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也要会“听”孩子的话”,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该干什么干什么,唉,越大越不听话。”家长们常常说类似的话。想让孩子听话——

“歪歪是我给吃给穿养大的,当然什么都得听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歪歪爸正叽里呱啦地抱怨着。原因?其实很简单,放了暑假的歪歪着实在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作业堆着不写,整天看电视;以学习名义买来的电脑,多半用来打游戏,有时甚至一打打到小半夜……要是跟他讲道理,他会跟歪歪爸讨价还价,“下午不打游戏?行啊,但晚上光看动画片不背单词……”让本来工作就忙的歪歪爸焦头烂额——

歪歪爸:无论我说什么,他的回答就三个字——“知道了”。结果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唉,歪歪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精豆妈:你把和歪歪说话当一种负担了吧?

乖乖妈:谁让你平时说话,习惯对歪歪用发号施令的口气,“这不许、那不行”的,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

歪歪爸:歪歪不听话,与我说话有什么关系?

乖乖妈:“为什么爸爸能熬夜看电视而我不能?为什么爸爸星期天可以睡懒觉,而我就必须早起上兴趣班?这不公平!”这就是歪歪心里所想的,歪歪爸肯定不知道。他本来就觉得不公平了,再加上你的语言刺激,肯定会“造反”。

精豆妈:所以,他认为他要得到补偿——你不让我打游戏,那我就要看电视。

歪歪爸:歪歪要补偿?那我不是还得废嘴皮子和他讨价还价。

精豆妈:歪歪比你更急!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他看电视、睡觉或者上课迟到被老师骂,别心软,让他自己承受后果,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对付精豆的。

乖乖妈:其实,问题不在于“说什么、怎么说”,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歪歪爸:听?他好像连话都不想和我多说!

精豆妈:他不说你说啊,问问他最近喜欢玩什么,遇到什么新鲜事儿……

乖乖妈:歪歪肯定有过这样的情景,兴致勃勃地回到家,给你讲着学校里的故事。其实,他不需要你说,他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来和他分享。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是浪费了家长做家务、看电视的时间。

精豆妈:是啊,孩子放学回了家,也正是我最忙的时候,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家,每次精豆和我讲话,我总是一边忙,一边敷衍几句。Zj09.Com

乖乖妈:这种情景会让孩子不愿意和你们交流。他会想着我不耽误爸爸、妈妈的时间,快点把事情说完,越说越急,越急越说不来,成了结巴,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变得不爱和家长沟通。慢慢地,他也会养成对什么事都不关心的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曾经缺少好的听众。

歪歪爸:你的意思是说,我说话时歪歪漫不经心,原因在我,是我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

乖乖妈:对!听出孩子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融洽感情。

精豆妈:我只知道跟孩子说话时,“知道了”、“别烦我”这些话千万不能说。

乖乖妈:别忘了眼睛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这也是在告诉他,“对于你要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保持微笑,可以加入夸张的吃惊的表情。

歪歪爸:我回家做“试验”去!

延伸阅读

父母请把孩子的话当回事


一位父亲给4岁的儿子倒洗脚水。每次儿子说烫他总说不烫,还总认为儿子故意捣乱。后来,他才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自己的手经过几十年的冷热打磨,感觉已不那么灵敏,而儿子的脚细皮嫩肉,所以自己感觉是温水,孩子就会感到很烫。

不让孩子说话,不让孩子讲理,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这似乎成了许多家长的通病。君不闻这样的口头禅:“小孩子懂个啥”、“小孩子一边去”、“小孩子不要问这问那”、“小孩子的话怎么能信呢”……这都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的典型表现。

孩子虽然小,可也有思想,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复杂的情感体验。家长不能小看孩子,而应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善于站在孩子的立场、观点看问题,充分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可以从各方面体现出来。进孩子房间先敲门;尊重孩子的伙伴,替孩子接电话热情礼貌,小伙伴来家热情接待;蹲下来同孩子讲话;用学名称呼孩子;有关孩子的事情,如为孩子购衣物、为孩子选择房间装饰、摆设等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理解、接纳孩子的思想、态度、情绪;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地想,大胆地干,充满兴趣地做。

