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如何让宝宝面对 “大肚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去年,儿子上了幼儿园小班,带儿子报名时,隐隐看出他们班的朱老师体型有点胖,凭着女性特有的直觉,朱老师可能有身孕了。但初次接触,未敢唐突询问。

开学后不久的一次家长会上,朱老师在做自我介绍时,很诚恳地说明自己已有两个多月的身孕,这便证实了我的猜测:原来老师是个“大肚子”。儿子最近不是老缠着我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吗?和儿子一起观察朱老师孕育新生命的过程,这可是帮他揭开自己成长之谜的最好途径呀!

随着对幼儿园生活的熟悉,以及和老师、小朋友的亲近,儿子慢慢喜欢上幼儿园了,每天乐此不疲,但他还没有看出来朱老师身体的变化。一天放学,我在例行公事地询问完儿子“今天乖不乖”、“午饭有没有剩下小米粒”之类事情后,就有意将话题拉到朱老师身上:

“宝宝,你们朱老师有没有变样子?肚子变大了吗?”

“没有啦!不过今天中午吃饭朱老师吐呢!”

“你怎么知道的?”

“她捂着嘴,跑到水池旁。吴老师还问她要不要紧。小朋友都站起来了。”

“那她吃得多吗?”我继续问。

“一点点,她喜欢喝水……”

“你知道吗,朱老师的肚子里有个小宝宝。”

“可人家‘大肚子’阿姨的肚子都是这么大,这么大的呀!”儿子很奇怪地问,还边说边比划着。

“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是从一点大,慢慢长大的。朱老师呕吐,就是她的小宝宝在告诉她:我在这儿,我要长大。”

儿子一听,马上咧开嘴笑了,忙问:“那我呢?”

“你也一样啊,你在妈妈肚子里时也是让妈妈经常吐,可难受了!为了让你快快长大,妈妈就吃酸东西,喝点水。”

秋天到了,幼儿园开学后,儿子一眼就看出朱老师腹部的变化,因为平常的裤子她已经穿不下了,改穿孕妇裤了。我故意问他:“朱老师那么胖,怎么还穿背带裤?”儿子的头一歪,一本正经地回答:“老师的肚子里有个小宝宝,你还不知道呀?”“噢,是老师肚子里的小宝宝长胖了吧?不知道老师肚子里的小宝宝会不会动,会不会踢她?明天你去问问老师吧!”

第二天放学时,朱老师告诉我,儿子今天要摸她肚子,说想“摸宝宝”。我讲了事情发展的缘由和经过,朱老师笑了。从此有了老师的配合,再加上儿子细心的观察,很快他就懂得小宝宝的成长就好像种子发芽、破土一样,渐渐长成小幼苗。

放寒假时,朱老师的肚子已经很大了,加上冬天穿的衣服较多,更显得身材臃肿。这时儿子已经等不及了,非常着急,开始盼望朱老师的宝宝快点出生,并经常问我:“朱老师的宝宝怎么还不出来呀?”我告诉他:“每个小宝宝都要在妈妈肚子里待好长一段时间才肯出来。妈妈在怀孕的时候非常累,你看,朱老师上楼梯中间还要休息一会儿,所以,你要听话,不能惹老师生气。”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今年春天,朱老师的宝宝出生后,我带着儿子到医院去看望,目的是想让儿子知道刚出生的宝宝有多小,妈妈和家人要付出许多心血才能把小宝宝哺育养大。

通过观察老师的怀孕经历,儿子明白了自己也是由一颗小小的种子渐渐长成一个健康的宝宝。虽然怀孕、生产过程中许多具体的环节他并不清楚,但从老师是个“大肚子”的这一现象里,相信他也懂得了一点道理。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家长如何面对宝宝的威胁?


如何面对宝宝的威胁?

