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他们经常会许诺孩子“如果期末考试分数排名班级前十名,爸爸奖励你一部新款手机、妈妈带你去欧洲旅游……”相信这个暑期会有不少家长忙着兑现对孩子的“许诺”。

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自己做出的“许诺”无法兑现。近日,编辑部接到了数位家长打来的电话,讲述他们“许诺”之后的困扰。究竟应不应该给予孩子物质奖励、如何奖励等问题正在成为家长询问的又一焦点话题。

家长对孩子要言而有信

小茹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非常希望家里有台电脑,于是和爸爸约定,只要期末考能得95分以上,家里就给她买台电脑。小茹告诉笔者:“这次期末考我得了100分,爸爸真的带我去了电脑城,我们买回了一台5000多元的电脑,爸爸讲话言而有信。我也答应爸爸,平时只在周末的时候玩一两个小时的电脑。”

采访中,家长王先生告诉笔者:“儿子小鹤上五年级,一直希望有一部手机,我总觉得孩子还小,学校离家又不远,所以一直没满足他的要求。这学期,孩子又提起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于是,我对他说:‘只要你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班级前十名,就奖励你一部手机。’期末成绩单发下来了,小鹤的成绩进入了班级前五名。为了‘兑现’我许下的诺言,一放暑假,我就带儿子去买了一部手机。”

家长对孩子要慎许诺言

家长王女士是某私企的高级工程师,她说:“女儿小媛学习成绩虽然排在班级前列,但常常因为一些粗心的错误影响成绩。为了激励女儿改掉毛病,我提出如果能克服粗心的毛病,在期末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个暑假就带你去欧洲旅游。考试复习阶段,女儿粗心大意的毛病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在期末考中取得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但是,因为我腾不出假期,致使陪女儿欧洲游的承诺落空。女儿从我说出承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期盼着这个诺言能够成为现实。我不知道,女儿的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我有时担心,这个没有兑现的诺言会不会颠覆女儿对我的信任和尊敬。”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示一些家长,一诺千金是爱和关怀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父母对孩子的承诺“缩水”,或者有些家长因为一些意外无法对自己的承诺兑现时,一定要对孩子解释原因,讲清道理,直接向孩子道歉。

履行诺言才能树立威信

家长章爸爸是本市一所医院的外科医生,他告诉笔者:“这学期,儿子的学习成绩进入了年级前十名,我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他买了一部他想要的山地车。每当家里有客人来,孩子都会很自豪地告诉客人,这是自己的‘奖品’。我认为物质奖励应有度,家长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高兴,常常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说完后又立刻忘记,这样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要知道父母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家长履行诺言,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维护作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又教育孩子学会诚信。”

老师:莫将奖励变成交易

本市某重点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告诉笔者:“许诺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许诺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慎许诺言。

孩子如果考出理想的分数,家长给予一定奖励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时下,很多家长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专家:放弃奖励给予激励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家长却忘记了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了。

相关专家提醒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激励方式,不要单纯在物质方面进行刺激,精神方面的鼓励更应受到重视。精神激励孩子的方法有语言和行为两种,低层次上的激励是语言,高层次的激励则是行为上的表达。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学习目的,向着更高的思想境界看齐,使孩子的学习经常有一股动力,有一种向上的鞭策力。如果非要给孩子买点什么物质的东西,最好是一两本新书或其他学习用具之类,不要让孩子单纯地将物质因素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儿子的作文让我流泪


妈妈,谢谢你

每当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鼓励我。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妈妈都会来安慰我。每当我没事干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陪我。妈妈,谢谢你。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公园玩,结果自行车坏了,我和妈妈只好走回来。我们到家的时候,我们俩都已经很累了,我可以躺在沙发上吃东西,妈妈不可以,她要给我做饭。吃完饭我可以去玩,妈妈不可以,她还要洗碗、擦桌子。妈妈收拾完东西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她还要陪我玩她不爱好的东西。到了晚上,我已经睡觉了,但是妈妈还要在电脑前工作。当我晚上去上厕所的时候,我看看表已经一点了,但是妈妈的房间里还亮着灯。第二天我问妈妈什么时候起床的,妈妈说她每天都是六点半起床。

妈妈你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要谢谢你,妈妈!

