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宝宝的一举一动,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别以为婴儿什么都不懂,经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天生就具备思维的能力。只要妈咪细心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也就是宝宝的体态语言包含了成千上万的信息,妈咪可以据此准确地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并适时地给予宝宝最贴心的照料。

体态语言1:宝宝皱起鼻子,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烦着呢!”

体态语言2:一向喜欢与妈咪对视的宝宝突然开始不耐烦地躲避妈咪的目光,打哈欠,或者干脆眯缝着双眼不理睬妈咪。

宝宝的悄悄话:“哦,妈咪!你今天给予我的刺激太多了,我累了!拜托,请让我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

体态语言3:宝宝澄澈的眼底亮光闪闪,突然口角牵动,笑容骤现,与此同时,宝宝双手晃动,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宝宝的悄悄话:“唔!我吃饱了,喝足了,尿布也很干爽,感觉很舒服,没有任何烦心的事情。”

体态语言4:宝宝瞪大双眼,将背部弓起,伸开的双手突然紧握成拳头,脚趾弯曲,全身悸动。

宝宝的悄悄话:“哇,好可怕的声音!天啊,我要掉下去了!我感觉痛了……我害怕,我要逃离这个可怕的环境!妈咪,快来保护我!”

体态语言5:妈咪俯下身来看着宝宝。宝宝凝神注视着妈咪熟悉的脸,突然开心地笑了。如果妈咪不抱宝宝,宝宝的笑容便会消失。

宝宝的悄悄话:“嗯?那不是妈咪来了吗?好开心啊!可是妈咪怎么不抱我啊?嗯哼,妈咪抱抱!”

体态语言6: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随即啼哭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饿了(or尿布湿了or不舒服了or妈咪好久没理睬我了……)”

体态语言7:宝宝睡眠不踏实,不停地吸吮他的舌头、嘴唇,或者将小手往嘴里塞,用小手击打双颊,头摇来摇去,随即开始啼哭。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好饿啊!快给我运送粮草。”

体态语言8:宝宝眉筋突暴,脸部皮肤发红而且目光呆滞。

宝宝的悄悄话:“坏了,妈咪!救命啊,我要拉臭臭!”

体态语言9:听到妈咪的声音,宝宝立刻转过头来看着妈咪,并随着妈咪的移动而转动头部。

宝宝的悄悄话:“哦,妈咪!我是多么地爱你!”

体态语言10:宝宝自得其乐地玩弄舌头,吧嗒嘴唇,吮手指,吐泡泡。

舒缓地挥胳臂踢腿。

宝宝的悄悄话:“嘘,我现在感觉很舒服,我想自己玩一会儿,千万别打扰我哦”

体态语言11:宝宝神气活现的双眼突然黯然无光,并且显得有些呆滞。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病了。快带我看医生吧!”

体态语言12:宝宝醒了,妈咪拉开窗帘,宝宝眯缝起眼睛,喷嚏连天。

宝宝的悄悄话:“别紧张,妈咪!我没有感冒。光线刺激我的眼睛和鼻腔内神经,我的鼻子有一点点痒痒。”

体态语言13:和宝宝说话时,宝宝看着妈咪的脸,嘴唇不停地蠕动。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我好喜欢你的声音!请不要停下来,我也在学习说话。”

体态语言14:宝宝睡在爸爸和妈咪之间,尽量将两只小胳臂伸得直直的,将爸爸妈咪隔离在有效的距离之外。

宝宝的悄悄话:“爸爸妈咪请注意,现在是我睡眠时间,不是你们亲热时间。”

体态语言15:见到某人,宝宝扭转头,尽量躲避某人。

宝宝的悄悄话:“哦,拜托,妈咪说没礼貌的宝宝不是好宝宝。我不能说我不喜欢你。不过,你还是知趣点,离我远远的吧!”

