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女孩打扮成小男孩的形象;帮6岁的儿子洗澡;当着小孩子的面谈论性话题或者和异性亲吻、拥抱……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殊不知,家人的这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轨迹,长此以往,将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的性伤害,影响他们以后的正常生活。

广州市教育科研所副研究员李麦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几种常见的“隐性”性伤害情况作了分析和指导。

案例一:将女孩当男孩养

阿纹生了个女儿,全家在欢喜之外有些遗憾,尤其是婆婆的传宗接代思想很严重,总希望阿纹能生个儿子。

婆婆和老公的封建思想时不时地流露出来。比如,婆婆总把孙女打扮成个假小子,老公则给3岁的女儿买玩具手枪和篮球。婆婆经常会感叹:“你看人家男孩多好,养女孩太操心。”有时甚至会当着孙女的面说:“宝贝长得真像个男孩。”

看着这些场景,阿纹几次旁敲侧击地提醒婆婆不应该这样,可婆婆依然我行我素,改变不了。

专家分析:

阿纹的婆婆和老公的做法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家长就负有培养孩子“性角色”的责任。比如,女孩就应该让她进入女孩子的天地。

如果不能从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别,会使孩子对自己性别有错误理解,因而产生对自己的不信任,更严重的会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厌恶感,拒绝或不愿意做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事情。

因此,家长不要总当着女儿面说一些喜欢男孩,讨厌女孩的话,不能将“我想要儿子”的情绪带入与女儿的交往中。

案例二:妈妈帮大男孩洗澡

“蓬蓬,快来,妈妈帮你洗澡。”妈妈在浴室里喊6岁的儿子来洗澡,儿子却有些别别扭扭地说道:“老师说,我是小男子汉了,这些事情应该自己做。”

妈妈完全没注意到蓬蓬害羞的神情,仍旧将蓬蓬拉进浴室,并很快脱掉了他的衣服,蓬蓬有些不好意思地用手捂住他的隐私部位。“你在妈妈面前还害羞?你是我生的,还怕我看你呀?”一直以来,妈妈都是帮蓬蓬洗澡的,晚上睡觉她还喜欢将儿子搂在怀里。可最近,上了小学的蓬蓬对妈妈这些特别亲密的行为有些抗拒。

专家分析:

母亲帮大男孩洗澡或与之同睡的现象绝非个别,但这些都会对孩子正确性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对能体现自己性别特征的部位有一定认识,当关键部位暴露在别人面前时会产生羞涩感。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洗澡。当然,前提是要早点教会孩子自己洗澡的程序。在孩子洗澡时,把卫生间的门虚掩,家长在门外用语言提示孩子如何洗澡,孩子很快就能学会了。

其次,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最好不要与父母同睡一张床,大人跟孩子玩耍、亲热时不要碰他的关键部位,以免孩子产生敏感,大人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换内衣,谈性话题。

zj09.com小编推荐

孩子遇到性伤害怎么办?


在性教育并没有充分普及的今天,孩子遭到性骚扰的几率和频率非常大,有的家长若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就会反复遭受伤害。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到性伤害,心灵的阴影会伴随他(她)一生,影响到孩子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幸福。一个具有健康开明的性观念,懂得科学的性知识,能够控制自己的性冲动,懂得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的孩子,才是真正纯洁的孩子

孩子遇到性伤害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反复强调要将事情告诉父母。一个女孩对我说:“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不敢对妈妈说。”女孩的妈妈就坐在旁边,她也听到了女孩的话,我看着这个妈妈,她心里也明白的,低下了头。我希望妈妈们反省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会求助妈妈?!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信任妈妈?!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让孩子遭遇困境的时候孤军奋战,用弱小的身躯和心灵抗争?!

孩子们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了父母,他们不信任我们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相信你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老师等,这样才会有人来帮助你!于是有孩子说:“我就找胡老师帮助我!”我立即回应:“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们!”