这是鲁鲁五年级上期的期中考试作文题。

刚考完试那天,我问过他作文题目是什么,他不说。后来开家长会,发了各科试卷,我才看到了。但我只看了一遍,不敢再读,怕眼泪当场掉下来。随后校长在广播里讲的什么,我都没听见,一直在想这几天的事。鲁鲁说“每当我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妈妈都会来鼓励我。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妈妈都会来安慰我。”可就是这次考试,他考得不太好,我还狠狠地责备了他,以至于那天早晨一路哭到学校。心里很内疚。很多事我明知道该怎么做,还是忍不住,做不好。看了儿子的作文,深知道我的修养是很不够的,我并不是个好妈妈。

可他却把最好最好的赞美都给了我,把最深的爱、最深的理解都给了我。原以为很多事情他并不在意,其实他都记着,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问他,他不说,如果不是今天发了试卷,这些话也许永远都只在他心里,不会让我知道。

他心里还有些什么?他已经到了害羞的年龄。我的儿子,他长大了。

这篇作文并没有得到满分。满分是40分,他只得了38,在班上不算高的。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扣2分,但在我心目中,这就是最好最好的作文,我的儿子,你把满分给了我,我给你满分都不够!

怎么跟青春期的儿子相处


青春期是男孩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自己去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是另一种心理状态。因此,父母不必为男孩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不安,也不要对男孩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此时,父母应当适当地进行反思。因为男孩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男孩的控制欲望适当减弱,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

作为父母,要理解男孩的叛逆心理,懂得男孩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是非常正常的,是男孩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必经阶段。如果父母尊重男孩的想法,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就会减轻;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男孩或者横加干涉,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会变得更加强烈。

一位单身妈妈离婚后和儿子相依为命。

生活的重担让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她希望儿子是最优秀的,对儿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儿子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玩游戏的时间,也没有和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时间,儿子感到越来越孤单。母亲不仅如此,还总爱拿他和亲戚、邻居的儿子作比较。倘若他不如其他男孩,就会冷言冷语,甚至动手。母亲的粗暴让儿子饱受皮肉之苦。

最近,母亲发现儿子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很极端,还常常出现对立情绪。他变得急躁易怒、学习被动、没有了激情,成绩也一滑再滑。儿子有一个小日记本,他从小学时就开始记日记。为找原因,母亲开始偷看儿子的日记。儿子似乎也觉察到了。

终于有一天,当母亲刚打开儿子的抽屉时,发现背后正站着怒气冲冲的儿子,母亲一脸尴尬,儿子夺过日记本撕了个粉碎。

看着母亲一脸震惊,儿子一言不发。他知道母亲独自抚养自己的艰辛,只是一直以来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今天他终于做出了无声的反抗。做出这样的举动之后,他没有愧疚,反而觉得很轻松。

作为单身母亲,要走出失败的婚姻,还要承担起对儿子的生活和教育重担,确实很不容易。对儿子的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儿子的教育过于封闭和严厉,让正在成长的儿子感受到的却是沉重的压力。发生冲突之后,母亲必然也会受到伤害,因为儿子的公然反抗沉重地打击了她。

而儿子呢,父母婚姻的结束,家庭的破裂,与同龄人相比他已经承受了很多,再加上母亲严厉的爱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无疑让男孩的生活和心灵雪上加霜。男孩为了不违背内心的声音,他做出了反抗,但是又伤害了辛劳的母亲。矛盾后的爆发,清醒之后的懊悔,从这些方面来看,发生了冲突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对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家长首先要给予男孩充分的尊重,其次要和男孩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听男孩的想法。因为男孩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冲突可以避免也可以升级,关键在于我们家长所采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后再去面对会比怒气冲冲时处理问题要理智得多。

所以,家长与其偷偷地翻看儿子日记,不如坦诚地和儿子交谈;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不住地叮嘱他学习,不如给他多一些温暖和拥抱。要知道,感受到家长疼爱的男孩会更愿意投入学习中。