体态语言16:宝宝大脚趾后伸,脚板僵硬指向地板,或者脚趾弯曲。

宝宝的悄悄话:“妈咪,这是我疼痛的暗号。”(大脚趾后伸:疼痛不是特别厉害。脚板僵硬指向地板:疼痛剧烈。脚趾轻度弯曲:有点不太舒服。)

宝宝总试图以某种奇特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向妈咪传递某些信息。上面列举的只是一些婴儿常见的新妈咪不太容易理解的体态语言。每个宝宝传递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不管你养育一个宝宝还是多个宝宝,每个宝宝的出生对妈咪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此妈咪更要细心观察宝宝,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宝宝独特的心理需要。

zj09.com小编推荐

教你如何读懂婴儿的体态


牵嘴而笑,兴奋快乐婴儿的笑是突然发出的,短暂而快速,同时伴随着双眼发光、两手晃动、舒展,接着,笑容立即停止,等候亲吻。这时,父母应笑脸相迎,用手轻轻抚摸婴儿面颊,或在其面、额部亲吻一下,以示鼓励。婴儿的笑对其身心发展极为有利。

撅嘴咧嘴,小便报到通常,男婴以撅嘴来表示小便,女婴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的嘴形变化,就能摸清婴儿小便的规律,从而加以引导,有利于逐步培养婴儿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瘪嘴现象,有求相告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也是啼哭的先兆,而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比如肚子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大人抱起来换个环境或改变一种姿势。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满足他。

发稀磨牙,缺钙信号孩于闹夜、磨牙、头发稀疏、盗汗、发育迟缓等,这些都是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应注意补钙、补磷、补充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常晒太阳能促使自体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

睡觉出汗,正常之道绝人多数孩子在睡觉时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儿童的新陈代谢要比成人旺盛得多,机体能够把吸收到的各种营养及时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和电能,以供机体正常活动,多余的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这样能够维持体温。如果孩子吸收的营养比较多,则体内产生的热量也较多,孩子入睡后,身体表面的血管就开始扩张,散发热量,导致孩子在睡觉中出许多汗。

呼吸快慢,应加关照正常的小孩子呼吸平稳,安静时婴幼儿呼吸频率不超过40次/分钟,儿童不超过30次/分钟,如出现呼吸时快时慢、深浅不一,应引起注意。患肺炎者常常呼吸加快,伴有口鼻周围发音、鼻翼扇动等症状;患气管炎者可在喉部听到“咕噜咕噜”的痰气;患哮喘的则有一种特别响亮的喘鸣声。

眼神无光,疾病先兆健康婴儿的眼睛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若发现婴儿眼神黯然无光、呆滞少神,很可能是婴儿身体不适。这时,父母要特别留意,发现疑问及时去医院检查,及早采取保健措施。

语言障碍,发觉要早语言的发生和言语应从小儿对声音的应答开始,从出现不自觉的“咕咕”语声到能说出第—个单字,都是语言发育的标志。

此外,新生儿出生后第8天就可以看到屋内的物品,他们特别喜欢鲜艳明快的颜色,爱看红色、黄色的气球,也喜欢听悦耳的声音,妈妈欢快的笑声,亲切的呼唤,甜甜时笑脸,会使他们感到十分开心。在热天他们更喜欢洗澡,每次洗澡都是一次享受,快乐无穷。

妈妈如何读懂宝宝的手语?


宝宝还不会说话,那么新妈妈们怎样判断宝宝是要抱还是想自己待着,是不是有一点儿不舒服?其实,从宝宝的手势也可以看出来宝宝的状态以及表达出来的要求。

宝宝的手指动作暗示了什么?

宝宝:爸爸妈妈,快来和我玩!

