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爸爸长年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妈妈与外婆相伴,9岁男孩小海(化名)长期和女性相处、玩耍,近来产生了想当女孩的强烈愿望,并常偷偷把自己打扮成女孩,被医院诊断为性别教育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6岁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专家指出,孩子们眼里的“性”并没有成人所附加的那些色彩,他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种类似于游戏的行为。与饮食功能、排泄功能一样,性的功能也是我们身体所具有的功能之一,孩子对性器官的认识和对手、脚、眼、嘴等的认识没有什么不同。父母遇到下列情况时,可以这样应对:情景一

问题:“我怎么不能站着小便?”

3岁的美娜很奇怪:为什么小哥哥能站着小便,我就不能呢?我要试试看。

见美娜把裤子尿湿了,妈妈火冒三丈:“你是女孩子,为什么要站着小便,裤子湿了看你怎么穿!”

原因:好奇惹的祸。

三四岁的孩子特别有好奇心,这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妈妈可能意识到美娜在模仿男孩,不过她的反应却是错误的。对正在小便的孩子大声斥责,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生理后遗症,而且妈妈也没有明确指出美娜的错误在哪里。

对策:告诉孩子男女有别。

妈妈可以温和地说:“美娜,很着急也不能站着小便啊!”“可邻居哥哥小辉是站着小便的!”“小辉是男孩,男孩有小鸡鸡,所以站着小便不会尿湿裤子。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

与孩子谈性,家长的语气宜平缓、温和,忌恫吓、威胁。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一些模仿行为,更应在劝解后借此机会传授相关知识,这样孩子接受起来就比较自然。情景二问题:幼儿园里的“爱情”。

“鹏鹏最喜欢琪琪了!今天,他和琪琪在幼儿园里‘结婚’了,鹏鹏当爸爸,琪琪当妈妈,他们还相互拥抱、亲嘴呢!”

原因:单纯的模仿。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的言行很好笑,对这种现象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家长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模仿行为,让他以为这是父母所赞同、喜欢的。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结婚”行为后会大吃一惊,然后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你这孩子,这么小就不学好,大了还了得?”“这孩子这么小就耍流氓,长大肯定不是好孩子!”……这些话很容易在孩子心灵中留下阴影,有的孩子会由于逆反心理而频繁地模仿这种动作;有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从此不敢和异性伙伴接触,导致日后人际交往困难。

对策:告诉孩子“拉手就行了”。

孩子间的拥抱亲吻属于纯模仿性的行为,他们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动作、语言表达自己天真的喜爱之情,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忧。家长可以对宝宝说:“我知道,你拥抱她是想和她做朋友,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情景三问题:“两只狮子在打架吗?”

东东最爱看《动物世界》了,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两只狮子交配的镜头,妈妈很尴尬,她想转移东东的注意力:“宝宝,你想不想听妈妈讲故事啊?”正看在兴头上的东东当然不想听故事,他好奇地问:“妈妈,两只狮子在打架吗?”

对策:告诉孩子它们在为生宝宝做准备。

家长不要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告诉孩子错误的答案,有些家长还为这种错误的行为感到自豪,以为目的达到了。其实不然,孩子回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互相交流的时候知道父母在骗他,对父母的权威就会产生怀疑。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向宝宝解释:“宝宝,它们并没有打架,它们在为未来宝宝的出生做准备,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交配’。交配后才能生下狮子宝宝。你想想,爸爸妈妈这么爱宝宝,等到小狮子出来后,它的爸爸妈妈也会很爱它的……”情景四问题:“妈,你也用尿不湿吗?”

