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为了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父母除了开辟更大的游戏场地与空间,以及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游戏材料,包括玩具之外,更应该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具体的游戏过程中去。

但是父母毕竟是成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孩子是迥然不同的。你该如何融入孩子的世界,怎样和他们一道玩呢?事实上,父母首先得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

不到一岁的宝宝基本上属于“无能力”的被动状态,还不知道怎么做游戏。在他们眼里,父母或许就是一样玩具。

守则1:父母需要主动地跟宝宝玩、逗宝宝开心。

最常用的一种策略是相互模仿动作和声音。比如宝宝无意中做了一个类似拍手的动作,父母马上紧跟着做一个拍手动作,然后宝宝又会模仿大人,继续学着做下去。还有常见的“躲猫猫”游戏:父母先和宝宝脸对脸玩一会,把宝宝孩子逗乐了,然后故意躲到一边,宝宝就会探头探脑地寻找,父母再躲到另一边,宝宝又会跟过来。

当然父母也可以借助一些色泽鲜艳或带有声音的玩具和宝宝一起玩,如动物摇铃、拨浪鼓、彩色积木,这些玩具都有利于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此外,这一阶段的宝宝特别喜欢水,父母在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可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与宝宝一起戏水和做“亲水游戏”,也很有趣!

两三岁的时候,宝宝钟爱假想游戏。

等到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稳稳当当地走路,活动能力也大为增强,可以自己发起游戏了,并且他们越来越钟爱假想游戏。于是父母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不再起引导作用,而是配合着孩子一起玩。比如当孩子举着玩具枪跑过来,嘴上喊着“不许动”时,父母只能举起双手,扮成“俘虏”;当他们改换成拿着玩具针筒,一脸严肃地要给你“打针”时,父母也只好乖乖坐下来当“病人”。 

守则2: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动作示范、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思考等。

此外,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互相猜谜语、玩一问一答的游戏。

在玩的过程当中,父母必须遵循这样两条原则。第一,一旦与孩子开始玩了,就要玩到使孩子觉得满意为止;不能因为自己感到厌烦了,就单方面终止游戏。第二,要做孩子游戏的忠实合作者,但是不要去特意讨好孩子,不能一味的顺从他们。

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宝宝与同龄人一起玩,并允许他们去户外玩各种各样的运动游戏。

三四岁或更大,他们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

到了孩子三四岁或更大,他们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一般不爱跟父母玩游戏。所以,父母最好退居二线,成为游戏的旁观者。

守则3: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退出游戏,实际上你还是应该关注孩子游戏的过程与内容,做孩子们最可靠的“监护人”和最聪明的“游戏顾问”。

比如在玩追跑游戏时,有的孩子眼看就要被追上了,一时情急之下,很可能从高处跳下来。父母就得想方设法防止类似的危险因素,还有就是要考虑各种玩具的安全问题。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很可能发生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在玩“兵捉贼”时,两个孩子都想当警察,都不愿扮小偷,双方一僵持,游戏就没法继续了。再比如孩子们爱玩的游戏不一样,意见不统一,结果都不知道该玩什么好了。

这时候父母不应该直接给孩子出主意,而是该用一些启示性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另外,孩子游戏的一些内容可能是反面的,比如某个孩子扮演的爸爸总是打孩子。父母就要告诉他们,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不打孩子的。还有孩子游戏时可能会出现排挤某一小伙伴的现象,父母应该弄清楚原因,比较妥当地解决问题。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已证明,当孩子的父母参与游戏时,他们游戏活动的时间明显增长了。而另一方面,毕竟孩子才是游戏真正的主人,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所以,毫无疑问,父母要参与并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但是他们同样应避免过分介入。至于如何把握这一分寸,就需要父母自己明智地作出判断了。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父母给宝宝朗读是最好的早教


根据科学依据,宝宝3个月之后,就开始想和身边的人用语言进行交流了,而且还会尝试着发出连续的声音,而到了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大部分各种不同的声音,6个月左右,在熟悉的环境里,宝宝会不断地牙牙学语,向你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0-6岁亲子阅读实用大法

为什么要提倡给宝宝朗读呢?

