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还有十多天,不少父母给今秋初入园的孩子提早进行家庭模拟训练。近日,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应从幼儿期开始。在孩子入园之际,可适当进行学习能力训练,但不能强制。比如: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像会不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自己穿脱裤子、自己擦屁股、识别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和父母姓名等等。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会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儿童医院消化科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zj09.com小编推荐

5招消除“开学恐惧症”


开学初,会有些孩子变得无精打采,不想上学,或者心还停留在假期的欢乐时光中,迟迟不能把心态摆正,从而出现厌学的情绪。这些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开学恐惧症”。

如何才能消除“开学恐惧症”呢?首先,学生本身应该从寒假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适度紧张起来。新学期开学初,学生应确立新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才能对自己起到激励的作用,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在开学初期做好以下五方面:

1、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多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家长不要把老师描绘成严厉凶狠的人,也不要把学校描绘成痛苦难受的地方,应给孩子以幸福感,让孩子对上学感兴趣,期待上学。

2、放假时,许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乱了,常常是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孩子的心理就还在“放假”,对上学会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家长应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帮年纪较小的孩子订好作息时间表,每天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保证孩子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3、如果孩子有“教室焦虑症”,最好不要先让孩子吃抗焦虑药,应先从调整心态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与同龄人的交往。

4、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从日常娱乐、游玩等话题转向有关学习的话题如作业、同学关系等。

5、开学后的假日里,家长应该尽量少带孩子上公园等游乐场所,多带孩子去书店看看书,或者一起去购买学习用品,给孩子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

帮孩子克服“入园恐惧症”


大部分的孩子有“入园恐惧症”

近日,有不少孩子因为要进入幼儿园学习而感觉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并伴随由此而引起的发烧、腹泻、头疼等身体上的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新入园的幼儿。

事例一:

初秋的早晨,阳光明媚,孩子们和家长一起,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幼儿园,一会儿,幼儿园里热闹起来,说话声、欢笑声汇成了一首与众不同的美妙音乐。突然,在这美妙、和谐的音乐声中,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哭叫声:“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这刺耳的哭叫,既打破了音乐的和谐,也让人心头一颤,原来是小一班的雷雷小朋友双手紧紧拽住妈妈的衣服不让妈妈离去,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

事例二:

小杰上幼儿园了,但是每次都像生离死别般的嚎啕,说什么也不肯进去。妈妈追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奶奶经常在小杰调皮的时候说:“以后你再敢调皮捣蛋不听话,就让幼儿园的老师把你关在小黑屋里。老师可比奶奶厉害,有的是治你的招。”这本是玩笑话,可说多了,小杰一听幼儿园三个字就吓得直哭,心里对幼儿园一直有着莫名的恐惧感。

孩子的“分离焦虑”心理

以上事例反映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现象。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分离焦虑”源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行为,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因为孩子对抚育者已形成了固定的依恋关系,他们已懂得抚育者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的视线之中时,他会努力去寻找,找不到时便会不安地哭闹起来。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仍然是强烈的。而且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家庭中,

幼儿往往是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同时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也十分突出。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孩子初次入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惧,因而紧缠父母不愿离开,大声哭闹,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家长要警惕孩子的“入园恐慌”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专家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了解了孩子的“入园恐慌”心理,家长就能很好地针对孩子的情况做出应对,以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入园恐慌症”。

警惕!误让孩子入学恐慌症


警惕!误让孩子入学恐慌症

离开学还有十天,不少父母给今秋初入园的孩子提早进行家庭模拟训练。近日,了解到,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市立幼儿园园长赖丽芳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东方智能亲子园负责人老师表示,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应从幼儿期开始。在孩子入园之际,可适当进行学习能力训练,但不能强制。比如: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像会不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自己穿脱裤子、自己擦屁股、识别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和父母姓名等等。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近日,记者从儿童医院、儿科医院等了解到,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儿童医院消化科沈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拒绝入园恐惧 家长五要五不要


