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宝宝是妈妈抱大的,老爸就可以退避三舍。要知道,老爸对宝宝的心理影响不仅不次于妈妈,甚至更重要。所以,可别到了父亲节才想起老爸来——对于宝宝来说,妈妈的精细和爸爸的粗放同样重要,不是吗?

我知道了男女之别

我刚能听能看时,就觉得好奇怪哟:“怎么人的声音、人的长相都不一样的,那个说是我妈妈的人,声音细细的,头发长长的;那个说是我爸爸的,声音却又粗又硬,嘴唇上还有黑黑的毛,我真有些怕怕。现在我知道了,原来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后来他们又告诉我,凡是像妈妈那样的,都是女的,像爸爸那样的都是男的。真有意思,原来人还分男女呢。幸好有爸爸,不然我还以为人都是像妈妈那样的呢!

原来还能这么玩

别看我饿了困了半夜醒了先叫妈妈,可我更喜欢和爸爸玩,而且越大越喜欢。因为妈妈抱着我的时候,每次几乎都是一种姿势,爸爸就不同了,每次都能玩出新花样,这次倒提着我,下次又高高举起我,让我觉得好过瘾。我爸爸喜欢用他的腿给我当滑梯,让我骑上他的背当大马,还能把他的胳膊当我的单杠,你说,我能不兴奋吗?

还有啊,我老爸经常会陪我一起动手修理玩具,还让我用他的工具干活呢,妈妈还老大不高兴,她不知道,这不仅会让我动手能力更强,还会让我的小脑袋瓜更聪明呢。

老爸让我过足冒险瘾

我学走路、学爬的时候,妈妈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我爬远了、走远了有危险,看见有小狗走过来,也赶紧把我抱开。爸爸就让我爬得远远的,还看着我怎么和小狗打交道。说实在的,我虽然有些怕那个满身是毛的家伙,可它也很有趣呀,在它主人的帮助下,我还摸了一下它那长长的毛呢。真得感谢我亲爱的老爸,换了我妈妈,早尖叫起来了!哈哈,真过瘾。要知道,小小的我不去冒冒险探探路,哪能茁壮成长啊?!

爸爸待我更平等

妈妈虽然也对我好,可她总把我当成小宝贝,有时候爱让着我。老爸就不一样了,他可不管我高兴不高兴,,对我就像对他的朋友一样,一点儿也不让着我,该讲规则的时候一点儿也不含糊。虽然我有时候气得牙痒痒的,可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这种方式。爸爸有事爱和我商量,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大人了,可以给他出主意了,投桃报李,我有事也爱找他说,每次都不会失望,他准能给我出好点子好主意。

而且我还发现,用爸爸和我交往的方式对待小朋友,还真挺管用呢。以前,我胆子可小了,怕和人说话,不知道怎么和小朋友玩儿,现在我不会无理地非要别人服从我,我也不怕别人欺负我,和小朋友的关系可好了!

父爱,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是任何其他角色都替代不了的,所以,做爸爸的责任一点儿不比妈妈轻。给宝宝更多的父爱,不光要爸爸付出努力,妈妈的配合也至关重要——父爱,可以这样表达:

1、爱他,要让他知道

不要以为大男人总把“爱”挂在嘴边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宝宝还小,他不理解你为了他努力挣钱的辛苦,他不知道你深沉的爱,他需要你用语言、用行动表达出来。多亲吻、拥抱、抚摸宝宝,这并不影响你做父亲的尊严,更没人笑话你,反而会让宝宝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也让你赢得宝宝更多的爱。

2、爱他,就多陪陪他

条件允许的话,每天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陪伴宝宝,疯上一会儿,让他感受一下妈妈不能带他玩的激烈游戏。不能在家陪宝宝时,也要抽空给宝宝打个电话,聊上几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宝宝感受到父爱的存在。而且,宝宝还能从爸爸独特的游戏方式中,培养果断、坚强的个性,这是和妈妈在一起所达不到的。

3、爱他,先尊重他

宝宝虽小,但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动不动就摆出一副老爸的权威样,命令宝宝,强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宝宝需要的是,爸爸能客观认识和对待他的长处和弱点,帮助他树立自信和勇气。

4、爱他,就和他分享欢乐

小宝宝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能用各种姿态和声调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关注宝宝的情绪和需要,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种精神上的沟通,宝宝对爸爸的需要更胜于妈妈。

树立爸爸形象,妈妈不能在宝宝面前说这些话

爸爸在宝宝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与妈妈的表现可是关系密切哦,别因为你的口不择言,而歪曲了丈夫在宝宝心目中的形象。

★你要不听话,等爸爸回来我告诉他,看你怎么办?!

