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幸运,在童年时就感受到父母的爱,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将这种爱传递到孩子身上。很多人在自己的童年少年时期没有深刻地感到父母的爱,所以他们现在就担心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确实父母们还需要学习表示爱、传达爱的技术。

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忙碌奔波的你,也会经常忘记孩子爱的需要。宾夕法尼亚的儿童教育专家海瑞特博士说,让孩子感到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孩子维持真正有意义的接触。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接触呢?就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拿出一点时间保持有意义的接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在这个时间里你不是父母,也完全抛开你的工作,孩子就是你的老板。坐在地板上和刚刚学步的孩子玩玩具;帮助你12岁的孩子做一个手工作业;带着你的初中生去买几张音乐唱片。

这时你一定要记住孩子是这个时间的主宰。你要按照他的指导去做,少提建议和约束。这些时间里,孩子能在你面前尽情表现自我,他们才有一种被爱和被接受的感觉。

如果你实在没有15分钟,少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充满爱意地看、听、积极地参与、满足孩子的兴趣。

变化一下语言你对孩子的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词、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语气都能表达不同意思,在孩子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又生气又伤心地说“今天老师冲着我发火了。”你不要马上生硬地说“她肯定有她的理由。”你可以说“你一定感到很尴尬吧!”这样的话表示了你的理解和爱。孩子觉得你是站在他的一边的。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你要纵容他的任何行为,稍后你还是要切入正题,其实在你表示了理解之后,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又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到门前就喊“我们的球队赢了!”这时你不要只答应一声知道了就行了,或者说快把外套挂上。你应该用具体的问题表示你的兴趣和关心,“比分是多少?”“你们怎么踢得这么好?”这样的对话,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想知道更多,你对他的事感兴趣。对孩子来讲,兴趣是最能证明你的爱的。

耐心表露情感对孩子各种情感的表露要有耐心,父母是孩子情感智力的主要指导者,要抓住每一次孩子不安的机会,告诉他们这种感情的来源,怎样抚慰自己,解决冲突。

在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也要证实他情感的表露。比如,你刚刚学走路的孩子非要爬到厨房的桌子上,当你阻止他时,他大发脾气,就要打滚。这时你不要抛下他不管,而是要告诉他“因为我不让你爬桌子,你就气得发疯是不是。”让孩子知道每一种情感的来源,并帮助他接受他,慢慢地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孩子在生气、害怕、失望、悲伤和喜悦最需要父母的帮助,再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你们的亲密关系的了。

培养孩子控制情感的能力和培养他的智力一样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儿童“情商”的开发,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今后的社会中会更有发展。

爱和约束并行你有没有意识到爱和约束可以在同时表达?对孩子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不高兴,但过一段时间,你合理的约束会让孩子知道你在意他,你有兴趣和能力来关心他。

你可以继续说不,不过可以加上一些爱的信息。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允许你骑车去超市购物,那很不安全,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不想让你有一点危险。”

会有一段时间,你可能感到你总是对孩子唠叨、责备。其实,这种建立在爱的基石上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尽管有时他们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们在内心会因为你的唠叨、责备感到有强烈的依靠、他们知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总有你在那里等候。这一点对孩子今后对爱的表达和接受也重要。

你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们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感到被爱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工作学习起来也更有热情。所以你完全有理由,有意识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延伸阅读

怎样让孩子感受健康生活的快乐


提到健康生活,估计大家会联想到“规规矩矩的作息时间”、“难吃的养生餐”、“一套套烦琐的健康操”等。难道健康生活就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前提吗?难道就没有既快乐又健康的生活方式吗?下面让我们看看这几个妈妈,她们是如何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

从“赖床猫”变成早起的“晨型人”

讲述人:小丽宝宝:宁宁年龄:4岁

因为全职在家带孩子,我有空时通常熬夜上网、玩游戏。宁宁受我影响,从小也养成了晚睡的习惯,每天将近12时才上床睡觉。这个习惯以前一直没觉得不妥,直到宁宁上幼儿园。

由于离学校比较远,每天必须7时起床,可是叫宁宁起床却成了一家人最头痛的事。每天连拖带拉把睡眼朦胧的宁宁拽起来,在出门前还要大哭一轮,这样折腾下来,基本每次都是最晚到校的,既错过了吃早餐,也没能参加集体操。

