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11种不易接近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1、强烈的不安全感

胎教时培养雏形,成长过程中又遭遇不断的刺激,就会形成强烈的不安全感。在没有感情交流时倒还能安然自若,一旦有了和异性产生亲密关系的机会,反而疑神疑鬼,坐立难安。

2、悲情主义

这类人对伴侣是渴求的,对恋爱是疯狂的,但他们的心态上却尽有千千结,在脑筋上也是死命钻牛角尖。他们总是偏执地制造悲剧情节,是一种情绪上的自我虐待狂。

3、爱自由

这类人觉得一旦感情稳定下来,就会不自由,而不自由毋宁死,所以或多或少害怕亲密关系。

4、博爱

这种人有点粗线条,心思不够细腻,总认为每个异性都可以做朋友,但都无法深入交往,无法体会那种微妙的“情爱”。

5、自愿牺牲者

这种人心理脆弱,以女性为多见。她们在亲密关系的每一步,都插入了自我牺牲,也因进一步的自我牺牲而破坏了可贵的亲密关系。

6、事业心过强

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往往并不真心想要亲密关系,或认为不需为此付出更多。

7、过度依恋

这种人总是赖着对方,粘着对方,把对方压得喘不过气,使本来应该充满情趣的爱情生活变得平淡单调。

8、很怕付出

这类人对爱情的看法很纯洁,希望自己的爱情完美无瑕,因此生怕受到欺骗。如何衡量是否受骗呢?就看对方是否愿意先付出自己。这种心态容易发展出一种过度挑剔并放大对方缺点的现象。

9、自卑感强烈

面对任何认为值得的伴侣,都从内心里感觉配不上,愈是面对自己喜欢的对象,愈是自惭形秽,畏缩不前。他们会因为对方优点,而无端贬低自己,从而无法在亲密关系上形成突破。

10、自私

这类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以自己得利作为标准。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不允许自己为别人牺牲任何利益。

11、认为只有钱是好的

这种人把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放在一切价值之上,只认钱不认人。这类人对别人常有怀疑,深怕在经济上和别人发生任何纠葛。

编辑推荐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安全感,对于宝宝们来说很重要。而宝宝一旦缺乏安全感会做出一些行为。那么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90后成为生育的主力军,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像老一辈那样只关注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开始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要知道失去安全感的阴影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际交往,变得敏感多疑,对很多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不敢争取字的权益,害怕被亲近的人伤害抛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家长要重视哦!

特别黏人,走哪跟哪

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变得很黏你,就连家长上个卫生间、吃个饭也要黏着,几乎是寸步不离。

见到陌生人会害怕,有亲戚朋友想要抱抱他,他也变现得很抗拒,说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需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陪在孩子身边。晚上睡觉前,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询问有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解孩子每天的情况。

另外,孩子在某个特定的阶段也会表现得特别黏人,害怕分离,走到哪就跟到哪。这说明孩子进入了分离焦虑期,通常从6月龄-2岁。分离焦虑期的长短,和孩子安全感是否建立好有关。

想要帮助孩子快速度过这个阶段,家长首先要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当孩子哭闹、说话、想要家长一起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回应,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环境很安全,家长始终都在身边,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就容易建立。其次,看护孩子的家长要持续而稳定,不能随意更换。

比如,有些孩子从小就和爷爷奶奶待在一起,突然被带回爸爸妈妈身边,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焦虑和不安中。因此在分离焦虑期,要有个持续而稳定的看护人,并且孩子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也要有规律。

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看护人,改变生活环境,那么一定要提前告诉孩子,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减少恐惧和不安。

怕黑,怕自己睡

孩子突然表现得怕黑,不愿意自己睡,想要有家长陪着。

这种表现,大多是两种因素所致的:

第一种,孩子近期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比如,被其它小朋友欺负,被老师训斥,做错事被父母惩罚,或者家人发生激烈的争吵等等,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产生了恐惧。

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缓解孩子内心的压力,让孩子的焦虑和恐惧得到释放,让孩子知道,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是爱自己的,是自己的保护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二种,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孩子2岁后,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黑暗、陌生的动物,想象的物体,大自然奇怪的景象感到害怕,等孩子渐渐长大,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这种恐惧感自然就会消失。

