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蕾期宝贝的性教育的10个常见问题

这个时期的宝贝对自己的起源和生理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往往会问出许多令父母感到尴尬的问题,而理性恰当地回答宝贝的问题就是良好的性教育的开端。

第1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答:从妈咪的产道或是子宫里生出来的。

第2问:我怎么会在妈咪的肚子里的?

答: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后,爸爸的精子从阴茎里跑出来,和妈妈阴道中的卵子相结合,然后就在妈妈肚子里的子宫中长大,变成了你这个小宝贝。

第3问:我在妈妈肚子里吃什么,是怎么生出来的?

答:有一条管子将各种营养从妈妈的身体送到小宝贝的肚子里。小宝贝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长得比较大,到了宝贝已经可以适应外面的生活后,妈妈就会到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用许多的力气把宝贝生出来。妈妈生宝贝很痛的,不过看到宝贝生出来了,就很高兴。

第4问:长在爸爸两腿中间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女孩问题)

答:这是爸爸的阴茎。人有两种——男人和女人。男孩有男孩特别的性器官,女孩有女孩特别的性器官。所有的男人和男孩都有阴茎,妈妈和你有阴道,但是从外面看是看不到的。以后我们一起看书,了解女孩的身体结构。

第5问:为什么爸爸的鸡鸡比我的大?(男孩问题)

答:因为爸爸是大人,他的手和脚也比你大。

第6问: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蹲着尿尿?

答:这是因为性器官不相同的缘故,不过大便的时候女孩和男孩都要蹲着。

第7问: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奶奶?

答:每个人都有奶奶,也叫乳房,只是男孩的比较小,不太明显,女孩为了将来准备做妈妈,哺育宝贝,乳房就比较大。

第8问:我可以摸你的奶奶吗?

答:如果没有征得同意,别人身上的每一个地方,特别是女孩子的奶奶和小便的地方,都不可以随便摸。你的身体也一样,别人也不可以随便摸。同样,你也不可以随便抱人、吻人。遇到这样的人,要及时远离并告诉爸爸妈妈。

第9问:为什么爸爸不会生孩子?

答:因为爸爸的肚子里没有子宫,没有宝贝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男孩不会怀孕生孩子。不过,男孩如果吃得太多,由于太胖了也会有大肚子的。

第10问:为什么肚子上有小洞?

答:宝贝待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有一条管子和妈妈连在一起,为宝贝提供许多营养,这根管子叫脐带。宝贝出生时医生将脐带剪掉,脐带掉了以后留下的疤就是这个洞,叫肚脐。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对性蕾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出生后,婴儿的衣着、婴儿的谈话,以及对婴儿行为的要求等,都包含了性别差异的社会化过程。

性身份在3岁前已经确立,到3岁之后,随着语言技能的发育、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日趋复杂化,儿童在家庭和周围世界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

婴儿有性意识吗

有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月大的男婴会在哺乳的时候出现阴茎的自发性勃起,随着吮吸频率的增快,婴儿面色涨红,全身肌肉有节律地收缩,随之出现一种满足后松弛。整个过程类似于成年人的性兴奋过程。也有报道说,女婴也有类似的阴道分泌液增多和阴道节律性收缩。至于七八个月的婴儿摸弄生殖器,做一些夹腿的动作,则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上述事实说明,婴儿是有性意识的。

儿童有没有性体验

有一个家长写信说,他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今年4岁,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形成了一个怪异的习惯,令父母很是烦恼。她总是喜欢用自己的阴部与床头或别的类似物体摩擦,在摩擦之后,她脸色涨红,眼光发直。难道一个4岁的小女孩也有性欲吗?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儿童性欲的问题。类似情况也在其他家庭发生。家长应该懂得,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作为性兴奋区的身体某些性器官的功用,在青春期前不是不存在,而是潜在的。只要环境中具备适宜的刺激,便可诱发这一功能。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偶然获得的刺激,有时可诱发身体兴奋区的感觉,继而引向追求这种快感。从本质上来说,儿童的性游戏不同于成人的性欲,儿童可接受外界的性信息或性刺激,但不能在内心深处理解它和意识它。

