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早教故事
2020-10-03 胎教早教故事 胎教早教 早教玩具早教:解密宝宝的成长密语。
要充分发展幼儿的大脑,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幼儿读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早教:解密宝宝的成长密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少年儿童成长文化教育中,把握科学研究的儿童心理特点尤为重要。大部分父母们在小孩成长中热衷给宝宝们出示各式各样营养成分,以确保小孩体能能足以身心健康成长,孰不知,心里健康也对宝宝发肓功效重特大,乃至会危害到宝宝人生之路的发展趋势。因而,容许宝宝有单独的性情产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诱因,选择适度的处理方法,正确引导小孩的心里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父母应负的责任。下边,就要网编带您掌握宝宝们普遍的几类成长情况,为此破译宝宝的成长密语:
成长情况一:顶嘴。
顶嘴归属于宝宝们更为普遍的成长情况之一,也坚信许多 父母因此头痛不己。宝宝们慢慢拥有自身的观念和观念。在一些恶性事件上,父母和宝宝产生分歧,或是试着改正宝宝一些坏习惯无果,顶嘴就免不了了。针对此类状况,“青蛙王子”友情提示,家中民主化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对孩子教育也应该是民主化的。
留意倾听孩子顶嘴中的缘故,了解他试着维护保养自身的支配权的个人行为实质。父母还应意识到,顶嘴的产生,也许是双方都缺乏重视观念,宝宝有错,父母也是有一定的义务。提议父母防止心态矛盾高峰时段,在过后和宝宝深入探讨,明确提出有关难题的解决提议,而且和宝宝相互讨论解决方法,让分歧,推动宝宝成长。
成长情况二:指责就摔门。
它是许多 父母在指责宝宝时,常常会遇上的强烈抗议方法。当小孩把门合上时,父母可要把自己的心扉开启。实际上此类个人行为的少年儿童一般 具有极强的效仿力,且其对人际交往十分比较敏感。该类少年儿童若处于优良家中社交自然环境中,小孩的社交工作能力将获得非凡的发展趋势。
反过来,一旦其父母在家中人际交往层面疏忽大意,幼年小孩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针对这种状况,父母们不但要思考本身言谈举止,更强自身带都产生成人之间相互之间关怀,相互理解的家庭环境。另外加强顺向沟通交流。促进宝宝快速学好妥善处理方法,并将本身的观念观点积极意见反馈让你,也许您会获得不一样的意外惊喜。
成长情况三:爱理不理。
爱理不理也归属于父母感觉甚为繁杂的一类成长情况。比如,约好時间授课,時间快到了,宝宝却彻底爱理不理父母的督促,依然自己做自己的的玩乐。该类宝宝大部分具有比较集中化的注意力集中,且不肯自身个人行为遭受影响。并且,因为儿童在规则意识上广泛缺少,出現此类状况无须过度惊慌。提议针对该类少年儿童,父母试着用标准的制订来管束,并应用对策进行实行。和小孩事前搞好承诺,并到时候给予催促。一旦小孩个人行为无法临时告一段落,则应容许其进行,由于小孩成长中的专注力培养亦十分重要。
在了解了之上成长情况的宝宝密语以后,父母们是不是在和宝宝的沟通交流中又多了一些自信心呢?可是,“青蛙王子”友情提示,该类掌握又务必创建在对宝宝充足守候的基本上,才可以因时制宜,更强的推动宝宝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青蛙王子”进行的公益活动六一大半天假,呼吁公司、政府部门等组织 可以在“六一”这一天给13岁下列的少年儿童父母放假了大半天,让她们能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守候自身的小孩。而20XX年5月19日至5月27日,“青蛙王子 破译宝宝成长密语”的新浪微博公益性抽奖亦将隆重召开。
到时候,假如众多父母受权自身的新浪微博,从主题活动网址取得成功提交宝宝成长中的相片转化成人性化成长密语宣传海报,就可根据共享自身的宣传海报到新浪微博得到 抽奖活动机遇。到时候,将有3名好运得奖者会得到 由“青蛙王子”出示的迪斯尼数码照相机。掌握宝宝的成长密语,谁将获得最后巨奖,使我们相互希望。
相关阅读
解开宝宝咿呀学语的小秘密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解开宝宝咿呀学语的小秘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宝宝在刚开始咿呀学语的阶段,总是会说一些莫名其妙谁也听不懂的话,这是宝宝学习语言中常见的现象。从科学的角度看新生婴儿语言发育都会经历的两部曲:
前语音感知能力;
新生的宝宝天生就具有模仿说话的能力。