近日,网友寒江发了一个求助帖,称儿子开始威胁家长,她没有了主意。众多网友跟帖支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有育儿经验的父母都认为:孩子威胁父母,其实都是跟父母“学”的,因此,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

发帖求助

儿子刚上幼儿园,每天早上为了不迟到,都像“打仗”一样。穿衣服更是难事,有时为了加快速度,爸爸干脆就帮着穿,可我们还是希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周一,我叫儿子起床,提前告诉他要自己穿衣服,好习惯必须坚持,否则我就把玩具都没收了。

儿子:你不给我穿我就不去幼儿园。

我:你威胁我,我才不怕你的威胁呢!

儿子:哼,你不给我穿我真的不去了,我知道你肯定怕我不去幼儿园,得帮我穿衣服。

网友跟帖

闻樨:如果你经常和孩子谈条件的话,那孩子也会和你谈条件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好好吃饭,吃过饭就带你去超市,要是不吃完你哪里都别想去。如果你听话就带你去动物园……诸如此类的话家长都说过吧,难道这不是家长在威胁孩子吗?孩子经常受到这样或那样威胁和谈条件的话,聪明的他(她)肯定也学会了怎样威胁父母吧!

期待团圆:我家下半年上小托,目前还不会威胁人。如果我家小猪以后这样,那我会告诉他“我打电话给老师,帮你请假,原因是你自己磨蹭浪费时间无法按时到校。并且以后都会在保证不迟到的前提下才会送你到幼儿园,要不就在家休息,看别的小朋友去幼儿园。”

蛋黄爱上派:教你一招,我家宝宝还小,还没上幼儿园,但是我觉得方法通用:首先要明确一点,你家小孩现在到底会不会独立完成穿衣,干脆来个狠的,表情一定要震住他,你就既不生气也不高兴地对他说:我给你两个选择,第一(自己能独立完成穿衣的情况下),你马上起来自己把衣服穿起来吃饭上幼儿园,或者第一(自己还不会穿衣的情况下),从今天起,妈妈教你怎么穿衣服,我们穿好衣服吃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第二,如果你不自己穿,那你干脆不要上幼儿园,然后你就不理他,让他自己处理,如果他不肯穿衣服,你就真的不让他上幼儿园,让他在家休息一天。

奔跑的沙子:可以出个选择题给你的小孩,A:自己穿,有惊喜。B:妈妈穿,什么都没有。我家小孩每次威胁我,我都是出选择题,当然你可以把选项的诱惑弄大点。小孩自己选,而且只能选一个。这样可以给小孩一个台阶下。

bbaihoo2004:我家洋洋天天在家威胁我们大人。有时讲不给我干吗我就不吃饭、不睡觉,我回他话都是,不吃就不吃也不是我们饿。不睡你就一个人等到天亮,没有人理你。

云:我家宝宝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已经开始初级威胁了。只要他不满意,立马哭,而且哭得特委屈、特伤心。我这个妈妈通常坚持不了三分钟就妥协了,不过等他大一点开始懂道理时,我想我要坚决不接受其威胁。如果他以后用不上学来威胁我,那就不上学,把他关在房间里,不准玩玩具、不准看电视,看他还要不要上学了,我一定不会心软。嘻嘻!

柔情似水66:我家女儿目前还没有威胁过我,如果以后她威胁我,我也威胁她,不带她出去玩,呵呵,她可是最爱出门玩的,为了能出去玩,什么都能答应我。

如何回答宝宝对大肚皮的好奇?


孩子有时会问家长一些性问题,让家长手足无措。本文选出了几个比较经典的,也给出了相应的回答方法。

如何回答宝宝对大肚皮的好奇?

经典提问1:“宝宝在肚子里面有玩具吗?”

推荐答案:当然有了,比如说他从他妈妈那里获得营养用的“胶皮管”——脐带。他有的时候抓住脐带玩,有的时候只是数数自己的手指头。因为宝宝太小了,所以不需要更多的玩具。

贴心提示:其实胎儿在肚子里的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跟小孩子没有必要说太多,以免引起他的丰富联想。只告诉他笼统的概念就可以了。

经典提问2:“宝宝是不是整天在睡觉?”