这样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突然一天放学后,宁宁回家跟我说,以后一定要去学校吃早餐、做早操,还要争取第一个到学校。我很纳闷宁宁为何有这些改变,细问下才知道,原来宁宁因为迟到已经被老师批评好几次了,其他小朋友都得大红花时,宁宁却因为每天迟到而没有得。我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不以为意的生活方式,给孩子刚刚开始的社交活动造成了影响。于是我和宁宁计划:每天早睡早起。

每天晚上我陪着宁宁21时就入睡,早上6时半准时起床,起床后先在院子里跑两圈。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甚至想过放弃,可看见儿子兴致勃勃的样子也只好跟着坚持。后面慢慢发现,早起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自从开始早起后,每天都会神清气爽的,心情也格外好。宁宁也从那个每天迟到的“赖床猫”变成快乐早起的“晨型人”。

健康美食比零食更好吃

讲述者:于心宝宝:甜甜年龄:6岁

我从小就喜欢吃零食,什么薯片、饼干、果冻、巧克力,这些既没营养又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都是我的最爱。自从甜甜上了幼儿园后,我呆在家里更加无所事事,就整天买一大堆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甜甜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零食吃,我俩还经常把零食当饭吃。

由于甜甜长得很大个,所以我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好的生活方式。一直到学校体检时,才发现甜甜居然营养不良,而且体重超标!这可吓坏了我,一问医生才知道是因为零食吃多了,正餐吃得少,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所以长了一身的脂肪却还是营养不良。

回到家后,我一度很后悔,下定决心要和零食说“拜拜”。我先从源头下手,不买任何零食回家,刚开始时真是一场噩梦,先不说自己不能吃忍得很辛苦,甜甜回家找不到零食也闹着不去学校。真把我急的团团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天我在电视上看见教做菜的,简单又营养的菜在厨师的手中变成了很可爱的图案。我灵光一闪,想到办法了。于是我专门买了做菜的书,每天变着花样来煮菜。今天是把鸡蛋用磨具蒸成小猫的形状,明天用海苔做寿司卷……餐后零食就用水果来代替,什么果泥、沙拉、水果拼盘等,一天一个样。甜甜每天都兴高采烈吃我研究出来的健康营养食品,对零食也不再过问。这样坚持了半年,体检结果就达标了!

原来健康生活这么简单,我不但体会到研究食品的乐趣,还给女儿一个健康的环境。

专家点评

健康和快乐并非势不两立

没见过几个不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健康本身就是快乐的基础,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这个本钱都锈迹斑斑的,那快乐可想而知了。南宁市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老师卢丹映说,现在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成了势不两立的概念,非此即彼,这很奇怪。这本身就陷入了误区,健康的生活也可以很快乐。

卢丹映说,什么东西都有个度,这就是一个平衡。像看电视、吃零食、睡懒觉,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电视除了娱乐休闲,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工具;另外,昨天没休息好,今天睡个懒觉,也可以补充睡眠。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犹则不及。如果看电视影响到工作和身体,如果把零食当做主食,如果睡懒觉变成一种常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健康和快乐都是人生的基础,只有在这两个基础上,人生才有价值。

健康生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

偶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不难,但许多人做事时常是虎头蛇尾,或做到一半就放弃,很难坚持。而如果家长有这样的不良习惯,也容易让孩子“有样学样”,孩子做事也没有恒心,坚持不下去。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们堆积木时,堆到一半就突然倒了,或是堆不好就开始发脾气、不堆了。那么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怎么保持呢?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该怎么做?

卢丹映说,教育孩子需从自身做起,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一旦让孩子看到时,应告诉他这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以后会改进。

当孩子在坚持做某件事情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和孩子有个约定。孩子退缩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减弱。家长不妨在孩子做事情之前,就和孩子讲好,如果想学就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

做事不能有头有尾的孩子,往往意志力较差,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对此,家长不可放任不管。父母要做好表率,自己首先要求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要注意孩子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意志力差和自信心不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激励培养他。孩子有了较强的意志力,有了不甘落后的自信心,那么做事就有了驱动力,从而想方设法做完一件事。

专家建议周末和暑假期间,家长不妨多带孩子参加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对孩子身心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要想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家长的监督作用必不可少,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就一定能够成功。

让女孩用爱去感受世界


一个人只有懂得先伸出自己的手,才能握住别人的手;而有过被爱的、深切感动的人,更能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样的道理用在亲情、爱情、友情上都一样。如果为人父母者想要培养出一个富有爱心的女孩,让她长大后能懂得自爱、爱人,就要从小让女孩学会爱,拥有爱的能力!

