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心快速成长的儿童来说,游戏的意义是重大的,特别是对幼儿来讲,更需要在玩中学,学中玩。相信你的孩子,他想游戏是因为游戏与他的身体发育紧密相连。而游戏也是你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的大好时机。

为游戏正名

家长语录:孩子玩就是傻玩儿呗。他不会干别的,只能玩儿。

专家解析:游戏在儿童心智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的日常活动,也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

体验愉快的“我”。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还收获了愉快、自主的感觉。

确定成功的“我”。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到“我能做这些”、“小朋友喜欢和我在一起玩”等感受,觉得他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对确立自信很重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交往、怎样认识事物、怎样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表达真实的“我”。儿童玩一些过家家、购物等有想象色彩的游戏,将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表现出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家长们不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想的是什么的话,请加入孩子的游戏吧!

陪孩子玩说简单不简单

玩沙

典型场景:“别去碰那些沙子,脏!”不能玩沙弄土的孩子站在一边恋恋不舍地、羡慕地看着别的小朋友玩得兴致勃勃。站在他身边的父母生怕扬起的沙土弄脏了他身上的漂亮衣服,牢牢地握着孩子的小手。

对于那些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沙子的孩子,让人不禁惋惜他失去了大自然赋予每一个孩童最好的玩具之一——沙土。而沙土对儿童具有的吸引力,几乎是天生而无法阻挡的,孩子们在沙土堆上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地用沙子堆成不同的场景。如果再配上一些塑料玩具,那么一个沙堆就成了孩子最好的游戏场。

沙是绝好的玩具,它带给孩子粗糙触觉,满足孩子皮肤对外在刺激的需要,捧起沙子时感觉到沉甸甸的,这一系列的感觉刺激是感知觉统合的途径之一。

在儿童混乱的内心纠缠的情绪状态下,他手下的沙的世界也是一片混乱。此时家长不必过多干涉、解说,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能慢慢整理自己的世界。从玩沙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孩子与生俱来的心理自愈的能力。

教你一招

户外活动时让孩子穿上易于清洗和不怕磨损的衣服,这样家长不会因为衣服的问题有顾虑。

玩水

典型场景:雨后,为为发现了地上的积水,快乐地一脚踩进去,妈妈追赶不及,大叫:“为为,会感冒的。快出来!”

多数孩子天生喜欢玩水。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对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事物具有非常的兴趣。在游戏中,水是一种替代物,替代滋养生命的奶、流质食物,替代孩子排泄的尿,儿童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感。玩水还是一种可以表达攻击的方式,帮助儿童放松,给他们更多自由的感受,真实体会自我控制的感觉。看到孩子在雨后路面上的小水坑里快乐地踩水时,恐怕谁也不会否认水是如此让孩子快乐和满足。

教你一招

水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比如与沙土混合、吹泡泡、吹画等等。玩水时小杯子、奶瓶、布、海绵等都是必备的物品。水是夏季最好的玩具之一,北方天凉时可考虑吹泡泡、吹画等游戏。

过家家

典型场景:宏宏和冰冰玩过家家,正在给娃娃做大餐。宏宏妈妈过来一看,不满地说:“你是个男孩,这么大了还玩过家家!”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模拟和重现现实生活,不仅有助于他们发展身体协调的能力,还可以协调心理的不平衡状态。不管是不是益智游戏,都会对儿童智能发展,情商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常玩的过家家,除了具有帮助儿童了解、熟悉现实世界、认识不同社会角色的作用,在游戏中儿童还可以将自己的经历、感情、生活中重要或幻想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物品上,通过认同某一个角色,达到心理状态上的平衡。过家家并不是女孩子的游戏专利,男孩子也可以在游戏中满足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或需要。

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儿童在空空的锅里煞有介事地炒啊、煮啊,还要端起碗来假装吃饭、喂小娃娃,对他们的想像力是一种锻炼,而想像力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创造力高低。

和小朋友一起过家家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是学习交往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在游戏中孩子没有学习的压力,学习在自然自发的活动中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似乎天生就知道如何学习生活所需的各项技能。

教你一招

玩“在医院里”的游戏,对害怕上医院的孩子来说,有助于缓解恐惧。在游戏中儿童可扮演医生,由家长(或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现孩子的害怕与需要,比如在儿童扮演医生给洋娃娃打针时,家长可替洋娃娃说:“哎哟,好痛啊,我不要来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这个游戏里,孩子是医生,是有力的,可控制局面的。这类游戏不仅重现儿童看病的经历,而且释放了他们的恐惧。

如何更好地陪孩子玩

要在游戏中了解和引导孩子,家长应注意:

