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女儿的关系中,我觉得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学会了拥抱。而且我越来越发现,这种身体的接触不仅温暖、美好,而且非常神奇,有一种不可取代的魔力。

在我的经验中,一天中,起码应该和孩子拥抱三次。

先说早晨第一次拥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父母的唠叨指责之中:“你怎么搞的,这么慢吞吞的。”“你怎么只吃这么一点?”“你到底是缺了哪条筋,丢三落四的。”……这些情绪化十足的负面言语,只会让孩子不舒服,从而影响他一天的情绪。其实,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然后再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刚才你的书还在沙发上,装上了吗?”“我们一起抓紧时间,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这时哪怕你在唠叨,孩子也乐意接受。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再谈傍晚第二次拥抱。

傍晚孩子回家了。见到孩子,很多家长会边干家务边机械地问:“今天在幼儿园(学校)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样的干脆:“好!”他实际上是拒绝了你的询问,因为他觉得你并不重视他。

所以,无论你手头有多忙,请放下手里的一大沓报纸或水淋淋的青菜或正在移动的鼠标,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会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他会觉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从而乐意和你分享他的快乐与烦恼。

“你看起来很高兴,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这是我拥抱女儿后常说的一句话。当然也有这样的句子:“宝贝,你好像不太高兴,是不是没捡到钱啊?”诸如此类的开头,会让孩子觉得你了解她,或想了解她,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语,是对她倾吐实情的最好鼓励。

第三次拥抱,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业家务,恨不得早点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实,孩子会从你敷衍的态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烦,然后又用同样的不耐烦来对付你。事实上,做父母的哪怕日理万机,只需要在孩子临睡之前在他床边坐上一会儿,给他讲上两个故事或几句亲热的话,末了再给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就很容易带着你的关爱进入甜美的梦乡。

拥抱是一种力量,它是父母藉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子: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精选阅读

请多给孩子拥抱


TIPS:孩子一哭就抱,好吗?

许多父母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孩子嚎啕大哭时,有人会严肃地“告诫”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抱小孩,因为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此时心中难免挣扎,看着哭得面红耳赤的宝贝,到底是去抱抱他、安抚一下他不安的情绪,还是不理会他呢?

据李文贞医师分析,1岁以前孩子的哭是一种运动,而且他们需要父母来满足生理需求,并快速做出反应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多抱一抱,以满足他的生理需求。

等孩子过了1岁之后,当他渐渐会说话、会表达时,就要问清楚哭闹的原因,坚守应有的尺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把哭闹作为要挟大人的“武器”。

拥抱培养性格

也许是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热情,人与人之间拥抱的动作实在是不多见。就算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等他们长大到一定的年龄后,就很少有亲密拥抱的动作出现。但千万不要小看拥抱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它对孩子可是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拥抱的习惯,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

据李文贞医师介绍,拥抱对孩子的影响可以从“质”与“量”这两个方面来讲。在质的方面,时常被拥抱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关怀、接纳的孩子,当他长大向外发展时,以往收到的拥抱经验更能鼓舞他独立探索,发展独立性格,就像一艘扬帆待发的船,时刻准确出发,航向惊喜的旅程。另外,在智能发展上,充分被拥抱的孩子由于拥有安全感与自信心,所以发展得也较为出色,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量的方面,时常拥抱孩子、用心接纳孩子,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身体发育状况。正如先前提到的罗马尼亚孤儿院内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生长迟缓呢,就是因为缺乏充分的爱。

TIPS:多拥抱,有益身心发展

据相关研究发现,拥抱对幼儿来说具有6大心理功能和4大生理益处。

6大心理功能:情绪较为稳定、较容易建立安全感与信赖感、较容易睡眠安稳、较容易建立幼儿的自我认知、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较容易体验母亲所接触的外界。

4大生理益处:促进肠胃功能、循环功能、免疫功能、呼吸功能。

拥抱不分时间

或许你以为,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就已经不需要拥抱了。其实,不论人的年龄有多大,人人都喜欢被拥抱的感觉,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拥抱可以随时在平日生活中展开,自然又时常的肢体、肌肤接触,抱抱孩子、摸摸头、碰碰鼻子、拍拍背、搭搭肩膀,这些小动作都可以充分传递爱的讯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等孩子充分熟悉这些动作的含义后,亲子沟通会更好,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紧密。