模仿是孩子语言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必须靠听觉、视觉、语言运动系统协调活动,这个时期婴儿学说话显得十分活跃,只要他吃饱睡醒的时候,就会独自嗳嗳呀呀地说个不停,有时是自已模仿自已的发音,有时也会模仿别人的说话。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眼睛似乎会寻找说话的人,偶然会发出轻轻地笑声。因此,让孩子看着色彩斑斓的音乐书,触摸发音键,再听听音乐书的动物发音,确实是宝宝协调运用眼、手、唇、舌、声带、脑等器官的最好训练。
前语言发音能力;
两个月或3个月的小宝宝,开始使用言语做出表示。
高兴时的咯咯声,用鼻子哼哼的声音,还有呢喃的咕咕声。很快你就可以听到小宝宝发出这样的声音,比如“啊”“哈”,然后你可以辨别到小宝宝通常首先发出这样的声音“m”,“b”,“p”,这时候的你如果简单地教教宝宝如何用舌与唇发笑声,或者对他的声音报以爽朗的微笑后,发出赞许声,并轻轻的模仿他的声音与他一对一回答时,他就会更起劲的和你说个不停。
宝宝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语言。
宝宝总是先学会听再学会说,4-6个月的宝宝就开始懂得从他听到的讲话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在心满意足或者是自己没人陪伴的时候会大声的发出几个单字,当然是我们听不懂的,一开始像是用唾液发出的“咕咕噜噜”的声音。如果你对他的声音报以爽朗的微笑后,发出赞许声,并轻轻的模仿他的声音与他一对一回答时,他就会更起劲的和你说个不停。这就是宝宝的“咿呀学语”。
在宝宝学习语言的阶段,家长应该努力地去领会宝宝的意思,积极地和宝宝交流,并借此机会教宝宝正确的发音。
早教知识:解密宝宝的“另类饥饿”
我们在肚子饿了的情况下,饥饿感就会出現,它是“化学物质饥饿”,人们也有另一种饥饿——精神饥饿。宝宝有精神饥饿吗?有的!宝宝出世后伴随着脑的快速生长发育及其与外部的普遍触碰,不但人体在长大了,精神主题活动也刚开始萌芽期,假如宝宝有“精神饥饿”,会侵及她们的体能与大脑发育。宝宝的“另类饥饿”是怎么回事?
心理状态饥饿
宝宝的最大心理需求,莫过父母的爱了,尤其是妈妈之爱。当她们一听见妈妈的响声或看到妈妈的笑容时,并不是外伸小手便是呀呀学语地叫着,乃至用哭泣声来“威胁”,规定母亲为他拉开怀里。假如必须强抱的心愿获得了考虑,哭泣声就会嘎然而止,面色随着“由阴转晴”乃至“彩霞满天”。不会太难搞清楚,爸爸妈妈非常是妈妈的怀里称之为是小宝宝的一种“心理状态维他命”,对她们优良心态与个性化的产生有挺大的危害。宝宝的“另类饥饿”是怎么回事?
肌肤饥饿
动物与人都存有着肌肤饥饿的难题,小宝宝尤其突显。她们期盼获得大人的强抱,即便长大以后也喜爱扯着大人的衣衫或是依靠大人,这就是肌肤饥饿的主要表现。肌肤老是处在“饥饿”情况的小孩,通常性格抑郁症、内向、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候乃至无缘无故地用头或身体去撞击墙面。宝宝的“另类饥饿”是怎么回事?
感观饥饿
带过小孩的人都了解,怀着小宝宝摆脱家门口,置身自然界的广阔天地时,她们会主要表现出极其的开心与兴奋,双眼不了地看,嘴巴不断地说,二只小手不断地挥舞。奥秘在哪?原先自然界的声、光、色、形等新事物,顺从了他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考虑了他的“感观饥饿”。
語言饥饿
宝宝的“另类饥饿”是怎么回事?从小孩呱呱落地的第一串哭泣声到呢喃学语,直到讲出一个详细的语句,期内只不过是一两年时光。实际上,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规定,即語言信息内容的急切要求。
专家解密:如何看待宝宝“性早熟”
我家儿子四岁,上幼儿园中班。表达能力超强,真是超强,我都担心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太早熟了,例如:儿子:妈妈,我在幼儿园听XX的话(一个小女孩)。我问:为什么?儿子:她(那个小女孩)喜欢我。我长大了会跟她结婚的。妈妈:你不是以前说要跟妈妈结婚的吗?儿子:我不跟你结婚了,你都结过婚了。你没结婚怎么会生出来我呢?但动手能力较差,自理能力不强,上课不大专心,特别爱在课堂上讲话。特别粘妈妈,不愿意跟爸爸玩,在家里只要一看不到我,就会叫我,如果叫了三声我还没应他,就会哭。综上所述,问题如下:1、做为爸爸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以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2、上课不专心的孩子我们应如何引导他?3、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父母如何培养他的安全感?
