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人名教师,要在班级里举行主题活动。结合园所实际与家长的需求,制定一份亲子活动的方案。丰富了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你有更新颖的亲子活动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从游戏中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游戏1:穿珠子(适合1.5-2岁的宝贝)

游戏做法:

准备好一根细铁丝,几个中间空心的珠子,一截细绳或细线。

家长陪宝贝一起,让宝贝把珠子一个一个穿到铁丝上,要反复几次,目的是让宝贝熟悉铁丝与珠子之间的联系。然后把绳子拿出来,让宝贝自己把珠子穿到绳子上。

宝贝一开始会拿绳子直接去塞,软绵绵的塞不进去,试了几次后,你可提醒她再想想办法,或者让她再用铁丝把珠子穿一遍。如果宝贝还没想到,你可进一步引导,可不可以让铁丝去帮绳子的忙啊。家长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导,不能直接动手告诉答案,要让宝贝感觉到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游戏妙点:

1岁多宝贝的思维都很单一,事物之间建立联系都是一对一的,比如说“铁丝-珠子”、“绳子-珠子”,通过游戏,可在宝贝的头脑中形成“铁丝+绳子-珠子”的联系,拓展宝贝思考问题的思路。

游戏2:妈咪不见了(适合2岁左右的宝贝)

游戏做法:

准备一个玩偶娃娃和一些小贴画。

然后以玩偶娃娃为主角给宝贝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娃娃跟妈咪去逛超市(超市名字最好是宝贝熟悉的,常去的,便于宝贝利用现实中熟悉的场景),娃娃东张西望看见什么都好奇,一开始还能紧跟在妈咪后面,后来,他发现妈咪不见了,他就在那儿大声地哭。

让宝贝帮帮娃娃,帮他找回妈咪。宝贝想出的办法越多,奖励的小贴画就越多。最后,家长可以补充一些可行的办法,并详细地解释给宝贝听。

游戏妙点:

熟悉的场景给宝贝更强的现实感,能跟生活更紧密地结合一起,若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宝贝可马上想到解决的办法。

游戏3:用报纸把袋子拎起来(适合2岁以上的宝贝)

游戏做法:

准备一些废报纸、重物和袋子。

将重物装在袋子里,让宝贝想办法用报纸把袋子拎起来。如果宝贝试了几次还没找到要领,家长可以引导一下。跟宝贝一人拿一张报纸,把报纸展开,撕成两半,叠在一起,再撕成两半,叠在一起,如此反复几次,问宝贝有什么变化没有。

游戏妙点:

宝贝在家长的引导下终于用报纸把袋子拎起来了,报纸的作用并不只是看,还可以象绳子一样把东西挂起来。宝贝还可以在游戏中了解粗、细的概念。

游戏4:劝架(适用于3岁左右的宝贝)

游戏做法:

父母一起参与,设计一个吵架的场景,让宝贝当裁判劝架。

比如说看电视,爸爸想看体育频道,妈咪想看电视剧,并故意引导宝贝问问双方各自的理由,各自的想法,让宝贝一会站在妈咪的角度一会站在爸爸的角度来考虑整件事情。不管宝贝以何种方式劝架,父母都要尊重他这个小裁判的说法。然后,再跟宝贝讲各自都很有理,但在一个家庭中,不能只考虑一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要多想想他人的观点。

游戏妙点:

宝贝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矛盾冲突,但3岁左右的宝贝还很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贝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点评:

宝贝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会给宝贝带来很大的成就感、高水平的自尊感。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高自尊宝贝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强,长大后的成就也会更大。

亲子网zj09.com延伸阅读

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小朋友喜欢游戏,这是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事物感到新奇,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渴望自己能够做许多事。可是,由于幼稚,生活经验少,不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这时,游戏就是他领会人生的最好方式。