1.不干涉。孩子才是能够真实、完整知道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让孩子在玩中充分表达自己,家长不宜过多干涉,特别是在游戏的开始阶段。不少父母在和孩子玩时,总忍不住指指点点:“这块积木应该放在这里”、“哎呀,还是妈妈给你摆吧”……这样很难让孩子感觉轻松、愉快,即使是在游戏中他也不能放松地表达自己。所以,家长要注意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耳朵听,了解孩子的内心,营造一个完全接纳孩子的氛围。

2.作为同伴参与。当发现问题、了解到孩子的不良感受时,家长可以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但介入时不宜以一种训斥、责备的态度,而是通过作为一个“大玩伴”提供行为示范,或在与孩子做扮演角色的游戏中模仿孩子在生活中的真实反应,让孩子在家长的言行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逐步帮助他消除不良感觉。

3.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让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当他不知如何选择时家长可给予建议,或者若无其事地在一边玩,引导他参与游戏。

4.游戏时间有保证。每天为学龄前的孩子安排至少半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家长在一旁陪伴,当孩子希望你参与游戏时,请按照孩子的想法进行游戏。学龄儿童的游戏时间可适当减少,但至少每周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游戏时间。

因此,家长们可以经常陪着孩子玩的,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让孩子更好的发育。

亲子网zj09.com延伸阅读

陪玩学问大


宝宝玩时,大人要不要陪?

鲁迅说:“游戏是宝宝最正当的行为。”现代年轻的家长们也逐渐认识到游戏对于宝宝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价值。因此,一些开明的家长给了宝宝游戏的时间、空间和充足的玩具。但是,宝宝游戏时,家长是不是可以不闻不问了呢?不是。家长们每天应当抽出时间给宝宝“陪玩”。“陪”有多种含义,可以是宝宝玩,家长看;也可以是家长参与宝宝的游戏。

为宝宝的安全着想,应陪着宝宝玩。宝宝的好奇心极强,他会动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探索新事物,这就有可能发生一些令家长们防不胜防的危险。例如:宝宝想尝尝味道,就会将它塞进嘴里,如果家长不及时阻止,吞咽下去就很危险;有的男孩不了解塑料子弹的威力,冲着自己的眼睛瞄准,很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细心的家长留在宝宝身边,这一切都可以避免。

为了与宝宝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父母应陪着宝宝玩。父母的爱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一个感受不到父母关爱的宝宝,其情感发展不可能正常,而情感的发展对于宝宝的整体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的父母们整日忙于工作,现代精心设计的玩具也比过去的玩具更鼓励宝宝们独自玩,无形中父母与宝宝之间少了一份情感交流与沟通,这是造成一些宝宝冷漠、孤僻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父母们能抽出一些时间与宝宝一同玩耍,一同欢笑,那么“自闭症”、“孤独症”这些“时髦”的疾病就会远离宝宝。

宝宝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十分微妙,它可能是父母给以宝宝的一个充满关爱的抚摸和亲吻,或是父母与宝宝之间一个传神的微笑和注视,也可能是父母尽量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配合宝宝做他感兴趣的事情。

所以,宝宝游戏时,父母不一定要从始至终陪宝宝玩,父母可以坐在宝宝看得见、听得见的地方做自己的事。其实,父母在场本身就是对宝宝的一种支持,使宝宝有安全感,可以放心地玩。父母还可以偶尔停下手头上的工作,观察一下宝宝的玩耍过程,时不时地与他对视一眼,给他一个赞赏的微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肯定。而当宝宝需要帮助提出请示、请求时,父母应尽量“呼之即来”。例如:宝宝想当当老师,需要家长当学生时,家长就不妨搬个小凳坐下“听课”,跟着宝宝大声地念A、B、C、D……家长们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失去威信,当宝宝快乐地游戏完之后您就会发现,在吃饭、睡觉等生活环节上,宝宝更配合了,而且您与宝宝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为了使宝宝在玩中学,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以角色身份加入宝宝的游戏,与宝宝交谈,抓住时机自然而然地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能,这能够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扩大宝宝的知识面。当看到宝宝对某件玩具表现出厌倦的苗头时,家长应启发宝宝去探索、发现玩具的多种玩法。这样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就在玩中自然得到了发展。

如何让“陪玩”成为一件愉悦的事情


在生了宝宝以后,大家的生活都是非常充实快乐的。并且也会承担很多责任,其中,陪孩子游戏也是爸爸妈妈们需要的意见事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都想要玩耍,跟宝宝玩游戏,能够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和孩子交流沟通,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让孩子心理更健康。

可是,陪孩子玩游戏有时候会觉得很麻烦。下面这些场景你可能经历过:

A、拿着球到楼下玩的时候,初衷是想好好玩,教他一点“本事”,可是宝宝拿着球就乱跑。然后家长就在他屁股后面跑,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怎么那么麻烦。

