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国如饥渴--献给这个十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朋友的老公是新西兰人,有天一起吃饭,谈起爱国主义教育,问他:“你们新西兰是怎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他瞪着眼停顿了一下,回答:“没有过。爱国还需要教育吗?”然后闷头喝羊汤。他的反应,让我想起了一句很久远的话:爱国如饥渴。

如果爱国之于人的心,如饥渴之于人的感觉,是一种本能,那还需要去做什么刻意的培养呢?只要保留这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让它真纯地、自然地、淡淡又久久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里。

可毕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我的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接触他的国家,他的山水、他的风情、他的人民,让孩子心中对这个国家的浓浓的爱,象春雨滋润的嫩嫩的草原,蓬勃生长了无痕。

所以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带着他一起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大的彩色图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亲爱的国,儿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被眼前的绚丽色彩迷住了――也许是对他美术教育的启蒙呢,但我指着封面上方方正正的汉字轻轻给他念:中国――国家――地理。

孩子也就知道,中国,是国家,是他的国家,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国家,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不同生活形态的国家,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着的国家,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爱,去珍存,去为她做些什么的国家。

快两岁的时候,开了奥运会,极短的时间里,国旗一遍遍升,国歌一遍遍唱,孩子的生活一遍遍热血沸腾。满大街的人都在问“今天拿了几块金牌?!”话说不全的孩子也会因此而激动不已。发展到及至的一次,是吃着一半饭听电视里说,某项目中国拿了金牌,马上要转播升旗仪式。孩子一急,就把饭碗都胡噜到地上,大人正生气呢,小小的人居然把小椅子搬到了小桌子上,一点点爬上桌子,登上椅子,带着围嘴笔挺站在这个“危险建筑”上,嘴里哼唱着“邦邦邦邦――邦邦”,那份小小的冲天的豪迈让人涌起心底的感动,知道有一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天生的爱。

作为妈妈,我能为这一碗饭呵斥他吗?在他用全部的力气、努力学习着发音、高声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时刻。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开始在大街小巷认出国旗,他快乐地指给我看:“妈妈,看,国旗!”那时刻我是快乐的,因为我知道,孩子一遍遍地把自己,和这面红色的旗联系在一起。

孩子慢慢长大了,他开始疯狂地玩拼图游戏。在各种小熊维尼和米老鼠的拼图版中,为他准备了一套中国版图的拼图。他努力拼着,我一边陪他玩,一边顺便给他讲,他手里拿着的那个小小的木块,承载着怎样绚烂的美丽,拥有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生活着多么智慧而优秀的人们。有时候他会跑去找《中国国家地理》,把他记忆中的美丽图片翻出来和这块小木板链接,有时候我们一起背诗词,他就终于知道诗里说的那个景色就在这里。我能体会出,他小小的心里,对这小小木块代表着的博大宽广无限向往,终于有一天开始,他央求着:“妈妈,我们去看看吧!”

孩子慢慢在长大,每年,我们都会去旅游。第一站是孩子的老家,所有表格“籍贯”一栏上填写的那个地方。

孩子不到3岁的那年,带孩子到深圳玩。那里有锦绣中华、中华民族村和世界公园。孩子第一次真切的感觉到,杂志和书里的图片,都真真切切地站在那里,虽然它们都很小,“这是给小朋友做的玩具,对吧,妈妈?”

——在锦绣中华,缩微的房子和小人儿吸引着他,他这只快乐的小鸟,在绿色的园子里飞来飞去。终于累的走不动了,他叹口气说――

“这还是中国吗?”

“是啊。”

“还是中国啊,中国这么大啊!”

“要不咱们不过去了,你怎么累。”

“那可不行,那边不一样呢,也很漂亮啊!”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对了,你的祖国,很漂亮,很大。

——在中华民族村,孩子和傣族的哥哥一起敲锣,和摩梭姐姐一起跳舞,跟彝族哥哥一起打鼓,和阿佤姐姐一起唱歌。朝鲜族的阿姨带着他参观屋里的不同布置,他问阿姨“为什么煤气放在地板里?”;羌族姐姐给他解释,为什么房子是用石头砌的;苗家哥哥带着他走吊桥;他钻大榕树的树洞,和黎家阿姐藏猫猫;在藏庙上香理佛,看蒙古赛马的热闹――

“妈妈,他们的家住的都不一样,有竹子,有石头,草的,还有蒙古包!”