专家说:1、关于亲子沟通,要做到换位思考,通情达理,同情才能达理。先和宝宝建立舒适的交流状态。另外还要注意到和宝宝交流的表情、语气等等。
2、关于上课不专心,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不专心、好动的原因。是不是不喜欢这位老师、是不是刚上课前玩的游戏还没有玩完,心里惦记着。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教育,如对老师有意见,也可以把他的意见婉转地对老师谈,改变师生关系;如老是惦记着上课前的游戏,则应该和他讲道理,上课时一定要好好上课,下课后再玩。
3、关于安全感的建立。孩子怎样和妈妈建立起情感和信任关系,安全的依恋呢?
第一,皮肤接触。
即对孩子的拥抱爱抚,孩子一出生后,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触觉,所以母乳喂养的孩子容易和妈妈建立起这种健康的情感,另外就是给孩子做抚触。不能老是给孩子裹的紧紧的,妈妈要光肌肤的抱着孩子,把爱和情感传递给孩子。经常给孩子做按摩。再者是通过语言和持续的关注,及时的给孩子以正确的回应。和孩子说话时要充满爱意的看着孩子,即使很乖不哭不闹的孩子在1,2个月时也要常常拥抱亲吻孩子,告诉孩子你爱他,永远爱他。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就是因为孩子很乖,常常很少抱孩子,很少和孩子交流。长期这样,容易形成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避。
第二,妈妈们要常用心的去体会孩子,观察孩子,了解了孩子后,就能及时的给孩子正确的回应。
心理学家也发现证实了及时和正确给孩子回应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依恋。不会说话的孩子用哭来表达他的需求,但是哭声背后是有不同的原因的。妈妈要能懂得辨别孩子的哭声,饿了给孩子喂奶,无聊了陪孩子玩。孩子也就能建立起对妈妈的依赖。
第三,常常逗孩子玩和笑也是母子亲情建立的重要方式。
做各种游戏逗孩子笑。3个月的孩子就应该常常笑出声。
第四,表达对孩子的爱。
抱孩子四处走动认物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到新的环境时,即使孩子很专注的看周围,也要常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更要经常看着孩子在心里告诉他你有多爱他。再小的婴儿也懂得爱需要爱,妈妈要常常能感觉到非常爱孩子,舍不得离开他一小会儿。照顾他给他喂奶都是一种幸福,真正觉得孩子特别可爱。不是在孩子生病时心疼才是爱,这种爱意是每个善良的人都会感觉到的,如果只有这时才感觉到,那妈妈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就有问题了。而且爱是要表现出来的,妈妈要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常夸宝宝,批评孩子对孩子厌烦不能使宝宝感受到爱。更不能对宝宝说,如果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爱孩子是无条件不需回报的。对孩子态度要始终如一,不能在心情好时爱死了,情绪不好时冷淡孩子更不能发泄在孩子身上。
第五,制定规则有规律的生活来帮孩子建立起依恋。
孩子感受到妈妈的依恋这个规律需要妈妈帮他建立,言语和行为的不统一都会使孩子矛盾迷惑。家人也不能开玩笑说,妈妈不要宝宝了之类的话。孩子4,5个月或更大后,更离不开妈妈,需要有人陪伴有人一起玩。妈妈和其他亲人们应该很早就让孩子规律的生活。让孩子知道这个规律,大人们做事吃饭,劳动工作时,他要自己玩自己学习。当然前提是大人们要有规律的生活,告诉孩子几点就属于和他一起的时间,大人守承诺,孩子也会自然的接受这个事实,在大人们吃饭时他自己玩,大人们干活时,他也自己玩着等着妈妈结束工作。【】
最近宝宝睡觉时总是要求两腿分开趴在我的胳膊上并且来回摩擦下体,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性早熟啊?她白天从不这样,只是晚上睡觉时才会这样?专家说:妈妈的着急能理解,但是这种情况,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以及一些干扰行为可能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能力也会提高,让孩子知道这是隐私行为,孩子自然会自己学会控制,如果她需要时间,家长一定不要着急,给她成长的时间。
另外,重复的语言会变成催眠式的暗示,家长最好不要再跟孩子强调不能在某些公共场合有这样的行为,孩子会在潜意识里把这个行为和这些场合联系在一起而禁不住想起。
所以,最好是家长先放轻松,不要给孩子压力,相信孩子,把自控的能力教给孩子,告诉她妈妈相信她不需要这个行为也会很快乐,妈妈知道她需要时间,妈妈相信她,妈妈希望她也能相信自己!【】
最近发现宝宝多了一个动作,凡是抱着他的时候,尤其是哄他睡觉时,就喜欢把手伸到大人胸前摸着。真是好气又好笑!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妈妈和外婆抱时发现有这种情况,爸爸抱的时候偶尔也有。已经断奶了。
专家说:这个实在不用大惊小怪,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会有好奇心当熟悉了自己的身体以后他会很好奇大人的身体,所以就会有这样的动作,不用特意纠正和强调,保持平常对待就可以了,也可以问问宝宝“你看什么呢?你找什么呢”有宝藏吗?等等之类的问题,看看孩子如何反应,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孩子的朋友和引导者,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判断孩子的行为的对错,很多行为不用判断对错,而是要学会了解和引导与沟通解决。【】
宝宝常常玩小鸡鸡咋办,是什原因?