B、你买了一套沙滩工具,带孩子去沙滩玩沙子,想让他学习如何使用工具,认识各种工具的功能特性,可是实际情况可能是宝宝一点都没有顾上你,都是自己在沙滩里面各种玩耍,把沙子弄起来,弄到你身上,弄得到处“脏”兮兮的,然后你会烦躁。

C、花了大价钱把一些益智玩具给宝宝带来,想要跟孩子共同探讨,根据书上的指引,提高他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宝宝一点都不懂你的心,总是拿起各种请见乱弄,弄得乱七八糟的。看到这场景,你又伤脑筋了。

D、你带孩子去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想锻炼身体,可是宝宝一点都不顺着你的想法,老师跑来跑去,弄着弄那的,一会又去摘路边的花草,忙着追赶宝宝,自己累的半死,结果小孩锻炼身体的目的没有达到。你会觉得很心烦。

大家一定要知道两个基本的概念,第一,游戏是孩子的本能需求,游戏也是学习。早在六十多年前,认知心理学就已经揭示了游戏的认知——— 学习本质。

因此,在孩子童年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多玩。然后,游戏里面有着具体的知识学习,可是也要重视孩子的各项基本能力和素质。想象力、创新精神、思维能力、专注力、协作意识、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应对挫折、品德修养、品格魅力,其实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都是能够学习起来的。

但是事实上,孩子经常是没有目的的玩。因此,家长不但要让孩子多玩,同时也要跟他一起玩。这样子才能发挥游戏的效果。

如何将游戏榨汁?

第1步:让孩子肆意玩耍。游戏离不开玩具,不要省不得让孩子玩玩具。玩具价值的释放肯定会有一些损坏,这很正常。还有,跟孩子一起把坏的玩具修好,也可以买拼的玩具,一起拼好,这也是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锻炼,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2步:摸清孩子的喜好。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有时候孩子会想要空易拉罐,一堆空烟盒,一堆残缺的玩具,然后把空易拉罐当做“保龄球”、两军对垒、星球大战。玩具最重要就是孩子喜不喜欢了,家长最好鼓励孩子自制玩具,不要擅自做主把孩子喜欢的破玩具扔掉。

第3步,指引孩子玩耍。就算是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玩具,孩子也不一定会玩得好。因此,家长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游戏以后,一定要适度的帮助和指导。“玩透”的换句话就是说,创造游戏新玩法。

一些玩具可以产生新的玩法,这就要靠家长来动脑筋了。任何玩具和游戏其实在思考以后都会有好几种玩法的,这个过程也是在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和家长积极动脑,学会发现。

天热躺着不想动,也能陪孩子玩这些游戏


囤宝现在也长大一些了,玩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了,还总是黏着我陪他玩,最近天热不高兴出门,我就天天在家琢磨怎么轻松又有意义地消磨这些时间。

亲子活动当然有很多,不过大多都很累,陪孩子开汽车、钻隧道、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想想就腰疼。

如果有一种游戏,我只要坐在那,孩子就能玩得很欢乐,既培养了亲子感情,又能帮助孩子的智力和体能发育,有那么好的事么?

当然有啦~今天就把这些我家自创的偷懒亲子活动都贡献出来啦~

囤宝有好多巴掌大的小汽车,我让他自己把这些汽车藏到屋子的各个角落,藏完了数10个数再去找,超级考验记忆力,有时候藏多了我都记不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缩小物品的体积、增加物品的数量、增大寻找的范围,这样的游戏可以玩几个小时,我只要坐在沙发上帮他指点一下忘记的那些就好。

孩子洗澡玩水玩得不肯出来?没关系,不洗澡也能玩水玩个够。

洗手池放半池水,扔点洗澡玩具进去,再给娃踩个小板凳,爱捞鱼捞鱼,爱洗手洗手,顺便帮我把台盆也洗了。

洗手池上一般都有个防止水溢出来的孔,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给孩子一把挖奶粉的勺子,让他把水池里的水灌到这个孔里去,可以灌一个小时。

至于我呢,坐在一旁看着他别掉下来就行,最后把湿衣服换下来扔洗衣机就好了。

我们经常会玩角色扮演游戏,利用家里的厨房玩具、医生包、还有积木之类的,囤宝一岁以后就很喜欢这种游戏,可能每个小孩子都爱模仿成人的工作状态吧。

有时候囤宝是厨师我是食客,有时候囤宝是医生我是病人,有时候囤宝是送货员我是收快递的,反正我是那个坐着不用动的,囤宝是那个满屋子跑伺候我的~

画画说实话不是一件省力的事,因为前期要准备,后面还要收拾,要是不小心画到衣服上、皮肤上,那可是真的不能愉快歇着了。

不过有一种很好收拾的画画方法,只有夏天能用。就是把孩子脱光了扔浴室里,马桶上、瓷砖上、浴缸上、随他怎么画都行,画完用水一冲,清清爽爽~

一包黄豆、一包红豆、一包绿豆,有充气垫的用充气垫、有洗澡盆的用洗澡盆,全部倒在一起,孩子的挖沙工具就能派上用场啦~

不过为了防止豆子滚外面不好扫,场地尽量选在没有死角的房间,比如阳台或走廊。兴致来了挖个半天都没问题。

想当初我家装修可是日系的,除了白色和原木色没有多余的颜色,可这一切随着孩子到来全变了...