我接触了很多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没有预防性伤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来做。我们现在对孩子更多的是“教”,而没有“育”!当我们认为孩子不考试的知识我们就不需要教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只剩下“教”,而没有了“育”,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父母在处理孩子被性侵害事件的过程中,要以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受害孩子的角度出发,由此需要把握以下九个原则。

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父母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要带孩子在第一时间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医疗评估可以作为控告罪犯的证据之一。收集能够证明罪犯有罪的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身体受到的伤害,并同时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够康复。

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那会使孩子被惊吓,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这样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要鼓励孩子将全部细节讲出来,消除孩子惧怕被父母责备和打骂的心理,父母要抱着孩子对他说:“宝贝,你能够将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非常感谢你,说明你信任我们!”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放松后,孩子才会将事件全部讲出来。但是,如果父母多次重复地询问事情经过会使孩子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所以,在第一次询问孩子的时候要尽量仔细。

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人。将罪犯绳之以法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需要父母收集充分的证据。但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其他原因让侵害者服法,父母要警告侵害者远离孩子。如果是家里的亲戚,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孩子,如果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并伤害孩子,或与学校协商离开这个班级。总之,远离性侵害者才能够保护好孩子。

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父母可以让孩子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但不要让孩子对公安机关或其他机构或媒体多次叙述被性侵害的过程,这会一次次将孩子带回创伤情景,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理伤害,加重孩子创伤后的痛苦。大范围的媒体报道会使孩子陷入同伴关系的困难中,被同伴孤立或被嘲弄,或将此事作为攻击孩子的材料。

做好安慰工作

对于已经明白这是一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的孩子,身体完整感和身体形象受到了破坏,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人了,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抱着孩子,告诉他:“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我们永远都会爱你!”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他。父母更要让孩子从父母的拥抱和言语中感受到坚定不移的爱,这是孩子修复心灵创伤的精神力量源泉。父母在应对此事的时候,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泄情绪和议论此事的处理方式,也不要因此事而显得紧张不安,这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使父母如此不开心。

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造成的错误。父母不可以责备孩子没有保护好自己,不可以以打骂受害孩子的方式发泄

自己的愤怒,不可以带着孩子上门讨说法,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因此事而丢脸,这会让孩子感到失去最后的保护之地而陷入绝望的深渊。

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加关心孩子

父母和老师要理解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出现的心理创伤行为,受害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无心做作业等问题,这是孩子的心理创伤反应,不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老师要给予受害孩子更多的宽容和关爱,耐心等待并帮助孩子从创伤中恢复。父母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了解和帮助孩子。

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

父母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来帮助孩子,及时与心理医生交流孩子的状况,配合心理医生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这对孩子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孩子再次被侵害

在受害孩子转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孩子进行预防性侵害的教育,同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对孩子的性侵害,例如经常与孩子谈心、与老师交流等等。

教孩子认识和保护身体隐私部位

一位妈妈在帮助4岁女儿建立“隐私部位”这个概念的时候出了洋相。

“那天,和几个朋友相约出去郊游,到了目的地后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这时女儿和另外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到几个朋友面前,掀开裙子,露出屁股,叫大人们:‘你们来看啊!你们看啊!’我正与朋友们在聊天,一看女儿这样,急忙将女儿和她的小朋友叫到一边,我告诉她们:‘屁股是你们的隐私部位,不可以露出来给别人看啊!’她们点头答应了。可是当我继续与朋友聊天时,女儿和那个小女孩又跑了过来露出屁股,对着众人喊:‘你们来看我们的隐私部位啊!’我急坏了,女儿怎么不给我面子?”

原来,女儿将妈妈的话理解成了屁股的名称叫“隐私部位”,而没有懂得隐私部位的真正含义。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妈妈想靠一句话就教会孩子明确隐私部位的概念,看来是行不通的了。

用画图的方式教孩子认识隐私部位效果最好

我在进行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用画图的方式教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孩子感性认知的特点,直观简单,效果很好。父母和学校老师可以参考和借鉴。这个方法对5岁以上的孩子是适合的。

给孩子准备一张A4纸和彩色笔,先让孩子画出男孩和女孩。画好以后,让孩子用红笔标记出男孩和女孩身体的隐私部位。在对孩子提示时的用语不可以直接说隐私部位,因为儿童不懂这个词的含义,父母和老师要将隐私部位说成“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随便摸的部位”。所以,在让孩子用红色笔涂出隐私部位的时候,指导用语要说“用红色的笔涂出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人摸的部位”,这样孩子就能够听懂,也能够按照你的指示进行操作。在让孩子做标记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建立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了。

如果孩子将身体的隐私部位标记为眼睛、头发、手和脚,说明孩子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父母或老师要与孩子一起,将正确的部位标记出来。

当标记完成后,父母或老师要告诉孩子“这些用红色标记的部位就是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以下的内容:

一、无论任何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朋友、亲戚、老师都不可以随便看你或摸你的隐私部位,你也不可以随便看或摸别人的隐私部位。

二、如果医生要检查你的隐私部位,必须要有爸爸或妈妈陪着。

三、如果有人想摸你的隐私部位,要勇敢地拒绝他,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我回去要告诉妈妈!”