游戏是宝宝走向社会、参见社会活动的开端。每一种游戏活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宝宝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这对于宝宝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丰富、完善、和发展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宝宝游戏过程中,爸爸妈妈要给与必要的帮助,有的宝宝“见异思迁”,爸爸妈妈就要训练他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让宝宝学会克服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或产生的障碍,这是锻炼宝宝毅力和意志的极好时机。

在游戏中注意调动宝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爸爸妈妈不该把宝宝管的过死。也不要对宝宝不停的下“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的禁令,或发“你要这样、照着妈妈的样子做”的指示。游戏的目的是想让宝宝从中培养出:友爱、诚实、正直、勤劳、独立等等健全的性格,而不是让他变的更加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宝宝做游戏时,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给与帮助和正确的引导,让宝宝在游戏中更加愉快而生动的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对于宝宝的成长将很有益处的。假若你还不能很好的组织、知道宝宝游戏,那就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了。

父母怎样引导孩子从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学习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智力、增进健康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有益的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家长要努力为儿童创造条件,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让他们开展游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健康发展。

儿童对游戏的要求是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而产生的。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在游戏中,儿童总是积极开动脑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思考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争取游戏的胜利。可见,游戏是儿童认识生活、认识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对待事物态度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游戏是进行德育培养的一种手段,它以模仿为基础。幼儿在游戏中会努力模仿成人的优良品德,表现各个角色的性格。在集体游戏中,幼儿还体验着共同游戏的欢乐,他们一起商量、互相谦让、友爱协作、积极配合、克服困难、遵守规则和约束自己,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多彩的玩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唱歌、跳舞、游戏等活动都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因此,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是进行美学教育的一种手段。

游戏又是进行智力教育的手段,反映生活是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的构思、游戏的动作及角色的具体化,都可以促进儿童更明确、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即使独自游戏也会自言自语地和玩具对话,和想象中的游戏参加者对话,因而使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用说,游戏更是体育锻炼的手段,它使儿童心情愉快,朝气蓬勃,而愉快的活动又是心身健康发展的保证。游戏中,幼儿通过肢体等活动,增进血液循环,促进全身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有益于增强儿童体质,减少疾病。

游戏活动是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他的真实情感。家长和幼教老师应使教育与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儿童的知识面,使其茁壮成长。

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通常他们都不太懂得分享,他们觉得分享就是意味着失去或者被侵犯。但是有研究发现,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妈妈想要孩子学会“分享”,不妨从“合作”的方向入手。

对于4岁以下的宝宝来说,分享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任务。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会因为被要求去分享游戏材料而与别的宝宝发生冲突。未来社会更倾向有团队精神的人,懂得与人合作的孩子在将来肯定能收获更大的成功。如果说早期教育中认知的发展、智力的潜能拓展很重要,那么教会孩子学会合作和分享也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如果几个两三岁的孩子是通过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并因此获得了奖品,那么他们更乐意平分这些奖品,而不是独占奖励。科学家因此认为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

1、合作的孩子更乐于分享

德国人类进化学研究所的凯瑟琳娜·哈曼教授通过引导两个2岁或3岁的孩子进行了一项实验。她让两个孩子分别到站一块木板的两端,木板的两端都放有两颗小弹珠,然后让他们各自拉动木板上的一条绳子。这样两颗弹珠中的一颗就会滚到木板的另一端,于是一个孩子可以拿到3颗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剩下一颗。

之后,哈曼发现,一半的2岁孩子和四分之三的3岁孩子,都乐意将多出来的那一颗弹珠分给只拿到一颗弹珠的孩子。但如果孩子不用拉动木板就能得到多余的弹珠,他们就不那么乐意分享了。

在没有合作的情况下他们都会将弹珠据为己有,只在合作之后才会分享。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妈妈们不妨从“合作”的方向入手。