爱的深沉、博大要求父母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爱而不伤害。作为家长,在教育中应避免让爱转变成伤害,要做到真正地关爱男孩,让他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时期,这一时期,父母不能只凭一套严格的控制手法就想让青春期的男孩健康成长,而应该让他们独立成长,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命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

避免与青春期的男孩发生冲突

1.作为父母,要理解男孩的叛逆心理,懂得男孩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是非常正常的,是男孩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必经阶段。如果父母尊重男孩的想法,给他充分的独立空间,那么男孩的叛逆心理就会减轻;相反,如果父母不尊重男孩或者横加干涉,那么后果就是男孩的叛逆心理会变得更加强烈。

2.家长与其偷偷地翻看儿子日记,不如坦诚地和儿子交谈;与其花费更多的时间不住地叮嘱他学习,不如给他多一些温暖和拥抱。要知道,感受到家长疼爱的男孩会更愿意投入学习中。

另类教育:我和儿子“斗地主”


不知儿子什么时候学会了斗地主,54张扑克牌在他手里,玩得比我利索。禁是禁不了的。我干脆叫上儿子斗几盘,两个人稍把规则改动,玩得不亦乐乎。慢慢地,我寓教于玩,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家教过程,总比干巴巴的说教强。一般隔两天,我就同儿子斗五盘地主,也许,输或赢的东西本来是不该让儿子接触到的,但我寓教于玩,父子同乐,何尝又不是另一种获得呢?

俗话说:赌场无父子。斗地主讲求技巧、计算,当然基本的底牌也很重要。起初儿子见牌差,扔掉扑克就要认输。我怎么也不答应,和颜悦色告诉他,说不定一番运筹帷幄也有赢的转机。将信将疑的儿子重新拿起牌,我故意让着他点,儿子果然赢了,乐得他拍着小手大呼小叫:“我赢了。”从那以后,儿子不到最后一刻不轻易服输。

有时,儿子使出耍赖的伎俩,出了牌反悔,还一个劲央求:“爸爸,原谅我一次行不?”我呵呵笑着回答:“原谅可以,但落子无悔,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还怎么玩下去。”儿子的脸红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不要太计较输赢、得失,要拿得起放得下。”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他时常同我拉了钩,输了不服气,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懂不懂,男子汉一诺千金,你不怕别人瞧不起你吗?”他挠下头皮,不吭声了。

儿子手小码牌相对较慢,偶尔抬起头来一看地主是我的,他无中生有地说:“爸爸,你搞牌?”甚至开口就要重新发牌,我有点生气了:“我是谁,我是你老爸啊,会随随便便整你吗?哼,小小年纪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你连我都不信任,还能信任谁?”儿子想想,也是啊,一个劲地赔不是:“我误会爸爸了,罚我吧?”我说罚你的最好方式就是相互信任,连这点基础都失去了,父子间只能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先吃完不管,后吃完洗碗。”自从儿子学会了做简单的家务活,这条约定俗成的家规好像专门针对妻子,因为她细吞慢嚼。近段时间,妻子需要加班,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吃点消夜又要搞家务,儿子提议说:“那我们斗地主,5盘3胜,谁输了洗一周的碗。”第一次儿子输得口服心服,挽起衣袖收拾碗筷、倒洗涤剂,像模像样地干起来,一边有些懊恼地说:“我的运气怎么那么差呢,不行,哪天一定要赢回来。”

话虽这样说,然而儿子连续两周都揽下了洗碗任务,他有些不乐意了。哈哈,我才不理他呢,愿赌服输嘛。

做好这3点,跟孩子做朋友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自家孩子其他哪点都好,就是什么事都爱憋在心里,在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回家一个字都不说。过分逼问他,还会引发矛盾,朋友哪怕发现了孩子有异常,也只能干着急。

不止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有些吃瓜群众对事件真实性表示疑问:要是真被伤害了,孩子怎么会不告诉父母呢?