(你会让他成为孩子眼中的凶神恶煞。)

★别听你爸爸的,他什么都不懂。(这绝对是贬低他在孩子心目中形象的语言。)

★你瞧你这样儿,跟你爸爸一模一样,没出息!

(指责孩子的同时还捎带上爸爸,一石二鸟,实不可取。)

★你怎么偏偏长得像你爸爸,眼睛这么小,长得像妈妈多好!

(长相不好不是错,拿长相来说事,于事无补,只会伤害对方和孩子。)

★这事儿不用问爸爸,妈妈同意就行了。

(作为爸爸,他应该有他的威信,怎么能这么目中无人呢?)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想跟你爸爸离婚了!

(气话少说,即使是心里话,也不让幼小的孩子来承担,反而会影响他与孩子的关系。)

★你爸爸只顾自己在外边忙,从来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男人工作,大部分是为了给妻子孩子更舒适的生活,应该告诉孩子理解爸爸,不

能给孩子以爸爸不关心自己的感觉。)

延伸阅读

老爸闪人的7个借口


我们当然知道你不是故意推卸做爸爸的责任。你只是有些困惑,有点不知所措。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畏难”心理。消灭那些把你和宝贝远远隔开的借口吧。

1.现实很让我失望,“爸爸”的生活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男人是不是都有孩子气的一面?所以当他们知道要当爸爸的那一刻起,他们脑海里憧憬的很有可能是带着孩子一起疯玩的场景,甚至有的爸爸还会在玩具店的橱窗前傻站一会儿,想着“我小时候可没玩过这么好的玩具”,然后留着一点儿和孩子一起鼓捣这些新奇玩具的私心。但孩子是一天一天长大的,他最原始的模样是一个嗷嗷待哺、大哭不止的小东西,需要不计其数的奶粉和尿布,还要剥夺你无数的睡眠、精力和金钱。这难道就是我期待中的样子吗?人们都说“时光飞逝”,但我怎么觉得日子过得这么漫长啊。

给爸爸的建议:其实妈妈们也会感慨这种差距,但她能坦然地过渡的原因是因为她经历了怀孕、生产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最亲密接触的日子里她找到了一些为人母的乐趣。所以,爸爸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接近孩子,慢慢你会发现他会笑了、会坐了…….这些瞬间都会让你很激动和满足。如果你还是远远地看着、等着孩子长大的话,等你发现他能跟你一起玩时,他已经拒你于千里之外了。

2.我总是遭到拒绝,孩子根本不喜欢我!

当你企图想从妈妈怀里抱起孩子时,他可能会使劲儿地扭动着身体并大哭起来。或者当你走到孩子身边并略带讨好地跟他说:“我们一起玩吧,你喜欢玩什么呢?”孩子却对你说:“不,我现在什么也不想玩。”你会有种挫败感,这当然还可以作为你不接近孩子的一个借口。

给爸爸的建议:当爸爸当然也是有技巧的,很有可能你是挑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时间,他也许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图画书或者正在慢慢享用面前的水果。还有一个可能是,以前你们一起玩过,但当他正玩在兴头上时,你却突然离开了。有过不尽兴的经历,孩子当然也要留一个心眼儿。所以,挑一个什么样的机会接近孩子你需要琢磨一下,而且一旦玩起来,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投入。

3.养孩子是女人的职责,我顶多是个“替补”。

如果让你大声地说出前半句话,你可能会有点心虚,但凭心而论,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声音?事业、职位、生意等这些词汇和男人在一起才匹配,而奶瓶、尿布、打针这些都应该是女人的事情。

给爸爸的建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那些关于爸爸对孩子身心发育的作用我们就不在这一一罗列了,说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段,但更重要的是行动。牺牲一些朋友聚会的时间或者打游戏的时间多陪孩子玩一会儿,或者周末的时候主动承担起带孩子的任务而让妻子休息一下,做了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搞定,而且还会有一些以前无法体会的乐趣。

4.我感到的压力远远大于喜悦!