很多春季入园宝宝开学已经快两周,你家的宝宝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吗?还会哭闹不休吗?怎么判断你的宝宝有没有入园恐惧?为了帮助宝宝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要做到五要五不要。

你家宝宝有入园恐惧吗?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对应现象愈多,则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幼儿园活动,表情淡漠

宝宝入园家长五要

1.提早准备

为了让宝宝更快适应新生活,家长可以通过参加一个活动、半天班、全天班等逐步接触和过渡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幼儿园。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告诉宝宝这里就是他的幼儿园,给孩子指认和家里相同、孩子感兴趣的熟悉信息,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保持平静

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3.信任孩子

相信3岁的他有能力迈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份信任和支持,会将一份能量传递给孩子,协助孩子做好面对上幼儿园的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不愿去幼儿园的情绪,或者被送到幼儿园,见家长离去就大哭时,家长要抱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你已经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这里有爱你的老师和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虽然妈妈一天不在你身边,但是妈妈心里会想着你,而且下午我会早点来接你。”

4.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积极配合

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

宝宝入园家长五不要

1.迁就放纵

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2.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3.刨根问底

孩子回家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反应,家长不必过多提到幼儿园,也不必讲过多的道理,孩子在学校待了一天,回家后他需要自由的氛围。

即使孩子愿意表达,家长也要注意多做正面引导,多问问孩子幼儿园好的地方,而不要问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同学欺负了没有,这样反而容易形成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尽量跟老师多沟通,也可以上幼儿园的网站了解,有的学校会把孩子一天的在校情况写在他们的博客上。

4.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5.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家长警惕宝宝的营养不良


前言: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念叨孩子了,可嘴上没说,却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了。王恬举例说,有一个打电话来的女生自己本没什么压力,平时在学校里学习,回家就想多休息一下,所以周末回家就睡觉。家长虽然没说你怎么不学习啊,你怎么总睡觉啊,可总跟着问你是不是不舒服啊,是不是太辛苦了,要不要吃点补脑的东西,“这种过分的担忧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一、情绪变化

美国儿科医生的大量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宝宝情绪不佳、发生异常变化时,应考虑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

1宝宝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表明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益处。

2、、宝宝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提示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应多给宝宝吃一点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畜禽血、蛋黄等高铁、高蛋白质的食品。

3、宝宝情绪多变,爱发脾气则与吃甜食过多有关,医学上称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除了减少甜食外,多安排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宝宝固执、胆小怕事,多因维生素A、B、C及钙质摄取不足所致,所以应多吃一些动物肝、鱼、虾、奶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二、行为反常

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宝宝行为反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多为体内维生素C缺乏的结果。

1、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宝宝幼稚可笑,表明体内氨基酸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类、奶、蛋等势在必行。

2、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常是缺乏钙质的信号,应及时增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肉松、虾皮等。

3、喜欢吃纸屑、泥土等异物,称为“异食癖”。多与缺乏铁、锌、锰等微量元素有关。海带、木耳、蘑菇等含锌较多,禽肉及海产品中锌、锰含量高,应是此类宝宝理想的“盘中餐”。

三、过度肥胖

以往常将肥胖笼统地视为营养过剩。最新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仅是部分“胖墩儿”发福的原因。另外一部分胖宝宝则是起因于营养不良。具体说来就是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某些“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所致。“微量营养素”不足导致体内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谢为热量散失,只得积存于腹部与皮下,宝宝自然就会体重超标。因此,对于肥胖儿来说,除了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取以及多运动外,还应增加食物品种,做到粗粮、细粮、荤素之间地合理搭配。

家本网站小编总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关键,有些宝宝本身胃口就小,这种宝宝应尽量少吃零食,如果平时饮食规律、睡眠好、精神也好,那么父母就不要过于担心,吃得太多反而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小胖墩”的养育观念要有所改变。

宝宝受欺负家长要理智


提问: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挨别人欺负,我教育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要懂得谦让,但是其他小朋友先欺负你时,你也要学会反击。但孩子就是不会,总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呢?