2、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搬运大箱子

家长准备一些大纸箱子,两根杆,并用一块薄板架在两根杆中间做成一个架子,然后把大纸箱放在架子上。妈妈和爸爸先示范怎样合作把箱子运送过去。然后把“运输工具”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开始工作。在孩子们的玩耍过程中,不要干涉他们的协作过程,也不要干涉他们怎样邀请小朋友来帮助他。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着担水。

有话说:这个游戏能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邀请其他小朋友,从而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一个学习协作的很好锻炼哦。

筷子滚兵乓球

准备一双筷子和一个乒乓球,妈妈和宝宝水平端着筷子的两头,然后让爸爸在筷子上放一个乒乓球,要注意筷子两端高度和距离,防止乒乓球掉在地上,然后合作“运输”到指定的位置。把游戏材料交给宝宝们自己去玩。不要太多指导,如果你愿意,就为他们捡球吧!

有话说:这个很考宝宝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理解简单的物理现象,促进身体协调性发展。

互拉车

准备一辆滑板车或一辆小推车。妈妈先当“车夫”分别拉孩子们玩几次,然后把车交给他们自己玩。在这个游戏中,妈妈让孩子们自己“分工合作”。有时候孩子们会因为争抢先后而发生小吵小闹,这时候家长只需在不远处静静观察,不要轻易插足小朋友间的纠纷,让他们自行处理解决。要知道,你的作用只是示范游戏玩法,创造合作的游戏机会给孩子,但怎样合作是孩子的事。

有话说: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合作,获得互相帮助的满足感。

3、日常生活小贴士

除了快乐的小游戏,家长在日常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参与更多合作过程,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他的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给方法:如果宝宝也想要玩别人手中的玩具,你要让他学会征询别人意见,“请问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同时你也不忘教导孩子去将心比心:如果别的小朋友拒绝给你玩这个玩具你是不是会不开心?孩子学会理解慢慢地便懂得分享的重要。

充分利用机会:当你带孩子外出散步的时候,看到邻居正在抬一个重物,你可以主动上前帮助邻居,并鼓励孩子和你一起搬运。给孩子更多动手的机会,家长的示范力量不可忽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实践合作精神。

爸妈好帮手:为迎接客人的到来你正在准备丰盛的晚餐,不妨让宝宝做你的小帮手,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樱桃放在果盘上。这样的工作能让宝宝意识到他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并能为家庭做出“贡献”。

展示合作成果:你可以给孩子们各种小盒子、彩纸、胶水、颜料等等的手工材料,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创造出一座城堡来。通过游戏增强宝宝之间的个性融合,合作成果的展示能够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同时那种合作的乐趣也会得到强化哦。

自制玩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自制玩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俗语有云:“三岁定八十。”0——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把握得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段关键时期应该如何把握,很多家长并不清楚。不少家长为了工作,采取传统育儿方式,以为孩子吃得好就行,把孩子全托付给老人、保姆(文盲)照顾,这种只停留在养、带层面上的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智力成长。

也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心切,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识字、做数学题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的林少勇医生指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养育0——3岁幼儿的正确方法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多与孩子交流、做游戏。

经典游戏积木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它适用范围广,适合9个月以上的孩子玩。9个月的孩子开始能独自坐稳,还能灵活地转身,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玩简单的积木,例如搭高。在搭高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训练孩子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玩比较复杂的积木,例如让孩子玩有形状的积木或者用积木搭建不同的造型。孩子的手指协调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在游戏中就能得到训练。

林医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积木是现在市面上少有的适合幼儿的玩具之一,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玩具虽然制作精美、奇趣刺激,其中不乏高科技含量,但是大多数并不适合0——3岁的孩子玩。幼儿并不适合玩太复杂的玩具。

林医生建议家长,不妨在家里自己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简单的“土玩具”,与孩子共同游戏,让孩子真正在游戏中学习。

自制玩具一:钓鱼。适合1岁——1岁半的孩子。

所需材料:硬纸数张(剪成鱼的形状),回形针数个(做鱼钩),线,小木棍(做钓竿),磁铁(与硬纸贴在一起)。

这个游戏能训练孩子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手指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包括颜色、形状、动作等),还有语言能力等。