儿童的性游戏多数以非性欲为目的,如娱乐和交友等。因此,对儿童的性游戏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过分夸大,要立足于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发育成长。

正确引导孩子度过“性蕾期”

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教育不当,可使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产生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性蕾期”,幼儿的性心理可有以下几个特点:

性好奇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有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后,可能会产生好奇心,很想看看异性的生殖器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行为,不应该打骂孩子,否则女孩容易因此产生“性罪恶”的观念,成年后易出现性冷淡,男孩会产生逆反心理,成年后容易出现“窥阴癖”。

性骄傲

当男孩发现自己有一个“小鸡鸡”而女孩没有时,有些男孩会有意在大人面前“炫耀”,如在亲友面前把小便射得高高的,以显示自己有个“小鸡鸡”而骄傲。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行为,也不应打骂,可平静而自然地提醒孩子不要当众小便。如果处理不当,孩子的逆反心理压抑下来,成年后易出现“露阴癖”。

幼儿手淫

3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可从玩弄生殖器中获得快感,造成手淫习惯。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不良习惯,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打骂指责。这样做,往往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容易使孩子因心理受打击而产生“性罪恶”观念,成年后阳痿或性冷淡往往与此有关。

性别认同混乱

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应明确告诉男孩,长大后会像爸爸一样是男人,告诉女孩,长大后会像妈妈一样是女人。切忌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样,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样,否则可能使孩子出现性别认同混乱,成年后出现同性恋、异装癖、易性癖。

如何对待孩子的性活动

孩子的性活动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甚至是盲目的,父母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纠正。不要让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床,以避免因父母在睡眠中无意触碰到孩子的性兴奋区而诱发孩子的性感觉。

应丰富孩子的活动,使之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孩子的多样爱好,使孩子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上,如绘画、玩智力游戏等。

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性活动的刺激,父母自己行为需检点,孩子的内衣内裤应宽松些,不要让孩子从事有可能刺激性感区的刺激,如爬树、抱枕头等。

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适当地传授一些性的常识,在平时谈话中多加引导,可运用故事、比喻等方式来说明生育、恋爱等方面的现象。

当父母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互相观看、相互触摸等性游戏时,应及时加以阻止,但要注意方法,不要训斥、打骂,而要说明道理,正确引导。

如果孩子确实克服不了这种不良习惯,影响了正常生活,父母应与医生联系,共同查找根源,消除隐患。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2、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超过孩子的好奇范围和理解能力,就具体问题回答,不要过深过细,应当通俗易懂,充满自信。

3、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总之,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在语言和表情上应做到恰到好处、自然大方。

为什么不要将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

从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都是有害的。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角色大约在孩子三岁前就已经形成。

因此,三岁前的环境、抚养方式、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性别心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父母给男孩着女装,按女孩来抚养,很容易导致男孩把自己看作与周围女孩一样的人,在表情、举止、打扮上,他就会努力模仿女孩,成为女性化男孩。许多性心理的病态正是由此诱发的。一些青年男女长大之后仍然爱穿异性的衣服、追求异性的打扮,以至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变态心理学中叫异装癖。另一些男女性成熟之后,不仅没有萌发对异性的爱慕,反而爱慕与自己同性别的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性恋。上述情况说明,身体方面的性别和心理方面的性别并非必然重合,在特殊条件下,甚至可能是相反的。

父母千万不要出于个人的心愿而无视自然的事实,不要人为地为孩子选择性别,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尊重孩子的性别,按照孩子的身体性别的要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展,否则容易贻误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入园准备的常见问题


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孩子进入幼儿园会开始与成人(老师)、小伙伴之间建立交往关系,同时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出现波折。如果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或者与老师、小朋友之间产生不信任等,都会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时间持续很久。作为家长,首先应尊重孩子,另外也需要一定的学习。