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放羊时看到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很是羡慕,就学鸟飞。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嘲笑、制止他们,而是充分理解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想法,还同孩子们一起学鸟飞。他郑重地鼓励孩子们说;只要努力,我相信,你们长大了一定会飞起来的!莱特兄弟后来发明了飞机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我认为,是父亲的理解、欣赏、尊重、鼓励为两兄弟播下了成功的种子!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怎么办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听话,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可在家里却任性、不讲理,任凭家长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1、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权威”地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目标是明确一致的,对孩子的要求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老师对孩子一视同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处处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老师注意自己的修养,既有丰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情绪对待每一个孩子。

2、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树立好威信。家长的威信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觉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条件。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威信,主要表现为:

教育方法不得当:或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任性、独享、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或经常用很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常常为无关紧要的事大发雷霆。

家长教育孩子时情绪不稳定:高兴时,事事宽容孩子;不高兴时,处处为难孩子。

家庭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怎么办呢?

1、家长应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树立好自己的威信其实并不难,孩子往往是绝对相信父母的,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在孩子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

要建立与孩子间平等的关系,家长应与孩子相互讲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尊重父母。

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懂得身教重于言都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如家长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就应尊重自己的父母,处处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心和了解孩子。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所提要求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

运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宽严相济,宽严适度。既不能下禁令、处处挑剔、事事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父母对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不要总对孩子信口开河,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这样才能使孩子对你的话确信不疑,才能听你的话,你的威信才会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中树立。

步调要一致。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尊重,步调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数落对方的不是。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是非好坏逐渐有了初步的正确的评判能力,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2、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及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如:建议幼儿园举办“在家做个好孩子”、“谁最啊爸爸妈妈的话”等活动,使孩子把在幼儿园听话的好习惯带回家来。

孩子只听幼儿园老师的话吗?


孩子只听幼儿园老师的话吗?

有些妈妈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眼看着他一天天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变得爱上学了,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孩子喜欢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把老师的行为当成效仿的对象,却把妈妈的话当成耳旁风,有时还故意反驳妈妈“老师就是这么说的”、“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很多妈妈对此感到很苦恼,也很失落,为什么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呢?遇到这样的情形,妈妈又该怎么办呢?

建议一:认识到孩子听老师的话是好事

一般孩子在2—5岁的年龄段进入第一个心理反抗期,性格比较执拗,主要表现为不听妈妈的话,但却听老师的话,这样很容易造成妈妈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事实上,一般老师专业知识比较强,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所以也能够比较平稳地引导他这个时期的个性和能力。所以,孩子在这段时期听老师的话是一个正常现象,也是一个好现象。妈妈要多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对他加以正确引导,相信他一定会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林林刚刚进入幼儿园,视老师的话为“圣旨”。老师说不能浪费粮食,林林则会吃到碗里一粒米都不剩,有时,吃撑了也绝不倒掉,坚持把它吃完;午休时,老师不让随意下床走动,也不让随便说话,想上厕所的他因为不敢违抗老师的命令,结果尿在了床上;看节目的时候,老师说要保持安静,林林则坐得笔直,不会发出一点声音,甚至都不敢笑……在老师看来,他是个乖孩子。可是,妈妈却很担心。

事例2:

一位妈妈和别人抱怨自己3岁半的儿子:“现在的老师说一句话比得上我说10句。不管幼儿园老师说什么。我的儿子都听,连他平时最怕的吃药、打针,他都能照着去做。可是,回到家,我说什么都不管用,偶尔教训他几句,他还发脾气,要么就用老师的话来压我。真是太让我太伤心了……”

教育感悟

一些孩子对老师的话100%遵从,就像事例1中的林林那样,这种情况在刚入园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出现这种情况,妈妈千万不要着急,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刚接触一个新环境,很紧张,也很容易因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获得成就感。其实,严格要求自己对他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都是有益处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会慢慢从那种紧张的状态中走出来。

事实上,一般老师在孩子心目中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老师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也是值得他们尊敬的。所以,孩子愿意听老师的话。孩子也只有听从老师的话,对老师存有一定的恭敬心,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

可是有一些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不听妈妈的话,像事例2中的情形,其实这也是好事,他最起码还听老师说的话,如果既不听妈妈又不听老师的话,那样岂不是更不容易教育?因此,妈妈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同时也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妈妈妙招

1.不要吃老师的“醋”。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妈妈的权威多少都会被老师替代一部分。尤其是当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不听妈妈的话时,很容易造成妈妈心理上的不平衡“这个小没良心的,怎么能背叛我”。其实,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吃老师的“醋”,而是要正视这种行为。