一位母亲为了让女儿体验没有水的感觉,暑假的时候,她特意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

在火车上,母亲告诉女儿她们马上就要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孩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到了定西的老乡家,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民告诉她们,这个地方日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着使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还要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担忧地问:“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喂牛奶。”女儿一脸稚气地歪着头回答。

妈妈又问她刚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就在那天晚上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妈妈批评了她,而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对她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过口渴的难耐,于是她终于喝了两天来的第一口水。

这里的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像是要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希望最终都破灭了。

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这天,母女俩要回家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而且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泪滴。

母女俩挥手告别了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了身后,但把一种体会留在了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

什么是爱心?那不只是打电话到新闻媒体去宣布“我要献爱心”,也不只是在镁光灯的闪烁之下向某慈善机构捐款,而更应该是不漠视、不鄙夷那些不如我们生活条件的生命存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怀着一颗感激之心去生活。

也许你的女儿出生于繁华都市,也许你的女儿生长于穷乡僻壤,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出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以及努力做一个具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这才是女孩健康成长的基石。

家庭环境是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重要环境。因此,想要培养充满爱的能力的女孩,就要从小开始,而不是要等到学龄期再期盼学校老师来教导。

培养女孩爱的能力,父母就应该给女孩提供“爱心”教育的机会。比如带女孩搭公车时,看到有老人上车,父母应以身作则地起来让座,就是让孩子感受“博爱”意义的好机会。同时引导女孩关心身边的人。如果听到有其他小朋友有困难,父母可以主动告诉女孩去问问小朋友是否需要帮助,并且在女孩帮助小朋友时,能给予协助,让女孩从小就能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让她更富有怜悯之心。

父母还要教育女孩尊重生命。为了让女孩将关爱的情感也能投注到人以外的事物中去,父母可以在家中养宠物,像猫、狗、鸟、鱼等,或种几盆花草。让女孩负责去饲养或换水、清理时,顺便告诉她万物生长的过程,让女孩去跟宠物自由互动,或者观察植物生长,她就能慢慢体会生命的意义。

管教女孩时,同样要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关爱之心。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管教孩子必须有理有据,千万不能情绪化地打骂,必须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惩罚;对在哪里,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认可和表扬。这样,才不致让孩子有偏差的认知或行为产生,为她将来健康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讲好的传说、故事给女孩听也是一种好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故事的角色会影响、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模仿众人景仰的英雄、善心使者,从而自然地去检视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

学会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


今天是小雨上幼儿园大班的第一天。晚上回到家,他大声地向全家宣布他要开始做老师留的阅读作业了:“老师说,每天都要让家长给我们读十五分钟书,或者我也可以给你们读。今天我就给你们读吧!”

于是小雨从爸爸的书架上翻下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很认真地翻开第一页,盯着书页:“火……上……,嗯……大……的……,嗯,嗯……”不一会儿,小雨急得脸都红了,然后就开始哭了起来,“妈妈,我以为我上了大班就可以给你们读书了呢!可是……”

是啊,阅读并不像走进幼儿园大班门那么简单,但是,它也绝对不意味着学习阅读就有多么困难。小雨的妈妈通过一些方式,使小雨在文字的世界中重新获得了信心,他的阅读能力也迅速地提高。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小雨妈妈的这些高招儿,也给那些读书心切却被困在门外的小朋友的家长们支两招。

1.读书的时候用手指指着

当你教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跟随着你们的阅读速度,指示着行文。一方面,让孩子习惯这种阅读的格式,也就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另外,当遇到一些特别的词语时,你要用手指着这个字或词,给他讲这个词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通常孩子会最先认识自己名字里的字,你可以给他讲这个字在不同行文中的不同意思,他会很感兴趣,以此为基础,许多见过的字或词都可以反复训练,他就逐渐能够认更多的字,领会更多的词义了。

