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聪明

儿童过份顽皮并不等于天真活泼,也不比普通儿童聪明,长大后不见得更有出息。顽童绝大部分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的结果,他们任性、好动,易于激怒,喜欢闹事,成年后完成高等教育及找到理想职业的人较少。

胖孩子≠壮孩

胖瘦并非衡量小儿健康的标准,健壮的小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无急慢性和先天性疾病;

2、面色红润,皮肤弹性好,毛发、指甲质地、光泽正常,体重增长正常,并与身材长相符,无骨骼畸形;

3、聪明活泼,智力和精神发育正常;

4、适应外环境及社会的能力较强。

爱≠理解

有的父母只是一味地爱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营养品,搬回大本大本的参考书。然而,当孩子被课外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很理想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每位父母都应懂得这一点。

高智≠高智能

那些在儿童时期被定为高智商的“神童”,成年后无建树的俯拾皆是。美国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比智商包含更广的能力,如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身体活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空间感知能力等。

营养药≠营养品

一些人把营养药当成营养品长期服用,这是有害健康的。如人参蜂王浆,儿童服之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促使性早熟;再如宝宝乐、铁维隆糖浆等;补血的营养药,如不按疗程长期服用,会引起铁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精神不振等。

独生子女≠问题子女

独生子女往往意味着溺爱、孤独、不适应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被当成问题儿童来研究。最近中国儿童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联合调查证实;独生子女不是问题子女。独生子女求知欲高,注重个人价值实现,敢想敢说敢干,有强烈的创造性和现代技术的吸纳能力。其缺点为依赖性较强,社交能力弱,对职业的适应周期较长,不愿从事艰苦工作,但这并不妨碍社会的正常分工和平衡发展。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中的10个不要


1.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我们也许会对孩子说:"我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亲子教育中的6个小技巧


一、给孩子一个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二、接受现在的他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三、找找是否有隐藏在暗中的困难存在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四、解释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五、重视赞扬的作用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六、明智的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家庭教育中 3个关键要注意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分说,但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找不到重点。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3个关键点,快和小编一起了解吧!

一、理想。

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极其重要。一个人要想开发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就不能没有理想。这种理想既应该包含个人成长成才的目标,更应该包含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关怀。在个人成就动机日渐增强的今天,尤其应强调以社会关怀作为导向。一个处在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民族,如果拥有了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那么,其目标实现就有了一项基本前提和保障。

二、教养。

社会现代化与个人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尤其应该重视教养的重要性。在今天,公民的基本素质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最主要的是有科学精神、责任心、诚信、同情心与爱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环保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志愿精神、珍爱生命意识、促进健康意识、保护动物意识,等等。而这些教养的形成,在现代化进程中,会体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效应。

三、专业。

现代化进程必然具体化为生产的专业化、劳动的职业化。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不同职业岗位上的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专门化。因此,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其在实践层面所体现的专业技能,成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之本。职业道德尤其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在专业岗位上扮演好特定的角色。

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有一个正常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这样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宽阔。

家庭教育中的7个大于号


一、理念方法

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我们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哲学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做文章,获得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破碎的东西。成功从父母开始,就是从父母的理念开始,理念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二、兴趣知识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学,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会自动地改变命运,出色地使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求知途径是:兴趣—爱好—痴迷,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到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脱颖而出的优势,优势就是人生大势,没有优势那就等着平庸。

三、状态能力

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

四、品德分数

中国传统的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成人,一切从修身开始,这是人生最低目标。能力、专业、学识主要是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题,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人格中个体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劳动,社会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申为博爱。劳动是中国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国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了多少分”。

五、空间爱心

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拓展空间和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它靠什么打未来?西方谚语“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对空间最深刻的认识。

六、感受道理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不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慢性毒药。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七、习惯神童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哪怕是一个良好习惯!

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家庭中的“厨房教育”

说起我们家小侠最爱呆的地儿,既不是游乐场,也不是公园,而是厨房!