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你肯定会情不自禁地与他聊天,虽然你不知道他是否能听懂,但那种聊天的感觉让人惬意!而朗读是一种与宝宝聊天的特殊方式,与随意交谈相比,朗读则是一种更富条理性和组织性的方式,在长期养成的朗读习惯中,宝宝会慢慢地注意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与语法结构,特别是那些有韵律感的文章,同时配有简单明快的插图,最适合宝宝倾听和观赏。

孩子学习阅读就像学习说话一样,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很多父母会怀疑为婴儿朗读的可行性,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朗读,就是为其6岁时学习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你的朗读声中,他们会汲取到声音记忆,养成喜欢朗读的好习惯,为其今后主动阅读铺平道路。

朗读的好处

1、一边给宝宝朗读,一边爱抚她,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2、在与宝宝一起看书朗读的过程中,会增强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书中自有黄金屋,让宝宝从书中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奇妙世界。

4、大声的朗读有助于宝宝对语法结构的内在理解,为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5、看图朗读有助于激发宝宝的想像力。

6、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宝宝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7、朗读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慢慢地学会看图画,一页结束后,引导宝宝自己去翻页。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如何为宝宝朗读

1、选择一些“耐看”的书籍,主要针对书的质地。为了避免宝宝撕咬书本,破坏“公物”,可以选择一些边缘圆滑的硬皮书,或者柔软的布书。这样一边给宝宝朗读,一边可以让他感受书的特殊质地。

2、选择一些“耐读”的书籍,主要针对书的内容。这个时期的宝宝不一定能听懂你说的话,但是你的声音对她来说就已经很美妙了,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有节奏韵律感的儿歌和童谣,配上简单、色彩鲜明的图画,在刺激宝宝视觉的同时,体会语言的美妙。

3、选择舒服的朗读地点。找一个光线适中,四周安静的地方,只有你和宝宝两个人,或是坐在沙发上,或是躺在床上,要么直接趴在地上,只要舒服就行。

4、选择不同的朗读时间。在清晨宝宝精力充足的时候、在午餐之后或在睡觉之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时间,这一时期的宝宝没有太集中的注意力,所以要以他的意愿为导向,不要强迫他,最初的朗读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以内,以后慢慢延长。

5、选择不同的朗读语调。朗读要富有感情,有节奏感地去感染宝宝,让她被你的声音所吸引,融入到你的热情中来,和你一起来朗读。时不时地和宝宝交流一下,听听她咿咿呀呀的表态。

6、选择不同的朗读姿势。6个月左右,宝宝会打滚、可以轻松地坐起来,抓握能力日益增强,所以不妨尝试不同的朗读姿势,让宝宝在运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比如和宝宝一起俯卧着大声念儿歌;继而让宝宝坐在你身上,一起拿着书进行朗读;试着让宝宝自己拿着书,看书上的图画,听着你欢快的读书声。在这种动静结合的氛围中,宝宝对阅读会越来越感兴趣。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引言:孩子任性、推延、哭闹、胆怯、冲动等情绪,反应了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方式。

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首先,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其次,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最后,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沓,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受专业帮助而获得教育子女的特别技能。

本网站小编总结:如果想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那么从父母自身做起吧,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在工作和实践中,我经常接待一些“无助”的父母,他们带着烦恼前来,要求帮助矫正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看着他们愁苦不堪的神情,我常询问他们,父母与孩子应该怎样相处?孩子应该怎样长大?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呢?很多家长都反而无语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存在过多的偏执而难以自知,我就把咨询中和家长经常探讨的话题简要归纳如下,希望有助于消除家庭教育的部分盲点

一、孩子是问路的客人

从离开母体的一刻,孩子就开始成长为自己,虽然在父母身边,却再也不属于父母了。他们带着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开始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在最初岁月里,父母就是他的带路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孩子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做父母的就是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一个好奇。

无论我们招待多么周到,我们都既然孩子是客人,始终都是要去属于自己的目的地,因此客人是迟早要上路的。父母所能做的,不过是尽最大可能陪孩子走一段路而已。

这种对孩子的心态就是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是简单地表现在对孩子讲话客气,不打骂孩子,或是让孩子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家长不干涉等等,而是表现在对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成长的潜力,这种成长潜力有着自己发展的规律与方向,作为家长只要配合着这种成长力量,孩子就能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

父母需要逐渐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孩子已经一点一点长大,不再是那个事事需要他们指导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小娃娃。为此,家长必须学会忍受分离的焦虑,陪伴孩子一步一步走向远离自己的、独立的成年人。