文文是个小姑娘,一次,她发现妈妈在用卫生巾,就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随口说:“这是大人用的尿不湿!”过了一会儿,文文开始问爸爸:“爸爸,我想看看你的尿不湿,你的和妈妈的一样吗?”爸爸对女儿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很难堪,他的脸刷地红了起来,支吾着起身离去。文文不依不饶地跟在爸爸后面,“爸爸,让我看看吧!”“爸爸没有,这个东西只有妈妈才有,以后不要问这个问题了。好了,赶快洗手吃饭去吧!”爸爸极力回避女儿提出的问题。

对策:大方面对,告诉孩子“女孩子才用它”。

妈妈可以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卫生巾,只有女孩子才用的,男孩子是不用的。因为女孩子到了十一二岁会来月经,所以就要用它,一来月经就代表她长大了……”当电视节目播放卫生巾广告时,妈妈可以就此展开关于卫生巾的各种话题,或者可以说:“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房子,你没出生时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有时候,这个小房子里要流出一些像你的鼻涕一样的东西,所以要用卫生巾。”要尽量保持讨论的随意性和趣味性,让宝宝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成长的秘密。

精选阅读

与孩子巧妙谈性的方法


某儿童剧团演出,结果高朋满座,但也出现怨声连连。有些激动地父母甚至投书报社,指责该剧充满且陋地性暗示,根本不适合孩子观赏。

我无缘欣赏该剧,自然没有理由妄做评论,但这样激动,却让我联想起久蛰于父母心中地禁忌——性。

也许该剧真地具有浓浓地“性暗示”,但以心理及幼教地观点而言,这无疑也是壹种教育,壹种企图告诉孩子什么为“性”地想法。

好几年前,我辗转听到两则笑话:

孩子问:“我从哪里来?”

父亲心想,这怎么得,这么小就有性问题,于是神色诡异地回答他;“长大之后,你就知道。”

孩子听完之后、非常不解地告诉父亲:“为什么要等长大之后呢?人家小明很早就知道他是从台南来地。 另外壹个笑话是这样子地:

孩子问:“我是怎么生出来地?”

妈妈壹听这个问题,马上有点不自在,然后轻声地说:“因为爸爸送妈妈壹颗QQ糖、所以就生你。”孩子也记住这样地答案。

过不久,妈妈地朋友生小宝贝,孩子跟着—起去探望,当看到小娃娃之后,这个小孩马上回头问妈妈:“叔叔是不是也送壹颗QQ糖给阿姨吃呢?”

这就是我们典型地性教育方法。

这也难怪,我们地孩子会跑去药房买“卫生巾”,为地是要治疗脚伤,因为广告说卫生巾是壹种戴之后轻松又自在地东西。我们地青少年,70%地性知识来自于不良地图书、杂志、电影及录像带。

曾有许多父母告诉我:其实他并不希望自己地孩子如此不解“性”事,只是自己所知也不多。这是个问题,意味着你必须看点书。

近年来亲职教育地书籍广受重视,但却少有“性教育”地著作,翻译作品地水准亦参差不齐。性教育并非只是狭隘地性行为,它还包括认识两性地差异、生育、男女恋情、性爱关系、与异性相处之道以及身体地发育等,亦即性教育是壹种生活教育及人格教育。也许迄今为止,你对孩子偷偷翻阅色情刊物,仍会严加责骂;对于孩子地粗言秽语,依旧动怒不已;当孩子问你生育地问题时,仍然习惯编个故事欺瞒他。

对于这样地父母,严格来说,本无所谓对错,但绝对有必要纠正。首先应该接受孩子地“性好奇”,亦即明白孩子对性地好奇,与他对鼻子、电脑、机器人地好奇并无两样。责备与惩罚都于事无补,相反地,只会徒增孩子地罪恶感与叛逆性而已。友善地引导与比喻,才是上策。

其次,务必做到“坦然表达”,不要谈及性问题便露出壹脸地尴尬与不悦,甚至把“性”当成污秽不堪地东西来处理。坦然开放地与孩子们沟通,会鼓励他们把对性地忧郁自然地向父母倾诉并互相讨论。

除此之外,父母还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亦即视性为正常生活地壹部分。如此做孩子地榜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曾有壹项研究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地父母都有心做好孩子地“性老师”,但在他们地经验法则中,却壹直无法归纳出壹套很好地教育方法。对于这类地担心,我想提出壹套有效地性教育教导法。在此套法则中,包括五个要点:

1、有问必答;

2、利用适当时机;

3、个别辅导;

4、采用学名;

5、善用教材。

但愿在这样地“充电”下,父母们都能成为孩子合格地性老师。

如何与宝宝谈性?


