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青少年问题科学研究权威专家、中国青少年儿童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孙云晓此中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华民族妇保身心健康交流会”上明确提出,今天的中国早已踏入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时期,而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难题大多数并不是因为“独生”导致的。“独二代”文化教育要警醒三大错误观念。教育“独二代”需警惕的误区有哪些?

据2008年数据信息测算,中国三十岁下列独生子女做到1.六亿,占到三十岁下列人口数量的近30%,非独生子女儿女也大多数兄妹较少。而且伴随着時间的变化,中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会愈来愈高,独生子女的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教育“独二代”需警惕的误区有哪些?

今天的中国开始了独一代养育“独二代”的全新升级时期。非常值得关心的是,如今中国“独二代”的养育出現了三大错误观念:

第一,独生子女隔辈养育不知所以,忽略亲子游依赖感情。

在很多大城市家中里,祖上挑动养育“第三代”的重担,在如今的社会早已变成一种普遍存在。2012年三月的《文汇报》详细介绍,一项全国性范畴内的数据调查报告,现阶段北京市70%上下孩子接纳隔辈养育;上海市0—5岁孩子中88.9%由祖上养育;广州市接纳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占到数量的一半。

第二,独生子女家中望子成才急切,忽略因性就近入学。

在探讨孩子发展趋势的情况下,父母们通常期待孩子尽快入校而求抢占先机,另外又期盼自身的孩子才华横溢超出同年龄人,却非常少考虑到孩子自身发展趋势的概率。教育“独二代”需警惕的误区有哪些?

第三是独子家中重智轻德,忽略良好的习惯的塑造。

文化教育的关键并不是教给专业知识,只是塑造身心健康人格特质。“学会做人是成材的第一课,社会道德智能化是决策人生道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父母给孩子最美的礼物便是教會她们怎么做人。”

教育“独二代”需警惕的误区有哪些?针对“独二代”的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总体目标便是良好的习惯创造身心健康人格特质。这也是大家坚持不懈十年青少年儿童习惯养成科学研究的刻骨铭心依据。

延伸阅读

警惕!莫让IPAD教出“宅二代”


如今80后的新晋爸妈,不少都是电子产品的忠实粉丝,在家不离网,在外更是iPad、手机不离手。各位潮爸潮妈,打开你的手机或者iPad,各式各样的应用中一定会有几款是专门留给你家宝贝玩的吧?新潮归新潮,可千万别让电子产品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了“宅二代”。

说起孩子对电子产品的热衷,有些爸妈不以为意。他们认为只要控制好孩子使用的时间,并下载些适合孩子的益智游戏,说不定还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既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又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何乐而不为呢?然而,饱含高科技的“电子保姆”果真如此神通吗?

电子产品教出“宅二代”

“只要给他一部iPad,他就可以安静地坐在那里一两个小时”——不少父母似乎都找到了带孩子外出聚会时让他安静乖巧的“诀窍”。于是iPad甚至手机,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电子保姆。

当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就会出现废寝忘食的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也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嚷着要玩iPad、玩手机,有时在家长拒绝后甚至会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

张女士家的宝宝今年3岁多,对手机十分痴迷,跟着妈妈出去,只要是坐下来闲着,他就开始问妈妈要手机来玩。张女士起初觉得,宝宝这样玩会很安静,就给他下载了几个小游戏玩。后来,她发现宝宝只要闲下来就要手机玩,不给就哭闹个不停,和原来乖巧懂事的样子差距太大了,这才意识到是电子产品惹的祸——宝宝已经对电子游戏“上瘾”了。

而在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黄金时期,如果他的主要伙伴是电子产品,就错过了跟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也使亲子交流变得薄弱,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会受到阻碍。只会对着冷冰冰的屏幕,那孩子就不那么善于交流,这便是看起来安静乖巧的另外一面了。

另外,电子产品忽明忽暗的屏幕,也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影响,甚至诱发近视。早就有报道称4岁的iPad控宝宝近视达到200度,此事引起了家长的极大关注。

越来越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此图省事而聘用的“电子保姆”会给孩子带来各种危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宅二代”。

以身作则,拒绝“宅二代”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离不开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如果爸爸妈妈总是电脑、手机不离手,孩子自然也会对这些方方正正的“电子方块”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想避免孩子成为“宅二代”,爸爸妈妈就先得“拒宅”,否则当你沉溺在电子产品的便利新奇中时,多少都会冷落孩子、让孩子也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产品身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放下电子产品,多跟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陪孩子看看书聊聊天,其乐融融绝对胜过冷冰冰的电子产品。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电子产品也可以巧妙利用

3岁以前的宝宝,要尽量避免他们接触电子产品。3岁以后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接触,但除了要严格控制时间外,还需要有爸爸妈妈在旁引导,而不是单纯地将电子产品“丢”给孩子玩。