二、让孩子长大

“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生活的一切,让我们只管学习,不用操心别的”,相信这是许多父母爱孩的主要方式,甚至有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的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包办了一切,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这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父母的包办和溺爱其实包含了很多父母的期望,在这些期望值背后又隐藏着父母自身尚未实现的生活愿望,父母将其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象的。于是,孩子最终将生活在父母的,而不是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不能按自己对世界的愿望去生活。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三、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如果我们一直把教育孩子当作责任,感觉就像负债一样,很沉重也很有压力。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想法,教育孩子其实充满乐趣,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且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教会我们懂得生活,让我们做一个更好更完美的人。

孩子让我们成为父母,初为父母的我们和刚来到人世的他们一样对未来是一片空白。陪孩子长大,父母碰到的永远都是第一次,虽然我们教会孩子吃饭、穿衣、走路、说话、如何生存,但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孝顺的意义。因为有了孩子,我们看重家庭,看重责任;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更懂得人生是快乐和烦扰的交响曲,变得从容,变得坦然;因为他们,我们学会如何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是否有对孩子情绪化的责骂,不分青红皂白的惩罚?肯定是有的。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能随时原谅我们,继续给我们最温馨的拥抱,最灿烂的笑容。孩子的心境比我们更宽广!孩子教会我们真诚地宽待别人。

孩子教会我们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随着孩子的成长,从对孩子没有要求到希望他们什么都要做好,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孩子对我们呢?从什么都依赖我们到只是希望我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就好。孩子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我们是否知道?

孩子是父母的老师,让我们用感激的心看待他们,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用平等的语言引导他们,用赏识的眼光赞赏他们,回归生命初期的纯真、宽容与善良,允许孩子保留心中的真善美,才能使他们成为快乐的孩子,继而成为成功的孩子!

教宝宝识字的最佳年龄


很多父母为自己的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识字而感到自豪,觉得自己的宝宝有超出常人之处,其实不然,这跟宝宝的智商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宝宝识越早越好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到底宝宝什么时候学识字才最好呢?

观点一:教孩子识字越早越好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就已经显露。”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具备了便于让幼儿学习的先决条件。同时,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早开始识字,将来智力水平越高。

持此观点的家长往往在孩子两岁左右,甚至在孩子一岁前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教育,包括买幼儿图书在睡前给孩子讲解,将识字卡片贴在家中的物品上随时复习,看电视、逛街时也抓住一切机会教宝宝认广告、招牌上的文字。

因“早起步”而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60分(超清华录取线7分)的15岁广东男孩李诗雨,1岁3个月就会认数字,1岁7个月会认汉字,两岁识字超过2000个。李诗雨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为他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6岁的丁丁却没有这么幸运。丁丁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每当城市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时,爸爸妈妈就念给他听。没想到他就这样开始识字,而且学会了看地图,普通话也说得特别标准。如今,丁丁已经能读报纸了,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看书、看电视过多,导致丁丁两眼都有近视,已经戴上了眼镜,并伴随斜视。医生指出,孩子从小长期做精细视觉活动,虽然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使脑部潜能得到发挥,却直接损伤了孩子的视力。医生希望家长能够吸取这对父母的教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此外,专家提醒,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识字时采用简单的抄、默等方法,机械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并且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扼杀了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观点二:识字是上学以后的事

与主张“早起步”的家长不同,也有家长认为,识字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儿阶段不应当进行识字教育,识字应是小学教育的任务。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幼儿过早识字毫无意义。

的确,晚识字不见得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据记载,清朝的戴震9岁时才会说话,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而后来他却成为集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为一身的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7岁之前也不识字,而他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说明,识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显示:3岁前没有开始识字的幼儿容易患语言“小儿麻痹症”,以致进入小学后阅读困难,适应能力差,影响智力发育,造成终生障碍。0到6岁大脑处于记忆能力最强阶段,是识字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岁开始阅读的经历。由此看来,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专家看法:顺应规律结合实际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精心培育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幼儿能不能识字,取决于幼儿是否具备了学习汉字的心理机制,也取决于成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0到6岁学会2500个字,能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3至6岁的幼儿正处于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年龄,而阅读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当然,如果将识字早晚作为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很片面的。3岁以前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动作,不可能通过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使能认一些字,也是机械记忆,就是把文字当成一种图形强行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这样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聪明好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顺应儿童学习的规律,更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多观察、多了解,培养孩子对识字、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无条件的爱是培养孩子道德的最佳方法


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肝宝贝,有着浓浓的爱。道德,是每个孩子终生受用的一门课程。孩子的道德,作为家长的我们应如何培养呢?