2.新故事的“预习”工作

当孩子拿到了一本新书的时候,尽管他是那么喜欢上面的小恐龙,可他通常还是不太愿意以开始就大声地读出故事,因为他们还是有点儿害怕在爸爸妈妈的面前丢丑——那些不认识的字词!那么,当你们准备开始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先和孩子一起“预习”一下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浏览里面的图片,从封面到内页,边指着这些图画边给他大致地讲述一点情节,还可以以图片的内容来给他提问题,如“你看见这只小恐龙在干什么呀?他为什么哭呢?”孩子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思考来想像故事内容,然后你可以跟他说,等他仔细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知道了,调动一下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一些超出孩子年龄太多的生字生词,你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就讲解给孩子听,让他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不至于太“害怕”。

3.不要操之过急

当孩子练习大声读书的时候,不要让他读太难的书。也就是说,如果他在读的过程中,十个字有一半都不认识,就会使他感到特别困难而感觉沮丧。因此,如果你怕字太少而起不到联系读书的效果的话,你可以为他选一本字词都很简单,但有重复结构的书。也就是说,同一个结构不断重复,只是更换一些简单的词,这种重复结构被普遍用在教授幼儿和学龄前孩子阅读的方法上。另外,如果孩子喜欢重复地读一个故事,父母们不要因为觉得阅读量不够而不利锻炼孩子读书,其实,这种重复阅读一个故事恰恰能够增强孩子读书的自信心,偶尔还可以让他向众人小小地炫耀一下。小雨妈妈说,这种自信心其实是孩子学习任何东西最基本的东西,当他不仅从中得到了快乐还自信自己能够完成,他就会特别有积极性和认真。

4.帮助孩子对付生字生词

生字生词是孩子阅读时最大的障碍。但是鉴于年龄的局限,四五岁孩子的识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勉强他什么字都认识或者记住许多教过他的字。但是,家长同样可以想一些办法,减少不认识的字词对于阅读的阻碍,并教给孩子更有效地认识它们。比如,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词,你们可以先暂时跳过它们,读后面的内容,然后你们再返回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词在这儿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着前后的语义、或者是词组中他认识的字,帮助他猜出词义,然后再重新认真地教他一遍这个字或词怎么念、是什么意思、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什么话的时候会用到它等等。在孩子自己阅读的时候也可以让他用这种暂时忽略和跳过的办法,不要让他因为不认识的字词而打击了积极性和阅读的动力。

同时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白,这个时期的阅读,整体的阅读效果和体验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单个字词的识认相对就并不是练习阅读的重心所在了。

5.读书时要专注

这里所说的“专注“,不仅指的是孩子,更是要提醒家长的。孩子的专注其实大部分是源于家长的认真程度。因此,虽然我们说如果每天能和孩子一起读半个小时的书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你们在这个半个小时中总是为一些事情停下来,比如开水开了,你要去灌水,或者有电话要接等等,那这样的效果还不比精神集中、全神贯注的10分钟效果要来得好。

而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在读书事所表现出的认真态度、重视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阅读这件事的重视程度的。父母们一定不要只是把读书当作是学习知识的一项活动、一个课程,因此而不对这种“打搅”觉得有什么不好。孩子会因为这些打搅而对阅读产生不重视、无聊甚至烦感的情绪。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一种阅读的状态和心态,乃至一种做事的态度和专注。所以,父母们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最好能够腾出一块不被打搅的空间和时间,专心地和孩子一起阅读。

6.读书也“聊”书

所谓“聊”书,意思是说和孩子一起聊书里讲过的故事。实验证明,和孩子一起讲书里讲过的故事,能够促进他的词汇积累、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讨论你们正在读的故事,比如当小红帽来到外婆家,而并不知道躺在床上的是大灰狼时,你可以问问他“你觉得下面会发生什么呢?小红帽会不会发现那是狼扮的外婆?”或者你也可以在孩子读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后,和他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或者让他说说他自己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孩子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孩子自己也会比较有成就感,从而增添自信。

Tips

快乐读书,还有一些妈妈的好方法,也介绍给你啊!