入园前的准备需要提前进行,若入园前才有准备意识,可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感受被爱的需要和安全感。

入园前的准备更多的是“关系准备”,可以带孩子慢慢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有的幼儿园会给孩子和家长一个过渡期,家长和孩子在亲子园可以全天待在一起。这样在孩子进入陌生环境前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

建议家长在入园前,不要对孩子说“幼儿园很好玩、像游乐场,或者老师像妈妈”之类的话,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个期待感,但进入幼儿园生活后,因为种种原因,反倒会让孩子有一种失落感。家长要扩大自己的包容度,多投入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度过那段适应时间。

关于入园时间

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是不是应该让他提前入园?

专家意见:不太建议孩子提前入园,孩子2岁左右正是自我感、自主意识形成的时候,比较专注于自己,他向往与家长一对一的自由,还不能更好适应集体生活,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3岁半以后的孩子会愿意去交往,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适应集体生活会比较快。4岁的孩子会进入交往、情感的敏感期,因此,要遵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另外,在整个幼儿阶段,也不建议孩子全托。

请尊重孩子

1.让他释放情绪

有的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会很安静,回家却不是这样。孩子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多少会控制和约束自己,表现有时是“假”的,回到家却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每周相处的两天和7个晚上的时间里,要多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语言,让他放松,给他全方位的爱。

2.孩子不爱交往

有的孩子不太喜欢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喜欢观察别人,然后再去参与。作为家长,不要过早评判孩子的行为,允许孩子以各种形式表现自己最原本的状态。

3.应对哭闹的孩子

允许孩子哭闹,这是他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表达,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天生为乐天派,有的比较敏感,不要过多、过早地给孩子贴上评价标签。当他哭闹时,要理解他,让孩子知道你也很难过,这时也可以抱抱他,但作为家长,也应有一些必须坚持的立场。可以正向地“诱导”孩子,但不要以贿赂的方式,不要和孩子进行有条件的交换。

儿童性教育常见7大问题


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是令很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之一,即使很自信的父母也会觉得尴尬与结舌。但父母都不应该逃避这个话题,通过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性的健康观念。

孩子什么时候会开始对性好奇?

通常父母很难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会开始对性感到好奇,就如孩子很难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性活跃一样。但其实即使是婴儿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好奇,这是十分正常也是健康的。

你的孩子表现出哪种性的活动?

蹒跚学步的孩子通常会在裸露身体的时候去碰触自己的身体,例如在换尿布或者洗澡的时候。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懂事,所以他们只能从父母的反应中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但父母不应该责骂他们或者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耻。有些父母会选择有意忽视孩子自己接触身体的行为,另外一些就会告诉孩子这些是自己的私人部位,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应该将这种行为作为一种隐私。父母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种行为发展成为手淫。

应不应该对孩子的私处用别称?

孩子三岁前父母应该用正确的生理结构的名称。虽然听起来过于科学,但在孩子能够说出这些名称之前冠以正确的名称并没有不妥。这些名称包括阴茎、阴道等,都应该在一开始正确地向孩子灌输,不应该有所隐瞒。用这种方法,孩子可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不会觉得尴尬。

如果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该怎么回答?

这是有孩子的年龄所决定的,你可以指着肚子对他说,孩子是从母亲的子宫中的蛋长大,然后从一个特别的叫阴道的地方出来的。而没有必要向孩子介绍做爱的过程,因为孩子太小还不能明白。但是,你可以向他们解释说,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爱之后,他们都希望互相靠近些,男人就会将精子放到女人的蛋中然后孩子就在里面长大。通常六岁以前的孩子都会接受这种说法,同时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看的相关书籍也十分有帮助。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应该用一种坦诚的态度,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可以从你的回答中得到满足。

看到孩子向别的孩子展示私处时该怎么办?

