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成都电视台播出了一个3岁多的女孩被幼儿园工作人员猥亵的节目,女孩被性伤害了3次,外阴红肿,疼痛,爸爸妈妈才发现了这件事。

关于幼儿被性伤害的事件经常有发生,告诉孩子身体哪些部位是隐私部位,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是爸爸妈妈应该重视并要做好的事情。

我在进行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爸爸妈妈们和幼儿园老师可以参考和借鉴:在一张纸上画出男孩和女孩,如果孩子自己能够画出就让孩子自己画,如果孩子年龄小,就由爸爸或妈妈画,画好以后,让孩子用红笔标记出男孩和女孩身体的隐私部位,在用语时不要直接说“隐私部位”,因为孩子不能够听懂,要说“不能够让别人随便看和随便摸的部位”这样孩子就能够听懂了,也能够按照你的指示进行操作。

在我的经验中,一些孩子是能够正确的标出男孩和女孩的隐私部位,但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清楚这些部位,他们标记的隐私部位是眼睛、手和脚等,这些孩子没有建立隐私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在让孩子做标记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了。

在孩子标记完成后,如果不正确,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同时告诉孩子:别人身体的隐私部位你也不能够随便看和随便去摸。

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子的妈妈在一次给孩子冲凉的时候,发现孩子阴部有点擦破皮,就问这个孩子,她还说是睡她旁边的一个男孩子弄得,我们当时真是晕了,还好后来给那个女孩子检查没什么严重问题,我们又再三道歉,那个男孩子的家长还把那个男孩子打了一顿,那个女孩子的家长才罢休。在幼儿园中,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所以,对3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可以进行这样的教育了。另外,在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男孩和女孩的父母都没有尽到帮助孩子的责任,男孩被打,女孩也许被骂,他们仍然不知道该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也的最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幼儿园应该从这个事件后,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的是:如果有人摸了自己的隐私部位,应该立即告诉爸爸妈妈。很多孩子不知道这样做,所以使罪犯多次对孩子进行性伤害。

目前,对男孩性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所以对男孩进行保护隐私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谈过满足孩子对成年人身体了解的欲望,现在我又谈教会孩子保护隐私,不能够随便暴露隐私部位,这看起来好像有矛盾,其实不然,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认为可以先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他对人体了了解后,再进行保护隐私的教育,这样就不冲突了。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培养宝宝的隐私意识呢?


宝宝要想获得周围世界的认同,进而融入到身边的环境中去,就需要学会去尊重别人及身边的世界,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正是宝宝对他人及外部世界尊重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尊重他人隐私,不仅是对他人信任的辜负,是对他人的一种挑衅,而且还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但容易造成他人对自己的不尊重、不信任,而且容易造成他人对自己的攻击,最终导致自己被孤立了,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果你发现一点点大的宝宝居然有小秘密了,你会惊讶吗?

真的吗,小宝宝也会有隐私?当然了!豆豆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今天多吃了一颗糖、昨天晚上尿床了……这些可都是宝宝不愿说的秘密哦!不是隐私是什么?

宝宝的隐私不容忽视哦,您瞧,正有几位宝宝为“隐私”烦着呢!

故事一:不受欢迎的欢欢(焦点: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欢欢总是不能替别人保守秘密,比如朱迪被爸爸打了,无意间了解到卫卫睡觉尿床了,他都嚷嚷得全班小朋友都知道了,让人家好尴尬。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长舌头”,都不愿跟他玩。欢欢感到委屈极了:自己知道的事,干嘛不可以说呢?

点评:

宝宝要想获得周围世界的认同,进而融入到身边的环境中去,就需要学会去尊重别人及身边的世界,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正是宝宝对他人及外部世界尊重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尊重他人隐私,不仅是对他人信任的辜负,是对他人的一种挑衅,而且还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但容易造成他人对自己的不尊重、不信任,而且容易造成他人对自己的攻击,最终导致自己被孤立了,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的发展。

故事二:好脾气的路路成了“小刺猬”(焦点:对自己隐私的保护)

路路在幼儿园一直和小朋友相处得很好。上个月,路路告诉好朋友乐乐,他爸爸因为偷了人家东西被抓起来了,他很想念他的爸爸。乐乐为他保密了一天,第二天就偷偷告诉了好朋友妮子,妮子又告诉了好朋友佳佳……结果,班上的小朋友全都知道了。

后来,谁在他面前提他爸爸的事,他就和谁打架,路路由一个乖宝宝慢慢变成了一个令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喜欢的人。

点评:

宝宝几乎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他的隐私一旦被他人知悉或侵犯,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路路因为不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结果一次次跟人打架,最后成了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宝宝。从自身安全和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应当培养宝宝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意识。

故事三:羞煞人的新闻人物(焦点:外部环境的保护)

牛牛成了幼儿园里的新闻人物了,因为他上了当地的晚报,可这份“荣耀”让牛牛羞得直想往地底下钻!