可以将读书变成一种游戏,吸引孩子的兴趣。比如将童话故事编成角色剧本,扮大灰狼和三只小猪,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玩。——广州,文文妈

书不一定要在家里端坐在书桌前读。比如将书带到草坪野营,望天空白云而读;比如带孩子去图书馆,知道静悄悄读书的滋味;再比如,超市的图书货架,书城的儿童屋,席地而坐,与一帮爱书人共同读书。——上海,ann

书中自有游戏屋。我从孩子4岁开始,跟他一起读过许多可以玩的书:手工叠纸、美工粘贴、涂涂画画等等;5岁开始,我们又开始玩“迷宫——猜谜语”,脑筋急转弯什么的。这些书图多字少,一方面吸引孩子,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的识字本领。

让宝宝感受错误


犯错是孩子的权利。

正是在一个又一个错误中,孩子一点点成长起来。他们体验错误,也在错误中学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了自以为是地剥夺孩子体验错误并在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我们总想以最简洁的方式尽可能让孩子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殊不知,正是我们的这份“好心”让孩子一点点变“懒”了,一点点不自立了,一点点不自信了,一点点缺乏创造力了……等到我们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想要从头来纠正,却发现这已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奉劝妈咪们多给宝宝一些自我发挥的余地,多给宝宝一些感受错误的机会。

场景1

佳佳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妈妈,我要搭一个高高的宝塔。”佳佳的凌云壮志是这样实现的:将一块小积木放在下面,然后在小积木上方摞上一块大积木。佳佳的大积木还没来得及摞上去,妈咪的干预来了:“宝贝,这样不对。大积木应该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只有这样,你的宝塔才不会倒塌。”在佳佳搭建她的宝塔的过程中,妈咪始终像个监工一样在旁边指手划脚。在妈咪指导下,佳佳避免了有可能犯的哪怕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很快便搭好了她的宝塔。佳佳很高兴,但是佳佳高兴的眼里明显少了些什么。

场景2

蒙蒙要搭一座高楼大厦。他犯了和佳佳一样的错误,也将小积木放在下面,大积木放在上面。刚放上去第二块,他的“高楼大厦”顷刻间泡了汤。妈咪在旁边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抑制住自己想要为蒙蒙提供些指导的欲望,立在一边保持了沉默。蒙蒙又试着搭了两次,都没有成功。连着失败了几次,蒙蒙似乎明白些什么了。他试着改变原来的思路,将大积木摞在下面,又搭了一次,这次果然成功了。“妈妈,大积木放在下面,我的高楼大厦就不会倒了。”蒙蒙高兴极了。

佳佳在妈咪的帮助下很快便搭好了宝塔。她确实少走了很多像蒙蒙那样的弯路,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正确的知识,但是她永远也体会不到与蒙蒙同样的乐趣。蒙蒙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搭建高楼大厦的技巧,他体验到了失败的沮丧,更体验到了成功后的喜悦。他的快乐是佳佳永远无法企及的。毫无疑问,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两个孩子,他们的未来肯定也会大相径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是父母在有生之年能够完全传授给孩子的。在宝宝还小的时候,多给他一些感受错误的机会,让他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探索正确的达成某一目标的方式方法,那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宝宝的最好礼物。某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事实如此。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机会远不止此。宝宝所犯错误可能十分幼稚可笑,也可能让我们十分挠头。在我们的眼里,他的错误是那么地显而易见,那么地令人无法容忍,而宝宝或者浑然不觉或者明知故犯。只要宝宝的错误不会构成任何致命的伤害,作为妈咪,我们完全可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给他一个感受错误的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错误带给他的一切对他未必不是好事一桩。

让宝宝感受错误的好处

1.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对宝宝来说,他身处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未知。如果妈咪只是简单地告诉宝宝一切正确的知识,那么他就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经自己摸索而获得的知识不再仅仅是知识,他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喜欢探究事物奥秘的良好习惯。

2.在感受错误过程中体验快乐

如果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3.在感受错误过程中锤炼意志

感受错误有时是一件很令人沮丧的事情。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就有机会不断经受这样的历练,这对锤炼宝宝的意志提高宝宝的挫折商无疑意义重大。

4.在感受错误过程中提高宝宝的责任感

如果宝宝不听从父母的劝告犯了某种错误,给他一个机会去体验他犯错误后带来的后果,这比爸爸妈妈的训斥与说教要管用得多。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宝养成自己做事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5.在感受错误过程中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行事方式

比如宝宝欺负别的小朋友了,他就会失去他的好朋友;宝宝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只能适得其反等等。在经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之后,宝宝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出合适的行事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让宝宝感受哪些错误?