孩子一出生,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就像变成了提款机?奶粉、尿布、衣服、玩具、保姆……哪一项都需要花钱。这还不算,为了孩子的未来,你还要储备足够的教育费用。“房奴”“车奴”这算什么?我看还应该加一个“孩奴”……

不光是经济压力呢,最要命的还有精神压力。在孩子真的长大了离开你身边的那一天,你做的所有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他的未来,而且你无法确定你的决定究竟是对还是错。

给爸爸的建议:虽然金钱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他关系到你的孩子是不是能玩到更高级的玩具、是不是能上到口碑更好的学校,但你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物质生活也是现实的。而你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这和物质生活是不一定成正比的。所以除了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以外,你还要花一些心思研究研究这个“教育”的问题,孩子像个储蓄罐,你撒下了什么,也将收获什么。

5.孩子和我小时候一点儿也不一样,我们根本合不来!

当孩子大一些以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你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你们之间的代沟。吃得、穿的、玩的、说的、看的和你小时候都不一样,他怎么会喜欢“奥特曼”那么弱智的电视节目?怎么有那么多的玩具他还是不满足?我跟他津津乐道地讲一些我小时候的事时,他却那么不屑一顾,真是让我很郁闷!

给爸爸的建议:如果你老是抱着一种“求同”的心理,你很郁闷,孩子可能比你更郁闷呢,他会觉得跟你没有共同语言,尤其对你跟他痛说革命家史这件事耿耿于怀。虽然孩子需要爱,但他不能接受你以那种非常自我的方式去爱他,所以你要做的首先是去了解你的孩子,甚至是陪他一起去尝试那些你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前提下,你们才能分享不同方式的快乐!而且,换一个角度去了解孩子的生活,你也许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感悟。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非常不希望你是一个守旧、古板的爸爸,而多么希望你是一个充满求知欲和活力四射的爸爸啊!

6.女儿当然应该多和妈妈在一起,儿子才应该多和爸爸在一起!

在孩子出生前,你可能非常希望他是一个儿子或者是个女儿,虽然大多数爸爸不会因为和自己的期望不同而耿耿于怀,但有一些爸爸还是把育儿这件事情带上了强烈的性别色彩。一些爸爸想当然地觉得女儿应该多和妈妈在一起,因为她应该多感受女性温柔的一面。所以,这也成为他们少和女儿在一起的一个借口。

给爸爸的建议:爸爸孩子的影响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发生质或量的变化,很多研究和事实证明,爸爸对女儿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爸爸会影响女儿的性格,甚至还会影响她将来的择偶标准和婚姻生活。所以不要因为孩子的性别来衡量你作为父亲的作用和付出的多少。

7.我和妻子在教育孩子上总是有分歧,所以为了避免争吵,还是让她管吧。

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价值观,很有可能造成夫妻教育孩子上的分歧,你可能觉得她太溺爱,而她觉得你太严厉。当然,从孩子一出生,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和付出的辛苦要多一些,所以,当分歧发生时,你本能地觉得这件事情也许是应该她说了算。另外,为了避免更多的争吵,你很有可能会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

给爸爸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爸爸对孩子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其实你的妻子也未必希望达到什么都是她说了算的结果。虽然她有自己的观点,但也不希望你对孩子不闻不问。所以,你要做的是和你的妻子做一个开诚布公的沟通,各自阐述自己的道理,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当然,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是不明智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对孩子反而有负面影响。

如何夸奖孩子才算正确?


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但不能胡夸,让孩子觉得夸奖不那么“值钱”。夸奖孩子是一个心理技术,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会有事没事也喜滋滋的,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想。

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

那么,是不是可以老夸孩子?不!孩子不能无条件地夸,夸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有一个孩子在信中说了很多父母如何不喜欢自己,其实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父母总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她,实际上是父母太喜欢她而失去了理智。其实,爸爸妈妈拼命地批评她,从内心来说是焦急,他们觉得孩子内向不符合社会要求和人际原则,担心孩子的竞争力会比较弱,实际是在担心孩子,只是爱得过度了。

他们无意识地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去生活,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权利。从动机来讲是非常好的,是爱孩子。女儿一定要觉察到爸爸妈妈不是讨厌她,不喜欢她,恰恰是太喜欢她才会变得焦躁不安,没有办法。

这个女孩真正的问题是过度认同父母,试图让父母满足,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也忽视了自己的能力。现在来抱怨父母是缺少对自己的觉察,其实只是她一直在让权,让父母对自己的介入太多,现在她又把全部的责任推给父母。心理医生可能会引导她意识到要摆脱困境,需要重建一种观念系统,看到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并把这封信看成自我觉察与分析,与过去告别,重新发展和评价自己。

有些时候,孩子可以在父母亲面前表现得更加主动一些,让爸爸妈妈的担心减弱,给他们传递与以往不一样的信息,表现出认为爸爸妈妈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态度。比如,主动和爸爸妈妈交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现出有些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决断,让父母听从自己的安排,让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是可以信赖的。