推荐答案:不是。他就像我们一样,有时候睡觉,有时候醒着。阿姨睡觉的时候他可能会醒着,白天的时候他也会睡得很香。当宝宝醒着的时候,阿姨是可以感觉到的,因为他会在阿姨肚子里伸伸胳膊、踢踢腿。

贴心提示:如果孩子想摸一摸阿姨的肚子,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虽然很多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像你一样“轻轻地”摸一摸那个大圆球,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会以不太友好的方式和肚子里的小朋友打招呼。

经典提问3:“肚子里的小宝宝吃什么呢?”

推荐答案:宝宝还不会用嘴吃饭,所以他在阿姨肚子里通过一种叫做“脐带”的东西来吸收营养,也就是吃饭。脐带就像胶皮管一样,阿姨吃的有营养的东西,会通过胶皮管传递给小宝宝。所以宝宝在肚子里从来不会饿着,因为胶皮管里永远有吃的。

贴心提示:实际上,胎儿还通过与母体之间的血液交流来获得营养。但是对于小一些的宝宝来说,他们恐怕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弄不好会以为“宝宝喝血来填饱肚子”,心里感到有些害怕。所以,只要告诉孩子脐带的作用就够了。

经典提问4:“宝宝能听见我说话吗?”

推荐答案:能。他不但能听见我们说话的声音,甚至能分辨出是谁在说活。尤其是你这个高高细细的声音,宝宝听得就更清楚了。所以你不能对着阿姨的肚子大声说话,那样就会吓到宝宝了,就好像我们听到特别大的声音时很不舒服一样。

贴心提示:如果孩子学过游泳,你就可以告诉他:宝宝在肚子里面可没有咱们在外面听得这么清楚。他在肚子里面听到的声音,就像我们在水里听到的感觉一样。

经典提问5:“宝宝怎么从肚子里面出来呢?”

推荐答案:等到宝宝觉得里面太挤了的时候,他就会出来了。在阿姨两腿之间有一个通道和一个出口,宝宝可以从这里出来。有的宝宝需要别人的帮忙才能出来,所以阿姨们就要到医院,请求医生和助产士的帮助。

贴心提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请尽量简短,不管他问了多少东西。最后要把话题引到医院、医生、刚出生的小宝宝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内容上去。再有,请不要跟孩子讲生孩子特别疼的事情,这容易使孩子对于生孩子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甚至影响到成年以后的生活。

经典提问6:“肚子里的宝宝能从肚脐眼里往外看吗?”

推荐答案:那可看不了。宝宝是在阿姨肚子里一个叫做“子宫”的地方生长的。子宫就像一个温暖的山洞,它被肌肉和皮肤包裹着,宝宝不能通过它向外看。而且你低头看看自己的肚脐眼,它是合在一起的。所有人的都是这样,从外面看不到里面,从里面也看不到外面。

贴心提示:不要特别详细地描述宝宝在羊水里生活,通过脐带与胎盘连接来吸收营养的内容,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太抽象了。用孩子自己身上有的器官来形容一下就可以了。

怎样让宝宝学会面对现实


孩子是要慢慢的学会长大的,家长不能总是让孩子生活在蜜罐之中,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面对社会的残酷性的。家长对于社会的现实您也是了解的您总不能希望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经不起风雨的人吧。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可是到了幼儿园就不一样了,不再是几个人围着一个小孩转了,而是三个老师带着几十个小朋友,被关注的也没有家里多了,也不能像家里那么“无法无天”,开始慢慢面对现实,也开始学“乖”了。幼儿早教

在刚开学那一会,爸爸妈妈一走就开始哇哇大哭,一进教室就开始哭着喊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发现哭已经没有像以前那么管用了,你一哭就什么都听你了的,大人们不再因为你哭了就开始随你的的意愿,慢慢的就开始他们不再哭了,学着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活,开始适应幼儿园及有老师小朋友饭生活,并且发现其实这种改变也挺好的。