原来,星期天牛牛跟爸爸妈妈去海滨浴场,在换泳衣时,爸爸妈妈没有让牛牛进更衣间,直接让他在沙滩上换了,正巧被记者拍了照,并且在晚报上发表了。

点评:

牛牛父母对牛牛隐私保护的疏忽,使牛牛的生活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乱与被动之中。这也反映出一部分家长不将宝宝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看待,缺乏对宝宝隐私应有的重视。宝宝具有一定的隐私意识,可以使他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没有隐私意识的宝宝往往比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宝宝显得幼稚,适应能力也普遍差于后者;而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宝宝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更能赢得其他小朋友的尊重。因此,妈妈要注重对宝宝隐私的保护。

如何培养宝宝的隐私意识

1.告诉宝宝哪些事不应当让别人知道

宝宝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隐私信息透露给别人,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具有的,别人同样会有,年龄越小的宝宝,这个特点越明显。因此,你应当直接向宝宝讲明哪些事可以让别人知道,哪些事只能是自己或爸爸妈妈知道。比如,两岁的宝宝不能在别人面前裸露自己的生殖器、3岁的宝宝保守自己身体缺陷、特征等秘密、4岁的宝宝保守家庭秘密等,并且讲明这些事一旦被别人知道可能出现的后果,从而培养宝宝的隐私意识。将宝宝的隐私具体化,是培养宝宝隐私意识的一个有效方式。

2.为宝宝创设良好的隐私氛围

爸爸妈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隐私意识,做到不在宝宝面前撒布别人的隐私,以身作则;平时积极为宝宝创设属于他个人的空间,如与宝宝分床睡、为稍大一些的宝宝设立单人房间、允许宝宝保留个人的小秘密、在公众场合有意识地保护宝宝的隐私等。

你不妨带宝宝去那些有为保护儿童隐私而设置专门医务室和病房的医院,比如治疗儿童性缺陷、遗尿症等;带宝宝去有单独为儿童设置试衣室的商场等,让宝宝感受社会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

3.宝宝隐私意识的培养要适度

当宝宝的“隐私”与你对他的抚育相冲突时,从大的利益来看,其“隐私”则不能再称之为隐私,你应当有权知晓。一方面,对宝宝隐私意识的培养应当适度,如你有权知道宝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权知道宝宝交友及其所接触的人和事,避免宝宝学坏等。另一方面,要防止宝宝无原则地将一切都当作自己的隐私,对此,你要多和宝宝交流沟通,保证对宝宝尽到最大限度的抚育职责。

如何保护孩子的艺术天分?


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事物;而想象力拥抱整个宇宙,和我们未来希望知道和理解的所有事物。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帮助这些天生本已是艺术家的宝宝们,保留住艺术家的天分,这才是我们成人应该做的事。

更进一步的,若还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开启并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是寻找到了让他们拥有新时代智慧的最便捷途径。

如果在宝宝刚开始为自己的涂鸦行为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我们就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学习方式来教育他压制他,这是不行的。

请为了让宝宝能够体会快乐而画画,能够表达心灵而画画,能够养成沉浸其中的能力而画画,能够与神秘的精神世界做沟通而画画,能够拥有本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画画,为了幸福感而画画。画没有压力的画,画不用总去解释的画,画纯真的画,画真正像个“孩子”一样状态的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引导。

孩子与孩子之间,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再没有比身为父母的你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比如说,一个偏理性的做事有条理的宝宝,我们可以通过本书介绍的“曼陀罗涂色”、“做拼图”、“画地图”等有趣的形式,充分地在绘画中发展他逻辑性的一面;另外再通过“水的游戏”、“有颜色的魔力城堡”、“光影俱乐部里的神奇探险”等环节,大力为他补充创造性涂鸦的营养,充分释放他的灵感,启动他的创造力,并让他的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都得到相应的锻炼。