拥抱不分年龄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即使他已经长大了,也还是不可或缺。因为拥抱本就是人类的天性。下面两个实例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拥抱。

第一个实例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教授做过的一个很有名的猴子实验,他将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和母亲隔离,然后准备了两只“铁丝网妈妈”,其中一只用绒布包裹,比较温暖,另一只则没有,但身上放了一个奶瓶。实验结果发现,这只小猴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抱着包裹了绒布的猴妈妈,这和小孩跟妈妈抱在一起情况很相似,而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猴妈妈。

另一个例子在罗马尼亚的孤儿院进行,院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喂食孩子,但是这些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与他人拥抱的机会。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定时喂饱院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仍旧不尽如人意,而且智力发展也明显迟缓。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除了让孩子衣食无缺之外,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而拥抱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它直接带给孩子最强烈的信息:“我是爱你的!”通过亲子肌肤接触的拥抱,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与安全感,将来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向外探索世界。

TIPS:来场亲密的抱球游戏

小孩子都很喜欢球类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加入拥抱的亲密接触,那么孩子将获得更充分的安全感,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1、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皮球。

2、把皮球夹在你和孩子中间,你抱紧孩子,让孩子也抱紧你。

3、提示孩子注意,不要让皮球掉下去。

4、可以和孩子来上一段舞蹈,尽情地玩耍吧,只要不让皮球掉下去就可以。

总之,父母从小就给孩子养成亲密拥抱的习惯,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好,孩子被爱所包围成长的心理更健康。

学会拥抱你的孩子


近几天在青岛出差听到一首儿歌: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夸夸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抱抱我!让我非常想念自己的儿子!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拥抱孩子是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变。其实,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孩子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傍晚回家了。见到孩子,很多父母会边干家务边机械地问:“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样的干脆:“好!”他实际上是拒绝了你的询问,因为他觉得你并不重视他。

而我们更要珍惜这种拥抱,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也是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作为父母不要把工作当做借口为了挣钱失去了陪孩子的乐趣!这是金钱换不回来的!也许当你可以停下脚步来有时间拥抱孩子时,他们已经长大,甚至会连拉你的手都会厌烦的,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

有一次过马路,孩子他妈抱着儿子过马路,随口说了一句:“儿子长大了,好沉,妈妈快抱不动了!”没想到儿子接着说:“妈妈,等你老了,我会抱着你过马路!”我此时也接着说:“那爸爸我呢?”儿子接着说;“爸爸在那里等着,抱完妈妈,再回来抱你,一个一个来。”童真的话语却让你倍感人生幸福的意义!

开学了, 为了孩子, 请家长每天朗读三遍!


从此刻起:

我要多鼓励、赞美孩子,

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

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

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从此刻起:

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

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

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

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

从此刻起:

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

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

因为我知道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

从此刻起:

我要无条件的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自私和自我。

从此刻起:

我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

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孩子。

因为我知道强制打压只会带来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和反抗。

从此刻起:

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

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从此刻起:

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孩子一起安静和平地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因为我知道脾气和暴力只代表我的无能和对孩子的伤害。

从此刻起:

我要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与爱人的关系,

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绝不让夫妻矛盾影响和伤害到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夫妻关系和睦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从此刻起:

我要让孩子长成他要长成的样子,

而不是我期待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孩子并不属于我,

他只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界,

去完成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从此刻起:

我要多为孩子种善因,行善事。

因为我知道种善因,方能结善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从此刻起:

我要通过孩子的问题,

找出我自己的问题,修正我自己,

因为我知道孩子所有的问题,

都是我的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

从此刻起:

我要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

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爸爸(妈妈)!