就像每个星期五发的小红花,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拿到,只有一笑部分能拿到大红花,其他小朋友就只能拿到小红花,或者没…刚开始有些小朋友会哭,会闹……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没有拿到他们想要的红花,最后他们明白了原来有些东西不是钱能买到,或者要求爸爸妈妈就一定能办到的,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

其实小朋友很能干,适应能力也很强。只是在新环境或者发生情况时他们会首先要用哭来表达自己遇到困难或者有什么情况了。其实如果让他们面对所碰到的这些情况的话他们就会慢慢开始接受并开始学会处理了。我们应该相信幼儿的能力,并且让他们看看不只在童话中会出现大灰狼,现实中也有大灰狼。早期教网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社会的残酷,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道路上是很多人都要学会的,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模式是有一定的作用了,让孩子以后到了社会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让孩子学会从容面对输赢


“输不起”本是天性

“输不起”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宝宝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可是,因为宝宝年龄还很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完善,他们还不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长有短,因此尤其是同龄人进行的集体活动,宝宝一旦输给了别人,自然会表现出不开心,甚至哭闹。

宝宝的“输不起”,实际上是对挫折、失败的一种错误解决方式,一旦输了,他们或是成为回避型宝宝,逃避困难,表示以后再也不接触了;或是成为焦躁型宝宝,大发脾气,哭闹着向父母示意。

1、“输不起”的回避型宝宝

场景回放

6岁的小磊搬新家的第一天,看到小区空地上有很多孩子在踢足球。新成员小磊抢着要做守门员。开始的时候,小磊扑住了好几个球,得意得又唱又跳,还直喊着让妈妈看。

可没过多久,小磊的大门就被攻破了,一个球接不住,就个个球都接不住。小磊甩下小帽子,带着满脸的不高兴,哭着跑向妈妈说:“踢球不好玩,我不玩了!咱们回家吧!妈妈!”小磊妈应该怎么办呢?

成功对策

面对明显受挫、情绪低落的宝宝,小磊妈妈帮孩子擦掉眼泪,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问道:“为什么呢?刚才你不是玩得很开心吗?”小磊满心委屈:“他们欺负我,我不跟他们玩了。”

“是吗?”妈妈认真地看着小磊,“可是妈妈没有看到他们欺负你呀,是不是他们真的很厉害呢?你刚才不是扑住了好几个球吗?你跑得很快,也很厉害呀!”小磊不甘示弱:“所以,没有理由输的。”

妈妈笑笑:“那真是太可惜了。假如再踢一次,你觉得怎么才能不让他们进球呢?”“再跑快些!”小磊答道。“那你下次玩的时候,再跑快些不就可以了?”小磊嘟囔道:“也对!”“那宝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呢?就这么输了可不好!”小磊点点头:“想,这一次我一定会赢!”

案例分析

在这一案例中,宝宝的心理出现了明显的受挫。当宝宝受挫时,适度的安慰是绝对必要的,这时应该首先向宝宝表示妈妈能够了解孩子的感受。

等宝宝情绪缓和下来后,为他解释失败的原因,告诉宝宝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更好地利用游戏规则。同时要主动引导和激发宝宝再次投入该游戏的兴趣。

2、“输不起”的焦虑型宝宝

场景回放

妮妮今年6岁,跟爸爸学下象棋,只几个月的工夫,就把下了几十年象棋的爷爷给赢了,大家都夸她聪明。可从此以后,妮妮居然变成了“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平时好脾气的宝宝,一输棋就开始哭,闹着情绪对谁都不理不睬,爷爷只好哄着她每次都让她赢。可爸爸却实在着急,这样下去怎么行,一盘棋都输不起,长大还能干什么

成功对策

对策1 输几盘,然后适当地赢一盘。

找一段集中的时间专门陪宝宝玩,开始先让他赢几次,宝宝自然开心。在这个时候趁机赢一局,然后告诉他:“玩棋是不可能总赢的,赢是要靠实力的。在家里玩儿,可以有人让着你,如果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儿呢?会有人让吗?是游戏就有赢有输,谁都不会让着你一辈子的。如果总让别人让着你,即使赢了,也不光彩,别人也会看不起你的。”