动笔之前,陪儿子在厕所解手,儿子重申,“妈妈你是女人,我是男孩儿。”我说,“对啊。”儿子接着说,“我喜欢当男孩儿。你喜欢做女人吗?”我说,“我当然喜欢做女人了!”

我怀女儿6个月时,参加中学同学的聚会,席间一位同学的儿子跑到我面前大声问我:“你的肚子怎么这么胖?”哄堂大笑之中我告诉这位独生子:“我怀孕了,肚子里有一个小宝宝。”

我的儿子Sam比较幸运一些,他目睹了我孕育女儿的全部过程,亲眼看着妈妈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还跟着我去医院听到了妹妹的胎心跳动,回家后兴奋地逢人就讲“我听到妹妹的心跳啦!”有时他也跟着我翻看孕期书籍中的画片,看看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长大的。当时才两岁多的Sam,已经知道了自己也是这样长成的:一粒妈妈肚子里的小种子,长啊长,长到9个月,妈妈肚子装不下了,医生就把妈妈的肚子切开,把他取出来。

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剖宫产,在面对Sam最初的好奇心时,我走了一条捷径——告诉Sam他和妹妹都是从妈妈肚子里取出来的。一起洗澡时他看见我的刀口,多次很心疼地问我“疼不疼?我能碰一碰吗?”“切你的刀子有多长?有感觉吗?”随后很甜蜜地抱住我,仿佛体会到经受了这么深刻的痛苦生出他来的妈妈一定非常爱他。

不过我的心里还是紧锣密鼓地做好了思想准备。终于在他四岁多的一天,有了第一次这样的谈话(原话是英语)——

当时我们俩准备洗澡,脱好了衣服我坐下来小便。Sam以前观察过多次,知道他和爸爸站着小便,妈妈则坐着。今天他问我:

“你怎么从屁股里撒尿?”

我告诉他:“因为我没有阴茎。”

“为什么?”

“因为我是女人。男人有阴茎,女人没有。”

“我要你也有阴茎。”

“那我就不是女人了,也就不能生孩子了。”

“为什么?”

“因为小孩子一般是从女人在这个部位的产道里生出来的。”

“可我是从你肚子里钻出来的。”

“是的,那是因为医生认为妈妈自己生太危险,需要他们帮助。但是一般来说,你应该从我的两腿中间分娩出来。”

“从你的屁股里出来?”

“不是。是另外有一条秘密通道,不是我们拉屎撒尿的地方。”

“在中间的一个开口?”

“对,中间的开口。”我当时心里很惊讶他怎么一下子知道了这条通道的准确位置?转念一想也合情合理,一向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Sam其实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构造推断出来的:撒尿的开口在前、拉屎的在后,那么妈妈说的第三个开口肯定是在中间喽!

Sam一边洗澡一边想,又问了我一个更富挑战性的问题:

“那当我还是一粒小种子的时候呢?也是医生切开你的肚子把我放进去的吗?”

“不是,是爸爸通过我身上的秘密通道放进去的。”

“中间的那条?然后我就长啊长,长成这么大,然后他们就把我取出来啦!”

“对啊!”

“切开你的时候疼吗?”Sam第N次问我。

“不疼。”我第N次回答。

“因为他们给你打麻药了!”他很权威地宣布。这场谈话到此结束。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育者,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我们属于哪类教育者呢?同学校中的教师一样,家长也有称职与否之分。身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成为良好的教育者。专家分析认为,父母大致可分作七种类型:

儿童型:父母尽量模仿孩子的方式和语调与之交谈。除出些洋相外,还要同孩子融合在一起,使孩子把父母看成游戏中的小伙伴,而不是成年人。

侦探型:父母喜欢刨根问底,什么事都要查究一番,好像对孩子进行认真的审讯。这种作法很难问出个究竟,即使问出来,通常也会令孩子不知所措。

外交型:父母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家庭的平静,他们害怕孩子生气和进行要挟。他们是典型的迁就型父母。这种在娇惯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变得任性、唯我独尊,不顾及他人,在学校、社会中会遇到不少麻烦乃至不时处于困境。