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的。这时的孩子不仅没有判断善恶的能力,他们想要的也只是与生存相关的事情,婴儿因为肚子饿会哭,困了会哭,而不是在使小性子。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为道德智能播种的时期,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发智能。这时需要的只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没有什么特别的,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平时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妈妈的爱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与父母建立起坚实的感情纽带。父母的这种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会让孩子积极地感受世界。孩子只有在接受了父母无条件的爱时,情绪上得到稳定,才能够积极地面对世界。因此,父母给这个时期的孩子培养道德智能只需要无条件的爱。

孩子一哭,马上放下所有事情跑过去

曾经听一个幼儿园园长讲述了这样一条规律,虽然每个孩子性格都不同,但是频繁打架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凡是这样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妈妈不在身边,或与家人分开生活的孩子。因为妈妈要上班,很少能和孩子在一起的,也属于这一类。

在一岁以内,不能够与父母,特别是与妈妈在一起的孩子,他们在情绪上没有安全感,与人的相处就比较难。因为不得已,妈妈不能与孩子在一起时,必须有另外一个看护人。然而,和孩子在一起不等于是单纯地留在孩子身边,而是细心地对孩子的所有行为及时做出反应。

这个时期的孩子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哭来完成的。孩子哭的时候,父母就要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去哄孩子。孩子不论怎么哭,妈妈都不在,孩子就会感到不安,消极地看待世界。因为内心充满“愤怒”,将来可能无法抑制自身的攻击性。

绝对不要对孩子喊

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满周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认识自己错误的道德思考能力。孩子总想用手去抓热的东西或玩弄尖锐的物品,这是父母将危险物品随意放置的错误,与孩子无关。这时父母如果生气,对孩子大喊大叫,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感到不安。父母该做的就是提前把危险的物品拿走或消除危险的状况。

慢慢培养孩子的耐心

孩子在出生6个月后才开始相信,不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不会离开他。在这之前,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只会妨碍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感情。6个月后,才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耐心。

比如,在给孩子更换纸尿裤或冲奶粉时,可以对孩子说“是不是很难受啊?再稍微等一会儿”,“妈妈正在给你冲奶粉,等着啊”之类的话,孩子就慢慢地学会忍耐。

妈妈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偶尔会很烦躁,甚至发脾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不能完全听懂母亲的话,但是他会通过母亲的行为或语调明白妈妈的情绪。

等待孩子做出反应

妈妈们经常会不安地说“孩子到这时候应该能认识妈妈了”,“孩子怎么不笑啊”之类的话。孩子在各年龄段都会有普遍规律,但是随着个体的不同,孩子的反应千差万别,一周岁之前的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对妈妈的所有行为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有的孩子却没有特别的反应。不要预测孩子的反应,即便孩子没有反应,或者不是你所期待的反应,那也只是孩子本身的特征。等待是一种美德,父母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做出反应。

尽可能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尽量多抱这个时期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传达你的爱,没有比这再好的教育方法了。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孩子会通过妈妈温暖的怀抱和爱的表达感受被爱。细细想来,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值得让你表达爱的。再大一点,你就会担心养成不良习惯;更大一点,你就会不好意思,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爱。这个时期孩子得到的爱,对于将来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尽情地向孩子表达你的爱吧!

小编总结:道德对于孩子的未来很重要。良好的道德让孩子更容易立足于社会。培养孩子的道德,家长们应在每个阶段,悉心去教育孩子,去帮助孩子建立道德意识。培养道德需要无条件的爱!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舔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取得成功。

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对子女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一种受本能支配的天性的表现。但是,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使为人父母者仅仅靠天性所赋予的受去关心、照料下一代已远远不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社会中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他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基于本能的遗传,后天的社会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国家早已把对准备做父母者的教育看成是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都要考虑和面对的重要内容,港台地区近年来也在广为提倡“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并打交道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界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职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做父母是个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条件与情景之中,只要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学习做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准备、特别的资格,每一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认真记录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经过,讲述自己为人父母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你已经开始了你的学习做父母的过程。可能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与孩子的紧张关系暖和了,与孩子打交道变得容易了,家庭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开发宝宝左右脑的最佳时间


幼儿早期教育早已深入人心,目前许多的家长们都比较重视宝宝的早教问题,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开发宝宝左右脑的最佳时间吗?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吧,但愿家长们都能够培养出聪明的小宝宝!