一般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需要走出完全依赖妈妈的心理发育阶段,跟更多的人亲近和交流,其中听老师的话就是一种交流方式,这个阶段,妈妈要鼓励和引导他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2.审视自己的教育态度。

过于娇惯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独享、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而过于严厉又容易让孩子与妈妈产生距离感。因此,妈妈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保持爱而不娇、严而不厉的教育态度。

在面对孩子的执拗和反抗时,妈妈不要盲目采取粗暴强制的态度,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强烈地反抗,当然,妈妈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尽量避免与他硬碰硬地发生冲突,因势利导,对好的行为多鼓励、多表扬,从而引导他作出正确的行为。

3.引导他正确理解老师的指令。

听老师的话甚至崇拜老师对孩子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行为,但是当孩子对老师的话理解有偏差或者太偏执的时候,妈妈就应该以委婉的形式,告诉孩子老师的真正意图。

比如,事例1林林尿床的行为,妈妈就应该告诉他,老师之所以不让学生随便走动、随意说话,目的是不打扰其他小朋友休息,如果有人想去厕所,可以悄悄地告诉老师,然后再去,只要不打扰其他小朋友就可以了。

当然,妈妈不能告诉他,老师的那句话不是说你,你不用听。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惑,让他不知道老师的哪些话该听,哪些不该听。

建议二:借助老师的威信传递妈妈的愿望

孩子喜欢听老师的话,说明老师已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了威信,这种威信能够帮助老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妈妈也可以把老师的威信带回家,利用老师曾说过的话或者悄悄地与老师建立教育联盟,让老师传递自己的愿望,进而让孩子和自己合作。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祥祥和家里的小狗贝贝一起玩儿,总是喜欢拽着它的尾巴“欺负”它。妈妈也曾纠正他的行为,但没有收到太好的教育效果。

一次,妈妈和老师聊天,无意中说到了他的这种行为。后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故事,告诉他们要爱护小动物。

从此,祥祥改变了对贝贝的态度,不再“欺负”它了。

事例2:

3岁半的明明最近早上起床不愿意穿衣服,无论妈妈怎么劝说都没用。于是,妈妈生气地说:“周老师说什么你都听,妈妈说什么你都不听。”听了妈妈的话,明明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接着,妈妈又说:“你要是喜欢周老师就让她给你当妈妈吧。”没想到明明顺口回了一句“好啊”,然后跑开了。

当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妈妈见到了周老师,和她谈起了儿子早上不配合穿衣服的行为。后来课间的时候,老师就对明明提出要求,让他听妈妈的话,早上乖乖地穿衣服,他答应得很好。第二天,妈妈再帮他穿衣服时,他果然配合了,嘴里还念着“周老师让穿的”。

教育感悟

在事例1和2中,有一个相似的情形,即,在孩子不配合妈妈或者家庭教育中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时,妈妈都采取了向老师求助的方法。尤其是在事例2中,明明在穿衣服时还念着“周老师让穿的”,明显可以感觉到老师说的话在孩子心中分量。

一般孩子在三四岁阶段进入第一个心理反抗期,表现为很执拗,凡事都想亲自试一试,而在家里的限制有很多。相反,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鼓励他大胆尝试,而且好的表现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因此,在孩子心中,有时老师威信要强于妈妈。

其实,孩子把老师当成权威人物是一件好事。当孩子不听妈妈的话时,妈妈可以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进而请求老师的帮忙。

妈妈妙招

1.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孩子正是因为尊重老师,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否定老师,更不能在他面前说老师的坏话,相反,应该维护老师在他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当然,老师不是圣人,有时也会出现错误。这时,妈妈可以婉转地向孩子解释正确的观点,并私下和老师沟通。

2.引用老师的话,偶尔可以“假传圣旨”。

妈妈可以利用老师的权威性和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特点,适当的时候,引用老师的话,引导他作出正确的行为。比如,孩子浪费粮食,妈妈纠正不起作用时,就可以说“××老师说过要珍惜粮食,碗里不能有剩余的米粒,那我们要不要做一个珍惜粮食的好孩子呢”。有些时候,妈妈也可以“假传圣旨”,如,“老师说……我们要听老师的话”,这样既说服了孩子,也巩固了老师的威信。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时,妈妈的态度要温和,不要机械地重复着老师的话,否则次数多了,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反感情绪。