3-6岁的孩子都很喜欢玩一种医生游戏。许多父母看到之后都会作出很大的反应,但是大声的责骂并不是处理这种情况的好方法,父母也不应该觉得这是一种随便的行为,因为这样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通常父母的出现已经足够阻断这种游戏了。你可以引导孩子玩另外一种游戏。然后再坐下来跟孩子好好地谈谈,解释说虽然你明白他可能对其他小朋友的身体产生兴趣,但是大人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在公共场合能够把身体遮盖起来。用这种方法可以不让孩子有犯罪感。同时这也是一个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当的接触的适当的年龄。你可以告诉孩子身体是属于自己的,他们有权保持他们的隐私。如果有人用很奇怪或者不舒服的方法去碰触他们的身体的话,应该叫那个人立刻停止并且要尽快告诉父母。

在什么时候应该开始阻止孩子在家裸体?

虽然各个家庭的价值观都不同,但隐私这种重要的观念是每个小孩都应该学习的。父母应该加上就如其它事情那样一些限制规定,并且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样孩子就不会将犯罪感与隐私联系起来。

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向女孩介绍月经?

父母应该在女孩子8岁以后才介绍月经,有些孩子可能会从学校得到这些信息。一些介绍的相关书籍也很有帮助,但母亲与孩子分享他们的个人经验,如什么时候来第一次的月经和大概的感觉是怎样的等等,也是十分有用的。

中国家庭中亲子教育的常见问题(亲子教育专题)


引言:中国家庭中,亲子教育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中国家庭中的亲子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2 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父母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3 爸妈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欢一家人在一起游戏,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人们有自己的世界和娱乐方式,在中国,陪孩子玩历来被认为可有可无。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戏,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长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龄更大些,这样的机会就少了,还是趁现在多多享受天赐的快乐吧。爸爸们可别认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没面子,这是封建大男子主义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和阶层,越重视和家人的相处。

4 不容申辩

没有申诉的机会,若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

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试想,假如孩子已经习惯了适应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寻求许可就再也没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们挚爱的孩子将如何面对他们的生活呢?培养一个理性并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孩子远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5 父母的不良嗜好或习惯

烟雾缭绕、酒气熏天、麻将声声,不良习惯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将输了,最后遭殃的却是自己。

不良嗜好,不仅带给家人烦恼,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不管那个习惯持续了多少年,还是咬咬牙戒了吧,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只有不想改的人!

6 父母包办

无论是穿衣服、时间安排,还是交朋友、选报兴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释永远是:小孩子懂什么,这都是为你好。

父母包办的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而重要的,其实,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个人,他们的兴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们应该有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只有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机会,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才不至于毫无主见。对于交朋友,我们应该给他们原则性的指导,但是最好不要具体的干涉,其实,什么样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好处,学习不好的朋友可能胆子大、脑子活,也可以丰富孩子的性格,我们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吗?

7 语言伤害

大人口不择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远不能体会到被父母责骂、贬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说话也不要毫无选择,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于父母的评价就越依赖,消极的评价、恶劣的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其实,同样一句话,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说,善意和鼓励的角度,比指责和贬低更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8 学习·考试

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没有应有的童年自由和乐趣;考得好了怕自己骄傲,考不好“今夜有暴风雪”。

父母对孩子优异成绩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帮上孩子,事实上,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督促,并没有起到效果,吃力不讨好。关于这个问题,《成长》将在下一期杂志中专门进行具体而深入地讨论,敬请阅读。

9 没有隐私

日记被看、书包被翻是家常便饭,为了完全监控我们,父母大人逢强智取,遇弱强攻,还美其名曰:上级审查。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父母怕她谈恋爱走弯路,形影不离,没收了手机,上学放学父母轮流护送,孩子回家就被锁在房间里,女孩为此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要给大人一点“颜色”看,结果就是在父母看管最严的时候,女孩怀了孕。记者采访时,女孩说:“手机上交,我可以借同学的,我有家里的钥匙,他到了我家楼下,电话打给我,我就从窗口把钥匙丢下去,他到我家开门,然后我就出去了。父母把我反锁在家里根本没效果。他们越这么‘关押’我,我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我怀孕就是给他们的‘颜色’,是他们‘逼’出来的。”这是现实中一个让人十分痛心的真实故事。且不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不尊重,就事情本身而言,看管和监控,不仅无效而且是危险的,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那么,不监控,怎么办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孩子合理的态度和价值观,简而言之,父母能做的是教会孩子选择,而不是监控、替代和强迫孩子选择。