许多网友纷纷站出来现身说法,“有啊!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

其实这样的孩子一直不在少数。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喜欢跟父母说?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错误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软弱

尝试受挫:告诉家长后非但没有被安慰,还被教训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朋友的故事,朋友说她一年级住校时钱丢了,没敢跟父母说,自己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每天一包,每次掰一小点。

因为她清楚记得上次钱被偷了告诉妈妈后,得到的回应是:“怎么就你的钱被偷了,没见别人的钱被偷呢?”

许多时候,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可以依靠我,我永远支持你”的形象。甚至告诉了父母之后被指责、被中伤,得到了又一层伤害。

孩子很聪明也很敏感,父母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哪一句话哪一件小事就让孩子对他们失望。他会觉得父母跟自己不是一个阵营的,自己是被孤立的。

早期亲子依恋建立的缺失,导致了这样情况的发生。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重视孩子跟你分享的时刻

当孩子首次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外发生的事情时,如果家长忽视或者不感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们今后的分享热情,次数多了,和父母交流的冲动就会逐渐消失殆尽。

缺少了亲子必要的沟通交流,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也越来越不亲近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才是最真实的、最直接的,充斥在他们生命的初期。

于是看似正常的亲子关系下,矛盾和隔阂实则在悄悄产生,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渐渐地就不愿意告诉父母。

所以说,当孩子在跟你分享、倾诉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并给予正面的回应。

也许他的语言是不完整的,是缺乏逻辑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听,尽力去与孩子共情,孩子都会感受到。

一个骄傲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关切的询问、一个安慰的拥抱,都是积极有效的回应。用你的感情来帮助孩子强化正面的情绪,疏导不良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一份不错的体验。

只要母亲足够细心,父亲对家庭有足够的责任,只要你重视每一次孩子主动和你交流的时刻,那么孩子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了然于胸的。

2.家长要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信任是相互的。一个不信任父母的孩子,又怎么会把自己的事和他们分享呢?

经常有这样的父母,遇事总爱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

比如孩子说自己在外被欺负了,他们这样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你肯定有问题。”

还有的家长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先是温柔地告诉孩子,宝贝儿,你什么都可以跟我们说,爸妈不会责怪你的。但是当孩子真的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暴跳如雷。

反复无常的态度让孩子恐惧,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索性都闷在心里。

信任孩子、遵守承诺,是做一个好父母的基本,也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建立和小孩之间的信任,父母要绝对的理性、耐心、包容、温柔。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花心思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抱怨孩子没有像大人那样懂事。

3.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法

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做事简单粗暴,对孩子特别凶,孩子不论碰到什么事儿,上来先训斥,甚至打骂,然后才去替孩子处理问题。哪怕是无法避免的错误或者根本不是孩子的责任,他们也会训斥。

孩子面对着这样的父母,就会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不敢让他们知道自己犯错或是表现得不够令人满意。

但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不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会不会给他带来一顿训斥和打骂。

这种告诉父母后得到的心理恐惧,远远大于他们自己受到的伤害。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只好选择遇见任何事都不跟家长说。

孩子年龄再小,最能够分辨的一点就是谁和我“是一边的”,如果他知道不管自己发生什么事,父母都是和自己“一边的”,那么就会消除心中一切障碍,有勇气、有胆量去表达。

所以每次家长在批评孩子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怎么教训他,都不能破坏“你和他是一边的”这个底线。

遇到问题就事论事,让他明白他在这件事上错在哪里后,强调犯错了并不代表不是好孩子了,只要懂得改正,爸爸妈妈仍然爱你。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当孩子遇到什么事都不愿意跟你说时,父母会发现,虽然你们天天一起生活,实际从他很小开始,从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开始,你们就已经相距很远了。

不要让他变成在父母面前沉默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温暖、保护和指导。

爱他,就马上行动。

不要禁止我和男生做朋友


妈妈,我对你说

妈妈:

我真不能理解,您作为现代家长,怎么也用老脑筋看待问题?这些天我是跟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关系很好,这有什么不妥的吗?值得您这么大惊小怪的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您居然跟我们班主任反应情况,不让我俩再接触!