自制玩具二:自制图片。适合1岁半——2岁的孩子。

所需材料:纸、画笔。

家长可以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图片,例如画一匹完整的马与一匹缺失了一条腿的马同时放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指出两副图的不同,这种针对性强的图片能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可以灌输类别、数字的概念等,对孩子有启蒙的作用。怎样开发孩子的潜能

自制玩具三:高尔夫球杆(或称门球)。适用1岁半以上的孩子。

所需材料:塑料瓶一个,瓶口可用卷成柱状的报纸塞住,延长整体长度;小球一个。

家长可灌输游戏规则等观念给孩子,同时也能训练孩子的手臂力量,手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更多学跑的机会。这个游戏的运动量比较大,尤其适合偏胖的孩子。

只要有心思,就能想出创意无穷、有益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林医生一直强调,游戏不只是玩玩具那么简单,也不是孩子的个人事情,游戏是有生命力的,玩具只是一种教具,是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实物桥梁,起辅助的作用。唱儿歌、玩故事接龙等游戏,虽然没有实物的桥梁支撑,但同样是很好的选择。

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才是游戏的真正内涵,才是育儿的关键所在。

游戏中教宝宝学会节约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手腕和手指的灵活度,让宝宝养成节约的习惯。

游戏步骤:

1、让宝宝很舒服地坐在高椅上,然后妈妈给宝宝一些小块食物,示意他(她)拾起来。

2、宝宝拾起来后,母亲可以将宝宝抱起来亲亲表示赞扬。宝宝不拾,母亲就要马上收起笑容,表情严肃,表示不赞成或者生气。

3、增加拾起食物的难度,将一些薄脆饼干放在他(她)坐着的椅子上的托盘里,妈妈示范,怎样把它们拾起来,怎样将它们放进另一只手里。

4、妈妈伸出左手,把左手张开,看看宝宝是否会拾起一片食物放进妈妈的左手里。

游戏互动:

当宝宝可以捏起小块食物时,大人要表扬宝宝,然后可以让宝宝吃下去。宝宝知道捡起的小块食物可以吃时,他就会热衷于这个游戏,会反复的捡起放下。也许会给你一些,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会直接放到自己嘴里。宝宝养成这个习惯后,大人可以故意把米粒放到宝宝面前,宝宝一定会捏起来吃掉。

于博士温馨提示:

如果东西太大,小心不要让宝宝把东西吃下去,以防噎着,时刻看着宝宝。妈妈要态度明朗、善恶分明,用不同的表情使宝宝认识这样做会使妈妈高兴,那样做会使妈妈生气。这样才能促成习惯的养成。

妈妈须知:

宝宝精细运动的培养不是一个专项的练习,最好是放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和宝宝的行为习惯培养放在一起,可以让宝宝经常做一些抓、捏等类的游戏。最好父母先示范,然后多给宝宝自己做的机会,做好了就要及时鼓励宝宝,千万不要代替宝宝,也不能要求宝宝一次就做好,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从游戏中带领宝宝成长


宝宝的人格养成、智力发展,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家庭教育,因此爸妈们千万不要忽略本身角色的重要影响力。花些时间亲自陪小孩玩,比起他自己玩玩具,给宝宝的心理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所以亲爱的爸妈们,在你每天繁忙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留些时间给最爱的宝宝吧,陪着他们一起发发呆、玩小球、搭积木,你会发现宝宝的世界因为有你而变得更多姿多采!

在宝宝的世界里,“玩”可能是除了睡觉、吃饭之外,最重要的活动了。对爸妈而言,宝宝看似无意义的玩耍或活动,其实都暗藏着宝宝与世界万物连结的拼图。也因此,如果爸妈可以花一点时间,陪着宝宝探索周遭的世界,对宝宝的潜能可是大有帮助呢!