信中谈到爸爸妈妈越批评她,她就越弱,这是一种让权,她放弃了自我的决策能力,转而依赖父母,以为这样会好,结果却更糟。她表面上一直在服从,内心却在不满、痛苦,结果是更有压力、更弱、更内向、更不能作决定。她什么都让爸爸妈妈来决定,什么都不说,等爸爸妈妈说了她才动。

这种做法看起来是顺从父母,实际上却让自己与父母卷入一种循环关系,越来越糟糕。结果爸爸妈妈还认为自己预见对了,孩子真的被她的内向给害了,甚至为了帮助她再加一把劲,反而火上浇油。其实孩子不是被内向害了,而是被父母执著的观念害了。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在夸孩子时一定要多加分析和思考,不要盲目乱夸,把孩子夸出毛病来。

“不在家”的老爸远程育儿有高招


经常出差或者长时间驻外,孩子本来天生就不怎么黏爸爸,要是再长时间见不着的话,就更会把这个人当成陌生人了。每次满腔热情地走进家门,得到的不是小家伙的亲吻和拥抱,而是拒绝或警惕,这可不是老爸们想要的!怎么做才能使不在孩子身边的爸爸,依然能和宝贝保持亲密的关系和“黏稠”的感情?来看看我们找到的这些“不在家”老爸们的高招吧!

短信族:

每天发短信互通有无

代表人物:豆爸,女儿4岁

豆爸出差的时候,知道女儿不爱接他的电话,所以就放弃了亲自跟女儿通话。但他会不停地给豆妈发短信,把自己看到的风景、吃到的好吃的、遇到的新鲜事,都一一短信给豆妈,或者把当时的情景用手机拍下来发个彩信,再让豆妈转述给女儿,或把彩信播放给女儿看。这么一来,女儿不仅对老爸在外的情况听得津津有味,也间接得到了老爸的问候和关心,父女俩虽然人不在一地,却能一直保持着心心相印。要是豆爸某一天忙得少给女儿发了“新闻”,豆豆还会追着问妈妈:“爸爸在干什么呢?怎么没给你发短信呀?”

豆爸也要求豆妈,把他不在家时豆豆发生的好玩的事短信给他,这样他就掌握了女儿的状况,满足了对女儿的想念之情,还积攒了回家后和女儿一起聊天的话题。

绘画族:

不在一起也能玩游戏

代表人物:维爸,女儿3岁

维维爸爸是报社的主编,经常值夜班。每次爸爸值夜班,维维都会很不高兴,因为晚上不能和爸爸一起尽兴地玩,实在是让在幼儿园憋了一天的维维很扫兴。于是爸爸就想出了一种人不在身边,却能和女儿一起玩的游戏。

他会给女儿画出几幅画,是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再画几幅没有颜色的,仍是在讲这个故事的画,颜色就需要女儿来填充了,再给女儿留下一堆白纸,让她随意编出后面的故事画下来。

于是,每次老爸上夜班,小家伙就很期待老爸会给她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深海旅行,还是动物园历险记?她还经常在晚上给老爸打电话,让老爸根据她编的情节再编一段,她负责画出来,然后再继续老爸的故事自己编下去,画下去,直到困了、累了为止,再也不为老爸晚上不陪她玩儿难过了。

视频族:

远距离指偶剧逗乐女儿

代表人物:楠爸,女儿2岁

视频现在是很普遍的远程沟通方式,但是楠爸的视频通话可不是单纯地和女儿聊天,因为小家伙并没有那么大的耐心一直坐在电脑前面,面对一个长得一点都不可爱的大男人。

楠爸和女儿的视频沟通是一部动画片,抑或是一场舞台剧,因为他出差的时候总不忘把一包卡通指偶带在旅行袋里。到了晚上和女儿视频,他就套上指偶一边表演,一边和女儿说话。这样,小家伙可以很兴奋地和小白兔或者米老鼠聊上20分钟,也会给小白兔或米老鼠表演新学的儿歌和舞蹈。老爸则开心地看着一切,管女儿喜欢的是小白兔还是老爸呢,反正能听到女儿的声音,能逗她开心就好。

照片族:

随时更新照片陪伴宝宝

代表人物:龙爸,儿子10个月

小家伙刚10个月,还不怎么会说话,每次龙爸出差回来,小龙看见爸爸的第一反应就是哇哇大哭,这可伤怀了爸爸的心。所以,龙爸用的招数是“照片轰炸”。他从出差的第一天起,隔几天就给家里发个快递,里面全是自己在当地请同事给照的照片(为此,还被同事笑话是自恋狂),都洗成8寸大小。当然了,照片也照得很好玩,有的做鬼脸,有的和卡通人物合影。妈妈也很配合,每次拿到照片的第一时间就给儿子看,并把照片贴在墙上,每天给儿子念叨。