回应: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作为父母既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懂得谦让,睚眦必报的刺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两种状况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取得这样的平衡真是难上加难,说了很多道理,费了很多心,可就是收效甚微。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一般情况下 不可能通过外界的说教而起效,如孩子对其他孩子动粗,这时父母一大堆“谦让美德”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几乎无效;反过来对孩子大打出手,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的 “棍棒教育”也只能让孩子的“暴力倾向”更甚。孩子的成长必须通过孩子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经验,才能有所长进。对幼儿而言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也就是 因为你的粗鲁和霸道,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你玩,这对孩子的刺激和“教育意义”远大于上述两种。

再来看看孩子总是被别人欺负的状况。首先,从意识上,父母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的“冲突”定义为欺负,在幼儿阶段,这种有意识的欺负并非常态。 更多情况下都是孩子们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需要成人的引导而已。当孩子受到这种“欺负”时,首先要平复受到“攻击”孩子的情 绪,告诉他对方只是想要表达友好;其次要把两个孩子拢在一起,告诉发起“攻击者”如何表达喜欢;最后要让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再一次进入游戏状态。

当然,家长可能觉得有些孩子不是表达友好的无意犯过,而就是具有攻击性。那么当孩子向自己告状或者诉苦时,父母该怎么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 也不建议父母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更不主张父母拿别人的孩子“出气”。因为,那是幼儿世界的冲突,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处理方式。我始终建议父母在教育 孩子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协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吐口而出:“他为什么打你啊?”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建议先把孩子 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疼?”其次,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 子慢慢建立起事情的因果联系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尽量克制自己表达所谓“正确的做法”的欲望。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所设想的方法,然后进一步探讨。

在分离焦虑症的周期里,家长和孩子焦虑心理(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分离焦虑是指宝宝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从家庭来到幼儿园,从亲人身边来到集体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这些现象又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四岁,在崂山区一幼儿园上小班,9月2日刚刚入园,入园的第一天又哭又闹,抱着妈妈的胳膊不让走,好不容易在老师的帮助下才留在了幼儿园。晚上李女士将孩子接回家后,孩子一直闷闷不乐,然后第二天早上就开始发烧、流鼻涕,心疼的李女士给女儿请了两天假。孩子康复之后,吴女士去送孩子,发现班里有两三个小孩也因为感冒没来,她说:“为啥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冒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南区新贵都幼儿园的园长张延辉,张园长说:“对于刚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得分离焦虑症,主要是孩子因与亲人分离产生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个时期通常会持续两周。”不仅仅是孩子入园时会得分离焦虑症,家长也会得这种病症。张园长与孩子接触的多年来,发现孩子感冒一部分原因是天气变化,另一部分是分离焦虑症引起的身体系统的紊乱,孩子初到一个新的环境,周围的人、物品都是陌生的,会使他们缺少安全感。此外,许多孩子在家的时候可能不按时睡午觉,作息不规律,而到了幼儿园之后就要重新调整,原先的生物钟就会改变,也会让孩子有所不适。在吃饭方面,有的孩子会挑食,在家吃饭需要父母喂,而在幼儿园孩子需要慢慢学着自己吃饭。

通常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家长大多会问“今天你学了什么了啊?吃什么了呀?”园长张延辉说:“其实这些问题不太适合刚入园的儿童,反而会增大孩子的压力,家长可以问孩子今天过得开不开心啊,有没有交到新朋友之类的问题。”宝宝入园园长张延辉建议家长如果看到孩子流鼻涕,属于轻微感冒时,最好让孩子坚持来幼儿园,因为一旦孩子发现生病就可以不来幼儿园,他们就会产生逃避心理,下次入园时更加困难。对于哭闹特别厉害的孩子,家长可以早点来接,或者中午带回家睡午觉,但不能持续太长时间。此外,天气干燥,孩子容易上火,要多喝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小便的颜色决定孩子喝水的量,但睡前不要喝水,因为孩子可能晚上会起来上厕所,影响夜间睡眠。

相关推荐