小手表现: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宝宝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小手通常是这样的动作,这是他在邀请身边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玩。

宝宝:我在做梦呢。

小手表现:小手捏着松松的拳头。宝宝在睡眠中会有这种手势,说明他正在做梦,他的眼球在眼皮下轻轻地转动,有时还会发出轻轻的鼾声。其实,梦中的宝宝睡得并不深,随时可能会醒来。

宝宝:我好困,我想睡觉了。

小手表现: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这时宝宝已经不再东张西望,他的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说明宝宝已经累了,想睡觉了。

宝宝:我想自己待着。

小手表现: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这时的宝宝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他愿意独自呆着,而不需要外来的干扰。

宝宝:我有点不舒服。

小手表现: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宝宝紧张时通常会有这样的动作,这时或许宝宝是害怕某个陌生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

有研究者认为婴儿手语有助于孩子语言智力发展,但是也有心理学家表示怀疑。最起码,在宝宝表达能力有限时候教他用手语表达情绪、需求、感受,能促进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交流,让孩子与爸爸妈妈共享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默契暗号。

教手语时,要就地取才施教,重复示范。比如宝宝要喝牛奶,可以示范反复握紧、张开拳头,就像牧民挤奶的动作一样。宝宝摔倒的时候,可以教他用食指画出疼痛的区域,做疼痛表情。饿时,用食指触碰嘴巴。要换尿布时,轻拍自己的臀部。

还可以用宝宝和父母自创的手语,因为手语只是一种媒介,只要父母和宝宝手语一致就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读懂“慢腾腾”的孩子


这是倩倩家,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都要上演的家庭剧-------

早上6时15分,九岁的倩倩还在睡梦中,倩倩的母亲开始“报警”:“倩倩,倩倩,快起床了,要来不及了,六点半了!------因为母亲知道倩倩动作慢,起床总要磨蹭,所以每天都提前15分钟叫醒她,以便时间充裕些!可是倩倩呢-----

“嗯……”翻了个身又睡了.

“哎呀,你怎么还不动啊,真的来不及了!”5分钟后,母亲第二次“报警”。

“噢……”倩倩知道母亲可能又提前叫她了,所以她应了一声,再睡一会儿。

“倩倩。”母亲第三次“报警”,音量显然大了1倍。“我的小祖宗,快起床,要迟到了!”并开始动手拖倩倩,这下倩倩只能睁眼行动了-----此时已是6时25分,随后在母亲的拉扯、催促下,倩倩穿衣、洗漱、吃早点,7时10分由父亲负责送去学校,好紧张!

晚上7点,倩倩一家吃完了晚饭。

“倩倩,快把功课拿出来,抓紧时间做作业。”倩倩的母亲说着。

“让我休息一下嘛,才7点,功课我一会就做完了!”倩倩嘟囔着。

“快做吧,做好了再休息。”倩倩的母亲与父亲保持一致。

……

“哎呀,你怎么还不把书拿出来,一会儿睡觉又要迟了!”母亲简直拿女儿的“慢”没办法,只好帮她拿出书包里的一堆课本。此时己是北京时间晚上7时30分。接下来的故事当然是母亲不断地催促,倩倩慢腾腾地写着并时不时发发呆,直到9时30分结束,准备洗漱、睡觉。

……

倩倩的母亲实在受不了倩倩的“慢”了,于是带着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倩倩妈:真不明白,为何这孩子总“慢一拍”?

咨询员:是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这样呢?

倩倩妈:差不多。小时候是吃饭慢、穿衣慢。上学后又多了做功课慢,真是急死人,从一大早就要开始不停地催了,怎么办啊?

咨询员:倩倩,从小你吃饭、穿衣时,妈妈、爸爸就经常催你,说你动作“慢”吗?

倩倩:是的。

倩倩妈:不催,她更慢了!我和她爸爸都不是“慢腾腾”的性格,干什么事情都很干脆利索,为什么孩子却偏偏如此?

咨询员:好,让我们一起换个问题想想,为什么会“慢”?比如:开车-----什么情况下,开车会“慢”呢?可能有以下原因:不熟练.比如刚学会开车的人,因为缺少经验不可能开得很快。〈2〉路况问题。比如“塞车”或者下雨天等,不能开快。〈3〉挫折。比如曾因开车而吃过苦头,所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开快。〈4〉其他“干扰”。比如等人或者看风景等。对于倩倩的“慢”,也有类似的解释,不过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倩倩,昨天数学课上了什么呢?