厨房成为小侠的最爱本是情理之中,因为作为“大厨”妈妈和奶奶的贴身男秘,跟着妈妈奶奶去工作间最是顺理成章。何况,那里面还有小侠热爱的水兄弟,有他好奇的盆盆碗碗,和他急于想弄清楚的液化气。

在大人的呵斥声里,死皮赖脸的小侠淘过米洗过菜刷过碗和筷子,甚至开过液化气,当然这一举动屁股是要付出代价的。但看到孩子如此热爱厨艺,大人们灵机一动,何不培养一下孩子这方面的“特长”?

于是,奶奶和面的时候,会高呼:“宝宝,帮帮忙。”小侠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帮奶奶扶着面盆。奶奶要做手擀面,为了安抚小侠那颗急于劳动的心,就教给孩子唱童谣:“擀杖擀,擀大片;刀儿切,切丝线,煮在锅里乱转转。”小侠背得滚瓜烂熟,还能添加一句“吃面条喽。”

至于包饺子包包子的时候,小侠会煞有介事地拿起属于自己的小擀面杖擀皮儿,顺着擀三下,斜过来擀五下,动作标准利落,除了面皮儿有点厚,那圆形愣是被整得像模像样。在擀面之余,小侠还会用小手把面团乱捏一气说成鸡呀鱼呀发挥一下想像力,更喜欢把面粉抹在脸上,那可是纯天然的美白剂啊,充分满足了小侠的臭美心理。

后来,爸爸用压面机压面条,这小小的物什一出台,就让小侠好奇不已。爸爸和小侠分工合作。爸爸只负责往机器里“填料”,小侠提供“动力”。这一通体力活下来,孩子累的大口喘气,“擀大片,压丝线,宝宝好,真能干!”呵呵,老爸灵机一动的顺口溜,把孩子乐得嘎嘎的。

据说现在“厨房教育”在国外很火,而我们家小侠一不留神也追了一回潮流。

现在,小侠正在妈妈的帮助下练刀工——把一段用来包饺子的长面团切开,小家伙的小手被妈妈的大手握着,小脸绷得紧紧的,神情很严肃,一下,两下,呵呵!切得不错,孩子笑了,妈妈更乐:“说不定不久以后,我们就能吃到小侠包的小饺子呢。”

家庭教育中的5个错误方式 你知道吗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想当然的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场所。一个好的家庭可以给孩子的性格品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五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爸爸妈妈可以看一下,你们知道吗?

错误的家庭教育一:望子成龙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作为承载父辈自身生命和理想的延续,孩子被赋予了太多。望子成龙也就自然而然了。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固定的认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不安。

错误的家庭教育二:拔苗助长型。

拔苗助长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我想,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来对孩子的正确家庭教育才能实现好的收获。

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狼爸虎妈型。

我们从媒体都看到或听到令人咋舌的狼爸虎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集权高压教育方法下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化茧成蝶,欲火重生。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方法所带来的社会普遍意义所追求的成功的结果,但是这种功利性的结果对于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对于更长久的未来说是否是成功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与狼爸虎妈对立的是过分宠溺,过分宠溺的后果:要么造就的是纨绔子弟,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的一个未来。

错误的家庭教育四:放任自流型。

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成为了留守儿童,许多孩子也在父母忙于经商图利间成为了问题孩子。孩子从小到成年需要经历一段认知历程,它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细心照料与良好沟通矫正,重生不重养对于孩子成长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这种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的当下及未来极度的不负责任!

错误的家庭教育五:简单粗暴型。

父母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孩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动则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它会使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同时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行为。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这严重的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家庭中存在的隐性性伤害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恰当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隐性性伤害。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谈儿童不宜的性话题、父母不教导孩子适宜的性知识、父母或家人当着孩子的面评论孩子的性器官、父母不锁门而让孩子看到父母做爱、孩子洗澡或睡觉的时候擅自闯入、父母与孩子一起看色情电影、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亲子关系超过了与配偶的关系、父母给4岁以上的孩子清洗生殖器,或者当孩子已经拒绝父母为自己清洗生殖器,父母仍然坚持为孩子清洗等。性伤害可能会发生在兄弟姐妹之间,通常同年龄孩子间的性游戏或探索不算是性伤害,但是,如果孩子被一个比他年长三四岁的人做性方面的利用时,就存在性伤害了,这是区别孩子间性游戏与性伤害的基本原则。