随着囤宝有一点认识颜色了,我就经常和他玩找颜色的游戏:我说一个颜色,他就去房间里找这个颜色的东西,红橙黄绿蓝紫黑白各种颜色轮换,颠颠地能找一个小时。

孩子大了,有些家务也可以分给他做了...

除了那种会反过来添乱的家务,很多事情都可以让他尝试下,比如袜子配对、给键盘擦灰、叫爸爸起床~尤其是最后一项,只要成功了我就解放了,哈哈。

多说几句:

养娃两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想成为一个孩子喜欢的成人,最关键就在于你好不好玩~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好玩儿”,跟孩子交流,好玩就是最强的教育能力。

拍照,拍照,陪孩子中肯定有比拍照更好玩儿的事情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你给孩子拍了多少照片?你不知道吧,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照片实在太多太多,好几个硬盘都存满了,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我还知道的是,好多照片存着也就存着了,好久好久都没打开看了。所以,有时候也不免怀疑,这样不知疲倦地拍拍拍也许真的不过是在为自己的老年回忆攒素材罢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每天都给孩子拍照,每天睡前的必修课就是把今天的照片回顾一番,挑几张精华发发朋友圈做个记录。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当了妈以后彻底变成晒娃狂魔,孩子的一颦一笑都那么动人,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值得多角度特写,同样一个动作几连拍还不够还要录段视频才算完整?

孩子小的时候还好,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活动越来越丰富,你有没有觉得你的拍拍拍已经开始影响到孩子了?

比如说,孩子去职业体验,哇,孩子穿上军装好帅哦,你一连拍了好几张,孩子跟着教官喊“为人民服务”,哇,帅呆了酷毙了,糟糕,只拍照没声音啊,这段应该录个视频,于是你在一边喊起来“等会儿,能再来一遍吗”,正专心训练的孩子们齐刷刷扭转头来,教官不可思议地瞅你一眼,你完全没意识到你已经打断了孩子们的训练节奏,还在叨“再来一遍吧,我没拍到”。很过分很讨厌,对不对?

再比如,陪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哇,司母戊大方鼎,妈妈小时候课本里就有这个,快来合张影”,孩子说“妈妈,这里不让拍照”,你说“没事儿,妈妈就拍一张”,孩子不情愿地配合完,你一看“太暗了没拍清楚,妈妈把闪光灯打开再拍一张”,孩子着急了“妈妈,老师说了在博物馆不能用闪光灯”,“没事儿,妈妈就拍一张,你快站好了”。于是,你定格下孩子皱着眉头眼神游移好像做了亏心事的瞬间。你说,你拍这张照片,意义何在?

再比如,每次孩子乘坐飞机你都要拍照,孩子都被拍烦了,你还在叫“把脸贴在窗户上拍一张,妈妈要把蓝天白云拍出来”,飞机即将起飞了,广播里播了好几遍要求关手机,孩子也在催你,你却还在拍拍拍,直到空姐走近提醒你,你才恋恋不舍地关机。你看到孩子的表情了吗,他是又丢脸又惭愧恨不得找个机缝钻进去啊。

以上都是真事,我亲眼所见,绝无虚构。

日常中,你又有多少次因为想要给孩子拍照而做出各种打断孩子的事?孩子正专心玩着手中的玩具,你突然喊“宝贝儿,抬头,看这里看妈妈这里”,孩子若是太过专心没听见,你是不是还会不满,“你怎么回事,怎么妈妈每次和你说话你都听不见”。孩子本来玩滑梯玩得好好的,你过去劝他玩别的,“滑梯有什么好玩的你都玩半天了,木马你还没玩呢,妈妈还没给你拍和木马的合影,快去玩儿木马,妈妈给你拍照”,孩子若是抗议并坚持要玩滑梯,你劝说无效是不是还火冒三丈给孩子扣一顶“倔”“犟”的帽子?

有多少人为了给孩子拍照而随意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不遵守社会规则,损害他人利益,给孩子树立糟糕的榜样?又有多少人是下意识做这些事,根本没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有多少人为了拍照而拍照被拍照这件事绑架而忘了享受当下?