四、如果有人摸了你的隐私部位,要尽快告诉爸爸妈妈。在生活细节中强化孩子的隐私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随意谈论和摸弄孩子的生殖器,帮助孩子做到不随地大小便、不穿开裆裤等,这样一些生活细节能够让孩子从小在家庭里就耳濡目染了对身体隐私。

早期的性伤害会造成终生的心魔


早期的性伤害会造成终生的心魔

当孩子被性伤害后,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次生灾难”对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创伤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修复,会成为受害者一生的梦魇,一直困扰着这些已经成年的他们。

1.梦里倒塌的围墙

L是一位30岁的已婚漂亮女人,近来经常做这样的梦:“我梦见自己在一个荒凉的山村,在一处残垣断壁的破院子里,我蹲在一面倒塌的墙角解小便,四周没有房子也没有人。当我正在解便时就会有很多人从破墙处走过,我害怕这些人看到我,就急忙穿上裤子,然后就被吓醒过来了。每次都是这样,我反复做这样的梦。”L与丈夫的性生活很和谐,家庭关系也很好。我问L童年有没有什么她记忆很清楚的事情,她说起了她童年时期被性伤害的事:“在我小时候,大概6岁,我家隔壁有个叔叔常逗我玩,有几次他将我带到他的家里,摸我的下身,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事,记不清楚妈妈是怎么知道的了,我现在只是清楚记得妈妈带上我一起到那个男人的家里,妈妈和他吵架,周围围着很多人看,妈妈向周围人说男人摸了我的下身,羞得我当时都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吵架的情景我至今难忘记啊!”

妈妈当众诉说L被摸下身给L带来的心理创伤甚至比性侵害者给她带来的创伤更大。当年母亲处理事件的方式给L带来的耻辱感让20年后的L噩梦连连。

2.想死的念头挥之不去

50岁的H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常常会有想死的念头,H常梦到自己坐的汽车翻下悬崖。一次H出门旅行,乘坐的大巴车出了事故,差点翻下山崖,车里的游客都吓呆了,H说她那一刻很兴奋,觉得终于可以达成愿望了,结果车被一棵大树挡住没有翻下山崖。

H告诉我:“我7岁那年,邻居的叔叔把我带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他将生殖器露出来让我摸,我当时的心理是好奇,没有见过男人的生殖器,后来他让我也脱了裤子,我照办了,心里好奇紧张等什么因素都有,他用生殖器接触了我的阴部。晚上妈妈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一早妈妈就带着我找到这个男人的单位领导,每见到一位领导,妈妈都会脱下我的裤子给领导看我的阴部,当时我恨不得有个地洞让我能够逃脱,后来就有了想死的念头,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死。”

H妈妈多次向各级领导展示H的阴部是对H最大的伤害,几乎摧毁了H的自尊和自己已经构建的正面身体意象。

3.害怕爱

40多岁的女人K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虽然与先生恩爱有加,但性生活却不美满。K觉得夫妻生活是“下流”的事情,所以夫妻生活时有性唤起困难。K告诉我:“在我10岁的时候,我与几个同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同伴家里玩,后来我们做了个游戏,男孩女孩脱光衣服和裤子躺在床上,也没有做什么事情,当时我们感到很刺激,也很兴奋,虽然我当时有些感觉这个游戏不太好,不应该把衣服脱光,但我还是参与其中。后来被我父母知道了,他们大发雷霆,暴打我并让我跪在地上,反复问我事情经过,记得当时已经夜里12点了,父母恶狠狠地对我说:你做了这样的坏事,今晚不许睡觉,跪在这里一晚上!我一夜没有睡觉,感觉自己不如死掉算了!”