再比如说,一个偏内向的与人交往很谨慎的宝宝,我们可以经由“颜色城堡”、“蔬果小镇”、“绘本创作”等环节,多多地在涂鸦时间中让他尝试各种各样的颜色、材料和形式,并适当固定下他的创作表达时间。所谓“创作表达”时间,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气氛,让他当着全家人的面,来说说他的画,讲讲画里的故事,家人要给予真诚的关注与恰当的鼓励(这本书里也会在每阶段穿插这样的表达时间,让孩子都有机会讲一讲自己的创作,哪怕只是有勇气站到人前,都值得我们给他最热烈的鼓励)。这会在充分发挥宝宝创造力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他的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还有生性活泼好动的宝宝,我们很多时候要逐渐让他了解规则的建立,秩序的遵守,以及专注力的重要性!

看看,同样是涂鸦,同样是使用一本书,每个宝宝所要体验的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一个孩子未来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先天的)与环境(后天的)所决定的,既然遗传因素这么要紧,那我们一定要足够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强调要区分孩子的特质的原因之一。面对这些特质,我们所要做的,并非竭力去改变,而是要帮助孩子们认识到、驾驭好。也就是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质,并且好好利用它。

这样看来,涂鸦的过程,不单单是在创作,也是在帮助孩子主动梳理自我特质并充分发展的一个过程。

第二,灵活运用三大法宝。

作为老师也好,父母也好,拥有三大法宝是关键:

有一副好“耳朵”——善于倾听;

有一双好“眼睛”——乐于发现;

有一只好“嘴巴”——懂得赞美。

倾听孩子创作的声音,发现孩子探索的脚步,赞美孩子点滴的进步。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发现,是与孩子一同探寻自我与世界的开始。

赞美,是促使孩子学会为自己“积极归因”的动力,是培养他们自信的最佳助力。

宝宝爱涂鸦,我们就要提供相应的条件来顺应他的天性。我们今天让他享受画画的过程,并非让他一定要画出完美像样的一只猫一个人,而是逐渐培养起他对待绘画这件事的信心和耐心,培养起对于美的认知和自己的理解,培养起对颜色的直觉,培养起他们感知事物的敏锐角度,以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

这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要求受重视,比如孩子提出:“妈妈,你陪我玩一会儿!”如果当时家长忙,没办法陪孩子玩,可以明确说明原因,并告知:“等妈妈忙完了马上陪你”,让孩子感到提出的要求得到了重视。但如果妈妈说:“玩什么玩,没看到妈妈在忙吗?”孩子就会很委屈,有挫败感。家长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适度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在做决定之前,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范围。以出去玩为例,可以给孩子一些可行的选择,让他来决定去哪里。比如说:“你想去游乐场还是动物园?”孩子做了一个选择,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3.不要嘲笑孩子

有些父母开玩笑似的嘲笑,有时候也会打击孩子。因为孩子分不清是玩笑还是真的嘲笑,有的家长会说:“你这个小笨蛋!”在大人看来可能是昵称,孩子却不太理解。

4.让孩子知道自己被人需要

比如父母适度请孩子帮忙做一些家务,事后表达感谢,这对培养孩子自信心也很有帮助。不妨说:宝宝今天帮妈妈洗碗了,妈妈非常开心。

5.在家里展示孩子的作品(画、手工等)或所获奖励(奖状、奖杯、奖牌等)

获奖行为是需要被赞赏的,奖状、奖杯、奖牌等放在家里比较显眼的地方,客人来了能一眼看到。对于孩子来说,赞赏的语言能使其好的行为得到强化,自信也会随之增强。

6.不要老跟别的孩子比

拿自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这对孩子不公平。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拿孩子跟他以前比,只要孩子这段时间有进步,就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7.教较大些的孩子学会用钱

学会用钱不仅是要教孩子理财能力,更是锻炼他自我控制和安排生活的能力。家长可以教他做零花钱的预算,如何节省钱,让孩子自己做消费决定。他如果想买一个东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攒钱买。这样也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8.别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

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去交朋友,但不必对孩子之间的交往过多干涉。有的孩子会觉得和同龄人玩无趣,喜欢跟大点的孩子玩,有的孩子跟大孩子一起玩会有挫败感,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人。所以要看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可以适当提参考建议,但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强行筛选孩子的朋友圈。