与子女拥抱的神奇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有五大感官,既听、看、闻、尝、还有触摸。这五大感知是通过五个感觉器官来获得的,包括了耳朵、眼睛、鼻子、口舌、还有皮肤。

不过一般人呢,谈到触摸、马上就会想到手,似乎手才是负责触觉的感知器官。这可就有点儿片面了。大家可能忽略掉的一点是,我们浑身上下的皮肤都是用来感知触觉的器官。毫不夸张地说,皮肤是我们身上面积最大的一个器官,手只不过是皮肤这个感觉器官的一个终端而已。

既然皮肤是个器官,那它就一定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确如此,我们的皮肤是身体的一个重要防线,它能够呼吸,能够吸收环境中各种好的营养素和坏的成份,能够向我们提示环境的变化,还能够保护我们不受外来的伤害。当然,除了这些生理功能以外,皮肤还担负着重要的心理功能,有的时候还会事关生死呢。

在去年,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晚间新闻播放了这样一个故事。2010年三月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迎来了自己早产将近三个月的一对龙凤胎。因为是早产,两个小宝宝的肺部功能发育不全,所以都出现了呼吸困难。刚出生不一会儿,小妹妹Jenny显然就不行了。医生为了给Jenny的爸爸妈妈一个跟她告别的机会,就把Jenny放在妈妈赤裸的胸膛上。夫妻两个难过至极,紧紧地揉着奄奄一息的Jenny不肯放手。没想到这样抱了一会儿,Jenny竟然对外界有了反应。她不但开始动,而且还能够抓住爸爸的手指头;就这样奇迹发生了,Jenny在医生和父母的悉心照料下,不但存活了下来,而且正在健康地成长。虽然到现在谁也说不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有一点却很清楚,那就是妈妈全身心的拥抱与爱抚刺激了Jenny,最终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现在在西方,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对于产科医生们来说,回归自然、回归天性,也许对产妇和新生儿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婴儿出生后,把孩子交给母亲,让母子裸身相拥,用肌肤相亲来代替过去那种把孩子层层包裹的做法,而且还给这种做法起了个名字,叫做“袋鼠式育儿”。

其实皮肤刺激有利于婴幼儿发展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叫鲍比,曾经对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孤儿院的弃婴们,做过不少研究。

他发现这些弃婴们都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包括,社交困难、语言和体能发展滞后、智力低下、还有情绪不稳定等等。鲍比认为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弃婴们在孤儿院中长期与世隔绝,没有与人直接的身体接触和社会交往的机会有很大的关系。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发现,提出了婴儿按摩的治疗方案,对那些孤儿实行按摩疗法,每天都对他们进行多次全身按摩。以后的跟踪研究发现,凡是经过按摩疗法的孤儿们,在他们以后的发展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比那些没有经过治疗的孤儿们,在智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鲍比的研究发现,后来得到了更多研究的证实。科学家们发现就连母老鼠生了小老鼠以后,也会定时地去翻动它们。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任何刺激的小老鼠们都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它们身体弱小、行动不稳、不合群,有的好打架、有的则成了同伴欺负的对象,寿命也短。

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那些小老鼠们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皮肤刺激,相应地影响了它们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进而使其它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好的影响。根据这个实验和以后对人类儿童的许多研究结果,医生和心理学家都告诫我们说,每天和自己的孩子有亲密的肌肤接触,有着与良好的喂养相同的,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食物可以满足孩子成长的生理需要,而肌肤相亲的关系,则可以满足孩子的情感和社会需要。这对于人类这样一个社会性很强的种群来讲,实在是至关重要。

渴求肌肤相亲是人的天性。孩子出生以后就是在妈妈的怀抱里开始自己一生的旅程。拥抱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这种肌肤之亲对于幼小无知、柔弱无助的孩子们来说,就更是赖以生存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千万不要吝啬您的怀抱,每天多摸摸、多抱抱孩子吧,让他们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新生代宝宝太寂寞 缺少父母拥抱


据介绍,与过去相比,中国的独生子女第二代宝宝获得的父母拥抱大幅减少了,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父母给孩子的拥抱也显得很少。

研究还表明:一个在父母拥抱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更积极向上;相反,长期缺乏父母拥抱的孩子,不仅心理,其智力的发育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国际卫生组织(WHO)建议父母们采用“袋鼠式养育”,通过亲子之间抚摸拥抱来实现安全有效的亲子接触。