当家人的行为破坏了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使孩子出现了不适合其年龄的性探索活动时,性伤害就发生了。对于受到家庭性伤害的孩子,父母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了解了来自家庭的隐性性伤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行为,孩子将不会遭受到来自家庭的隐性性伤害。

1.孩子之间的性伤害

儿子九岁,比同龄孩子早熟。最近这个把月,儿子4岁半的表妹早上起床的时候都大哭,我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有一天她说尿尿的地方痛,我才发现她的阴部红肿,问她,她说是表哥的鸡鸡和手弄她的尿尿的地方,还学了我儿子爬到她身上的动作。天啊,儿子还这么小,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我该怎么来教育他?!

性侵害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之间,如果孩子被一个比他年长三四岁的人做性方面的利用时,性侵害就发生了。这两个孩子间的性活动已经不属于性游戏的范围。

2.色情影片、视频对孩子的性伤害

女儿三岁多,上周末,丈夫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来我们家作客,他的父母常跟他一起看黄色色情电影。中午时候我有要事外出,丈夫和朋友们在打麻将,两个小时以后我回家了,不见了两个小孩。后来发现客房的门锁上了,用钥匙打开了房门,两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从被窝里跳了出来。我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想吓坏小孩。

冷静下来以后,我支开了朋友的孩子,心平气和地问女儿刚才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女儿只是一个劲地摇头,并且说“我怕说了后你会骂我。”问是问不出结果,我只能把事情搁置。两天后,我和女儿在做游戏,我对她说:你把那天你和哥哥做的游戏教给妈妈,让妈妈以跟你一起玩。女儿高兴的答应了,她让我躺下,她自己坐到我的肚子上,她告诉我,生小孩是这样子的,接着做出的动作让我难堪极了……也许是女儿发现了我的不悦,很快就停止了,女儿突然说要跟我玩母鸡孵鸡蛋的游戏,我答应了她,她还是让我趴下,没有想到的是她把我的裤子拉了下来,然后她竟舔我的屁股…….天啊!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跟她说了。

色情影片或视频夸张地表现两性性器官或性器官交媾的活动。孩子看了到色情电影或视频,唤醒了孩子对两性性活动的关注,5岁男孩的性活动已经超越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性探索范围,他模仿成年人的性活动方式是性心理早熟的表现。年龄外在的影响和刺激引发的孩子这类早熟的性活动,都将减低孩子的可教育性。这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能更早地进行性活动,与异性发生性关系。

在我们平时看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有很多电影中都有描写男女间的亲昵的场面,比如牵手、拥抱、接吻等,与色情电影是不同的是这样的电影突出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人文。孩子与父母一起看电视或电影的时候,父母常常在电影出现表达爱情的镜头时(拥抱、接吻),就很不自然地立即换频道。其实,孩子在此时能够感觉到父母的紧张,父母的行为反而唤醒了孩子对此类镜头的关注。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心领神会,为了迎合父母的心思,看到这样的镜头时就用手遮挡眼睛,却留个指缝往外看,还大叫一声“少儿不宜”。父母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其实更加刺激孩子对两性接触的关注,同时让孩子认为男女相爱,肌肤之亲是“不好的,羞耻的”事情,让孩子误解爱情,影响孩子情感的发育。当电影中出现男女想爱的画面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告诉孩子:当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了爱情,他们就需要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这种情感,比如他们会接吻、拥抱、身体亲密接触等等,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很幸福。我们应该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观念:人类有爱情,相爱的男女之间有肌肤之亲,这种情感的交流能够给相爱的人带来幸福的感觉,这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3.父母做爱不回避孩子

也可能是粗心的原因没检查门锁,听到4岁半的小儿进房的脚步声时,我俩还继续自己的快乐,小儿扭开门的那刹,我们俩意识到坏事了,赶紧分开,但已来不及,赶忙拿被子把自己的身子遮掩,小儿一边进来一边说:妈妈,我的杯子在这里,我进来喝水“。我直直的看着他,不敢出声,小儿喝口完水,走出门口时,回头问:妈妈,你光着身子在干什么?我只好回答:妈妈觉得太热了,所以把衣服脱光了,就象你平时那样光身子呀,你不是也说光身子很凉爽吗?听完我的回答,小儿也不再问,就出去了。