K的这些创伤从来没有被修复,在潜意识里埋伏下了未解决的愤怒、错置的罪恶感和厌恶感,结婚后与丈夫身体的亲密接触唤醒了潜意识中的羞耻感、厌恶感、罪恶感,导致K出现性唤起障碍。

切勿让宝宝养成口吃的习惯


相信没有小宝宝生来就是口吃的,一般孩子口吃的原因多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所致,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宝宝养成口吃的相关因素及其应该早纠正吧,切勿耽误了改正的最佳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一天天的长大,用于表达语言的词汇逐渐丰富起来,面对周围五彩斑斓的世界,新奇的环境,有趣的事件,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准确地描述。同时,宝宝的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他们对于一些新奇的东西,例如口吃,可能也会模仿。这时,爸爸妈妈就要注意了,及时纠正宝宝这个坏习惯。早教网

虽然,他们的口腔肌肉运动能力还未达到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也还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他们心里想说的话和实际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往往不能同步,故容易出现口吃的现象。但是,很多时候,宝宝的口吃并不是天生或者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不是宝宝的可以模仿,是可以说得流利的。

很多时候,孩子的口吃就是从模仿和暗示开始的。小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原本语言表达没有问题的孩子,当他无意中发现家人或周围的小朋友说话结巴时,觉得好玩,出于好奇心,就开始模仿起来了,久而久之,自己也开始出现口吃。

现在,有不少动画片中的角色说话刻意放慢速度,改变语调,孩子喜欢模仿这些电视人物说话,久而久之,也会出现口吃。早期教育

爸爸妈妈来纠正

当看到宝宝出现口吃的时候,如果是因为宝宝在模仿动画片或者电视中的对话而导致的,则可以告诉宝宝,不能模仿结巴,并且让他知道,长期模仿的话,自己以后真的是这样子说话了,会被其他小朋友笑话的,同时,应该鼓励宝宝向电视中的小主持人学习,说得清晰流利。如果是因为宝宝紧张或者是思维和语言未能达到同步,就应该鼓励宝宝,让他慢慢地把要说的表达清晰、流畅,莫着急,告诉宝宝,说得很好,下次一定还可以说得更好。

本网站小编总结:我们谁都希望孩子能够一口流利的语句,但是有时会被一些的因素影响使孩子们说话口吃,所以说在宝宝有意识说话的时候,要尽量的避免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到孩子!

应对孩子坏脾气切勿硬碰硬


在家庭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一件东西,这时,成人出自某种原因把那件东西拿走了,有的孩子哭闹几声也就作罢了,而有的孩子却哭闹不休,大有不把东西拿回誓不罢休的劲头。

许多父母较喜欢前一种孩子,认为这些孩子“乖”、“听话”,是好孩子,而觉得后一种孩子太“犟”,不听话。其实,“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如果做家长的善于观察与利用孩子身上蕴藏着的“闪光点”,及时加以引导,那么孩子这种积极因素便有可能发展成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的性格、自信自强的气质、坚强的毅力等。倘若家长教育方法不妥,以犟制犟,非要把孩子的“棱角”磨平不可,那么“犟”孩子往往为了达到目的,非常任性,以至于纠缠不休,其后果可能是父母痛揍孩子一顿或不耐烦而让了步,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一旦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有了裂痕,造成对立情绪,孩子有可能总是逆着成人的意愿行事。

为此,对待“犟”的孩子,重要的是因势利导,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因为这时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地发展变化着,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

所以,其“犟劲”中不足的一面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当孩子发“犟”脾气之时,家长需冷静思考,既不要一个劲地哄劝,也不要大发其火,可暂时不理他,对他不冷不热,装着若无其事,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向他耐心而严肃地讲道理,使他明白无理要求再闹也不可能会得到满足的。

比如,有些孩子总喜欢拆卸玩具,尽管家长批评,他们还是要掰掰这,弄弄那。其实,孩子爱拆卸玩具是因为要解决小脑袋里的“为什么”等疑问。这种渴望探求奥秘、获取知识的“犟”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家长能够在进行爱护玩具教育的同时,教会孩子一些维修和装配的技能技巧。这样,孩子自己经过劳动装配和修理的玩具,他们会倍加爱护,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习惯。当然有时孩子难免把玩具拆坏,不能再复原了,这时家长要通过事实教育他们吸取教训,不要过分指责。但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以拆毁玩具为乐趣的毛病。