照片视频确实能留下美好回忆,但别忘了,当下的陪伴才最重要。最美好的回忆不是留在相机里,而是在你全身心享受当下时留在脑海里。

只需要一次,你带孩子去参加活动时,不带手机,你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那些不停拍拍拍的父母,你就会知道他们会错过什么。当你把视线从手机屏幕的那一个小框里解放出来,你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感受更丰富的情感,才能和孩子一起全心投入地欣赏舞台上声灯光效以及精彩绝伦的演出,才能和孩子一起饶有兴致地研究古老文物那美丽的线条和色彩,才能在与孩子的对视笑谈中更能了解孩子,才能真正体会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

当然,也不是一刀切地说不要给孩子拍照,只是在给孩子拍照时留点心眼儿,不一定非要孩子看着镜头才叫拍照,孩子低头专注的模样也很动人。拍照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偷拍者,悄悄地不要打扰地记录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拍摄方式是我倾向的方式。一旦孩子抗议,赶紧放下相机,尊重孩子不想被拍的权利。你要相信,陪孩子中除了拍照肯定还有比拍照更好玩儿的事情。

3种亲子活动推荐 家长陪孩子玩好处多


玩耍是幼儿生活中的主题,作为家长要抽出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哦。家长陪玩不仅仅可以增加亲子关系,对孩子还会有其他好处的哦。在这里,小编就来推荐几款亲子活动吧。

家长陪孩子玩有什么好处

为了与宝宝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父母应陪着宝宝玩。父母的爱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一个感受不到父母关爱的宝宝,其情感发展不可能正常,而情感的发展对于宝宝的整体发展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的父母们整日忙于工作,现代精心设计的玩具也比过去的玩具更鼓励宝宝们独自玩,无形中父母与宝宝之间少了一份情感交流与沟通,这是造成一些宝宝冷漠、孤僻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父母们能抽出一些时间与宝宝一同玩耍,一同欢笑,那么“自闭症”、“孤独症”这些“时髦”的疾病就会远离宝宝。

下面小编就来为推荐几款亲子活动啦,快来看看吧。

3款亲子活动推荐

骰子游戏

主题:数字

目标:让宝宝判断骰子数目的多少,提高对数字的认识

材料:骰子两个、计分表

方法:一定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才会乐趣无穷。如果爷爷、奶奶也加入就可以玩几个人一组的游戏,并在记分表上列出胜负,宝宝将更有兴趣。两人同时掷骰子,掷出点数多的一方获胜,获胜者在计分表上画上一个圈。最早获得10个圈的一方获胜。结束后,让宝宝自己比较圆圈的数目。

认字游戏

主题:语言

目标:让宝宝学会把身边的东西和文字联系起来

材料:纸(便笺纸更方便)、彩色笔、胶带

方法:在纸上画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桌子、椅子、钟表、宝宝喜欢的玩具等,交给宝宝。稍大些的宝宝可以直接给他写着文字的纸片。妈妈可以用带有旋律的声调唱着问:“桌子,桌子在哪里?”让宝宝找到桌子,也用有旋律的声调回答:“在这里,在这里。”宝宝找到妈妈要求找的东西后,把手中画有同样物品的纸用胶带贴在该物品上。

说反义词

主题:语言

目标:让宝宝进行相反词的类推,提高思考力

材料:家中一切可以形成对比的东西

方法:妈妈对宝宝说:“现在我要说一个短句子,但我说到一半就会停止,所以你要仔细听,看看接下去要说什么。”然后问他:“糖是甜的,那么盐呢……”引导宝宝回答“咸的”。如果宝宝答不出来,就让他亲自去尝一尝盐,或回忆一下以前的经验。可参考下述问题:冬天冷、夏天……;白天亮、夜晚……;绿灯前进、红灯……;海绵柔软、石头……;小孩矮、大人……;爸爸是男的、妈妈是……,诸如此类。

爸爸妈妈们,快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吧。

这种越玩越聪明的游戏,家长们一定要陪孩子做!


很多家长们都会买一些玩具给孩子玩耍,其实你不知道,家长们可以陪孩子玩亲子活动,能够帮助宝宝变得聪明的,可以陪孩子一起玩哦!

很多经常问我,“涵涵妈,我昨天对孩子发了好大一通火,会不会对娃心理造成什么伤害呀?”

我常用著名心理治疗师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的观点作答。即:不要过度担心。与其担心焦虑,不如把这个时间拿来同孩子玩耍。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场,问题也就没有了。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角色扮演游戏,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过家家这个游戏,给孩子智力发育带来的好处。

咱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每个会玩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潜力股!》里面有提到,孩子会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能力。

孩子通过大量的角色扮演来再现生活经验、学习社交技巧、发展想象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

有时孩子在幼儿园遇见什么不开心的事儿,自己不知道怎么表达,而通过角色扮演,家长能够了解清楚。

比如宝宝回家后闷闷不乐,妈妈拿着玩具小熊,或者男孩子喜欢的恐龙,变换声音问:“小恐龙,你为啥不开心呀?”