孩子使用的电子产品中,要减少游戏类软件的数量,可适当保留一些能激发孩子思考的益智游戏软件。可以准备一些能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的绘画、识字软件等。另外,音频类的内容优于视屏类的内容。切记,电子产品只是早教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作为“早教机”来使用。

电子产品能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但它并不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电子保姆”。莫让电子产品把孩子变成了“宅二代”。“宅爸宅妈”们,快放下你的iPad和手机,和孩子一起回归传统,亲近自然,给孩子一个多彩的童年。

2022最全早教知识:年轻的父母要如何培养独二代


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形式都是4-2-1,即4个老人,父母2人和1个小BB,这样家庭模式的孩子我们俗称为“独二代”,就是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独二代的宝宝教育方式有区别于其他时代宝宝,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说明下照顾独二代宝宝的注意事项。

首先,独二代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这是毋庸置疑的,家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们,但是对于独二代宝宝,我们可以宠爱,但是不要溺爱,不要什么事情都采取“包办”政策,孩子有必要获得一些自我实践的机会,锻炼身心,家长应该灌输给宝宝这样一个生活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不要给宝宝太多的限制,从成长的角度看,独二代的家庭关系比较单一,他们的同伴少,更没有机会在家庭模式中获得跟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即使是在青春期叛逆的时候,但是孩子总有个逆反心理,越不让做偏要做,一味的限制他们就好像是紧闭的闸门,若是有一天推开了闸门,那凶猛的水势往往无法控制,孩子容易剑走偏锋。家长不要总是以安全为由将孩子放在家中,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也可请朋友和他的宝宝来家中做客。

另外,年轻父母要有正确的心态,既然有了宝宝,就要端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注重跟宝宝的情感交流和亲子感情的培养,如果妈妈们觉得自己还有加强的地方,多看些育儿书籍或是参加一些亲子教育班,多和宝宝在一起,多与宝宝交流,自然就会多一份责任感和耐心。

最后,理智对待早教班,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也体现在宝宝的教育上,早教班,学前班等络绎不绝,且客源数目可观,其实早教的目的在于丰富宝宝的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性。但是很多年轻父母会对独二代宝宝有更高的期待,加之当今社会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爸爸妈妈不免有拔苗助长的心态。其实我们应该理智对待早教之风,报一个经典的早教班远胜于报十个,让宝宝自由发展,切勿拔苗助长。也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宝宝身上。

总结:独二代享受更多家人疼爱的同时,也背负了相应的压力,虽然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孩子孱弱的身躯不能过早的背负心理压力,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到快乐的童年,帮助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就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独二代:把孤独消灭在起跑线上


“娃娃亲”,不为结亲为交友

曾经是包办婚姻代名词的“娃娃亲”,现如今却被思想活跃的80后年轻父母们重新搬上台面。不过,同传统的“娃娃亲”不同,这些年轻父母们喊出了“不为结亲,只为交友”的口号,旨在为独生子女找个伙伴。

一日,在一场家庭聚会上,赵小姐和父母讲起4岁女儿可可的趣事。她说,可可在自己所在的小区认识了许多新的小朋友,有个脸蛋圆圆,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叫乐乐,可可自己特别喜欢跟他一起玩,时间长了,大人们起哄来、起哄去的,说是两家不如做亲家吧。

其实这种为小孩子扮家家订“娃娃亲”的现象,已经在一些80后父母中成为趣谈。一位准妈妈告诉记者,她已经怀了7个月的身孕,单位里最近孕妇扎堆,有三四个人都要生兔宝宝,于是私底下,几个要好的同事就聚在一起开玩笑,“如果我生女儿,你们家儿子可得给我当女婿呀。”或者还会杀出个第三方在中间“拉郎配”,生怕自己的儿女在成人以后步了父母的后尘,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这位准妈妈说,其实,这样的叫法多半是出于玩笑,没几个人会真的信以为真。“大家也就这么一说。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大人们的掌中宝,但是他们身边却不再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特别孤独的一代。”于是,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突发奇想,想到通过订立另类“娃娃亲”的方式,来加强大人之间彼此的联系,给孩子们找到合适的玩伴,倒不失为一种破解独二代孤独症候群的对策。

除了这种亲朋好友之中的“娃娃亲”,还有些80后父母开始热衷通过网络给孩子们找玩伴。记者登录了几个著名的母婴网站发现,类似于这样的“网络招亲帖”并不在少数。这些由父母代劳在网络上贴着照片的宝贝们岁数不等,多以0至2岁为主。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将孩子的照片上传至网页,并填写好宝宝的自身情况,甚至有一些好玩的“交友标准”等等,煞有其事。一位叫“露露”的网友告诉记者,“孩子一个人太可怜,帮她找个住家附近的小伙伴,以后两家人可以一起活动了。”她刚刚为自己一岁半的女儿在网上发帖找朋友。“我们就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可怜,家里全是大人,根本没有同龄人一起玩。”一位“80后”奶爸告诉记者,“其实就是帮儿子找个小伙伴,最好是个小姑娘,让孩子从小学会怎么照顾人。”