3.与老师保持联系,请老师帮忙教育。

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果妈妈没有好的纠正方法,可以求助于老师,请他帮忙教育,比如像事例3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妈妈在向老师反映孩子的问题时,孩子一定不能在场,否则孩子会认为妈妈在打小报告,也很容易把老师当成是和妈妈一伙儿的,影响老师的教育效果。

此外,妈妈也可以建议幼儿园开展《弟子规》经典读诵、“在家做个孝顺的孩子”、“我帮妈妈捶捶背”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孝心。这样,他就自然尊重妈妈,也听妈妈的话了。

4.不能用老师的威信威吓孩子。

当孩子不听话时,一些妈妈动辄就说:“你再不听话,我可就告诉老师了啊,让他批评你。”这种方法可能短时间内,纠正了孩子的行为,可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拉远了孩子和老师间的距离,也更加激起了孩子对妈妈的逆反情绪。所以,妈妈不要用老师来威慑他。

建议三: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

对孩子来说,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些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里表现得判若两人,这不仅和环境有关系,也和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经常和老师沟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调整自己的和家人的教育态度,使得孩子在幼儿园好的表现也能够在家里得到延伸。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半的小小是个文明的“小绅士”,从来不说脏话。但是一天从幼儿园回来,他竟然冲着爷爷喊:“臭老头,你快点儿走啊!”可是,爷爷非常宠爱这个孙子,还对他笑。此后,妈妈总能听见小小说一些脏话。

妈妈认为他的脏话应该是在幼儿园学的,便主动和老师沟通,把小小的这种行为反映给了老师。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园里开展学习文明礼貌活动,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使用文明语言。同时,老师还布置一些给爷爷捶背、捏肩等家庭作业。在这个期间,妈妈经常和老师沟通,全家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最后小小的坏行为彻底改掉了。

事例2:

李文上幼儿园大班,一般妈妈接送他上幼儿园时,会询问老师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每次,老师都说“挺好的”。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李文和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儿时,总会出现矛盾,有时他还霸占别人的玩具,把别的小朋友弄哭。这种情况不止出现一次,妈妈心想:“难道老师只是说好的,不说坏的吗?”

教育感悟

一般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的表现是有细微差别的,这种差别会导致妈妈的教育出现盲点。比如,事例2是一个典型的孩子交友的问题。一般在家里,大人们都让着孩子,所以这种情况不容易出现;而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就很容易发生。如果妈妈不知道孩子的这些行为,也就不容易发现他身上的问题。

而像事例1的妈妈就是位细心又聪明的妈妈。当她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反馈,还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最后纠正了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当然,事例1与事例2的表现,也可能与孩子的敏感期有关,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讲述。)

一些妈妈在实际生活中也懂得和老师多交流,但只是泛泛而谈,如问老师“我的儿子今天乖不乖?”“有没有进步?”等等类似的问题。老师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一般像这种问题,他大多会选择“报喜不报忧”。结果导致话题还没有充分地展开,就已经草草结束了。因此,妈妈要想了解真实的孩子,不仅要经常和老师沟通,还要找到沟通的好方法。

妈妈妙招

1.和老师的沟通一定要具体。

如果妈妈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不能和老师泛泛而谈,而是要多问一些细节,像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与小朋友间相处的情况等都是和老师沟通的话题。然后,妈妈可以在这些细节中,慢慢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他身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妈妈才能进一步和老师讨论相关的教育方法。

2.采用多种方式和老师保持联系。

妈妈可以利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主动和老师交流。如果妈妈平时很忙,接送孩子的事情是由保姆或者老人代劳的,妈妈则可以找一个专门的时间,和老师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情况。此外,短信、电话、网络等这些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也是沟通的好方法,妈妈也可以采用这些方式,和老师保持频繁的交流。

3.和老师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有些妈妈喜欢在幼儿园领导面前或者其他妈妈面前谈论孩子的问题,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如果建议和批评通过其他渠道传达到了老师耳朵里,这样很容易造成老师对妈妈的不信任感,最后导致老师“报喜不报忧”。

其实,当妈妈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不一致或出现其他问题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直接沟通,妈妈应该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然,如果老师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严重的问题时,妈妈可以考虑向幼儿园领导反映。

4.向老师请教教育方法。

妈妈和老师沟通的目的不在于发现孩子的问题,而是在发现问题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老师更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在这些方面,妈妈要多向老师“取经”,向他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并请教适宜的教育方法。

5.客观、坦诚地看待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有些妈妈听到老师夸奖孩子,就盲目地认为孩子“一好百好”,当听到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或者发展得慢时,又很着急,这种过度紧张的情绪只会给自己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其实,孩子在发展阶段变数很大,所表现出来优势和劣势也并不能代表以后会怎么样。只要妈妈对孩子抱有信心,从正面引导他,孩子自然会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的话语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这样的问题呢,对于有些预言的表达方面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呢,家长应该考虑一下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让BB没安全感4句话

“妈妈不要你了!”