我赶紧穿好衣服,下楼看到小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小儿看到我过来,又问:妈妈,你刚才在干什么?我很平静地对他解释:爸爸与妈妈在斗牛(注这是他父子俩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有点象摔跤),小儿也没再说什么,可从他的神态上看,就知道对于这个答案不太满意。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只要我俩任何一个人关门休息,他都要时不时开门进来瞧瞧,或者出去时,总不把门关上了。

孩子目睹父母的性生活,心理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孩子会认为这是父亲对母亲施暴的行为。一些孩子在幼年时期看到父母做爱的场景被吓得大哭,这会直接摧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神圣可亲的形象,产生厌恶父母的心理感受。其次,孩子目睹父母做爱的情景唤起了孩子对成人性活动的关注,这是不适合孩子年龄的性探索,破坏了孩子性心理正常发展轨迹。孩子在发现父母做爱后,会不露声色,经常在夜间偷偷地观看并体验着性刺激带来的兴奋,有的孩子就此加重手淫,一些孩子模仿父母的性活动与小朋友玩“做爱”的游戏,一些孩子会将父母做爱的情景向小朋友们宣讲。我曾经到一个幼儿园讲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5岁的男孩到幼儿园后,迫不及待地将昨天晚上看到的事情告诉小朋友:我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有穿衣服,爸爸压在妈妈身上,还把尿尿在妈妈的屁股里了……如果7岁以后的孩子看到父母做爱,个体性发展所经历的潜伏期将中断,孩子还没有发展好控制性冲动的精神力量,就提前进入青春期性活动阶段,导致孩子性早熟。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可以表达爱,但不可以表达“性”。如果父母在亲昵的时候有“性”的情绪和性冲动,这样的时候就应该回避孩子。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父母与孩子“同床共枕”一直是我们的传统,夫妻做爱对孩子的“回避”也仅仅限于“孩子睡着了,他看不到也听不到”,“孩子还小,他不懂得什么!”,这样的回避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我进行的调查中,有24.68%的父母做爱从来不回避孩子,5.94%的孩子看到过父母的性生活,“回避”是指父母做爱不在有孩子的房间,完全避开孩子的情况。

孩子出生后就应该睡自己的小床,为了便于父母夜间照顾婴儿,可以将小床放在父母的房间,但夫妻做爱的时候,要离开有孩子的房间,这样有利于维系亲子界限,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儿童的自主需求在一岁半就出现了,父母可以尝试与2岁的孩子分房间睡觉,与孩子分房间睡觉是很多父母都感到困难的事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寻找各种理由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房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分床还是分房间睡觉,陪伴孩子睡前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讲睡前故事,与孩子道晚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如果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分房间睡觉,那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对于部分孩子来说,目睹父母做爱的影响将持续到成年。这是一个成年人的自述: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大概在上幼儿园的年龄,就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做爱的呻吟声,也看见爸爸和妈妈光着身子(我们睡同一张床)扭动的情景,不止一次看到,记得一开始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还以为是爸爸在打妈妈,恨害怕,吓得出了大汗,后来才知道不是打架,我感觉很羞耻(当时所受的教育就是这样,认为男人女人不穿衣服在一起就恨羞耻),鄙视父母,觉得他们怎么能够做这样羞耻的事情,自此就恨母亲和父亲。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会假装睡着,偷听和偷看他们做爱,虽然恨他们这样做,但很刺激我。后来上小学了,我与父母分开了房间,但我还是会对父母的性生活好奇,经常偷偷跑到他们的房间看床单上有没有什么痕迹,那个时候我就已经知道的男女的性生活。现在我自己结婚了,有了女儿,但我每次与老公做爱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父母当时的情景,我会认为老公在欺负我,在我的意识里做爱是羞耻的事情,虽然我也知道这种想法不利于我们夫妻生活,我努力让自己不这样想,但每当与老公做爱的时候,这样的念头就会冒出来,让我没有了“性”趣,我在性爱中也没有高潮,我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