中国台湾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系魏惠贞老师指出,宝宝的游戏方式其实是有几个阶段的:

1.旁观游戏:站在一边观看;

2.单独游戏:自己玩;

3平行游戏:待在其它宝宝的附近玩,不过彼此之间并没有任何交集;

4.联合游戏:愿意与别人分享游戏的器具,借玩具等等;

5.合作游戏:与别人一起玩,有共同的游戏目标。

就宝宝而言,也许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借着游戏来探索周遭的人事物,并且在过程中,发展智能。因此,别小看宝宝的“小玩意”,当宝宝愿意看、愿意听、愿意说、愿意动手做做看,都是给宝宝一个学习与认知发展的机会。

别小看游戏的影响力

通常,大人们总是认为小宝宝的游戏没什么大不了,很简单甚至有点无聊,因此不太愿意放低身段陪宝宝一起玩。如果你是这样子的想法,那可就是老古板了。以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一定会跟人产生互动,或许是应答,或许是对话,而这些都是开启宝宝人际智能的机会之门。

宝宝在上幼儿园之前,待最久的地方是家;最常陪伴他的是爸妈,如果爸妈们愿意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宝宝一起玩,你将会发现,彼此都会有丰富的收获,最明显的就是加深你和宝宝之间的感情。爸爸妈妈陪着宝宝一起玩,有形无形之间,可以更了解宝宝,而宝宝对爸妈更容易产生信赖感,同时通过游戏了解爸爸妈妈对于是非对错与选择的标准。

魏惠贞表示,当宝宝开始信赖爸妈的时候,爸妈就是宝宝强有力的后盾与遮风避雨的港湾,因此宝宝会在爸妈的视线下放心的探索世界。当亲子关系有如此这般的相互信赖后,就算爸妈不在身边,比方说在隔壁房间,或是将来暂时离开,放宝宝单独一人相处,宝宝都可以因为有安全感,而能跟周遭人事物产生互动,并主动学习,而这就是“学习刺激”,是启发宝宝多元智能的动力。

重视亲子相处时间

现代的爸妈们多半忙碌,每天总是匆匆的带着宝宝到爷爷奶奶家或是幼儿园,下班以后有时也让保姆陪着宝宝吃饭、洗澡,看完电视后又差不多要哄宝宝入睡了,因此爸妈们或许会说,“我没有什么时间陪宝宝游戏。”但是,在拒绝和宝宝一起游戏的时候,爸妈或许不知道,你已经把协助宝宝发展智能与了解宝宝个性与智力成长的机会,推拒在门外了。

魏惠贞表示,其实和宝宝相处、玩游戏,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空出时间、放开杂物的静下心让我们完全属于宝宝,跟宝宝在一起,这也就是“高质量互动”。所谓高质量互动就是1.爸妈陪伴的时间比较长;2.爸妈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给予宝宝暗示、引导与鼓励。也就是当爸妈和宝宝一起游戏时,可以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方法引导宝宝,暗示宝宝一直到他成功为止。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宝宝们的游戏,也不要让亲子相处的时间白白度过,不论是静态或是动态的活动,都是宝宝观察、探索这个世界的好机会喔!

如何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想让孩子学习的知识更多,然而让孩子学习不一定要看书,写作业,上辅导课,玩游戏也是可以让孩子学到东西的。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游戏适合宝宝玩?让孩子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

1、寻找东西是父母和1岁左右的孩子经常玩的游戏之一

就是将玩具放到其他物体下面,并让孩子找到。在这个游戏中,孩子开始感觉到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对不变的。这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常识。

2、捉迷藏

通过捉迷藏,孩子学了一件事,要学会做一件事,就需要寻找线索,然后再发现既定目标。

3、玩球,扔沙包,滚铁环

孩子在参与这类游戏的时候,会有跑、追逐、拾起、扔、踢的行为,另外他们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准确把握方向,年龄稍大的儿童将学会制定和遵守规则。