倩倩:好像是……

倩倩妈:怎么昨天学的就忘了?

咨询员:先不要怪她。上课内容不熟练就是“慢”的原因之一。另外,我想问您,倩倩做功课时,始终都是您陪着的吧?

倩倩妈:是啊,不陪她她就不做呀,我这是为了让她快点,难道这也不对?

咨询员:那当倩倩做错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就让她改正?或者她一停你就催呢?

倩倩:妈妈是这样的,很烦的!

咨询员:倩倩在思维、动作等方面“慢”吗?是不是比别的同学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看、写等?比如,同样写一个字,其它同学用四秒钟,而她则要七八秒呢?

倩倩妈:其实,只要她动起来,还是挺快的,就是不愿意抓紧时间,老要让人催。

咨询员详细指出了孩子“慢腾腾”的缘故------

咨询员:现在说说倩倩“慢”的原因吧。其一,不熟练,缺乏经验。小孩子在学一样新东西的时候,练习是必须的,就像走路、吃饭、穿衣。比起成人,孩子在这些方面肯定会慢一些。学习上,更是如此,再加上倩倩上课没听好,本来就不大懂,写得“慢”是肯定的。其二,就是“挫折感”。如果成人没耐心,一看到孩子“慢”或者“错”了,就指出,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思路(好比“塞车”),还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我做错了”,久而久之,谁愿意做老做不好的事情呢?其三,依赖性。小时候是吃饭、穿衣,因为她“慢”,你们肯定经常帮她、催她;现在做功课了,倩倩一不会或一做错,你们就会告诉她做的方法,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她只要“慢”就有人帮,就有答案,根本不用动手、动脑筋;而且她一停下来,就有你们提醒她,她根本不用担心时间够不够。长此以往,倩倩已经习惯“等待”了,她有你们的催促或提醒,就动不起来。就好像家里有三个时钟,同一时间里,却有三个不同的时间值:一个当然是钟表上的时间,一个是你们父母头脑中的时间,另一个就是倩倩头脑中的时间了。钟表上的时间是标准时间;你们总是担心倩倩会慢,于是将自己的时间往前调了,时间总是比标快一些;而倩倩则知道你们总是要早叫她,所以就将时间往后拔了。这样显然就“慢一拍”了。比如:明明1时30分,父母的时钟却已经在2时了,而倩倩的则可能指在1时。于是,你们急得要命,而倩倩却快不起来!

倩倩妈:确实很像!可我们不催她,她更拖拉!

咨询员:那么,倩倩,你现在有没有玩的时间啊?

倩倩:哪里有,连双休日都得去上课,没意思!

咨询员:这就是第四个原因,你们要求倩倩做这件事,她却想着另一件事。比如吃饭时,想看一下动画片;穿衣时,还想“再睡一会”;做作业时,因为没玩够,就总想着玩,所以我猜她做作业的时候,准保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想上厕所,一会儿要摸摸这个,一会儿又发呆了,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倩倩妈:太对了,就是这样,也确实怪我们,管得太多,可现在怎么办呢?

咨询员:倩倩,你觉得老被爸妈催好吗?

倩倩:当然不好,整天这样,烦死了,他们的声音又大,有时还会打我呢!

咨询员:首先我们必须相信倩倩肯定能快起来。请倩倩妈妈回家后告诉家里其他人,以后少说“慢”,说多了,倩倩会觉得自己就是“慢”的,怎么还能快起来呢?就像我们将自己想成“乌龟”,那么还怎么跑得快呢?要逐渐改变说惯了的话,并让倩倩来监督!倩倩,以后你记录妈妈、爸爸说你“慢”的次数,好吗?

倩倩:太好了!