妈妈我已经跟您解释了,我们之所以经常打电话是因为班里最近组织“一帮一”互助小组,我的帮助对象是那个男同学,所以晚上他写作业遇到了问题就会给我打电话。可是您根本就不听我的解释,还批评我说:“你刚上五年级就开始和男生走那么近,这还了得,以后你还不得早恋啊!我警告你,不许你再跟那个男生来往了!听到没有?”

妈妈,您把问题也想得太严重了吧?我没想到的是,您居然真的去找老师说这件事。结果老师真的把我们的互助小组解散了。有的同学知道后,就大喊着我和那个男生的名字,说我们早恋……我现在都快在班里待不下去了。

妈妈,本来什么都没有的事儿,让您这么一折腾,什么事儿都出来了。这下您满意了吧?妈妈,大家在一起学习就肯定有接触,为什么您一定要用成人的眼光来干涉我呢?妈妈,我现在特别苦恼,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您的女儿:湾湾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正常的异性交往,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很多妈妈聚到一起聊天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早熟!幼儿园开始就知道找男女朋友了。”孩子的这种早熟趋势让妈妈对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密,产生如临大敌之感。实际上,在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孩子对于异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幼儿期,而“女朋友”只是模仿成人世界的一个称呼,在他们心中,女朋友和小伙伴是一个意思。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是每个告别学龄期的孩子迈向青春期的一个节点。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异性刚刚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不再单纯地认为“男生和女生的区别就是去不同的厕所”了。他们开始注重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了,并且逐渐掌握了交往的礼仪,男孩变得有绅士风度,女孩也开始向淑女迈进。这些都要归功于孩子对异性交往的渴望。由于男生和女生的心智、性格并不相同,因此在男孩和女孩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这对孩子青春期的发展很重要。

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于高年级男女生交往特别关注,交往稍一频繁,家长就会和老师双双出击,直到浇灭孩子间的“火花”为止。这种做法看似是关心孩子,实际上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以至于孩子在今后选择伙伴上会出现对异性的排斥和恐惧。这种恐惧会造成孩子的交友障碍,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不会和异性交往,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总之,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出现问题就把孩子与异性隔离开来。

换种方式爱孩子

1.孩子和异性同学来往,妈妈不要小题大做

苗苗妈妈发现: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男生打电话找苗苗,两个人还聊得十分起劲,女儿对着电话总是笑呵呵的。她想:女儿一定是早恋了!在小升初的节骨眼儿上,可不能让女儿为了这事儿分心啊!

为了阻止女儿和那个男孩再通电话,每次那个男孩打电话找苗苗时,妈妈都说苗苗不在家,有时妈妈还会偷偷地翻看苗苗的书包,希望从书包中能发现女儿早恋的蛛丝马迹。可是,苗苗的书包里除了课本、作业本和文具就没有其他的了。

这天,苗苗放学一回家就跟妈妈哭喊起来:“你为什么私自不让我接电话?妈妈,你太专制了!”妈妈听到女儿的话,知道自己的做法一定是被苗苗发觉了,于是就直接跟苗苗摊牌了:“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小升初的考试一天比一天近,你不好好地复习,还跟男生早恋!我要再不管你,还指不定你成什么样子呢!”

苗苗听了妈妈的话,哭得声音更大了,她拿起一封信塞到妈妈手里,哭喊道:“谁早恋了,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呜呜……”妈妈打开信,看完之后心里后悔极了。

原来苗苗班里的班长转到其他学校去了,而苗苗是中队长,两个人之前一直共同处理班里的事情。班长走后,班里的事情就由苗苗独自承担了,有时候苗苗忙不过来,班长才定时地给她打电话,和苗苗共同商量一些问题。哪儿有什么早恋的倾向啊?

妈妈知道是自己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她跟苗苗道歉,苗苗也不理她。直到妈妈保证以后再也不胡乱地干涉苗苗的事情,苗苗才点头答应。

在“苗苗早恋事件”中,无疑是苗苗妈妈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像苗苗妈妈一样的家长啊?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常常将孩子单纯的世界搞得复杂化,因此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这种由于妈妈小题大做而引发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妈妈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要相信孩子,如果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即使孩子真遇到了问题,也会找妈妈帮忙解决的,这自然能够避免产生误会了。

2.用幽默化解孩子的“感情困扰”

这天,小程神秘兮兮地把妈妈叫到自己的房间。

“妈妈,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您得替我保密啊!我喜欢上我们班的班花了。”

“噢!能喜欢上班里的班花,说明我儿子的眼光不错呀!”