4、玩水,玩沙子

孩子可以从这两个游戏中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并了解到不同的触感,例如软,硬,干,湿等。

5、过家家

因为模仿是小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个游戏当中孩子专注于生活并模仿别人,0这个过程也慢慢地培养着他们的想象力。

6、画画涂鸦

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也可以学习和练习握笔和绘画技巧。

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了很多经验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玩耍的机会之外,应多正确引导孩子玩耍的过程。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对自然和生活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探索和思考,父母的关注,支持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孩子就只能够停留在表面的玩耍上,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

父母应该做什么?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认识。玩是孩子的权利,玩是孩子发展的需要,孩子在游戏中也会有所收获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并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如何玩,和谁玩等。

2、利用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孩子提供玩具和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爱玩的项目包括跳,爬,玩球,手工,民间游戏(滚铁环,跳房子,捉迷藏)等较多。

父母也不需要买一些高端玩具,而应让孩子多玩耍一些更为天然的“玩具”,例如土壤,水,木块等,另外家里不要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孩子的玩具出现。

孩子玩这些“玩具”的过程中,能让他们更接近自然和生活,在玩耍的时候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民间歌曲,书籍和游戏等,和儿童一起讲故事、听歌曲,阅读书籍,玩游戏,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阅读能力和游戏兴趣。

4、家长和孩子应该在一起用各种材料自制玩具,在鼓励孩子探索各种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各类材料的来源、功能、特点和变化,学习用这类材料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孩子喜欢玩球,妈妈和孩子一起用不要的毛线来编织出一个空心球,在空心部位放上一个响亮的铃裆。这样,不仅可以扔着玩,还可以踢着玩,对于孩子更具有吸引力。

孩子和母亲一同制作玩具的时候,就了解到了毛线之前是用来织毛衣的材料,而废弃掉的毛线还可以用来做玩具有别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就了解了 毛线这种材料的特征和用途。而将毛线编制成空心球,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游戏中的平衡训练


平衡能力的培养是终身的事情。2~3岁,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够让你对平衡感多做一些了解,以便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好他各方面的平衡能力。

身体的平衡

两岁的宝宝对于生活似乎只有一个目标:他们想站起来,到处走动。而这只有在宝宝的平衡感不断得到训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其实,在宝宝出生几个月后,就可以看到平衡感被训练后的第一个成果了:宝宝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脑袋进行控制了。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平衡感就会感受到姿势的变化,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大脑。在这个过程中,有多个感官参与了进来:视觉、触觉和听觉。而事实上,也正是平衡感把其他五种感觉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平衡感,我们人类现在还不能直立行走呢。平衡感对于孩子运动能力的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头脑的平衡

保持平衡不仅是身体的事情,也与大脑中所有的感觉有关。每次当宝宝把他的小脑袋抬起来的时候,大脑对会对这个刺激进行评估、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中神经的作用不可低估。

方位感、集中精力的能力和对方向的确认都是孩子在从事其他脑力或体力劳动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在孩子看钟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他,长指针在什么地方,哪里是短指针,在左面?右面?还是上面、下面?再比如当孩子辨认字母的时候,他们能够区分出“M”和“W”。这就是说,当孩子对相似的字母或字分辨不清的时候,父母们要考虑的是,究竟这是认字的问题,还是需要对平衡感进行更多的培养的问题。孩子的平衡器官如果经常得到刺激,大脑就格外灵敏。相反,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视觉、听觉和平衡感比较差的孩子,在智力上的发育也有滞后的现象。

当孩子出现发育迟缓、说话或行动方面有问题的时候,应该多给予孩子身体上的刺激。

大量的抚摩:抚摩可以充分刺激孩子身体表皮的神经末梢,让其变得敏感而判断准确。

荡秋千:当孩子荡秋千的时候,随着速度的加快,大脑不仅需要能对腿、身体的一起一伏、位置变化进行调整之外,还会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在哪里、地面在哪里,哪里是高处。