咨询员要求倩倩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感”------

咨询员: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倩倩建立起内在的“时间感”。倩倩对时间的估计停留在“主观化”时期,不是根据客观的时间标准来衡量时间,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主观感觉来衡量。做喜欢的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很短,会无意中将自己的时钟拔“慢”。比如:倩倩玩了一小时,是下午5时了,她的时钟却只有4时30分,这样就可以再玩半个小时;早上6点半要起床了,她觉得才6时15分,还可以再睡一会。相反,对于没有兴趣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将时间有意“延长”,只写了10分钟的字,却觉得已经很久了,于是不由自主地进行“劳逸结合”,比如发发呆、玩玩橡皮、喝点水等,结果当然增加了做作业的时间,表现为“慢”。

倩倩妈:确实如此!不知怎样才能建立“时间感”?

咨询员: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倩倩的“慢”,一方面有主观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客观上给了她“慢”的条件,让她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因此,要给倩倩自己按排时间的机会,开始时可能是10分钟,然后逐渐增多。还要给倩倩“量的反馈”,比如,10分钟内她到底能写多少字;要注意给孩子积极而具体的指导,让她体验自主与进步的感觉。而且一定要记住:时间感的培养要融合在生活中,不单单在做功课等学习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是自觉学习的基础!当孩子学新东西的时候,父母要善于耐心观察与等待,不要急着指点孩子。

倩倩妈:谢谢咨询老师的指点。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作”

讲过很多遍的故事,非要缠着大人讲无数遍;喜欢绘画,却总拿着蜡笔要在墙上画……孩子的很多表达方式,在大人看来是“作”。昨天,在思南路幼儿园举行的上海市首届思南论坛上,一些幼教专家指出:对大人来说,孩子的“作”是无理需求,往往采取呵斥或置之不理的手段,“其实这是他们没读懂孩子,对他们的‘不合理’需求,大人要尊重并引导。”

特级园长、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说,孩子的一些捣蛋行为,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学习需要。比如,缠着大人讲故事,是因为他们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墙上乱涂乱画,是因为有了好奇心,要尝试动手,探个究竟。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累积,孩子认知性需要越来越强烈和复杂,家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临睡前,准备一本童趣盎然的故事书和一段无人打扰的亲子时光;每天或每周拨出一些时间,营造一次共同劳动的经历;为孩子涂鸦提供充分条件,如大小不同的纸张、各种美术用具,允许他们在墙上、地上、桌上尽情挥笔,并且在他们“工作”时尽量不干扰等。

专家们指出,还有一些孩子,“作” 的时候任你苦口婆心规劝,或是揽入怀中安慰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些“小道具”。一些初入园不适应的孩子,到了教室一直哭,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思南路幼儿园老师细心地在教室门口摆放几张凳子,不急着让他们加入,而是先让孩子们坐着看,给他们一个“心理缓冲”,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自己走入教室参与了活动。一次,郭宗莉到一家新建幼儿园参观。中午时,孩子都在吃饭,可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哭个不停,老师们怎么哄都没用。郭宗莉走过去,蹲下来,向这个孩子伸出了一个手指头,没想到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勾着郭宗莉的手指安静地随她走到了餐桌旁。郭宗莉说:“低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会因为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紧张害怕,勾手指起到了安慰和指引的作用,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

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王熙珍老师说,对于“作”的孩子,大人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你和他说了一两句话,他不理你,老师不要轻易说“这个孩子没礼貌”。其实,对一些反应较慢或是故意“作”的孩子来说,他没有立即回应你,是因为他在思考你说的话,或者考验大人的耐心,“老师要懂得留出时间给他们,也要经受得住他们的考验。”

妈妈与孩子共读的16法则


1、看书时要和宝宝一起看,边看边给宝宝讲,手指要指着画面(或文字),让宝宝的目光集中到画面(或文字)上来。

2、让孩子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不是讲几次卡片、挂图、书就够了,而是要反复看,基本上反复看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3、临睡前不讲吓人的故事,免得孩子做噩梦。

4、不苛求孩子会背,会写,免得孩子觉得是负担,今后讨厌看书学习。

5、讲完故事后,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考察孩子是否听懂。

6、故事一次讲完,不能讲一半剩一半(除非讲着讲着孩子睡着了)。

7、温故知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以前看过的卡片、挂图、书依旧可以用来学习,家长只需将知识的外延延伸就可以(如仅是一张苹果的图案和文字的卡片,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苹果是红色的、口味酸甜、长得圆圆的、苹果和梨、桃都结在树上,它们都属于水果等等)。