这时把头转向孩子,问:“宝贝,小恐龙为啥不开心呀?”

孩子可能就会回答出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比如:“乐乐说不让瑶瑶跟我做好朋友,结果瑶瑶就不跟我玩了。”

了解了原因,我们自然就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引导了,也不用过度担心了。

可以解除孩子的心理焦虑

很多小孩子都喜欢玩打针游戏,特别是从医院回来后,因为自己也终于可以不受控制地给别人扎针啦。这其实是孩子自我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那我们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前,不妨也玩一玩,让宝宝装作医生,我们是需要打针抽血的病人,然后将治疗过程演示一遍,并且说:“咦,原来扎针只有一点点疼哦,就扎的时候疼一下下,跟被蚊子叮了一样。”

孩子之所以怕扎针,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我们通过游戏,让孩子对这个过程有了了解,并且对打针的疼痛程度有了概念,那到时候就不那么害怕了。

涵涵每次生病去打针都不怕,也许就源于我们经常做此类游戏。

从1岁多到现在4岁多,涵同学的理想一直是当医生,还要求我给她买了医药箱等玩具。

那天她用拼插积木搭建了一个医院,里面有两张床,床之间有个输液杆和点滴瓶,说是俩宝宝在医院打点滴,而她自己是医生,还给我编了治疗过程什么的,我听了第一感觉是“真会玩”,竟然把两种玩具结合在一起搞出这么个东西。

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提高规则意识

孩子总是打人,抢玩具,或者被打不敢还手,想要跟别人玩不知该如何做,这些都可以通过跟爸爸妈妈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找到答案。

还有过马路的规则,医生要遵守什么,消防员的职责等,都能在游戏中了解到。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学习相关知识

涵涵3岁多时可以从1数到100,现在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很多人问我怎么教的,其实我真没怎么教。

她自己在玩积木的时候,经常数那个点点,来做加减法。

当然,跟我们一起玩“超市买东西”游戏的时候,我也经常有意识地加入找钱、算账等环节。

在一起搭建积木的时候,我会科普正方体、菱形、圆锥等概念。并顺便掌握这些的英文单词。

也可以用玩偶排队来锻炼数理逻辑,比如男孩女孩男孩女孩,或者男孩男孩女孩女孩,这样的排队方式,让孩子明白ABAB,AABB的排列规律,这些都对以后学习数学有帮助。

另外也可以扮演科学家做一些试验,扮演海底探险者了解海底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绘本也可以用“演”的方式来读

绘本可不是只能由妈妈来念,宝宝来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还能提高孩子语言表达力。

比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等绘本,就特别适合拿来演。在演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绘本本身的内容,完全可以任想象力驰骋,随意发挥。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黑猩猩喜欢在同伴的手掌上挠痒痒,还喜欢假装发现好玩的东西,让同伴赶紧来看,特别是他们刚吵完架的时候。

涵涵就经常喜欢跟我玩,她是妈妈,我是宝宝的游戏,以此来告诉我,她内心想要妈妈做什么或者怎样跟她相处的期盼。

现在很多家庭,孩子和父母就像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各自忙着各自的,不产生交集,很多孩子因为不能被关注到,而啃指甲,甚至把指甲啃秃,都是因为父母陪伴质量不高,他们仅仅是在身边陪着孩子,而不是陪伴着。

角色扮演游戏,真的很有必要跟孩子一起玩,在游戏中,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掌握在这个世界中需要的各种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缓解内心的焦虑,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

所以,不妨抽出时间陪孩子玩玩这个游戏吧,引导孩子时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它可是比说教和唠叨更有用呢!

暑假过半,爸爸在家陪孩子玩这些比上多少补习班都好


“我要西!横着!8下!”……还记得童年时候,课间经常玩的游戏吗?

撕下作业本中间的一张纸,三下两下就可以折出来,然后相互整蛊。

如今的小孩子已经手拿各类数码产品各自玩着,楼下孩子们的嬉笑声也渐渐的少了。

1.跳房子

2.滚铁环

3.丢手绢

4.拍洋画

5.斗鸡

6.抽陀螺(抽汉奸)

7.老鹰捉小鸡

8.粘知了

9.丢沙包

10.骑马打仗

11.跳大绳

12.跳皮筋

13.翻绳

14.打弹珠

15.超级玛丽

你了解孩子的游戏水平吗?没有淘气的孩子,只有不会陪玩的父母


经常听到有家长描述:“我家孩子特别淘气,给玩具TA都不好好玩,爱恶作剧,兴奋到处乱跑,扔东西,撕书。在幼儿园还把别的小朋友搭好的积木给推倒了......”