9.不要因怕脏等原因制止孩子探索他感兴趣的东西

很小的孩子习惯咬东西,大一点的孩子喜欢到处摸、到处玩。其实,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应该多鼓励这种行为,不要怕脏怕麻烦而一味制止。

10.教孩子发挥自己个性中积极的一面,扬长避短

家长要明白孩子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性格外向,擅长人际交往及运动。可外向的孩子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虎头蛇尾,家长可以教孩子把事情分成一段一段来做,尽量培养他的韧性。文静的孩子不是那么活泼,这时候家长除了鼓励其交往,还可以多让他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增强信心。内向孩子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情容易坚持。但自我评价常常容易偏激,家长要多鼓励他。不要强迫他改变秉性,而是要根据孩子个性来发展。

如何教宝宝探索自己的身体


在宝宝6个月至1岁半大时,父母可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孩子来做指认身体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亲子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宝宝认识自己。帮助宝宝了解身体构造、器官,使宝宝感受实际身体经验、特征、意义及功能,是成长中必要的课题,而宝宝有了自我认识即可进而了解自己,促进适应能力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参考做法:

1、照镜子,识五官。

家长和宝宝对坐,先指着自己的嘴巴说“嘴巴”,然后把住小儿的小手指他的嘴巴说“嘴巴”,每天重复1-2次。然后和宝宝一起对着镜子,握住宝宝的小手指他的嘴巴,又指自己的嘴巴,重复说“嘴巴”,持续数天后,当家长再说嘴巴时,宝宝就会用小手指自己的鼻子。此刻一定要对孩子表示赞许和鼓励。

小编提醒: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家长还是需要强调每个部位的名称如“这是鼻子”、“这是耳朵”、“这是嘴巴”,让并让宝宝与其他人比较身体,如“这是宝宝的鼻子,那是哥哥的鼻子,每个人都有一个鼻子,但每个人的鼻子都长得不一样。”

2、在澡盆里认识四肢和身体。

7个月后宝宝能自己坐在澡盆里,从而越来越喜欢洗澡,喜欢在浴缸里和塑胶玩具一起玩,偶尔拍打,看水花四溅,然后哈哈大笑。这个时候宝宝渐渐地对他身体的每一部分感兴趣,比如晃动小手,把小脚丫举到水面上观察,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的表现。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用自己的大手把宝宝的小手握在掌中,对宝宝说“妈妈的手很大,宝宝的手很小”。给宝宝涂完洗澡液后,闻闻宝宝的小脚丫,对他说“宝宝的脚香香”。通过轻轻抚摸膝盖、胳肢窝、乳房、肚脐、小鸡鸡,让他敏感得咯咯笑,然后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各个部位的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科学地逐渐告诉宝宝各个“部件”的作用。

3、身体藏猫猫。

妈妈把嘴巴用毛巾捂住说“嘴巴躲起来了”,然后拿开毛巾说“嘴巴出来了”,再捂住,再拿开,重复3次;然后牵着宝宝的小手指着他的嘴巴,大声念“嘴巴”,也重复三次。把手伸进手套,说“手不见了”,拿出来说“手又出来了”连续三次;把宝宝的手放进去,再拿出来,说“手”,重复三次。还可以把手脚、鼻子、耳朵等想办法“躲起来”,然后分别让宝宝找。不过宝宝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可以分上午下午来完成,每次20分钟左右。

宝宝探索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阶段性的,顺利经过这个阶段后,宝宝就能继续往前发展。帮助宝宝探索自我时,促进宝宝的成长,有助于宝宝缩短自我探索的时间,把更多的注意转向未知外部世界。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般呵护,不如自护”。为此,我们就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

幼儿的意外事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事先估计到或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对幼儿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种:

1、幼儿体质差,体能弱而造成的伤害。

幼儿由于年龄小,体质和体能发展不理想,在活动时往往把握不好平衡,身体重心不稳,动作不协调,反应慢,不灵活,相撞时躲闪能力差,加之成人对幼儿的过度保护,过分替代,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 会,甚至剥夺了幼儿实践、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因此,意外伤害事件就很难避免。

2、幼儿不良行为造成的伤害。

目前,很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忽视孩子生活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有些幼儿任性、执拗,集体意识差,谦让、友善不够,在游戏和户外活动时,规则、秩序的概念较为淡薄,玩兴大发时,容易一拥而上,发生争抢、拥挤等现象,这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正是发生意外事故的隐患。