情景再现:宝宝在饭桌上不肯好好吃饭,妈妈教训了她两句,宝宝故意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妈妈拍了她两下,还大声喝斥宝宝:“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专家分析: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幼儿教育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情景再现:欢欢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欢欢妈手头上正忙,没空跟小欢欢慢慢解释,便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欢欢妈小时候,她妈妈也是这么跟她说的。欢欢听后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专家分析:儿童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早期教育

“再不听话打你了!”

情景再现: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这要那,爸爸不许,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爸爸觉得很没面子,便扬起手来吓唬西西:“再不听话打你了!”西西不但没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厉害。

专家分析: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确实令父母很生气,气愤至极的父母经常在动手前警告:再不听话我要打人了。这一类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我说不行就不行!”

情景再现:小丁睡觉前还吵着要吃糖,磨了很久还不肯睡觉。妈妈只好搬出爸爸来说服小丁。爸爸严厉地说:“睡觉前不许吃糖,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专家分析: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子从父”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早教网

本网站记者总结 : 在家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总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家长最容易疏忽的,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家长了解的。家长可也及时对这些情况作出相当的了解,对于这 个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不愿对父母直接说的话


如何减少或消除两代人的隔阂?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要求什么。

以下是几位小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说出他们平时不愿意直接面对父母说出的话:

第一封信:“你们能理解我吗”

“刚进入毕业班,你们就给我‘约法三章’:一不准看电视;二不准玩电脑游戏;三不准外出玩耍,星期六星期天也不允许。这是什么法呀?我心里虽然愤愤不平,也只好忍气吞声了。从此我就成了可怜的笼中小鸟,每天除了读书、做作业,还是读书、做作业,一直提不起精神来,终于有一天,你们的朋友请你们去吃饭了,而你们走的时候,还忘不了关照两句,好好做作业。当你们走出门的那一刻,我一蹦三尺高,‘万岁,解放了!’随即打开电视,真好!是我最爱看的《猫和老鼠》。一桩桩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滑稽的动作,逗得我捧腹大笑,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突然,随着电视机‘咔嚓’一声响,传来了一声怒吼:‘不好好学习,看什么电视!自觉性太差了!’随后,我的耳朵上留下了一道紫色的痕迹。你们杀了个回马枪,我看着你们,眼泪流了下来。

记得去年冬天,我生病了,发烧到38℃,深更半夜,打不到车,你们走一段歇一段把我背到了医院,身上都湿透了。经过几天的治疗,我渐渐康复了,当爸爸用手抚摸我的额头时,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爸爸妈妈,我两次哭的心情截然不同。你们希望我成才,这我能理解,但我还是想告诉你们,我毕竟是儿童,难道除了读书做作业外,就不能有其它的兴趣和爱好吗?你们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你们能理解我吗?”

第二封信:“请不要花钱为我请家教”

“你们自己省吃俭用,却舍得花钱为我请家教,买大量的辅导书,在无数个夜晚,你们为了陪我学习放弃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对此,我既感动又觉得压力很大。其实,我觉得挺委屈的,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成绩。可是,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常告诉我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动脑筋,专心致志,适时复习。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勤奋,需要反复多次复习,积极主动去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培养概括、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靠请家教不断地辅导。

爸爸妈妈,我没有批评你们的意思,请你们答应我一件事,以后不要省吃俭用,不要花钱为我请家教,也不要放弃你们喜欢看的电视剧。我希望你们相信自己的女儿,她已经长大了,已经懂得了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问题。她会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们,你的女儿是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第三封信:“那4元钱真的不是我拿的”

“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您的爱比海深。在生活上您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您知道我不吃肥肉,您就自己吃肥肉,把瘦肉全部让给我吃。寒冷的冬夜,当我写作业时,您怕我着凉,就在我的腿上盖上小被子……也正是由于您对我的爱,我才大胆地提笔向您倾诉我许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一件事情。