专制型:父母把自己看成权力或权威的象征,对孩子制定一些规矩,进行威胁,甚至实施体罚。这种作法往往不会取得任何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阻碍了孩子加强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牺牲型:父母持续不断地为孩子做牺牲,当然也会让他们知道和感觉到这种牺牲。人们常说,这种类型的父母“会把心头肉从嘴里掏出来给孩子吃”,富于牺牲精神的父母通常会在孩子身上造成一种感恩、负债、重压,乃至罪过感。

唠叨型:这类父母认为言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结果每次交谈都变成了父母的讲演,每次训斥都成了父母的高谈阔论。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唠叨只能令他们厌烦。结果,不管父母尽多大努力同孩子对话,他们总会装聋作哑。

不满足型:一些具备反省、自察能力的父母,尝试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方式,并对所取得的结果不满意的父母,会准备继续学习,探索和纠正错误。

导致产生如此多类型的父母,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正确的职责是什么?有的父母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抱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学习、吸取科学的培养孩子的思想、方法,由着自己的性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父母则把孩子当作希望的载体,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于是自幼便给孩子灌输知识,订下条规,制定三年、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要孩子努力奋斗、争取胜利,从某种意义上看,孩子成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也有的父母做得很轻松,认为孩子不需要悉心培养,任其自然,“树大自然直”,长大就懂事了。其实,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不过是不好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的是父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教育、好的榜样,就很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荼毒,学会不端正的行为。对孩子的不良言行,不加以认真对待,随便便说几句算了,甚至容忍、迁就、放纵,使孩子产生“唯我为大”的思想与不加抑制的贪婪欲望,自私自利、专横任性、傲慢虚荣的坏品性也就与这些孩子难分难离。

儿童是未来的社会支柱,人类的希望所在。他们既是家庭的孩子,更是社会的孩子。一个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健康、快乐、聪明、上进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发展的可靠动力。

作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作如下努力:

一、关心孩子,爱孩子

爱是人类的无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感到安全,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一个热爱父母,也对别人抱有爱心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傍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他们能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

所谓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必须符合以下的原则:

首先,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不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其次,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于欢快中的孩子,父母尽量避免干预,对于伤心的孩子,您绝不可掉以轻心,即使他一时不愿倾诉,等他平静下来,仍要与他交谈。伤心的孩子最渴望爱。

再次,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说到父母要爱孩子,许多人都会齐声赞同,可要他们去了解、理解并尊重孩子,有些人就会不以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师去灌输知识、经验的空壳。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以及随着环境的变化,他的生理、心理、爱好、需要都有显著的不同与差别。不了解这些,父母的爱多少有点盲目性。有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为中最为强烈的动机就是寻求归属感、安全感。像幼婴哭闹的时候,只要抱起他,让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会安静下来。这是因为当幼婴被母亲抱起拥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建立了一种“胸对胸”的接触。这是人类所有身体接触中,最具安抚功能的一种。其次,幼婴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对于“空间”的感觉限于平卧的平面。一旦身体在直立状态下,幼婴本能地对四周的环境作出更敏锐的注视及留意。他们之所以变得安静,是由于整个精神都集中于适应“直立”位置带来的新奇经验。这个时期,孩子渴望父母时时在身旁。

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这是因为孩子在同伴之间感觉轻松、自由,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往;可以一块去探索、尝试未知的世界;还可以在遇到麻烦时获得及时的支持。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样的限制,而应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为在大人看来经常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它们与孩子的年龄、意识、思维的发展阶段是吻合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其感情表达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引导。当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发布命令,不让孩子表达他的意见。正确的做法应是在作出判断前,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建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有威信的领导对部下有一种感召力,同样,有威信的父母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感召力。

有威信的父母能使子女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敬佩、信赖;在行为上暗暗地学习、效仿;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时,他也会敞开心扉,从父母那儿获得支持与力量。显然,有威信的父母对教育好孩子极其有利。

父母威信的确立并非易事。孩子对父母威信的认可不是取决于一时一地一事,而是取决于父母的全部生活、行为与工作,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感情、习惯、兴趣、爱好、志向及他人的关系,只有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能成为榜样,父母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父母要树立威信并保持威信,除了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对事业不倦的追求和以身作则、言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外,还得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开拓视野,踏上时代的节拍。父母要孩子发奋读书,而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求新知,孩子问起来一问三不知,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成为威信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冠冕堂皇的一套,在孩子背后又干着另一套,岂不知孩子的眼睛是异常敏锐的,虚伪最令他们憎恨,这样的父母即使取得威信于一时,但绝不会保持多久。