3、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造成的伤害。

我国传统的儿童保教观是“保护”、“养育”,儿童在成人的全方位保护下成长起来,他们在意外事故中,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意识、经验和能力,从而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

二、如何避免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孩子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幼儿园的具体做法有:

1、创造良好环境,增强幼儿体能。

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体弱、受保护过度的幼儿,在活动中经常磕磕碰碰,而平时活泼好动、身体健壮的幼儿意外受伤率却很低。究其原因不难看出,由于体弱幼儿不爱活动,造成动作不协调、平衡能力差,遇到情况反应慢,所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那些活泼健壮的幼儿,由于好动、灵活、反应快,遇到情况能采取紧急措施,因此受意外伤害较少。由此可见,增强幼儿体能是提高幼儿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消灭不安全因素。

在园区环境改造中,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创设了便于幼儿锻炼的各种环境设施。我们对现有的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的建筑进行拆除和改造,对大型玩具进行全面检修,认真检查每一颗螺丝,做到防患于未燃,将意外伤害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二、创设良好锻炼环境。

我们利用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小型场地,增设了废旧轮胎和老师自己制造的吊球、拉力器、攀登架等,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如幼儿在玩轮胎过程中,知道了一手扶着一手在后面推就滚稳了,而且越玩越灵活,并且知道轮胎要倒时赶快躲开身子、跳到一边就不会压着脚。这些器械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体能。

第三、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幼儿体能。

我们除对幼儿进行体育训练外,还注意开展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以增强幼儿的体能。如:春天带领幼儿去郊游,通过远足活动对幼儿进行力量和耐力的练习;冬季运动会组织幼儿进行达标项目比赛,自觉加强了平时的排球、跳绳、投掷、翻滚等项目的练习,兴趣很浓,达标率也有所提高。

幼儿在空气新鲜、日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能力,使动作更协调更灵活,思维变得更活跃,这些都为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养成良好行为,形成自护习惯。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讲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生理学家认为:“习惯是自动了的条件反射。”幼儿期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探索有效的方法,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自护习惯。

第一、良好行为的养成,能使幼儿躲避伤害。

例如,幼儿有了饮食前吹一吹、摸一摸的行为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防止误吃东西;幼儿养成靠边走、跑、右行的习惯,碰撞同伴或受车辆撞碰的机会旧会大大减少;轻开门窗、轻拿、轻放桌椅的行为,能使幼儿避开门窗桌椅边棱,可免遭磕碰的皮肉之苦。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反复强调。我们将日常行为规范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我们还开展了《我会穿衣服》《马路上发生的事情》《遇到困难我不怕》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第二、遵守游戏规则,形成自护习惯。

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极为突出,玩得高兴时,常常忘记了要遵守规则和秩序,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挤,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因而,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按秩序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也是使幼儿获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幼儿懂得游戏规则,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讲故事、游戏模拟等,让幼儿判断是非,知道遵守规则、互相谦让的重要性;又如,设置问题的方法。小班幼儿特别喜欢手拉手走路,有时甚至三个人一起拉手走,这是比较危险的一旦有人摔倒,其他人也易摔倒,并由于小手相拉,摔倒了的人失去了本能的手扶地等自护动作,而容易导致头部受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幼儿不手拉手走,并请幼儿回答为什么老师这样要求他们,以此提高幼儿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学会积极的防御。

3、学习自护常识,培养自护能力。

意外的自护常识是人们在历经灾难后,对灾难原由的规律性认识及所采取的必要防护措施。这对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的幼儿来说,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在灾害中,幼儿往往受害最大。那些恶性的犯罪活动,如绑架、拐骗等黑手往往最先伸向幼儿。所以,向幼儿普及意外自护常识是形势所迫。意外伤害是偶然发生的它又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幼儿只有掌握了意外自护的初步常识,才能更好地抵御灾害,避免受到伤害。

第一、幼儿学习自护常识,有利于自护能力的提高,我们就将自护常识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如认识夏季时,我们告诉幼儿如何避免雷击的伤害;认识电时,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电器的方法;把各种信号、标志、符号,编进故事中讲给幼儿听,使他们掌握必备的自护常识,提高应变和自护能力。