1.常识性错误

像前面提到的,宝宝在探索事物奥秘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常识性错误。宝宝犯这些错误其实是他积累经验的过程,根本不值得妈咪大惊小怪。像佳佳妈妈一样对宝宝横加干涉则更不可取。相信宝宝,给他多一点自由,让他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总结,他能做得比我们想像的好。

2.明知故犯的错误

比如宝宝因为贪玩不好好吃饭,妈咪怕宝宝挨饿,总是追着去喂,这无疑助长了宝宝的不良习性。明智的做法是饿他一顿,让他体验体验挨饿的滋味;比如宝宝喜欢攻击别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那就隔离宝宝,让他受到冷落……让宝宝感受这些错误可能带给他的自然后果,他会很快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3.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错误

宝宝因为好奇,可能会把某个玩具敲碎或者拆开,看看里面的结构,或者想要了解他能接触到的其他事物的奥秘等等,都可能采取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只要不对宝宝的安全构成威胁或者不是特别贵重的物品,让他尝试去搞些破坏也未尝不可。宝宝在犯这类错误的过程中也许能学到很多他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的知识,事实上这是宝宝非常难得的一种特质。即便他什么知识都没有获得,至少他也会明白某些物品坏了就是一大损失的道理。

4.其他不会对宝宝构成伤害的错误

贴心提示

1.对于宝宝好犯错误的习性,只要不构成伤害,妈咪尽可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2.一些不能让宝宝接触的贵重物品或者可能给宝宝造成伤害的物品,最好将它们藏匿在可靠的位置,避免宝宝发现。

3.如果宝宝对诸如电器、炉灶等可能造成威胁而又无法藏匿的物品感兴趣,一味地约束宝宝不见得是最好的避免宝宝被伤害的方式。有心的妈咪不如慢慢地教会宝宝各种电器正确的使用方法,或者找些像蚊子苍蝇蟑螂之类的替罪羊,让宝宝亲眼目睹它们被伤害的惨状,给他一些感性认识等等。

让孩子学会去爱!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帮四岁的儿子海旭睡前洗刷。小家伙坐在他的小椅子上,看我把水掺热,给他洗完脚丫、擦干,又开始自己洗时,突然很感兴趣地说:“妈妈,我给你洗吧。”然后,执意蹲到我的洗脚盆边,轻轻地捧起些水,洒在我脚上,嫩嫩的小手从脚面上滑过,顿时,一种轻柔细腻的感觉掠过心间。他又拿起肥皂在我脚上抹了两下,小手边来回搓着,边说:“真滑溜。”一会儿用水冲冲,抬头看看我:“好了,洗完了。”灯光下,他清澈的眸子里闪动的那种颇有成就感,又掺杂着些新奇、喜悦的目光,让我这个平凡的女人,一时竟被这平淡生活中的小小细节深深打动。忽然想起一则公益广告中儿子给妈妈端水洗脚时,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此时的感觉与她多么相似啊!

“妈妈,你高兴吗?”见我微笑不语,海旭问道。我回过神来,忙回答:“高兴啊!妈妈以前还没有这么幸福呢。”他又一脸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以前没有这么幸福啊?”是啊,从他刚出生,大人小心翼翼地抱着喂奶、换尿布,到后来教他走路、说话,自己吃饭、穿衣,他那时,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慢慢地大些了,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渐懂得“回报”了。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爱是相互的,别人对他关心照顾,他也应该体谅、照顾别人。比如,在生病后背他去医院的途中,我会问他:“将来你长大了,妈妈老了生病时,你会不会也背着妈妈?”老公经常加班,我便问:“爸爸天天上班挣钱给你买好东西、交托儿费,辛苦吧?”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后老公晚上一回家,海旭就抢着喊:“爸爸,快吃饭吧!”把老公美得不轻。周末吃饺子,我告诉他:“这是姥姥忙了一下午给你包的水饺,喜欢吧?”他会伸出大拇指说:“姥姥你真棒!”