父母的威信还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充满生机的。富于感情的,孩子会受到感染,从而易于接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充满爱心。反之,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充满矛盾冲突,孩子就会产生怀疑,并进而失去信赖,威信亦自无从树立。

今天的孩子比我们的过去更聪明,今天的孩子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今天做父母很不容易。

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


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

中国社会的传统特性使许多父母都羞于对自己的宝宝谈“性”。事实上,对性的学习是延续整个生命的过程,在宝宝出生的刹那间,就早已展开。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还应该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异性相处之道,是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

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父母可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越早开始越好

父母不要老是指望等到时机成熟再和宝宝来谈“性”这个问题,应该随时把握机会,从宝宝的各种提问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宝宝谈性。

2、生活中可随时进行教育

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比如在宝宝洗浴、新闻报道有关性的问题时,都可以和宝宝一起讨论。

3、不要怕回答问题,也不必硬充专家

父母碰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不要硬充专家,应该让宝宝知道,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

4、准备充分,问题就不成问题

如果你不敢和宝宝谈性,是因为自己性知识不足,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父母在思考如何回答宝宝某些性问题之前,最好预先想好怎么表达你的观点。

家长该怎样选择育子书呢


孩子的教育是呈倒三角形的,小时候家长教育得越多越正确,孩子大了需要家长指正的地方就越少,相反,如果孩子小时候家长不注意早教问题,等到孩子大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儿童做过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之前就已经获得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是在7-17岁间获得的。

2-3岁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也是语言能力、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力,好奇心强,家长应根据这些特点侧重买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书籍。

3-4岁是孩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买书时应侧重买关于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书籍。

4-5岁时,孩子活泼好动,能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游戏和生活自理,喜欢玩角色转换等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直觉思维开始转换成形象思维,即他们可以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另外,这个年龄段是书面语言和数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些特点,家长买书时可以向这几方面倾斜。

5-6岁,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应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家长可以买本书,为孩子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这时孩子开始形成抽象思维的萌芽,孩子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就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因此买本书了解怎样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很有必要。

安克芹特别强调,7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孩子的智力获得总量占到近80%,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合理教育的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对此,安克芹建议家长买一本营养搭配方面的书籍。同时,为了孩子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家中可以常备一本保健书籍。

当家长定位好买哪方面的书籍后,还要看书籍的作者和出版社等信息。家长可以在买书前先上网查看书籍信息和网上评价,选择口碑较好的教育专家写的书。这些专家的书中观点新,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经得起大众的考验。

目前有些家长特别是高学历家长比较信赖国外教育书籍,他们觉得国外研究幼儿教育时间更长,因此研究更为深入透彻。针对这一想法,安克芹说:“国外教育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之处,但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孩子也有差异,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不应一味崇洋媚外,更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而定。”

安克芹认为,一般家长要准备四五本书,一本是喂养类图书、一本是健康护理类图书,另外再根据孩子的特点准备两三本教育类图书,这一类图书家长在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将其他成功儿童的成长经历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

另外,安克芹建议,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等掌握较为透彻,因此,家长可以做好与老师的交流,让老师推荐几本适合自己孩子的书籍。当家长的择书观念和老师发生分歧时,家长不应一意孤行,而应及时和老师沟通协商。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经验丰富,普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家长们选择育子类书籍一定要抓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孩子已十岁该和他谈谈性了


小学生写作文到底能不能写爱情?最近,小学生作文就开始谈情的现象引起了广泛争论。不过,就心理学角度来说,既然孩子有了谈情的念头,作为家长,不妨顺着孩子的思路,及时给与正确的性、情教育,会对孩子的将来更有帮助。

心理解读:10岁谈性不为早

从孩子五六岁起,有关性的问题就多了起来。“我是怎么来的?”、“那条狗狗为什么骑在另一条狗狗的背上?”、“和爸爸接吻会不会怀孕?”……各种不好回答的问题,有时真令人措手不及。

不过尴尬归尴尬,怎么选对时间给孩子讲解性知识,还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重要了起来。不主动讲,孩子仍然能从电视、报纸、广告以及小伙伴那里模模糊糊地接触到很多和性有关的东西,有误解了更麻烦。因此心理专家方佩贞建议,以当今社会的开放程度来看,孩子满十岁过后,就要陆陆续续给他正规的性教育了。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很多时候比学校里学来的性知识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性观念。

性教育对答

言传身教很重要

问:没有接受过正规性教育课程,可以给孩子性教育吗?