“妈妈,他们的样子真不一样!”

“妈妈,他们为什么都在这里?”

“因为这是一个公园啊,叫中华民族村,他们都是中国的民族,所以都放在这个公园里,你来玩一次,就全看到了。”

“都是中国的啊?那他们和我一样了,都是中国人。”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又对了,我们的祖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形态。

——在世界公园,孩子彻底玩迷糊了: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都叫塔,为什么长的不一样?为什么有个钟叫大笨钟呢?印第安图腾柱子上画的是什么呢?还有更深刻的问题――

“妈妈,什么是国啊?”WwW.ZJ09.COm

“妈妈,怎么有这么多国啊?”

“妈妈,中国也是一个国,对吗?”

我的孩子,你的感觉再一次对了,中国也只是一个国,每一个国都有自己灿烂的引以为荣的文化,她们一起组成了,这个多元的纷繁多姿的世界。

我们全家达成共识,每年至少带孩子,去一次海边,爬一次高山;参观一次工厂,小住一次农村。钢筋水泥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有去“生活在此处”,才能体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辛勤的工作,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体会着他们的快乐,他们的辛苦。也只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孩子和自己的土地,保持更加亲密持久的关系。孩子登上了万吨的巨轮,看到了繁忙的货运大港,到素不相识的渔家做客,听主人谈辛劳的生活;孩子到地里收花生摘苹果采茶叶挖红薯,拜访现代化自动化的生产线,在小县城意外看到了被专家称作“中国第一字”的悠远陶片。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不需要说,只带他看。

孩子4岁半了,上周末,带着作业从幼儿园回来,白白的纸上,素色排着几面旗帜。作业是,哪一面是中国国旗?并请涂上颜色。我最烦涂色练习,但有关国旗的涂色从心底里珍重。孩子不出三分钟就把这题做完了。说:

“妈妈,我没画够。这面国旗太小了。我要画大的。”

给他拿出张8开大纸,为他画出红红的旗,黄黄的星,儿子开始努力填上温暖的颜色。涂好星星后,他怕红色不慎掩盖住黄色的星,所以小心翼翼地用红画笔绕着黄色星星画了一个轮廓。他的手还没有精细到严丝合缝绕着星星的五角边描绘的程度,结果在黄星星和红边边之间,又出现了一道窄窄的白色空白区。他突然说,

“妈妈,你看,五颗星星变成了花儿了。”

是啊,五颗黄色的星星象五枚绽放的花蕊,白白的花瓣,红红的边。然后我听到儿子突然高声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啊娃哈哈啊,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小时候作文里无数次写下的那句话,“祖国,我从心底里为你讴歌。”这个场景,这种感情,是我4岁半的儿子教给我的。

涂旗面的时候,孩子的动作很大,一边涂一边说,我在中国走啊走,走啊走。然后突然抬起头,对我说:“妈妈,我纵横中国。”那是他喜欢的一个电视栏目的名字,陪着他的心每周六晚上纵横中国。

这幅国旗画好了,孩子自己贴在墙上。然后说,我要自己画一个,我不要光涂色的国旗。仍然是8开的大纸,他自己画了一个很大的,不是长方形的国旗旗面。“妈妈,你看,我画的和你的、和老师的都不一样。我画的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气宇轩昂地为飘扬着的国旗画上了五个围成一个圈的,一样大的黄疙瘩,且占据了整个旗面的正中。涂上红旗面,他把这面“国旗”挂在刚才那面的旁边。

