和龙虾,可以将餐馆养鱼的大水缸比喻成“海底世界”,也可以带宝宝去看厨师现场表演“印度飞饼”,要是没带玩具,也可以搜罗菜盘上的萝卜花,给宝宝当玩具,带他到空气较好的等候区的沙发上去玩。

要是宝宝仍不领情,应该马上把宝宝带离餐馆,找一个开阔僻静的地方,如街心公园,让宝宝尽情地发泄。你一旦不必担心周围的目光,就不容易恼羞成怒。可以买份报纸,坐在不远处看着他,看他哭闹多久。有一个教育原则很可以借鉴:当孩子哭闹时赶紧远离他,每当哭闹声弱一些,就靠近他一些。让孩子明白:哭闹只会让身边的人离开他;想要有人陪他,就一定要有良好的情绪。

故事3:挑战接线板的调皮蛋

3岁的罗罗就特别爱玩电源接线板,喜欢用手去戳接线板的插孔。每当遇上宝宝的这种危险动作,妈妈都大惊失色,大声斥骂他,罗罗就委屈得大哭。最近,罗罗对接线板兴趣小些了,又迷上了家中的小家电,搅拌机、豆浆机、蒸汽熨斗正在工作时,他都想过来摸一摸,好几次妈妈都想扬手打他了。

明智做法

宝宝年纪小,还不会自己做判断,如果爸妈大声呵斥或打骂,他会哭、会受到惊吓,但他也会产生怀疑:到底是这件事情做错了,还是爸妈不喜欢我而打我。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把宝宝带离危险的场所,同时收起笑脸,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后果,比如会触电,会烫伤,会让搅拌机搅掉手指头等等。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用很严肃很夸张的生气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也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摸乱碰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滚热的豆浆机外壁,或热水瓶的塞子,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厉害。也可以适当地建立一些奖罚措施,当他不再做危险动作或能主动说出错误,妈妈可以给他一些小奖励,比如奖励一个小玩具或一粒糖果等。当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把有隐患的插头换成安全插座,为豆浆机外壁罩上薄棉套,使用蒸汽熨斗要尽量避开宝宝,小家电插电时绝对不能离人等等。

故事4:送给别人的礼物还要收回

妈妈带小羽外出作客时,带给朋友家的孩子一个装满儿童食品的大礼包。谁知,坐下来没有多久,小羽就看中了那个大礼包里附赠的一辆玩具小汽车,死活要拆包来玩。妈妈大感尴尬,反复对小羽说,那是送给小弟弟的,“你已经有好多玩具小汽车了,每一辆都比这一辆大。”小羽不听,朋友就说,别跟小孩子一样见识,拆开来玩吧,妈妈坚决不肯,不得不带着小羽告辞出门。一路上,大道理讲了无数,小羽就咬定一条,“别人有的,宝宝没有,妈妈偏心”,小羽的任性气得妈妈直哆嗦。

明智做法

小羽的这种情况,最好先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把孩子隔离起来,让他自己先反省,妈妈也可以压压怒气。但这个隔离空间绝对不能是黑暗封闭的,要保证这个隔离空间是妈妈的视线能关注到的。然后告诉他,你自己在这里呆会儿,妈妈10分钟后再来告诉你你错在哪里。10分钟后,准时把孩子叫到面前,并严肃地向他指出错误,如拆玩已经送给别人的大礼包是极没有礼貌的行为,“要是别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送了你的玩具又要回去自己玩,你会高兴吗?”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才会为自己的任性感到羞愧。

故事5:家里的零钱怎么少了?

坚坚妈发现家里的零钱罐里少了很多零钱,而且,少的多半是十元、五元的大面额零钞,一元、五角的倒是都剩着,问坚坚爸有没有拿钱,爸爸说没有;问坚坚,坚坚神情有点不自然地说,没有。后来,还是坚坚妈撞见坚坚从零钱罐里拿钱,去买小店里的花花绿绿的零食和游戏币,这悬案才告破。坚坚妈这一气非同小可,儿子才5岁半,就学会了“偷钱”和“撒谎”,不打他一顿,给他一次深刻教训,还得了?

明智做法

在这件事情上,孩子错处有三,不该偷拿钱,不该撒谎,不该“不择手段”地满足爸妈反对的愿望。首先,偷拿家里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的钱的性质是不一样,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是孩子在没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观前的一种自发行为。其次,孩子因为拿钱而撒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临时的“应变”,当然,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现实和承担后果的勇气和责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撒谎成性的习惯,不以此为乐就不用过于担心。最令人担心的,反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思维。为了保证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突出重点。告诉孩子最让你生气的不是撒谎,不是拿钱,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想法,这种任性的、自私的、不计后果的想法是你不能容忍的。告诉他,满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要给孩子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如你小时候遇上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怎么做的。为了向孩子表示你的诚意,可以每个月适当增加他的零花钱。假如有些东西孩子十分需要,只要他的理由可以说服你,你就可以满足他。假如你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尽量取得孩子的理解。

TIPS: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承担后果的勇气,要在“不择手段”这种思想完全消除之后进行,要循序渐进。当孩子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掩饰错误时,应该告诉他,你虽然犯了错误,但是你主动承认错误,让妈妈很高兴,妈妈欣赏你的勇气,妈妈为你自豪。

德国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零用钱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德国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零用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给多少零花钱合适

德国家长普遍认为,零用钱是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取能够满足个人愿望的唯一经济来源。让孩子学会对零用钱的支配,对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和理财十分重要。通过零用钱,孩子首先有了多、少、贵、贱的感觉,可以学会决定买哪些东西有意义,哪些实际上是没用的。学会将自己家庭与朋友家庭的经济状况作比较。

调查发现,早接触零用钱的孩子,长大后融入社会的能力比没有这一经历的孩子强出许多。

专家认为,从年龄看,孩子四五岁起应该给他们零用钱了,从数额上说,每周给50欧分较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一直持续到孩子9岁。从孩子10岁开始,家长可以改为按月给孩子零用钱,这样有利于孩子学习对钱的支配和安排。至于零用钱的数额,家长最好参照其他相同状况的家庭,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同伴家平均给多少。

零用钱支出面面观

13岁的居里奥准备买一部智能手机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买好牌子的,因为他认为大公司的品牌在技术上有保证。同样,如果买球鞋,他也要求买名牌,他说:“我天天踢足球,当然知道球场上穿什么鞋子合适”。据调查,德国6至13岁的孩子大都懂得什么是名牌,德国儿童消费分析报告称,60%的孩子在买手机、球鞋和书包时要求名牌,一方面看中的是质量,另一方面为了形象好。看来追求名牌已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德国儿童消费分析报告还对600万6至13岁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抽样调查,大多数孩子喜欢花钱买糖果、饮料和杂志,但80%的孩子仍有存钱的习惯,不会一次把钱都花光。

是否该有单立账户

现在多数德国孩子得到的零用钱仍是现金,仅有5%的孩子建有个人账户。德国一半以上银行允许满7岁的儿童建账户,因此从趋势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设立个人账户。金融界人士认为,12岁起是建立个人账户的合适年龄,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多年支配零用钱的经验。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在德国,孩子想建账户,须经父母同意,银行在办理建户手续时需出示父母和孩子的身份证明。建立账户时,父母可以帮孩子确定最高取款额或消费额。另外银行严格规定,未成年人只能在账户现有额度内消费,只有满18岁,才允许透支消费。

怎样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