专家说:是不是在这之前有家长或老人的一些行为强化了孩子的这个动作呀?比如有的老人会逗宝宝说给某某揪个鸡鸡吃之类的,这样使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您要一点点的去引导宝宝,您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很容易被转移,比如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一些,有时间多陪宝宝玩一些游戏、玩具,让他的手不闲着,或者可以给他读读儿歌等,还可以多带宝宝走出家门,让宝宝多见识一些东西,宝宝的好奇心是很强的,见了许多新东西,他就没有闲暇去做这个动作了。只要及时改正就不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的。【】
我家宝宝最近老是摸自己的小鸡鸡,该怎么办?
专家说:孩子摸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他的权利,不可以为此打骂孩子,也不可以吓唬孩子会得病。因为人天生就会探索,儿童首先探索的是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会在可以摸自己的脚,而不可以摸自己的鸡鸡!
孩子这个年龄摸自己的鸡鸡是在探索生殖器的感觉。【】
宝宝睡觉后小鸡鸡总是硬着的,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说:男孩在婴儿的时期就可以有勃起(阴茎变硬),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自己说痛,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想表达阴茎的变化,用了“痛”,但并不表示真的“痛”;二是阴茎的龟头处有无红肿的表现,如果有,可能存在感染,需要到医院检查治疗。
儿子今年6岁,晚上做爱被孩子看见怎么办?
专家说:做爱最好不要让孩子看见,因为她对于这种行为还很不理解,会因为好奇而产生许多幻想。已经被孩子撞见了一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绝对不会对这位六岁多的孩子有心理影响,你放心好了,但这种情况不能有多次。孩子对于父母的性行为问题,我想讲几点:1、6岁以上的孩子对性可能有一点矇眬的概念,父母做爱要回避。2、做爱时一定要单独、锁门。如果和孩子睡一个屋,一定要确知孩子是睡着了再行动。3、孩子问时,不要主动去解释。4、如果孩子以为你们是在打架,因而很害怕,应该乘机解释你们不是在打架,而是友好,到此为止,让他不去害怕。5、切忌解释过多,愈解释就愈深,孩子就愈不懂,也就会更多地问,反而愈说愈糊涂。6、由于文化传统的习惯,父母亲过分亲昵的行为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免得因为不理解而有问题。【】
解密宝宝依恋安慰物
安慰物是宝宝用于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宝宝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爸妈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宝宝是不是有毛病了。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宝宝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发生轻度紊乱、失衡(是阶段性的),从而导致宝宝心理紧张,感觉不安全,于是将精神的依靠寄托于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为(如咬指甲、吮手指)。
安慰物有助于宝宝适应与妈妈分离的过程,克服焦虑,使他感到平静和松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没有了,就会紧张、烦躁,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宝宝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宝宝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宝宝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宝宝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宝宝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宝宝特别富于想像,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宝宝,促使宝宝的想像力充分发展。
宝宝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是不过于固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紧张,无法正常生活。
当然,不是所有宝宝皆如此,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神经系统属强型,有的属弱型。一般来说,依恋情况比较严重的,多发生于神经系统比较弱的宝宝。有这种情况宝宝的爸妈,不要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随着宝宝的长大,神经系统会逐渐加强起来,依恋安慰物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一位资深人士说:我亲戚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后来洋洋的毛巾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它们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看来她们的爸妈当初没有强迫宝宝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宝宝这样做是有问题了的处理方式,是很明智的。现在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完全没有产生社会的不适应感。
不要强行撤销宝宝的安慰物。这样会加剧宝宝的神经紧张,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但要保证安慰物的清洁与安全。不要为此给宝宝讲大道理。因为这是下意识的行为,是宝宝自己也难以控制的,与是不是明白道理基本无关,而喋喋说教反而会强化宝宝对安慰物的依恋。若宝宝过分依恋安慰物,可以巧妙地帮助宝宝逐渐减少依恋,例如想办法转移宝宝的依恋对象,用兴趣转移法让宝宝“移情别恋”,如此一再转移依恋对象,有利于缓解依恋的执著。有些安慰物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应尽快替换。如奶瓶、手指、家人、吃手的小猴等。
最后提醒爸妈,要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把握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是只消极地顺应宝宝的需求,更要积极锻炼宝宝,促使宝宝由弱变强起来。为此,要实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过度保护和过分的亲子依恋,减少宝宝的依赖性,增强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宝宝的独立性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宝宝的恋物情结,更是有利于宝宝个性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