“两面国旗,有点不一样。”他自己也看了出来。

儿子,我在心里说,你的那国旗,违反了国旗法。

“星星的位置不一样。我的围成了一个圈,手拉手,大家在一起。”然后他满意地唱着《大中国》,收拾彩笔。

我决定不告诉他关于国旗法的问题。他从心底里,热爱他画的国旗,热爱着这国旗代表着的国家。毫无疑问,等他长到我这么大,会从心里维护他的国旗法。

两面国旗至今还挂在家里,红红的一片,让我感觉到爱的温暖气氛。我充满自信,对这个国家的责任,随着孩子的长大,会因这爱自然地生发在孩子的心里,不用我喋喋不休地训导。有一种爱来自天然,如此深刻,不需要语言。

题外: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两岁多了,她一直坚持,如果电视里传来国歌的声音,她一定会停下手里的工作,立正,唱国歌。因为这是尊重她的国,也是教她的孩子,尊重他的国。也许这就是我遇到的、我学来的,最刻意的爱国主义教育了。

zj09.com小编推荐

宝宝如园为啥哭泣


很多妈妈反映孩子初进幼儿园时经常哭泣,因为两岁两个月的幼儿分离焦虑(seperationauxiety)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过去,和母亲分别到陌生环境,情绪不好,以大哭的形式表示,这很普遍。

每一个儿童的性格都不相同,有的分离焦虑的心理状态延续的时间比较短,离开亲人影响不大,但有的却延续得较长,再加以家中有人天天和他在一起,离开亲人,影响就大了。

由于到幼儿园一段时间,离开妈妈,回来后就更加亲热,这是很自然的。

我曾做过一个关于儿童入园的适应行为的研究,发现,每天进园时总是大哭的儿童,在园里并不哭,玩得也很好,和小朋友也能友好相处。所以你不用太耽心。

儿童入园一般在头两周不习惯,哭闹的情况也比较多。经过老师耐心的工作,都逐渐能适应这个新环境,最长的大约两个月,也完全会爱上这个"家"。对你来说,最关键的是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回来了,观察一下他的情况,热情关注他的生活,但千万不要过份,不要好像他一天受委曲了,回家"补偿"一下,给这个吃的,给那个玩具,还老把他放在身边(他要在你的身边,你也要想办法让他独自玩些时间),否则他对幼儿园的不适应会拖得很长,反而使他受苦。

妈妈,我要买这个(上)


在宝宝连说话都不清楚时,许多父母也许会认为,这个时候谈宝宝的金钱观,似乎言之过早了,也因此而忽略其重要性。但当带宝宝逛街时,常会发现孩子以那不清楚的语言伴着哭闹,明白地表达自己对某件物品的渴求时,而父母总是无奈地花钱消灾;但过了不久之后,也许另一场相类似的“戏”又再度上演。令父母头痛的除了孩子经常强烈、短暂又多变的欲求之外,常是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才能消灾的经济问题。

金钱的意义

出生于现代的宝宝,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甚多,接收讯息快速,也许他不明白“金钱”的意义与价值,不了解不同单位的钱有什么不同(只能以纸币、硬币来判断),但却可以知道“钱”可以换来他喜欢的玩具、糖果、饼干……父母以“以钱易物”在孩子小小心灵中,早已耳濡目染了,所以当孩子会需要“妈妈,买这个”时,金钱观的给予,其实已经不早了。但如何让牙牙学语的宝宝懂得金钱的意义呢?其实此时期的幼儿,只要让他知道钱是会用完的就够了,就像糖果没了、饼干吃完了,一样的简单。天真的宝宝是无法理解,父母是如何辛苦地把钱赚回来;也许他会觉得,钱是从爸爸口袋、妈妈的皮包里生出来的呢!有时可以故意把钱掏空,让他亲眼看看空的皮包或空的口袋,并明确地告诉他“没有”,几次之后,孩子就容易死心,而不再做强烈的要求了。

不过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掌握不为宝宝的哭闹所屈服,才能达到训练目的,聪明的宝宝常会用一些用一些方法试探父母的尺度,如果父母无法掌握原则,那就只能忍受接踵而至的困扰了。

建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父母常会问:孩子几岁时开始给他零用钱才恰当?专家表示:何时给并不重要,如何给才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呢!因此,以下一些方法可以提供父母作为参考,让孩子从生活中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包括:

1、教导孩子懂得储蓄

不妨在家中准备一个透明的零钱罐,然后贴上宝宝的名字,让他知道这是属于分的钱,并让孩子知道“花钱”之前,先懂得怎么“存钱”:在教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透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着把钱丢进扑满的洞里,等到现金很多,可为孩子开个帐永存入银行,养成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2、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如自己乖乖吃饭、把玩具收拾好、帮妈妈做家事……,不妨偶尔以钱作为奖励,让他把钱存进扑满,这种方式可以给孩子一种成熟感与满足感,除激励孩子继续朝着正向行为发展外,无形中也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存钱是一种快乐的事”的观念。

3、与孩子一同存钱

每天下班回家时,陪孩子存进一点零用钱(五元、十元硬币即可),让孩子知道父母乐于与他一起“分享”每天辛苦工作得来的成果,也让孩子感受到积少成多并不容易,但是看到逐渐变多原钱,将会是一份成就感。除了较懂得珍惜外,也会养成每天储蓄的好习惯。

4、给予他接触的机会

给孩子一点儿钱,陪他一同到商店,让他尝试自己选购喜欢的糖果、玩具等物品,并主动询问店员东西的价钱,然后学着自选付款,让他有接触钱的机会(即使是三岁的宝宝,也会为此动作开心半天呢!)。在选购的过程中,观察他选购的食品物品适当与否,当场给予机会教育,如:这种糖果色素很多,吃了对身体不好……此外,对于稍大的孩子,可以偶尔让他帮忙购买东西,一方面让他有接触钱的机会,并培养对数字的概念。

5、培养节省的观念

父母平日对金钱的使用和看法,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当孩子要求某样东西时,父母随口就答应,并对孩子说:“自己拿钱去买。”这样可能会千万孩子对金钱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钱是万能的,只要我有钱,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培养孩子节省的观念也是很重要的。平日父母可以把大人赚钱的辛苦和钱的用途,解说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珍惜。

6、多利用机会教育

当孩子羡慕别人玩具,吵着要买时,父母如果觉得购买该玩具没有意义,则应该尝试和孩子沟通、讲理,让孩子了解有些东西并不值得买,甚或可以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每样都有,妈妈的钱要买菜、缴你的学费……”,把各项支出说出给孩子听,让他明白钱的支配和用途。

妈妈,我要买这个(下)

妈妈,我要买这个(下)


学习分担与分享

此外,专家也指出,在教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时,需要注意一些事情,包括:

1、勿以金钱作为利诱

有些父母喜欢用钱作为孩子帮忙做家事的报酬,如:洗碗一元;扫地、拖地二元……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变成了获得金钱才帮忙家务,造成错误的观念。用钱作为奖赏虽然是奖励办法中的一种,但只能偶尔为之;如果时时、处处都用钱来奖赏或打发孩子,跟孩子的关系将只建立在金钱上,会造成不良影响。父母应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以培养他对金钱的正确的观念。

2、随时引导

在孩子尚未懂得运用金钱之前,父母要随时引导,别让孩子挥霍无度,也别让他成为一毛不拔的小气鬼;除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外,家人的生日、朋友的生日时,也可以引导孩子量力地表达自己的关怀和祝福。在孩子懂事之后,必能随袭父母的指导,在金钱的运用上掌握自如。

3、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

在富裕的经济状况下,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是照单全收;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若不能体会父母持家的艰辛,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后果可想而知。孩子许多错误、偏差的金钱观,常来自父母错误的态度和引导方法,动作一点方法,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心,懂得回馈、学会分担与关怀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人格和人生观的养成,都深受父母行为影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金钱观,父母应深思自己的观念上是否有所偏差,身教之作多一点技巧,让孩子从金钱的意义与价值里,学习分担与分享。

采访撰文:王绍缓

天才父母牢记十要十不要


在一次家庭聚会里,李太太提出了现代父母难为的感触。刘太太说:“是啊!各行各业都有上岗培训或专业训练,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事先教我们如何做好父母呢?”听了父母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总是令人高兴的,因为亲职毕竟要父母们“起而行”。那天,大伙儿十分用心,而且热烈地讨论怎样做个天才老爸与老妈。