早教概念早已普遍为婴幼儿家长所重视了,在踏入21世纪后,专家提出的全面发展宝宝左右脑的问题也越来越被年轻父母们所关注,但是父母们比较注重宝宝哪些脑部功能的训练,宝宝的脑部是否能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如何做到左右脑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年轻父母们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呢?

日前,为了解3--6岁父母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3--6岁幼儿父母进行了一次关于全面激活左右脑对孩子脑部发育重要性的调研,并邀请武汉大学早教专家杨健教授对该调研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早教网

一、三地亲子关系比较:

调查显示:三地85%以上父母和祖父辈亲属每天都能抽出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陪伴孩子玩耍,特别是广州方面的家长较为注重亲子关系,被访家长全部每天陪孩子2小时以上。而北京约有15%的父母每天只有1个小时陪伴孩子。

二、最佳早教时间:

我国幼儿父母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普遍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明显的提高,尤其是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越早越好。如北京的90%的调查对象认为从0岁开始(其中包括怀孕期)这是近几年早期教育工作的普及带来的结果。但广州家长对“最理想的开始早期教育的时机”的答卷值得关注,其中有7%以上认为小孩子3岁以后才是最好时机。这说明广州家长的早教意识有待提高。

三、左脑VS右脑:

全面开发左右脑、均衡发展是理想的教育。但杨教授认为,婴幼儿时期,右脑开发的重要性更显突出,遗憾的是三个城市的家长在注重左右脑开发时,本来应偏重右脑开发的,却往往在左脑开发方面有稍重的比例,三地平均为55%左右。这多少反映最重视早期教育(如北京)的城市,在内容上有可能偏重数理逻辑方面,而不太重视艺术之类的内容。在家长对早教的具体观点上,值得注意的是“早教的过程是一种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命题真实是有缺陷的。因为早教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然而北京的家长竟有95%同意这个观点。有趣的是,上海相反,几乎100%不同意这个观点。这说明北京的早教宣传存在某些偏差。另外,“孩子的玩耍并不是学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孩子游戏和学习不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但家长的认识很不统一,广州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对的,北京父母只有10%的比例,显然有良好的基础,但上海父母不这样看,大约80%认为玩耍不是学习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向家长阐明。早期教育

四、奶粉产品的选择:

三地消费者对奶粉的选购比较理性,重视质量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带来的好处。这一点三地父母的认识基本上趋同一致。这为国内外奶粉厂商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做好服务带来信心。最后,杨教授总结道:上海的消费者理性较高,较注重实际,北京的早教意识最好,但稍偏重左脑开发,广州的消费者在早教观念上有待提高。但广州消费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总体说是最好的。

专家通过这份问卷发现了三个最显著的早教误区,并针对这六个误区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这套方案主要围绕“充足营养”、“益智游戏”和“父母参与”三个脑部全面发展的重要元素,小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启智操、益智游戏和参观有意义的展览馆等内容组成。为了让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正确的早教方式,从全国消费者当中抽出了十五个幸运家庭,11月初这十五个家庭将会到香港进行一个激活左右脑的启智之旅!在此次活动中,杨教授将与家长、孩子通过游戏和参观等多种形式展示给全国的家长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同时对国内家长们的早教认识误区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出正确示范。

左右脑智能分工小贴士:

根据专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左右脑分管不同的功能,左脑称为“学术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和分析等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把事情调理化,在幼儿时期,通过训练孩子背诵诗词,学习生字,练习简单数字加减法等等都能刺激孩子的左脑发育;右脑又称“艺术脑”,主管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力。换个说法,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右脑起重要作用。通过舞蹈训练、画画、让孩子做简单的设计和家长多进行亲子沟通都对右脑发育有极大的帮助。

本网站小编总结:人体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的分工,一般我们都只是锻炼左脑,而忽略了对右脑的锻炼,而以上的文章正好可以教会父母帮助孩子合理的开发左右脑,敬请关注更多此方面的小常识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