走平衡木:这是一个关于平衡感的综合训练。它在训练大脑控制身体的平衡方面很有效。

精神上的平衡

平衡感不仅是身体上的感觉,也是心理上的感觉。只有当人内心感到平衡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舒适。脑科学家新近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六种感觉是与心理感觉密切联系的。他们指出,神经管道将小脑与脑边缘的感觉中心连接起来,这能使信息传递过来,进行感性分析。因此,例如当平衡器官对身体成功地跃过了障碍这一信息“消化”之后,就会分泌出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人就会觉得得意和满足。当然,脑边缘系统也不仅仅是对平衡感做出反映的。平衡练习对于锻炼勇气和训练对危险的估计能力很有帮助,这样孩子就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判断。孩子如果经常获得积极的经验\x{2014}\x{2014}判断正确,就会使他信任自己的感觉,而且对自己也更加自信,这样就会减少不当的行为,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活动中的平衡

基于以上关于平衡感的了解,我们就会希望知道如何让孩子的六种感觉保持配合密切并且灵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活动。健康的孩子对活动有天然需求,而且他们会自发地刺激大脑中的前庭系统,比如他们会在旋转中,突然停下来,感受眩晕的感觉,也会喜欢荡秋千和跳跃。很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长期坐着的社会”,因此他们对运动和旋转的渴望很早就被抑制了。孩子的笑声和喧闹声被大人看作是对安静的打扰。孩子的平衡感、对于重力的敏锐感觉,以及其他感觉都变得迟钝了。

成长中的平衡训练

抬起头,这是宝宝的第一个平衡动作,它对培养孩子日后的平衡能力很重要。宝宝越是经常抬起头来,平衡感传递给大脑的信息就越来越准确。同时,宝宝颈部的肌肉也变得更加强壮。宝宝可以感受到了重力的存在,并且发现自己是躺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的。最后,当宝宝的脑袋抬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能稳当地抬着的时候,他就开始想让把整个身体都站立起来了。这样的平衡行动构成了宝宝进行其他平衡训练的基础,在宝宝一两岁、两三岁的时候,在你训练他学会了翻身、坐起来、爬动,然后是学会行走、跳跃和跑动的时候,他的平衡感就已在其中被训练得越来越好了。

在孩子两三岁已经能跑能跳了的时候,你可以多带着孩子去公园,到适合幼儿的游乐场,滑滑梯、荡秋千、爬攀登架、跳蹦床、骑三轮车……这些都能使大脑以及五官和平衡感得到训练和发展。在孩子自己跃过一个水坑或一个障碍后,他也会感到无比自豪。同样,如果他跌了一跤,这也是他平衡训练必要的课程。

不要总是把孩子笼罩在你老母鸡般的翅膀之下,爱惜他、护佑他,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大胆地去自己判断和尝试,例如,让他自己判断他是否能够自己把这盆水从厨房端到厕所?让他自己尝试爬上梯子到壁橱里取东西,然后安稳地下到地上。

训练平衡感的3个游戏

二重唱:让孩子站在你的脚上,你抓住他的手,然后你们慢慢地开始跳舞,并且旋转。孩子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和舞动的节奏,并且努力保持平衡、并踏准节拍。适合年龄:2岁以上

动物园的奇遇:爸爸、妈妈扮演成动物园的管理员,他们可以在不同时间看到不同的动物。于是,动物园管理员说:“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变成狗狗了。”于是,孩子们就扮演成小狗的样子爬来爬去,并且发出狗叫的声音。之后,是青蛙、马、猴子……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适合年龄:3岁以上

绳子上舞蹈:准备好跳绳或晾衣绳和伞。把绳子放在地板上,让孩子拿正撑开的伞,从绳子上走过,看看他们是不是能保持平衡,不掉下来。适合年龄:3岁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