你对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是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投入到游戏中,好好地玩呢?很多人仅仅把这归结为孩子的“淘气”,其实“淘气调皮”的背后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是不想好好玩,而是所处的环境不能满足他的游戏水平和发展需要!与其说是“淘气”,不如说是“无聊”更恰当。孩子的所有“调皮捣乱”行为,都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我们应该提供更适合TA游戏水平的材料和活动。

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不会每时每刻的组织集体活动,带着孩子玩。相反地,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是在自由活动,自己决定玩什么。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也没闲着,他们的工作是观察,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来引导或陪同孩子进入游戏状态。当孩子“淘气”时,老师会观察找出原因,帮TA从“无聊”进入“投入”状态,而非简单勒令孩子“别闹”。

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重要功课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游戏水平,为他们提供与游戏水平相符的材料,最大程度地支持孩子投入到建设性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在游戏中教授语言和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还能预防问题行为。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孩子的游戏水平可分为以下4层:

1

简单游戏

这是孩子最早期的游戏方式,围绕单一玩具进行简单活动。

例如,把玩手里的小物件▼

抱着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

将玩具车推来推去▼

以及把球滚来滚去、摔打盒子、撕书等等行为。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引入一些适宜的教育行为:

1.补充语言:如果你注意到孩子饶有兴趣地在研究一个玩具,走过去把TA看到的、感觉到的用语言表述出来,比如“这个是球,球是圆圆的会滚,滚过去又滚回来了”、“泰迪熊很柔软吧,抱着它感觉好温暖”等等。如果你的加入引起了孩子更大的兴趣,就可以继续给TA更多的语言输入,最好再配上肢体动作~

2.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有意识地引入轮流玩、交换玩的概念——“你刚刚玩了一遍,现在该我了,等我玩完了就轮到你了”,“我把球推给你,然后你再推给我”,“我们交换玩吧,我把这个绿色的卡车给你,你把红色的消防车给我”。如果孩子还不理解“我”的意思,可以用“该(宝宝名字)了”和“该妈妈/爸爸了”。

3.延长游戏的投入时间:只要孩子还感兴趣,我们应尽可能和孩子长时间地玩同一玩具。不过要注意,在判断孩子兴趣的时候,应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低龄宝宝由于认知水平有限,有时候不理解大人的游戏规则,但不按照大人的规则来玩并不代表孩子不感兴趣哦。

举例:当妈妈把球传给宝宝时,TA总是把球推到别的方向去。这不一定意味着宝宝不喜欢玩球,也不是在故意惹怒家长,而是宝宝没有明白把球推回给妈妈才能继续游戏的“规则”。也许宝宝就想玩“看着妈妈追球”的游戏呢!

年龄越小的孩子,认知和肌肉能力越有限,越需要成人的陪伴和互动来延长游戏时间。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来判断要不要把孩子推走的球捡回来接着玩。

当觉察到孩子对手上玩具的兴趣减弱了(比如开始东张西望,不再与你积极互动),那么就可以示范孩子同一玩具的其他玩法。比如除了滚球以外,还可以用手拍球,用脚踢,把皮球放在桌上观察球会掉地上这件事,把球藏起来让宝宝找。总之,发挥你的想象力吧……

4.扩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在孩子即将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或者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简单游戏以后,也可以示范更复杂的游戏方式给孩子看——组合游戏。比如把一本书放在球上感受轮子的作用,拿两个球比较谁能滚得更快、弹得更高,或找一个盒子,尝试让宝宝把球放进去再拿出来。但此阶段因为孩子肌肉控制能力较弱,建议加入更多肢体辅助和对应语言,有了大人的鼓励和回应,宝宝玩得更起劲。

最后,当孩子明显表示不享受这个游戏的时候,就不要再强求,是时候换一个玩具玩了。

2

组合游戏

顾名思义,就是操作有很多同类或者不同类部件的玩具,游戏方式包括把几件东西拼在一起、拆开;搭建、垒高;把物品放进去、拿出来等等。

这类游戏的代表玩具有积木、超市推车、叠叠杯、拼图等。

一两岁的孩子对这种组合游戏乐此不疲。

本文以叠环为例,具体写一写家长可引入的适宜教育行为:

1.补充语言:环的颜色、大小、形状,材质都可以描述给孩子听,“中间有个洞,和轮胎一样,还可以滚动”,“七种不同颜色摆在一起真美啊,是不是很像天上的彩虹呢”。

2.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刚开始玩这个游戏时孩子肯定会有困难,可能会急得发脾气乱扔乃至放弃,或哭着找妈妈,这时候可以教他求助的时候怎么“好好问”,比如“妈妈帮我一下好吗”或者“和我一起玩好吗”。

3.延长孩子游戏的投入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玩完了选择再玩一遍,而正好你有事,可以说“真不错!那你自己玩一会,妈妈等下再过来”,或者可以问他:“那这次还需要我陪你吗?”不建议说“你已经玩了好几遍了,怎么还要玩这个”这样的话哦。

当孩子快没兴趣了,就是时候示范孩子其他玩法了。比如把圆圈当成陀螺一样转起来,孩子看着扁扁的圆圈突然转个不停,像球一样,会重新激发起兴趣。又或者和孩子一起比较圆圈大小;把其中一个藏起来,让孩子猜猜哪个颜色不见了?