对策2 抓住时机,善用例子。

虽然宝宝年龄还小,但已经可以理解输与赢是生活中的常事,输不见得是坏事。爸爸妈妈不妨给宝宝讲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还可以结合孩子接触的身边实例,帮宝宝讲解。

案例分析

面对“输不起”的宝宝,家长绝对不能迁就。不妨就让他输几次,事后任由他发泄,不去理睬,这样会让宝宝感到哭闹很没有意义。而且,当宝宝以后再提出类似诸如“下棋”的要求时,爸妈要立刻拒绝,并直言告诉他,我不喜欢和你玩,因为你怕输。

从而让他感到因为他输后不正当的情绪会影响他和周围人的关系,他会成为没有朋友、没有快乐的人。对这样的宝宝,让他明白“输不起”的结果更重要。

让孩子学会面对失败


孩子喜欢与别人竞争,老师在幼儿园举行吃饭比赛、穿衣比赛,父母也会借竞赛来激励孩子,使其做事快一些、更好一些。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竞赛却也有不少的学问。有不少孩子只爱赢,却输不起,一旦比不过别人,就很不开心,甚至大哭大闹:“我不干,我不干。”心软的父母就缴械投降:“好好好,算你赢!”或者重新玩过,再输给孩子以息事宁人。

经常故意输给孩子,孩子会以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但现实生活并不是如此,他总要面对自己所不擅长的事情,总要学会怎样应付输的局面。

成人的责任当然并不是为了讨孩子的欢心,而是要他学会承担后果。

竞赛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制造气氛,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它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赢了可以树立自信心,输了应当学会面对败局。孩子的态度来源于家长所示范的榜样,所以当家长“输”了的时候,别忘了总结一下教训:“我怎么会输呢?让我想想看,噢,是不太专心的缘故。”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当孩子输了时也会考虑输的原因,无论是输是赢,成人都要示范乐观的态度:输赢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下一次要吸取教训。孩子形成此态度时,“输”了的你假装表现出“沮丧”的样子,孩子定会来安慰你:“妈妈,不要紧,下次专心吃饭,你一定会赢!”那时的你该有多开心。

另外,竞赛只能促进速度,却不能帮助孩子掌握技巧,当孩子在活动中需要充分的时间练习时,并不适合举行比赛。比如与4岁的孩子比赛扣纽扣,好胜的孩子会非常着急、无助,比赛的效果自然会适得其反:孩子会因此厌恶扣纽扣。那么成人应如何协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竞争?

孩子对于失败无法接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赢的机会太多了:成人应该控制输赢节奏,让孩子有输有赢。

(2)赞美得太多了:很多家长经常鼓励、赞美孩子,凡事应有度,过多的赞美会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完美无缺,从而无法面对自己的瑕疵。

(3)自信心较低:有的孩子怕被别人取笑,不能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不敢参与竞争。成人可以协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增强竞赛信心。先找水平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也可让孩子在准备充分、压力较小的环境中模拟竞赛,增强自信。要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多一些和外界接触的机会。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失败是成功之母。”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中,曾失败过两万五千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4)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成人适当的期望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向上,使孩子勇于接受挑战。然而有些孩子却是成人不适当期望的牺牲品,孩子很希望让父母满意,常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一旦输了,除了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外,还很在意成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让家人或老师失望。这种压力之下,或许孩子可以获得许多成功,但因太在乎结果,而不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

我该如何面对孩子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如何面对孩子间的“战争”