那是上次,我向表哥借了4元钱买杯子。等了一个小时后爸爸回来了,我又向爸爸要了4元钱还给了表哥。表哥把钱丢在桌子上,就给我手机玩,玩完以后就回家了。然而没过几天,表哥怒气冲冲地对我说:‘是不是你拿了桌子上的4元钱?’我说:‘没有!’妈妈,您过来了,听到我和表哥在吵架后,您还帮着表哥指责我,我说不过你们大人,只好被逼无奈承认了,之后我还被您痛打了一顿。但是,妈妈,钱真的不是我拿的,我很冤枉。

我多么想跟您说清楚,可每次话到嘴边又没有勇气说。这件事我一直憋在心里,您知道我有多委屈吗?您知道我有多痛苦吗?我希望您相信我,这是我的愿望。您能答应我吗?我会感谢您,做一个好孩子。”

第四封信:“谢谢你们的‘悔改’”

“因为偏科的原因,我的数学很差。记得五年级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60分,你们知道后便大发雷霆,不停地骂我。我的眼泪就像小溪一样流个不停,我不敢说话,生怕吭一声,爸爸你就会向我来一巴掌。我的心被击碎了,爸爸妈妈,你们可曾知道,在你们‘泄恨’的同时,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但是,到了六年级,你们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不仅没有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好而骂我,也没有给我增加压力,反而经常鼓励我,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想,也许是你们‘悔改’了,想给我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吧。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一时还提不上去,但是我会努力,爸爸,您不是说过吗?‘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我相信,只要努力,我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我真的很高兴,我一定会在今年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你们!”

第五封信:“您生气时的表情太可怕了”

“妈妈,我多么渴望依偎在您身旁同您说说心里话,但是我没有这个勇气。

有一次,我从您的衣袋里拿出100元,去吃喝玩乐。回来时,您问哥哥和我谁拿了钱,哥哥说不知道,我也说不知道。您说:‘你们不说,都别吃饭。’但是,您还是到厨房做饭去了。饭做好了,您并没有不让我们吃,还说:‘那100元就当丢了吧,刚才我发那么大的火,实在是不应该。’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来想去,我是不是应该说出实情呢?但是想起您生气时的表情太可怕了,我于是打消了向您认错的念头!一拖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今天我才鼓起勇气写下这封信给您,妈妈,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

第六封信:“这样的‘疼爱’,只会增加我的压力”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女儿还要给父母写信呢?我想,有一些话不好当面说出口,以书信的形式更能让我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爸爸妈妈,你们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总是不让我帮你们做家务活。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您买回了很多菜,我高兴地去帮您洗菜,可您却说:‘放下吧!我自己洗,只要你下次测试的时候多考几分就好了。’我知道,您是在责怪我期中考试没能拿到前三名。听了这话,我放下手中的活,跑到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您还记得吗?在我8岁那年,学校要大扫除,这点活对我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是您为了‘疼爱’我,硬是让我在家里学习,您还亲自去帮我请‘病假’。您可知道事后同学们怎么议论我的吗?您们想过没有,这样的‘疼爱’,只会增加我的压力,对我的成长,对我的未来生活有什么好处?文化知识很重要,但也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啊。妈妈,我像一只小鸟,终究要离开您的怀抱去独立生存,可您不让我学‘飞’,不让我‘独食’,那我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爸爸妈妈,您们的女儿多么希望能得到您们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们不要像保姆那样关照我、代替我,而是用您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为我指导方向,让我奋斗、成长!”

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

读了这几封小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内心很不平静。

他们在信中提及的让他们流泪、让他们觉得委屈的事情,在父母看来,或许微不足道,或许理所当然。当父母的有谁知道,听到父母的一声怒吼,孩子内心会怎么想?又有谁知道,孩子虽然对家长的言行忍气吞声,但内心却“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父母们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天底下最大、最无私的爱,所以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孩子请家教,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为孩子包揽了一切,只要孩子专心读书,将来考个好学校。家长们不知道,这样做,反倒让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度过没有快乐的童年。

父母们也常感困惑迷茫甚至痛苦非常,为什么孩子不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总要让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大道理,甚至一怒之下动手给他一耳光……

谁也不否认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大、最无私的爱。只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否为孩子所接受?父母苦于不被孩子理解,可自己又能否真正理解孩子?