下面提供做个天才父母的“十要”与“十不”,给关心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做个参考:

天才父母“十要”:

1、注重身教与言教,作为子女的榜样。

2、接纳、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常与子女沟通。

3、给予子女适当的独立与磨炼的机会。

4、信任子女而且具有幽默感。

5、对子女适时地表现权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

6、态度温婉、不唠叨、不长舌。

7、能随时自我成长,跟上时代的脚步。

8、了解子女的各种需要,并对其行为做客观的判断。

9、常和学校幼儿园教师沟通,以了解孩子在校在园的生活状况。

10、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凡事负责的态度。

天才父母“十不”:

1、不重男轻女,或特别偏爱家中某一个孩子。

2、不溺爱子女,或一味的只想以金钱来取代亲情。

3、不因为自己是父母就认为凡事都是自己的对。

4、不抽烟、不打牌、少喝酒与少应酬。

5、孩子犯错时不大声责骂或打人。

6、不把婚外情的纠纷带入家庭以致破坏家庭的和谐。

7、不把工作的不满情绪迁怒到子女的身上。

8、不要一天到晚只叫孩子念书,让他们也有机会学做家事。

9、随时注意仪容,不要给别人邋遢的感觉。

10、管教子女时,不要老是翻旧帐来数落孩子的不是。

宠爱、溺爱,家长怎么把握这个度?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爱、宠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感觉有点分不清楚。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跟你们说件事情吧。有点悲惨。

是去年的事了。我公司附近有条小河,河不宽,但挺美,春天上下天光,冬天会结冰。

去年深冬,有个爸爸带孩子来河边钓鱼,他们在冰面上砸了个窟窿,把鱼竿支在岸边,孩子不过9岁,钓着钓着觉得有些无聊,想到冰面上去滑冰。爸爸便带着他向河中央滑去,但是还没滑几步,冰“咔”地一声裂了……

我公司的地点有些偏僻,附近来来往往的人不是很多,路人发现他们的时候,冰面上已经裂开了一个很大的窟窿,看起来有过挣扎,有过攀附,但是薄弱的冰不足以撑起一对父子的重量,最后爸爸不但没能救起儿子,自己也溺亡了。

很多人事后评论起来,惋惜的同时也都谴责那个爸爸,这么薄的冰能上去踩吗!孩子不懂事,你一个大人也没有安全意识吗?!

玩水的确是件挺危险的事,我是断然不敢一个人带月宝去游泳池的,只敢在那种室内的戏水馆扑腾两下。

有一年夏天,我带她去室内戏水馆,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哭着喊着要进去玩水,姥姥和妈妈两个人便带他进去了。

馆内要求只能一名家长陪同,这个姥姥好说歹说一定要和外孙子一起进去。当时玩水的人不多,服务员便同意了。

进去后,妈妈和姥姥两个人把孩子放在一个鸭子形状的橡皮船上,推着孩子在水面上走,孩子皇上一样的往船上一坐,姥姥和妈妈左膀右臂地守护着。

后来孩子坐腻了,想下来玩水,但是妈妈和姥姥两个人一左一右拉着孩子的手不放。孩子倒是想玩什么,妈妈就让他玩什么,只是这两只手被两个大人揪着,我在旁边看起来,都觉得有些束缚感。不知道那孩子是否能尽兴?

不过,看到那孩子躺在橡皮鸭子上优哉游哉的样子,却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老爸带我去游泳,有一次我看到旁边的孩子坐在救生圈上,让爸爸推着走,我便也要求坐在救生圈上。

我爸就把我抱上去。我躺在救生圈上,闭上眼,阳光晒在我的眼皮上,身体随水面上的微澜轻轻晃动,特别舒服,特别惬意,过了一会,我爸便对我说:下来吧,总这么躺着,就学不会游泳了。

我清楚地记得,我学游泳的时候,我爸用手托着我,又不给我力量,我只能依靠自己踩水往前划,但是每当我要下沉的时候,就感觉底下总有一双手能保护我,托我一把,所以也不至于特别害怕。

今天提到爱的话题,忽然想起这三件事,刚好可以解释这三种爱的区别。

什么是溺爱?