从出世以后,孩子每一个转折性的进步都让做父母的狂喜,小不点儿一天天地长大,当孩子开始融入群体,也是父母头痛的开始,他闹脾气了,闯祸了,打架了,哭鼻子了,孩子与别的孩子之间的战事不断,让父母手足无措,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事,不好插手,可闯下的祸偏偏又只能等着做父母的去补救。这时候,最难拿捏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孩子们都很敏感,任何稍微过火的处理方式,都可能给孩子将来的成长留下阴影。要妥善为孩子收拾战争残局,观念的树立和合理的方法至关重要。

常见战事一:孩子吃亏了

案例

讲述人:星星妈妈

故事主角:女儿星星,2岁多,今年9月刚上幼儿园

心情:困惑

那天早上星星安定下来开始玩皮球,正玩得津津有味,旁边一个小男孩看得眼红,突然一下子把皮球夺走了,星星吓得怔在原地。我也愣了一愣,心里一时像被猫抓一样难受,被别的小孩明目张胆地欺负,星星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

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周五快下班时接到外婆的电话,说在幼儿园,别的小孩来抢星星玩具,星星不给,争夺之中,小男孩狠狠地咬了星星一口,星星没提防,玩具就被抢了,手臂也因此破皮受伤。可是我女儿没哭!这才是让我最心痛的,因为她一再受到侵犯。

问题 

我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因为不可能不理智地去打那个抢玩具的孩子,我妈也说得对,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只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我担心她一味忍让,会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将来如何应付社会激烈的竞争?事实上之前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到了这个阶段,谦让却成了退让,孩子显然吃亏了。我想对孩子说,再有小朋友来抢你的玩具,你就强硬点,要懂得还击。可是如此又令我们的教育前后不一,孩子可能无所适从。

现在家里意见分成两派,我妈坚持认为不能教会孩子野蛮,谦和礼让还是第一位。我和我爸则觉得,传统教育过于单一,孩子只认得遵守“好”的道德准则,不教她应付“恶”的情况,会令孩子与社会现实脱节。可如何才能科学地教会孩子既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又不把她引向暴力,实在令我们感到棘手。

专家分析

特邀嘉宾:

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专家

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3-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因而不能称为“欺负”。孩子的逻辑很简单,他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会升起想要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可能会抢,甚至很自然地用咬的方式,被咬的孩子感到痛,松开了手,并且哭,他因此得到了玩具。这样,在咬人的孩子心里,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通过攻击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稍大一些,孩子学会利用团体关系对某个孩子进行孤立;或者要挟别的孩子要听他的话,否则就打他;或者用嘲笑等方式进行言语伤害,攻击性行为带上了伤害他人的目的,则发展为“欺负”行为。

错误做法

1、把责任推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数落老师的不是。

原因:孩子之间的争执本来就与老师无关,随便指责老师,无助于事件的解决,也有碍孩子认识真相,着重点应该是教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和鼓起勇气,责怪老师只会令孩子感到更加惧怕。

2、直接带孩子去与对方父母交涉。

原因:家长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而不是站在客观层面,碰到一起就很难理智处事。应该交由第三者如老师来管束。

战后修复

关键是教育咬人的孩子

因争夺玩具而引起咬人和打架事件,是孩子自我进行学习的过程,与本心的善恶没有关系,家长并不需要太过紧张。但绝对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尤其需要注重教育发起攻击的孩子,家长或老师一定要出面干预。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如果玩具的主人不愿意借,那孩子必须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如果因为他哭闹而把玩具给他,只会纵容他的骄横。

咬人事件一旦发生,对咬人的孩子,除了批评他这是不对的,还要对他施以一定惩罚,同时让他看到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受到攻击的孩子可以得到呵护和安抚,通过这些举措,令咬人的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而且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孩子树立起这样的观念,也就能够自觉地摒弃攻击性行为。

被咬的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孩子经常受到欺负,长期不快乐的积累,会导致心灵脆弱、自卑和害怕与人打交道。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渐。

孩子受到攻击,首先是安抚他,让他知道,受到攻击并不是他的过错,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告诉他,妈妈会帮助他。