“那是!”小程不无自豪地说。

“嗯,可是你们小学的人不多,女生也不是特别多。如果你以后上了好的初中,就会遇到更多优秀的女生,肯定选择的机会要比现在多;等你上了重点高中后,全市的优秀女生全都聚集到一起了,你的选择机会就更多了;再到你上了重点大学……”

“等我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全国的漂亮女生都在一起了,呵呵呵。谢谢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啦。我的目标就是上重点大学之后,找到全国最漂亮的女生!”小程说完,母子俩目光相遇后,都笑作一团,随后小程就拿起书开始学习了。

小程妈妈的这种幽默式的幻想,不仅解决了孩子早恋倾向的问题,而且还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值得妈妈们学习。早恋倾向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的小秘密,小程能够将这个秘密坦诚地告诉妈妈,说明妈妈在小程心中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

小程妈妈面对孩子的信任,并没有让小程失望。她用巧妙的方式,让小程认识到现阶段学习才是他的首要任务。相对于严厉的家庭禁令,这种幽默式的引导无疑更能让孩子接受。能让孩子从心里接受的建议才是好的建议。妈妈面对孩子的早恋倾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正确地引导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正视孩子的异性交往问题

鲁迅先生曾批判过一个旧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事情,他说:“同学同泳,偶尔皮肉相触,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同吸着天地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简直淆乱乾坤。还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而今的部分家长对男女同学交往的事情严加禁止,实在比旧官僚还官僚。

家长为杜绝孩子出现早恋的现象就禁止孩子和异性交往,这种过激的行为很容易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生不满。有的孩子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故意跟家长作对,原本没有早恋的倾向,也可能在家长的三令五申下对早恋产生好奇心,结果事与愿违。还有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熏陶”之下,对异性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心理,害怕和异性相处交往,逐渐转变成对同性的好感,从而产生性别转移,出现青春期的同性恋倾向。

家长应当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鼓励孩子公开地、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往,以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当然,家长正视孩子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也是信任和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儿子学话


早在宝宝两个月的时候,就特别愿意发音,他总是嗯、咿、啊、呀地叫个不停。如果我也对他念叨,他便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当然,我知道这并不是说话,这仅仅是学语言的第一步。但我愿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认定这就是小宝贝在用他特殊的方式同妈妈对话。

儿子真正说出有意义的词,即真正意义的说话是在他9个多月的时候。他可以明确地用“灯”代表灯;用“拿”表示要东西。最可爱的是,他喜欢叫一声“妈妈”手扭过头来看着我笑。此时,我心中就甭提多美了。10个多月,他学着叫人,爸爸、姐姐、爷爷、姥——(姥爷)、阿——(阿姨)……人见人夸。可没容我得意多久,11个月的宝宝突然缄口不语了。他不仅不叫人,表达意愿时也只是用小手一指,最多会“嗯嗯”地表示急迫的心情。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有些担忧起来,试着拿巧克力引诱:“叫妈妈!”儿子把巧克力放在嘴里,眯着眼乐,却不说话。“乖宝宝,叫妈妈,妈妈抱你出去玩。”儿子马上扑过来,用手一指门口,仍不发声。我无计可施便翻书,书上依然没有答案。见我焦虑的样子,丈夫笑道:“沉默是金。”“就赖你!”我把烦恼一古脑发向丈夫——他是口讷的人。

十几天过去了,我只好用“男孩语迟”来自我安慰。这天,我抱儿子在院中与小朋友玩,小朋友的妈妈问我:“羊羊站在车里行吗?”我说:“行,不用扶。”不料,儿子大声说:“行!”“哟,羊羊真聪明!”阿姨赞道。我则激动地搂紧宝宝儿子似乎明白我的心情,对着我甜甜地叫了声:“妈妈。”打那以后,儿子语言发展似有了一个飞跃,一下子会说了许多话。到1岁半时,不仅能说长句,还能背诵完整的儿歌了。