10 被怀疑冤枉

考试、作文得了高分被怀疑抄的;花瓶碎了,钱少了,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哭了,被认为是自己干的;自己出于好心做一件好事,做砸了,或者还没做完,就被误以为淘气狠批一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孩子淘气、不懂事、有“前科”,我们在弄清真相之前,也应该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要轻易兴师问罪,被冤枉的滋味可不好受,这样的行为是对孩子极大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想想我们被朋友或者领导怀疑和冤枉的滋味,我们就知道孩子内心多苦恼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可见,我们的教育存在在很多问题,通过上面的描述和总结,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也认识到了一些呢?

孩子教养中常见问题有哪些?


问:我在带班的时候,常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暗示心理教育会对这位小朋友有帮助吗?

答:问题行为的出现要具体分析是发生在何时何地,周围有什么人出现的情况下,是在上课时还是下课时,出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在上课时出现我们要采取淡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问:我们幼儿园有个4岁的宝宝一到幼儿园就哭不让他妈妈走这可怎么办?

答:在送宝宝到幼儿园之前要让孩子有更多的心理准备,首先我们要带孩子参观了解幼儿园的环境,还要去面见具体的老师,另外在家里还要多举上幼儿园好处的例子,家长也可以找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模拟幼儿园的情景,让孩子从心里不惧怕幼儿园的环境。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让孩子每天试上一个小时,然后逐渐去适应延长幼儿园的时间。一但孩子适应下来,不管时间的长短,一定要去表扬和鼓励孩子。这里需要告诫家长,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带有自己的情绪化,要坚持到底。

问:我家姑娘今年6岁,她老说我们偏妹妹,忽视了她,可是我们做家长的并不是这样的,如何才能让她觉得我们做家长的一视同仁、不偏不向呢?

答:要了解妹妹比她小几岁,现实的问题是有了妹妹后对她的爱一分为二了,孩子要逐渐去接纳妹妹,另外家长应在妹妹面前多让姐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多给她一些成就感,让她给妹妹做出榜样,提高她的自信心,千万不要一味地怪责孩子,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让着妹妹,在批评姐姐时最好不在妹妹面前。

问:贾主任您好:请问,学前儿童的兴趣如何去培养或选择?如果孩子某方面表现突出,但他的专注程度很差,该怎么办?

答:兴趣和爱好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要更注重在群体中、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去培养,同时要挖掘孩子某方面的潜力,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要有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孩子,多给孩子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

问:贾教授请问,怎样才能使孩子可以自己主动学习?

答:首先要培养兴趣,孩子在兴趣的养成过程中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同时有一种成就感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精神,家长不要急于求成,要有一个过程。

问:孩子总是跟老师作对,家长也很反映孩子在家也不听话,老是我行我素,不理会别人说话,怎么处理好这种关系,有没有好的教育方法?

答: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具体年龄,每次和老师作对是否有原因?具体情况还要做分析,另外要考虑是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好,还是他的个性行为问题,还要具体了解孩子在家里的一些情况。

问:我们幼儿园有个幼儿入园后从来都没和老师打过招呼,不和小朋友接触,老师让做什么也不跟着做,给老师的感觉好象紧张似的,老师也没有什么办法,请您帮助解决,谢谢!