家长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不要嘲笑孩子的“胆小”,多和孩子解释陌生现象的原理,让孩子认识黑夜的美好,比如一起看日落,傍晚散步时数星星,通过绘本认识萤火虫,猫头鹰,蝙蝠等在晚上出没的动物。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能分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就会克服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建立好安全感。家长如果忽视的话,就会让孩子无法合理面对这些恐惧感,变得敏感,胆小,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小动作有哪些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宝爸宝妈们需要注意下这方面。那么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小动作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不只是身体健康就ok了,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懂得科学育儿的宝爸宝妈都会很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就是因为想要让孩子能够在父爱母爱的陪伴下长大,建立正常完整的依恋感、安全感。

事实上,一个孩子的安全感主要就在其婴儿时代初步建立,表现形式通常为“母婴依恋”,在孩子三岁前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如果妈妈在孩子三岁前一直都能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需求保持敏感,并规律、及时地满足孩子,就能让孩子对妈妈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自己就能“放心”地成长;

但如果妈妈没有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就容易缺乏安全感,日后容易变得孤僻、冷漠、自卑,把自己封闭在心灵的茧中无法自拔,这对孩子的人生道路很不利。

孩子做这五个“小动作”,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父母要多留意哦。

1、睡觉喜欢蜷缩着、抱着被子

蜷缩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姿势,而睡觉本应是安全、舒适的行为,如果孩子在睡觉时喜欢蜷缩着,或是喜欢抱着被子、毛绒玩具等才能睡着,那就说明孩子对于“在家睡觉”这件事是很不信任的,这样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因此需要抱着东西、蜷缩身子来让自己感到踏实。

2、情绪化严重

有的孩子虽然其他表现还正常,但情绪化很严重,遇到高兴的事会得意忘形,遇到难过的事会过度悲伤,遇到生气的事会疯狂发泄,整个人的情绪反应总是很激烈,这其实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3、爱啃手指头

在孩子一岁半以前,是他的“口欲期”,这时候啃手指头是很正常的,是在满足孩子的吮吸欲望,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

但如果在一岁半之后仍然有这个习惯,那就不正常了,要么是孩子缺锌,要么是孩子缺安全感,需要用啃手指头这个动作来缓解紧张、放松心情。

4、触觉过度敏感

我们平日里说的“怕痒”“怕碰”,其实就是触觉过度敏感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幼年时期触觉经验刺激不足造成的,而这种刺激不足往往是因为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拥抱、亲昵,这样的孩子自然会缺乏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恋。

5、害羞、不自信

害羞、不自信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个直接表现,这样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非常紧张,遇事不敢去尝试,这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伤害,需要父母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来帮助孩子重拾自信。

安全感是一个孩子建立健全完整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家长们如果发现自家孩子身上有这几个小细节出现,那可要提高警惕了,要在生活中尽力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温暖哦~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你注意到了吗?


孩子缺乏安全感会有哪些表现呢?

1、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会在睡觉的时候很不踏实,翻来覆去,容易哭闹,有的时候还会时不时的摸摸或者看看自己身边是否有人在陪着。

2、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会在家里有客人来或是外出的时候见到亲朋好友、陌生人,会紧紧抱住父母、不敢抬头其他人,神情有些慌张的样子。

3、如果没有建立好安全感,有的孩子就会表现胆小、不够自信,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等,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表现出分离焦虑的程度更大一些。

4、如果在幼儿园也很可能影响到人交往,比如不太会和小朋友们玩到一起、建立良好的人家交往模式、有的也会和小朋友玩得还好但是见到老师或是遇到老师提问表现的很紧张。

5、另外对孩子过度保护、溺爱也会有影响,可能家里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这两点就更需要注意了,老人对孩子总是格外疼爱,事事迁就代劳比较常见,长久下去,孩子遇到问题、困难就会害怕,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6、孩子常常会情绪化也和缺乏安全感有关。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很愿意听好听的话,一旦听到对他自己的不满、意见、就会反应比较强烈,马上不开心、哭泣、抱怨、缺乏抗挫能力。

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就是家庭,父母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人,所以,父母应该更加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更好的应对成长过程遇到的问题、才会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