缺少亲子交流

“独二代”更寂寞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第一代(简称“独一代”)进入育龄。据统计,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独一代”人数约1亿。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完成的一项对“独一代”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5.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生一个孩子就够了。这说明,独生子女第二代(简称“独二代”)的群体正逐渐壮大。而去年暑期上海一项有6000余人参加的针对独生子女的调查显示,61.3%的人认为,“独二代”更加孤独寂寞,幸福与悲伤很难与人分享。

“独二代”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独一代”尽管已经生了孩子,但他们自小习惯了被别人照顾,尚未学会怎样照顾别人,基本上不会抚养孩子,甚至没有抚养的意识。

“这种说法并非夸大其词。以上海为例,多数家庭的‘独二代’宝宝要么由隔代的老人照料,要么由保姆照料。宝宝实际上获得的来自父母的眼神、爱抚以及拥抱等交流实在少得可怜。”知名母婴行业专家王得翰说,因为极少亲自抚养宝宝,“独一代”和“独二代”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隔膜,甚至许多宝宝离得开妈妈,却离不开“阿姨”。

像袋鼠一样

父母与孩子心贴心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即使是上海和北京,抱婴袋的使用比例也不超过1%,仅为0.2%左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饥饿、营养不良等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逐渐不再是威胁儿童发育与成长的因素。而‘拥抱缺乏综合征’却正成为他们身心健康的大敌。”凯莉医生说。她表示,这些问题可能最终发展成为皮肤饥饿症、分离焦虑、电视孤独症(整天与电视为伴,离不开电视)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国际卫生组织(WHO)认为,为尽可能减少亲子关系疏离,避免因此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父母应像袋鼠那样,做家务以及外出时都与宝宝心贴心在一起,不仅有拥抱而且有眼神交流,这些对于儿童智力和心理的发育至关重要。

正确应对孩子的第一次


宝宝每一种“第一次”,总在手忙脚乱的时候发生了…第一次上厨所,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大口吃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发声,第一次跌倒,第一次冒险,面对这些“第一次”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1、第一次微笑:情感交流的起点

时间:2个月左右

这时的宝宝已经非常好玩,非常活泼了。只要一睁开眼睛,就四处乱瞧,手舞足蹈的。如果发现妈妈在身边,往往会更兴奋,手脚乱蹬,甚至似乎会有意无意地微微一笑。

【妈妈通常的反应:“大家快来看呀,宝宝会笑啦!”】

新手妈妈这时候通常会兴奋异常:宝宝会笑了,可是一件大事,得让家里每个成员都知道,所以妈妈往往开始四处报喜。当然这珍贵的一刻如果能永久保存就太好了,所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拍照或者录像留念。因此马上去寻找照相机或摄像机什么的就成了最要紧的事情。

错在哪里

妈妈知道吗?其实宝宝的微笑是他与您情感沟通最好的方式,甚至他的手脚乱动也是如此。宝宝其实是在给妈妈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要与我多玩玩,多说说话吗?而不是忙着给我拍照留念。

正确应对法

在这段时间,妈妈最重要的是应该经常出现在宝宝面前,微笑着与他说说话,还可以用色彩鲜艳的小玩具逗逗宝宝,总之让他心情愉快。经常与宝宝进行这种“情感交流”,对宝宝身体、智力、心理的发育都非常有益。

2、第一次发声:理解沟通的开始

时间:4-7个月

这时候的宝宝更逗了,不仅小身子更灵活了,小舌头也跟上了弹簧似的,有时会“咿咿呀呀”地叫个不停。

妈妈通常的反应:“叽里咕噜说什么呀,由他去吧”

宝宝说的话妈妈还听不懂,加上每日里工作、育儿、家务忙都忙不过来,所以很多时候就让宝宝唱唱独角戏,由他自己“咿咿呀呀”地说话。

错在哪里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声音很好奇,无论听到什么都会用自己的小舌头模仿着发音。所以这个阶段妈妈一定要多与宝宝交流,而不要让他唱独角戏,使他减少说话的兴趣。这点不仅关系宝宝以后的语言能力,而且对宝宝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确应对法

一旦听到宝宝第一次发声,妈妈就可开始与宝宝做发声游戏:与宝宝“咿咿呀呀”地一唱一和,妈妈的模仿会激起宝宝更大的兴趣,从而不停地练习发音。当发现宝宝会发“a”、“o”等等韵母时,妈妈就要乘机在前面加上声母示范,如当他说“啊”时,可以教他念“妈”、“爸”。