答:要了解如果不在幼儿园的环境下是否和小朋友接触,对于有些胆小、紧张、容易焦虑的孩子到陌生的环境很难适应,我们不要一位去牵求孩子一定要和老师打招呼,而是希望老师对这样个别的孩子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想办法主动去接近孩子,不要让孩子有恐惧感,当老师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时孩子问题可能就会得到解决。

选园的十个常见问题


绝招一:要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情况,最好打电话,或者当面同园长谈谈。一般来说,园长不会拒绝一个想让孩子入园而进行咨询的父母。提问的面愈广,愈会让你了解深入,愈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绝招二:同已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孩子父母进行交谈。

你可以利用幼儿园晚接时间,与幼儿园游乐场里正带孩子玩耍的父母攀谈,尽可能获取你所想要的信息。

绝招三:带孩子一起去参观幼儿园,问问孩子是否喜欢这个新学校。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可以问如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有哪些附加活动?(比如:外语、音乐、体育等)

2、一个老师照顾多少个孩子?(通常一个老师照顾7个孩子比较合适)

3、过去两年中幼儿园职工的更换频率为多少?

4、经常会组织郊游吗?(比如:去动物园、博物馆等)

5、会不会有些外人(比如:观摩团的老师)来参观幼儿园,还是说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

6、幼儿园会不会注意健康饮食、有没有专门的营养师?

7、幼儿园会不会经常给父母汇报孩子的成长状况?如果孩子有了困难或其它不良的表现时,幼儿园是否会主动同父母联系?

8、幼儿园是否经常让父母参加一些活动?比如:父母开放日、父母会、节日庆祝活动等。

9、这家幼儿园是不是比较擅长儿童教育?它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10、孩子的适应期将是多久?(专业人士建议,至少6天到3个星期)

宝宝入园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3岁的宝宝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会产生一些问题。当问题发生时,需要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共同解决。

分离焦虑

现象:宝宝一旦离开亲人,就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宝宝甚至会担心父母是否不喜欢自己了等原因,不安心在幼儿园生活,在吃午饭、睡午觉时会想家、想妈妈,哭闹不肯上学等。

对策:父母和老师都不应该责骂宝宝。父母不应拿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宝宝,使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另外,父母心态也很重要,有的父母对送宝宝入幼儿园表现得恋恋不舍,只要宝宝哭闹就心软,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始终无法成功让宝宝入园。

一般情况,只要坚持送宝宝入园,两三周后宝宝就能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父母可在家中贴一张“宝宝进步表”。根据具体的培训目标将宝宝在家中和幼儿园的进步表现,用贴上奖励标志的方式鼓励宝宝,帮他克服焦虑心理。

不会自理

现象:在宝宝1至2岁时,父母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宝宝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在入园前宝宝还没有学会,父母要主动配合老师,教宝宝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等,不要以为把宝宝送进幼儿园就一了百了。

对策:教宝宝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也很重要,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父母要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新生入园的生活状况调查,让老师全面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惯。适当给宝宝带一个心爱的玩具,让宝宝抱着它睡觉,减少宝宝的孤独感。

不合群

现象: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宝宝,入园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融入到群体生活中。不合群的宝宝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表现欲强,喜欢控制别人。

对策:对第一类宝宝,父母要多为宝宝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宝宝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就能融入到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中。对 后一类宝宝,老师应多观察宝宝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表现,针对游戏中的问题,适时干预,培养宝宝宽容、礼让的良好行为;父母要让宝宝学会如何体谅别人,对宝 宝反常的态度和行为不应急躁或单纯指责,而是应该耐心地启发他,让他更加地合群。

欺负别人

现象:宝宝欺负人的形式表现为:肉体上的欺负,主要是踢、打、掐、咬、揪头发和威胁;语言上的欺负,包括骂人、散播谣言、嘲弄等;情感上的欺负,表现在将受欺负的宝宝与小朋友们隔离,不让小朋友跟他玩。

对策:父母应保持冷静。要跟宝宝问明原因,教育宝宝遇到问题时,不要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不要使用进攻性的言辞或行为。当宝宝的表现有所改善 时,应及时给予表扬,让宝宝明白你除了不喜欢他那种欺负人的行为以外,还是很爱他的。必要时要和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在幼儿园里也及时帮助他改掉欺负别人 的坏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