当海旭在我们的引导下意识到大家对他的关爱后,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反馈,并逐渐形成习惯:有时我亲他一下,他也抱着我的脸亲我;我给妈妈捶背,他忙爬到椅子上站着,攥起小拳头敲打我的肩膀;给他带回好吃的,他会记得递给大人:“你们吃吧,吃吧。”有一次,他找到一小包糖(平时很少让他吃糖,所以特稀罕),填了好几块在嘴里,忽然想起什么,急忙抠出一块往我嘴里塞!一家人为此笑了好半天。今天,当孩子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不由想起网上的一篇文章,是来自敬老院墙上的:“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问题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看了这篇文章,我有种想哭的冲动。多么盼望,将来我年迈体衰时,我的孩子也能紧紧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走。

所以,当孩子今天突然要给我洗脚时,不管他是出于好奇还是一时兴起,我都感到非常欣慰,一时间,往日教育他的点点滴滴涌上了心头,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爱是相互的,单纯给予或索取的爱是不完整的。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供给他锦衣玉食更为重要。

怎样让你的孩子自信?


将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

儿童的自信来源于他人接受他(她)是怎样的人。儿童需要感觉到无论他(她)是否能满足父母的期望,都会得到父母的接受。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喜爱和赞许是有条件的,孩子会尝试取悦自己的父母,去满足父母的期盼,去回应父母的需要,这些行为则会耽误孩子真实的自我、人格、能力和需要的发展。

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点也不同。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阶段特征界定,分析每个阶段孩子的特点,给孩子最需要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

0岁—1岁:孩子需要培养信任

场景回放:在姗姗3个月时,妈妈开始在家里处理工作的事情。有时姗姗醒来,或是尿了或是饿了,大哭起来,妈妈却正忙着回客户的邮件或正和同事打电话交代工作的事情,不能及时满足姗姗的需求。时间长了,妈妈发现姗姗情绪越来越急躁,特别爱哭。

分析: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儿童需要解决的冲突为“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存在一种强烈的不信任这个世界的倾向。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婴儿足够的保护,对婴儿照顾周到,那么婴儿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这样,孩子便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会建立对自我的肯定,这是自信心形成的基础。

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发现姗姗的需求,做不到周到细致的照顾她。孩子从妈妈那里得不到充足的安全感,很难建立对妈妈的信任,这对姗姗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

建议: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

经常拥抱亲吻孩子,不要把孩子总放在婴儿床/车里: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母爱与孩子长大后的情绪发展密切相关。母亲给孩子足以信赖的回应,能偶减轻孩子的烦恼,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生,培养应对技能,对他们长大成人后大有帮助。

经常对孩子微笑,不要忽视跟孩子交流的机会:对孩子微笑和轻声言语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对方喜爱自己,不仅使幼儿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而且使幼儿感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信心、愉快地探索世界,并能够促进孩子言语能力的发展。

关注儿童的生理需求、情绪变化,不要认为孩子在无理哭闹: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这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关注的,被他人爱护的,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也有益于幼儿与母亲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2~3岁:孩子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机会

场景回放:闻闻2岁多了,每次出门妈妈都要抱着她,担心她摔倒,怕她乱摸东西,把手弄脏。小区里有个小沙坑,小朋友都喜欢在里面玩沙子,虽然闻闻也想去,但妈妈坚持不让闻闻过去玩儿……

分析: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称为自主对羞怯的阶段。该阶段孩子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果父母能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就能体验到自己的的能力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形成自主,自信的人格特点,反之,则产生羞怯、敏感等。

妈妈处处限制闻闻,闻闻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就没有体验自己能力的机会,不但会削弱闻闻的自主性,还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这对闻闻信心的建立是不利的。

建议: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

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先演示如何做一些事情,并且,最好采用边说边做的方式。比如,如何穿衣服,扣扣子等,并给孩子尝试的机会。除此之外,洗手、洗脸、玩具归位等也都可以让孩子做。

用心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要一味否定:此阶段的孩子尤其喜欢亲自尝试做一些事情,如看到新奇的东西要摸一摸,或者摔一摔看看东西的内部构造,父母首先对孩子的目的进行询问,了解孩子的动机、想法,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给孩子自由决定的空间,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父母要注意多给予孩子自主决定的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衣服的颜色、玩具的种类等;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尽量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危险设备,同时教育孩子如何回避危险。

宽容孩子的错误,不要苛求完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孩子不小心所造成破坏后,他(她)自己也会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惧。家长应该宽容孩子,对其给予正确的引导,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这种做法以后需要改正。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再遇到相似的事情,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的习惯;或者是因为怕失误而不敢做事,发展出懦弱、不自信的性格。