第二,激励他表达,说出受到攻击或欺负的经过和真相,对大一点的孩子,与他分析个中原因,如果别人不是有意的,则教孩子学会宽容。

第三,找老师谈,让老师知道孩子受到欺负,而采取行动去教育攻击他人的小朋友。并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可以提供援助的对象。

第四,帮他树立权利观念,让他知道属于他的东西不应该无条件让给别人。教他不要软弱,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别的孩子再来抢他的东西,或者欺负他,则理直气壮地发出严重警告:如果敢欺负我,我可以告诉老师,或者会还击。

第五,平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幼儿园里朋友越多,他就会越开朗自信,受到欺负的机会越少。

第六,父母一定要控制怒火,体谅孩子的年幼无知,和老师一起分析情况,稳定情绪来和对方父母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吵闹只会伤害感情,于事无补。

常见战事二:孩子闯祸了

案例 

讲述人:Leh,25岁

故事主角:10岁时的Leh

心情:疑虑

有生以来,我妈只打过我一次,可那次挨打,叫我终生难忘。10岁那年,小表弟过生日,选了个周日开庆祝会,亲戚邻居全被邀请到他家玩。中午,我们一班野小孩正在玩“公仔纸”,小表弟哭着来找我,说邻居小孩捉弄他,把他推下水渠。我那时可是孩子王,威风八面,一听如此,哪还得了,问清楚欺负他的人在哪,一班人雄纠纠气昂昂赶到现场。找到那群小孩,叫他们道歉他们不干,二话不合就打起架来,我揪住推小表弟的主犯,扭成一团,滚到地上,身子压到一块石头,脑子里灵光一闪,顾不得那么多,捞起石头往对方头上磕了一下,他立刻就哭了,额头上流下血来。我们这方一看事态不妙,轰地一下全跑了。

打了胜仗,我不禁有点洋洋自得。谁料傍晚,快开饭了,却看到下午与我打架的小孩头上缠着白布,牵着他老爸的手,也来到表弟家。我心里暗叫不妙,躲在房间不敢出来,到不得不入座,我才最后一个低头磨蹭着走到桌边,那小孩当即指着我说:就是他。

然后就坏了,我妈面若寒霜地站起来,进房拿出鸡毛掸子,对我说,脱下裤子,背过身。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十下,还不准我哭。接下来,叫我向那孩子道歉。作为惩罚,大家吃饭,我在一边罚站,晚饭结束,我吃剩饭菜填肚子,还必须负责洗碗。当时心里真是委屈到了极点,自此,我没有再轻易跟人打架。

问题

这件事对我影响深远。我恨了我妈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她让我受尽屈辱,而且那件事并不是我做错在先,而她不问青红皂白就只知道教训自己的孩子。我妈说,无论我的动机是否有理,我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造成流血事件,就无论如何都是我错了。可是她也用暴力来惩罚我,实在让我不能心服。后来我体谅到妈妈有一个考虑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的时刻发生是非争吵。可是我也想问,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不以伤害自己孩子心灵为代价的解决方式吗?

专家分析

冯夏婷

不能在众人面前责怪和惩罚孩子

当着众人面责怪小孩是不恰当的,这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进而激起其更强烈的反叛和仇恨情绪。而且会因此令旁人对他形成固定看法,认定他是品行恶劣的小孩,推动他自暴自弃,进而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教育孩子,是要他出于自觉,心悦诚服地形成好的行为,而不是为逃避惩罚而守规矩,这就必须注意顾全他的自尊心。

战后修复

绝对不应该在众目睽睽下惩罚孩子,而是应该把两个孩子分别带到一边单独地谈,双方的家长都可在场,对待肇事孩子,由肇事孩子的家长发问,而受伤害孩子的家长在一旁听;对受伤孩子,则反过来。

用严肃而平静的语气,问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与严重后果。一般来说,孩子伤人都是因为临场控制不了自己,坦诚地跟他谈,他很快就能领悟到自己的过失并真心悔过。如果事态严重,可陪孩子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小朋友,教会孩子送礼物作为慰问,并诚恳地进行道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