而且这段时间妈妈就应该注意多与宝宝语言交流,不论在干什么或者拿什么东西都可以用规范的语言说给宝宝听,当然节奏可以放慢一些,以方便宝宝学习。

3、第一次摔跤:面对困难的态度

时间:12个月左右

宝宝通常在一岁左右开始摇摇晃晃地学习走路了。一旦宝宝开始走路了,他的视野开阔了,活动范围也广了,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遭遇到更多的意外。

妈妈通常的反应:“宝贝别哭别哭,哦……妈妈抱”

学走路摔跤其实是难免的,但看着他跌跌撞撞地走出去妈妈已经够担心了。再看见宝宝踉跄一下,摔倒在地上,没有妈妈不心疼。况且有的宝宝摔倒在地上就哇哇大哭,或者不知所措地看着你。做妈妈的往往下意识地赶紧把宝宝扶起来,抱在怀里好好安慰。

错在哪里

耐挫力的好坏有时会决定人的一生,而妈妈总不可能保护宝宝一辈子。宝宝的第一次摔跤正是他面对人生的一次挑战,所以如果妈妈一开始就马上帮助他,对他以后独立能力以及耐挫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

正确应对法

妈妈就应该狠狠心不去抱他,而在旁鼓励“宝宝,快自己爬起来,你真棒!”实在不行时再帮一把,扶他起来。这看似“狠心”的第一次,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宝宝的耐挫力。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4、第一次冒险

时间:10-18个月

这时候的宝宝往往已经能跌跌撞撞走几步,随着他探索领域的扩张,他似乎越来越喜欢冒险。比如可能会去拉桌布,可能会把地上捡来的东西塞到嘴里…

妈妈通常的反应:“不可以,这样太危险了”

宝宝在这个阶段似乎常常在考验妈妈的忍耐能力和监护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宝宝的举动太出人意料了,护子心切的妈妈自然会不由分说地制止了。

错在哪里

妈妈要尝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新发现。过于成人化的理智,往往会打击宝宝的好奇心,成为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性的隐形障碍。

正确应对

不要时时以尖叫来影响宝宝探索的乐趣,如果宝宝把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放进了嘴巴,最好轻轻地告诉他: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然后顺势把东西从宝宝手里取走。有时间的话,最好趁着宝宝对它感兴趣的时候,与他一起做做游戏,和宝宝一起分享他的发现,宝宝才能在不断的探索和了解之中,接受和学习新事物。

性教育:男孩多拥抱 女孩多亲吻


无论古今中外,坚强阳刚的男性和温婉阴柔的女性都是人们眼中完美的性别标准。可如今,我们发现,有些人的性别意识渐渐模糊,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在国外,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男孩穿蓝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国和德国,一看新生儿的襁褓,就能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孩用蓝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婴儿并没有性别意识,凡事都需要学习。如果他们从出生开始就穿某种颜色的衣服,就能让他们感到“这种颜色属于我”。

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裤子则属于男性。裙子的摇曳能让女孩从小就从中获得温柔如水的特质,并且百变的裙子也能培养女性特殊的审美。而裤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让他们养成坚毅、果断的性格。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

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男孩玩机器人,女孩玩洋娃娃

女孩玩娃娃能更充分地激发其母性的本能,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善良体贴。相比而言,机械类的玩具对男孩性别塑造的影响更大。

男孩多拥抱,女孩多亲吻

男人需要认可,女人需要呵护。在德国,经常见到,男孩如果帮了别人的忙,父母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熊抱,然后拍拍后背。而女孩通常会获得一个甜蜜的吻。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拥抱代表肯定,而亲吻则代表保护和爱。

男孩常做挑战性运动,女孩要多做体操

在英国,很小的男孩就经常被父亲强迫着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经常被父母送去练体操。挑战性的运动能培养孩子坚强和不惧挑战的性格;而体操的柔美与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养女孩温柔、平和的个性。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与女孩相比,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更早更用心。尤其是父亲,应多与儿子在一起,让孩子从男人身上学习如何做男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