记者发现,在一家网站关于“娃娃亲”的社会调查中,参加调查的1020位网友中,有33%的人认为“娃娃亲”最大的好处在于“缓解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不过,对于“娃娃亲”的利弊,42%的网友认为“说不准”。然而,还有一些父母亲,因为小朋友的社交圈也建立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大人们之间相约去团购,去上早教课,彼此之间也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一个小区内的妈妈们从素不相识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小姐妹。

拼养,为孩子寻找大锅饭

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至于像当年的自己,一些80后的父母可谓用心良苦,也让另外一种看起来有点类似“拼车”“拼房”的新型养育方式有了鲜活的土壤,它的名字叫做“拼养”。

“为了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我想找人‘拼养’孩子,周末有事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放在对方家里,孩子还能有玩伴。”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上班的李小姐通过丫丫网论坛试图为自己4岁的小孩找个类似的家庭“拼养”。她发帖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多的站内短信。许多想法类似的妈妈也在询问“拼养”的具体事宜。她表示,“拼养”主要考虑的还是信任和安全的问题,如果真的可以实现,会签一个保障性的安全文件,把孩子活动的范围限定在家里或小区里。记者在一些小区论坛上发现,不少女白领也发出了此类“拼养”的帖子。有网友表示愿意做这个尝试,可以先从邻居开始试试,还有网友说,孩子被爷爷奶奶溺爱太厉害,应该跟小区里的孩子一起“拼养”,养成从小合群的性格。

或者,很多80后父母还在怀念着小时候的时光,父母所在单位里的同事都住在一个家属大院,左右邻里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放暑假或者周末,小朋友们扎堆,不是跑到一个同学家里做作业,就是在另外一同学家里集体吃着大锅饭。在当年的时候,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生活里都是小伙伴,从未觉得孤单。也许,是出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补偿心理,也许,是更想训练独二代们的社交能力,一些80后的父母们便尝试着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寻找最佳答案。家住浦东的黄小姐,她和自己所在小区里三四个同龄孩子的父母关系都不错。于是他们几个就商定好,有时谁家大人周末有事,就把孩子暂时寄养在另外几户人家里,孩子们有了伴,玩得很开心,大人出去办事也放心。黄小姐说,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住在家属大院里的邻里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也更有人情味了。

以群治独,育儿方式莫儿戏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顾晓鸣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80后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子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子女社交圈。也许,80后父母之间订“娃娃亲”,可能仅仅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半玩笑式的口头约定,而非契约式的约定。值得回味的是,如今80后父母对于婚恋问题的认识变得更为开放,早已破除了早前父母包办婚姻的迷信色彩。最近,在日本热播的剧集《震撼鲜师》反映的正是日本当下高中生的婚恋问题,值得人们去关注,去思考。

同时,顾晓鸣教授指出,80后父母也不能对这样的问题过于儿戏。这毕竟还涉及到了儿童的性教育、社交能力以及今后成年后的婚恋观。如果只是广义的社交,这样的“娃娃亲”听起来无害,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家长真的过早地将婚恋提上了幼年子女的成长日程之中,产生负面影响。“在动画片《蜡笔小新》中,5岁的蜡笔小新就已经开始谈恋爱了,这是涉及儿童性心理教育的问题,而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过程。如果大人过于起劲,可能也会对孩子产生诱导。并不是吃了劣质奶粉,就会引起孩子们的性早熟,类似娃娃亲这样的成人游戏也会造成孩子们的性早熟。”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如果是单纯的“以群治独”,为子女寻找“玩的伙伴”,父母的心态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一定要避免将其扭曲化、庸俗化。

“如今,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进入婚育高峰期,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80后一代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能力采取区别于上一代的养育方式。而因为80后独生子女一代,正是孤独的一代,从小就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因此他们也更加渴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远离孤独,也最了解独二代子女的需求。

那些尝试新做法的80后父母大都属于知识型家庭,往往通过网络还有各种媒介去探索新的子女教育的方式。在杨雄的早期研究成果中,他就提出了“以群治独”的概念,他说“拼养”有些类似于早几年在北京出现的“星星河”现象。独生子女家庭之间彼此之间建立家庭联盟,为了让子女拥有伙伴,几个家庭依次轮值做庄负责共同照顾几个孩子。

先不论这两种新鲜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这已经说明了如今的80后父母具有更加超前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开放的心态,只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恐怕还需要专家深入研究。

警惕12大早教误区伤害宝宝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