“溺爱”中有一个“溺”字,和溺水一样,里面带了些危险成分。不分青红皂白地依顺孩子,满足孩子,挺孩子,凡事以孩子为先,唯孩子独尊,本身就是件危险的事。

就像那对溺水的父子,孩子要到河中央去玩,但是爸爸却不判断下可行性,不给他讲明利害,不加制止,结果就酿成了惨剧。

还记得2015年网传一起“宝马女”事件,说一名时尚女子驾宝马桥车与路边一个修车师傅的自行车发生剐蹭,遂下车要求赔偿,后因师傅弄脏了她的衣服而破口大骂,并电联父母求援。

女子的父母赶到后,非但不规劝,反而帮着女儿辱骂并殴打修车师傅,要挟对方赔钱。恼羞成怒的修车师傅,以回去拿钱为名,抽离了十分钟,回来时手里拿了一把西瓜刀,三下两下结果了这一家三口。

无条件地纵容孩子,不是成全,而是陷害。孩子懵懂无知,不知深浅,为人父母总该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准则,正一正身,修一修心,而不是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

孩子要吃糖,就让他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是长了虫牙,却是孩子自己受罪。

孩子不想上学,也由着他,想上就上不想上给点钱让他出去玩,但是若干年后孩子连个养活自己的本事都没有,是孩子自己吃苦。

孩子顶撞父母,顶撞长辈,目中无人,为我独尊,你不教育,最后社会会替你狠狠地教育他!

溺爱不是爱,而是作!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放肆疯长而不加管教,他早晚要吃亏,要碰壁,要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宠爱和溺爱有点像,都是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只不过宠爱比溺爱多了一些“糖”分。

被宠爱的孩子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就像室内戏水场里那个被姥姥和妈妈全程陪护的孩子,看起来是绝对是幸福的,但是慢慢却会失去自我成长的能力。

我有一个同学,从小深得爷爷奶奶宠爱,她要一本书,爷爷给她买十本,她要一条裙子,奶奶给她买二十条。

上学时,她永远有最新款的手机,有最潮的名牌鞋。和她在一起,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以那么大,你想要什么都需要亲手去创造,而有些人,伸一伸手,就什么都有了。

但是,这种境况在我们成年后发生了反转。

先是找工作,她因为各种嫌累、嫌远、嫌钱少而不停地换工作,最后实在找不到满意的干脆就在家啃老。后来是恋爱,她因为太娇气,太矫情和哪个男友都相处不到三个月,最后因为一次分手竟然还差点自杀。

那些被宠爱着长大的孩子,在年少时锦衣玉食,不沾风露,却无法挽救他成年时一身羸弱的身骨,经不起任何风雨,毫无抗打击能力,无法应对生活的种种。

360度无死角的守护,不是爱,是宠爱。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缺憾中学会珍惜,在伤痛中学会坚韧,在探索中学会成长,在失去中学会争取。

不敢让孩子吃苦的父母,不可能是成功的父母,你只敢为他奉上生活的甘甜,实际上却是将困苦填满了他未来的岁月。

那到底什么才是爱孩子呢?

其实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是无论怎样说,怎样做,爱都应该是那样一双手,如同我们在学游泳时,托在我们身下的,或者环抱在我们周围的一双手。

那双手会在你快沉底的时候托你一下,也会在你跑偏的时候拉你一把。有那双手在,让你不至于感到害怕,但是有那双手在,也不会让你感觉能依赖,或不自由。

还是举个例子吧。

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一个孩子为了要一个飞机模型,坐在地上哭闹打滚。

这种情境,实在是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家长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说:“好好好,买买买,就这一次啊!”还有一种就是置之不理,任凭孩子怎样哭闹,都置之不理。