8、读书时要有角色意识,如读老人说话时,声音要显得苍老些,读到小孩子说话时,声音应要显得稚嫩些。读书的语气也要和内容相符。

9、看书时要注意距离,宝宝前几个月可躺着,将卡片举在眼上方一定距离看,当他可以坐着时,就要坐起来看,而且看书的光线要好。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就不要让孩子看着书了,因为光线弱,而且孩子躺着,不利于孩子视力。

10、书要放在固定的某处,如床头桌上、书架上、茶几上,培养孩子的条理性,如果书出现破损,要及时用透明胶条或胶水粘上,培养孩子爱护图书的习惯。

11、讲故事时,孩子可能会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如:小鸡为什么吃小虫?妈妈可以告诉他:小鸡肚子饿。小鸡为什么肚子饿?……),妈妈要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给他解释清楚。

12、2—3岁的孩子会有初步的性别意识,一般男孩子喜欢看兵器、汽车等书,女孩喜难看花草等书,家长要尊重和引导他们的爱好,让他们按社会认可的性别来发展,避免日后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符。

13、读书不可超前太多,1岁的孩子给他讲3岁孩子看的书,孩子会没兴趣的。

14、书不要一次买太多,一般手中的书看得差不多了,孩子也基本都掌握了,再去买一二本新的,3岁以上的孩子可带着一起去购书。

15、孩子想看时陪他看,如果孩子不想看,家长不可强求。

16、孩子想看哪本书,就给他讲哪本,不是妈妈愿让孩子看哪本就给宝宝讲哪本。

大数据教你读懂2-6岁的娃


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一定是来自于火星的生物。你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调皮的让你火冒三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能冒出一两句贴心贴肺的萌言萌语,让你心都融化。根据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近40的数据分析,教你读懂2-6岁的娃,让你了解那些是宝宝发展过程中的共性,这样在教育的时候就会心里有底了。

1.2岁孩子叛逆期

这时候的孩子习惯“不”字当头,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从大约1岁半到2岁半前后,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因此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3岁宝宝天使期

3岁的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3.4岁孩子活泼、探险期

4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欢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4.5岁孩子懂事好宝宝

5岁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但是5岁半时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最好不要在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

5.6岁孩子进入第二个叛逆期

6岁孩子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宝宝的语言教育要如何开展


幼儿的语言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小宝宝们早说话还需要看家长们对孩子语言方面的锻炼,但是止前有不少的家长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开展宝宝的语言教育,以下就来听听专家的见解吧!

专家: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多说、多练、多表演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语言,实践证明,对孩子进行恰当的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孩子感知、记忆、思维、表达等等综合能力。那么,家长在家庭中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呢?日前,少儿语言教育专家、幼儿教师语言教育专家陈丹辉,为众多家长讲述了怎样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以及少儿语言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育大家说,语言教育要抓住敏感期。12岁以前是语言的敏感期,而最敏感最关键的是6岁以前。陈丹辉认为,孩子从6个月就可以开始早期阅读,1岁左右就要见物说物,即使孩子说错了,家长也不要批评或者打断,而应该正确引导。对于孩子们无数的“为什么”,家长应依照儿童的理解能力和理解角度有问必答,不能草率回答,也不能回答得过于深,更不能不耐烦。早教网

陈丹辉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聚会等方式,让孩子多说、多练、多表演,以便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小”人,而是要把他们看成同龄人,平等地看待他们,而且要进行赏识教育,让孩子在父母亲人的关爱和鼓励下,都能成为高素质的“听”、“说”、“读”、“写”的全语言儿童。

本网站小编总结:每个小孩子都有一定的天赋,但若是不及时的开发,过了一定的时期就很容易使小宝宝们丧失了这种天赋,而语言教育的敏感时期是孩子12岁之前,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抓住锻炼宝宝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