被忽略了的生殖器卫生


经常到各地讲课,对象有学生或家长或教师。每次讲到男女生殖器卫生时,都要对听课者提出一个问题:“女孩大便后如何擦拭,才能够不将大便污染阴部?男孩是怎样清洗包皮垢的?”后来发现,99.5%的妈妈没有教过自己的女儿正确的擦拭方法,因为妈妈的妈妈就没有教过她,95%的的男孩不知道正确清洗生殖器的方法,因为爸爸的爸爸就没有教过他。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妇女要得妇科病,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女人自己不懂得正确的擦拭方法,所以将大便里的霉菌或其他致病菌带到了阴部,第二是女人们的男人不懂得清洗生殖器,和女人性交时将包皮垢中的细菌带到了女人的阴道中,所以洁尔阴、妇炎洁等大行其道,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如果不懂得生殖器正确的卫生方法,就避免不了遭受生殖器病痛的折磨。

女孩大便后正确的擦拭方法是从前面往后擦拭,不能够从后往前,很多人的习惯是从后往前,因为这样比较方便,但这样就会使生殖器容易被污染。在女孩清洗外阴时,淋浴冲是最好的,如果要用盆浴,就要先洗阴部,后洗肛门处。

男孩生殖器的清洗,应将包皮完全翻起,到龟头顶端,因为龟头顶端处有一个浅沟(冠状沟),这里是最容易积聚尿垢的地方,每天清洗,更有利生殖器的清洁和健康。有包茎(包皮太紧,不能够完全翻起)的孩子,不要强行翻起包皮,如果经常感染,可以考虑做包皮手术。

昨天在一所小学给五年级学生讲课,一个男孩告诉我他的睾丸有一个还没有降下来,我想提醒爸爸妈妈们的是:如果睾丸在8岁以后还没有降下到达阴囊,它的功能就基本不保了,如果一直不降,在腹腔中的睾丸是很容易癌变的,所以,养儿子的爸爸妈妈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呀!

培养孩子应挫力 切勿老是挑错


随着李某某案的告一段落,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危害性。于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多吃点苦头?让他们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呢?于是,很多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挑孩子的毛病,并设置了种种障碍,以此来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家长的本意是好的,但一味地“找茬”,“鸡蛋里面挑骨头”,老是抓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却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老挑错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吧。

一、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

孩子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尤其是幼儿,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使是在孩子上小学之后,“他人的评价”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若老是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什么也不行的人。

二、孩子前进没有了动力

很多孩子之所以很努力,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老师的表扬,为了家长的夸奖以及同学的赞美。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为了母亲的微笑”。若老师家长一味地贬低他,孩子容易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孩子容易同家长抬扛

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对家长高度依恋,有时候家长批评完了,他们委屈地哭两声就完事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从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向主观化时期转变,他们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于是,开始与家长乃至老师对着干,你说我不好,我还认为你不好呢!

尤其是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阶段的前期,他们在问题的归因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好事愿意归功于自己,一切失败和不好的事情,喜欢归因于别人或者客观环境。这时家长在一味地挑错,那就加剧了矛盾。轻则亲子之间发生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发生轻生。

四、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一味挑错,孩子经常处在负面情绪中,久而久之,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诸如自卑、焦虑、孤独、冲动、嫉妒等。

古人说,适合而止,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凡事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尺度,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不然就会过犹不及。挫折教育也是一样的。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打击孩子的骄傲情绪、使孩子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总之,好处多多。但只有正确把握它的度,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具体的可行之法。

一、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父母除了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条件,供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应适当让孩子吃吃苦头。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犯错时,不能因为孩子怕苦、怕累、任性而选择逃避。应该让孩子学着自己面对与解决问题。

二、让孩子了解到困难≠失败。“万事开头难”、“任何人做事,一开始都会有困难”。作为父母,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困难不等同于失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困难,就是成功的。

三、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比如你的儿子没能被选上班干部,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别的小朋友。”但事实上,原因可能是“这个职位女孩更合适”。作为家长,你需要在给孩子安慰的同时,帮他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并不断鼓励孩子,让他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

四、给孩子布置特殊的任务。某天,你对孩子说道:“你今天在幼儿园的剪纸真漂亮,可惜被小朋友看的时候撕坏了,明天我们能剪一个更漂亮的吗?”其实,这就是给孩子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经常给孩子布置这样的任务,不仅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他的创造力。当然,父母的这种要求不能过高,不切实际的要求会打击孩子的信心。