其实,这两种都不是爱的表现(虽然第二种挺管用)。

我就看到过一个妈妈,她半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哭闹不止的孩子。孩子刚开始哭得歇斯底里,但是看到妈妈没什么反应,哭声就小了下来。这时,妈妈对他说:“今天这玩具不能买,上次买完你看都没看就扔了……”这时孩子又开始哭,妈妈还继续看着他,直到他再次安静下来。

妈妈继续对他说,为什么这次不能给他买,并且要求他把已经有的那些玩具车整理好了,再买新的,而且只能买自己特别喜欢的,不能见什么要什么,把买买买当成一种习惯。

她还说:如果你想哭,可以继续哭会,我陪着你,但是这辆车今天不能买。

后来这个孩子并没有继续哭下去,而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和妈妈协商起来,并保证自己回家一定收拾玩具。

玩具没有买,但是母子两人手牵着手走远的时候,场面很和谐,孩子也很愉快。

一个成功的家长,往往既能不失体面的护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又能让孩子修正自己的行为,同时还能给孩子以希望,并指明努力的方向。

这本事,靠得未必是什么机智和手腕,却一定是出于对孩子一份恰到好处的爱。

恰到好处的爱,不会像溺爱一样逾矩,也不会像宠爱那样无度,它总是以孩子的成长为目的,教孩子做正确的事,指引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麻烦不断滋生的过程,不过每一次麻烦出现,都是一个孩子和家长成长的契机。

下一次,先想想,爱会怎么做?

这个节日过的,天天吵架印象了孩子


国庆长假,我确和老公在家冷战了一周。本来是很期待的一个长假,我们早就计划着回老家或者出游,但是老公时间没有定下来,我们都把这些活动推后了,加上孩子在家不听话的闹,我们开始冷战了,我们忽略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现在想想后悔极了。

有时候夫妻吵架是因为对方的一些言行让自己不舒服了,比如说妻子总爱在家里唠唠叨叨、丈夫总爱乱丢袜子、妻子忙着打扫的时候丈夫却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球赛等等。因为受不了对方的行为就容易有怒火,可是这些小事时常发生,要是经常吵架,让孩子看到了可不好哦! 早教网

夫妻吵架在所难免,但吵架也是有艺术的哦!首先,夫妻对于对方身上的小缺点要学会容忍,比如说丈夫一直就是个很随性的人,东西喜欢随处摆放不拘小节,这样的小习惯是很难一时改掉了,妻子应该做出理解和容忍;其次,妻子如果想让丈夫给自己帮忙,可以笑着对丈夫说“来帮帮我吧,我一个人打扫真累啊”,而不是一脸抱怨地数落“我都忙成这样了,你还在看球不来帮我一下!”这样反而会使丈夫觉得反感,产生矛盾;还有,夫妻吵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就大吼大叫,这样不仅容易惊动孩子,而且会使情绪更加激动,小吵就变成大吵可就麻烦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想这几天我们的所作所为,现在不免有很多后悔和辛酸,我们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宝宝家教十不宜


1、包办代替:有些父母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前的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宝宝对父母的依赖性,阻碍宝宝自立性的发展。父母应从宝宝1岁后就开始培养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时父母采用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要求,宝宝就会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为来取得父母的注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从这时起,父母就要坚决拒绝宝宝的无理要求。

3、干涉太多:要让宝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养起宝宝的自立性。干涉太多,会使宝宝产生对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宝宝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宝宝:1至2岁的宝宝,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宝宝,会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亲子间亲密的关系。反之,宝宝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5、模棱两可的语言:1至2岁的宝宝,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当的语言给宝宝明确的指示,否则,宝宝会无所适从。

6、不良的榜样:1至2岁的宝宝好模仿,父母不良的习惯如讲秽语。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纠正不良的习惯。

7、教育不一致:上下辈或父母之间对宝宝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会抵消教育的作用,也会降低宝宝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8、父母的落实罗嗦:当宝宝犯错误时,父母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9、失控:当宝宝做错了事或闯祸时,父母大发雷霆会使宝宝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同伴。

10、体罚后反悔:这种教育方式会使1~2岁的宝宝不明是非,对父母的行为感到迷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