最早教他的歌谣是我编的。儿子学起来兴致很高。渐渐地,我感到“江郎才尽”,便找来各种儿童读物,从中选些琅琅上口又有趣的教给宝宝。儿子学会后,常常淘气地改词,什么“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了个小羊羊”;什么“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数不上来打羊羊屁股。”

这天,丈夫告诉我,他遇到一个小孩,比羊羊大两月,会背诗了。我明白丈夫的弦外之音,便说:“咱们不教宝宝诗,小孩又理解不了,不如学儿歌好。”我以为丈夫不过说说,谁料第二天下班回家,偎在我怀里的儿子竟然大声背开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咦,宝宝,你怎么会的?”一扭头,看到洋洋自得的丈夫,“只教了3遍。”他加重语气说。

丈夫的初战告捷并没有让我改变主意,我依旧教孩子:“小白兔,白又白……”但丈夫却从成功中受到了激励。3天后,儿子又会了“春眠不觉晓”。让人奇怪的是,宝宝对诗比对儿歌有更大的兴趣。如果我念诗,他会一再催促:“还念!”就这样,孩子很快会背王维的《鹿柴》、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以及柳宗元的《江雪》等十多首诗了。更让人欣慰的是,儿子并不是对诗中之意全然不懂。到动物园鸣禽馆,他会冒出句:“处处闻啼鸟”;看到月亮,他会想到“露似珍珠月似弓”,要自己上楼梯,他会甩开我的手,“‘更上一层楼’嘛!”儿子的“出口成章”,令我彻底改变了只教儿歌不教诗的主张,带孩子出去玩时,我会因情因景,想些诗教给孩子,当我和孩子抑扬顿挫地朗诵时,我会得意地瞥丈夫一眼:“这你就不行了吧。”

我琢磨,孩子之所以喜爱诗有一个重要因素,这便是即使他并不完全明了诗中含义,但诗歌固有的音律美也能感染他。就像我们成人,听到一首优美动听的外国歌曲时,尽管不懂歌词内容,但那声韵、那节奏照样可以打动我的心。

两岁的儿子已经“什么都会说了”。他有时还要选择一下用词,比如:“花好看”、“妈妈漂亮”、“姐姐臭美”等等。但儿子的话常常需要“翻译”,他有不少音还发不准。比如,他告诉邻居奶奶:“我到姥爷屋里吃花心(生)了。”引得奶奶奇怪的问:“你姥爷种的什么花的花心能吃呀?”

我有些音如:“Z、C、S”发不准,照看他的大姐姐“F”与“H”两者混淆。所以我平时不仅特别注意纠正“Z、C”等音,还特别强调“F”、“H”这两个音,如果儿子发错了,就及时纠正。对3岁内的孩子而言,发不准某些音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到了6岁后的学龄期仍然发不准,就形成“语音障碍”了。那时纠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在儿子3岁前将他发不准的音都纠正过来。

用心沟通 我是这样做母亲的


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读了《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我深深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忧虑和迷茫,因为我也有两个类似的学生,我现在也正在想办法给她们“洗脑筋”,也有一定的成效。怎么样做新时期的母亲?我想以自己的经验略告一二。

第一,要注意言传身教。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高大与否,跟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因为我非常爱看书,我4岁的儿子潜移默化,非常喜欢我买给他的书,见到字就问、就读,目前已经认识不少的字。现在我在电脑里打这篇文章,他就在旁边读,不懂就问,这种感觉真好。

第二,最好自己也“长不大”。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我们做母亲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第三,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据我的经验,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母亲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请记住给孩子写信。在这个快餐式、信息化的社会,写信已经被淡忘了,但我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最能保存真情。短信息、邮件,终有一天会被删掉,只有书信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反复随时体味。自从我的孩子诞生后,我就开始给他写信,把他的生活片断记录下来,把对他的期望写下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的这些信,他一定会觉得很珍贵。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份真诚的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