五、让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学自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一言一行会对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面对困难,如果家长自己就慌慌张张,不知所措,或者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次数多了,孩子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在遇到苦难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所以,家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冷静处理各种问题,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六、教孩子学会等待。从孩子7―8个月开始,当他们有要求时,家伙就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例如:当孩子急着喝奶时,告诉他奶凉了才能喝;上楼梯时,告诉他要一级一级上,不要着急;过红绿灯时,要让孩子学会遵守交通秩序;上公交时,要让孩子先等前面的人上车。只有在日常小事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等待”能力。面对挫折时,他们才不会手忙脚乱。

总而言之,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也能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提升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益,但是一味挑孩子的毛病,就只会适得其反了。

在孩子前切勿脱口而出的话


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有时,我们倾吐爱意,却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式。以下22句话,很多妈妈常常脱口而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

假如有天宝宝问你:“妈妈,为什么树叶都掉下来了呀?”

你不一定要回答:“这是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应激性、能生长、繁殖、由新陈代谢的特征决定的……”

你可以回答:“因为树木在春天会萌发新的树叶芽,大树叶长大了就离开树妈妈……”

也可以回答:“你看树叶像不像北风和冬天的名片呀,树叶落下了,冬天就快要到来了哦……”

甚至可以回答:“妈妈也好想知道为什么呀,咱们一起去查一查书好不好?”

但是千万不要回答:“别管了,那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做好你的作业就行了!”

还有这样的回答也很蹩脚:“我不知道!”

“我很忙,有空再说。”

“你这孩子太麻烦了!真不让人省心!”

假如你的回答是“不知道!”孩子觉得这是个有力的回答,明白这样回答就不会再被追究下去了,当她被问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也会不加考虑地回答“不知道”!

小结

妈妈必须鼓励孩子探索的心理,面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一定要专业科学,但可以如诗如画,最好是用一种让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来答。

维持孩子的自律感

不要说:“哎呀你把这个掰坏了,爸爸妈妈要赔钱的!你没有钱赔,就要把你关起来!”

不能做的事情,是因为它不对。小心不把玩具和器具弄坏,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具、不造成浪费,而不是因为害怕有人看见要赔偿。

也许可以这样说:“看,宝宝知道这个不是玩具,从这个方向去掰它很容易断,如果弄断了,不仅难看,而且很容易把宝宝的手弄伤。”

“别采花,否则会把警察给招来的!”这么说等于告诉他,警察不在公园的时候,就可以摘花。

或者可以这样说:“你看,如果把花摘了,它就不好看,不完整了,宝宝懂得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完整的,什么是完美的,对吗?咱们留着不摘,好不好?”

不要说:“听话!别把柜子弄乱,你怎么就不听话呢?不听我话我不理你了!弄得乱七八糟,你爸爸回来修理你!”

也许可以给孩子一个自己的柜子,放自己的玩具,告诉孩子玩过后要整理好,别人的柜子未经允许不能动。也不要说:“要是让人看见/抓住了,多丢人哪!”

不该做的事情不是因为“怕丢人”而是因为事情本身不正确。

小结

用“人治”的手段去惩罚,会让孩子从小到大都认为,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留给成年人去做好了。

道德感的本质根源在于儿童天生的秩序感,但如果成年人把儿童对标准的认知变成跟随成年人的期待,孩子的个人意志得不到尊重,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别人(爸爸、老师、班长、领导、警察等)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建立起来的,纪律就变成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不是发自内心领会和顺从的规则。

维护孩子的幸福感

不要说:“我要丢掉你了,让狼来把你叼走!”

“你再不老实,护士就来给你打针了。”

“你再哭,保安叔叔就来抓你了。”

“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不要说:“你爸爸不要我们了。”“如果爸爸和妈妈离婚,你跟谁?”

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吵架了,让孩子看见你们和好,传递给他一个信息“别担心,爸爸妈妈还是一样爱对方的,”让他有足够安全感。

如果父母决定离婚,别让孩子选择父母,或是利用孩子作为夫妻对峙的工具,这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父亲能替孩子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爱并且忠诚于他们的母亲。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别让孩子见识大人间的争吵,平静平和地和他们述说事实:“爸爸妈妈由于一些原因不能住一起了,但是我们都永远爱你,一直爱你。”

小结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primary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认,坚信有人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建立了首要幸福感,孩子就不需要随时在父母身边才能感觉到爱,开始走向独立。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快乐:游戏、学习、新获得一项技能、得到新玩具、得到一件新衣服等。

吓唬孩子,导致他害怕,影响独立性的形成——只是为了他更“乖”、更“听话”,更易于受你控制,于他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