这样一来,小龙对常出差的爸爸就感觉不那么陌生了,爸爸回家也让抱了,而且每次都要拧着身子把爸爸引到照片前,然后好奇地摸摸爸爸的脸,再摸摸照片,一脸傻笑。

孩子能写会算不代表真正理解


近日,四川某幼儿园大班老师郭玉晗颇为无奈,有家长来校反映,上了一个学期,孩子会写的字太少了。

郭玉晗称,其所在的幼儿园提出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上总是落实不下来。“家长看到孩子会写字,会算数就高兴得不得了,看到孩子什么都不会就觉得幼儿园失职了。”1年来,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给她的印象大多是“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能提前学习知识,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懂得更多。“孩子会写字、会运算,并不代表他真正理解了。”对于家长的质疑,郭玉晗苦口婆心,但成效并不明显,“家长要么是不能理解,要么能理解但做不到”。

可是以她亲身任教的经历来看,提前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弊大于利。

早在刚任教的时候,她就发现,类如“蛇”、“藏”这些小学二三年级才教的复杂汉字,现在已出现在幼儿园教材里了。“孩子手指发育都不完全,这么早就开始学这么复杂的字,孩子无法正确理解,也不利于以后对写字姿势的矫正。”郭玉晗说。

有一次,她教孩子们认日历。讲到年、月、日、星期几、阴历、阳历怎么看的时候,不少孩子都觉得太难,看不懂。孩子皱着眉头的样子让郭玉晗印象深刻:“也许,长大一点,这些东西接受起来会更快。提前教了,孩子所花费的时间和脑力都太大。”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有这样的表述: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但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和郭玉晗一样认为现在的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老师和家长不在少数。

广州市某小学老师“大羽妈妈”在博文《提前教育让小学老师苦不堪言》中,便讲述了她的一段教学生活:

在她刚接手的班级中,全班30个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开学没几天,大部分家长就反映: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本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时便学过了,还有一部分家长说他们孩子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了初中程度。

果然,上课时,“大羽妈妈”发现,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表现出厌烦的样子,扰乱了上课气氛;一些学生听不懂,变得缺乏自信。她只好采取分层教育的办法,为迎合“尖子生”加快上课进度。为鼓励“中下层学生”,又不得不把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深深地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超可怜,没有我们童年时期的那种美好回忆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失去了更多。”一位网友看后留言感慨道。

怎样才算合格的2岁宝宝父母


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爱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不能体会父母内心世界是多么地疼爱宝宝,他通常只能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父母的疼爱。宝宝幼小的心灵,对什么样的疼爱,最容易感知到呢?

●把宝宝舒舒服服地抱在怀里;

●对着宝宝开心地笑;

●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地和宝宝说话;

●很投入地陪着宝宝玩耍;

●既能让宝宝一眼看到,又不打扰宝宝自由玩耍。

宝宝2岁半,父母怎样算合格

●父母既是宝宝的供养者,又是宝宝的守护神,还是知心朋友。父母要时刻关心宝宝成长,为宝宝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同时要给宝宝必要的建议和忠告,帮助宝宝建立生活规范。

“无规无矩不成方圆”,但和宝宝要像朋友一样,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引导,宝宝也是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亲密交流中,体会生活规范的。

●父母既是“权力中心”,又是“自由平台”。父母要对宝宝有一定的约束力,制止、杜绝宝宝的不良行为;同时又要学会放开宝宝的手脚,给宝宝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宝宝自由自在地成长。

●父母要学会用“个体差异”的眼光,看待宝宝的成长发育。所有的标准、尺度、数字、方法等等“普遍真理”,都是一个均数,一个值得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但不是唯一的裁定。每个宝宝成长过程都各不相同,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任何“普遍真理”,任何建议、忠告,都需要父母根据自己宝宝的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找到适合自己宝宝的养育方式。

●父母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尽管父母和宝宝朝夕相处,但这并不等于完全了解了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父母很有可能面对宝宝心智发育的“突飞猛进”,一时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宝宝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举动。不必焦虑,承认有所不知是父母应该拥有的境界,有这样境界的父母,必然会获得育儿的“真知”。

●爱比一切都重要。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宝宝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可能了如指掌,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宝宝的浓浓爱意。爱比了解重要百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