答:性教育知识可以参考一些书籍和网站,不单是讲解正确的性知识,也包括培养孩子健康的性观念和态度,父母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

问:孩子还未发育,现在进行性教育合适吗?

答:不要等待孩子发育后才进行性教育。从婴儿时期起,孩子从父母的搂抱、哺育和擦身等身体接触中,就已感觉到爱和关怀,和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将来他对同性和异性的态度。

放低对性的误解,坦然讲解

问:正式地坐下来和孩子谈性很尴尬,用什么方式比较好?

答: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事例向他讲解。比如,洗澡时谈身体器官的正确名称,电视中有亲昵镜头时解释成年人什么时候会有亲密行为等等。

问:我对性的观念和态度,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

答:首先要留心自己对性的误解,态度越自然,孩子就越放心,愿意坦白心中的疑问。不必责备孩子对性好奇,令他有罪恶感或叛反心理。

问:女儿问我和爸爸亲吻会不会怀孕,应该怎样回答?

答:告诉她和爸爸亲吻是爱的表现,不会生孩子。不同年龄的孩子都会好奇婴儿是怎么来的,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向他解释。比如,告诉四五岁的孩子:“宝宝是妈妈生的。”,而六七岁的孩子,可以用图画或洋娃娃解释婴儿从妈妈的哪个地方生出。至于八九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教他男女身体的结构,以及怀孕的过程。

别呵斥孩子“性意味”动作

问:孩子有性意味的动作,比如摩擦、抚摸、想看异性小朋友和自己的私密部位有什么不同,怎么办?

答:小孩子对性的反应和成年人的性冲动不同,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好奇、甚至抚弄而产生快感,是认识自己身体的一种方法,不含有性欲的意味。比如孩子在洗澡时玩弄自己的性器官,不要喝斥或打他的手,令他很羞耻但又不知为什么会挨骂。

而四岁到九岁的孩子想认识异性的身体,是很正常的事。加入孩子的游戏,问问他们看对方的身体,为什么如此有趣。并引导孩子在游戏时要尊重别人,也要保护自己的身体,提醒他在公众地方的礼貌。

问:和孩子谈性,怕他因此对性产生过分的兴趣,如何避免呢?

答:性教育的范围很广,比如身体发育、心理变化、性别认同、性关系和社会规范等。对性发育成熟的孩子,在解答他们的性问题时,也要告诉他们,没有安全措施的性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满足后,不会穷追不舍。

宝宝在幼儿园该怎样与同伴相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人相处的能力,成为生存的一项重要本领,它也是决定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因与人相处不来而感到孤独,或因工作关系过于紧张而束缚自身才智的发挥,有些人甚至选择了死亡。

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就已表现出交往能力的差异。

A受欢迎儿童:性格开朗,有一定的交往技能,会玩,“点子”多,会解决纠纷;

B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 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

C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能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

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

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再向老师询问一下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的情况,或与孩子交谈,看看孩子大体属于哪一种交往类型,在交往中有什么障碍。

“对症下药”

如果你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老师也喜欢,可小朋友们却不太愿意跟他玩,那么,他与其他小朋友们交往起来可能有些傲气、霸道。你该教育他:尊重他人,团结同学。

如果你的孩子爱打人,属于攻击型的,你该怎么办?攻击型的孩子有时是以攻击的形式引起老师、同伴对自己的重视。因为他生性地动,但由于某种原因 又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关注,因而只好动“武了”。家长应给他多一些关注、温暖,表扬他的长处,鼓励他扬长避短,教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指出不正确的交往方 式,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如果孩子常常被别人忽略怎么办?给孩子创造机会,表现自己,恢复自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