4~5岁:孩子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励

场景回放:5岁的小西,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爱问问题。妈妈对他很耐心,不管什么问题,都会耐心解答,不知道答案的,就和小西一起查资料,甚至和小西一起动手做实验寻求答案。在老师的眼里,小西是一个动手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信满满的。

分析: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好奇心、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妈妈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小西问题,并和小西一起探索寻求答案,这对发展不仅能发展小西的判断力,还能形成大胆创造的精神,增强自信。

建议: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妈妈要耐心解答,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上网寻找答案,切不可简单粗暴,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

重视孩子的学习成果,给予孩子展示自己的空间

父母可以在家中开辟一块空间,专门展示儿童的学习成果,让孩子知道自己受重视,有能力做到想做的事。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数字、古诗、歌曲、舞蹈等,孩子表现出的记忆能力很强,会不断受到大人的肯定和夸赞,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是他(她)前进路上的“小红花”,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也表明家长在陪伴着孩子。

给予孩子自主学习的材料平台:给孩子提供多种知识材料,让孩子自主选择,不仅能够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使得孩子能够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对于培养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自信也非常重要。

溺爱不对:如果爱,怎样爱?


对孩子过度关怀等于棍棒教育

溺爱种种

只有一个宝宝,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信念让爸妈们压力重重。放轻松,在科学理智地爱宝宝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溺爱。

特殊待遇

家庭成员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没道理宝宝应该高人一等。

给宝宝吃独食、做独生日,让宝宝充满优越感,变得自私、没同情心,不会关心别人。

过分注意

由于爸妈的过分注意,宝宝常常无所适从,不仅他的主动性会受到伤害,而且会更加的以自我为中心,没人关注他就搞恶作剧。

轻易满足

轻易满足宝宝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付出,不会忍耐也没有吃苦精神。要知道等待和忍耐是日后成功的必备品质。

生活懒散

家里没有一定之规,宝宝生活懒散、惰怠,好习惯建立不起来,坏习惯渐渐根深蒂固,很难得到纠正。而且日后纠正更痛苦。

乞求央告

爸妈被宝宝的哭闹彻底打败,反过来乞求、讨好宝宝。一旦乞求央告,就是宣告教育失败。

包办代替

事事包办代替,其实即便宝宝做不好,也应该放手让宝宝去做。有的时候形式比事情的结果更重要。

小病大惊

宝宝有一点点小病小痛,妈妈首先失去镇静。如果不能言传身教宝宝在遇到事情、困难时从容面对,又如何让宝宝勇敢起来?

剥夺独立

很多宝宝入园后分离焦虑很严重,很大程度是因为爸妈剥夺宝宝独立的机会,导致宝宝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能力,不知道如何处理在集体中发生的事情。

害怕哭闹

很多爸妈对宝宝的哭闹没有办法,精明的宝宝便拿哭闹作为他屡试不爽的武器。爸妈要让宝宝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可以用“态度冷漠”来应对宝宝,宝宝最怕的就是爸妈不爱他。

注意宝宝哭闹时不要打他,这会强化他的行为。

当面袒护

有时老师或是其他人指出宝宝的缺点,爸妈非但不让宝宝面对,反而袒护宝宝。这样会让宝宝缺乏是非感,下次仍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寻求保护伞。

如果爱如此爱

真的担心他,请暗中注意他;

遇事要同他有商有量,尊重宝宝;

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决不变卦;

合理的要求延迟满足;

一定之规;

适当放手;

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让宝宝知道哭闹无效,只有改正一条路;

多和宝宝在一起。

很多时候太爱宝宝是因为爸妈心态不对,认为宝宝的出现给自己带来了阳光和快乐,于是捧在手上、含在嘴里。其实,没有你,哪有他,你教你养,才让宝宝幸福地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宝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很必要的。>>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妈妈我想对你~~

育儿问答:

友问:我很感激婆婆和公公全心全意关爱我的孩子,可是他们是过于溺爱,我该怎么办?

特聘专家胡小燕(向她提问)解答:首先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家长或多或少会迁就孩子,很容易养成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一旦孩子养成自我意识,他们遇到挫折时就会受不了,就会发脾气,更依赖于家长帮忙解决,其次如果老人过于溺爱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老人更多的时候会为孩子包办代替,长期这样,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动手连段的机会,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最好还是由孩子的父母亲子带孩子,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去要一致,另外多与老人沟通,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看看其他专家的解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