没有一个当父亲或母亲的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当好父亲或母亲这个角色,大家都在边做边学。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当父母的不妨低下头、弯下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了解自己的孩子。

泰戈尔有句名言:“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孩子的天性,包括游戏、模仿、好奇,等等,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也许是值得父母思考的问题。

孩子的自我评价=内在的父母的评价 你的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自我评价是什么?

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幼儿时期,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自我评价=内在的父母的评价

案例分析

上个星期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她能轻松地化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譬如,去餐馆吃饭,如果菜上得慢了,她就会叫来服务员,对她说:“小妹,你这么可爱,能不能帮我催一下菜?”

一般情况下,“小妹”会很开心地去催,问题顺利解决。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等。

这时候,她会继续说:“小妹,你很能干的,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我对你很有信心。”

到了这一地步,没有哪个“小妹”会再……

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掌握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决不会盛气凌人,也决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等……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聊到她的家庭,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她的父母非常民主,家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投票决定,而且大人孩子每人一票,完全平等。

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她把这个关系投射到了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于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

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导游都仿佛是在按照一个僵硬的模式,来对付我们。

离开鼓浪屿后,我对这个朋友开玩笑说,她夸导游可爱,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

可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一般餐馆的服务员自我评价尽管可能普遍比较低,但也有高的地方。所以,我的这个朋友向她们投射她的夸奖时,她们会接受。但鼓浪屿的这个导游,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她的夸奖,都没有用。

对于孩子的优秀表现,家长应该多鼓励及夸奖,让宝宝有信心做得更好。

父母应常对孩子多说有益的话,少说或不说有害的话


孩子不能缺少爱,特别是来自家长的爱。其实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但最常用的就是用说话来表示。但我们说的话有些对孩子是有益的,有些却会伤到孩子是有害的。有益和话可以给予孩子力量和幸福;有害的话就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好奇心。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经常说的话哪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呢?那我们简单举一些例子。

1、常对孩子说类似“宝贝,你很聪明,我为你高兴”的话。 这样的话语可以起到暗示孩子是聪明的,反复确认你很聪明,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行,是鼓励的一种形式。有人曾对两盆花做过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两盆花,人们经常对一盆花说你很漂亮,我很喜欢你。对另一盆花说你很丑,我不喜欢你。一段时间后,被说漂亮的那盆花长势茂盛,花开的艳丽。而另一盆花则枯萎死掉了。暗示对植物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影响就更大了。

2、常对孩子说类似“爸爸、妈妈很爱你,你是个好孩子”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来自家长的爱,家长就象一座大山一样给他们力量,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

3、常对孩子说类似“我相信你一定能独立完成”的话。 这样的话,可以鼓励、坚定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做事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我相信”这三个字暗示给孩子他已经长大,具有这样的能力。

4、常对孩子说类似“我喜欢你这样做”的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时,常说这句话鼓励他们,就会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他们就会按着这个标准,照着这个样板去做事情。

5、要对孩子说类似“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的话。 当家长错怪了孩子时,不要回避,错了就是错了,不要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不但不会有损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使你高大起来,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6、常对孩子说类似“你已经长大了,你的问题你自己来决定,你的时间你自己安排”的话。 首先常说这样的话是尊重孩子的良好表现。其次是用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暗示孩子你已经是大人了,已经具备了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合理选择的能力,有能力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比如,孩子问你他是否可以吃零食,你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回答,孩子的心中就会引发"我是否该吃、吃多多少"的思考,就会主动承担起决定自己行动的责任。

7、常对孩子说类似“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人人身上有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建立起学习他人优点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虚心学习、虚心做人的态度。

8、常对孩子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打上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的烙印,让孩子建立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认知,促使孩子自觉的去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中乐,乐中学。

不说类似“这孩子太笨了,我是看出来了,你是没好了”的话;不说类似“小孩子家懂什么,少问少管”的话;不说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完成作业就别想玩”的话;不说类似“那来的这么多好奇心”的话;不说类似“你是我的希望,我全靠你了,你能行吗?”的话;不说类似“我打你是为你好”的话等等。家长对孩子说这些话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你不可亲,更不可敬。所以,爱孩子就不要说这些有害的话。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对孩子爱的表达时,语言是我们运用的最多的手段之一,语言可以传达正面信息,也可以传达反面信息,对孩子有益的、应该说的要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不应该说的要立即停止,有益的话是改善家长与孩子关系的第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