4.扩展孩子的游戏水平:如果孩子对已知的玩法又开始失去兴趣,可以适时引入一些更复杂高级的游戏方式。如把中间的棍子拿掉,试试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穿进去呢?宝宝的手指可以穿进去吗?毛线可以吗?铅笔可以吗?让孩子拿着圆圈沾点颜料在纸上盖章子,然后你再勾勒几笔,就变成了一辆辆汽车啦,是不是像变魔术一样?甚至可以把那些圆圈想象成甜甜圈面包、饼干等等和孩子玩起过家家,“哇,这块黄色饼干是香蕉味的,真好吃!”

3

前象征性游戏

前象征性游戏指的是孩子模仿生活中的熟悉行为、以自己为主体的单一场景假装游戏。比如给娃娃喂奶喂饭、拿着空杯子假装喝水、拿着大人的手机假装接电话说“喂”、假装在开车(如下图)。

4

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和第3点“前象征性游戏”看上去类似,都是角色扮演,但是更高级。不同点在于:

1.孩子的思维更加抽象广阔,会把一个东西想象成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甚至可以把不存在的东西凭空想象出来。

比如香蕉想象成电话▼

比如,对着娃娃换尿布,但其实手里没拿任何布,可还是做了个换尿布的动作,换好后,又自言自语地对着空气说,这里是垃圾桶,然后做了一个丢垃圾的手势,把不存在的尿布丢到了不存在的垃圾桶中!无需道具对着空气表演,就像拍摄科幻片的演员对着绿幕全凭想象演戏一样,孩子们天生都是影后影帝啊!

2.以娃娃为主体来游戏,自己不一定做主角。孩子会假设娃娃是有生命的,会主动做很多事情。比如孩子会想象娃娃拉臭臭了,拉得满身都是,我要给她换衣服,然后就把娃娃的衣服脱光了......会想象娃娃生病了,我要给她包扎看病。这时候我们学娃娃或者小动物说话,孩子会很开心。

还有可能像导演一样,对着一堆动物或人偶自主创建场景、编故事。所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动物人偶对促进象征性游戏是非常有必要的。

3.场景不再单一,可以连续地对着同一个娃娃或人偶创建各种不同场景,操作不同的动作。

适宜加入的教育行为:

1.补充语言:加入孩子的游戏,扮演一个角色,把你们正在做的事情,你和TA都可以看到的、感知到的说出来。

比如在和悠悠一起玩小熊喂食的游戏时,我就假装成小熊,说出自己的感受:“我肚子好饿啊,悠悠快点喂我吃东西吧”,“我最喜欢吃草莓了,酸甜酸甜的”,“土豆是主食,我也要吃一点,光吃水果和蔬菜肚子会饿得很快的”,“谢谢你喂我吃饭,现在我吃饱啦”。

还可以在适合的情况下加入数字认知。比如问孩子:“我想要吃3份菠菜,你可以给我准备3份菠菜吗?”

2.教授多人游戏的社交技巧:象征游戏是教授社交技巧的绝佳时机,基本上生活中所有的场景都可以通过象征游戏重现。在扮演角色中,不但家长可以向孩子示范在不同场合和情景之下如何友好地交流,也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反复“练习”在某些场景中该如何得体表现,如超市买东西该如何付款、去医院看病打针等等。

3.延长孩子游戏的投入时间:这一步的策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上由孩子主导,跟着孩子的兴趣走,忘掉自己的家长身份,投入到角色中去,让孩子看到你富有童趣的一面就是最好的。

总结

这四个游戏水平虽然是越来越复杂,但却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不管是一岁还是三岁的孩子,每一个水平的游戏行为都会出现,只不过三岁宝宝更多时候是2、3,少数时间是1、4;而一岁宝宝更多时候是1、2,偶尔是3、4。

了解这些游戏水平不是为了孩子尽快发展到象征游戏,而是了解儿童游戏水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

引导支持孩子以更多不同的方式探索同一个玩具;

提供更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支持孩子投入到建设性游戏行为中;

更好地在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抓住寓教于乐的机会;

反思更多孩子不投入游戏的客观原因,不要过早下结论“我的孩子不喜欢玩xx”或者“我的孩子很淘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