第二、教育幼儿敢于求助,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幼儿体力小,生活经验不足,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险情时身心难以应付,所以求助是幼儿自护的最好方法。许多幼儿遇到困难时只会哭泣、发脾气,遇到陌生人非难时就惊恐失措,连呼喊求助的胆量都没有,又因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幼儿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往往说不清楚事情的经过,所以教师和家长传授幼儿求助的技能要从敢字入手,教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平时要求幼儿讲清楚一件事的内容、地点、时间,讲清请别人帮什么等。在电话已经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利用电话求助是获得帮助的有效办法。我们要求中班以上的幼儿学会拨通自己家及父母工作单位的电话,并且知道110、119、120等呼救电话的含义。

第三、通过直觉体验、情景类推,培养幼儿的自护能力。幼儿有受伤的体验,对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当见到别的小朋友摔伤跌破时,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他人身上。这种直觉体验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护的意义,也有利于教师在情景中对幼儿进行随机的自护教育。我们还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让幼儿讨论学习自护方法,以弥补随机教育的不足。如创设着火了怎么办,躲在哪里最安全等情景活动,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增加幼儿的自护经验。我们还开展一些自护实验,如怎样灭火、怎样防地震、娃娃流血了怎么办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自护能力。

总之,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和老师持之以恒,使他们获得一个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保护:自我保护。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以下是几位家长的一些心得交流。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何让孩子自己学会保护自己?


前言: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尽可能避免意外伤害,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定时定点的课程,它的学习和养成都需要父母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危险可能存在的角落,然后在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它的“藏身地”,教会他如何避之、远之甚至消灭之。

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行为

我女儿两岁半上幼儿园,虽然年龄小,但适应得挺快,让我觉得很省心。可是,刚入园两个月,我就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因为我家小妞在玩滑梯时把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了下去。虽然那位小朋友没事,但老师反复提醒我要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让孩子和小朋友相处时,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的。

妞妞妈的建议:

勤给宝宝剪指甲,以防宝宝不小心抓伤小朋友的脸。告诉宝宝不能咬、抓、打小朋友。如果别人打自己,要及时告诉老师。

教孩子还手实际很危险,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孩子,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更厉害地打你的孩子。

告诉宝宝,大家一起玩游戏或滑梯等大型玩具时,要排队,不要推前面的小朋友,也不要让小朋友推自己。

专家提示:

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看孩子,所以,妈妈和宝宝都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而且孩子年龄小,不知道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小朋友造成伤害,所以妈妈要教给孩子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

教给孩子事故应急措施

我儿子上的是高校附属幼儿园,有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去大学里玩一会儿。

一次,我发现儿子下嘴唇有点肿,并有好大一块淤血,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在大学校园里的小花园摔的。

我问他,老师知道吗?他说不知道。我猜,他大概是自由活动的时候摔的。我告诉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 ——— 丁丁妈

丁丁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手里拿着东西,特别是长的、硬的东西时,不要跑。

让宝宝知道,摔倒的时候尽量用手撑地,或前扑,而不是后仰。

告诉宝宝,如果游戏的时候摔倒了,要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幼儿园组织外出时,叮嘱宝宝一定不能离开集体,有事要告诉老师。

教宝宝说清自己的姓名,家长的姓名,以及家庭电话和住址。

专家提示:

即使你事前已经对宝宝普及了安全常识,仍要防患于未然:集体外出时,给宝宝口袋里放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你们的联系方式,以防万一宝宝走失时,别人能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

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壮壮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时,我发现他说话有鼻音,看他的样子又不像感冒,就没在意。可到了晚上,他因为鼻子不通气,睡得很不踏实。

我起来仔细察看他的鼻子,好像里面有东西堵着,我问他白天有没有往鼻子里塞东西。他才告诉我,吃饭时,他要给小朋友“变魔术”,把一小块馒头塞进了鼻子里…… ——— 壮壮妈

壮壮妈的建议:

告诉宝宝,不要把小玩具或豆子等物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嘴里、鼻子里和耳朵里,否则会很危险。

不要让宝宝做容易出意外的举动,如爬窗台、扒窗户、从楼梯扶手往下滑等。

告诉宝宝推门要推门边,不推玻璃,也不要把手放在门缝里。

专家提示:

把小零件、小食物塞进自己或小朋友的鼻子、耳朵里,做些有“挑战”性的事情,在孩子看来,都是很好玩的事情,他并不知道这样做有危险。让孩子关注这些细节,可以让他更安全。

本网站小编总结:你一个人在家时,忽然有人敲响了大门。你走到门口透过门镜一看,敲门的人你并不认识,这时你该怎么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